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個人帶厚厚手套拋球,然後另一個人用手(帶厚厚手套)接球、這是叫什麼球類啊
棒球或者壘球都是
Ⅱ 一個人拿著棒打球一個人帶著手套扔球一個人拿著球的運動項目叫做什麼名字
一個人拿著棒打球,一個人帶著手套扔球,一個人拿著球的運動項目叫做棒球田徑運動。
Ⅲ 棒球手為什麼戴手套
早期的棒球手套
19世紀中葉,在棒球的初級階段,隊員們是赤手空拳參加比賽的。 於是,在家把能否從泥地上拾起疾速如飛的地面球作為凌晨斷該隊員優劣的嚴格依據。
接球手幾乎每一擊都要處理來球,因此當擊球手後面的接球手成為第一個尋求保護措施的隊員時,人們並沒有感到驚訝。1896年,辛辛那提的道格·阿利森為自己找到一副手套,成為第一們在棒球 比賽中使用手套的人。早期的比賽手套有左右兩只。
早期的手套基本上由一塊適度緊綳的皮革期待成,樣子很像現在的板球手套基本上由一塊適度緊綳的皮革做成,樣子很像現在
的板球手套。隊員們普遍地將手套的手指頂端切掉,以便更好的處理來球。後來,手套有了更多的材料:手套的手指用皮革連在一起,又將很深的皮囊、絲網縫在手套上。
1919年,美國棒球主投手比爾多克建議將大拇指的們置做得 與其它手指的位置幾乎一樣齊,並將它與食指用皮革相連。 這種必進促成了第一隻現代棒球手套的誕生。棒球手套已從最初的保護用品演變為體育運動的輔助用品——它使得接球成功率上升。
現代棒球手套
棒球手套可是棒球的象徵之一,與球棒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
1.接球手套
接球手套是最常見的手套,一般戴在左手上,也有特製的右手用手套,供守場員使用。接手所用的連指手套,周長不得超過96.5厘米,上下端不得超過39.4厘米;虎口的上沿不得超過15.2厘米,下沿長不得超過10.2厘米,上下沿長不得超過15.2厘米。虎口處可用整塊的皮革縫制,也可用皮條編成,但不得編成網兜狀。手套重量不限。其主要功能有:1.緩沖球的巨大能量。2.更好地牢牢接住球。棒球手套在場上的不同位置有著不同的形狀。其中接手(捕手)的手套最為特殊。其相對於其他位置的接球手套的不同點為:除拇指以外的四個手指是連在一起的,為了緩沖投手投出的球的巨大力量以便接住球,裡面的海綿內襯也相對其他位置用的接球手套要厚很多。
2.擊球手套
擊球手套是專供擊球手使用的手套,其作用為:1.防止手上出汗沾到球棒使球棒打滑脫手。2.在某種意義上說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擊球手套這一偉大發明在棒球運動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一壘手手套
