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唐朝男女不同等級服飾的樣式顏色。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從眾多傳世圖畫看來,這種圓領袍衫在非正式場合下流行一種「瀟灑穿法」:不合頸下胸上的一段,讓袍子前面的一層襟自然松開垂下,形成一個翻領的樣子。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領靠近,也確實達到了與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叫顯得洋氣。
不過,圓領袍並不是田間日頭的老百姓們的通用服裝,更不是重大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時的服裝。
唐朝服飾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朝服飾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㈡ 唐朝服裝分類(全面)
唐朝服裝分為四類:
1、宮廷服飾: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
2、天子服飾:
按照服裝的穿著場合,唐朝天子的服裝可以分為禮服和常服;
3、命婦禮服:
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
4、公卿禮服:
唐代官吏服裝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為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的服裝;一類為比較普通的工作與社交活動的服裝。
(2)大唐盛世女裝服飾類別擴展閱讀:
唐朝服飾的相關變革:
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褠衣,這種款式便於活動。
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服飾
㈢ 唐朝的服裝分哪些類型
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
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
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
㈣ 唐朝服飾、後宮制度詳解(復古演繹用,請詳細些)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女子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二、女著男裝
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
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傾向。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相當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所謂胡人,是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一種貶稱,我們這里講史,權且保留當時的稱呼。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於是,一陣狂風般胡服熱席捲中原諸城,其中尤以長安及洛陽等地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另有渾脫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對漢族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是可以想像到的。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記,「天寶初,貴游士庶好衣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關於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石刻線畫等古跡。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輿服志》雲,「中宗後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當為此種裝束
唐代的後宮制度
自古以來,宮中就有所謂「內職」制度。〈周禮〉上說:「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治。」武德年間參照隋制建立了完整的「內官」制度,規定:皇後一人,下立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以下依之有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寶李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人,采女二十七人。各有品位,共一百一十二人。除皇後為正妻外,其餘名義上均屬妃嬪——皇帝的妾。
此外,太子東宮也有「內官」,太子妃一人,下有良娣、良媛、承徽、昭訓、奉儀等品級;諸王親王妃下也有孺人等媵妻妾名位。
