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品牌 > 50年代中國流行女裝是什麼

50年代中國流行女裝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25 19:10:48

❶ 需要關於建國後50~60年代中國服裝的資料

1949年新中國成立,女裝流行代表簡朴的布拉吉連衣裙,列寧裝以及兩用衫,長西褲。女學生大部分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者是背帶式工裝褲。服裝崇尚簡潔,朴實,顏色相對單調,以綠,藍,黑,灰為主。尋常百姓還穿著打補丁的衣褲。

60年代中期,男女服裝歸於一統,女裝趨向男性化,尤其是「文革」時期,軍便服大行其道,黃軍裝,黃軍帽,紅袖章,黃挎包成了「時裝」,不愛紅裝愛武裝被女性奉為圭臬。

(1)50年代中國流行女裝是什麼擴展閱讀:

列寧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本是男裝上衣,卻在當時的中國演變出女裝,並成為革命「時裝」。它的外觀是西服領、雙排扣、雙襟中下方均帶一個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鮮明特點,屬於中西合璧的產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著裝上強化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著裝風格呈現出樸素節儉和實用、統一的特徵。這一方面與經濟水平的落後有關,另一方面也是集體政治意識的反映。民主、艱苦奮斗和集體主義等時代精神在服裝上的體現是簡朴和實用。

❷ 中國五六十年代的服飾特點

中國五六十年代的服飾特點是:著裝風格呈現出樸素節儉和實用、統一的特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著裝上強化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著裝風格呈現出樸素節儉和實用、統一的特徵。這一方面與經濟水平的落後有關,另一方面也是集體政治意識的反映。民主、艱苦奮斗和集體主義等時代精神在服裝上的體現是簡朴和實用。

中國五六十年代,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人們追求列寧裝,意味著對革命工作的狂熱,勞動美、心靈美為社會所認同。女裝流行代表是儉朴的布拉吉連衣裙、列寧裝以及兩用衫、長西褲。

列寧裝的普及率最高,年齡適應性最廣,開始列寧裝本是男裝上衣,在中國卻演變出女裝,並成為與中山裝齊名的革命「時裝」。這一男性政治領袖的著裝,攜帶著革命的政治意識,悄悄接近並包裹了女性的身體。

(2)50年代中國流行女裝是什麼擴展閱讀:

列寧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本是男裝上衣,卻在當時的中國演變出女裝,並成為革命「時裝」。它的外觀是西服領、雙排扣、雙襟中下方均帶一個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鮮明特點,屬於中西合璧的產物。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個革命的進步的城市女性的恰當穿著不是旗袍,列寧裝這種沉穩厚重中性化的女裝統領了建國初的服裝市場。

穿列寧裝、留短發是那時年輕女性的時髦打扮,看上去既樸素干練又英姿颯爽。列寧裝或多或少帶有裝飾性元素——雙排紐扣和大翻領,腰帶的作用有助於女性身體線條的凸現。

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列寧裝在廣大的解放區的女同志中間就十分流行。

這款服裝後來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穿「列寧裝」、留短發是那時年輕女性的時髦打扮,看上去樸素干練、英姿颯爽。

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君、第一個女火車司機田桂英,都曾是「列寧裝」的模特,勞模的示範,帶動了時代的風尚潮流。

直至中國與蘇聯交惡,列寧裝方逐漸退潮,為春秋兩用衫和軍便服所取代。

❸ 中國服飾的現代服飾

(1912年以來)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②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❹ 1950年人們穿什麼衣服

列寧裝、布拉吉.中山裝。工裝褲

列寧裝的主要特點是西服領、雙排扣、雙襟中下方均帶一個暗斜口袋。「做套列寧裝,留著結婚穿」是當時年輕人的流行說法。列寧裝在年輕的新中國流行,除了表明當時中國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之外,還因為它或多或少帶有一些裝飾性元素——雙排紐扣和大翻領;此外,它附加的腰帶的緊束功能有助於女性身體線條的凸現。