由於一壘關繫到出局的次數很多,都是在跟跑者比看球先到還是人先到, 因此一壘手手套都會做得長且大,有一點像削薄的捕手手套,因為夠大才 能把傳不好的球接的好一點,夠長就會比較先接到球,而且會給一種錯覺 好像球先進去了。一壘手所用的分指手套或連指手套上下端不得超過30.5厘米,掌面上部寬不得超過20.3厘米;虎口上沿長不得超過10.2厘米,下沿長不得超過8.9厘米,上下沿長不得超過12.7厘米。虎口處可用整塊的皮革縫制,也可用皮條編成,但不得編成網兜狀。手套重量不限。
4.二壘手手套
二壘手由於打來的球都比較軟弱(因右打者多),還有需要搭配演出雙殺 ,因此接球的口袋都會比較淺,有一點像縮小版的投手手套,方便接到球 後可以較快把球拿出來再傳給一壘。
5.叄壘手手套
多會做成十字型的,口袋會比較深,因為打向叄壘的球都相當的強勁,做 深一點可以穩當的把球接住而不易落下。
6.游擊手手套
性質正好介於二壘跟叄壘之間,所以手套的模式也在兩者之間,是為『工 』字型的為多。
7.外野手手套
由於外野防區極大,因此手套也跟著做得比較大,一般都會做成雙十字型 的,可以方便接高飛球時不會因手套擋到而接不到,越大也就越容易撈到
球。
8.分指手套
連指手套限接手和一壘手使用。但任何隊員都可使用分指手套(圖9)。分指手套重量不限。
Ⅳ 棒球手套在接球中有哪些作用
1.接球部位應在虎口和掌心之間,是手套的最深處;
2.用掌跟接,球易彈出;用虎口接,向後緩沖突然、不安全、皮條易打斷、夾不緊,球易掉。
3.手套掌心和手臂基本成直線;手套的正面和來球應垂直。無論來球方向怎樣,均用手套的掌心對著球。
4.接球時,務必做到球在手套之上,否則易掉球。
5.接球好的人有響聲,主要是緩沖好和空氣壓力起作用;
6.戴手套不宜過深或太淺。過深則不靈活,太淺則易被球打掉。
7.戴手套時可將食指放在手套背後。接手和游擊手用此方法較常見,主要是接球多,食指放在手套背後,以防傷痛。
8.盡量用雙手接球。
Ⅳ 用物理知識解釋,棒球運動員為什麼要戴著厚而軟的手套接球
應該是減小力!
mv=ft
沖量是一定的。作用時間長,力越小!
Ⅵ 為什麼棒球運動員用手接球時,要戴著厚而軟的手套
為了緩沖棒球的沖力,保護球員的手不受傷。運動員在場上接球會遇到各種情況,由於棒球是實心的,被擊球員擊出之後,球速很快,曾經發生過擊出的棒球直接將人擊中致死的事件,可見被擊出的棒球力量有多大了。
Ⅶ 棒球運動中,一壘手和二壘手戴的手套有什麼特點
棒球運動中,一壘手和二壘手戴的手套有什麼特點?各個位置棒球手的棒球手套手套都是不一樣的。一壘手和二壘手戴的手套的特點是這樣的:
棒球比賽開始時,所有的運動員都赤手空拳參加了比賽。1896年,第一副棒球手套出現在棒球比賽中,最初是為了保護接球手。後來隨著棒球手套的發展,逐漸成為棒球運動中必備的裝備之一。棒球手套的類型根據位置可分為以下幾類:
二壘手套,二壘手,因為他打的球比較弱,有時候需要打雙殺,所以接球的口袋會比較淺,有點像微型投手的手套,這樣他接到球之後就可以快速地把球拿出來傳給一壘。6.三壘手套三級手套一般做成十字形,口袋會深一些,因為打到三壘的球比較結實,深一點的手套方便牢牢接住球。7.游擊手然就在二壘和三壘之間,所以手套的圖案也在他們之間,而且工字手套也很多。
Ⅷ 用手套一樣夾球的是什麼運動
你好,請問你說的是下圖所示的運動嗎?
