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翻毛皮衣服可以水洗嗎
翻毛皮能用水洗。翻毛皮是動物的毛與皮的結合體,俗稱皮草。翻毛皮就是牛皮的另一面(有毛的,不平滑的) 翻毛皮一般加工兩面都是毛皮,可以用水清洗的。翻毛皮衣是冬天衣櫃里不可或缺的一件時尚保暖裝,穿上它,不僅讓你有個溫暖的冬天,轉身就可以讓你成為整場的焦點。
翻毛皮皮衣怎麼保養一:
對於翻毛皮皮衣怎麼保養,皮衣上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上好色的皮衣,適當進行固色處理,以防掉色。上色完畢後的皮衣,如是後身主要部位有皺或不平整,最好用熨斗進行熨平處理,使其更加平整美觀。熨燙時,最好在皮革表面墊一塊綢布,熨燙溫度控制在80~100℃范圍較好,每處熨燙時間不宜過長,以防塗層中的某些顏料發生「遷移」而導致色花,淺色皮衣尤其應該注意。
翻毛皮皮衣怎麼保養二:
日常翻毛皮皮衣保養,用潮濕干凈的軟布(或絨皮清潔劑)擦去皮表面的塵土(要把皮子全部的絨面都擦到,不可以只擦局部,那樣會留下水印的).皮子邊緣軟布擦不到的地方可以用絨皮專用刷的橡膠面沾清水擦.擦不掉的油漬或臟物,可以用絨皮清潔磨沙塊輕輕的在污物上擦(就好像小時候寫作業擦橡皮一樣),磨沙塊的功效就是去除污漬或讓其顏色變淺。
翻毛皮皮衣怎麼保養三:
將皮子表面磨沙塊掉下的顆粒清潔干凈,用絨皮專用刷的鋼絲面輕輕梳理絨毛,要朝一個方向梳理,讓絨毛立起恢復原有風采.用絨皮翻新噴劑噴塗整件皮具,使用前先搖勻,將罐保持垂直90度角,距離皮面20厘米左右。
㈡ 台灣風土人情!!!
哈哈~~
早睡早起的老人家生活
晚睡又睡到自然醒的年輕族
台灣小吃已台南小吃出名開始延至全台,
台灣四年如夏,悶熱潮濕.
㈢ 鄂溫克族服飾圖片
鄂溫克族的服裝(圖片大全男生衣服和帽子 男生
男生穿深色外套夾克或者羽絨,裡面衛衣或者線衣..皮帶就買深棕色的...其實便西也很OK...
下面就穿比較休閑的深蘭色牛仔或者黑色也很OK..還有鞋子就白色的NIKE或者匡威...
圍巾男生就帶黑色 灰色 棕色的,比較陽光,比較清楚..餓..帽子米什麼研究
鄂溫克族服飾的介紹 鄂溫克族屬於通古斯人種,其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滿洲、錫伯族等通古斯人也即是如此。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鄂溫克族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外面綉著各種花紋,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鄂溫克族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已婚婦女還要戴上套筒、銀牌、銀圈等 。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陳巴爾虎旗申報鄂溫克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鄂溫克姑娘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性格有什麼特點 要說共同特點,主要的共同點就是保暖。你可以看到這幾個北方民族的服飾都是高領款式,而且都是緊袖口,滿族與赫哲族還有馬蹄袖。他們也都喜歡穿長靴。說明都是為適應北方寒冷氣候。
再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於騎射。過去這幾個民族從事的經濟或是游牧,或是漁獵,騎馬射箭是比被技能。所以他們的衣襟都是緊貼側邊縫,目的就是為在射箭時衣襟不至阻礙彈出的弓弦。滿族與鄂溫克族長袍的下擺做前後開叉也是為了騎馬方便。
另有一個共同特點是重妝飾。因為歷史上他們的游牧或游獵生活經常要遷徙,沒有長期的定居地。所以家裡的財富不能固定儲存,於是他們習慣把財富換成珠寶首飾隨身攜帶,不象定居的漢族那樣習慣把細軟窖藏。
要各民族的圖片,經典的,要能體現民族服飾的,代表性人物圖片也行,謝謝噠~還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張以上~ 中國56個民族傳統服飾
阿昌族:
阿昌族聚居於雲南。男子穿對襟上衣,黑色長褲,未婚男子纏白色包頭,已婚青壯年男子纏藏青色包頭。
