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品牌 > 內蒙古什麼時候戴尖的帽子

內蒙古什麼時候戴尖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2-06-27 22:29:05

1. 內蒙古啥族帽子後面有像領帶一樣的帶子

巴爾虎蒙古人和科爾沁蒙古人。
喜慶節日,頭戴貂皮或水獺皮紅纓圓頂立檐帽,中老年則頭戴棕褐色圓頂立檐帽,身穿團花緞吊麵皮袍、外套對襟坎肩或馬褂,腰系背側垂以兩個活結穗子的腰帶,腳登有24個盤花圖案的大絨靴子。顯得非常精神。此外,烏珠穆沁人在春秋季和夏季也戴前半檐可以上下活動的圓頂立檐帽。烏喇特的新郎戴釘有水獺皮的圓頂立檐紅纓帽,春秋季則多戴釘有平絨的圓頂立檐帽。尖頂立檐帽喀爾喀右旗婦女較為常戴。杜爾伯特婦女冬季則戴平頂立檐圓帽,且後邊有根飄帶。

2. 內蒙古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
蒙古族人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在鄂爾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裡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帶上許多禮物,只需准備用麥面烤成的六張圓形薄餅和幾顆成雙的紅棗即可。進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將客人讓坐在客位上並向客人敬茶後,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個盤子,並將隨身帶來的六張薄餅象荷葉片一樣擺在盤子里,再將成雙的紅棗放在薄餅上,雙手獻給主人,主人即當做草原上最神聖的禮物十分樂意地接受。

這六張看起來並不十分起眼的薄餅為什麼會被當做神聖的禮物呢?據老人們說,當初鄂爾多斯為六個旗,用六張薄餅來作禮,意為禮儀至上,共同和睦相處;而紅棗則表示六旗興旺發達。

河套地區的蒙古族,招待客人什麼東西都可以缺,但絕對不可以缺酒,以酒招待客人,是河套地區蒙古族最普遍,也是最起碼的禮儀。用酒招待高貴的客人,有一個專門的名詞,蒙古語稱"德吉拉"。

給高貴的客人敬獻"德吉拉"時,只給客人一個瓶口上糊有酥油的酒瓶而不給酒杯,客人接到酒瓶後,先用右手食指醮一點瓶口上的酥油往自己的額頭上塗抹,如果在場的還有其他賓客,也同樣依次抹上一點,然後,主人才拿出酒杯或者銀碗,給客人斟酒。客人仰脖連飲三杯以後,斟上第四杯時,客人便一手端著酒杯一手高高揚起,或者向主人說上幾句祝福的話,或者放開嗓門唱起祝福主人吉祥如意的贊歌。
該圖文可以幫助了解蒙古族的各種風情習俗,民族特點。

蒙古族的婚戀習俗

(一)歷史上的婚姻形式

1、族外婚制。蒙古族母系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的婚姻規例。氏族內部禁止通婚,男子只能娶外氏族之女為妻。如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篾兒乾的妻子,是豁里禿馬惕部的阿蘭豁阿;十世祖端察兒的妻子,是兀良哈的札兒赤兀惕部的阿當罕。由於蒙古草原遼闊,不同祖先的各氏族、部落相距較遠,因此必須到遠方的氏族去求婚。隨著歷史的發展,蒙古各部的分化,血緣關系也錯綜復雜起來,從而逐步發展到同宗不婚,同一家庭之內不能通婚。

2、聘婚制。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男方娶妻,要給女方送聘禮,即「多求則貴,才求則賤」。聘婚制就成了買賣婚制,以財物作為女子的身價。蒙古族的聘禮,主要是牛、馬、羊等,以九為吉數。其次也有金、銀、財物等。貧窮的牧民,無力提供聘禮以致不能娶妻。

3、入贅婚。在女方無男子繼承,以入贅的女婿繼承,也稱招女婿。有兩種形式,一是永久性入贅。一般為男子家庭貧困、兄弟較多、無力娶妻者,男子願入贅到女方。在女方家勞動,生兒育女。入贅的男子離開親生的父母家。另一是非永久性入贅。往往是女方家無男勞力,或男方無力付聘禮,造成入贅,在女方家三年、五年、十年不等,或在生下第一個男孩留在女方家,即可攜妻回男方家。這又稱為服役婚。

4、收繼婚。蒙古婚姻中把妻子視作夫家的財產。早在實行氏族外婚制時,嫁入本氏族的女子,是夫家氏族的成員,在夫死以後,妻若改嫁,必須嫁給夫家氏族中的成員,這種習俗長期沿習。蒙古貴族常擁用三妻四妾,父死後,子繼承爵位的同時,也繼承了先父的妃、妾。平民中存在兄終弟及、娶嫂為妻的情況。元代雖以法律禁止這種婚制,但社會上仍有出現。

