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品牌 > 日本武士為什麼全都不穿褲子的

日本武士為什麼全都不穿褲子的

發布時間:2022-06-30 13:40:30

㈠ 詳談日本服飾文化

一,日本的傳統服裝

據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記載,3世紀前後,日本男人用從肩膀下垂的長布包裹自己,而婦女則用一整塊布遮住自己,中間留個洞口漏出脖子。這種樣子的穿著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曾存在,例如希臘、羅馬、印度尼西亞和秘魯,習慣上稱為「貫頭衣」。

制服裝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前後,被稱為邪馬台國家的政治機構正處在發展階段。男人和女人都穿著過腰的上衣,袖子緊而直。男人下裝是寬松的象褲子一樣的褲(「侉」),女人則穿長長的褶裙,叫做「裳」。

在飛鳥時代(593-710)和奈良時代(710-794),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中國文化在日本很流行。宮廷有關的人穿著上大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平安時代 (794-1185)的宮廷服裝分為三個類別:特別禮儀的服裝、宮廷里穿的正式服裝和普通場合的服裝。男性穿用的正式服裝叫做「束帶」(模仿唐朝官服)。婦女的服裝分很多層,正式的女裝叫做「十二重衣」(模仿唐朝便服),一共分為12層。往好處說是「雍容富貴」,說難聽點兒是「拖泥帶水」。

鐮倉 (1185-1333) 和室町 (1333-1568)時代,在政府任職的武士正式場合穿束帶,他們平常的裝束叫做「狩衣」(日本化的服飾),從打獵時候穿的裝束演變而來。平常,武士階層的婦女穿加棉的絲質衣服叫做「小袖」,這跟現在婦女仍然穿用的傳統正式服裝(所謂的「和服」)沒有什麼兩樣。在正式場合,她們穿著長袍叫做「打卦」。

江戶時代(1600-1868)武士階層男子在參加儀式的時候穿一種叫做「上下」的服裝,但是平時男人女人都穿小袖和侉。作為一種習慣,人們將布塊圍在腰上,叫做 「帶」。武士要把劍佩在帶上,女人的帶則逐漸地變得越來越寬松和具有裝飾意味。江戶時代初期,許多人穿著簡單,雖然在正式場合女人可能穿打卦。但是隨著漂亮的染色布料和精美圖案的誕生,日常生活中的裝束也越來越亮麗,那些布料和圖案在日本和服中延用至今。

二,從和服到西裝

明治初期 (1868–1912),在舉國上下「文明開化」的熱潮中,在軍隊服役的日本人、警察和郵差等政府職員首先接納西服。吃牛肉、穿西服、跳交誼舞等等,成了文明、時髦的標志。

從政府職員首先穿著西服,也可看出日本的明治維新是由上而下推行的。正因為如此,西服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普及到民間。從當時西方報刊上登載的日本人漫畫看,光著腳的二輪車夫居然戴禮帽、扎領帶,現在看來很滑稽,當時卻是一種流行。

但是,我們注意到,明治時期的西服僅僅是一種表面的流行而已,西方的服飾文化並沒有真正紮根日本。尤其在明治的早期,和服仍然是最主要的服裝。在正式的場合,男人身著羽織(傳統背心)、侉以及西式帽子;而一部分女人,要麼身著日本服裝,要麼乾脆穿起西式的靴子。這種靴子配和服的日西式混雜的穿著方式,甚至在那些參加大學畢業典禮的年輕女子中也能夠看到。

昭和時代(1926–1989)初期,尤其是日本戰敗之後,在美國的直接干預下重建,西方的價值觀念、審美標准、思維方式融入日本社會,西方的服飾文化也真正被日本接納。

現在,男士服裝越來越西方化,西式的職業裝成了公司雇員的標准裝束。職業婦女也經常穿西服,許多婦女甚至在家裡也穿西服。日本人從幼兒園開始就被剝奪自由著裝的權利,大多數幼兒、兒童、少年去學校必須穿戴統一的「制服」,唯有大學生可以自由著裝(舉行儀式、參加組織又當別論),但一旦進入公司、機關又必須統一服裝(比學校略微寬松)。當然,所謂的「制服」也是西服的變體而已。

