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陳情令》結尾聶懷桑拾起金光瑤被壓扁的帽子,心裡是什麼感受
《陳情令》結尾聶懷桑拾起金光瑤被壓扁的帽子,他的心裡也放下了所有,因為他終於為自己的大哥報仇了,雖然金光瑤曾經也對聶懷桑非常好,但畢竟他傷害了自己的親哥,自然不會讓兇手逍遙法外,他在完成一系列的布局之後,終於除掉了金光瑤,而他心中的怨恨也都消失了,往後的他再一次成為了一個一問三不知的聶家宗主,寄情於山水之間。
聶懷桑處心積慮十幾年,布置了一盤大棋,所有的人都成為了他的棋子,但也就是因為他的仇恨才會讓他做到這種地步,放下自己遊山玩水的夢,老老實實的繼承大哥留下來的位置。但是金光瑤惡有惡報,他也為自己所犯的錯誤付出代價,這樣的後果也是他罪有應得的。
⑵ 《陳情令》中金光瑤死後,聶懷桑為何撿起他的帽子,還拍去了灰塵
雖然《陳情令》這部電視劇距離播放完已一個多月,但是想大家對這部劇的討論以及話題還是十分的多。總體來說,《陳情令》這部電視劇能夠如此受到大家的喜愛,不僅歸功於劇本寫得非常的好,同樣也是因為演員演技精湛,劇中的故事細節也處理的十分恰當。
因為這是金光瑤的母親對金光瑤的教導,他永遠都會記得母親說的話。這也是大概就是金光瑤,不允許別人說他是娼妓之子的原因吧,金光瑤可以忍受世人對他的詬病,但是他卻絕不允許別人說她的母親是娼妓。同樣聶懷桑,拿起那個帽子還叫了一聲三哥,這可能也是對金光瑤的一聲抱歉吧,畢竟金光瑤雖然壞事做絕,卻沒有害過聶懷桑。
⑶ 陳情令:扇子上這四個字就是答案,聶懷桑最後有沒有黑化
《陳情令》整部劇是對原著小說《魔道祖師》非常取得成功的一次改寫,在保存了小說集總體精粹的另外,為人們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起起伏伏的修真小故事。最初陳情令並不被看中,剛播出的情況下還被許多魔道粉diss,但是伴隨著故事情節的精彩紛呈演譯,網民們紛紛真香了。
在我們留意劇里的關鍵點,馬上會發覺聶懷桑的摺扇上題有四個字,「與世殊倫」。這四字源於漢朝作家左思的詩詞「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原句是用於點評荊軻的,意思是盡管沒有壯士的骨氣,卻擁有 與人世間平常人迥然不同的品性和理想。這句詩用於描述聶懷桑也是恰到好處。聶懷桑一問三不知,確是出世篇的台前幕後主使,原先劇里早已設計方案了這一小關鍵點來暗示著,只不過人們沒有發覺罷了。
⑷ 《陳情令》瑤妹死了,聶懷桑拿著他的帽子,為何表情奇怪
曲終人散時,大家終於明白,一切不過是那個毫不起眼的聶懷桑導演的一場戲。
一場揭穿金光瑤偽善之戲。
一場復活魏無羨的生命之戲。
一場為哥哥報仇之戲。
一場成功揭穿自己「一問三不知」偽裝之戲。
有些人感激,如藍湛和江澄,他們感激聶懷桑救回了魏無羨。
有些人無措,如藍曦臣,他心裡最美好的回憶金光瑤,那個對他很好的「弟弟」,卻不是他想的那樣子,是心蒙塵?還是不願意想呢?
有些人抗拒,如魏無羨,明明死得好好的,為何要讓我醒來?
