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利國家制度的弊端
福利國家的基本收入制為例:
1、如今,10000美元的基本收入還是極低水平:它會造成人口更加貧困。
例如,一些依靠政府養老金的人群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與此同時富翁得到更多國家福利。
2、無條件基本收入也會摧毀現代福利國家的建立基礎——制約性。
在加拿大馬尼托巴進行的無條件基本收入項目實驗中,大多數人繼續工作。
但隨著時間推移, 人們對好吃懶做的厭惡漸漸消失,社會大部分群體開始無所事事。
而堅持工作和納稅的群體與放棄工作的群體之間的緊張情緒一觸即發,這就會造成國家的內部分裂。
3、基本收入制度使國家難以開放邊界。享受基本收入的權利會裂睜使念畢發達國家政府要麼將國際移民拒之門外,要麼創造出無法得到政府支持的第二等級公民。
福利國家制度的優勢:
1、福利國家大都奉行大政府主義,政府利用高稅收資助了高水平的政府服務,成功地營造了經濟繁榮、社會公正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局面。
2、福利國家雖然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體系。
3、福利仔源芹國家社會貧富差距比較小,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需求。
4、福利國家發展可以避免經濟周期。
5、福利國家政府廉政記錄通常都較好。
⑵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福利制度
一、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積極作用
第一,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定。
第二,調節社會需求,推動經濟發展。
第三,促進社會服務,緩解就業壓力。
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弊端危機
第一,失業危機。
第二,財政危機。
第三,老齡危機穗備。
第四,社會危機。
第五、觀念危世裂機。
第六,制猜返毀度危機。
第七,政治危機。
總之,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福利包袱沉重,拖了經濟發展的後腿,而經濟不景氣又使龐大的福利開支難以為繼。為了打破這一惡性循環,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採取措施對傳統的社會福利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革,試圖變消極福利為積極福利,變社會福利國家為社會投資國家,變「救火」為「防火」。但真要把改革進行到底,其難度是相當大的。
⑶ 二戰後發達國家福利制度發展的原因
二戰後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流行原因
早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英國就出現了「濟貧法」之類的福利措施。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大都帶有濟貧性質而且項目很少,范圍窄,費用有限。而當代意義上的福利制度是在二戰後建立並不斷完善起來的,是依據凱恩斯彎配慶理論和社會民主主義的社會公正埋握價值觀建立起來的在國民收入再分配方面為加強社會福利而採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包括社會保險、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補助等內容。這一制度為什麼在二戰後廣泛流行呢?可以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1、根本原因
社會福利制度在二戰後廣泛流行從根本上說,是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即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有限的消費之間的矛盾。馬克思對這一矛盾曾做出過這樣的論述,即「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相對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包含的這個矛盾隨著生產的發展不斷加深,這就要求賣察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干預經濟,以便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能夠維持下去。一方面,國家要出面要保證社會生產力再生產正常進行所必需的條件,要保證退出生產的老工人的生存,教育培訓出適合現代化生產的要求的勞動力。另一方面,要求國家出面調節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二戰以後,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但是工人工資的增長卻遠遠落後於生產的增長,個人消費品的實現遇到越來越大的困難,這就使得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越來越多的受到破壞。這就要國家實行社會福利制度,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提高他們的收入,緩和資本主義生產的消費之間的矛盾,盡力來避免和減緩危機的發生。
⑷ 福利社會的利與弊是什麼