皇帝在掖庭之選和後宮寵幸上,不大計較尊卑貴賤的,但若要冊封給她們名位便十分重視門第了;尤其冊立皇後,絕對要求門第高貴,必須「妙擇天下令族」。冊寺皇後首先強調「地胄清華」、「軒冕之族」等等,其後才是德行。有時侯皇帝雖不在乎,大臣們也會以門第為最有力的理由提出反對,使皇帝奈何不得。武則天的父親雖然早年曾是商人,但建唐後官居高位,不能算低門微族,反對立武則天為後的大臣仍然攻擊她「地實寒微」;而高宗力排眾議立她為後時,又拚命強調她「門著勛庸,地華纓黻」。非高門大戶,即使是深得寵愛或是早生貴子,也只有等死後被追贈或是兒子即位才能正位。
比起封後,冊立妃嬪稍隨便一些,門第要求不那麼十分嚴格。她們多半是因為生子或者是受寵而被冊,其中包括一些出身微賤者。不過,在妃嬪中,出身門第也還是很受重視的,如太宗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所以「地親望高,中外所向」。
宮人身居九重,似乎很尊貴,卻只是皇家婢。宮庭中除少數有名位的後妃外,便是數以萬計的普通宮人,在唐代也有宮女、宮娥、宮婢之稱。她們分布於長安的三大皇宮和東都大內、上陽兩宮及各處離宮別館、諸親王府、皇帝陵寢。
宮廷是個小社會,宮人中也有著高低貴賤、三六獰等。和妃嬪們有「內官」制度一樣,宮人們有宮官制度。宮官是宮人的最上層,她們是後宮的各級官員。唐朝後宮設六局—尚宮局、尚儀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寢局、尚功局,管理宮中一應事務;六局首席女官尚官、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就是後宮的六部尚書。六局下面統領二十四司,各司女官分別為司記、司言、司簿、司闈、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司寶、司衣、司飾、司使、司膳、司醞、司葯、司饎、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司制、司婇、司計;還有二十四典、二十四掌以及宮正、阿監、彤史、女史等等各級女官。這些女官各有品級、供給,她們分別管理著禮儀、人事、法規、財務、衣食住行等等各項宮廷事務。宮官既是職事官,也就不必講究色、寵,只須挑選良家出身、才德兼備者充仕。
除了六局宮官外,宮中還有內文學館,選宮人中有文學者為學士,執掌教習妃嬪、宮人文化書算等等。這類宮官有的品高位顯、有權有勢,不僅在宮中受尊重,甚至外朝官也逢迎她們,以圖進取,有的因此得以干預外朝政事。不過,她們的身份終歸是皇帝的婢女。保傳告訴太宗的小弟舒王:「尚宮品秩高者,見宜拜之。」舒王說:「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為?」一語道破了宮官的身份。
由於唐朝後宮人數眾多,采選不止,使得後宮積怨,民間不滿,因而宮人問題受到了社會和朝廷的關注,各朝都有人批評這一弊政,請求皇帝憐憫宮女們的離別之根、怨曠之苦,放還宮人。皇帝往往為了表示自己實施德政、不好聲色;有時則純粹為了節省宮廷費用,或者害怕後宮積怨太深,遭到災難「天譴」,所以每每下詔釋放宮人。自高祖後,幾乎各代皇帝都有放宮人,多則三千,少則數百。這些宮人出宮後有家者可以回家,可以嫁人,年老有病、無人收養者,送入寺觀安置,有時還給一些資財作安家之用。這算是唐朝皇帝的一點仁政。
㈤ 如何評價唐朝女性服飾
我覺得一個朝代的衣裝服飾和當時的文化趨勢有著很大的關系,都說唐是盛唐,是大唐盛世,不僅僅是在當時的國情,甚至是文學藝術上都十分的繁盛。
初唐時期的女子的服裝,其實更多的還是沿襲著上一個朝代的風格,形制偏瘦,自然是更多的傾向於以瘦為美,漸漸的到了盛唐,隨著衣食住行的日益滿足,人們的視線便漸漸的放在了那些衣食住行之外的事情了,比如藝術,比如著裝。
唐朝在當時的外交上也成就頗豐,因此在服裝風格上也多有融合,不得不說,褲子穿起來就是比裙子舒服,因此還是有不少女性偏愛胡服,愛他的俊美飄逸,愛他的英姿颯爽。
因此唐朝的服裝不僅僅用一個暴露就可以定性,多元的文化造就了多元的服裝習慣,柔弱有人愛,颯爽也有人愛。
㈥ 在大唐盛世之下,古代女人在夏季的服裝有什麼講究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民眾生活富足,人們穿衣講究格調和藝術范。唐朝愛美的宅女們,在服飾上也有了更有時代特徵的追求。她們的衣服以“豐美華麗,妝飾奇異”為特色,盡顯高大上的藝術范,在我國古代服裝史上留下了最絢麗多彩的一筆。就這點而言,唐朝的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們的夏裝,在技術上和藝術上達到了封建服飾文化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總體來說,經過改造後這種衣服,領口寬大,款式圖案新穎。盛唐時思想開放,女子們穿著袒領短襦,衣著大膽。說起來這種衣服的產生也是具有皇權性的,它是因皇帝的喜好而出現,這也是這種服裝流傳下來的一個原因。因李唐皇室祖先起自西垂,唐朝統治者們有著胡族血統,他們對胡服也有一定的親切感。而女皇帝武則天的出現,使以前針對女人的封建約束減少。武則天最喜歡的是“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唐高宗李治感覺傷風敗俗,一開始就嚴令禁止,因寵愛武媚娘,禁令也就不了了之。後來的皇帝也允許女子穿這種衣服。武則天的孫媳婦楊貴妃也是受胡人穿衣文化影響,大膽前衛,她帶動全國上下推行漢服和胡服的融合。另外,胡服能被選中作為改造的參考自然有它的好處,這種服裝沒有森嚴的等級差別和政治約束,裝飾自由方便。
㈦ 唐朝服飾的特點
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
唐裝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本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7)大唐盛世女裝服飾類別擴展閱讀:
唐裝的代表:
唐朝的服飾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
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唐朝服飾唐代服飾之所以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礎。隋王朝統治年代雖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
文獻中記隋煬帝「盛冠服以飾其奸」,他不僅使臣下嬪妃著華麗衣冠,甚至連出遊運河時大船纖繩均傳為絲綢所制,兩岸樹木以綠絲飾其柳,以彩絲綢扎其花,足以見絲綢產量之驚人。
至唐代,絲織品產地遍及全國,無論產量、質量均超過前代,從而為唐代服飾的新穎富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加之與各國各族人民廣泛交往,對各國文化採取廣收博採的態度,使之與本國服裝融會貫通,因而得以推出無數新奇美妙的冠服。
唐代服飾,特別是女子裝束,不光為當時人們所崇尚,甚至於今日人們觀賞唐代服飾,亦覺興奮異常。這里沒有矯揉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
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服飾。其色彩也非濃艷不取,各種鮮麗的顏色爭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銀雜之,愈顯炫人眼目。其裝飾圖案,無不鳥獸成雙,花團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謂一派大唐盛景。
唐朝在現今服飾界,和對以後服飾業的影響,是它無與倫比的文化藝術與精神風貌。它呈現出唐朝文化處於顛峰與極盛狀態時,萬紫千紅,千姿百態和橫貫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渾大氣。
唐朝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輻射力,對服飾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們受用無窮,並福蔭著後世子子孫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㈧ 簡述唐代女裝特點
1、慢束羅裙半露胸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2、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
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裡面。從傳世的壁畫,陶佣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襯內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
3、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
「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
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
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
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
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㈨ 唐朝的女裝
唐代婦女服飾 穿大袖紗羅衫、長裙、披帛的貴婦(《簪花仕女圖》局部)。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簪花仕女圖》描繪的是貴族婦女在庭院中散步、采 花、捉蝶及戲犬時的情景。圖中人物服飾,與其他唐人畫像不同,如頭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等,都是罕見的新奇的裝束。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 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晚 唐士人服飾 戴硬腳襆頭、穿袍服的晚唐士人。已接近五代時的樣式。所穿圓領大袍下擺都施一道橫襕。這種服式起始於唐初的「襕袍」一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只 是具體樣式與初唐相比略有不同,如領口用同色衣料的闊邊鑲沿,內衣白色護領等等。袍服的袖子,也比初唐、盛唐時寬松。圖中文人頭上戴的襆頭,也是中晚唐的 樣式。
唐胄甲的演變 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 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 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本圖從左至右依此為隋代胄甲、初唐胄甲、初唐胄甲、初唐胄甲、盛唐胄甲、盛唐胄甲、中唐胄甲、晚唐胄甲。 可以上網查找網路全書
㈩ 英國人古時穿的各類服飾,戴的首飾,編的辮子!急需!寫小說用!實在沒有說些歐洲現代長裙類型!
