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生禪是什麼
禪特別「重人」、「貴生」,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它是對生命存在意義、價值的詩性之思。兩年前那個陰霾的冬天,在禪宗美學專家皮朝綱老先生家裡,筆者初涉禪這一玄之又玄的命題。如今貿然談禪,甚是惶恐——何謂禪?禪能告訴現代人什麼?
唐朝黃(上「辟」+下「木」)大師的弟子臨濟禪師與翠峰禪師的一席對話解開了世人心中的「禪結」。翠峰問:「平常您師父怎麼教導弟子?」臨濟說:「用言語表達不出真理,師父不用言語教導學生。」翠峰又問:「什麼都不說不教,學生怎麼參學呢?」臨濟答:「教是有的,只是不同於一般言說,他有時揚眉瞬目,有時棒喝打罵,若論教授,一字也無。」於是翠峰要臨濟舉個例子,臨濟卻說,沒有辦法舉,因為那不是足跡能到的地方。翠峰很疑惑地說:「足跡不能到,心念總可以到吧!」臨濟說:如果要心念到達,那就有所偏差,因為有到達的地方,也就有不能到達的地方。」翠峰更迷惑:「如果完全封閉語言意念,我們如何見道呢?」臨濟慧心而答:「當下見道。」
臨濟禪師說得極是,禪不是知性的語言文字,更不是學術的理論和系統知識,而是當下一切具足的生活實現;禪不是加給生活一些勉強的約束刻意造作出來的東西,而是在醒覺自在的生活中流露出來的自然。簡單地說,禪是自己從種種貪婪和執著中解脫出來之後的恬悅、閑適和睿智,是一種生命的藝術。禪就是要一個人充分地醒覺過來,看清自己,接納自己,不被物慾所牽,不被色相所迷,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緣自由自在地生活,如如地綻放生命之華。
莊子那樣大智大慧的聖人也時常能能「得魚忘筌,得意忘言」,而凡人卻很難把禪說清楚,更不用說輕易有所得了。這大概就是禪學家常把禪生動恰當地比作「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得緣故,無跡可尋和說不清楚正是它的妙之所在。但是,在忙碌、競爭和緊張的現代物慾生活之餘,拭亮自己的「法眼」,靜悟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我們也能孕育出睿智的生活方式,看清生命的意義,活出圓滿的人生。
禪家認為,貪、嗔、痴、慢、疑是影響人心靈自由的五種毒害因素,是人生的五種障礙。這五種障礙構成無量的痛苦與煩惱,以致喪失生活的悅樂。因此,為了追求心靈的自由,展露生命的光華,就應該做到:化貪婪為恬淡,化嗔怒為寬容,化愚痴為醒覺,化傲慢為謙卑以及化疑心為信心。
人生禪趣之化貪婪為恬淡
禪宗有一則故事說,有一位弟子在無德禪師那裡學了幾年,自以為夠了,想要到別處參學,請求禪師准許他游學他方。老禪師問弟子:「你自己以為學得夠透徹了,可你知道什麼叫夠嗎?好,在你離開之前,先去裝一盆石子來給我。」那徒弟依照無德禪師的吩咐,裝滿了一盆石子放在禪師跟前。無德禪師問:「這盆石子滿了嗎?」徒弟說滿了。於是無德禪師抓了好幾把沙子摻進盆子里,沙子全部滲進去,一點也沒溢出來。裝滿之後,無德禪師又問:「滿了嗎?」徒弟還是回答滿了。無德又倒了一盅水,水仍然沒有溢出來。無德再問:「滿了嗎?」這是那徒弟恍然有所悟。無德禪師深知一個貪多務得的人,往往只注意外表,而不懂得深耕細耘,這樣做人、做事和做學問都不能徹底。
貪婪是一種飢渴的心態,它的本質是不安。現代人太強調比較,看重佔有和囤積,以致許多人在心理生活上一直處於匱乏的狀態。貪婪並不一定是貪圖名利財富,有時也表現在對事務過分追求完美上,有時還表現在渴求別人的重視與贊美上。貪婪的人,他們像是緊緊地握著雙手,不捨得放下他追逐得來的東西。正因如此,他們顯得非常吝嗇,生活上也就變得拘泥,缺乏創意。
禪家認為,貪婪是一種惡習,它可以妨礙一個人未來的生活空間,必須予以革除。貪婪引發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六識(眼識、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執著和煩惱,只有放下貪婪,才可能從許多桎梏中解脫出來。
如何才能放下貪婪?禪家告訴我們,真正的放下是一種恬淡,是「於相而離相」。即懂得知足,一切貪婪和苦悶自然消退;知道布施與跟別人分享,自己也就覺得豐足;不與別人比較,高下競爭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禪家看來,放下貪婪化為恬淡,是解脫煩惱和苦悶的第一法門。
人生禪趣之化嗔怒為寬容
大部分人在受到別人侮辱、冷落、毀謗和功訐時,會即刻嗔怒,遇到挫折、失敗或不如己意時也會嗔怒。嗔怒是一種攻擊行為,它伴隨著爆發性的緊張、心跳加快、情緒沖動,一時失去冷靜思考和不能自我控制,所發出的攻擊行為包括語言、姿態、表情和直接的暴力行為。嗔怒者常因小事惱羞成怒,爭執不休,以至於干擾或破壞平靜的心情,造成生活上嚴重的苦惱。
嗔怒會妨礙現在的生活空間,使人恚恨而失去理智。因此,禪家非常重視治嗔毒。古代有兩位禪師,一個叫坦山,一個叫雲升。坦山放盪不羈,煙酒不戒;雲升為人莊重,不苟言笑。有一天,坦山正在喝酒,雲升從他的房門經過。坦山便邀雲升一起喝酒,被雲升婉拒了。坦山說:「連酒都不喝,真不像人!」雲升聽後大怒,氣憤地說:「你敢罵人!」坦山疑惑地說:「我並沒有罵你!」雲升說:「你不會喝酒酒不像人,這不是明明在罵我嗎?」這是坦山緩慢地說:「你的確不像人。」雲升更生氣追問:「好!你罵我,我不像人像什麼?你說!你說!」坦山一本正經地說:「你像佛。」雲升啞然不知如何。