三,日本現代服裝的演變

[四十年代] 二戰後,日本婦女們放棄了戰爭時期被強迫要求穿著的寬松褲子,開始穿上了裙子等正常服裝。戰後初期,進入日本的時裝多數來自美國。40年代後期開始直到50年代,日本婦女熱衷於下擺寬大的束腰長裙和寬腰帶,也就是所謂美國風格。 從某種意義上講,巴黎服裝也是從美國介紹進入日本的。1947年,Christian Dior 問世,第二年,關於這個品牌的大量信息經由美國傳到日本。日本婦女非常熱衷於這個在全世界逐漸流行的新樣式。

[五十年代] 那個時候,海外旅行對多數日本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電影是人們獲得時裝信息的主要渠道。日本人可以看到許多外國電影,這樣他們就有機會了解歐洲和美國的時裝以及日常生活。眾多的流行時尚就這樣誕生了。當1950年英國電影《紅鞋》上映的時候,紅色鞋子在年輕人當中立刻流行起來。1954年當電影奧戴利?赫本主演的Sabrina上映時候,緊身半長女運動褲立刻成為年輕女性的時尚寵兒。

1956年根據諾貝爾獲獎作品改編的電影《太陽季節》 (《暴力的季節》Season of Violence)在日本上映,許多日本人模仿電影里人物的穿著,一種叫做太陽部落的服飾流行起來。夏天,男士開始穿著圓領運動衫,戴太陽鏡,而婦女則穿著色彩艷麗的短褲在大街上悠然自得。,

[六十年代] 這個時期年輕人成為時裝的不可置疑的裁判。這個時候,時裝從一種高級定製的產品變為低成本的、即買即穿的物品,從正式變得隨意。1965年春天,在巴黎時裝博覽會展示出來的超短裙很快就被引進到日本。傳媒一片反對,認為超短裙不適合日本婦女的體形,但是1967年超短裙王後英國模特twiggy訪問日本之後,超短裙就流行起來。超短裙最先由年輕婦女穿用,後來年紀大些的婦女也喜歡上了,直到1974年,超短裙一直是廣泛受到日本婦女喜歡的時裝。

60年代中葉之後,日本男士的服裝有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所謂常青藤風格。常青藤風格這個名稱來源於美國貴族學校的常青藤聯盟。這種時裝風格吸收了美國精英階層的服裝傳統,雖然經過了起伏盛衰,一直在公司雇員和中年人當中盛行。

與年輕人中流行的時裝相比較,公司白領穿著的服裝傾向於保守的黑色及灰色基調,結果日本的公司雇員被人們戲稱為「溝鼠族」。

[七十年代] 70年代中葉前後,從神戶、橫濱等港口城市發展起來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新傳統服裝(「new虎」)和橫濱傳統服裝(「濱虎」)。 這就像男裝當中的常青藤風格那樣。用來形容神戶興起的服裝風格的口頭禪是「很女人味兒呀」和「很成熟哦」。 神戶風格(「new虎」)的典型樣子是單色的短衫配半長過膝的裙子。而橫濱風格(「濱虎」)的特點則是娃娃型,印有設計師標志或者專賣店標識的汗衫,領子下翻,有點兒像馬球襯衫。70年代後期,沖浪服在少年當中流行,並且出現了復興美國50年代服裝的趨勢。

[八十年代] 80年代日本遭遇泡沫經濟,這個時候出現了設計師和人物標識服裝的熱潮。日本設計師高田健三, 宮家伊勢和山本關西在國際舞台上十分活躍並且贏得廣泛的贊譽。Y設計組山本糾一的服裝贏得了近乎崇拜的流行;深色的風格怪異的Comme des Garcons 設計組的川久保的作品在巴黎時裝博覽會上展出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還有Bigi設計小組菊池孝男 和 稻葉吉枝的時裝,以及 Nicole小組松田三廣的時裝也同樣贏得人們廣泛贊賞。

80年代後半期,婦女時裝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身體意識,強調展示身體的自然線條;另外一個是以隨意為風格的涉谷卡嘰(Shibuya casual),起源於經常光顧東京的涉谷區購物街的高中和大學生。 大約在這個時候身體意識的服裝受到愈來愈多的婦女喜歡,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身穿這種曲線顯露的服裝的女性在迪斯科舞廳起舞,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而另外一方面,隨意風格的服裝的概念是簡單和耐用。