這是棒球。
如果不是,再請追問,詳細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Ⅸ 棒球的比賽規則
棒球運動規則並非人們想像的那麼復雜,簡單地說,就是投球,擊球,接球。棒球比賽在兩隊之間進行,輪流進攻與防守。在9局比賽中,得分最多的隊獲勝。一隊的三名投手都出局後,兩隊交換進攻與防守。如果兩隊在9局比賽中打平,還有加一局比賽,一直到分出勝負。
攻方隊員擊球後跑壘,依次踏觸一、二、三壘,最後安全踏觸本壘的進攻得一分。棒球比賽中的得分大部分都是擊球手先到一壘、然後依次跑壘到本壘得分的,但也有非常令人激動的本壘打情況。所謂本壘打就是擊球員將球擊出後(通常擊出外野護欄),擊球員安全回到本壘叫本壘打。 擊球員無失誤安全上壘的擊球叫安打,擊球員在投手投出四個壞球後可自動上壘。主要棒球術語如下:
場地
界內地區
從本壘經一、三邊線及其延長線直到擋牆或圍網(包括垂直的空間)以內的區域叫「界內地區」。
界外地區
從本壘經一、三壘邊線及其延長線直到擋牆或圍網(包括垂直的空間)以外的區域叫「界外地區」。
內場
連結四個壘位所形成的正方形的界內場區為內場。
外場:內場以外的界內地區,即內場以外至連接兩條邊線末端的弧線所形成的扇形地區為外場。
邊線:本壘至一壘及其延長線和本壘至三壘及其延長線叫邊線。 壘線:連接壘間的線叫壘線。
壘位:跑壘員為得分而必須按順序踏觸內場四角的四個位置叫「壘位」。
投手區;直徑為5.49米,高出地面0.25米,四周成斜坡,供投手投球的土墩為投手區。土墩正中稍後為一平台,中置投手板(圖7)
擊球員區:擊球員擊球時端立的區域叫「擊球員區」。
接手區:接手准備接投手投球時必須站立的區域叫「接手區」。
跑壘指導員區:設在一、三壘外,供跑壘指導員指導本隊隊員跑壘和擊球的地域叫「跑壘指導員區」。
隊員席:為場上隊員和不上場的替補隊員及其他穿著運動服裝的本隊成員准備的座位叫「隊員席」。
野傳球線:畫在邊線以外18.29米,至少與邊線的本壘至一壘、本壘至三壘部分平行,用以區別比賽有效地區與無效地區的線叫「野傳球線」。
隊員
守隊、守隊隊員:在場上進行防守活動的隊員「守隊」;進行防守活動的任一隊員叫「攻隊隊員」。
主隊或先守隊:某隊在本隊球場或本地球場進行地,該隊即為「主隊」。按慣例先守,又叫「先守隊」。
守場員;進行防守的任一隊員都叫「守場員」。
內場手;在內場各位置進行防守的隊員都叫「內場手」。
外場手:在外場進行防守的隊員叫「外場手」。
投手:向擊球員投球的守隊隊員叫「投手」。
擊球員:在擊球員區內擊球的攻隊隊員叫「擊球員」。
擊跑員:擊球後向一壘跑進的攻隊隊員叫「擊跑員」。
跑壘員:安全到達一壘後繼續進行進壘、偷壘、得分等進攻行為的攻隊隊員叫「跑壘員」。
跑壘指導員:站在跑壘指導員區指導擊球員擊球和跑壘員跑壘的同隊隊員或教練員叫「跑壘指導員」。
替補隊員:未列在上場隊員名單內、替換場上隊員參加比賽的非開局隊員叫「替補隊員」。
投球
投球:投手投給擊球員的球叫「投球」。 正面投球;投手以身體正面對著擊球員進行投球的姿勢叫「正面投球」。
側面投球:投手用身體一側對著擊球員進行投球的姿勢叫「側面投球」。
投手的軸心腳;投手踏觸投手板投球時作軸的腳叫「投手的軸心腳」。
投手的自由腳:投手投球時不作軸而做伸踏的腳叫「投手的自由腳」。「自由腳」也叫「伸踏腳」。