列寧裝

列寧裝:最時髦的女裝:式樣為雙排扣西裝開領,腰中系一根布帶,雙排各有三粒紐扣,這是從蘇聯學來的服裝款式,盡管這種服飾呈現出中性化的特點,但是在當時可是最時髦的服飾。體現出勞動是最美的本色及其時代風尚。解放初期,蘇式列寧裝是最時髦的女裝,是50年代幹部們的標志性服飾。

50年代,從前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最受歡迎:寬松的短袖、褶皺裙、簡單的圓領、碎花、格子和條紋,腰際系一條布帶。「布拉吉」本是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當前蘇聯女英雄卓婭穿著飄逸的「布拉吉」就義時,「布拉吉」成為一種革命和進步的象徵,也因此成為50年代最流行的女性服飾之一。後來,由於中蘇兩國關系惡化,「布拉吉」的名稱改為「連衣裙」。

人人參加勞動,建設新中國。需要耐磨耐臟的日常服裝。工裝與軍裝的灰藍綠自然成了最實際的流行色。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樸素簡單如當時一首民謠所說:「四個兜的中山裝,小米高粱吃得香,幾戶人家一個庄,走親訪友靠步量。」

工裝褲和布拉吉

工裝褲為背帶式,胸前有一口袋。

新中國成立後,傳統的綢緞面料顯得有點封建。參加工作的女性和女學生就用具有農民文化特色的花布來做棉衣。1956年1月,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舉辦了花布、絲綢、織錦圖案展覽會,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注意。1月10日上海《青年報》報道了這次展覽會,並提出:姑娘們,別老是穿得灰溜溜的,穿得漂亮些,把自己打扮得和鮮花一樣。

當時的潮女大都是這樣穿的:

❺ 中國50、60年代人們的衣著不會出現什麼顏色()

中國50、60年代人們的衣著不會出現紅色。

50年代以綠,枝讓藍,黑,灰為主。尋常百姓還穿著打補丁的衣褲。被視為艱苦樸素,備受推崇。工裝背帶褲是當時的新時尚,人人參加勞動,建設新中國。需要耐磨耐臟的日常服裝。工裝與軍裝的灰藍綠自然成了最實際的流行色。

人們對衣著時尚美的追求化為對革命工作的狂熱,勞動是美,心靈最美為社會認同。女裝流行代表簡朴的布拉吉連衣激殲裙,列寧裝以及兩用衫,長西褲。女學生大部分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者是背帶式工裝褲。

當時舉國上下的婦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裝,最時髦的打扮就是藍色或者灰色的背帶工裝褲和白襯衫。布拉吉是來自蘇聯的一種連衣裙,其款式非常簡單:泡泡短袖,泡泡褶皺與圓領連身衣相連,後系腰帶。

衣服

人類最初的衣服是用獸皮製成的,包裹身體的最早「織物」用麻類纖維和草製成。在國家標准中對服裝的定義為,衣裳,穿於人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製品,又稱衣服。服裝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就已出現,古代人把身邊能找到的各種材料做成粗陋的「衣猛鉛局服」,用以護身。