此外,元代時強調等級婚,門當戶對。貴族與平民之間不通婚,平民不與奴婢結婚。還有為政治目的聯姻制度,如清代的額駙制度,即為加強滿蒙關系的聯姻。

(二)婚姻儀式

蒙古古代婚姻儀式,有相當繁復的程序,一般有相親、求婚、許婚、送聘禮等。男方以牲畜等為聘禮,女方陪嫁物有牲畜、財物和奴僕。貴族與富戶的結婚儀式非常隆重,平民家庭婚姻儀式則比較簡單。

1.提親。女子一般在16—17歲,男子一般在18—19歲,選擇配偶,主要由父母作主。一般由男方家物色好姑娘,請媒人提親。媒人拿著哈達、酒等禮品提親。如果女方家不同意,將禮品退回。女方家同意,即收下禮物。

2.定親。定親的方式一般是男方請媒人向女方父母或長輩提出定親,女方則提出要定親的禮物,其中包括哈達的數目。哈達往往是定親的信物。男方把哈達、酒、羊等送到女家。女家將這些東西贈送給親屬親戚,表示女兒已定親。東蒙地區定親時要喝開口酒,或稱喝姑娘喜酒,以示姑娘定親。

3.婚禮。蒙古的婚禮由於歷史的原因,各地區各階層,其規模的大小,繁簡的程度和方式都有很多變化。婚禮儀式,牧區與農區,東部與西部也有許多區別,但都有迎親、送親儀式。

4.迎親。選定吉日,新郎身著緞子長袍,腰束金黃色寬頻,腳蹬長靴,左肩挎弓,腰間系有裝五支箭的箭筒、煙荷包,打扮得英俊華貴,與迎親的主婚人和祝贊詞歌手、親友等人喝「上馬酒」後騎馬出發,並帶有一匹駿馬,作為新娘的乘騎。在農區還准備新轎車蒙紅氈,以備新娘乘坐。迎親的隊伍在快到女方家時,要進行一次點燃篝火、祭天地的儀式。當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時,要經過一番唱歌對答,才被允許進門。男方遂向女方親友等施禮、問安、獻哈達。

5.送親。女方送親,陪新娘上路。新娘的服飾華麗,頭戴帽,腳穿靴,騎馬前往男方家。在送親途中,男女催馬賓士,互相追逐,常以掠帽為嬉。到男方家後,還要舉行一系列儀式,以祝新人白頭到老、生活幸福。

1949年後,蒙古族普遍實行新婚姻制度,同時也保留有蒙古族的歷史上的一些婚姻習俗。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這里地域遼闊,風光旖旎,水草豐美,3000多條縱橫交錯的河流,500多個星羅棋布的湖泊,組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一直延伸至松濤激盪的大興安嶺。

這里夏季氣候宜人,空氣凈透,是避暑度假的勝地;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一派北國風光,是滑雪、打獵和冰上運動的好去處。額爾古納河流域是蒙古族的發祥地,也是成吉思汗叱吒風雲過的古戰場。

在被譽為「中國第一曲水」的莫爾格勒河畔,有一個「金帳汗蒙古部落」,是呼盟惟一以游牧部落為景觀的著名旅遊景點。這里是中外馳名的天然牧場,歷史上許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游牧,成長壯大,繁衍生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在這里秣馬厲兵,經過與各部落的爭雄,最終占據了呼倫貝爾草原,他利用這里的資源和無數驍勇的騎士,完成了統一大業。金帳汗部落的布局,就是當年成吉思汗行帳的縮影和再現。

每逢夏季牧民們便在這水草豐美的地方放牧,這里形成了以游牧部落為主體的美麗圖畫

藍天白雲、彎彎河水、茵茵綠草、群群牛羊、點點氈房、裊裊炊煙,呼倫貝爾是世界少有的綠色凈土和生靈的樂園。茫茫無際的天然牧場,清新寧靜,置身在美麗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開朗。圍著紅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帶舞,那嘹亮悠揚的蒙古長調伴你直至夜深……7月正是去呼倫貝爾的好時候。

在草原深處,有最原始、最淳樸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鄂溫克、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族兄弟姐妹將以特有的豪爽、奔放與深情厚意迎接你的到來。穿越吉布胡朗圖,你將能品味飛鳥成群、水天一色、氣勢磅礴的呼倫湖和新開湖;住進自己搭建的蒙古包,品嘗親手宰殺的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吃一頓鮮嫩的手扒肉,讓朝霞般的篝火點燃你無限的熱情和美好的希望;體會草原牧民賽馬、套馬、馴馬表演、蒙古博克、角力擂台賽、祭敖包……當一回蒙古人??做一天牧民吧