不合法投球:違反規則的投球叫「不合法投球」。下列投球均判「不合法投球」:
投手的軸心腳沒有踏觸投手板而向擊球員投球時;
突然向沒有準備好的擊球員投球時;
違反有關正面投球和側面投球的規定投球時。 投球無效:不判好球或壞球,攻守也無效的投手投球叫「投球無效」。
投手犯規則:壘上有跑壘員時投手牽制跑壘員或投球的不合法行為叫「投手犯規」。這時,判各跑壘員安全進一個壘,但不判擊球員「一球」。
好球區:在本壘板的垂直上空,高度在擊球員擊球時自然站立姿勢的膝蓋上沿至腋部之間的立體空間,這個區域叫「好球區」。
壞球:投手合法投出的球沒有進入「好球區」或在進入「好球區」前已落地,而擊球員又未擊的投球叫「壞球」。
暴投:偏離本壘板致接手無法接住的投球叫「暴投」。 註:球滾出野傳球線或後擋網以外時判跑壘員安全進一個壘。
漏接:接手失接經過正常努力可以接住的投手投球,致使跑壘員多進一個壘的行為叫「漏接」。
突然急投:擊球員尚未作好擊球准備,投手突然急速向其投球的行為叫「突然急投」。這是不合法投球。
責任失分:由投手負責的失分叫「責任失分」。
攻守活動
「比賽開始」或「繼續比賽」:裁判員宣布開始進行比賽或遇死球局面時宣布恢復比賽的命令。
局:比賽雙方各因三個出局而互換攻守條一次為「一局」。只有一方三人出局而未交換攻守時為「半局」。 安全:裁判員對跑壘員合法取得欲占壘位的判定叫「安全」。
得分:攻隊隊員擊球後跑壘並依次踏觸一、二、三壘,最後安全踏觸本壘的進攻行為叫「得分」。
出局:攻隊隊員被取消擊球、跑壘或得分的權利叫「出局」。
擊球:擊球員站在擊球員區用球棒擊投手投球的進攻行為叫「擊球」。
不合法擊球:擊球員採取下列任一行為擊出的球為「不合法擊球」:
(1)一腳或雙腳全部落在擊球員區外的地面上或一腳全部或一部分踏觸本壘板揮擊而將球擊中時;
(2)用不合規則規定的球棒將球擊出時。
擊:擊球員擊球未中、好球未擊、兩擊前擊成界外球、觸擊成界外球、擊球末中而球觸及身體、好主身體或擊成「擦棒球」時都判為一「擊」。 球:擊球員壞球未擊或投手不合法投球時判為一「球」。
界內球:合法擊出的球如遇下列任一情況時均判「界內球」。:
(1)停止在本壘至一壘之間或本壘至三壘之間的界內地區時;
(2)地滾球越過一、三壘壘位從壘位後面的界內地區滾向外場或滾出界外時;
(3)觸及一壘、二壘或三壘壘包時;
(4)先落在一、三壘壘位後界內地區時;
(5)在界內觸及裁判員、比賽隊隊員身體時;
(6)從界內地區上空直接越出本壘打線時。
註:在邊線上接球時,應按守場員手套觸球時與地面的垂直線來判定,而不應以守場員觸球時是站在界內或界外地區來判定。騰空球落在第一、三壘上或落在一、三壘後面的外場界內地區,然後彈出界外地區時仍為「界內球」。
界外球;合法擊出的球如遇下列任一情況時判「界外球」:
(1)停止在本壘到一壘之間或本壘到三壘之間的界外地區時;
(2)內場地滾球經過一、三壘壘位,從壘位後界外地區滾人外場或繼續滾出界外時;
(3)落在一、三壘位後的界外地區時;
(4)在界外觸及裁判員或比賽隊隊員的身體或其他障礙物時。 註:擊出的球直接擊中投手板,從本壘到一壘之間或本壘到三壘之間反彈出界外地區時判「界外球」。
騰空球:擊向空中的高飛球叫「騰空球」。
地滾球:在地面滾動或彈跳的擊球叫「地滾球」。
平直球:異常快速,既不著地又不上升而直接飛向守場員的擊球叫「平直球」。
擦棒球:碰觸球棒後迅猛而直接地到達接手手中並被接住的擊球叫「擦棒球」。