甚至是在從前被稱為灰色老鼠的公司雇員當中,年輕點的也開始喜歡時尚名牌裝束。今天, 平淡、嚴肅仍然是日本工薪階層基本制服的特點。另一方面,在商業社會里,關於什麼是合適的服裝的看法也在發生一些變化。例如,許多公司允許雇員在星期五穿著隨便一些。

[九十年代] 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如同其他許多事情一樣進入了一個似乎看不清楚未來的混亂時期。有些評論家發現,在90年代後半期,服裝中出現了一種東方主義和浪漫主義。但是從根本上講, 90年代可以被稱為多種式樣共處的時期,沒有哪種服裝占據絕對優勢。

90年代可能最值得提到的事情是,對服裝極為敏銳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領導了服裝潮流。大街上最為普通的一個景象是一群頭發染成棕色的學生,曬的黑黑的皮膚,穿著超短裙和短褲;寬大的襪子有意趿拉露出鞋頂。

四,日本傳統服裝的走向

今天,和服已經越來越少見到人們穿用。年紀大些的人,從他們年青的時候,就開始習慣穿和服,現在也還一樣。某些傳統餐廳里的服務員、以及教授傳統日本藝術(例如舞蹈茶道和花道)的人,也穿和服。 然而,跟西服相比和服的確是穿起來麻煩,活動不方便,作為一種實用和日常服裝事實上已經消失了。

盡管如此,和服植根於日本人民的生活之中,某些重要場合,人們還是要穿和服。這些場合包括:新年參拜、新年聚會、成人節、大學畢業典禮、婚禮、以及其他重要的慶典和正式聚會。在這些場合,女孩和已婚婦女身穿靚麗迷人的「振袖」或者長袖的和服,其精美的設計成為至今仍在繁榮的傳統日本文化的一個部分。

㈡ 為什麼很多日本侵華戰爭照片上人沒穿褲子

你說的是日本兵還是戰場上死人的照片?兩個我都給你解釋一下吧。1.日本兵不穿褲子:日本圍兜,傳統服飾。窮人夏天穿的。一條白布把下面圍起來就OK了。現在社會沒人會這樣穿了,不過傳統祭神的時候,抬神壇的人會這樣穿,以展現男子氣概,參考相撲的打扮。2.戰場上的死人不穿褲子。戰場上就是這樣的,戰斗激烈的時候褲子,鞋什麼的都能打掉。平常人正常大家的時候都能扭打的掉褲子,何況戰場。而且人在戰場上死了後,屍體被踩來踩去的,自然會衣冠不整的

㈢ 穿和服的日本人真的不穿內褲嗎

穿和服的日本人不穿內褲是「耀眼」和「誤解」。
傳統的和服裡面是穿「內衣」的。
只不過和現代的內衣款式上有區別。
如圖所示:
因為穿著舒適,又是純棉布的,所以現代日本人有時候依然會穿這樣的內衣。

㈣ 日本人為什麼要穿尿片一樣的內褲呢

日本人穿的像尿片一樣的內褲叫兜襠布。

日本人之所以穿兜襠布,是因為這類腰部會束的更緊一些,而且布料很貴,更加吸汗,不僅能保持乾燥,還能防止生瘡。

兜襠布被分為了六尺禈和越中禈,六尺禈略長一點,方便遮羞,穿著者主要為日本勞動者和日本相撲手,而在二戰中的主要穿著對象就是日本兵了。兜襠布被日本武士賦予了民族精神,他們上戰場的時候都要穿著這個,而戰場上的兜襠布,不僅可以遮羞,還有另一大用處,就是用來投降。

其實兜襠布這種穿著方式最先起源於中國,後來在中國逐漸消失,在日本卻被保存了下來。據《史記》中記載,這種東西叫犢鼻禈也叫做禈,第一個穿這種禈的名人叫司馬相如。那個時候卓文君在街邊賣酒,司馬相如就是穿著禈在門口洗碗,可見這種三角內褲最早是外穿的,工人、農民或是工人,穿成這樣幹活很方便,也不會弄臟。

(4)日本武士為什麼全都不穿褲子的擴展閱讀:

日本兜襠布的用途

1、軍人標志:軍史中有種說法,判斷一個俘虜究竟是不是日本人,就扒下他的褲子,如果是兜襠布,就是日本人無疑,因為日本陸軍的軍服標配之一,就是軍人褌。

2、成年禮:褌在日本雖然很普遍,但在日本少年未成年之前,一般是不穿褌的,男子20歲時用褌把象徵男性的標志緊緊兜起來,系於臀部,作為成年禮的一種。

3、急救:褌在當代的日本,實際用途很少,因為只在節日禮儀和游泳時穿,禮儀上的褌被賦予文化意義,而游泳的褌就有實際作用了,在溺水時,它可以很結實地被人從後面拉住,拖上水面。

4、投降:這個是軍事作用。由於自身白色,在投降時如果找不到白布,解下身上的褌,展開支於頭頂,就是一個很好的降旗。

㈤ 日本人死後被中國人在戰場脫掉褲子是為什麼

當年抗日軍民窮啊,什麼都缺

自然要把日本人身上可以利用的東西全部拿走,衣服、褲子都是機械化生產的,比手工製作的更耐用,自然要剝回去,拿回去重新染色後穿著

㈥ 二戰日本兵被美軍抓住後,為何不準穿衣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日兩軍戰鬥力最強,但由於不義多,與世界人民為敵,迷途知返,幫助甚少。結果他們在盟軍的進攻下慘敗,差點亡國滅種。


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的國力在明治維新後迅速增長。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日本先後戰勝了清朝和俄羅斯。所以日本法西斯極其囂張,企圖征服整個亞洲,首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憑借先進的武器,日軍在戰場上如火如荼,一度佔領中國首都南京,國民政府岌岌可危。

可見美軍讓日本戰俘脫衣服只是暫時的、短暫的,長時間內是不會裸體的。網上關於這個的各種猜測都是扯淡,簡直是大家想多了。

㈦ 日本武士穿的是褲子還是裙子

在外面穿褲子 回家 穿介於褲子和裙子之間的那種遮擋物!!!

㈧ 為什麼日本人不穿秋褲

日本傳統上的禦寒觀念,是只要軀干保暖就行,四肢是不需要包裹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日本的小朋友,也都是光膀子的。
當然這個觀念並不科學,導致日本的關節炎、風濕病比例很高。

另外的原因,是日本屬於發達國家,屋內有空調,外出有汽車,不需要穿太厚。
所以一般都是出去時套件大衣,進屋後脫掉大衣穿單衣。
穿了秋褲,在屋內反而熱死了。

最後就是時尚觀點了。覺得穿了秋褲,鼓鼓囊囊遮住了腿部線條,不好看
時尚界一直是要風度不要溫度的。
當然,風水輪流轉,現在秋褲又成了時尚寵兒了。

㈨ 有沒有興趣了解一下日本古代衣著的

和服的歷史
衣食住行,是老祖宗們最為重視的問題。其中「衣」更是人類與禽獸區別、防寒御害的重要工具,不過隨著文明的發展,它的美化功能被大大地強調起來,時至今日,一件做工精巧的旗袍,一套新發布的法國女裝,無不被人做為藝術品看待。然而,若論當今世界最精緻的民族服裝,則非和服莫屬。