福利國家制度,是由國家立法而建立起來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經濟環境來講,戰後西歐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繁榮為建設福利國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從政治環境來講,戰後西歐各國的執政黨在福利國家問題上達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識,這種共識保證了福利國家發展的延續性。從國際政治環境來看,美蘇對抗為西歐各國發展經濟和福利事業提供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東歐國家的存在給西歐各國造成了一定的壓力,迫使西歐各國增加社會福利。
福利制度的產生是生產社會化的必然產物。福利制度的內容與水平決定於生產水平,是資產階級自覺調節本主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可減輕貧困程度但卻不可能消除貧困。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 「福利國家制度」,沒有改變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主義性質,只是在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下,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國家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來保證資本積累和繼續維護其統治的一種方式,從而是整個現代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雙刃劍 一、積極作用
1、維持勞動力的正常生產與再生產,滿足了經濟發展的需要 2、促進生產力發展,提高工人階級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 3、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公民個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競爭力下降。高成本無論對於企業來說還是對於國家來說,其結果就是競爭力襪談核的下降並影響到國家經濟增長水平。
2.政府借貸和赤字增加。從根本上說,福利國家再好的社會侍岩保障,都是來自工作者的繳納。
3、福利制度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減輕貧困程度但卻不可能消除貧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齊」是不現實的。降低福利會導致社會不穩定,這也是一個規律。這些規律已經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國家的實踐所證明著。
目前我國必須結合自己的國情,要建立一個符合國情的福利制度,選擇一個告掘具有長效機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斷完善已經初具規模的福利制度雛形。
⑸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制度
資吵橡本主義各國採取用財政手段影響居民生活的一系列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措施,逐漸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二戰結束後,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宣稱建成了福利國家,實現了社會收入的均等化,有人甚至把福利國家看做是社會主義的同義語。確實,這襪彎種制度有利於改善和提高普通群眾的生活。但是,福利國家更多的是為壟斷資本家帶來了好處。福利基金的來源是勞動者勞動收入的一部分,然而它升好旁卻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故被稱為「社會減震器」。
⑹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福利制度分析
一、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積極作用
福利制度是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稅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國民收入集中起來,而後用於社會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們在初次分配中收入過低狀況的一種制度。它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最主要的分配方式。福利制度從創設至今,大體經歷了萌芽、形成、發展、危機、調整五個階段。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期,福利制度發展為由一系列社會福利措施和項目組成,並且各有一整套具體內容和詳細規定的制度,雖說其最初目的之一是為了驅散社會主義的威脅,但它對於戰後緩和經濟危機,緩解勞資矛盾,保證社會穩定,鞏固資本主義制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一種社會分配製度,它是資產階級政府採取的重要改良主義措施,是資本主義社會調節生產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戰後資本主義社會相對穩定、階級矛盾趨於緩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定。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高福利是通過高稅收來實現的。各國政府通過對不同收入的階層實行有差別的稅收政策,特別是累進稅減少了由所有權產生的分配不合理,縮小了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增強了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制度下的凝聚力,這一稅制是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得以穩定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緩沖器」、「減震器」。廣泛的社會福利措施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狀況,保障了大多數人的最低經濟要求和社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會動盪,平息社會不滿,起到緩解社會矛盾的「安全網」作用,同時向社會成員灌輸現存體制和價值觀的合理性,世裂減輕對現有制度的離心力。從而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證。