婦女穿窄長袖對襟衫,下著裙。未婚女子梳辨盤於頭頂,已婚婦女束髻,纏高聳的包頭。婦女喜戴各種銀飾。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那裡蒼山洱海風景秀麗,民族文化較為發達。白族男女均上著衣、外套領褂,下著褲。服裝顏色的搭配簡單鮮明,對比協調。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褲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內大河家地區。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長褲,頭戴白或黑色圓頂帽,在節日里穿長袍。女子穿色彩艷麗的衣褲,上衣為剛過雙膝的有花邊的大襟襖,外套坎肩,戴頭蓋,也戴禮帽。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圓領長袖對襟或大襟衣,下著寬腳褲。婦女上著緊身短衫,下著筒裙,也有著長褲的。名地婦女均喜歡戴銀飾。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盤江、紅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長褲,盛裝時著長衫,戴瓜皮帽。
婦女則上著短衣,下著百褶裙或長褲,戴銀飾。
zhang zhu
zhang zhu主要分布在我國xi zhang、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zhang zhu服飾的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這種肥大的衣服夜間可以和衣而眠,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又便於起居,白天氣溫上升,便可脫出一條臂膀,方便散熱。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成了zhang zhu服裝特有的風度。
婦女通常梳發辨,戴頭飾和發套,各地男女均穿氆氌或牛皮靴。
朝鮮族
中國的朝鮮族是明末清初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形成的。其文化與朝鮮半島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朝鮮族男子的上衣為斜襟、寬袖,前襟有飄帶,他們還喜歡穿「背褂」(坎肩)和燈籠褲,這種褲子很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婦女多穿短衣長裙,上衣與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鮮族婦女的結婚禮服,朝鮮族兒童多穿七綵衣,色彩斑斕,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鴨舌帽,中撈年人則戴氈帽,婦女普遍戴花色頭巾。朝鮮族男子常穿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多穿鞋頭尖而蹺起的船形膠鞋。
達干爾族
達干爾族主要聚居在嫩江兩岸,在東北諸民族中,是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與外界經濟文化接觸和交流較多的民族之一。達干爾族的服裝式樣以袍式為主,為便於騎馬,袍前後兩面開衩。男裝以皮質為主,女裝以棉布居多。達干爾族婦女的發式和裝飾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頭,有的戴頭飾.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為雲南的亞熱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德昂族
德昂族散居於雲南省西南部,其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藍、黑色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青年男子戴銀項圈等飾物。婦女上著藍、黑色上衣,下著筒裙,在腰部佩戴數個腰箍。
東鄉族
東鄉族居住於甘肅省臨夏東北部。東鄉族服飾與當地的漢族和hui族相近,婦女一般穿zhang青色和黑藍色布衣,外加一件齊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褲和坎肩,也有穿長袍的。婦女一般戴絲綢製成的蓋頭,頭蓋分綠、黑、白三色。
侗族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