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歐洲服裝的顏色、式樣都很單調,顏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古羅馬豪華的拖加袍被廢棄了。
中世紀初期,歐洲人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紀男式服裝有內衣外衣,衣式頗似我國古代的袍,但較緊身。褲長可將腳套進,襠短,褲帶系於臍下。腳穿長筒或短筒襪,有時腳到腿都裹上布條。貴族及上層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長方形或圓形斗篷,斗篷固定於一肩,或系於胸前;勞動者上衣較短。冬天穿水獺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貴族腰間有寬大飾帶,用以束緊衣服和佩戴寶劍,平民不準佩劍;衣料以麻布,毛織物為主。東方絲綢價格昂貴,以等量黃金計價,只有少數貴族能穿。服裝的等級差別主要表現在衣服質地和產地不同,貴族穿細麻布,穿義大利產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貴重毛皮;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織物。女式服裝為長至腳踝的緊身長衣,兩袖長而窄,外面穿一件寬松長袍,袖短於長衣。長衣領口較寬大,領口衣袖衣縫可有各種裝飾鑲邊。斗篷從頭頂披下來。
10 世紀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紀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一塊大布不同。
13 世紀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13 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14、15 世紀後,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花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 世紀男士的夾衣流行,夾衣兩層,十分貼身,衣袖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便於全身活動。夾衣上有十幾個扣子,夾衣襯里有細帶可將瘦腿褲上端與之相連接;緊身外衣穿在夾衣之外,高領外衣興起於14 世紀末;衣領將兩耳覆蓋,頸後衣領蓋過後腦,下部裙衣拖至地面;這時期的斗篷用一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觀為圓弧形,又長又寬。婦女服裝主要是帶袖緊外衣和無袖長衫。由一塊布作成,領口寬,衣領偏低,這就是14 世紀歐洲婦女流行的袒領衫,領口有圓形、角形、方形,領口開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無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帶提得很高。男女服裝都講究裝飾。男褲與鞋連成一體,腳掌以皮革為底,腳下還穿無底長靴,靴上帶有馬刺。緊身男褲是兩條褲管分開穿著,前後有長外衣遮擋。後來上衣越來越短變成夾克式外衣,15 世紀外衣更短,成為不能遮羞的服飾。婦女的袒領晚禮服與男人的短外衣服裝遭到神父的反對。
中世紀基督教統治,人們對於服飾的正當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輕狂的行為,禁慾和反禁慾的斗爭也表現在服裝方面。人們按照美的標准不斷地推進著服裝的前進,直至文藝復興,服裝發展才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拜占庭從遠東經波斯運來絲綢衣料,或以絲線原料加工成薄綢,製成衣服。男式服裝有緊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鎖服飾做為裝飾,衣長過膝,衣袖長短不一。腰間系有腰帶。長身斗篷為正式慶典服裝,斗篷前後鑲有美麗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塊有褶的長形布塊,固定於雙肩。
