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來是怎麼降服孫悟空的為何說他勝之不武
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如來佛祖前來將孫悟空鎮壓在五行山下。在我們的印象里,如來佛祖極其厲害,只需幾招,就將孫悟空成功制服了。但是,孫悟空好歹也是菩提祖師的弟子,也是一身法力。如來是怎麼降服孫悟空的?為何說他勝之不武?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就知道了。
圖
在原著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中,如來辭別玉帝,來到了靈山雷音寶剎,對著眾佛說:"我以甚深般若,遍觀三界。根本性原,畢竟寂滅。同虛空相,一無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識。名生死始,法相如是。"由如來佛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降服孫悟空,費了他不少力氣。"甚深般若",說明如來用了許多法力。
"根本性原,畢竟寂滅"說明如來壓制住孫悟空,耗費了他畢生的法力,已經圓寂。此時在眾佛面前的,只是一座空相,是虛無的。原來,縱使是法力深厚的如來佛祖,要想成功地壓制孫悟空,也要費一番周折。只是眾人想不到的是,如來佛祖竟是耗費了他的所有法力,才勉強能夠壓制孫悟空。也正是如此,所以如來在壓制住孫悟空之後才會想著趕忙回到靈山。大概是他不想讓天庭知道他耗費了所有法力壓制孫悟空一事吧
B. 太上老君實力過人,為何玉帝還要請如來降服孫悟空
因為太上老君在親自出手的時候被孫悟空給吊打了,在打開八卦爐之後他本來期盼的是取出一顆拿孫悟空煉制出來的金丹,誰知道出來的竟然是一個跟狂暴的獨角龍,瘋狂的白額虎一般的孫悟空,就在他想要親自去收服孫悟空的時候,沒想到換來的就是被推了一個倒栽蔥。
真個光陰迅速,不覺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開爐取丹。那大聖雙手侮著眼,正自揉搓流涕,只聽得爐頭聲響,猛睜睛看見光明,他就忍不住將身一縱,跳出丹爐,唿喇一聲,蹬倒八卦爐,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爐與丁甲一班人來扯,被他一個個都放倒,好似癲癇的白額虎,風狂的獨角龍。老君趕上抓一把,被他一卒,卒了個倒栽蔥,脫身走了。
而後太上老君再次出手是在青牛精那一難的時候,孫悟空告知青牛精偷走金剛鐲一件事之後沒想到太上老君的反應是得虧芭蕉扇沒有被偷走,不然連他也降服不了青牛精了,可見太上老君的實力不言而喻。
C. 萬萬沒想到,如來佛究竟用什麼方法制服了孫悟空
這天,如來給孫悟空出了一道考題,把趾高氣揚的孫大聖考蒙了,以至於乖乖地到五行山下做了五百年的學問,才基本有所明白。
原來,孫悟空逃出太上老君八卦爐後,乘勝追擊,大鬧天宮,把一班吃皇糧出工不出力的天將打得無影無形。眼看自己的凌霄寶殿即將淪陷,沒辦法,玉帝只得「割地賠款」,懇求西天大雷音寺如來佛祖前來護駕。
如來佛慈悲為懷,來到了作戰現場,叫停了刀兵。孫悟空不認識如來,心目中只有凌霄寶殿那個寶座,「皇帝輪流做,明日到我家」,如來佛在沒有徵得玉帝同意的情況下,竟然拿玉帝的皇帝位子跟孫悟空打賭,雖然如來胸有成竹,但是旁邊觀戰的玉帝此時會不會手心冒出汗來?貌似玉帝是不流汗的。
聽了孫悟空的訴求後,如來呵呵冷笑說,你這個猴子成精的怪物,怎敢欺心罔上?你要知道玉帝是經過多少大劫才修出帝位的,如果你繼續狂言胡為,「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
真是一語點破夢中人!此時的孫悟空還不知道佛祖在點化他,沒有靜下心來進行反省,而是繼續與佛祖打賭。大家都知道,如來的手心賭打贏了,玉帝也不要讓位,結果是孫悟空被鎮壓在五行山下,好好地反省,好好地做學問,尤其是要弄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在哪裡?沒有弄明白,這個「猴子」就白出世了。
這就是《西遊記》中最重要的「終極思維,神奇一問」!如果學禪的人,不知道本來面目,就等於還在外頭轉,需要跟隨唐僧師父去西天取經,沿途邊學習邊實踐,沒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算你學習再多的七十二變,最終只是一個凡夫俗子而已。