中國有多少個民族及民族的服裝圖片
圖片中的女孩穿的什麼民族的服裝? 20分 我可以准確的回答你,我是西南民族大學研究少數民族藝術的。這個是藏族服飾,並且是典型康巴藏族服飾,此服飾出現於甘孜州的理塘縣,所以是理塘風格藏裝。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漢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阿巴嘎蒙古族服飾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錫林郭勒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 *** 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 : *** 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 *** 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 *** 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 *** 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 *** 婦女愛穿綉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 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
少數民族的服飾 20分 苗族: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綉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綉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綉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綉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綉,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朴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綉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朴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綉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綉花或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綉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
56個民族的服飾和習俗 1、 彝 族 2、 白 族 3、 藏 族 4、 傣 族 5、 佤 族 6、 侗 族
7、 哈尼族 8、 苗 族 9、 拉祜族 10、納西族 11、景頗族 12、水 族
13戶怒 族 14、僳僳族 15、獨龍族 16、布朗族 17、基諾族 18、羌 族
19、門巴族 20、德昂族 21、阿昌族 22、普米族 23、布依族 24、珞巴族
25、仡佬族 26、回 族 27、東鄉族 28、撒拉族 29、保安族 30、 *** 爾族
31、土 族 32、裕固族 33、錫伯族 34、俄羅斯族 35、塔塔爾族 36、哈薩克族
37、柯爾克孜族 38、塔吉克族 39、烏孜別克族 40、高山族 41、畲 族 42、黎 族
43、壯 族 44、瑤 族 45、京 族 46、仫佬族 47、毛南族 48、土家族
49、滿 族 50、朝鮮族 51、赫哲族 52、蒙古族 53、達斡爾族 54、鄂溫克族
55、鄂倫春族 56、漢 族
中國56個民族的服裝都有什麼意義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㈣ 求對比兩件皮毛一體衣服質量(圖片)
這個顏色是看不出什麼的,皮毛是可以染色的。主要的鑒別是用手摸手感如何、看看皮子(是皮不光是毛)的柔弱質,總之,不能看圖片要看實物。
㈤ 黃岩的民俗習慣請問黃岩有什麼民俗習慣,歷史文化,風
