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趨洋與求新,保守與融合:聊一聊民國初期衣著服飾的特徵與流變!
在民國初期,中國社會經歷劇變,衣著服飾成為反映社會新舊交融的獨特載體。城市民眾的日用品開始西化,以趨洋求新為特徵,但崇洋風氣並非一成不變,20年代後逐漸走向中西融合。南京臨時政府的革新舉措,如剪辮易服,推動了西裝、圍巾、皮鞋等洋貨的流行,同時也催生了諸如名片、手杖等時尚配飾,但人們更關注其文明形式而非文化內涵。
民國政府的服飾改革也引發爭議,盡管以西式禮服為提議,但遭傳統紡織業者反對,他們強調國貨的重要性。最終,政府在考慮國情和民眾習慣後,制定了中西合璧的禮服方案,雖未廣泛推行,但象徵性地打破了等級差異和夷夏觀念。
中山裝的流行,特別是20年代以後,成為男子服飾的代表,它融合了中西元素,既保留了傳統,又賦予了新的政治文化含義。女性服飾在這一時期也逐漸西化,但新文化運動期間,對女性解放的追求也促使了對西式服裝的反思和創新,旗袍的出現就是這種融合的產物。
總的來說,民國初期的衣著服飾變化反映出社會的轉型和民眾觀念的變遷,既有崇洋的追求,也有對本土文化的堅守,呈現出多元而復雜的風貌。
⑵ 中國女人穿旗袍,那男人穿什麼呢
如果正式的話西裝或者中山裝(西裝上去與旗袍比較搭,而中山裝從意義上說更好)
如果比較自由一點穿唐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