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民主共和思想
共和政治的基本含答侍絕義就是,國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
不是私人的,國家和政府應當為公共利談游益而努力,而不應當為私人利益而
奮斗。共和政治的另一個基本含義是,國家各級政權機關的領導人不是繼
承的,不是世襲的,也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選舉產生的。因而,
公正而自由的選舉,是判斷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實行共和政治的又一基本准
則。
在現代世界,雖然仍不乏專制獨裁統治,但明確表示自己不實行民主
共和政治的國家已經寥寥無幾。即使一些明顯專制獨裁的國家,也掛上了
「民主共和」的旗號。所以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的「人民共和國」,
關鍵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及其實踐,特別是政治選舉制度、權力監督制度和
一系列確保公民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權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有效實施這
些制度的政治實踐。改革開放20年來,我們在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做了
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我們健全和完善了各級人民代表大
會的選舉制度,建立了村民和居民自治制度,實施了行政訴訟和行政監督
制度,等等。
然而對於社會的政治發展和民主建設而言,制度環境與公民的素質是
相輔相成且同等重要的。縱使有最好的民主制度,若公民沒有良好的政治
素質,民主政治也往往會流於形式。公民的素質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
的要素之一就是以民主政治為核心價值的政治文化和政治認同。公民形成
民主的政治認同和政治文化的主要途徑是政治社會化過程,通俗地說,就
是政治教育。
不能說我們不重視政治教育,應當說,從表面上看,我們可能是世界
上最重視政治教育的國家之一:從小學開始我們就有政治課,一直到博士
研究生還有。離開學校參加工作,往往還有政治學習。這樣密集的政治教
育在世界上恐怕不多見。但是,如此強調政治教育的結果卻是許多公民連
自己國號的真實含義都不知道,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有關部門
實在應當好好反思一下了!
共和國決不需要每個公民去熱衷於當官,但確實需要每個人珍惜自己
的民主權利;共和國決不需要人們天天談論國家大事,但確實需要人們關
心政治選舉和監督;共和國決不需要空洞的政治說教,但確實需要扎實的
民主教育。
共和制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政體(和這樣統治的國家),那裡君主不是國家的最高首腦。
這個詞起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或"public affair",意思是「公共事務」。共和的根本原則是天下為公,國家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共和在本意上是通過制度組織起來的公共事務領域,而不是一種組織形式或政體。共和主義強調政府的公共性、公平性與中立性,即政府必須為所有人的利益服務(公益),而不能只為少數當權者的利益服務。然而民主的概念不是共和制暗含的。共和制政府形式可以包含有限的民主,那裡這些權利僅對有限的人群允許,如在今天的許多獨裁或極權國家的情形。這個詞意思也足夠寬泛到包括許多今天的高級民主制。
最早的共和政體可以追溯到西亞的阿卡德(Akkad)。最著名的古代共和國,則是公元前509年建立的羅馬共和國。在現代民主制度出現之前,還有許多國家採用共和政體,比如說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這也說明,「共和」未必一清姿定是「民主」的。