❻ 啥是布拉吉

現代裙類名稱,布拉吉俄並陪語的譯音。俄羅斯風格的一種連衣裙,五十年代在我國流行過的,有泡泡袖,下身的裙子也是很多摺的泡泡裙。

布拉吉是俄語的音譯,就是俄式連衣裙的意思。衣服從來是一種文化政治符號。當中國男人的服裝從中山裝、列寧裝,逐漸過渡到毛制服的時候,中國的女人穿起了「老大哥」的姐妹的服裝——布拉吉。布拉吉是蘇聯女英雄卓婭所穿的衣服,是蘇聯紅軍的全體情人「喀秋莎」所穿的衣服,「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勇敢戰斗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布拉吉一方面具有「進步」的政治意義,另一方面又能夠顯示女性的身體美,它便捷、輕盈、活潑、經濟,上至中央級的大演員,絕攜蠢下至幼兒園的小女孩,都能穿,愛穿。舉國上下飄舞著千千萬萬件布拉吉,就像開滿了千千萬萬朵水仙花,清新的空氣,樸素的情感,昂揚的精神,火熱的生活……一個嶄新的時代,猶如旋轉的布拉吉一樣向人們展示著美好的理想,美好的明天。只幾年的工夫,「布拉吉」就成了漢語中一個最常用的外來詞。
除了各式各樣的布拉吉,50年代的婦女還喜歡穿長裙、小翻領上衣、半高跟皮鞋。比起40年代,減少了許多奢華和「泡沫經濟」現象,代之以更加大眾化的」集體消費」審美觀。一般婦女的服裝總數不是很多,但那時的產品質量是絕對卓越的,香港的居民很喜歡託人購買廣州、上海和北京的產品。所以一年有幾套衣服也就足夠姑娘們展示青春的風采了。
50年代的中國城市裡,盛行周末舞會。那時的舞會正規、優雅,是有距離的親眼,是同志關系與朋友關系的結合。50年代的「舞迷」,到了80年代,跳起舞來,步伐充滿旋律,風度翩翩,令年輕人稱羨不已。布拉吉和含蓄的長裙,就是那種溫馨浪漫的舞會上的靈魂。
過於花哨、過於暴露、過於昂貴的服飾,在50年代沒有受到明確的禁止,但在社會風氣上受到人們自然的輕視,因為那意味著腐朽、輕佻,意味著剝削、反動,意味著資產階級,意味隱運著美帝國主義。崇尚剛健清新之美,是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開國之初的共同點。初期過去之後,有的走向多元繁復,有的走向衰朽淫靡,有的走向極端專制。50年代以後的中國女裝,則走向了一種特殊的美學狀態。

❼ 旗袍是從什麼時候流行的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旗袍在中國時尚前沿上海開始流行,後迅速風靡全國。1929年4月,民國政府將旗袍定為國服。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歷史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 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旗袍

❽ 中國從四十年代到現在人們在衣著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1、四五十年代衣服打補丁:

在過去的年代,物質非常的匱乏,買布要布票,布票按人頭定量配給,一個人定額供應的布票做了外衣沒有內衣,做了上衣沒有下衣,沒辦法只能是充分利用,新衣服先給老大穿,老大穿後給老二穿,一直往下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走到街上隨處可見穿著補丁衣服的人。

2、70年代穿解放裝:

70的人們穿著不僅破舊,而且樣式幾乎一樣,基本以學生裝、解放裝、中山裝為主,很少夾克,更沒有西裝。褲子上下一樣的大,走起路來連灰塵都能掃起來,系褲子用的不是皮帶,而是腰帶,大都是找根繩子能系住就行。

3、改革開放後種類多樣化:

改革開放後,市場開始放開,布的種類也多起來,化纖、尼龍、滌綸等,服裝也開始起了變化,夾克、西裝、喇叭褲等開始流行。

(8)50年代中國流行女裝是什麼擴展閱讀:

穿著雖說是外表,但最能體現生活水平的變化,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群眾手中有錢了,衣著也就不同了。

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收入大幅度增加,以革命老區江西贛州為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356元提高至2017年的29567元,百姓收入大提高,生活質量也大改觀,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成為一種普遍。

❾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人們的服裝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這說明了什麼

最時髦的女裝:式樣為雙排扣西裝開領,腰中系一根布帶,雙排各有三粒紐扣,這是盡管這種服飾呈現出中性化的特點,但是在當時可是最時髦的服飾。體現出勞動是最美的本色及其時代風尚。

50年代,「布拉吉」最受歡迎:寬松的短袖、褶皺裙、簡單的圓領、碎花、格子和條紋,腰際系一條布帶。成為50年代最流行的女性服飾之一。後來,由人人參加勞動,建設新中國。需要耐磨耐臟的日常服裝。工裝與軍裝的灰藍綠自然成了最實際的流行色。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樸素簡單如當時一首民謠所說:「四個兜的中山裝,小米高粱吃得香,幾戶人家一個庄,走親訪友靠步量。」