你要問,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問題非常難說,因為按照禪宗的學問,很多問題要靠自己去修證,自己去感悟。
有一次,雪峰禪師和岩頭禪師一起到了湖南鰲山,由於下雪只能停下來。岩頭整天不是閑散,就是悶頭睡覺。雪峰總是坐禪,還責備岩頭懶散。岩頭卻責備他不該每天只是坐禪,雪峰指著自己的心口說,「我這里還是不夠安靜,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頭看到機緣成熟,就慈悲地指導岩頭說,「既然如此,你把所見的一一告訴我,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的修行經過說了一遍,岩頭聽後大喝一聲:「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就問:「那我今後該怎麼辦呢?」岩頭低聲說:「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一切言行,必須都要從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頂天立地而行。」此時,雪峰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非常感謝岩頭的「當頭一喝」,自稱是「鰲山悟道」。
這一喝將雪峰震得清醒了,「本來面目」悟到了,是悟到個什麼呢?
六祖慧能在黃梅求法,五祖弘忍將衣缽傳授完畢,讓他連夜返回嶺南。同修們發現慧能走了,以為師父傳授了什麼超級秘訣,紛紛直撲嶺南,妄圖搶回寶貝。這些師兄弟中,有個叫慧明的跑得最快,追上了慧能,就誠心向他求法。
慧能要他在一塊大石頭上坐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入定後出來,此時慧能就問:「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據說「本來面目」這個說法,最早出現於這里。
此時,慧明頓悟,終於一切都明白了,也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禪宗就這么神奇,當你真正放心身心,做到非常安靜之際,此時處於一種什麼狀態?可惜的是,沒有經過名師指導,以及勤苦的修煉,是很難達到這個境界的。關鍵在於名師知道你當下的狀況,只要輕輕地一句話,「不要思考善的,也不要思考惡的,就在這個清清明明的時候,什麼才是你的本來面目?」
這就是「醍醐灌頂」「當頭棒喝」的作用。你如果一定要刨根問底,說「本來面目」難道沒有一種境界嗎?要不然即使你頓悟了,又怎樣證明你獲取的境界呢?這個問題,連以前西天祖師都很難回答,因為「禪」的問題,一旦有了思維,就不是「禪」了,所以一般真正悟道的人,會給你當頭一棒,或者就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的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沒有這個經歷,說了也就白說,反而還會誤導。
用文字來說,「本來面目」有很多說法,它也叫般若,真如,佛性,法身,實相,名稱盡管多,意義只有一個。它只是從多方面來解釋我們的本來面目。等到我們的主人翁認識了,找到自己的老家了,也就認識自己了。當認識了自己的真如般若的時候,煩惱無明也就打破了。當打破了煩惱無明,也就解脫了因緣的束縛,生活就到了更高的層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來面目」,你自己無緣認識這個「主人翁」,是因為你被貪婪、執著、愚痴所束縛,總用一個分別的心理看世界。人一旦有了分別,即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苦的,什麼是甜的;什麼是幸福,什麼是痛苦,等等。分別的心理就有善惡高低的分別,就有貧窮和富裕的分別,就會產生不快樂、不滿足,當自己的身心被這些煩惱所困惑時,你永遠處於無明——愚痴的狀態,怎麼能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呢?怎麼不會有了毛驢想要馬,有了官位想皇帝呢?
