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品牌 > 鐵路制服為什麼不是中山裝

鐵路制服為什麼不是中山裝

發布時間:2022-06-09 13:09:43

1. 中山裝的來歷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制服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山裝成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裝。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國家領導人在出席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起源

中山裝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在日本活動期間委託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榮昌祥裁縫王才運依圖生產。《申報》1927年4月20日第17版有一則軟廣告《中山裝之盛銷》:「南京路新世界對面榮昌祥,為製造中山裝之首創家,手工既能講究,式樣又極准確,現應潮流之趨勢,欲求普及起見……」。

該說法的另一支流則說,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到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

2. 中山裝是什麼

中山裝 - 服裝簡介 中山裝中山裝為服裝的一種。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長褲,由孫中山提倡而得名。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由於毛澤東經常在公開場合穿中山裝,西方稱中山裝為「毛式中山裝」。在1960和1970年代,億萬中國人民大多穿中山裝。中山裝上衣兜里插支鋼筆,代表有文化。 20世紀80年代以後,西裝和時裝開始流行,中山裝逐步被人拋棄。 中山裝 - 形成發展 中山裝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中山裝 - 造型特徵 中山裝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中山裝的最初款式:上衣為立領、前門襟、9粒明扣,4個壓爿口袋,背面有後過肩、暗褶式背縫和半腰帶。1922年中山裝改為立翻領、7粒扣,下口袋為老虎袋。後又改成現在的款式:上衣為立翻領,有風紀扣;衣身三開片,前門襟,5粒明扣;4個貼袋,各有袋蓋及1粒明扣,上為平貼袋,下為老虎袋,左右對稱;左上袋蓋靠右線跡處留有約3cm的插筆口。高檔中山裝,在袖口部位有3粒飾扣。與中山裝配套的褲,一般採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褲。關於「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記載說:「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中山裝 - 材質做工 中山裝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中山裝 - 興衰始末 中山裝孫中山先生的倡導下,當時的革命黨人以身著「中山裝」為榮,也正因為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便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熱愛。於是中山裝成為新中國一款標志性的服裝,甚至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服」。穿著中山裝,國民一度找回了失落了一個世紀的自信。然而,這種自信心的建立,其實源於一個被神化了的領袖。當有一天神化的面紗被揭開後,中國人的信仰便開始處於一種真空狀態。改革開放後,打開的國門讓中國人看到了西方的繁華,也看到了30年被禁錮的悲哀。在中國的服裝產業蓬勃發展、形形色色的服裝一路增光添彩的今天,中山裝卻早早地退出了常式禮服的歷史舞台。偶爾,傳媒上有國家領導人身著中山裝參加國際重要會議的身影,有某位美籍華人穿著中山裝參加國際性頒獎典禮,等等消息。從這些有關中山裝報道的鳳毛麟角中,大家感受著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山裝最後的一點執著與不舍,才明白自己的文化血脈的傳承中,其實早已有中山裝深深的烙印。中山裝作為中國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禮服,它同時也承載著一種文化,一種禮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失落的文明應該找到重新傳承的文化血脈。當中華民族解開歷史迷霧所製造的民族自悲情結,以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源流交融的大視角來看待曾在中國人身上深深打下烙印的中山裝時,就會發現中山裝離人們的生活雖然有點遙遠,但其文化的密碼卻在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來,比如人權思想、革命精神或民族復興精神、它其實是喚醒集體文化記憶的最切實而有效的方式。 中山裝 - 做工色彩 中山裝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中山裝 - 服裝由來 中山裝中山裝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出現,關於中山裝的誕生,目前主流的說法有以下兩種:第一種說法認為,中山裝是孫中山授意曾經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過隆生洋服店的黃隆生先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的特點,在與孫中山進行了多次探討修改後,於1923年正式定型,並命名為中山裝。
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這便是第二種說法:1919年,孫文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 中山裝 - 思想內涵
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文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3. 為啥中國人不愛穿中山裝了

中山裝並非是孫中山發明,而是源自於日本的制服,屬於洋裝,孫中山先生將其改良作為當時同盟會的標准服裝,嚴格意義上並非中華傳統意義上的服裝。孫中山先生也不是很喜歡這件衣服,除了正式的場合以外,孫中山基本不穿這種衣服,這也是後來沒有流行的原因。

中山裝為什麼沒有流行到現在,一些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1、做中山裝的裁縫越來越少,而且中山裝工序繁雜,如果像現代衣服一樣批量生產,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品,這無疑增加了投資成本,西裝雖然也像是中山裝一樣繁雜,但在大趨勢的印象下,西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規模,市場很大,相比於市場較小的中山裝,自然沒人肯在這上面下力了。