觸擊球:有意等球碰棒或用棒輕觸來球,使球緩慢地滾入內場的擊球叫「觸擊球」。
搶分觸擊;在二出局前,三壘有跑壘員搶進本壘得分的進攻戰術叫「搶分觸擊」。 犧牲打:擊球員犧牲自己安全上壘的權利而使跑壘員進壘得分的擊球叫「犧牲打」。「犧牲打」根據擊球方法不同又分為「騰空球犧牲打」和「觸擊球犧牲打」。
內場騰空球;二出局前,一、二壘或一、二、三壘都有跑壘員時,擊球員合法擊出的落在內場或內場附近,而守場員9包括外場手)又能輕易接住的界內騰空球(平直球和用觸擊法擊出的騰空球除外)叫「內場騰空球」,判擊球員出局,繼續比賽。
安打:凡守場員並無失誤而安全上壘的擊球叫「安打」。「安打」按安全到壘的多少分「一壘安打」、「二壘安打」、「三壘安打」、「本壘安打」(簡稱「一壘打」、「二壘打」、「三壘打」、「本壘打」)。
四球上壘:擊球員擊球時得了四「球」而安全進到一壘的判定叫「四球上壘」。
滑壘:跑壘員身體貼地滑動的占壘動作叫「滑壘」。
滑出壘位:攻隊隊員除從本壘進入一壘外,凡因滑壘過頭而離開壘位的行為叫「滑出壘位」。
再踏壘:跑壘員按規定合法返回並踏觸原占壘位的行為叫「再踏壘」。
離壘過早:跑壘員在守場員接觸騰空球前離壘的跑壘行為,叫「離壘過早」。
被迫進壘:跑壘員由於擊跑員上壘被迫放棄原占壘位而向下一壘位前進的跑壘行為叫「被迫進壘」。 偷壘;跑壘員在投入起動投球時迅速搶進下一壘位並獲得成功的跑壘行為叫「偷壘」。
捷殺:守場員把擊球員擊出的騰空球或平直球在落地前合法接住,或接本隊守場員的傳球而使擊跑員或跑壘員出局的防守行為叫「接殺」。
接住:守場員沒有用帽子、護具或運動服裝的任一部分來接球,而是在球落地前牢固地把球握在手套或手中的防守行為叫「接住」。
投殺:擊球員被判三「擊」而取消其繼續擊球的權利的投球行為叫「投殺」。
觸殺:守場員用手套或手牢固地將球握住,同時以所持的球或持球的手或手套碰觸跑壘員的身體使其出局的防守行為叫「觸殺」。 傳殺:守場員傳球以協助本隊其他守場員完成接殺擊跑員或跑壘員的任務的防守行為叫「傳殺」,也叫「助殺」。
封殺:守場員對擊跑員進行傳殺或對由於擊跑員擊球上壘而被迫進壘的跑壘員進行傳殺的防守行為叫「封殺」。這種攻守局面叫「封殺局面」。
守場員選殺:守場員在處理界內地滾球時,不傳殺擊跑員而傳殺前位跑壘員出局的防守行為叫「守場員選殺」。
牽制傳殺:投手踏觸投手板對跑壘員進行牽制和傳殺的行為叫「牽制傳殺」。
夾殺:守場員對跑在兩個壘位之間的跑壘員進行傳殺的防守行為叫「夾殺」。 雙殺:守場員防守出色而使攻隊兩名隊員連續出局的防守行為叫「雙殺」。雙殺有:
(1)雙封殺:封殺造成的雙殺。
(2)封觸雙殺:銑用封殺再用觸殺造成的雙殺。
三殺:守場員防守無失誤而使攻隊三名隊員連續出局的防守行為叫「三殺」。
身體:指攻守隊員或裁判員的身體、衣服及其用具的任何部分。
接觸:接觸場上隊員或裁判員的身體、衣服及其用具的任何部分叫「接觸」。
失誤:凡守場員經過正常努力可以接好或傳好的球,但沒能接住或傳好致使攻隊隊員安全上壘或得分的防守行為叫「失誤」。 野傳球:守場員傳、接球失誤致使球滾出野傳球線或滾出前碰觸障礙物或滾入看台、隊員席等而成「死球」的傳球叫「野傳球」。
妨礙:凡影響比賽隊員進行正常攻守的行為叫「妨礙」。
阻擋:守場員沒有持球,也不是在接球而阻擋跑壘員進行壘的行為叫「阻擋」。
沃球:繼續比賽,攻守有效的擊球、傳球、接球或投球叫「活球」。