一句「不要問我,我什麼都不知道」,騙了多少人。
一句「我明白自己,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驚詫了流年,他只是意難平,只是想為哥哥報仇罷了,誰又沒有一個理想,誰又沒有一個執著,雖然遙遠而艱難,終究有個目標,慢慢朝著他前進,看著它慢慢實現也是一種圓滿。
聶懷桑其實也是無奈的, 只是做了這么多,他終究是在人們心中的感情變了。
魏無羨不再與他為伍,因為心驚。
藍曦臣不再當他為三弟,因為他的「白月光」因為他而消失。
或許,一開始,他是知道結局的吧,從一開始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局,可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去做了。
人生有很多無奈,有很多無助,終究要做出選擇。
當親情和友情充滿矛盾,不得不選擇時,誰又能知道這樣的痛苦,可惜聶懷桑終究淡淡一笑,一切如過眼雲煙,友情不再,親人不再,天地之間,不過只剩一個自己。
說道恨這個詞,真的是很沉重呀。
當年,聶明玦欣賞金光瑤,把他放在聶氏很重要的位置,護送聶懷桑上藍氏求學。
被人欺負時,聶懷桑無能為力,只能靠金光瑤默默承受。
金光瑤受了很多白眼,從小如此,說是已經麻木,可畢竟人都有心呀,怎麼會不痛。
後來得知聶明玦想要殺他,他只能先下手為強。
殺了聶明玦的金光瑤沒有接受聶氏,而是讓聶懷桑接手,還給予聶懷桑很多很多的幫助。
真正的把他當做一個「三哥」對待,或許是內疚,或許是感覺他沒有威脅,總之就是關心他,呵護他,讓其他人不敢對聶氏下手。
只是,聶懷桑當年與哥哥相依為命,哥哥突然慘死,屍骨無存,他當然不甘心,不說報仇雪恨,一定要知道真相,安慰哥哥在天之靈。
沒想到,這一查,查到了金光瑤身上。
區區聶氏,真的不足為懼,至少金光瑤是這么認為的,加上宗主又是個一問三不知的人,哪裡需要花心思去應付。
聶懷桑利用這樣的便利條件,一邊偽裝自己,一邊暗暗導演一場戲,一場揭穿金光瑤的戲。
說道恨金光瑤,其實聶懷桑肯定是恨的,為什麼不恨呢?
殺了親人,被迫讓他長大,為什麼不恨?
親情終究戰勝友情了,理智終究戰勝了 情感 。
有人說,金光瑤死的那一刻,聶懷桑可能有想當仙督的想法,要不然為何要撿起人家代表身份的帽子呢?
我覺得,他不過是在 懷念 罷了。
還記得當時聶懷桑撿起帽子,慢慢擦拭帽子上的灰塵,然後把它努力抹平的樣子,很認真.....
鏡頭一轉 ,轉到了小時候金光瑤母親給他正帽子的時候,對他說的話: 君子,正衣冠,帽子不能歪了。
那時候的母親,對金光瑤充滿了期待,希望他長大後成為一個君子一樣的人物,可惜物是人非。
金光瑤為了生存,不得不手段毒辣。
更是為了往上爬,殺人無數。
可他不管什麼時候,出現在人前,他都是衣冠楚楚,一副小生的模樣,一雙眼睛,很具有欺騙性,讓人心生好感。
每次出現時,他的帽子戴得整整齊齊,他的衣服穿得一絲不苟,他的身上總是乾乾凈凈。
像是故意在掩飾什麼,或許是自卑,或許是銘記娘親的話,也或許是為了自己心裡的那點自尊。
藍曦臣,一直被他欺騙著,欺騙著多年。
從不曾想這個人竟然這么惡毒,悄無聲息地殺了人,還分了屍。
他有些內疚,有些無措,更多地是覺得關心太少。
誰又能知道,那個表面看起來人畜無害的人,竟然做了那麼多事,那麼多讓人不可思議的事。
終究是,美好全部留給了一個人,藍曦臣無言以對。
可聶懷桑不同,他終於報仇了。
藍湛問靈13載,只為魏無羨歸來。
江澄抽人16年,只為了看看魏無羨一眼。
而聶懷桑,謀劃10多年,只為了為自己的哥哥報仇雪恨。
