其實可以帶遮陽帽或者棒球帽什麼的都可以,但是除了帽子記得一定要帶墨鏡唇膏和防曬霜來防曬,我的感覺是這些比帽子重要多啦~
㈡ 西藏牛仔帽的戴法
牛仔帽在西藏沒有特定的戴法,牛仔帽也不是西藏的傳統服飾。
在西藏的各個旅遊景區,比如八廓街有很多店鋪出售牛仔帽,部分藏族同胞也喜歡帶牛仔帽。但是牛仔帽並非西藏傳統服飾,一切皆原因為高原日照強烈,牛仔帽寬大的帽檐可以起到很好的遮光效果,所以深受遊客和本地群眾的喜愛。
傳統的藏帽,一般有冬帽和夏帽之分,按其特性,又可歸納為「普通帽」、「官帽」、「僧人帽」、「藝人帽」和「軍人帽」等五大類。還有不同樣式的「羔皮帽」、「金花帽」、「草帽」等人們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的普通帽,這都是農牧民自己的手工製品,形態各異,美觀大方。
所以牛仔帽沒有特定的戴法。但是根據本地的傳統禮儀,在向人表達敬意、感謝時要脫帽致意,在寺廟佛堂里同樣也要脫帽,這就是在西藏戴帽子需要考慮的基本情況了。
㈢ 藏族的幾種藏帽
藏族帽子種類繁多,主要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氈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種帽子。藏族學者根敦瓊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瑪賈綳若頭戴氈帽的記載。至今甘、青有些地區仍有戴這種帽子的。它以白毛氈為原料,帽頂尖高,相檐很小;製作簡單。現代安多地區的紅纓氈帽、工布地區的男式夏氈帽,基本形狀仍是古老氈,帽沿傳下來的,只是用紅纓、金花緞等加以裝飾罷了。內地出產的氈帽、禮帽也為廣大農牧區及城鎮人民所喜愛。牧區喜歡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張狐皮做的,有些講究的則用緞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輕人戴上顯得瀟灑、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的民族帽,不過男女戴的式樣有所區別。金花帽是用金花緞、金絲帶做裝飾,以毛氈和皮毛作面料,這樣做出的帽子,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格外精神。格桑絲尤藏族婦女夏天戴的帽子中有一種叫「格桑絲尤」或「絲熱」的箕形帽,它是用四根竹條、柳枝或筷子作骨架,面料以黑布鑲花緞或全綢緞縫制。帽檐伸出額頭用以遮陽。氈帽它是用白氈製成,外罩一層白布,帽沿以黑布壓邊,加上尖頂的帽筒象是戴著一朵喇叭花。這種帽子有雙重功能,一來白布在外可以反射陽光,二來白氈在內可以遮擋雨水和保暖。狐皮帽這是應於高原牧區的需要而產生的冬帽,前遮眉毛後接領,兩邊掩蓋耳朵,可以根據需要伸拉到肩頸部位。平時捲起露出蓬鬆的帽沿,帽後有開口,兩邊各綴一條綵帶。一般狐皮帽的帽筒分為兩種:尖頂和圓頂。筒高三十厘米,用錦緞縫制。圓頂帽筒的頂,多用數片大小不等的圓形綢緞疊壓。很象一朵艷麗綻放的花瓣。玉樹民歌雲:「狐皮帽子毛兒黃,清風吹動似波浪……」武士帽這種帽子流行於康巴地區的玉樹一帶,一般只是在跳鍋瓦舞蹈的時候才戴.它和很多藏區的紅頂穗帽比較相近.因為這種帽子在五十年前的玉樹十分流行,有很多不了解玉樹地域劃分標準的人將玉樹稱為:紅帽國羔皮帽這種帽內都是白色的羊羔皮,帽外皆緞面,盤形,中間有窄小的帽筒用來將帽子固定在頭頂。這種帽子只具備防曬的功能,適應夏季高原的需要。