女式服裝有斗篷,還有披肩(王室皇後專用)長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變而來。女外衣短至臀部,長至腳踝。戶外服裝是長斗篷,從頭部垂落覆蓋全身。貴族婦女服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從查士丁尼皇後的畫像看,其服裝華貴無比,身穿一蓋住腳面的長衣,衣制下擺很寬,似裙狀,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緊。腰間系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各種寶石,胸前掛著各種珍珠寶石飾物,頭戴帽,帽上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其服裝式樣有的為歐式,其絲織面料與寶石飾物產於東方。
以上,歐洲各世紀的服裝體系(因為不知道你寫的是什麼時侯的)
還有一些歐州服裝的分類:(主要為女式的)
維多利亞
指1837年至1901年間,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的服飾風格,該時代女性的服飾特點是,大量運用蕾絲、細紗、荷葉邊、緞帶、蝴蝶結、多層次的蛋糕裁剪、折皺、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領、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宮廷款式。
隨著復古風潮的盛行,這股華麗而又含蓄的柔美風格,正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哥特式服飾
受建築影響較大,其服飾上的特點是多採用縱向的造型線和褶皺,使穿著者顯得修長,並通過加高式帽來增加人體的高度,給人一種輕盈向上的感覺。
哥特風格的服飾特別重視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線條。女裝上裝緊身合體,下半身的裙子寬大、上輕下重,形成一種圓錐狀造型,具有極強的裝飾性。中世紀,裙長是一種等級的標記,只有高貴的太太們才允許後擺拖地,並有權把它染成綠色。服裝上的分割線、裝飾線多採用縱向的、垂直的線條。13— 15世紀歐洲服裝中歌特風格最為流行。那尖尖的埃寧帽就像一個小尖塔,還有兩個褲腿顏色各異的緊身褲,尖尖的翹頭鞋,飾以不對稱圖案的上衣等。時下流行的哥特式時裝也常常是不對稱的,但時下所謂的哥特式時裝只不過是帶有些許哥特式藝術的氣息,它看起來帶有更多的商業色彩,這使得「哥特式」聽上去更像是一句促銷口號。典型的哥特打扮是黑色高領緊身皮衣和有著復雜紋路的銀飾,最關鍵是黑眼圈和悲傷麻木的表情。對他們來說,這意味著某種精神境界。
巴洛克服裝風格
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種藝術風格,其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法語:BAROQUE。原意:不圓的,畸形的珍珠,有不規則的,不整齊的,強烈的動感。 巴洛克初指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後來在其影響下產生的服裝風格,統稱為巴洛克服裝。1600年歌劇誕生,1750年巴赫去世,這150年,我們叫它巴洛克。巴洛克這個詞可能來自葡萄牙文BARROCO,形式不規則的珍珠,是用來稱呼那個時候美術和建築風格巴洛克時期的。
巴洛克時期的服裝分成荷蘭風格時期和法國風格時期。前者是早期,後者是晚期。
荷蘭時期特徵主要是領子。因為那是荷蘭盛行的(直到現在荷蘭民族服裝也可以看到,那種花邊一般都稱為荷蘭花邊,因為荷蘭的針織花邊是最有名的)大的披在肩上帶花邊的方形領子。這種領子叫做拉巴領(rabat),外衣特徵是繁多裝飾性強的排扣,同時褲子延長到(相對於文藝復興時期來說)膝蓋,褲腿緊綳著大腿。下面是長襪。
女人從這個時候開始不用裙撐,只有西班牙還延續老的傳統(大米下面兩張委拉斯圭茲的小公主像就是西班牙延續使用的裙撐,別的國家已經幾乎不用了。一直到後來再興起裙撐的時候也不是這種扁型的)裙子常常要有三層套著穿,顯得臃腫。上衣要麼齊脖子的花邊大領,要麼完全坦露到胸口。袖子也很有特點,一節節的箍起來,一層層的裝飾花邊。
到了1650年以後,法國風格開始興起。也就是現在最常說的那種巴洛克風格。主要一點就是緞帶的使用,大量的緞帶,大量的花邊。我記得一本書上這樣形容巴洛克服飾:花邊、緞帶、長發和皮革的時代。歷史上沒有一個時期的男人像這個時候一般嫵媚化。
男裝最大的特點就是大袖子花邊了,帶馬刺的靴子也成了時髦,還有羽毛大帽子和佩劍(關於這些看《三個火槍手》就能知道什麼模樣)。這個時候時興馬甲,很短很小,有點像西裝背心(不過到了羅克克時期才能和現代的男裝相類似),突出的就是內衣。被大量絲帶重重捆紮的內衣。一個男人一件內衣需要100多米長的緞帶裝飾(可怕!)