誕生儀禮高山族對孩子非常珍視,泰雅人認為「孩子乃神明所賜」。對於孩子的降生和命名,各族群各有不同的禮俗。嬰兒出生後普遍施行沐浴禮。平埔人認為神靈、觀音與三保太監在江河中投撒了聖葯,給嬰兒體浴則可長命百歲,無災無病,而且「他日縱沒有勛業,為鯨為鯉為蛟鼉」,成為一名有作為的青年。卑南人在嬰兒出生後先舉行汲水儀式,翌日又抱嬰兒出戶拭面祛邪。產婦一般只休養三五日即恢復勞作。魯凱人在產後第三天舉行出村祭禮,即先後兩次步行出村後折返;卑南人在胎兒臍帶脫落後,產婦舉行模擬鋤耕祭禮,生父上山狩獵,以此解除妊娠禁忌。給孩子取名是一個關鍵問題,各族群起名的時間也有所不同。賽夏人是等嬰兒臍帶脫落,舉行了禳祓禮之後再命名;布農人是在嬰兒滿月時。起名的時候也要舉行儀式,唱歌、跳舞、擺酒、請神,非常莊重。高山族起名要按照祖傳名譜選擇名字。祖傳下來的名字都是一些吉利好聽的名字,而後人也喜歡沿用祖先的名字。也有些部族從名字當中分出高低貴賤。為迎接小生命的到來,台灣民間對剛出生的嬰兒要進行「三朝之禮」。三朝之禮也就是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要請來「產婆」,將「桂花心」(木犀花的心)、「柑葉」、「龍眼葉』汲一塊小石頭,一起放入水中先煮沸,然後用這種水洗拭嬰兒的身體。用柑葉、龍眼葉是取其子孫滿堂、代代繁榮,小孩將來有膽識、有出息的意思。洗過之後,祖母抱著嬰兒到屋內正廳,向神佛、祖先禮拜。親朋好友也前來祝賀,還要通知產婦的娘家准備各種贈品。孩子滿月時要為孩子舉行儀式。在這一天,要把嬰兒的頭發剃掉。不過,最近有很多人在產後24天就將嬰兒的頭發剃掉,這是因為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做父母的希望孩子長大後也能像24位孝子一樣孝敬父母。在剃頭前要先將煮好的雞蛋和鴨蛋水放進洗臉盆中,再放入一塊石頭、12文錢、少量蔥和一個雞蛋,把蔥碾碎後以其汁澆在嬰兒頭發上,並把蛋黃也抹在頭發上,然後剃去頭發。石頭表示嬰兒有頭殼,身體健康;錢代表長大後成為大富大貴之人;蔥可以使頭發又濃又黑;蛋黃可以洗去污垢。台灣有句俗話:「鴨卵身,雞卵面,好親成,來相勻」,就是說孩子的身體像鴨蛋一樣長得大,臉像雞蛋一樣漂亮、圓潤,長大了一定有好的姻緣。剃完頭發後,請鄰居把嬰兒抱到屋外,並拿著竹竿追趕雞群,稱「雞?」,同時唱著童謠:「鴟?,飛上山,囝仔快做官;鴟?,飛高高,囝仔中狀元;鴟?,飛低低,囝仔快做父。」這種童謠只是用來祝福男嬰的,如果是女嬰,就只唱「老鷹老鷹」就可以了。滿月這一天還要以油飯、雞酒供奉神佛和祖先。娘家的兄弟依照習慣也會送來「頭尾」,也就是嬰兒從頭到腳的一切衣物。其中有衣服、帽子、鞋襪、銀牌、金鎖和腳環、手環等。這些禮物也可以在出生日和周歲時送,不過「做滿月」和「做周歲」時贈物最為豐盛。如果是男孩,禮物。到了孩子四個月時,還要「做四月日」。與其他日子不同,這次要准備牲醴及「紅桃」、『紅龜糖」、「酥餅」等,祭拜神佛和祖先。親朋好友照樣送禮。這一天主要進行「收誕』咱儀式。「收誕」就是把誕水收干凈,祝福孩子不斷長大。家裡得准備12個(或24個、48個)酥餅,用絲線或黑絲線串起來,由親朋好友說一幾句吉祥話,並拿一個酥餅在孩子嘴上抹一下,說道「收誕收離離,明年招小弟」。到了給孩子「做周歲」時,除了一般性的祝賀外,還要讓孩子選擇物品以預測孩子的未來前途,同大陸上的「抓周」是一樣的意思。也就是把12種物品,放在正廳的神桌上,讓孩子去神桌上去取。第一個拿到的,就表示孩子長大後從事職業或生活狀況。如,先拿書,表示孩子必是讀書人;拿到筆,表示是書法家;拿到雞腿,表示是一個有口福的人;拿到算盤,表示是一個善做生意的人;拿到銀,表示是很會賺錢的人;拿到蔥,表示聰明;拿到田土,表示是個種田人。在台灣為慶祝孩子的誕生,除了要分一些小吃甜點給親朋好友,讓大家分享喜氣之外,還有其他風俗,如台南縣永康鄉西勢村一帶就保留著周歲「分餅」的習俗,這是獨一無二的地方民俗。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日是永康鄉西勢村、新莊仔、番薯盾和新化鎮四個村莊的重要日子。在這一天,凡是正月二十日以前一年中生兒子的人家,都得分送「果餅」(俗稱水餅)給自己村莊有「福分』咱村民品嘗。相傳,這種「分餅」的習俗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分餅時間為正月二十日,也是廣興宮主神謝府元帥的誕辰日。廣興宮俗稱「元帥府」,王殿奉祀謝府元帥,左殿配祭註生娘娘,右殿祀土地公,為典型的閩式神宇。廟宇是四個村莊的信仰中心。每年正月十八日早8點左右,以在神前以唱名「擲杯」的方式,選出管理廟宇的爐主(共選出七位),負責公共祭祀和收「福分錢」。