羔皮帽這是流行於安多藏區農區的一種帽子,帽內是羊羔皮,外部由紅色的布料縫制,具有保暖的作用,一般在冬天才戴.藏式帽子有著如同藏族服飾的華麗富貴與用料考究的,作工精細,經久耐用等特點外,更能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小寵物竟能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地域特色、職業、以及更加細致的社會地位、富裕程度、宗教流派等,真可謂藏族帽子是藏族文化的一個濃縮點。藏帽,一般有東毛冬帽和冬帽之分,按其特性,又可歸納為「普通帽」、「官帽」、「僧人帽」、「藝人帽」和「軍人帽」等五大類。還有不同樣式的「羔皮帽」、「金花帽」、「草帽」等人們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的普通帽,這都是農牧民自己的手工製品,形態各異,美觀大方。藏族民歌中唱道:「狐皮帽子毛兒黃,輕風吹動象波浪」。在藏式各種帽子中,狐皮帽是最漂亮的一種,也是他們冬春季節戴的最多的一種。常見的狐皮帽,帽筒分圓頂筒形和尖頂袋形兩種。用軟緞、織錦緞等緞料縫制而成。圓頂帽筒的圓頂,多用數片色彩各異的綢緞疊壓而成,看去象一朵綻放的鮮花,異常美觀。一般狐皮帽高約二十厘米,圍帽筒上卷一周,後有一開口,兩邊各綴一綵帶。帽沿是狐皮帽的門面,多鑲棕紅、輕軟、蓬鬆的藏狐皮。藏狐皮與赤狐皮一樣,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皮毛,一張上等藏狐皮,售價高達二、三百元,一張藏狐皮可制兩頂狐皮帽,也有整張皮製一頂帽子,故連同帽面和帽里用料,縫制一頂狐皮帽,往往要花去幾百元,在帽類的價格中,也算夠昂貴了。牧人戴上狐皮帽,蓬鬆的狐毛,前遮雙眉,後接皮領,兩邊掩蓋雙耳,不但暖和,而且十分威武。平時,牧人常把高高的帽筒垂於腦後。若通熱天,則將帽沿卷高,多餘的帽筒盡可戴在頭上。如遇寒天,則把帽沿的耳後部分往下一拉,耳、頸、肩全都沒於皮毛之中,甚至將大半個臉也遮蓋起來,很適應高原牧區的特點。在冰天雪地中,狐皮帽格外耀眼奪目。遠遠看去,象一團燃燒的火球,又象一朵盛開的鮮花。當地民歌中曾有這樣的頌詞:「戴上狐皮帽子上山頂,輕風吹著好象一朵花兒紅。」四川藏區的男子戴「高筒狐皮帽」,筒高約一尺,粗獷的男子漢戴這種帽子更能顯示其威武與氣度。甘南一帶的藏族女士戴「全翻狐皮帽」,即帽筒上直接縫制狐皮。羔皮帽皆鑲白羔皮。其形狀與狐皮帽相似,只是帽筒較低,帽沿有卷上去的也有平展的,且帽筒用料也不十分講究。羔皮帽的保暖性雖不如狐皮帽,但造價便宜,四季均可戴。在西部高寒地區,即使有狐皮帽的牧人,也大都備有這樣一頂羔皮帽。過去牧人戴的狐皮帽和羔皮帽,多飾紅色綢緞或布料。相傳阿尼瑪卿山神身軀魁梧、濃眉黑發、騎著白色駿馬、昂首挺胸,用銳利的目光巡視,一旦發怒,猶如高山上的萬丈瀑布、火山般震撼大地,顯得威力無比。有時裝扮成一個身著普通藏袍、頭戴高頂喇叭形氈帽,騎一匹白駿馬,揮動牧鞭在白雲上面放牧的牧民,他有無窮的智慧、慈善的心腸、震懾人間群魔,保護著千萬黎民百姓、永保四方安寧。這種氈帽四季都可以戴。它的獨特之處在於高高的帽筒。帽體用白擀白氈製成,外罩一層白布,帽沿則以黑布壓邊,形似倒扣著的長喇叭,設計是頗具匠心的。寬大的帽沿,既可遮陽,又能擋雨,即使冰雹打下來,也不用害怕。由於高原氣候變化無常,氈帽又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氣候條件。太陽出來時,外面的一層白布可以起到反光作用;若遇陰雨天氣,裡面的毛氈既可防雨,又能保暖。