第二,調節社會需求,推動經濟發展。根據一般規律,低收入階層的消費潛力較大,其新增收入絕大部分能夠轉化為現實消費;而高收入階層由於其階段性消費已基本飽和,在新的消費熱點尚未出現的情況下,其新增收入則會在很大程度上轉化為儲蓄或其它金融資產。「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覆蓋全社會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網路,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來自社會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從而可以當期消費甚至適度超前消費。例如,美國大部分社會福利開支是以政府轉移支付形式進入低收入家庭,在貧困家庭或個人較高邊際消費作用下,這些支付的90%以穗備上形成了社會購買力,使美國經濟不斷維持了一種較高的有效需求狀態。[2]因此,社會福利制度作為國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它對經濟的發展能起到「穩定器」和「調節器」的作用,政府通過福利支出可以適當調節社會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費,適度的福利開支能推動經濟發展。
第三,促進社會服務,緩解就業壓力。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第三產業的發展,因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發猜返毀展需要相應的配套措施,如職業培訓、醫療保健等社會服務部門,這些部門的發展一方面提高了社會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失業對社會的壓力。社會服務本身是一個龐大的消費主體,能為大量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在工業勞動力的需求增長緩慢的情況下,社會服務這樣的公共部門對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的貢獻是不可低估的。另外,福利制度不僅在生理方面保證了勞動力的基本生活水平,提高了勞動力的身體素質,而且通過教育等手段提高了勞動力的文化素質。這樣,勞動者體力和腦力的增強,使勞動的效率提高了,勞動者壽命的延長,使他們能夠從事勞動的期限延長了,從而保證了經濟擴張時對勞動力的需求。
第四,擴大公民自由,體現團結互助。社會福利制度具有普遍性,幾乎惠及所有的公民。從生到死的保障增加了社會中下層階層對失業、疾病等風險的抵禦能力,有助於將個人從僵化的制度中解放出來,從而擴大了公民個人自我設計、自我選擇的自由。可以說,「福利國家是一個長期的公民權演進過程所達到的最高峰」。[3]另外,福利國家的特點就是把大量的財富從就業者方面向正在成長的一代和老一代進行再分配。盡管這種幫助是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出現的,但它至少也體現了一種「強制的」團結互助。
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弊端危機
福利制度是幾百年來資本主義剝削方式的產物,最初創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驅散社會主義的威脅,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福利制度在不斷發展完備的同時,卻面臨著深刻的危機,其弊端日益顯示出來。傳統的福利制度——消極福利制度似乎走到了盡頭。
第一,失業危機。
實現充分就業是福利國家的一項核心政策,是國家能夠提供福利服務和收入轉付的先決條件,是福利國家得以維持的前提與基礎。只有就業才能創造福利,福利就是對就業者收入的一種扣除。失業大軍的存在使失業福利支出居高不下,失業人群信心大減,造成福利國家的失業危機。
過高的社會福利開支,最終將通過各種稅收轉為生產成本,而生產成本的提高,必然影響產品的競爭力,這就使得原本熱情銳減的僱主盡量減少雇傭人數,致使社會中就業機會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失業保障費用的增加,並形成失業保障和就業之間的惡性循環,導致當代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失業率常年居高不下。所以,福利不但沒有成為消除失業的手段,反而成了增加失業的導因。1973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失業人數月平均823萬人,到1975年達1448萬人,增長76%。1975年,歐共體的平均失業率是4.3%,約600萬人;到1982年,增長到10%,達3050萬人。1980年美國失業率為7.4%,1982年則上升到10.8%,達1220萬人。[4] 1993年美國仍有6.8%的工人失業,即至少有874.3萬名美國工人找不到工作。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歐洲15國的失業率始終在10%左右擺動,失業者總數達2000萬人左右。曾被譽為「就業者天堂」的英國,也僅有1/3具有就業能力的居民處於傳統意義上的就業狀態。在法國,年輕人失業率已接近20%,數百萬年輕人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境;在一些糟糕的夕陽產業,失業率高達80%。[5]大規模的失業必然減少福利收入,擴大福利支出,打破福利國家的平衡預算,使福利國家陷入瀕於癱瘓的境地。