在古代,雖然共和名義上是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這還不包括沒有公民權的奴隸,但實際上則多是貴族共和。在這些共和國里,只有貴族才有參政的權力。羅馬共和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現代共和制度則強調所有公民的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當然參與的過程可能是直接的;或者間接的,比如通過代議制民主。在現代,共和國家的首腦通常僅為一人,總統。但有一些例外,例如瑞士,她有一個七人委員會作為國家首腦,稱為瑞士聯邦議會,還有聖馬利諾,國家首腦的位置由兩人共享。
有人認為,英國是近代第一個共和國,雖然英國在政體上是君主立憲,但人們又稱它為「虛君共和」,因為君主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法律規定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因此孟德斯鳩就認為「英國是個裹著君主制外衣的共和國」。
在共和制和君主制間劃一個精確的線非常困難,而且確實沒有什麼可以說某一個比另一個更民主,因為國家首腦(君主或總統)的權力可能完全是儀式上的,(盡管一個帶有被選舉首腦的民主制通常被認為比君主制更民主)。君主通常統治一生,當他們死後由一個親屬接替,由他們自己選擇或或根據繼位規則。共和國的總統,相反,通常被選舉為一個有限的期限,他們的繼任由選舉他們的人來選擇。現在甚至非民主的共和通常宣稱是民主的。盡管選舉的結果可能是確定的,也仍然保持正常選舉的儀式來選舉他們國家的首腦,而且通常在這些國家首腦自動離開位置(通過辭職或引退),或被統治精英的其他成員強迫離開(通過憲法的手段)。但仍有一些例外 -- 例如,每一個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通過帝國的首腦選舉,盡管幾個世紀以來選舉特定家族的後裔到這個位置是通常的慣例。可能在現在君主制最重要的例外是在聯合王國使用寡頭的選舉形式 (稱為樞密院)。
另外,老的詞義定義使用「共和」描述那種通常稱為代議民主,它將「民主」詞義"限制僅為直接民主。更多這個詞義的使用和歷史的討論參見民主。甚至這個用法也沒有包含許多共和制,過去的和現在的,那些根本不民主的(盡管很少現代的共和允許他們缺乏民主)。
使用這個老的含義,可以說美國是聯邦共和制,而不是民主制。(盡管大多數人,包括大多數美國人,稱之為民主,他們使用的是現代定義,而不是這里老的定義)。共和這個詞義的使用在美國開國者時期非常通用。美國憲法的作者為很多原因故意選擇了他們稱為的共和制。例如,對每一個政治問題從每一個公民收集選票是不切實際的。理論上,議員可以比普通平民更博學和更少情緒化。另外,共和可以設計為用來抵抗"多數的暴政"的保護。聯邦擁護者描述了這個觀點,純民主實際上非常危險,因為它允許多數侵害少數的權利。通過他們稱為共和制的形式,代表人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選擇(總統, 議院,參議院和州官員被分別選舉),這使多數更難足夠的控制政府來侵害少數。
共和政體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其他共和的例子包括英國革命時期,法國,和德國。
一、「共和」在古漢語中的涵義
公元前842年,暴君周厲王胡被首都鎬京的市民驅逐出境,次年被西周人稱為「共和元年」,是為「共和」一詞的由來。關於「共和行政」,學術界歷來有兩種說法。傳統的《史記》說法是: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而晉朝出土的《竹書紀年》和《魯連子》均認為是厲王被逐,太子宣王尚幼,諸侯聯合推舉衛武公共伯和代理天子事,所以叫「共和行政」。現代學者多傾向於後者,連中學歷史教科書都已經作了相應的改動。
在使用「共和」翻譯「republic」時,國人一般還都相信「召公、周公二相聯合行政」的「共和」說法。按照這個理論,「共和」應當被理解為oligarchy(寡頭制):由一些,特別是少數幾個人或家族組成的小集團統治的政府(Government by a few,especially by a small faction of persons or families)。
如果我們相信《竹書紀年》中「共伯和干王位」的說法,那麼這個「共和」就是衛武公名號的簡稱,與國家政體毫無關系。按照柏拉圖的六國體學說,由衛武公臨時託管的周王國應該屬於tyranny(僭主制)。請注意,僭主制與君主制之間最大的區別是僭主取得權力的手段不合法(比如說不是通過世襲制度而獲得政權)。君主不必施行仁政,而僭主也不必施行暴政。「tyrant」在希臘語中的本意就是一個高級貴族頭銜,和「暴君」全無關系。只是由於歷代的「tyrant」多數施行暴政,並被貴族和人民相繼推翻,才把這個頭銜的名聲搞臭。
把「republic」等同於寡頭制或僭主制的譯法,顯然是對「republic」的褻瀆。那麼,「republic」的本質究竟又是什麼呢?