60年代,使曾經風行一時的俄羅斯色彩的布拉吉幾乎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無論男女,藍灰為主的色調和肥大單一的款式是這一時期中國服裝的主要特點。隨著60年代後期中國服裝被淹沒在了一片國防綠的軍裝里,軍服成了這一時期的最高時尚。
藍灰綠的無彩色服裝時代:60年代軍裝盛行。中國真正進入了藍灰綠的無彩色服裝時代。布拉吉被認為是修正,西裝被認為是資產階級,旗袍被認為是封建餘孽,稍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成「奇裝異服」,統統被批判。服裝逐漸了款式一致、色彩單一,不分男女,不分職業的軍裝盛行!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

到了80年代初,國門打開、觀念變更,中國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著,在自我懷疑的目光中,逐漸認同穿著打扮是沒有階級性的。中國人深埋幾十年的愛美之心,開始在服飾上得以釋放……「新浪潮」大概是這個時代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世界以真實的面目呈現在中國人面前時,中國人也以極快的速度趕上了世界的潮流,而女性服裝往往充當著潮流的風向標。喇叭褲首先打破了無彩服裝,牛仔裝流行、西裝重新崛起、運動服、羊毛衫大行其道使中國人嘗到了服飾美給內心帶來的甜蜜味道……

90年代:喇叭褲、健美褲、蝙蝠衫、連衣裙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改善、思想逐漸開放,單調的款式已不能滿足人們對著裝的要求,八九十年代喇叭褲、健美褲、蝙蝠衫、連衣裙掀起一陣熱浪。

❿ 民國服裝除了旗袍還有什麼

1. 民國旗袍小知識
民國旗袍小知識 1.有關於民國時期的一些知識,比如女子著旗袍之類的,越詳細越好
旗袍,一種女式長袍。

原指滿族一種代表性的服裝。因滿人別稱「旗人」,故名。

款式和結構簡單,圓領,捻襟(大襟),緊身袖,四面開 fc39 ,帶扣襻。隨著社會的發展,款式也在不斷演變,現今的款式一般為:立領右開大襟,緊腰身,長至膝下,兩側開叉,並有長短袖或無袖之分。

旗袍穿著爽身合體,輕盈秀美,端莊大方。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

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 彩虹。

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

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

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 那麼最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

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裝。 「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 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

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

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

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之源——棗(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把旗袍 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

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

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

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2.民國時期的旗袍是怎麼一步步改進變化的呢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

民國早期旗袍有著寬大的線條,透著簡潔明快的風。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
3.民國時期旗袍的改良與演變過程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4.誰能告訴我關於旗袍的有關知識
旗袍有300多年的歷史,和很多中華文化相比,算不上是特別的長。

但旗袍在這300多年的時間里,蘊育出了一道享譽全世界的靚麗風景線。我們既然熱愛我們的中華旗袍,對於她的歷史,應當有所了解。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 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

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旗袍之源——??(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 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

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

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款式和面料的選購 ——我們要認識旗袍,必須知道旗袍選購方面的知識。 待我們了解相關的選購知識以後,在今後選購旗袍的時候,我們就會有自己的見解。

一、款式的選購 旗袍在選購時,要注意款式新奇,穿著後不僅優柔素雅、婀娜多姿,同時線條流暢、瀟灑大方。另外,應從式樣和面料上加以注意: 1、在式樣上,應以大圓襟、立領、裝袖、上身和下擺貼身緊俏的式樣為佳。