2、改革開放後,國人的眼光逐漸增加,中山裝是立領服裝,已經不太符合現在的國人審美習慣,服裝過意呆板,逐漸被淘汰,在當時還流傳著一首打油詩:不管多大官,都穿夾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褲(指孕婦),不管老和少,都戴導演帽,不管孫和爺,都穿旅遊鞋。

3、中山裝不易作為常服穿著,像是西裝一樣,需要精細的大理,而且對人的體形要求較高,需要人身材寬大,才能撐起中山裝,那個年代物質匱乏,人們普遍較瘦,穿著起來不是很美觀,更不舒適,不如夾克衫能夠遮掩身材,所以人們就漸漸忽略了中山裝。



中山裝推廣來源於孫中山,孫中山去世後,這種衣服就有了濃郁的政治色彩和符號象徵意義,國民黨的《文官制服禮服條例》規定,制服就是中山裝,而且定義為法定製服,內部的政治要員統一要穿正制服,南京市政府也規定了職員都要穿中山裝。

直到1936年,蔣介石下令全體公務員都要處穿中山裝,而且在學校推廣,要求學生都要穿中山裝,中山裝的推廣並非是時尚潮流的推廣,而是屬於國家意志與權力的附加,在這同時,自下而上開始效仿,商人以愛國革命為中山裝宣傳,知識分子爭相穿著,中山裝走向了大眾。

中山裝被現代人逐漸遺忘,作為政治符號的服裝沒能成為常服也是情理之中,它的出現也只有百年。中華民族的強盛是來自於內心的強盛,而不是服裝,老祖宗傳下來的是仁義禮智信,恭良溫儉讓,更不是服裝,這才是真正的民族魂。

4. 二戰的日本的甲級戰犯東條英機怎麼穿著中山裝

我看到的資料就是這麽說的孫中山曾流亡日本他所設計的服飾有日本學生服的特點並不奇怪但學生服不是唯一的參考對象只是其中一種而以當然這種說法不一還有說是日本鐵路制服的但沒有孫中山自己的記錄後人也只能猜測。