二、「Res publica」在拉丁語中的涵義
英語里的「republic」是拉丁語「res publica」的簡稱。按照拉丁文語法,名詞「res」前置,形容詞「publica」後置。「res」的意思是「事務、管理、統治、財產」,「publica」的意思是「公民的、公開的」。「res publica」合在一起,就是「公民的統治、公民的事務」的意思,跟古漢語里的「共和」含義完全相反。
「公民的統治」!這不是和希臘文中的「Δημοκρτια」(demokratia)意思一樣了嗎?沒錯,「res publica」 就是「demokratia」的拉丁文對譯,正因為如此,拉丁文中才根本不存在「demokratia」這樣一個名詞。也正因為如此,希臘文中至今也根本不存在類似「republic」這樣的一個名詞,英語里的「republic」,在希臘語里就叫做「Δημοκρτια」 (demokratia)。
對於希臘人和羅馬人來說,「demokratia」 (democracy)就是「res publica」( republic),兩者之間的區別等於零!在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所總結出的六種國家形態里, kingship(君主制)、aristocracy(貴族制)、tyranny(僭主制)、oligarchy(寡頭制)、ochlocracy(暴民制)都不能算是republic。republic只能是,也必須是democracy。
但是,一個無比痛苦的事實擺在我們的面前:光是廢黜了君主,鏟除了貴族,就可以自稱是「republic」的想法是極端錯誤的。僭主制、寡頭制、暴民制都不是「republic」,只有當一個國家的所有政治權利都屬於全體公民,而且既不允許少數人壓迫多數人,也不允許多數人壓迫少數人的時候,它才有資格被稱為「republic」。一個不由「public」統治的「republic」,就如同是一個不由國王統治的王國。所有打著「republic」旗號的僭主制、寡頭制、暴民制政府,都是披著羊皮的狼。
由於各種歷史原因,現代人習慣於把「democracy」理解為政治理想,把「republic」理解為政治體制。考慮到此因素,這兩個名詞的合理中文譯法只能有一種:
「democracy」=民治
「republic」= 民國
② 民主的本質內涵是什麼
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做主。
社會主義民主,又稱「無產階級民主」、「人民民主」。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全體人民在共同享有對生產資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權、支配權的基礎上,享有管理國家的最高權力。是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民主,最高類型的民主。在社輪燃友會主義社會里,國家權力屬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管理經濟,享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廣泛權利和自由,並且有法律和物質的切實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是對人民民主和對敵人專政的辯證統一,只有對敵人專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民主和集中的統一。
民主的內涵:
以多數人的意志為政權的基礎, 承認全體公民自由、平等的統治形式
和國家形態。在現代社會中,民段歲主是 一個含義很廣的概念,常用以表示具 有平等、自由性質和特徵的狀態和現 象,如民主社會、民主政治等。臘槐而民 主即「人民當家作主」的思想已成為
現代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念,成為現代 文明國家的根本原則。多數國家在憲 法中規定「主權在民」、「一切權力屬 於人民」等的原則,是人類文明發展 的重大標志。民主是一個歷史范疇,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民主作為國家制度是與專政相聯系的, 兩者互為條件,不可分割。民主總是 統治階級的民主,而對被統治階級而 言則是專政。只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不
同類型的民主制度下,民主與專政的 統一具有不同的性質和情況而已。
③ 五四運動時期的青年標志是什麼
陳寅恪
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一、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感悟:這是陳寅恪在王國維先生投水自沉後兩周年寫的紀念碑銘。「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先生的這兩句話,可以作為我們讀書、求知最好的座右銘,也應該是教育培養人才應當遵循的原則。這句話雖然不是說在五四時期,但卻與五四精神是一體的。
梁啟超
一、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改歷的習慣。心不細則毫
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
二、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陳獨秀
一、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
二、我們愛的是國家為人民謀幸福的國家,不是人民為國家做犧牲的國家。
三、科學與民主,是人類社會進步之兩大主要動力。
感悟:科學和民主,五四時期被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運圓,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其中:「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Science」,賽因斯(音譯)——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四、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
蔡元培
一、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二、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
三、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人去應用的,教育是要個性與群性平均發達的。
李大釗
一、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二、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三、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四、青年之文明,奮斗之文明也,與境遇奮斗,與時代奮斗,與奮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魯迅
一、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後。