所謂「福分錢」民是具有「福分」身份的人每年繳250元給廣興宮充作經費,分四期徵收,除七月(普度)收100元以外,餘二、五、九這三個月各收50元,年滿60歲者免收。所謂「福分」者,就是廣興宮「登記有案」的會員,只有男性,沒有女性,全部是自願參加。不過,一般來說,大家在結婚時都會主動加入,遷居此地的外鄉人也可以加入。分送水餅前,這些弄璋人家都會准備三牲、四果、水餅和新的童裝或帶上新生男嬰前往坐落在番薯厝的廣興宮燒金,感謝「謝府元帥」賜給他家兒子,並祈求孩子平安長大,將來出人頭地。分送水餅(也叫「孝餅」)的時間是正月二十日下午1點至3點間。水餅是一種包有糖膏的麵粉煎餅,厚約1厘米,十分可口,分大小兩種,一是「福分餅」,凡具福分身份者人人有份;另一種是「老大餅」,是送給年滿60歲老人的。水餅成雙裝在一擔,可兩箱、兩疊,最上面一對印有「添丁發財」的講頭不送人,而是為討吉利留給自己吃的。送水餅的方式也有兩種,一種是西勢、新莊仔和香薯厝三個村莊,採取「分送到家」的方式,即由各庄的爐主帶隊,各「生子戶」先備好水餅,到爐主家裡集合,再由爐主帶隊,依福分名冊,挨家挨戶分送。另一種是新化鎮採取的「集中領取」式,時間約是2點半左右,備「生子戶」陸續將水餅送到家,各顧其餅,庄民們拿著器具到爐主家門前,唱名分餅。分餅時的氣氛非常熱烈,充滿了喜慶,道喜聲不絕於耳,其樂融融。這充分反映了中國民間根深蒂固的傳宗接代觀念。多彩的民間服飾衣服的樣式和質地是因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地區而形成獨特風格的,同樣也融入了獨特的審美情趣。台灣高山族的同胞們的服裝經過幾百年的改進,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由於地區不同,氣候相異,及不同的民族習慣,民俗學者們將高山族男子的衣飾式樣按地區分為四種類型,女子的分為三種類型。高山族男子的衣飾式樣大體有四種類型:一是以泰雅、賽夏和北部阿美人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徵是以窄幅麻布為衣料裁製的無袖胴上衣,就像是現代人穿的無扣風衣。這種外褂用兩幅布拼縫,只在背部和腋下縫合,前面未縫部分為對開前襟,釘兩條紐帶相結於胸前。無袖胴衣有長、短兩種,長的到膝蓋,叫做「魯靠斯」,短的只到肚臍,叫做「拉當」。這種服裝只是普通服裝。喜慶節日赴宴所穿的盛裝則以白衣為底,在胸和背部織有幾何花紋加上挑綉和貝珠裝飾,顯得特別美觀別致。另外,泰雅人和北方山地的男子,還習慣在腰部橫纏一塊條紋麻布作為腰裙以遮蔽下體。胸前還掛一塊斜方布為胸衣。除夏季外,還要用四塊窄幅麻布縫成長方形圍住上身,在左肩上打結,也就是斗篷。其形狀如袈裟一般,再配上腰裙,頗有幾分英武之氣。頭上一般戴半圓形的皮帽或尖頂的藤帽,赤腳。賽夏人只有胴衣、背心,沒有袈裟般的披衣。二是以曹人和布農人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徵是以鹿皮為衣料,上衣為帶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這同時是狩獵成果的展示。這種鹿皮背心背部為一整塊,前襟兩塊,胸部敞開,雍容華貴,十分神氣。除背心和披肩外,在胸前還掛一個方形的胸袋,胸袋當胸處,織上幾何花紋的圖案。這種胸袋既是一種裝飾,又很實用。它可以裝檳榔、煙斗以及其他零碎,非常方便。他們在腰間也掛一塊以方形斜布折成三角形的腰袋,用以遮蓋下身。節日里的盛裝,則另外加上斜方挑綉胸,在腰部垂黑布前裙一塊。出獵或赴盛會時,還要加上鹿皮套臂及套褲。曹人中老人的「禮服」更為隆重,往往在盛裝之上,罩一件紅里黑面對襟的長袖外衣,頭戴皮帽,腳穿雪鞋形皮鞋,氣概威儀,很有些趕赴國宴的封疆大吏的氣派。三是以排灣、卑南、魯凱和南部阿美人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徵是對襟長袖上衣和背心形短褂,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條寬腰帶,垂下兩端作為前裙。無論是背心形短褂也好,還是對襟長袖上衣也好,這些族群的人都喜歡在衣服的袖、領、腰及下擺鑲上細條的花邊和精製的圖案,其刺綉水平也很高超,具有明麗多彩的南方特色。排灣、卑南的貴族則以豹皮為披肩,以豹牙、鹿角為頭冠,下穿彩色或挑綉的棉布套褲。平民只用黑布纏頭,赤腳不穿鞋。四是蘭嶼島上雅美人的雅美型。由於生活在海上且氣候炎熱,因此這里的男子平時僅系一條用寬約三四寸厚布做成的丁字帶遮擋下身,除偶爾穿著一些用植物纖維製成的對襟短衣或背心外,很少再穿別的衣服。為避暑,頭上常戴藤盔或木盔。高山族女子的服裝比男子服裝多了幾分秀氣和美麗,修飾也更加復雜。