第二,財政危機。
當代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危機最集中地體現為國家財政的危機。國家財政具有剛性,其規模可以不斷擴大,但要縮小已達規模,理論上可行,實行上極難,因為社會福利從一開始就是社會中各個利益集團政治交易的對象。當經濟高漲時,各利益集團致力於瓜分財政剩餘,而當經濟蕭條時,為了刺激經濟,又必須擴大政府的財政支出。各利益集團爭奪既得權益的行為,使政府的財政僵化。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政府又不得不增發貨幣或發行赤字公債。前者將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後者將現在的負擔轉嫁給下一屆政府,使政府財政陷入兩難境地。隨著西方社會福利的覆蓋面越來越廣,享受人數越來越多,費用也越來越大,其增長速度超過經濟的增長,使得各國政府的社會福利開支數額巨大,一般佔到政府總支出的1/2至2/3,引起財政狀況惡化。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福利制度的財政危機就是這樣造成的。
典型的「福利國家」英國,從20世紀50年代到福利制度黃金期的70年代,其社會福利開支增長了2.7倍,從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4%上升到29.4%。80年代,這一比重繼續升高,1983年,已增至527億英鎊,占政府財政總支出的38.2%。1951年至1986年,英國出現財政赤字的年份有32年,累計赤字達1209億英鎊。[6]
德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德國每年的社會福利支出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3%。1991年以後的11年間,德國政府債務整整翻了一番。2002年,德國政府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75%,遠遠高出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的上限。
瑞典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前期,公共支出都呈直線上升趨勢,增長率遠遠高過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60年代公共支出佔GDP的60%強,而同期的歐洲國家的平均水平在45%,直到80年代勢頭才有所控制,穩定在60%。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在1950~1960年,瑞典中央財政赤字增長了1倍,1960~1970年財政赤字增加了4倍,1970~1980年財政赤字增加了12倍。70年代以前赤字在GDP中的比重一般不超過5%,而到了1986年竟達到13%,可見瑞典的財政收支極不平衡。為維持龐大的福利支出,瑞典政府被迫借債,1985年瑞典的國債達到5956.3億克郎,[7]被人們諷刺為是靠借債度日的安樂園。
第三,老齡危機。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出生率低,平均壽命延長,導致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使福利國家在養老金支付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負擔。隨著二戰後生育高峰期降生的嬰兒正紛紛進入退休期,老齡化已成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共性。退休者的增加以及生產者的減少,使社會保險費率逐年上升,職工收入相對減少,對勞動者的熱情和消費起到抑製作用。以前是4個就業者負擔1個退休者,到2030年,歐洲大多數國家是每3個就業者將負擔1個65歲以上的老人,在德國和義大利,這個比例將是2:1。[8]
目前,日本加入養老保險的人數為7000萬,而領取養老金的有1800萬,也就是說4人養活1個老人。日本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截至2000年,日本總人口是1.26億,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多達2200萬。65歲以上老年人的比率,從1970年的7%上升到2000年的17.3%,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32.3%。特別值得重視的是老年人年齡構成的變化,在65歲以上的人口中,75歲以上人口所佔的比例將從2000年的41%上升到2050年的58%。75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由於在養老金和醫療以外還需要照護的保障,對社會保障的依賴有了飛躍性的發展。[9]
目前,美國65歲以上者占人口的13%。至2030年將達到或超過20%。人越老,醫療開支就越大。目前美國占人口比例12%的老人,卻花費了醫療費用總數的1/3。30年後,老人的比例約20%,醫療費用會佔2/3。[10] 那時,在職人員與退休人員的比例將明顯縮小,平均2.1名在職人員養活1名退休人員,目前是平均3.4名在職人員養活1名退休人員。專家估計,如果不進行改革,社會保障制度15年後將入不敷出,出現赤字,到2037年,政府將無力支付養老金。[11]
據統計,英國80歲以上的老人在20世紀40年代僅為75萬,90年代為200萬,2020年將為300萬;工作人員與領取養老金人數的比例隨之變化,40年代為5?1,90年代為3.3?1,2020年將為2?1。社會保障費用的一半需支付養老金。