終於報仇了,他心裡其實不是釋然,而是惆悵。
如果他不報仇,心有不甘,那是自己的哥哥,從小養大自己的哥哥,雖然常常罵自己,可那是他最親的人,有哥哥在,他永遠是那個紈絝子弟,無憂無慮地過日子。
可是報了仇,仇人死了,朋友也沒有了。
曾經對他好的金光瑤走了,再也不能回來。
藍曦臣知道是他導演了這場戲,從此再也不會對他笑了。
魏無羨知道他這么能幹後,心裡怕怕也走遠了。
曾經年少經歷的歲月,再也回不來了,親人走了,朋友遠了。
他只能撿起地上的帽子,慢慢地擦拭,慢慢地回憶,回憶那過去的歲月,回憶曾經的美好,從今以後估計再也不會回來了。
曾經,金光瑤在聶氏的日子,真正幫助過聶懷桑,給了他很多美好的回憶。
當他大哥走後,金光瑤被他「一問三不知」的呆萌模樣欺騙了,作為仙督,幫助聶氏解決了很多麻煩,讓他成功成為幕後導演。
加上金光瑤確實曾經是真心照顧他,幫助他,他心裡或多或少能感覺到。
這一刻金光瑤死了,他也該回歸了。
那頂帽子就是個分界線,或許是他這輩子唯一的念想了。
曾經「一問三不知」的宗主走了,如今他得走向聶氏,像哥哥那樣,挑起自己的責任,帶領他們走向未來。
⑸ 《陳情令》中聶懷桑撿起金光瑤的帽子,為何會想起金光瑤的母親
大家好,我是你們身邊的小可愛,很高興今天在這里回答這個問題,聶懷桑之前和金光瑤的關系很好,自然對他的事情有所了解,觀音廟是金光瑤為了母親而建,棺材裡是母親的屍體,只是被聶懷桑掉包了,金光瑤本想帶著母親的屍體離開,他的母親是一個溫柔體貼,賢良淑德的女人,小時候母親教他正衣冠,教育他要做一個正直的人。
還有就是為之前的劇情做解釋,為什麼金光瑤被扔下金陵台,被聶明玦踹下台階後,立刻站起來正衣冠,因為那是他母親說過的話。
最後,聶懷桑撿金光瑤帽子這一舉動也說明聶導布局間接殺了金光瑤,其實他心裡也是難受的,畢竟他曾依賴,信任過金光瑤。撣灰塵說明聶懷桑對金光瑤還是有懷念和不舍的吧。但是殺凶之仇不共戴天,聶明玦對聶懷桑來說,是長兄如父,聶懷桑曾對魏無羨說該他做的不會假手旁人,千方百計算計金光瑤,聶懷桑也未必很開心。很開心今天在網路知道為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⑹ 聶懷桑最後為什麼撿起來金光瑤的帽子
聶懷桑撿起金光瑤的帽子,是因為他想起以前的事。小時候,母親告訴金光瑤,作為君子,要正衣冠,帽子不能戴歪。金光瑤死後,聶懷桑撿起金光瑤的帽子,拍去上面的灰,將帽子帶走,是一種緬懷聶懷桑的方式。
聶懷桑和金光瑤都是《陳情令》中的人物。
大結局中,金光瑤被大家聯手殺死,促成這一切的人聶懷桑並不開心。看見金光瑤的帽子掉在地上,他走過去將帽子撿起來,小心拂去上面的灰。瞧著金光瑤的帽子,聶懷桑想起,小時候,金光瑤的母親曾經叮囑金光瑤,君子帽子要戴正。
其實,金光瑤和聶懷桑的親哥哥聶明玦是結拜兄弟。以前,聶懷桑受過金光瑤不少幫助,兩人之間也有過真摯情誼。直到發現金光瑤殺害聶明玦,聶懷桑才開始謀劃一切,替聶明玦報仇。
⑺ 《陳情令》結局聶導撿起瑤妹的帽子,拍去了塵土,究竟有何意味
沒有看過原著的人,肯定就不知道人蓄無害的聶懷桑是一個非常有心機的人。他一直處在哥哥聶明玦的光環之下,衣服穿上龍袍也成不了太子的那種非常懦弱的感覺。但實際原著粉的人都知道,正是這樣一個表面柔弱一問三不知的新任家主,才是背後真正的導演。
就算是結束了這一切,作為最大的老闆,聶懷桑並不開心。因為有些朋友走著走著就成了敵人。而有些人走著走著永遠不會回來。
而這細節上的動作,提升了整部電視劇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