因地域關系也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素雅人、賽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長裙式。上身為對襟長袖的短衣,下身腰纏長裙。泰雅人、賽夏人穿單式裙,曹人穿左右雙合裙,排灣人、卑南人以及南部阿美人有的則穿堅式長裙。素雅人、賽夏人、曹人和阿美人女子,胸前還掛一塊斜方胸衣,形似漢族婦女的肚兜。除短衣長裙外,各族女子都穿膝褲,用來遮蔽下腿。二是布農、魯凱和排灣人的長衣下裳式。上衣為窄袖長衣,長袖、肩袖滾邊刺綉,下身穿圍裙和膝褲,用五尺黑布或紅布纏頭,叫做一老鍋」。赤腳不穿鞋。三是雅美人的裸露式。上身常常只穿一個背心,下體僅橫圍一塊腰布。冬季只用一塊方布自左肩圍裹其身,於左肩上打結,非常簡便。頭戴木片製成的八角頭盔,不穿鞋。由於紡織技術和審美觀念的差異,高山各族群的衣飾各具特色。素雅人的紡織技術是高山族中最為發達的。他們用的是水平背機,是一種簡單的織布方法。他們在自己紡出的薴麻城線間,夾以外來的彩色絨線或棉線,織成直線紋、曲折紋、方格紋、三角紋和菱形紋等,有紅、黑、黃三種,顏色尤為鮮艷,同現在流行的毛衣織法很是相同。這也充分顯示出泰雅人的聰明智慧。布農人男子以穿著皮製品為主:頭上戴著皮帽,身上穿著鹿皮背心,肩上披的是皮披肩,雙手套著皮袖套,腿上是皮套褲。整個從頭到腳的真皮服飾,真是讓現代人都望塵莫及!曹人的鹿皮帽製作得很別致,由兩片水瓢形鹿革縫成,有保護腦部的作用,平時不用就捲起來用皮帶扣住。老人穿的衣服用紅布做里,黑棉布做面,長及膝部。女子的上衣用白棉布縫制,在袖子和領口、前襟邊還鑲有花邊。而腰裙用的棉布多是大紅大綠的顏色,這些棉布大部分是和漢人物物交換或購買來的。排灣人的衣服十分明顯地體現了階級和等級的差別。一般地說,貴族的衣服要加上復雜的紋綉,色彩特別鮮艷。這種差別在節日或盛典時更加明顯。排灣人的刺綉水平也相當高,他們在布上刺出精美的圖案,色彩和諧。卑南人的服裝以男子成年期和女子成婚期衣服最為華麗。當男子成年,要穿上綴有五十鈕扣的黑色對襟上衣,黑色的短褲,短褲的前襠和褲腳都綉上花邊。頭目家的成年男子還需穿套褲,前腿部分用紅、黃、黑三種顏色的綉線挑綉,在腰間系著檳榔袋,著色,著飾穗,類似漢族精緻的水煙袋。他們腰間還有五顏六色的花飄帶。頭人和司祭在盛裝時戴著插有鷹羽的帽子,頭肩都有裝飾帶。女子成婚期用一塊花頭巾對折成三角形,扎在頭上,肚兜是用黑色或紅色的布折成三角形,每邊都加上綉飾,下部有夾層口袋,上面放在上衣里,下邊垂到腰裙上,十分引人注目。膝褲是用一對方形布四周縫上束帶,束在小腿上,顏色是黑色或藍色。女巫師的穿著就更加復雜,可以說是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繚亂。阿美人按年齡不同穿著不同的衣服,嬰幼兒往往只穿無袖長衣,到了少年期,男的穿短裙,束腹帶;女的穿短襟上衣,裹腰裙。成年期男子有帽、頭巾、長袖內衣、無袖上衣、胸衣、套袖、腰裙、腰帶、套褲、皮披肩,全身上下披掛齊整。女子有頭巾、內衣、三角形胸衣、兩片腰裙、腰帶和膝褲。老年人一般穿黑色衣褲,有的還戴上挑綉羽冠,穿挑綉長袍披紅羽毛織成的披肩。雅美男子一年基本上都赤裸著上身,僅用布質丁字帶掩蔽下作,遇到祭典才穿上自己編織的野麻戰胄以示威武;就是婦女的裝束也僅在腰間掛一塊方巾,下面蓋到膝部上約5寸的地方,胸前也只用一塊方布遮掩,祭祀時頭上才戴著寬邊大帽,穿著長袖衣服,衣長過膝,身上掛滿各式各樣的裝飾品。泰雅婦女的編織技術在「高山九族」中是首屈一指的。她們利用自紡的麻布,夾織一些向平地居民購買的彩色絨線,就能織出直線紋、曲線紋、菱紋等圖案的美麗布匹。她們還擅長用白色貝珠作為衣服的綴飾,這種綴滿貝珠的衣服就叫做「貝衣」,非常珍貴,姑娘們結婚或逢大節日才穿。現在「高山九族」多因布匹容易得到而放棄了手工織布,但泰雅族婦女卻仍然以傳統手工方法織出她們喜愛的花紋,並且掌握著很復雜的刺綉技巧,能綉「十字綉」、「緞面綉」、「直線綉」以及「貼飾」。「貼飾」就是剪貼拼花,其圖案往往與泰雅木雕類同。她們喜愛紅白兩色,後來又加上黑藍二色,所以織出的布、綉出的衣服都美麗鮮艷,有時還要綴上貝珠、小玻璃珠。小金屬片等等。衣服穿在身上,熠熠閃光,十分漂亮,引得歐洲、美洲來的客人都願意出高價向她們購買這種別具一格的民族服裝。最初的裝戴飾品也許是出於圖騰崇拜,但逐漸地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作用。高山族各族群卻很重視裝飾。飾物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貝珠、貝片、琉璃珠、豬牙、熊牙、羽毛、獸皮、花卉以及銀銅、竹管等。裝飾種類主要有衣飾、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臂飾、指飾、腳飾、腰飾、冠飾等。