瑞典是長壽國家,社會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在瑞典,子女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老人的一切由社會負責。
第四,社會危機。
沉重的社會福利負擔,造成失業現象嚴重、財富分配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突出表現為公平與效益的雙重失衡:在公平方面,由於西方發達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實行以撒切爾主義和里根主義為代表的保守主義經濟政策,減少公共開支,削減社會福利,降低所得稅率,社會保障體系遭到破壞,貧困現象加劇,兩極分化嚴重,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在效益方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國家遭到了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除美國能一枝獨秀外,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緩慢。例如,1991~1994年間,芬蘭的GDP下降了12%,失業率則從1990年的3.5%猛增到16%以上。政府財政收支平衡從略有盈餘變為虧空,赤字超過GDP的10%。瑞典在此間受到的沖擊更大,GDP連續三年負增長,失業率大幅攀升,僅1991年失業率就從1%升至8%。[12]
另外,高工資的福利國家已經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中付出了高昂的社會代價。首先商業化的趨勢使許多公共部門的工作轉移到私營部門,如英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大力推行私有化,包括電信公司、煤氣公司、航空公司等16個國營企業都被賣掉了。私營部門可以降低體力勞動者的工資,使婦女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其次,在福利國家的社會內部開始滋長貿易保護主義,種族主義、右翼極端主義開始抬頭,有些人反對移民和外來的勞工,害怕他們爭奪有限的工作機會,甚至認為外來者分享了福利國家的各種待遇而使福利國家的負擔加重,還有些人開始反對同第三世界進行自由貿易,認為只有在發展水平相似、勞工標准趨同的國家之間才可能進行公正的貿易。可見,這些西方福利國家由於自身的原因失去了經濟安全感,但很容易將人口變化、工業變化和社會變化所造成的財政危機轉嫁於外籍勞工和同第三世界國家的貿易,製造緊張的社會氣氛,給福利國家的政治造成無形和有形的社會壓力。[13]
第五、觀念危機
由於福利制度給人們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服務,一些人寧肯靠國家補助過日子也不願努力尋找工作,滋長了懶惰和不思進取的思想。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不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出於生存的需要,他們為較多的個人收入而努力工作,並注意改進工作,一旦最低收入有了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了供給,而激勵工人發奮工作的新的動機——政治思想因素的作用又不可能產生,於是形成了「動力的真空」,大家「多干」、「少干」差距不大,「少干」、「不幹」無多大區別,失業者的收入有時不低於在業工人的收入,使許多失業者並不急於找工作。這種情況的存在和繼續,必然會使部分人產生過分依賴社會和國家的思想,造成一種不幹或少干工作都照樣可以生活的社會觀念。從某種意義上,優厚的社會福利是一種「大鍋飯」,使許多人上進心理減退,不勞而獲思想增強,高福利制度造就了不少「高級乞丐」。在某種程度上,情況恰如新自由主義所說的那樣:福利國家削弱了個人的進取和自立精神,並且在我們這個自由社會的基礎之下醞釀出某種一觸即發的怨恨。
如德國,失業工人可以得到原工資67%至53%不等的失業救濟,加上住房、小孩撫養等補助以及免交稅款,一些失業工人的社會福利待遇甚至超過低收入者的收入。如果夫妻二人都失業,他們拿到的失業救濟金竟比僅一人失業的夫妻的收入還多。這種不合理的勞動制度阻礙了人們就業的積極性,使社會福利負擔不斷加重。
加拿大有10%的國民依賴福利金過活。由於免費醫療,一些無所事事的人,把看病當成一種社區交往生活,政府在醫療上的開支失控。失業率的高漲與太過容易領取失業保險金有著必然的關系。有這樣一件事,在非洲索馬里一大軍閥的太太,帶著4個孩子來加拿大充當難民,政府每月給她1500加元的福利金;一群索馬里難民看到加拿大的福利金這么容易拿到,便一個人化六、七個名字來多倫多市社區申請,居然也一一得手。如此一來,這種靠伸手維生的人呈上升趨勢,國民的謀生鬥志日薄西山,國家的經濟自然一蹶不振。[14]
再看瑞典。在高福利制度下,人們工作和不工作的收入相差不到20%,所以躺在高福利「搖籃」中的瑞典人,工作積極性較低,對請假和缺勤抱輕率態度,正如瑞典人自己所言,他們創造了「兩個新高」,即人的壽命最高,曠工、病假率最高。如今,不願就業、厭惡工作在瑞典已成為普遍關注的現象。
如此一來,就陷入一個矛盾的怪圈:與失業率居高不下相伴而生的,是福利國家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勞動力供給不足,除了出生率不高和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之外,過於優厚的福利保障缺乏激勵機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第六,制度危機。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全面推行,還導致制度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行政的低效率和結構的不合理。行政的低效率是人類組織結構的一個常見問題,而結構的不合理是由於社會的保障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因而忽視了管理科學中的一個基本原理,即目標和標準的一致性。