二、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三、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四、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五、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六、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
七、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吧,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象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還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後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
八、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旁殲塌就是中國的脊樑。
胡適
一、在中國,做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是異常艱難的,但並非全無報酬。歷史是一盆黃河水,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只要人們肯拿出足夠的耐心,總歸會看到清濁分明的那一天。
二、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三、墮落的方式很多,總結起來,約有這兩大類:第一條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求知識的慾望;第二條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理想的人生追求。
四、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
五、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認真的做事,嚴肅的做人。
六、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
七、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八、真正的個人主義指:一種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利害。
九、我受了十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的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他們罵得太過火,反而損害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如果罵我而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於他有恩了,我自然很願挨罵。
羅家倫
蔡元培的學生,「五四運動」的命名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1919年,在陳獨秀、胡適支持下,羅家倫與傅斯年、徐彥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
一、一個強者要有三個基本條件:最野蠻的身體,最文明的頭腦和不可征服的精神。
二、最純潔的信仰是對於高尚理想的信仰;他是超越個人的禍福觀念的。生前的利害不足縈其心,生後的賞罰也不在其念。
④ 民主與科學是什麼運動
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
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基本口號。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相對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其殲茄倡導的科學也有兩方面含義,主要是指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以及認識和判斷事物的科學方法,同時也指具體的科學技術、科學知識。
倡導民主就必須反對封建專制,倡導科學就必須反對迷信盲從,正是在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的指引下,新文化運動發起了向封建思想文化的猛烈攻擊。
⑤ 希臘是什麼政體
在人類歷史上,民主及民主思想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古代。民主一詞源於古希臘文δη~μοs,這個詞來源甚古,邁錫尼文化線形文字B有da-mo(village 村落),這與δη~μοs是同義語。而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塞》中有δη~μοs出現,但不是舊日的線文B形式,而是由新來者從希臘語用字母寫成的。之後δη~μοs的含義逐漸擴大,由「地區」到「人民」,而後在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用上了「民主」或「民主政治」,即後來翻譯的德謨克拉西(δημoкρáτιа),英文為democracy。一般認為,民主一詞最早還是見於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一書[1]。即希羅多德記公元前5世紀希波戰爭歷史事件時始用此詞。從詞源學來說,古希臘文δημoкρáτιа(民主)是由δημos(人民)和κρaτοs(權利)兩個片語合而成,含義為人民的權利,即由人民執掌政權共同治理國家之意。後來,西方國家文字將此直譯為德謨克拉西(英文為Democ�racy),在近代作為政治術語使用時,內涵有所延伸和擴展,主要是指人民主權,與古代含義不盡一致。
在古希臘,民主是指一種國家形式即政體,按近代政治術語稱之為民主政體、民主政治、民主制。而按照希羅多德及其他古典學者根據當政人數及中敗其宗旨和方法手段劃分政體類型的傳統方法,可分為三種正宗政體及其相應的三種變態政體:實行一人統治的為君主制和僭主制;體現少數人統治的為貴族制和寡頭制;實現多數人統治的則為民主制和極端民主制(或稱暴民政治)[2](pp.133~134)。在本文中余姿所說的民主,乃是奴隸佔有制城邦的一種政體。這種政體在把整個城邦的利益置於首位的同時,確實能夠保證絕大多數公民有一定的參政權利,使其對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積極影響,確實能夠使絕大多數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一定保障。