5. 中山裝的形成發展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英國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為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
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在清朝(1644年~1911年),受剃發易服影響,中國男子都是被迫強制,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建立北洋武備學堂,聘德國教官訓練,軍服也參用德式,夏用黃卡嘰布、草帽,冬用黑呢衣褲帽。
1895年,兩江總督張之洞亦仿德制編練自強軍,「令其悉照洋法操練,並其行軍、應用、軍火、器具、營壘、工程、轉運、醫葯之法,亦俱仿之」。與此同時,袁世凱採用德操編練新軍,官弁軍衣靴鞋均仿德式,顏色一律純用黑色,「在營軍衣均須窄小,尤須大眾一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當時的《奏定學堂章程》記載: 各省學堂冠服一端,率皆效仿西式,短衣皮靴,文武無別。仿效西洋式樣的新軍軍官軍服,全國推行新式陸軍訓練軍制改革是清末改制的一項。
清末新軍出現了一些改變,1905年清末新軍軍服改革,基本上是照搬了歐洲特別是德國的軍服制度和軍銜制度。鑒於清新軍改換日本軍服後,長辮無法塞入軍帽中,影響射擊的准確性,練兵處建議准予軍士剪辮。《大公報》趁此時機,再次發起剪辮易服的討論。清政府為了不給輿論以剪辮易服的口實,竟下令士兵將發辮盤於軍帽之中。 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以後,中山覺著當時的服裝不足以顯示辛亥革命成果,而當時孫中山覺著也應當有一個代表中國人民的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飾,於是孫中山先生便結合西服和一些特殊含義創造了中山裝。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歐洲軍服,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
另一說為粵版。說是孫中山1923年任廣東大元帥時,以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設計,在自1902年在河內籌組越南興中會時即追隨他的老裁縫黃隆生的協助下,製成了第一套中山裝。這一說法大體可信,細節未必可信。孫氏廣東人,廣東人向來視南洋為第二故鄉(陳嘉庚在其回憶錄里亦有如是表示),南洋企領文裝與廣東便服十分近似,因此產生一種廣東版的中山裝自然比較靠譜。《北洋畫報》1929年5月14日第318期有一篇妙觀的《中山裝之起源》談到:「昨晤自南來某要人,為述民黨制服之起源,始恍然於所謂代表三民五權等說,均屬牽強誤會。某之言曰:『昔先總理在粵就大元帥職後,一日,擬檢閱軍隊,欲服元帥裝,則嫌其過於隆重不適於時,西服亦無當意者,正檢閱行筐中,得舊日在大不列顛時所御獵服,頗覺其適宜,於是服之出,其後百官乃仿而制之,稱之曰中山裝,至今式樣已略有變更,非復先總理初時所服者矣。』雲雲。某君隨侍中山多年,其說當不虛也。」
其實,更為靠譜的,應當是中山裝源於學生裝。初期的學生裝多仿效日本學生裝詰襟,而日本學生裝用的是日本海軍裝,日本海軍裝是學的歐洲軍裝。孫中山在日本多年,喜歡穿日本學生裝。故1926年11月,《良友》畫報出《孫中山先生紀念特刊》時,刊登的孫中山照片的介紹就徑說:「先生喜服學生裝,今人咸稱為中山裝。」《申報》1926年5月5日第21版消息《三友實業社職員改裝》:「其服制分甲乙二種,甲為中山裝,即學生裝,乙為世界裝。」甚至在一些重大時政新聞中,也作如是觀。《申報》1928年7月19日第8版《蔣昨續在北大講演》:「今日九時半,蔣學生裝到北大對各界講演,聽眾千餘,首講打倒軍閥……」作為孫中山的繼承人,蔣介石穿的當然是最正宗的中山裝,可是報章也直書其為學生裝。 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是中山裝的創始人。
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 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以前流行的說法是: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文或國民政府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有關中山裝的三民主義、國之四維、五權憲法等政治含義流傳甚廣,方興未艾,已經成為大陸高中歷史課堂甚至社會上流行的「常識」。然研讀所有相關論著,始終未發現有支撐史料。專攻民國風俗文化的南開大學李少兵教授,著名孫中山研究專家、中山大學孫中山紀念館原負責人余齊昭都不以為然。
江蘇師范大學薛偉強博士於2014年做了全面深入的考證,基於民國時期大量官私文獻的梳理檢核,沒有證據支持孫中山或國民政府曾賦予中山裝特殊的政治含義。民國時期中山裝的流行既包含政治原因,也有現實合理性。國家權力的規訓、引導是主要的外因,民眾的接受和認可是主要的內因,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漸進過程,但其中並不存在所謂特殊的政治文化。1929年,雖然民間曾經出現過一次中山裝象徵「三民五權」的說法,但其後一度中斷數十年,直至民國結束未曾在文獻中再現,說明在民國時期知之甚少、不被社會認可。
通過建國後大量文獻和史實的排比分析,中山裝所謂的特殊含義復雜的演變過程昭然若揭。新中國建立40多年後,其自1992年夏林根為始作俑者,不過4年,便由科技記者譚經望臻於大成。新世紀初,電視媒體、官方教科書、服裝公司及地方政府等先後大力宣揚,所謂中山裝的三民主義、國之四維、五權憲法等政治文化蘊涵終於成為流行的「常識」。然而,在此期間,相關言論絕大部分出自旅遊、科技、服裝、文學等領域從業者,而且始終沒有哪怕一條史料支撐,包括其中唯一的一篇由歷史學者撰寫的專業研究文章( 陳蘊茜:《身體政治:國家權力與民國中山裝的流行》,《學術月刊》2007年第9期)。
考慮到台灣政府與孫中山的特殊關系,作者也專門電郵咨詢了台灣的陳永發、古偉瀛等知名歷史學教授和專家,他們大部分閱信前連中山裝的「三、四、五含義」都從未聽聞。台灣教育研究院的同行蕭憶梅博士回復說:「關於中山裝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等政治含義應該是沒有明載在台灣中小學教科書的, 至少在歷史教科書是確定沒有的」。 至此,我們可以比較穩妥的認定,所謂中山裝的特殊政治意義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最多可以視為民間娛樂版。 中山裝是孫中山設計而成的,目的是為現代中國人提供輕便的工作兼社交服。孫中山本身只說明推廣中山裝的原因,但沒有講清楚其主要靈感何來?以下簡介中山裝起源的三種說法。
有關中山裝的創作靈感,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來自南洋華僑的企領服。它指出孫中山在1902年起越南籌建興中會分會,委託河內一來自廣東的裁縫黃隆生生產第一套中山裝。孫中山采當時南洋華僑流行的企領代替西裝的硬領,又將企領服的三袋改為四個,可放筆記、紙筆及工具等東西以方便學習或工作。
此外,也有人指出中山裝的主要參考來自中國。源出中國說再分廣東便服說及寧波服便服說。兩者均認為孫中山從中國地方便服為基礎,加入西裝的硬領及多袋等特色而成。有考證指出1916年孫中山托寧波(榮昌祥)裁縫王才運裁出第一套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折衷南洋華僑說及中國說如下:「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南洋華僑說及中國說都似乎有意不提日本的影響。老實說什麼南洋企領服、廣東便服、寧波便服、甚至西裝都不太像中山裝,彼此的關系應該不會太密切。最像中山裝的是日本校服及陸軍士官服。孫中山及革命黨在日活動時間不短(曾留日者眾)。據說孫中山委託日本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然後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王才運依圖生產。亦有一說是1919年孫中山將自己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去上海的亨利服裝店改為便服,成為中山裝的起源。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 八年級 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第八課《辛亥革命》(P39附錄)中的介紹,中山裝的樣式基準來自當時日本的學生制服,依舊能看出兩者的相同之處