男子比女子的裝飾品要多,從頭到腳非常齊全,且十分華麗。泰雅和賽夏的男子一詞以貝珠裝飾著稱。他們將貝殼雕琢成小的圓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線串起來,橫行排列,維在衣服上,被稱之為珠衣或貝衣。一件珠衣或貝衣通常要用一兩萬顆晶瑩剔透的貝珠,經過精心編串才能織成。也有用串珠縫在布上,稱為珠布或貝布,既可製成衣服,也可當貨幣使用。每逢祭儀慶典,泰雅和賽夏的男子則頭戴藤帽或皮帽,在帽圈下沿綴上彩色的鈕貝作為裝飾,耳系分管製成的耳棒或螺鈿製成的耳盤,頸掛貝珠穿綴而成的頸帶垂於胸前,臂套銅絲卷繞而成的臂環,腕套珠鐲或銅條鐲,手指戴玉或銅戒指,腰圍珠裙,小腿束貝珠帶、銅鈴,每走一步叮當作響,舒心悅目。女子打扮也很俊俏,常用貝質耳鈾、耳板或貝珠作耳墜,頸掛富有變化的彩色貝片項鏈,珠光閃閃,引人注目。由於與泰雅人為鄰,西面又與漢族為鄰,所以賽夏人的文化發展很快。他們向泰雅人學習狩獵與紡織,向漢族學習農耕。賽夏婦女紡織出的布匹及縫制的衣服,並不遜色於泰雅婦女的製品。她們喜歡用大紅、深黑與白色搭配。在歌舞節慶中,青年男女所穿的民族服裝,或鮮紅而配以潔白的花飾,或深黑而配以紅與白的花飾,非常炫眼奪目。賽夏人的服裝在高山九族中有突出的特色。其特點之一是,無論男女,在純色上衣上要加上一件「褂子」,這件褂子有綉花式綴以貝珠,光彩奪目;特點之二是男女都戴美麗的「頭圈」,實為美麗的頭飾,有的還插上幾支漂亮的禽羽。在節慶期間,美麗的賽夏婦女更加註重自己的裝扮,她們要在背、腰部戴上「佩鈴」,那是一片大致力三角形的美麗織錦(或綉花綿),下綴流蘇數十,而流蘇之末則結上長筒狀的小銀鈴,把「銅鍾」結扎在背部。腰部,其流蘇恰好掩住臂部。跳舞之時,鈴聲叮當作響,清脆悅耳。布農和曹等族群的男子喜歡在鹿皮或羊皮帽的頂端插上鷹的羽毛,再穿上鹿皮或豹皮衣,手執獵槍,顯得剽悍粗獷,頗有勇士風度。每逢節慶舞會,男女都要穿上最新、最美的盛裝,男子將兩端刺綉的頭巾卷在頭上,用夜光貝磨成三角形吊在耳朵上,用貝制及玻璃珠綴成的珠璉纏在頸上或垂於胸前,曹人男子還用獵取的山豬牙綴以紅綠黃色的布條為臂環。女子則把雕刻精緻的鹿角釵插在頭上,在其上端有時還插上色彩絢麗的雉雞羽毛,加上環狀的貝殼玻璃珠串,十分鮮艷奪目。姑娘們還掛著用銀或黃銅製成的鉤狀耳環,並將黑珠以及陶制的珠、果實、富蒲根用絲線串起來,做成項鏈垂於胸前,更是別有情趣。排灣、魯凱、卑南等族群的男子,喜歡戴鹿角、豹牙頭冠和獸皮帽,以象徵榮譽和富貴。並從右肩至左方腰部斜掛一條肩帶,這種肩帶是在一條綉花布上綴以銀幣、瑪瑙、玻璃珠、銅鈴等精製而成的,在其末端還吊有檳榔小袋。他們在頸上掛的是蜻蛉玉串成的項鏈。蜻蛉玉是排灣人最貴重的飾物,這是一種象蜻蜓眼睛那樣美麗的玻璃珠、珊瑚貝或琉璃珠,用絲線串起來為項鏈,其中有一顆最大,價值也最高。排灣人把這種項鏈繞在脖子上或垂於胸前,視為世代相傳的家珍。女子特別注重頭飾,多喜用獸骨簪系色絲揚在頭上,或用布做的帽帶圍在頭上,帽帶上縫有各種珠飾,再插上美麗的羽毛、百合花,以表示地位和富有。阿美族群的男子喜歡用貝塊做額飾,從額前綁到腦後。用黑珠、白貝作耳垂或系小銅鈴。他們將各色各樣的貝片串、珠串佩掛在胸前,肩上還斜掛一個有織花流蘇佩袋的鎳帶。參加盛大舞會時,還腰系綴鈴帶,腿綁小銅鈴,頭戴羽毛冠,攜手歌舞,場面分外熱烈。女子則喜歡用鮮花編成花環,戴在頭上或繞在頭巾外,並綴以小鐵片穗或小銅鈴,插上鍍銀的發簪。額上綁扎加綴鎳片的紅麻額帶,耳垂鹿骨耳環,頸掛貝片串、瑪瑙珠串和小銅鈴項鏈,腿綁系有花絨線穗子的綁帶,腰扎撞鈴,有聲有色,十分動人。雅美男子的裝飾有銀兜帽子以及頸飾、耳飾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銀兜,被視為一家之寶。這種銀兜是將銀幣加熱後錘成薄片,然後採用繞圈法連成鳥籠形,前面為一方形眼孔,似帽狀頭盔。女子裝飾更是別致,她們喜歡將紅色貝殼和黑珠串在一起盤在頭發上或覆蓋在額前,用彩虹色的鸚鵡螺做成繭形耳墜吊在耳朵上,用瑪現或琉璃珠、銀元片串在一起,或用魚類的脊椎神經做成項鏈掛在胸前。此外,手上還戴有銀鐲,腳腕上環繞著長串黑色木珠和白色鈕扣。在衣服和裝飾上,排灣人的等級觀念最為突出。貴族的衣服重深色,如黑色、深藍色、深紫色等;平民則多有用白色、藍色、很少用黑色。貴族衣服普遍都有刺綉或織綉,而平民則絕對禁用綉飾或挑織。有幾種衣服只有貴族才能穿,如男子的豹皮外衣、肩衣、套褲,女子的綉飾長袍、長裙及女褲等,平民人家是不能穿這些的。裝飾品幾乎全部都是屬於貴族的特權,尤其像鷲羽飾、豹牙帽章、螺鈿肩帶、銀肩飾、琉璃珠項鏈、頸飾等,都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平民無權使用,也無力購買。