其身長一般在小腿之下,長袖的長度至於手腕和肘關節中間,中袖長至肘上。 2、在面料上,宜選購質地柔軟、色澤高雅的高級面料。

可根據自己的喜愛、打扮風格、身材、職業等情況來選擇不同的面料。 採用深墨綠、紫醬紅色縫制的高級花絲絨旗袍,顯得莊重華麗,文雅豐潤。

採用針織滌綸縫制的旗袍,則具有挺括、平整、光滑、端莊之感,且價格適宜。 用織錦緞、古香緞等面料做成的旗袍,花型典雅,富有民族氣質,是中青年婦最適宜的搶手貨。

真絲印花綢、柔姿紗等面料做成的旗袍,穿著舒適、涼爽、大方,顯得自然、俏麗。 二、面料的選購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中華民放牧 傳統藝術、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中國婦女代表服裝。

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

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面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面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便可。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

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准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

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孫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非同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面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

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
5.民國時期的旗袍文化屬於什麼文化現象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歷史轉型期。受西方社會自由民主獨立思潮的沖擊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體制在解體逐漸形成後期的自由民主社會的雛形、此時,人們無論從思想到服飾都經歷著一種飛躍性的 歷史大變革。這一時期的中國婦女受西方婦女解放思潮的影響走出家庭不再依附於男人而生存、在進入社會參加社會各領的活動和工作同時改變了以往傳統中國婦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從家庭婦女成為具有獨立個性和經濟獨立的職業婦女。

隨著社會形態的轉型服飾文化也發生著變化、清代服飾做工考究工藝復雜加之穿著莊重煩瑣,在工作中十分不便、已不適合這一時期婦女文化變革的需求。民國時期婦女個性十分 活躍,參加社會活動也十分頻繁、與此同時國際間的交流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開放的,與各 國的交往帶來了不同風格的生活文化方式和不同國家的服飾文化、此時的對外開放對中國婦 女服飾的改革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中國婦女服飾從旗裝逐步演化形成早期的直線旗袍款式,在做工上去繁從簡,在製作工藝上也減化了很多繁的手工程序,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生產出的服裝面料也十分精美繁多色彩 斑斕、突破了手工刺綉製作面料工藝繁瑣圖案單 一的極限。為旗袍的製作和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於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和中國婦女 地位逐步 提高,旗袍的穿著也章顯出婦女個性解放和婦女地位逐步提高的顯著特徵。

早期的絲質手工旗袍是清代貴族婦女身份表徵的服飾,至民國早期旗袍開始普遍流行起來,被廣大 的婦女所喜愛至今。早期旗袍有著寬大的線條,透著簡潔明快的風格、中期的旗袍顯其女性自由獨立的個性,腰部逐步收緊顯出女性整個身體胸、腰、臀的自然曲線美、晚期的旗袍腿部分叉處 顯得比早期高一些,裙下部分也更短一些,暴露出秀美的小腿部分。

樓主如果是上海附近的話,推薦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批發零售都有。那邊基本上一兩件都是可以定製的,性價比比較高。

與50年代中國流行女裝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阿迪達斯衛衣175是什麼碼 瀏覽:356
卡其色褲子搭配馬丁靴 瀏覽:828
高鐵男生制服在哪裡買 瀏覽:418
女裝摩托車有沒有碟剎 瀏覽:252
日本動畫男生穿女裝和女生相遇 瀏覽:616
白色和黑色羽絨服哪個時髦 瀏覽:312
偽娘cos女裝多少錢 瀏覽:242
旗袍日常新款 瀏覽:248
天籟公爵皮帶多少錢一條 瀏覽:716
帽子展櫃一般多少錢 瀏覽:6
長圍巾怎麼圍成圍脖 瀏覽:593
怎麼給褲子兩邊加兜兜 瀏覽:336
裙式呢中長款冬外套品牌及商品 瀏覽:559
淘寶網童裝天地哪個品牌的好 瀏覽:496
鏈條在羽絨服上的印子怎麼清洗 瀏覽:413
褲子的褲子的褲怎麼寫 瀏覽:77
情侶衣品牌 瀏覽:498
白色上衣搭配什麼裙子好看 瀏覽:270
秋冬最火裙子來了 瀏覽:704
ol裝女裝氣質廠家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