這就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原因,也是如來佛給孫悟空的思考題。孫悟空在五行山下思考了五百年,基本是想清楚了,最後去了西天取經,也是印證這個感悟,就像雪峰在鰲山悟道一樣。
D. 《西遊記》中,為什麼如來佛祖可以輕松降服孫悟空,太上老君卻做不到
《西遊記》中,如來佛祖降服孫悟空過程,看上去非常輕松,有人質疑太上老君為什麼就沒有這個能力。其實並不是太上老君沒有能力,而是太上老君沒有使出全力。作為道教三清之一,太上老君實力深不可測,天庭眾人無法制服孫悟空,他一出手便將其砸暈,這才有了後來斬妖猴情節出現。
如來佛祖能夠降服孫悟空得益於他的智慧,利用孫悟空爭強鬥狠這一性格,引得孫悟空主動跳上了如來佛手心。從孫悟空接受這個游戲規則開始,已經註定了他必敗結局。太上老君如果想要降服孫悟空,有更簡單辦法,只是他不願意使用罷了。
因此太上老君和如來佛祖,二人硬碰硬降服孫悟空,還是太上老君更厲害一些。
E. 孫悟空大鬧大宮時,為何如來要找地界的如來降服孫悟空
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為什麼玉帝要請如來佛祖降服孫悟空?看過西遊記的朋友都知道,孫悟空因為玉帝給他封了個弼馬溫的稱號而大鬧天宮,孫悟空知道自己官小,所以舉旗自號「齊天大聖」。偷仙桃、飲御酒、盜仙丹,攪亂蟠桃大會。這時候,玉帝徹底生氣了,我給你官做,你竟然還不識抬舉,嫌棄官小,還造反,所以玉帝派遣了十大天王、托塔天王等捉拿孫悟空,但是都沒能擒住孫悟空。
玉帝雖然統領三界,但是三清道教的老祖,並不直接接受玉帝的詔令。他們可以聽從玉帝的一些安排,但並不是玉帝的臣子。也就是說,玉皇大帝在面對孫悟空大鬧天宮之時,不是不請元始天尊,而是不一定能夠請來他。而如來佛祖是佛教的「頭」,佛教隸屬三界之中,玉帝和如來算是君臣之分,只需要下一道聖旨,如來便會前來相助。
F. 天界能降服孫悟空的大有人在,為何玉帝邀請如來出手降服孫悟空
孫悟空天鬧天空時為何這么強,西天取經反而變弱了,這個問題一直都是世人爭論不休的話題。其實此事根本不用細究,孫悟空之所以能在天宮耀武揚威,皆因天界眾神根本沒把孫悟空放在眼裡,因為孫悟空對天宮根本就沒有造成任何破壞。
相反孫悟空來到天庭大鬧,到給死氣沉沉的天庭帶來了生機,眾神都以逗孫悟空為樂。或許這就是最早的逗猴子吧。
有人會說,這破壞力還不大呀,王母娘娘的蟠桃園都被孫悟空禍禍了。那麼多的蟠桃在神界都是稀世珍寶,如此天地靈寶,被孫悟空糟蹋豈不可惜。哈哈,那真是想得有點多了。
人參果比之蟠桃不知要貴重幾百倍,像人參果這種級別的寶物都能被觀音這種級別的救活。那麼天界眾神救治蟠桃還不是易如反掌,何況天界還有一位植物大神――李時珍。
天界眾神只不過是把孫悟空當猴耍,孫悟空大鬧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也只是臆想。孫悟空只是被太白金星叫來給蟠桃會助興的,試想一隻可愛的猴子在蟠桃會上竄下跳,那小模樣定能給現場增加不少氣氛。
當然孫悟空卻是鬧得有點過了,他真不該騎到玉帝的脖子上去。玉帝本就至高無上,加之玉帝是個小心眼,怎麼能容忍一隻猴子騎在自己的頭上。不僅如此,玉帝還被眾神嘲笑,說猴子騎在玉帝脖子上,那猴子豈不是該叫齊天大聖了,與玉帝平起平坐。
玉帝哪能受此等屈辱,本欲出手制服此猴,可有轉念一想自己堂堂天庭之主,怎能跟一隻猴子過不去呢。那豈不是更沒面子,這猴子即是如來師弟菩提祖師的弟子,那不如讓如來出手降服它。這樣既保住了朕的尊嚴,又能讓三界知道我跟如來的地位孰高孰低。既然能將如來使喚來馴服一隻猴子,自然是朕的地位高了。
如來就這樣被玉帝傳喚來,心中自是不爽,再加上竟是為了一隻猴子。他的氣更是不打一處來,本來孫悟空沒有多大的罪過,如來卻給孫悟空加了莫須有的罪名,直接壓了孫悟空五百年。
G. 為什麼如來不殺悟空,而是鎮壓將他五百年
在《西遊記》中,我們都知道,孫悟空因為大鬧天宮,而被西方如來佛祖壓在了五指山下五百年不得翻身。按理說,孫悟空攪亂的天庭,而不是他西天靈山,為何如來要鎮壓他?再者,孫悟空大鬧天宮,受損失的天庭,那麼懲罰孫悟空的不應該是天庭一方嗎?那為何是如來決定如何懲治孫悟空?孫悟空犯下如此天規條例,理應鏟除,殺之而後快,為何如來沒有殺死他,而是將他鎮壓在五指山下呢?其實,這背後都是原因的,如來無意間說漏了嘴。
金蟬子十世輪回,不應該剛好是五百年左右嗎?如來為何不殺悟空,而是鎮壓將他五百年?如來無意間說漏了嘴。對此,你怎麼看呢?