根據目前史料,古希臘城邦中,雅典民主政體的建立在時間上先於其他城邦,因此可以認為雅典是古希臘民主政體的發源地,而雅典民主政體的成因即可視為古希臘民主政體的成因。這些成因不外是:原始社會民主遺風;工商業發展及獨立小生產經濟的穩定;平民力量增強和貴族內部的分裂;以梭倫等為代表的個人作用等等,均為雅典豎培絕民主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人類社會中的民主歷史長河的源頭,可追溯到人類的史前時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中說到:「雅典人國家的產生乃是一般國家形成的一種非常典型的例子,一方面,因為它的產生非常純粹,沒有受到任何外來的和內部的暴力干涉……另一方面,因為在這里,高度發展的國家形態,民主共和國,是直接從氏族社會中產生的。」[3](p.115)……盡管史學界關於原始民主因素對日後各國家尤其對雅典的影響仍有分歧,但是摩爾根《古代社會》、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都承認,雅典民主蘊涵有原始民主的遺風。在生產力不很發達的情況下,原始民主有效地平衡和協調著氏族社會內部各種利益關系和矛盾沖突。原始民主內容主要包括:氏族成員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權利等內容[4](pp.44~45)。而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私有財產等社會因素的萌芽,原始民主在一些原始氏族中過渡到軍事民主制。恩格斯曾將這種軍事民主稱作原始氏族制度「所能達到的最發達的制度」,「是野蠻時代高級階段的模範制度」[5](p.142)。軍事民主制下的人民大會、部落議事會和軍事首領這三個氏族部落管理機關,也體現氏族制度的民主原則。總的來說,原始民主因素在世界各地進入國家後影響不甚相同,而對雅典的民主制的影響卻是顯著的,雅典民主機構及運行機制,一定程度均帶有原始民主遺蘊。因此雅典民主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原始民主的影響。
雅典民主在承繼古代原始民主遺風的同時,其本身經濟的發展也是促進雅典民主制產生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因素。雅典的自然條件決定其工商業的迅速崛起。經濟作物種植、工藝品乃至航運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雅典商業利益遠遠超出了其城邦的邊界,甚至遠達西西里、埃及、腓尼基等地[6](p.43)。這些說明了雅典工商業活動的興盛,其造就的工商業奴隸主,在雅典民主發展軌跡中發揮了不小作用。工商業的發展也為中小手工業者和小農階層提供了更多的致富機會,開辟了更廣的財源。目前史學界關於雅典究竟是商本還是農本社會仍然有分歧,但是雅典工商業以及小農經濟的發展,的確為民主制產生造就了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
而推動古代雅典民主政體演變的最重要的力量,是廣大自由平民的斗爭。雅典相對廣大的地域,眾多人口,加上既能發展農業又能發展工商業、采礦業的自然條件,為中小所有者隊伍即平民力量的擴大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些獨立的中小所有者數量眾多並且有力量,是發展民主、鞏固民主不可缺少的因素。強調平民在民主政體的作用,這也是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論述的重點之一[2](pp.183~192)。平民即社會中下層群眾經濟狀況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壯大,構成了民主派的骨幹力量和基本群眾。這里說的社會中下層群眾,主要指活躍於公元前5世紀的、梭倫改革劃定的,第三、四等級,第三等級包括中小工商業奴隸主和小農階層,第四等級主要是無地貧民。而正是由於工商業與小農經濟的發展,民主力量不斷壯大,貴族勢力相對削弱,從而引起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一般認為平民是民主政體的中堅力量,因而社會中下層群眾力量壯大,促進了民主確立並成為雅典民主堅實的階級基礎。
原始民主遺蘊的影響、經濟因素、平民力量增強,都提供了雅典民主形成的可能性。而將可能變成現實還需主觀條件的配合,即作為歷史創造者的人的活動。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歷史創造者,這個命題中的「人」即應包括傑出人物。尤其在雅典民主改革發展進程中,一系列傑出的民主政治家,如梭倫、厄菲爾阿特、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都是推動雅典民主改革進程的關鍵人物。在上述客觀歷史條件下,這些關鍵歷史人物推動雅典社會,從君主制發展到貴族制,從貴族制發展到民主制,乃至民主制繼續和完善。
公元前8—公元前7世紀左右,雅典貴族集體廢黜早期君主制,建立貴族政體,從而阻斷了早期君主集權產生。雅典的貴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前身,它是由傳說中提修斯改革確立的。而改變這種貴族政制的關鍵則是公元前592年的梭倫改革,這場改革是一場政治革命,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勝利。《劍橋古代史》認為,梭倫思想的本質是公正,這個公平、公正主要關涉到了社會事務[7](p.391)。而平民政體的第一個品種是最嚴格地遵守平等原則的品種[2](p.189)。在梭倫政體中,看來有三點最具平民性質,最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禁止借貸以人身為擔保,接下來是凡願意者皆被允許替遭受不公正對待的人伸冤,第三點,人們說最主要地是憑借了這一點民眾才獲得了力量———是向公審法庭申訴的制度[8](p.302)。這種民主機制使雅典政治統治朝著民主化方向邁出了第一步,從而構建起民主體制的基本框架和穩固的社會基礎。
庇西特拉圖僭主時期,仍然保持了梭倫改革的勢頭,在公共事務上他奉行一種較之於僭政更具公民政治色彩的政策[8](p.308)。他發展了社會經濟,為民主政治的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貴族內部分裂以及社會存在的強烈的民主改革的要求等因素影響下克里斯提尼改革出現了。這場改革的意義是劃時代的,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終於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民主政治最後確立。克里斯提尼加強了公民大會和五百人會議的權力,創造性的實行了貝殼放逐法,形成了群眾性的監察機制以維護民主制度,以平民為主,包括部分貴族在內的人民主權已成定局。至此,雅典政治發生質變,形成了既有形式又有內容的民主體制。正是在此基礎上,公元前462年,厄菲爾阿特將由氏族貴族控制的執政官委員會和由卸任執政官組成的戰神山議事會降到了從屬地位。全體公民有權參加的公民大會成為雅典內外政策最高決策機構[9](p.237)。雅典民主政治確立後不久,希波戰爭爆發,雅典民主政治在戰爭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穩步發展,走向繁榮。希波戰爭後,雅典商業貿易進一步擴大,工商業奴隸主勢力增強。小農經濟和手工業作坊生產發展,第三、第四等級的自由民力量上升,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廣泛了。這時期又出現一位對雅典民主政治進程有極大推動作用的歷史人物———伯里克利。從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任首席將軍15年間,史稱「伯里克利時代」。在波里克利當政期間,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呈現出繁盛局面。馬克思說:「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里克利時代。」[10](p.113)