3. 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草原》資料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曠神怡。羊、馬、牛、駝,一群群,一片片,象彩霞在天際飄動,也像仙女撒下的珍珠、瑪瑙,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蒙古族主人將會捧出鮮潔的奶食,肥美的羊肉,爽口的炒米,醇香的奶茶待客,香醇的奶酒、激躍的賽馬、嘹亮的牧歌、狂歡的舞蹈,這一切都是那麼激動人心的!還有草原食品那特有的風味將透入您的心田。
他們都身著各色的衣裳,人人都是騎馬能手,熱情好客。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並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溫克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訥河縣等地。
陳巴爾虎旗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西部,海拉爾河下游,濱州鐵路經過南境。這里水草豐美,畜牧業發達;農產品有小麥、油菜籽、甜菜等。

4. 內蒙古人的衣服是什麼樣的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

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

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4)內蒙古什麼時候戴尖的帽子擴展閱讀: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據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穿「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生。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徵,蒙古族特別地偏愛鮮艷、光亮的顏色,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調明朗、身心歡娛。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藍色這樣一些純凈、明快的色彩。藍天白雲,綠草紅衣,一種天然的和諧。

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盪的性格。

5. 《草原》原文

《草原》原文如下: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了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5)內蒙古什麼時候戴尖的帽子擴展閱讀:

課文主要內容

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依次描寫草原的美麗風光,蒙古族人民熱情迎客的場面,主客飲酒聯歡的場面。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作者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

6. 內蒙古蒙古族服飾介紹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7. 蒙古婦女戴的「姑姑帽」起源於何時呢

「姑姑」一詞,因譯寫之故又寫作「罟罟」「顧姑」「固姑」等,是指古代蒙古女性的頭飾或帽子,其蒙古語又稱之為「孛黑塔」。

十三世紀中期,歐洲有一個叫威廉•魯不魯克的旅行家在蒙古草原上見到了蒙古族婦女幾乎都戴著一種稱之為「鮑卡」的帽子,十分特別而新奇,讓他十分感興趣。便在自己著的《行記》中記載:「鮑卡」用自然界中的樺樹皮、柳枝以及鐵絲等物製成骨架,高約一臂(約是一尺半左右),帽頂製成四邊形,上面插著一根用草桿或翎羽或細葦做成的「枝條」,也有一臂高。

但看這些資料眼前很難出現准確的「姑姑」帽的形制,還好,一九七四年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西南面的王梁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姑姑」帽,這些「姑姑」帽呈長筒狀,高約一尺左右,用樺樹皮製成,外麵包裹著花綢子,嵌綴著各種珍珠,插著藍色孔雀羽毛。其中一個比較特別,頂上安了一根三四寸高的木棍子,上端連著一個圓球。

「姑姑」帽,是元朝蒙古族婦女最流行的帽子(頭飾),具體這帽子始於何時,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但從成吉思汗時期,就十分普遍,並且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習俗。

8.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草原主要內容

《草原》課文主要描寫了草原風光,記敘了蒙古牧民歡迎客人和蒙漢人民聯歡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和對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拓展資料:

一、作者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革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課文原文: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9. 在 草原 一課中有哪些體現蒙古人民的民俗

1、穿著各色的民族服裝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

2、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間姑娘們還要唱民歌;

3、飯後表演套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這三方面表現了蒙古人民的風俗習慣。

(9)內蒙古什麼時候戴尖的帽子擴展閱讀:

原文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了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

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

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10. 課文《草原》的相關資料和課文和拼音

課文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明如玻璃的帶子——!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為。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總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要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草原》是一篇敘事散文,課文對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草原上的人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進行了具體的描寫。草原美景的描寫十分生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這些描寫體會作者的感受是學習難點。)
相關資料:課文簡說。

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朴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了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范圍遼闊無邊。「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這句話寫出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這句話也是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渲染」「勾勒」均是繪畫用語,「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塗抹畫面,以取得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勾勒」是指用線條勾畫出輪廓。「翠色慾流」是指青草鮮嫩,顏色青翠,似在流動,富有生機。老舍將草原擬為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突出了草原的遼闊碧綠,小丘線條的柔美,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置身於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會驚嘆、並產生舒服之感,因此,既願久立欣賞,又想吟誦詩篇。

③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回味」,細細地回憶,品味。這里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風光如詩如畫,有著無限樂趣,因此連靜立的牛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這種擬人的寫法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了草原風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這句話是寫蒙古族老鄉身著節日盛裝,策馬疾馳,遠迎來客。鮮艷的服飾,飛馳的駿馬,飄舞的衣襟衣帶,作者將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句詩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涯,邊際。天涯,天邊,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舍。