作為實行「全面保障、全民保障」的福利國家,要把名目繁多的社會保障設施管理好,要把人數眾多的福利待遇享受者的福利事業安排好,政府就要組織包括各種等級和種類的龐大專家隊伍,這樣,政府的官僚體制就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龐大機構的開支有時甚至超過向居民提供的福利津貼的費用,而且龐大臃腫的機構辦事拖沓,效率低下,官僚主義習氣向社會蔓延。1960~1975年,瑞典各類工作人員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變化是:政府從28%提高到41%;農林漁業從16.5%下降到6.7%;工礦業由29.1%下降到26.1%。英國同期政府人員由21.9%上升到28.2%。[15] 英國的公費醫療事業更是以低效率著稱。
另外,福利制度管理不嚴,導致福利詐騙行為嚴重,資金大量流失。據調查,在英國有四分之一的人存在著騙取救濟金的行為,有三分之二領取殘疾救濟金的人無充分殘疾證明,政府為此每年損失達40億英鎊,這筆資金足夠修建100個醫院。[16]
第七,政治危機。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福利制度與政治斗爭糾纏在一起,影響到政治的穩定。各個政黨為了競選獲勝,紛紛向選民承諾擴大社會福利,社會福利實現與否成為一大政治籌碼。社會福利款項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否則便會引發政治危機。政府一旦試圖削減補貼,就會遭到強烈反對並以失敗告終。
如英國的福利問題就成為黨派斗爭的焦點之一。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為了在競選中取得選民支持,兩黨都以「福利國家」倡導者自居,紛紛向選民許諾各種社會福利。工黨主張社會福利「普遍化」。1945年,工黨在競選中許下諾言:使公民普遍地享受到福利,使國家擔負起保障公民的福利職責。保守黨則主張實施「有選擇的」社會福利。為了解決福利開支過大的問題,保守黨1979年上台後,強調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控,將部分福利機構私有化,降低所得稅率,削減和取消部分保險補助金,保守黨政府的福利改革使社會的貧富差距明顯增大,引起人民強烈不滿。1997年5月,布萊爾領導的工黨上台後,強調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的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公正的平衡,在傳統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和保守黨主張的「自由市場經濟」之間走一條中間道路,即「第三條道路」。隨著經濟的嚴重滯脹,兩黨在社會福利問題上的爭吵還會日益激烈,但兩黨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會輕易取消福利措施和削減社會保障支出。瑞典的情況與英國非常類似。
總之,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福利包袱沉重,拖了經濟發展的後腿,而經濟不景氣又使龐大的福利開支難以為繼。為了打破這一惡性循環,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採取措施對傳統的社會福利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革,試圖變消極福利為積極福利,變社會福利國家為社會投資國家,變「救火」為「防火」。但真要把改革進行到底,其難度是相當大的。
⑺ 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制度為什麼會引起人才外流、人口老齡化
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的福利制仿稿度較社會主義制備衫孝度國家(如中國)更為完善,每個人能獲得的補助也越多,這就造成大量的外籍人員偷渡來到資本主義國家以求獲得其國籍。大量的非法移民極大的擠佔了美國本土的就業崗位。而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為了留住移民,在就業上採取優待,進一步使本國人才的處境惡化,使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去異國求生(但是由於外國人才來了本國所以去其它國家反倒能受到較高的待遇,當然,福利較低)。至於人口老齡化,那美國做例子,且不說去外國工作的大多是青壯,將家中老人留在美國繼續享受好的福利待遇,就是移民當中也不乏拖家帶口的,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國老年人的比例塌戚增加。
以上觀點屬於個人看法,可能缺乏全面性。
⑻ 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的原因是什麼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為了緩解過於懸數行殊的貧富差距,避免激化社會矛盾。從經濟的角度來說,一方面享受這種政策會要求履行對應的義務,這樣就不會造成社會負擔過重。譬如澳大利亞,如果想退休後享受各種福利政策,那必須在在職期間繳納相應的錢。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由於制度、法律的健全也保障了社會福利政策能正常實施。但最關鍵的,應該是從文化角度入手,我們一般所說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有信仰,或信奉天主教、或信奉新顫爛教或其他派別,歸根結底他們都信奉聖經。在聖經里幫助有需要的人是一條法則,那麼這條法則也就會漸漸變成他們信仰的一薯洞嘩部分。這就不奇怪為什麼除了社會福利政策之外,國外還有那麼多富人會積極地去做慈善事業。當然,這種社會福利政策對於國家財政會造成巨大的負擔,但這正是國家一部分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