卑市人的衣飾除男女有別外,特別注重年齡、階級的差異。男子在少年時期只穿圍腰和上衣。青年服役期間,衣著的限制最為嚴格,只能穿不縫邊的淺藍色布腰圍。服役期後,衣著限制才可以放寬,除穿上衣及腰圍外,還有頭巾、短褲等。3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多用袋狀帽、長衣和披肩等。小女孩主要穿短上衣和短裙,16歲以後可添著長裙、胸兜及胴衣等。因年齡的不同,衣服上的刺綉也不同,一般多為十字綉。穿皮衣則不受年齡的限制。台灣民間住宅裝飾台灣民間常規居屋,稱為「住宅」,或者「舊厝」,至今猶存,顯示出古色古香的民族色彩。台灣同胞中的漢族人,基本上是從閩甫和廣東遷移過去的。他們的先輩為了有個「落腳」地方,便按照閩南民屋建築的格式營造「住宅」,或者依據粵式的客家民居營造磚木「住宅」。先前到台灣的閩南人,如果「落腳」山鄉,便尋找背負蒼崖,地勢高隆的石角山麓,前面臨溪河,可以防風災、水災,又便於汲取飲水,達到「石縫生青草,磚牆對斜陽」的目的。台灣住宅以三落大厝、五落大厝最為正規建築。格式以宅地長方形為原則,左右相稱,力求均齊美觀的平屋。首先打好地基。「地打牢、萬年興」,先掘數尺深,填上石頭、泥土、固以石灰,上面鋪滿龜甲形的磚瓦。大盾院子則用長方形的石板。牆壁稱壁體疊紅磚而成,富人家絕不使用土角,即土坯。住宅屋頂構造一律採用兩面落水型,屋內不設仰板。因此,屋頂內部的桶仔、簾柄、筒仔、梁仔等顯露於外。瓦片普遍是直接鋪於桷仔之上。屋脊分直線、曲線,稱馬背型和燕子尾型。屋脊前後兩面砌上各種彩色的瓷片,雕成有人物或花鳥的圖案。屋安放一紅色大葫蘆,作為「鎮邪」之用。由於磚瓦均屬赭紅色,加上屋脊、牆壁、門窗又富有裝飾美,整個住宅色彩濃烈、敦厚,與亞熱帶的自然風景巧妙地配稱。住宅大門口入處兩旁,裝有銃眼,以防盜竊並御敵。大廳柱樑門窗所用木材,均為台灣出產的樟木,施以雕刻並繪色,古雅又美觀。屋內牆壁和廊前壁體的紅磚,按照磚的原紋飾,擺成各種圖案,與門窗的雕刻融成一體,格外醒目。台灣住宅,兩旁均有護龍,或稱護厝。正廳門內懸有燈籠和天公爐,為祭祀時使用;廳內兩側板壁掛上天宮賜福圖。正廳供奉觀音畫像,開漳聖王,天上聖母(即媽祖神),安放觀音佛祖的塑像。中案桌上,擺列了香爐四種,木質灼台(或鐵質的台)。有的住宅還設有「公媽」廳,廳前門扇有門神畫像,廳門上方懸有「孝廉方正」等各種橫匾。在台中市南區大肚山一帶,有一種「同安厝」他們一律用土角起厝,僅門框以紅磚建造。家家戶戶門上都懸有圓形的獅牌一面,藉以驅邪。祭祀台灣原住民認為宇宙和大地是由無數超自然的、無形的「靈」支配著。各地區原住民關於「靈」的觀念不盡一致,如北部的原住民相信凡生物皆有靈,但人的靈始有神力;南部的原住民則認為萬物皆有靈,故有人鬼及其他諸神。他們都認為人靈有生靈與死靈之別,死靈才具有神力。布農人、曹族人除了靈魂觀念以外,並有創造神和司理神的觀念,不過這二者尚未達到人格化的程度。排灣人、魯凱人、卑南人和阿美人已有多神觀念,排灣人有雕刻的神像,是神人格化的具體表現,但他們關於神靈與靈魂的觀念是經常混淆的。送東西的講究台灣民間除了過年過節親戚朋友間互贈禮物之外,平時往來應酬也攜帶一些禮物,俗稱「帶夥手」。至於帶什麽,不但要看對象、應酬的目的和自己的經濟條件,而且要注意禁忌。在台灣,有些東西是不能做「帶夥手」的:毛巾不能。台灣民間喪事完畢後送毛巾給吊喪者,用意是吊喪者與死者從此斷絕往來。台灣有「送巾,斷根」或「送巾,離根」的俗語,即送巾有永別之意。因此平時不能以毛巾做「帶夥手」。扇子不能。扇子用於夏季扇涼,一到秋天,便是「秋扇見棄」了。台灣民間有俗語:「送扇,不相見。」基於此種心理,扇子亦不可做「帶夥手」。刀剪不能。刀剪會傷人,更易使人想到「一刀兩斷」、「一剪兩斷」,做「帶夥手」萬萬不可。甜果不能。甜果即年糕,台灣民間每逢過年,甜果為祭祀必備之物,只有守孝者不得蒸甜果。若以甜果做「帶伙手」,會使人聯想到喪事,自然不可。這一習俗發展到今天,一些不做甜果之家,有時也接受人家的甜果,不過得付象徵性的錢,表示是買的,以避禁忌。粽子不能。喪家在習慣上,既不蒸甜果,也不包粽子,所以粽子也不能做「帶夥手」。鴨子不能。這是專對「月內人」而言。婦女分娩後一個月內稱為「月內人」,台灣「月內人」通常吃的是麻油雞、豬腰仔、豬肝等「熱性」食物,而鴨子「性冷」,不宜「月內人」吃食。且台灣民間有「死鴨硬嘴閉」、「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期」等俗語,所以對「月內人」不能以鴨子作「帶夥手」。雨傘不能。台語「傘」與「散」同音,若用雨傘做「帶夥手」,難免會引起對方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