昂貴耐用的「金花帽」是一種用金絲緞,金絲帶和銀絲鐲做裝飾,用當地產的氆氌和皮毛作科,故稱金花帽,『也叫「圓盔尕帽」,男用帽筒比女用帽筒高,而女式的「金花帽」比男式的更華麗,為藏族男女老幼四季所喜愛。「金花帽」,藏語叫「才仁金嘎」。這種帽子,據說是當年文成公主進藏後,在布達拉宮一次歌舞宴會上,看到西山飄繞的彩雲,有所啟發而連夜秉燭設計製作的,是地道的藏帽。工布婦女戴「燕尾式反向帽」、即帽沿的兩尾朝後,兩尾中飾的錦緞也朝後,初看好象帽戴反了。那曲牧民寒冷時戴口袋帽。雲南和四川平武藏族婦女帽上插有白羽毛。這都各有各的講究,也有相關傳說。藏族攝影師華貢傑在研究帽飾及其色調時說:象「金花帽」上的金絲織錦的應用;工布帽上的金、銀鑲邊,這種金、銀線和復色在運用對比色的同時相間出現,使整個帽子色彩取得和諧統一的效果,又賦予帽子以富麗燦爛的民族特色。禮帽也是藏家男女夏季常戴的一種帽子。平時除用於遮陽、防雨、禦寒外,通常在節日或出門作客時戴。既作為裝飾,也表示禮貌,與漢地戴禮帽的習俗相似。藏胞戴的禮帽,是廠家專為他們製作的藏式禮帽。與漢式禮帽的區別是,帽沿上有一按扣,可隨時卷上扣住。藏式禮帽有米、駝、灰、草綠、藏藍、絳紫等色。藏式帽實用性較強,也講究美觀,但其中的達官貴人的帽子有較嚴的規格,能顯示不同等級。「房徐帽」就是地位與權勢的象徵,也是正教合一的產物。到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贊干布建立蕃王朝後,藏族服飾進一步改進和美化,貴族服飾步入制度化。就從冠可以窺豹一斑。當時藏王戴一幅紅綢在頭上纏成寶塔形狀的「朝霞帽」。元明時期,西藏王公貴族曾風行黃袍「紅纓帽」。五世達賴時,專門組織專家參考古代藏儀和明代藏儀,就各個等級的著裝,帽式及佩飾大小都作了詳細規定。西藏地方政府時代,四品以上官員戴「鐵環帽」,藏語稱「江達」,官品大小具體看帽頂飾品。五品以下官員戴一種黃色圓帽--「夏傅帽」;白帽是僧官在夏季典禮時所戴白色禮帽。這種森嚴的等級服制在貴族官僚中一直倡引到1959年。從屬於官帽的夫人小帽子雖沒有具體的規定,但約定俗成為大貴族夫人戴「木第巴珠」(珠珠冠);而一般貴族夫人只戴「曲魯巴珠」(珊瑚冠)。「巴珠冠」的樣式有「羊角型」、「三角型」、「半月型」等較多。做法是藤條扭成的帽架上飾滿珍珠、珊瑚、玉、松石等珠寶。手工精美,堪稱一絕。公主和小姐戴「瑪蹈冠」。據說:在公元七世紀初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整個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為促進藏族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建立廣泛關系,先後從尼婆羅和大唐迎娶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當時墀尊公主就戴有「瑪瑙冠」,所以「瑪瑙冠」價值昂貴,一般由貴族少婦和公主、小姐戴用。故此,藏族帽子也有受外來文化影響的一面。服飾本來就是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表現形式,藏族同胞由於對佛教的祟拜進而對佛教領袖人物的崇敬真可算是五體投地。在教規允許的情況下,他們樂於仿效活佛,學者等知名人士的衣飾,「格桑斯熱」即「遮陽帽」在民間的流行便是一例。相傳,七世達賴為了遮陽,製做了這種蓬式帽,之後在日喀則、拉薩等地流行起來。它的製作通常先用兩根竹條或柳枝扎一船形框架,然後在上面綳一層紗布即可,長約三十至四十厘米,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土產品,通常是七、八月份戴。