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獲得高度發展並臻於極盛。所有公民都獲得了各級官職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並且擔任公職的公民開始得到貨幣津貼,公民都有平等權利來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據修昔底德《波羅奔尼撒戰爭史》記載,伯里克利曾演講:「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11]
(p.130)普魯塔克的《伯里克利傳》也說:「沒有誰像伯里克利那樣,能夠在嚴厲時做到適可而止,在溫和之中不失威嚴,他那招人嫉妒的權力,曾被稱為專制獨裁,如今看來,都是政體中的中流砥柱……」[12](p.501)因此,伯里克利以其政治遠見、對民主的堅定信念、廉潔勤政的個人魅力,成為卓越民主政治家,其所完善並有所創新的民主政體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道。
雅典民主政治自梭倫改革開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時確立,伯里克利時代發展到頂峰,民主進程沿著上升路線前進,其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雅典公民由於有了較多的民主權利,因而發揮了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在保衛國防、國家管理、官員監察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增強國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民主政治也保護工商業奴隸主的利益,小生產者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國家經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再加上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吸引了許多著名學者、藝術家來雅典,以及鼓勵公民們積極參加文化活動,促使雅典乃至整個希臘文化的繁榮,哲學、文學、雕刻等成就均居當時世界前列。城邦民主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個人創造能力有充分發展餘地,在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充分吸收了東方古文明的遺產,加以消化,加以改造,並以躍進的速度加以提高[13](p.153)。列寧曾把古希臘國家如雅典視為當時最先進、最文明,最開化的國家,主要也是由於它的民主政治[14](p.50)。
這的確是有史以來最徹底的政治民主,它的影響彌漫於城邦各個角落。但我們必須明確,雅典民主政治實質是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它的民主是建立在對二三百個屬邦和二十萬奴隸殘酷壓榨和剝削之上的,它窒息或限制了社會的另一部分成員———奴隸與外邦移民,以及附屬國民的自身發展能力,實際也阻塞了自身民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因此,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也是社會奴役與不公的一種突出體現[4](p.204)。這種局限性使得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軍事形勢越來越不利,雅典人也逐漸對民主政治失去了信心,城邦危機日益加深,民主政治越來越成為一付軀殼,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雖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而告結束,但其民主思想經眾多古代學者的著作遺贈給後世,如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和《雅典政制》,乃至到羅馬時代波里比烏斯《通史》、西塞羅《論共和國》等。這些著作流傳下來,經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再到近代,對西方乃至近現代東方社會政治思想理論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雖然封建制及基督教統治著中世紀,但在這一千多年時間中,民主及民主思想的暗流涌動,不僅傳承發展著古代民主的遺風,而且在承繼古代民主遺產的基礎上,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英國議會制和法國三級議會等制度。中世紀早期雖歷經蠻族入侵,但西歐民主源流不斷。日爾曼人部落民主遺風;羅馬政治法律和思想中民主與共和因素以及封建契約、憲章中萌生的民主法制因素等,均體現了民主的遺韻和風采。到中世紀中晚期民主及民主思想日趨完善,英國議會及代議制發展、法國三級議會的起源與演變、馬基雅維里的共和思想等等,在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的運動中均有體現和發展。甚至近代的英國兩院國會制、法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議會制不能不說與中世紀英國議會制及法國三級會議,乃至古代希臘民主傳統有著歷史淵源的關系。
文藝復興掀起對古代希臘民主與文化的研究熱潮。雅典民主制、民主思想及相關著作大量面世,與中世紀的民主思潮一道形成一股強大的研究民主的潮流,不僅影響著當時人的思想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至今經久不衰。
⑥ 「資本主義"是什麼 」民主主義「又是什麼
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對資本主義的定義是「提供人類需求的產業是由企業方式所達成的」這么一種社會制度。在1920年他又提出了一個更廣泛的定義,這個定義包括了馬克思所說的「上古」時期的商業和高利貸資本,以及藉由機會所製造的利潤(例如投機)—而不只是直接的商業行為。
一些人認為稱呼現代主要的產業經濟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確的,因為這些經濟體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幹預。舉例而言,很多人認為美國的市場與真正的「自由」仍相差一段距離,也因此稱之為混合經濟較為正確。不過一些人仍然認為美國的經濟是資本主義,而英國的經濟才是「混合經濟」,又或者香港的經濟是資本主義而美國的經濟是混合經濟等等,這取決於他們對於那些地區的經濟自由度的看法。
經濟和商業歷史學家Robert Hessen說:「徹底的自由經濟(真正的自由放任)從來沒有存在過,但政府權力對經濟活動的控制自從18世紀以來便急遽升高,尤其是在經濟大恐慌之後……今天的美國,昔日曾是資本主義的堡壘,但實際上是一個「混合經濟」,政府在沒有透明或一致的原則下對經濟實行補助或限制。」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也採取類似的定義,他們認為大多數現在的經濟體制都是偏差的資本主義—有時候被稱為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同樣的,一些人使用「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一詞來區分「普通的資本主義」,認為兩者存在差異。一些人則認為「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一詞是不必要的,因為一般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便已經清楚表明必須有「自由市場」貿易的存在。