這個故事清楚地道盡了嗔怒發生和消滅的原因,禪者相信,真正避免發生嗔怒的方法是寬容。一方面,要避免傷害到別人,就應該注意維護別人的自尊(布施)、善巧的言語(愛語)、給別人一些方便(利行)和為別人設身處地想一想(同事),如果能做到這「四攝」,就不容易引發別人的嗔怒。另一方面,當自己嗔怒時,要提醒自己,給自己三分鍾時間不說話(禁語)。
人生禪趣之化愚痴為醒覺
愚痴是一種自我迷失,說的是一個人被過去的經驗所束縛,不能從過去的情感、知識和情緒經驗中解脫出來,從而妨礙了自己充分醒覺。愚痴有兩種情形,一是任何過去的經驗會影響現在的感情,對不切實際的感情執著便是痴情。痴情是一種心理障礙,它堵死了心理活動的空間,一時像窒息一樣,慧命也就煙消雲散。二是知識也與感情一樣,執著於某一個刻板的觀念或理論,而不能打開智慧的活水源頭,便失去光明睿智的覺察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現在最好的觀念,可能是下一次解決問題的障礙。禪家認為,最珍貴的情感,也可能是下一次心靈交會的障礙。唐朝佛光禪師說:「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一片白雲也許很美,但能遮蔽視線,使鳥兒迷失自己的歸路。所以,禪家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流連於過去,而要化愚痴為醒覺,否則會變得愚笨壅滯。
人生禪趣之化傲慢為謙卑
禪宗有一則故事,以非常精緻的寓言,說明傲慢者的墮落與無援。從前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經過一個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落深淵。在千鈞一發之際,他抓住崖壁上的樹枝,懸盪在半空中。這時他求佛陀解救他:「佛陀!求你慈悲救救我!」佛陀告訴他說:「我可以救你,但必須先松開你的手!」這個人一聽,心想著自己只要一鬆手就要掉下山谷,跌得粉身碎骨,怎能保住自己的命呢?於是他始終抓緊樹枝不放,這樣佛陀也無力救他了。這個寓言故事是說,當一個人總是以為「自己」才是最好最可靠的時候,就會跌落進災難的深谷,連佛陀想營救他也沒有辦法。
傲慢的人在待人處事上以自我為中心,鄙視別人,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批評別人的過失,自己也就因此走向剛愎自用的愚昧並失去喜悅和氣的性情。禪者認為,人若執著自己的我相,就會變得傲慢起來,那麼距離地獄也就不遠了;反之,能以謙卑平直之心待人,天堂就在眼前;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謙卑,要放下自己比別人強的觀念。
人生禪趣之化疑心為信心
一個缺乏自信、信人和信仰的人,通常被稱為疑心。疑心是一種心理的不安全感,它使一個人習慣性地往壞處想,往消極面想,最後使自己陷入緊張與焦慮之中。疑心的人,一般自我強度較差,表現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情緒不穩定和忍受刺激能力弱等方面。禪家認為,克服自我強度不足的方法是信仰,有了正確的信仰就能產生力量。《六祖壇經》所雲「一念覺,煩惱即菩提」提供了一套化煩惱為菩提的方法,即第一放下執著,放下過去熏陶習得來得種種煩惱習性,心理障礙自然消逝;第二是逍遙任運地去生活。
唐朝古靈禪師在悟道之後,憶起當時為他剃度得和尚,於是千里迢迢地回到他身邊,引導這位老和尚悟道。有一天,老和尚洗澡,古靈禪師替他擦背,忽然拍拍老和尚的背說:「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聖。」老和尚回頭看看,古靈禪師接著又說:「佛雖不聖,還會放光。」這段禪語在於點醒老和尚: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空,而是自己。再過不久,古靈禪師又告訴整天讀經的老和尚:「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性只要脫離一切煩惱障礙的熏習,不要被貪、嗔、痴、慢、疑等五毒所牽掛,那生活就自然地流露出喜悅自在,展現芳馨的生命蓮華
⑵ 廣州市慧心蓮禪服飾有限公司怎麼樣
廣州市慧心蓮禪服飾有限公司是2014-03-04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廣州市白雲區棠溪大圍九社三段C座三樓。
廣州市慧心蓮禪服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1010886970085,企業法人楊義林,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州市慧心蓮禪服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機織服裝製造;服裝批發;針織或鉤針編織服裝製造;服裝零售;服飾製造;。
通過愛企查查看廣州市慧心蓮禪服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