(2)對詞語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達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鮮,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

迂迴:迴旋,盤繞。文中指河像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

二、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

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①在中國版圖上找到內蒙古的位置、范圍,並初步了解有關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例如,服飾特點、生活特點。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③通過展示圖片和請去過草原的同學作介紹,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

2.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3.本文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要加強有感情朗讀的指導。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邊讀邊想像畫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大家帶進草原,並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4.品讀優美語句,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作家老舍隨著場景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情感也在變化著。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贊美與留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描繪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語句,通過品讀、吟誦、想像畫面、課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寫等方法,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點,作家在描寫草原風光時,處處流露出感嘆贊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直抒胸臆,如,「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第一次見到草原的驚喜、贊嘆和離開時的留戀之情,溢於言表,流於筆端,將獨特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二是精筆細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慾流的中國畫;羊群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馬疾馳的迎客隊伍像一條彩虹,這些描寫細致入微,形神兼備,生動鮮活,傳達出作者滿心的喜悅與贊嘆。三是寫實清新質朴,不露雕飾的痕跡,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種紀實的描寫,更能表達出蒙古族同胞的純朴熱情和民族間的團結互助。

5.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後,教師可相機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資料,訪問老師、家長,與西部地區的小學生建立聯系等方式,為口語交際、習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備。

6.生字、生詞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教師在檢查時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讀作「měng」,「好客」中的「好」讀作「hào」,「同行」中的「行」讀作「xíng」,「似乎」中的「似」讀作「sì」;「毯」的最後一筆為點,「吟」「貌」不要多一點,「襟」「澀」不要少一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品讀優美語句

師:找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體會。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綠的草地,潔白的羊群,再加上藍天白雲,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將草原比作綠毯,可以讓我們想像到那草地毛茸茸、蓬鬆松而又軟綿綿;而羊毛也是這樣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綠毯上的大花,簡直太形象了。

師:同學們再反復讀讀這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字作者用得最為巧妙?

生:我發現了,是「綉」!羊群本來是因為吃草而隨意地走來走去,可在老舍的筆下它們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為草原這塊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這塊巨幅地毯上的圖案在不斷變換,真是美極了。

師:請同學們看著課件,也向老舍先生學習,想像一下羊群在草原上還可以比作什麼?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無邊的綠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大海上揚起了點點白帆。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碧綠的湖面上飄著朵朵盛開的白蓮花。

師:是啊,這樣的仙境怎不令人驚嘆,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也很美,「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作為牛馬生活在草原,簡直就是進了天堂,它們一定在品味這種幸福的生活。

師:你體會得真好。如果牛馬真的會回味,它們可能在回味什麼呢?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水草豐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無憂無慮。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鮮的空氣,沒有一點污染,真令我們心嚮往之。

生:它們可能在回味著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幅畫中!

師:生動的語言可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正是作者這些優美的描寫,才給了讀者這樣豐富的聯想,讓我們和作者一樣,深深陶醉於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樣驚喜不已,贊嘆不已。請同學們反復讀一讀自己畫出的句子,並抄寫下來。

五、相關鏈接

課文摘選自老舍寫的《內蒙風光》。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師范畢業後,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抗戰爆發後,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由於他的勤奮創作,解放後寫了二十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人民藝術家。1966年去世,終年67歲。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並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溫克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訥河縣等地。

與內蒙古什麼時候戴尖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青蛙帽子2020年新款 瀏覽:678
廣州文胸批發地 瀏覽:453
前扣文胸怎麼脫視頻教程 瀏覽:628
蘇州衣批發價格 瀏覽:994
換正時皮帶蓋茨和馬牌選哪個 瀏覽:328
怎樣搭配衣服褲子圖片 瀏覽:813
長款薄絲巾怎麼披好看圖片 瀏覽:335
寶寶褲子一個洞怎麼補好看 瀏覽:325
七彩魔魚童裝加盟怎麼樣 瀏覽:917
網上5元童裝批發 瀏覽:75
女款牛仔褲長一般是多少 瀏覽:868
白色運動鞋配衣服褲子圖片大全 瀏覽:727
漫威未來之戰鐵人制服 瀏覽:849
蕭山哪裡的女裝好看 瀏覽:251
織的圍巾脫線怎麼辦 瀏覽:57
悠悠球怎麼才能變成魔術手套 瀏覽:802
手套革pu批發 瀏覽:291
汐花糖童裝怎麼買 瀏覽:634
淺色衛衣裡面穿什麼好 瀏覽:186
27歲穿什麼牌子男裝 瀏覽: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