許多馬克思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綠色組織、和反全球化者則主張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資本家階級擔任統治階級的社會,這些統治階級並不會扮演保護自由敗念市場的角色,反而會優先保護那些資本的所有人和公司。諾姆·喬姆斯基主張:「資本主義根本沒有存在過。如果有,也早已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消失了。」自由意志主義者和其他自由市場的支持者也可能會認同這種觀點。不過,即使在18世紀的美國,生產和銷售產品同樣被政府部門所管制,而且政府也對農業進行補貼,經濟的干預也持續在19世紀進行。
世穗叢界體系理論的支持者則認為全球已經結合為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國家(如古巴)也都與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合作。
主流的經濟學家們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目前的經濟體制已經脫離早期的「資本主義」形式,但一部分人也認為一些現代的經濟仍可以被稱為「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是: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猜枯櫻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資本主義制度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具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還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簡單商品生產已經包含著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這種無政府狀態推向極端。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家之間的斗爭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資本家為了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同時也在競爭規律的支配下,竭力應用科學技術的成果,不斷改進機器,加強自己企業中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組織性,其結果是不斷加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資本主義大工業巨大的擴張遇到了資本主義佔有所造成的市場相對狹小的限制,社會化生產所必需的客觀比例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破壞,沖突便成為不可避免。182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就是這種沖突的突出表現。在危機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機構在自己創造的生產力的壓力下失靈了。周期性經濟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的這種反抗,迫使資本家階級不得不在資本關系內部可能的限度內,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由資本集中而產生的股份公司、壟斷組織以及國家佔有就是這種趨勢的表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它的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帝國主義)。
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基本特徵
一,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富裕,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少。
二,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三,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用馬克思的表達式: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四,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五,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根據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是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資本主義的標志之一:經濟自由度指數
在經濟研究上有時也會使用頗具爭議性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兩個最著名的指數之一是由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所發布的,另一個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發布的。兩個指數都試圖測量每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規、政府幹預程度、私人財產權利、和貿易自由為主。經濟自由度指數將「經濟自由」定義為「人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和消費不受政府的強迫和約束」(這也被稱為自由放任)。
他們以一些獨立組織如聯合國的資料來計算每個國家在不同項目上的分數,例如政府規模、稅賦比率、財產權利的安全性、自由貿易的程度、以及市場管制的程度。許多發布的資料也被其他獨立的智囊機構用作研究資本主義與貧窮之間的關系。弗雷澤研究所主張實行資本主義越徹底的國家有著更高的國民所得、最貧窮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壽命、更高的識字率、更低的嬰兒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資源的機會、和較少的腐敗現象。而資本主義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間最貧窮的10%人口所佔有的總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一些人則強調資本主義里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額貸款所發揮的功能。
