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快時尚和奢侈品有哪些區別 快時尚和奢侈
一、快時尚
快時尚提供當下流行的款式和元素,以低價、款多、量少為特點,激發消費者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可以說,快時尚是全球化、民主化、年輕化和網路化這四大社會潮流共同影響下的產物。
快時尚的特點:
1、快速
快時尚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速度快。只有速度夠快,才能將流行元素及時展現給消費者。如果出現潮流信息反饋的滯後性,企業就會在時尚市場中失去競爭力。快時尚不僅要求產品具有緊跟流行的特徵,更需要快速地產品開發和產品配送,而且對於市場和消費者的反饋也要快速應對。
從產品開發的角度來講,快時尚品牌從來就不是時尚的創造者,而是時尚的快速反應者。設計團隊搜集最流行的元素,經過整合,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到品牌的店面中,供消費者挑選。快時尚品牌的高速運轉離不開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從需求調研、創意、企劃、設計、打樣、生產、物流到上架,其產品開發周期可縮短至14天。快速的上架、快速的下架,可大大降低風險,提高產品的有效性、適銷性,從而擴大市場規模。相比那些提前12個月,甚至更久時間進行新品開發的傳統品牌,快時尚品牌具有作戰快捷的優勢。例如ZARA的400多位設計師每年會推出超過12000- -20000款設計,平均每周會換兩次新貨。這樣,其店內的服裝極少會停留超過一個月,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小了與其他服裝品牌撞衫的概率。
2、時尚
LV的四葉花圖案一百多年沒有變化,堪稱經典。而快時尚品牌卻幾乎沒有固定的符號或象徵,它們跟隨潮流不斷的變化,因而在快時尚品牌的終端店鋪里貨品幾乎每周都會翻新,時尚才是快時尚制勝的法寶。由於快時尚品牌大多定位於年輕的時尚群體,這些年輕人個性張揚,追求時尚的服飾與生活方式,有獨到的審美品味。為了滿足這些年輕群體的需求,快時尚品牌必須及時捕捉時尚資訊,在最恰當的時候推出流行的服飾。
因此,服裝設計機構通常會在全世界各地設置時尚據點,隨時搜集流行信息,並及時反饋給總部。如此一來,當其他傳統品牌還在忙於設計方案時,快時尚品牌已經將流行產品擺放在店鋪內,供消費者選購了。例如,2001年6月麥當娜到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演唱會。為期三天的演出還在進行中,台下就已經有觀眾穿著麥當娜在演唱會上穿的衣服。之後西班牙人街上更是迅速掀起了一股麥當娜時裝熱。這些服裝都來自當地的ZARA店鋪。
除了時尚元素反應快外,快時尚品牌還會進行策略性的時尚營銷。在這方面,H&M格外突出。H&M的時尚營銷主要有兩大特色:首先,與名人合作,推出限量系;其次,在門店強調VM( 視覺營銷) 表達品牌的時尚主張。自從2004年11月,H&M與Karl Lagerfeld大帝的合作,到2011年又與Versace的跨界合作,H&M設計師跨界系列已經成為時尚界的「心跳」事件。而H&M強調VM在終端店鋪的運用在近兩年則更顯特色,色彩豐富的牆繪,有效的賣場道具,風格突出的櫥窗,這些為H&M的時尚形象持續加分。
3、平價
快時尚是普通消費者「買得起的時尚」,也被普通人認為是平民貴族化的渠道。它滿足了人們以低廉的價格享受時尚的需求。這里的低價是指快時尚品牌相對於同樣銷售時尚服飾的國際品牌而言的「相對低價」,消費者花費不到頂級品牌十分之一的價格,卻享受到頂級品牌的設計,這就是快時尚帶給消費者最大的樂趣。