H. 如來佛祖的六字真言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為何它能將孫悟空降服
孫悟空生性頑劣,還喜歡亂寫亂畫。在靈霄殿外,他與如來打賭,結果沒能翻出佛祖的手掌心。他自作聰明,寫下一句「齊天大聖到此一游」,反被如來當作證據。佛祖一招「如來神掌」,將五指化作五行山,把他鎮壓在山下,直接判了他五百年有期徒刑。《西遊記》中,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一物降一物。太上老君的金剛琢非常厲害,水火不侵,無物不套,芭蕉扇卻能夠降服它。
I. 西遊記中的如來佛祖,為何要幫助玉帝收服孫悟空
其實他並不總是那麼端莊莊重,必要的時候會很圓滑甚至多才多藝。只是他做事的時候總是不露痕跡,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佛有圓滑的一面。
但有些事情既然發生了,必然會留下痕跡,無法完全掩蓋。而如來佛祖幫助玉帝投降孫悟空,卻留下了這樣的線索。雖然他在當時一直保持著一種威嚴而神聖的形象,但在處理這個問題的細節上,他還是表現出了自己的另一面。
光滑這個詞用在他身上沒有任何貶義。意味著做事的方式非常全面,不留稜角和瑕疵。而且隨著故事的發展,他的流暢度體現的更加清晰。
比如後來在西天路上遇到的甄紫苑,就是一個完全有能力制服他的大師。如果孫悟空落入這些人手中,恐怕很難全身而退。而且按照玉帝,本來的態度也是准備迅速去除的,可見他的結局如果不是佛手,很可能會變成悲劇。
由此可以看出如來佛祖確實是一個涵蓋方方面面的圓滑之人。在庄嚴神聖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精緻的心。俗話說:「真人不真人。」有能力的人往往知道如何隱藏自己的能力,不想太明顯。但是,有一些真正的優勢是無法完全隱藏的,那就是金子總會發光。
J. 如來佛祖如何降服孫悟空
如來佛祖是跟孫悟空賭了一個賭約,當時如來這么做,就是為了在試探孫悟空真正的實力,在大家的眼中,如來佛祖看是用五行山將孫悟空壓住了,但其實他是廢掉了自己的金身,才成功的將孫悟空壓在山下,畢竟當時的孫悟空在三界當中無人能擋,如來佛祖身為五方五老之一。
如來是廢掉了自己的金身,才將孫悟空成功的壓在五行山下的,並且在之後用了靈山最好的符咒貼在山上,防止孫悟空再次出來,不僅如此,為了防止以後再來靈山搗亂,如來佛祖還把緊箍給孫悟空戴上,所以,孫悟空在當時的實力是讓所有人都感到忌憚的。
(10)為什麼如來能制服孫悟空擴展閱讀:
孫悟空是中國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 「美猴王」。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大品天仙訣、地煞數七十二變、筋斗雲等高超的法術。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生氣返回花果山,並戰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討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並在天庭建齊天大聖府,奉旨管理蟠桃園。
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鋼之軀,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捨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