對防止高原強烈的太陽紫外線照射,的確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即使在太陽帽、折疊傘隨處可買的今天,他們還是喜戴這種涼帽。在「軍人帽」中武士所戴的「盔」屬典型的騎士頭盔帽。在藏族第八代藏王直貢贊普和第九代藏王布德貢吉贊普時期西藏地區的銅冶煉和製作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盔甲等軍民用品,這類頭盔大同小異,珍藏在藏區的許多寺院里,傳說有的是格薩爾王及其將領的頭盔。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次文物展覽中有幸觀賞到了現存古代將領的戰帽,即「貝母夏」,它具有盔甲的堅硬和藏式四朵帽的造型,很有文物價值。現存拉薩羅布林卡的傳為吐蕃贊普(藏王)松贊干布戴用過的金冠就是精緻的盔,光芒四射,無可比擬。由盔演變而來的黃盔,金色盤帽,是黃色漆皮製成形狀如盔的帽飾也在民間流行。另外,還有屬刑具的「石帽」。藏族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藏族社會的網路全書,它勾勒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藏族古代社會生活畫面,其中我們不難找出民族風情最直觀表現的帽飾的蹤影。從格薩爾王到三十員大將,以及對敵將領的軍帽,同樣能看出體現早期藏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雄渾、尚武、豪壯、清新等一定時期審美的基本特徵。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作品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其相應的蹤影。帽飾也如此,盡管「藝人帽」有這樣或那樣的藝術誇張,但無論從造型、意義,以及所戴的角色等方面均未脫離生活,所以藏戲藝人或宗教舞蹈里戴的帽飾,隨著內容不同而變化無窮。但歸結起來無非是一個生話「冠」的演變與藝術之再現。「藝人帽」的代表作「仲夏」是格薩爾說唱藝人的特殊標志,一帽有多種戴法,並且說法不一,意義廣泛。藏族著名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之《霍嶺大戰》下部中有大段關於人物帽飾的唱段,不僅詞句優美,而且唱出了「仲夏」的奇特與冠中之冠的原型、用料、製作過程、戴法及其意義等。故此,「藝人帽」是一種不同藏戲或宗教舞蹈等內容需要而創制的,具有一定的變異性,為藏式冠中之花。在藏傳佛教藝術的群體中,帽子隨著佛、僧的安祥笑容,顯示出恬靜、高雅、祥和美來到了人世間。盡管僧人帽款式繁多,甚至有些還帶著神奇的傳說、美好的祝願,以及深奧的意義。但作為不同教派、儀式、佛僧職責等特殊標志,更能體現其雙重價值。僧人帽多種多樣,精通「五明」(藏族所有文化的概稱)的高憎戴「班霞帽」,即心瓣型的通人冠,表示心誠、善道;密宗高僧在誦經時戴「仁昂帽」即「五佛冠」,表五種佛共存;高級僧官在參加「雪頓節」一類的活動時,要戴白色的「夏嘎爾」和圓盤高頂的「徐唐」禮帽;一般僧人在誦經時戴披穗雞冠狀的「卓魯瑪」和「孜霞」帽;寺廟跳神舞「羌姆」時戴黑色「霞納」帽和妖帽「贊霞」。另外,有的帽既是本教派至尊信物,又是教主標志,平時密不示人,只有重大活動時才戴。就「黃帽派」而言,舊時,持律高僧均戴黃帽,後來此制逐漸被廢棄及宗喀巴重振律教,以黃帽為冠,故格魯派亦稱黃帽派。