十二單
提起和服,首先要說源流(歷史傳承)。
從神治時代起,日本的服裝文化始終帶著鮮明的「外來」印記。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服裝的形式,還體現在衣料的織造技術上。
從應神天皇的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中國交往密切,為文化的傳輸帶來有利條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裝,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時代,模仿唐朝的服裝和穿戴方式成為時尚,然而,物極必反,隨著時間推移,更具個性和魅力的服裝時代來臨了。這就是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也是日本的「國風時代」,她是在全盤消化唐的文化後,以大學畢業生之姿堂堂登上了歷史舞台。此時的服裝也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舉個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聽過「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從這里也可略窺日本人的審美觀,既喜歡抽象化的美,又喜歡真實細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由於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終於衰退。鐮倉和室町幕府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一時代特徵也反映在服裝上。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女裝變的簡單。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那是後話
江戶幕府時期,男裝、女裝雖有變化,比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和服源流*
從應神天皇統治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之間日益頻繁的交往,使大量的錦、綾、絹、羅等高級絲織品源源不斷的運進國內。絲織品傳入的同時也將絲織技術帶了進來,從此絲織技術在日本開始發展。
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宮廷制定冠服和朝服制度,模仿中國隋代的服裝制度。服裝為立領、右衽、筒袖衣,下穿白褲、系帶並垂結於前。面料選用粗厚棉綢,以服色區別等第貴賤。即大·德位服紫、大·小德位服青、大·小禮服赤、大·小信服黃、大·小義服白、大·小智服黑,並以青象徵木、以赤象徵火、以黃象徵土、以白象徵金、以黑象徵水,再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色結合五倫之說,五倫中以德為先。褲是用白色粗厚棉布,腰帶用倭文布。
天武天皇十年開始,日本人開始使用革帶。正式場合穿有欄服,系長帶,上衣的衣腋合縫,下擺開橫衩,前襟系帶從右邊垂下長長的結。非正式場合的簡便服裝為無欄短帶,開腋,下擺無橫衩,襟帶也頗短。
從持統天皇四年開始,高官冬穿綾綢夏穿羅,綾羅地上以團窠圖案作為裝飾。窠是鳥巢之意,形如渦狀。色彩也根據官位來選定,從粉紅、黑紫、紫紅、深綠、深藍到淺藍色,平民服裝為黃色,奴僕為黑色。
奈良時代(710-780年)日本受到中國唐朝文化的廣泛影響,服裝中出現了男著女裝和女著男裝的社會風習。
奈良時代的織物種類很多,有綾、錦、羅、紗、綢、絹、綺、布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鹿胎絞
平安時代(794-1192年)在日本史上又稱"國風時代",它是指在消化唐朝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獨具大和民族風格的新文化。這時期服裝工藝發達,裝飾趨向華麗,是日本服裝史上的"貴族時代"。平安時代的宮廷服裝成了後來廷喜式的基礎

平安時代的盛裝包括唐衣、表著、圭、細長、壺裝束、單衣、裳、褲等。唐衣是指衣長和袖長較短的直領衣,後來唐衣又稱作禁色,規定、緋色錦綾唐衣沒有得到特許不能隨便穿著。
表著是一種與今天的和服相類似的服裝。
圭,是多層衣,層數不限,根據《榮華物語》載,多則達18-20層。小圭是套在表著外面的一種輕薄透明的服裝,這種衣服選用的顏色與表著不同,而通過小、輕薄的質地約略能透出些表著的顏色,非常漂亮,這不失為近代日本和服的一種特色。
細長穿在小圭的上面,看起來細長的服裝,質地和紋樣沒有特別的規定。
壺裝束,指戴市女笠,著圭,是女子外出遠門時穿的服裝。
單衣,尤其是裝飾性很強的"十二單"也是這個時期中重要的服裝式樣,它是宮中女官穿著的服裝。十二單不是指十二層單衣,而是指單衣上面疊十二層圭的裝飾性服裝。
鐮倉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這個時期的武士服裝具有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色。至明治時代,日本的和服基本定型。

和服源流
傳說中日本神治時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舉行祓除(用齋戒沐浴等方法初災求福)之事時,常常脫去上衣、袴、帶,裸露身體。據後人考證,傳說中描述的神治時代相當於日本的原始社會時期,那個時代日本人生活的遺址現已發現數千處,其分布區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幾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會的日本人以群體方式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和採集(不要總是想到帝國時代去)。也許就是在那個時代,日本人開始了用動物的皮毛或者樹葉加工禦寒,走出了裸露的時代

繩文人像
在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日本新石器時代,相當於前800—前500年)和彌生式文化時代(日本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相當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現了兩種基本的服裝式樣。一種是套頭式圓領衫,造型類似於今天的圓領針織套衫;另一種是對襟式,門襟採用左衽,領尖至腰間,等距兩初用細繩系結扣接,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以上。與上衣配套的還有袴、領巾、於須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內的一種襠布,但是這里的袴是指有腿部連接的類似於褲子的下裝。男子有一種稱為裳的纏腰,纏腰繞系於上衣,由於系結出現褶襇,使服裝產生了一些變化。女子大都穿裳,與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長及地,形式與今天朝鮮婦女裙「其瑪」頗為相似
領巾一般作為裝飾搭掛在兩肩,搭掛的形式不限,通常是又個人的愛好決定的。在生產勞動中領巾還時常被用作挽系長袖的帶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別離的場合,人們揮動著領巾,以示依依不捨的心情,它與後來明治時代流行的以揮舞手帕表示告別的作用是一樣的。,
於須比是一種比領巾大且長的一種帶狀織物,蒙在頭晌垂繞至腰間。古代日本婦女忌諱被男子窺容,所以用於須比蒙面。
據《古事記》、《日本書紀》、《植輪圖集》、《古語拾遺》等文獻記載,日本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和彌生式文化時代的服裝已經採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纖維材料製作,帶子是選用倭文布。服裝材料的出現籠罩著神話的光暈,如天日鷲神裁楮織布、日長白羽神自創麻布以利民用。
染色在當時已經比較普遍,據《應神記》載景行天皇時,平民已經知道用茜草染紅、靛藍染青、藎草染黃、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織品大多無紋,偶有一些印紋,一般都是直接利用樹葉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山藍、忍冬等。