6. 中國中車有幾款工作服

基本來說,款式大概有五種。上世紀50至70年代,質朴「中山裝」。上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中車各地全國鐵路工廠皆隸屬於鐵道部,那時的工作服是第一代鐵路制服,藍灰色中山裝樣式,並配以大檐帽或軍帽。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中車所屬工廠採用藏青色工裝,當時企業的主產品已經從蒸汽機車轉型升級為內燃機車。大連機車車輛製造工廠(今中車大連公司)全體員工在蘇聯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喊著「和時間賽跑,把內燃機車早日開到北京,去見毛主席」的號子,每天都熱情高漲、干勁沖天。1958年,中國中車所屬工廠採用深藍色工裝。當時工廠職工們正為生產新中國第一台內燃機車、第一輛雙層客車而努力,而這一年,也是中國鐵路從蒸汽到內燃跨越的重要一年。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採納我的回答,謝謝

7. 中山裝是怎樣誕生的

中山裝是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很多著名人物如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著中山裝。由於中國著名政治人物毛澤東經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稱呼中山裝為「毛裝」(Mao Suit),但中國卻從未有如此稱呼;日本人稱呼中山裝為「人民服」。這種服裝及其衍生的變化服裝,成為1980年代以前中國民眾的主要服裝樣式。今天中國和朝鮮的領導人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會穿中山裝。時至今日中山裝更多代表的是中國共和與憲法精神。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英國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為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8. 中山裝有什麼意義

中山裝(Zhongshan suit)

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

中山裝的最初款式:上衣為立領、前門襟、9粒明扣,4個壓爿口袋,背面有後過肩、暗褶式背縫和半腰帶。1922年中山裝改為立翻領、7粒扣,下口袋為老虎袋。後又改成現在的款式:上衣為立翻領,有風紀扣;衣身三開片,前門襟,5粒明扣;4個貼袋,各有袋蓋及1粒明扣,上為平貼袋,下為老虎袋,左右對稱;左上袋蓋靠右線跡處留有約3cm的插筆口。高檔中山裝,在袖口部位有3粒飾扣。與中山裝配套的褲,一般採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褲。

關於「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記載說:「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中山裝的造型特徵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的由來

在清朝(1644—1911年),中國男子都是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而且也促使服裝的變革更為迅速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18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並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製成的。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後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中山裝的創始人。

1923年,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 (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 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的 (當時這些東西多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中山裝由於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點,所以一經孫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中山裝的做工

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

中山裝的色彩

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9. 中山裝是如何起源的

  1. 中山裝是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很多著名人物如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著中山裝。由於中國著名政治人物毛澤東經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稱呼中山裝為「毛裝」(Mao Suit),但中國卻從未有如此稱呼;日本人稱呼中山裝為「人民服」。這種服裝及其衍生的變化服裝,成為1980年代以前中國民眾的主要服裝樣式。今天中國和朝鮮的領導人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會穿中山裝。時至今日中山裝更多代表的是中國共和與憲法精神。

  2.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英國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為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3.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10. 第一件中山裝是由什麼改制過來的急!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
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與鐵路制服為什麼不是中山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斜裙子怎麼裁法 瀏覽:188
13行男裝批發市場 瀏覽:959
灰色黑色褲子配什麼鞋子好看嗎 瀏覽:410
浙江睡衣工廠地址 瀏覽:862
男個子穿風衣好看嗎 瀏覽:160
牛仔褲內卷好看嗎 瀏覽:814
寧波鄞州區賣女裝的在哪裡 瀏覽:712
三頭二手t恤數碼印花機多少錢 瀏覽:461
女裝銷售額數據 瀏覽:410
初棉的男裝品牌 瀏覽:200
適合胖女孩的旗袍有哪些 瀏覽:605
大碼男裝馬先生舞蹈 瀏覽:756
米色針織褲子配什麼顏色上衣 瀏覽:440
皮一體真皮皮衣批發 瀏覽:811
圓點紫羅蘭雪紡中長款襯衫 瀏覽:618
茂業商場男裝品牌 瀏覽:454
特價外貿韓版童裝 瀏覽:514
普寧振興睡衣 瀏覽:444
五洲帛雅女裝哪個牌子好 瀏覽:285
路上掀起媽媽的裙子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