薩迦派也叫「花教」,主要是以冠而得此名,據說:「薩迦貢瑪教主均戴「通人冠」即「三藏帽」以示精通三藏。後因薩迎·貢嘎寧布上師圓寂,繼承人薩迦·索南澤牟為悼念大師而割掉了冠之上部。著名學者薩班·貢嘎堅贊也戴這種無頂「三藏帽」。根據「僧人帽,能分辨教派。象原拉薩三大寺堪布侍者所戴的「高筒禮帽」和時輪金剛大法會時灌頂佛戴的「五佛大寶冠」等可以知曉話佛之大小、僧侶的職位和作用等。藏式帽子有著特定的審美觀和生活情趣,無論哪一類型的帽子都遵循了一種從實用到審美的規律,同時,帽子為全身之頂冠更注重它的高貴,並以特殊標志,深受廣大藏族人民的喜愛。藏胞普遍喜歡穿藏袍,但各地藏胞穿靴的習慣各有所異。生活在玉樹高原上的藏族牧民,無論男女老少,皆愛穿頭帶尖角的藏靴。這個尖角,高約二厘米,略向內彎,因形似氂牛鼻子,故漢人習慣地稱其「牛鼻子藏靴」。別看這個小小的「牛鼻子」,它不僅是江源藏胞與其它許多藏區的藏胞在穿靴習俗上的「分水嶺」,而且起著保護靴頭和靴臉夾縫的作用,同時也給藏靴增添了威風。它會使你聯想到深山老道的高鼻樑道靴,更會使你聯想到古代武士的戰靴。「牛鼻子藏靴」,除了那個高高的「牛鼻子」外,在靴筒用料及裝飾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如西藏昌都藏人喜用燈芯絨作靴筒面料,青海東部藏胞多用各色普通彩布飾面等。在色彩裝飾上,則用紅色與黑色,或紅色與白色、深紅與淡紅色分成彩飾。而人們常見的「牛鼻子藏靴」,靴筒則多以自織的羊毛褐子和大紅呢子飾面。而且用深紅、淡紅、赤色三種面料交叉彩飾,並拼湊出各種幾何圖案。再加上靴頭和靴臉的彩飾,一雙靴子往往裝飾得異常華麗,看起來十分漂亮。藏靴,當地藏語叫「算巴」。其實,「算巴」只是牧人對藏靴的概稱。在當地的「算巴」中,凡以羊毛褐子而飾面者,則稱為「楚郎」,意即「用羊毛褐子飾面的靴子」。而用大紅呢子飾面的靴子,又稱「果子巷」。五十年代以前,凡比較講究的藏靴,靴筒自踝子骨以上,至小腿下半部,以及靴臉部位,多用印度進口的大紅呢子鑲飾。據說,這種呢子質量特別好,用其縫制的衣服直放於地上而不歪倒。當地藏家稱這種呢子為「果子」,用其飾面的藏靴則稱「果子巷」。後來,這種呢子買不到了,就多選用國產紅呢飾面。而凡用紅呢飾面的藏靴,他們仍習慣地稱日「果子巷」。「果子巷」也因而成了高擋藏靴的代名詞。「楚郎」是當地牧人平時穿得最多的一種藏靴。其製作工藝也比較簡單。通常選兩塊較厚的牛皮,用楦頭將其壓製成船形。為了使其成型,楦頭壓制後,有的還往裡面填沙子或羊毛。待「船形」製成後,再將周圍翻卷上去的部分,經加工修飾,與羊毛褐子靴筒縫制在一起,一雙「楚郎」就算製成了。「楚郎」雖其貌不揚,但原料來源容易,造價便宜,而且穿起來也十分輕便。同時,靴底磨爛後,可另換新底。一雙靴筒有的可換兩三次靴底,倒是省事多了。「果子巷」的製作工藝則比較復雜。靴底薄的三至四層,厚的五至七層,皆用自鞣牛皮製成。靴底以上至踝子骨以下部位,多選用黑油牛皮鑲飾。靴頭翹勾至靴臉部位,通常用上等黑油牛皮或結實耐磨的驢股子皮夾三道夾縫,縫隙深零點五厘米,並以彩緞鑲飾,端端正正的三道梁股子,及其華麗的彩緞鑲飾,無疑成了「果子巷」的門面。一雙做工精細的「果子巷」,往往需要數十道工序。這種精美的「果子巷」,江源各地時有出售,每雙售價高達六十元以上。「牛鼻子藏靴」一般不分左右腳。而且靴筒較高,一直套到膝蓋處,即使不穿褲子,也能起半條褲子的作用。若將褲腿套於靴筒內,不但防潮保暖,也可免受蚊蟲叮咬之苦。同時,每隻靴筒後面,都有一道二十厘米長短的開口,不但穿起來方便,天熱時亦可將靴筒挽下。玉樹藏靴有單靴和棉靴之分。單靴多加一層布里。