贊同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
贊同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包括以下:
自由意志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一致,強調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和將國家的干預最小化。小政府主義的自由意志主義者認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唯一角色是保護參與者的權利和防止暴力、偷竊和諸如污染之類的破壞。
自由主義由於這一詞被廣泛的應用,並非每一個「自由主義」的政黨都支持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不過,絕大多數的自由主義政黨在20世紀里都將維持資本主義作為主要目標,並且將自由貿易作為主要的經濟計劃。
保守主義根據各國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差異。在西方國家,保守主義通常贊同保持當前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很多在政治上自稱為保守主義的人在經濟上被稱作重商主義。
客觀主義,艾茵·蘭德所主張的一種哲學理論,主張在個人的道德上,資本主義是唯一道德的經濟體制,因為如果沒有不可剝奪的、理性的自由人,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些意識形態認為,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混合的經濟形式,包括資本主義和國營因素。
重商主義贊同在國內建立一個幾乎完全自由的市場,但是建議國家繼續介入到保護國內商業和工業中以反對外國競爭。
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支持廣泛的政府法規和部分的政府介入。在經濟問題上,社會民主主義者介於社會主義和古典自由主義者之間。他們認為政府有需要規范就業、貿易和勞力,有時也同意國有化一些特定的行業。(參見福利國家、政治自由主義)
分產主義(distributism)希望一個擁有私人財產的經濟,並且幾乎所有人平分這些財富。這可以在一個以農業為主國家的發生。在這種經濟中,法律會限制合並以阻止更大的實體的產生。分產主義者贊同通過基層努力和合作來達到這個目標而不是國家的法規。
法西斯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應該是私人企業與政府緊密勾結,由政府控制生產工具並全盤主導經濟計劃,強調消除失業率和通貨膨脹。
反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反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主要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贊同共同協作的經濟:
社會主義贊同在社會民主下更大范圍的國家控制。資本主義的一些領域或私有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被保持在特定的部門中,但是工業和勞力則受到國家的控制以使得大部分的平民受益。
共產主義進一步要求由政府或社會控制生產,並主張以民主的或革命的方式推翻資本主義體制,將生產工具公有化。共產主義者把社會主義看作是建立沒有國家和沒有階級的經濟形式的階段之一。
未來的資本主義
在自由市場的概念上,許多人認為較少的稅賦、較小的政府規模、和較少的政府管制是越偏向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如果以政府的支出為計算政府規模的標准,那麼在過去一個世紀里,西方國家的政府都經歷了巨大的規模擴張。美國政府的支出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從佔GDP的3-4%持續躍升至33%,直到1983年裡根總統在任時才停止增長。16個工業國家的平均政府支出從佔GDP的8%躍升至45%。在美國,政府的非國防支出從1945年的11.5%提升至1983年的30%,並從那時開始一直維持穩定直到2003年(一些計算將國防支出排除在政府支出之外)。管制的法規也越來越多。因此,有人認為資本主義的程度在西方國家是顯著下降的。不過,自從1983年美國的非國防支出穩定化後,一些人經濟學家佛利民也表達希望這種趨勢能夠逆轉,朝向更資本主義的方向。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5年的一場演講中說道他相信「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在歷經凱恩斯主義所帶來的長期管制後,已經藉由商業的撤銷管制而逐漸恢復了。
其中一種解釋是西方國家已經逐漸避免管制各種市場失靈如污染、健保醫療、失業、財富不均、和教育。不過,支持較少國家管制的人,例如自由意志主義者、新自由主義者、和經濟保守主義者,仍然會主張有政府管制限制了經濟上的競爭、稅賦流至了擁有最多政治影響力的特殊利益團體、政府辦事效率沒有私營機構高、以及市場失靈是由政府管制所造成的—例如最低工資、公共學校等等。
⑦ "德"先生和"塞"先生是指什麼
"德"先生指Democracy,意思是民主舉畢;「塞」先辯答旁生指Science,意思是科學。這兩者是五四攜橡運動時提出的口號之一。新文化運動的起源。
⑧ 求政治答案!
1、選B不選D.間接民主(Indirect/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又稱為「代議制民主」,即人民通過其代表來進行統慧喊旁治,而不是直接進行統治。間接民主是指公民通過由自己的同意所選舉出來的代表來負責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務。在間接民主下,「主人」與「主事」前橡是分離的,人民應該是主人,但他們必須滲答聘用比他們更能乾的僕人(穆勒)。代議制起源於13世紀的英國,其標志是英國議會的形成。二戰後,代議制逐漸被西方國家廣泛採納。
直接民主(Direct democracy)指的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為國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務,而不通過中介和代表。直接參與、直接選舉和全民公決都具有直接民主的因素,但不夠成體制上的直接民主。嚴格意義上的直接民主僅指的是國家體制上的直接民主。
人民民主是一種變態民主,只在共產主義國家流行,屬於非主流民主。
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自由民主制是一種在實施代議民主制度下堅持自由主義的原則即保護少數的特別是個人的權利的民主形式。自由民主制基本特徵:公平、自由、多黨制下的競爭性選舉,權力分立、開放社會中日常生活的法治原則,平等地保護人權、公民權和公民自由以及個人的政治自由。
憲政民主(constitutional democracy)是指建立在民眾基礎之上,用憲法加以保障的代表制民主。
2、D
3、BCD
4、B
5、ABD
6、A
7、D
8、C
9、政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