日本從奈良時代前期開始就從大唐不斷輸入文化,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的各方面資訊,當然日常生活中的「服裝」也受到唐代的深遠影響,而當時代由奈良時代踏入平安時代後,後將服裝再加以改良,所以行成了所謂的平安宮廷裝束

平安時代的裝束極具有古典以及藝術的價值,即時到了今日,皇室的重要活動中仍然穿著平安裝束,而其影響也不僅止於皇室,以至於民俗祭典,以及神道等等。

㈩ 二戰,日本士兵為什麼都用一塊白布來遮羞

我們看過很多影視作品,其中關於二戰的,都會有那麼一段,那就是日本兵的穿著,無論是相撲手,還是日本的武士,或者在戰場上抓住的俘虜,當他們脫下褲子,看到的不是內褲,而是一塊白布。難道他們都沒有內褲嗎?
日本兵的內褲都是這種,而且白布的形狀還各不相同,有的是四方的,有的是三角的,有的簡直乍一看像現在的丁字褲。這個如果仔細觀察的人肯定會發現,日本士兵身上都有。其實,這個白布片有個名詞,叫做犢鼻禈,最早是源自我國,這個犢鼻禈其實也就是古代的內褲,在最開始,漢族的服飾裡面是沒有內褲的。而都是穿長筒的大禮服,這樣穿起來很是不方便,而且費布料。

而犢鼻禈的誕生就是改進,在漢武帝時期,著名的才子司馬相如,在晚年很是貧苦,要當街做生意。而司馬相如主要賣酒洗碗,如果穿著長衫很是不方便,而且長衫也很貴,於是其突發奇想,拿了塊布,包在下半身,遮住關鍵部位,又利於幹活,在夏天還解暑,因此,一時之間風靡全國。

主要是日本大化改新,全面學習大唐,連穿著也細致的學習,這個犢鼻禈自然也就被學了去。而不同的是,後來的中國人發明了內褲,而日本人卻一直很是墨守成規的堅持使用犢鼻禈,還改了名字叫兜襠布,其實用處就是內褲了。而且只能是日本男子使用,在和平時期是內褲,但是一旦戰爭失敗可以拿來做白旗投降。在日本人剖腹的時候,還能拿來沾血,擦拭刀……可以說用處很多。
真的是很奇葩的民族。

與日本武士為什麼全都不穿褲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ol裙子連衣裙價格 瀏覽:806
長款羽絨服能搭配靴子嗎 瀏覽:864
喬治把糖果藏在了公主裙子里 瀏覽:588
米奇色褲子配什麼外套 瀏覽:547
南通做童裝怎麼處理 瀏覽:463
白裙子的水墨畫是怎麼畫上的 瀏覽:646
兩個公主都看上了同一件裙子 瀏覽:869
想賣童裝需要注意什麼意思 瀏覽:487
高奢童裝 瀏覽:817
衣外搭怎麼賣 瀏覽:711
陳冠希格子衛衣是什麼牌子 瀏覽:262
長款棉衣內搭什麼好看 瀏覽:501
廠家直銷男裝t恤批發便宜全爆款 瀏覽:751
居然把我裙子翻起來打 瀏覽:684
供應訂制裙子吊牌 瀏覽:896
棒球外套配什麼好看嗎 瀏覽:177
京東裙子排行 瀏覽:444
短款棉衣潮搭配圖片女 瀏覽:950
汾中校服 瀏覽:457
唯品會三葉草童裝 瀏覽: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