死球:暫停比賽的擊球、傳球、接球或投球叫「死球」。這種暫停比賽的局面叫「死球局面」。
暫停:裁判員為暫時中斷比賽所宣布的口令。此時場上成死球局面。 申訴:守隊隊員對攻隊隊員的犯規行為要求裁判員判以出局的行為叫「申訴」。
提出抗議;比賽隊對裁判員執行規則上的錯誤向裁判員提出改判要求的行為叫「提出抗議」。
裁判與記錄
判定:裁判員做出的判斷叫「判定」。
合法;與規則的規定相符合叫「合法」。
不合法:與規則的規定相違背叫「不合法」。
中止比賽:由於某種原因由主裁判員宣布結束的比賽叫「中止比賽」。
平局比賽:主裁判員宣布的兩隊得分相等的有效比賽叫「平局比賽」。
棄權比賽:因一方違反規則由主裁判員宣布另一方以9:0獲勝而結束的比賽叫「棄權比賽」。
改期續賽:主裁判員因故宣布提前中止並定期繼續將其賽完的比賽叫「改期續賽」。
連賽兩場:在一日內連續參加兩場比賽叫「連賽兩場」。
罰則:根據規則裁判員對比賽隊隊員和教練員的犯規則行為進行處理的規定叫「罰則」。
正式記錄員:由比賽主辦單位指派擔任比賽記錄和技術統計工作的人員叫「正式記錄員」。
比賽場地
比賽場地是一個直角扇形區域,直角兩邊是區分界內地區和界外地區的邊線。兩邊線以內為界內地區,兩邊線以外為界外地區。界內和界外(野傳球線以內)地區都是比賽的有效地區。界內地區又分為內場和外場。內場呈正方形,四角各設置一個壘位。在尖角處的壘位是本壘,其餘依逆時針方向分別為一壘、二壘和三壘。內場以外的界內地區為外場。比賽場地必須平整,不得有任何障礙物
註:如果在規定的比賽有效場地內有觀眾和障礙物,或比賽有效場地不足規定的距離時,應曲裁判組根本情況定出臨場規定並通知比賽雙方。
內場各個壘位之間有距離為27.43米。投手板的前沿中心和本壘尖角間的距離為18.44米。在本壘後面和兩邊線以外不少於18.29米處畫野傳球線,在此范圍內為界外的比賽有效地區。兩邊線至少長76.20米。兩邊線頂端連結線的任何一點距本壘尖角都應不少於76.20米(圖1)
球
棒球是用圓形軟木、橡膠或相似的物質作球心,繞以麻線,再用兩塊白色馬皮或牛皮包緊平線密縫而成。球面應平滑。重量為141.70克至148.80克。圓周為22.90厘米至23.50厘米。彈性為:自4.12米高處自由在厚6厘米的大理石板上能反彈起1.43米至1.50米的高度。
球棒
球棒可用整塊金屬或硬木或幾條木片膠合製作,呈酒瓶形。棒面必須平滑無截面接頭。金屬棒的兩端必須密封。幾條木片必須按直線紋路合而成。棒長不得超過1.07米,最粗處直徑不得超過7厘米。為便於握棒,從握棒的一端起至45.70厘米的長度內可用布條、膠布帶或橡膠包纏。註:用幾條竹片膠合而成的球棒,只要符合以上規定,安全耐用,也可視作合法球棒。
服裝
比賽時,同隊隊員應穿著式樣和顏色整齊一致的比賽服裝(包括內衫的外露部分、球帽和球襪等)。服裝上面不得有閃光紐扣或附飾物,上衣背面應有長度不小於15.20厘米的明顯的號碼。上衣和褲子的號碼要一致。如隊員穿著與同隊隊員不一樣的服裝,就不得參加比賽。每隊應有深淺不同的兩套服裝。每場比賽的先攻隊穿淺色,後攻隊穿深色。
隊員可穿有平扁鐵釘或橡膠頭的棒球鞋,但不得是圓錐形的金屬釘。平扁鐵釘長不得超過1.50厘米。註:教練員、跑壘指導員均應穿著與本隊隊員同樣的運動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