4、款多量少
快時尚品牌產品種類豐富,風格多樣。不同的單品組合擺放,為消費者的搭配提供了參考,使不同的消費者在店內總能選擇到合適的單品或組合,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筆者對國際快時尚四大品牌產品種類進行調查( 表1) ,發現它們種類豐富( 款多) 。例如Zara每年可開發40000件新款服裝,實際推出新服裝達12000- - 20000種,平均每天推出30餘種款式。此外,快時尚品牌幾乎每周都有新產品上市,因此能夠吸引消費者經常光顧。而品種多,數量少則是快時尚品牌的飢渴營銷手段。在ZARA或H&M店鋪中,有的款式即使賣的特別好也不補貨,讓消費者感覺到喜歡的衣服如果不買,下次來可能就沒有了,這就是所謂的飢渴營銷手段。這種貨物的稀缺感( 量少) 改變了消費者貨比三家的思維模式,提高了進店顧客的購買率,同時也能減少庫存風險。
二、奢侈品
從經濟意義上看,奢侈品實質是一種高檔消費行為,本身並無褒貶之分。從社會意義上看,是一種個人品位和生活品質的提升。經濟學將奢侈品定義為對其需求的增長高於收入增長的物品。它涵蓋范圍可能很廣,從人參、名牌手錶到豪華汽車,都可能是奢侈品。不過,通常人們認為奢侈品是那些非常昂貴的物品,即大部分人消費不起的物品。有些奢侈品既不是必需的又沒有實際用途的昂貴物品,如名牌箱包、高級成衣和高檔汽車。私人飛機和豪華遊艇當然也屬於奢侈品的范疇。
奢侈品的特點:
1、富貴的象徵
奢侈品牌的品牌魅力是富貴豪華的。奢侈品(Luxury)源於拉丁文的「光」(Lux)。所以,奢侈品應是閃光的,明亮的,讓人享受的。奢侈品通過其品牌視覺識別系統傳達了這些內容。從社會學的角度上說,奢侈品是貴族階層的物品。它有地位,有身份,有高人一等的權力。它是貴族形象的代表。如今,雖然社會民主了,但人們的「富貴觀」並未改變,奢侈品牌正好可以滿足人們的這種本能需求。「勞斯來斯」汽車就有貴族車的象徵。
2、看上去就好
奢侈品牌所服務的產品必須是「最高級的」。這種「最高級」必須從外觀到品質都能逐一體現。奢侈品的高級性應當是看得見的。正因為人們對其奢華「顯而易見」,它才能為主人帶來榮耀。所以說,奢侈品理當提供出來更多的「可見價值」——讓人看上去就感到好。那些購買奢侈品的人完全不是在追求實用價值,而是在追求全人類「最好」的感覺。「賓士」汽車如此;「夏奈爾」時裝也如此。
3、個性化
奢侈品牌往往以己為榮,它們不斷樹立起個性化大旗,創造著自己的最高境界。「賓士」追求著頂級質量、「勞斯來斯」追求著手工打造、「法拉利」追求著運動速度、而「卡迪拉克」追求著豪華舒適。他們獨巨匠心,各顯其能。正是因為商品的個性化,才為人們的購買創造了理由。也正因為奢侈品的個性化很不象大眾品,才更顯示出其尊貴的價值。
4、專一性
奢侈品牌是十分專一的,它絕不可以隨意擴張使用。所謂品牌的專一性,指的是品牌只服務於某一個產品或某一類產品。我們很難看到一個奢侈品牌分跨兩個行業使用,而且還取得了成功。品牌多元化經營本身就是品牌管理的大忌,更何況是一個奢侈品牌呢?「皮爾·卡丹」(我們並不認為它是一個真正的奢侈品牌)曾經延伸到酒業上,生產了一個「皮爾·卡丹」葡萄酒,結果失敗了。如果「耐克」敢這樣做,也一定好運不長。「人頭馬」要是成功地推出一個洗發水來,「寶潔」一定是七竅生煙了。
5、距離感
作為奢侈品牌必須製造望洋興嘆的感覺。讓大多數人產生可望不可即的感覺是奢侈品牌營銷的使命。在市場定位上,奢侈品牌就是為少數「富貴人」服務的。因此,要維護目標顧客的優越感,就當使大眾與他們產生距離感。距離產生美。奢侈品牌要不斷地設置消費壁壘,拒大眾消費者於千里之外。要使認識品牌的人與實際擁有品牌的人在數量上形成巨大反差,這正是奢侈品牌的魅力所在。所以,可以這么說,奢侈品牌就是「夢寐以求,少數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