棉靴則多用羊毛氈做里,穿起來既暖和又舒適。玉樹牧民大多會縫制「牛鼻子藏靴」,但做工的粗細相差甚遠,不過多為自做自穿,好壞自不嫌棄。當地民間也有專門縫制藏靴的靴匠,其選料考究,做工精細,且頗多裝飾。這種「牛鼻子藏靴」,除當地牧人自製外,四川雅安也有生產,商店裡時有出售,頗受牧民歡迎。牧民穿長筒「牛鼻子藏靴」,每人都備有兩條綁靴筒的綵帶。每條寬約五厘米,長一米左右。靴帶有緞帶、綢帶、毛線帶之分。除緞帶和綢帶多購自商店外,毛線帶皆出自當地藏家男女之手。他們將羊毛和牛絨捻成線後,再進行編織、染色。有的則直接用牛絨線和羊毛線兩種不同的色線進行編織。不但均勻整齊,而且還編有各種圖案。如蓮花、牡丹、「萬」字紋、吉祥結等,不失為一種精美的民間工藝品。按照當地藏俗,黃色和白色屬活佛、阿卡靴帶的專用色,除此以外,俗民百姓則無任何忌諱。盡管靴帶終年隱沒於長袍之內,但對於酷愛裝飾的藏家牧人來說,仍然將其作為一件不可忽視的裝飾品。由此可見,他們對自己的衣著裝飾,的確是一絲不苟的。當地牧民男子除普遍穿用「牛鼻子藏靴」外,還特別喜穿馬靴。富裕一些的人家,男子大都有一雙馬靴。他們所穿的馬靴,有不少是從商店裡購買的黑油牛皮馬靴,筒長及膝,美觀大方。內蒙古產的馬靴尤其受歡迎,無論價格多貴,凡是有條件的,都要千方百計地買一雙。另有當地靴匠縫制的馬靴,靴料均用自鞣的牛皮,雖染為黑色,但缺乏光澤。而這種馬靴售價低,易購買,且不易乾裂,不用上油。牧人吃完手抓肉,雙手靴面上一抹,又可起到潤滑皮子的作用,穿起來十分方便,故牧人也很歡迎。
㈣ 去西藏旅遊,需要戴哪種帽子
大沿帽最好哇。
常規旅遊准備一些感冒葯品、胃腸類葯品和一些去熱止痛的葯品就可以了,如:感冒片劑、感冒沖劑、瀉痢停、復方阿斯匹林、撲爾敏、抗生素,若對高原反應沒有信心,可以准備一些抗高原反應的葯品:高原紅景天(至少提前10天服用)、百服寧(控制高原反應引起的頭痛)、高原安(抵西藏後服用)、西洋參含片。常備葯物:牛黃解毒片、黃蓮素、牙周寧、息斯敏、乘暈寧;抗高原反應葯:諾迪康膠囊、西洋參(對緩解極度疲勞很有用)、速效救心丸;外用葯:雲南白葯、萬花油、創可貼、清涼油、風油精、傷濕止痛膏、眼葯水、葯棉、紗布、綳帶、白膠布;維生素類:金施爾康、善存片、其他維生素片。
當然保持健康的身體入藏也很重要的。藏區晝夜溫差大,隨時增減衣服哦,千萬不要感冒了。
㈤ 去西藏戴什麼遮陽帽最好
男士棒球帽,女士可以全方位遮住的就好了。護膚用品也帶,這邊紫外線強。
㈥ 西藏的喇嘛為什麼要戴帽子
天太冷、身體不好、頭有病,可以戴帽子,西藏喇嘛全戴帽子,冷啊!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出家人不要戴帽子,出家為了解脫啊!光頭上什麼都沒有,戴了一頂帽子,變有了嘛。「光頭」應該解說為「光榮的頭」(眾笑)。在家人一看見出家人光頭,馬上起恭敬心,光榮啊!戴了帽子就把光榮壓住了。即無貪戀。
㈦ 西藏人帶的帽子是不是用什麼做的
西藏人帶的帽子,大部分都是內地運過來的,西藏不發展工業,你所見到的牛仔帽等等都是內地的。只有他們自己的民族服飾配帽才是自己手工製作的。
㈧ 在西藏旅遊可以戴紅色的帽子嗎
可以,只要你想戴就可以。
我剛從西藏回來,我就穿紅色的沖鋒衣,而且還看到很多穿紅衣服的,什麼問題也沒有。
㈨ 女人去西藏游戴什麼樣的帽子好看(圖)
哈哈,帶大邊沿的帽子,主要是防曬。還有注意高原反應,可以用紅景天、攜氧片等產品。
㈩ 去西藏旅行需要戴什麼樣的帽子
戴太陽鏡吧。比戴帽子方便涼爽,還可以防紫外線射眼睛。反正玩幾天也曬不黑,男生也不怕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