這個時候出現長外套,開始沒有領子,後來出現大領。從上到下密密麻麻的排扣,裝飾極為華麗。外套的口子只扣上邊幾個,下面全是擺設用。後來下擺還加了襯墊使衣服下擺向外翹起來,比較好看。
這個時候褲子流行燈籠褲,也是到膝蓋扣住,下面是緊身長襪。鞋子一般是方頭,鞋跟很高,一般是紅色(所以以前我寫萊蒙和露米艾在17世紀相遇提到了紅色鞋跟,可是後來因為要和拉莫德遇上又改成18世紀,那段就需要更改了:P)鞋上常常裝飾花朵或是緞帶,巴洛克晚期的時候出現了鞋扣代替裝飾。
巴洛克時期還有一種叫做靴襪的襪子,是穿在靴子和襪子之間的一種襪子,穿靴子的時候把靴子上部翻過來,露出裡面的襯子和靴襪的花邊。
文藝復興的時候因為用西班牙硬領(參照莎士比亞畫像),所以男人的頭發必須是短的,到了巴洛克時期領子披下去,頭發於是慢慢變長。後來發展成帶假發。
男帽一般是寬邊,帽檐微微上翹,有大量羽毛,後來又流行「三角帽」,也就是把帽檐從三面向上翹,成為主流。帽子一般是黑色的,鑲著大量的花邊。因為帶假發,所以一般都是把帽子折一下夾在肋下,後來成為一種禮儀。還有便帽,是在家脫掉假發以後戴的,和我們現在的運動帽子差不多。
巴洛克後期開始時興領飾,把一塊細布打摺圍在脖子上,用花邊緞帶扣住。這就是領帶的前身。
巴洛克女裝的特點是大量褶皺和花邊。無數的花飾。
上衣流行緊身胸衣,外面套無袖的短外衣,在腰部是成「V」字形收緊的。法國時期開始把領口挖深加寬,幾乎露出胸部以上全部空間。領口邊緣用花邊鑲嵌,或是系一小段絲綢打上花結。 襯衫肥大,袖子有長有短,都鑲著大量花邊,有時候袖子打成很多段,每段都鑲嵌花邊,非常華麗。
外出時穿外套,披著暗色的斗篷,或是男人樣式的長大衣。
裙子仍然時興蓬鬆的,不過不是用支架撐起來而是用多穿裙子的方法。因為在腰間打摺所以顯得膨大起來。最外層的裙子從腰開叉向外翻,和裡面的襯裙用不同顏色和質料產生漂亮的對照,有時還用花結或是扣子系起來,好像窗簾那樣的。有時甚至把外面裙子向後翻,在臀部打結。外裙一般顏色比襯裙深,,襯裙有大量刺綉圖案。路易十四時期,也就是巴洛克風格最盛行時期是最為華麗的大團花飾和果實圖案,路易十五時期是過度時期,圖案較小。而路易十六時期已經轉到了羅克克時期,時興的花紋都是小碎花。
這個時期女人的帽子和男人差不多,而且也流行帶假發。後期最為流行的是芳丹發型。頭上用紗製成多重褶皺,高高聳起。頭巾也是普遍要戴的。常見的就是電影中女僕那種白色帶花邊的包頭巾。
這個時候開始時興美人痔。一般是用塔夫綢剪成的。
◆ 長外套,密密麻麻的排扣,外套的口子只扣上邊幾個,下面全是擺設用。後來下擺還加了襯墊使衣服下擺向外翹起來,褲子流行燈籠褲,也是到膝蓋扣住,下面是緊身長襪。鞋子一般是方頭,鞋跟很高。巴洛克晚期的時候出現了鞋扣代替裝飾。
頭發變長。三角帽成為主流。
領飾,把一塊細布打摺圍在脖子上,用花邊緞帶扣住。這就是領帶的前身。
◆ 女裝的典型服飾之一,大帽子,帶羽毛裝飾,高領花邊,臃腫的裙子。身邊的小男孩倒是典型的男裝,笑。領子,外套,靴子。不知道身份是什麼,大概是侍童。巴洛克時期女人流行帶著侍童。侍童分成兩種,一種是身份低賤的,一般往往是黑人侍童。另一種是貴族子弟,暫做侍童是為了學習上流社會禮儀,所以打扮得也格外華麗。
◆ V型收腰和大開的領子及花邊領口
路易十四時期是巴洛克風格成熟期。比較好搞到的就是列奧那多新拍的<鐵面王子>了,而那裡的服飾非常規范。我推薦的那個網站里有介紹這部電影服裝細節的部分,還有我最愛的<皇者之舞>。<狼族盟約>是巴洛克晚期和羅可可初期的交接點,比如男裝異常寬大開叉的袖口還有一點巴洛克風格,但是整個已經開始往羅可可上走了,因為大量的花邊和緞帶用的已經減少,衣服簡單干練.這是羅可可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