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個聰明、智慧的民族,他們用靈巧的手裝扮自己,加上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均名具特色。因而,在中國各民族中,彝族服飾甚為多姿多彩。 在金沙江邊的小涼山地區,彝族男女服飾風格古樸。男子一般都在額頂留一塊三寸見方的頭發,彝民稱之為「子爾」,把它視為能主凶吉禍福的天神所在。它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也不得觸摸,否則,便是對他的最大侮辱,並將災禍臨頭。於是,漢族尊稱為「天菩薩」。他們還用三四米長的黑布纏頭,並將頭帕的一端捲成姆指粗細的長椎形,彝語呼之為「子帖」。因它高挑在額前左方,顯得英姿勃發,漢族稱之為「英雄髻」。男子還有左耳戴一串紅黃色的大耳珠,珠下再綴飾紅絲線。他們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鑲有花邊的右衽短布褂,下身著寬大多褶、頗似裙子的長褲,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飾有長穗流蘇的披氈。彝族稱披氈為「查爾瓦」,用黑以羊毛織成。它的用處甚多:防風擋沙,晴天遮日,雨天避水,夜間用它一裹身子又可當被褥,於是人人心備,一年到頭不可或缺。涼山區的彝族婦女服飾,頗為典雅。以中青年女子為例。她們頭蓋一塊綉花的方布帕,並將頭帕的前端疊成瓦式,遮於前額再用毛線和發辮纏壓住。雙耳一般都戴有銀質耳環、耳墜,領口飾以一塊銀排花。她們身穿綉花右襟上衣,既寬又短,僅及腹部。下身則用黑、黃、藍、白諸種色布環繞拼接成百褶裙,裙長及地,修長優美,走起路來更是左右搖曳,婀娜我姿。她們外出時,也常常身披一件黑以的「查爾瓦」。楚雄其他地區的彝族男子服飾,與涼山彝民有所不同。他們一般多用黑布包頭,而不留「天菩薩」,不扎「英雄髻」,耳朵也不戴耳珠子。他們平日身穿藍色或黑色的對襟窄袖上衣,衣衙及腹,衣襟上的兩排布鈕扣,別致有趣。有的還在右袋邊鄉以花卉為飾。褲子又肥又短,以便利上山和下田幹活。他們的節日盛裝則豐富多彩。例如火把節期間,不少小夥子戴白帽,帽沿綴以紅綠絨球,帽頂插上毛色漂亮的野雞尾。據說,這是他們崇拜動物觀念在頭飾上的遺跡。最美麗的還是姑娘和少婦的服飾。盡管她們不著五彩長裙而穿藍布長褲,但她們的右衽上衣,大都綉有各種花卉、雲圖或幾何圖案,腰圍也鑲滾美麗的花邊。她們對自己的頭飾尤為注重。有些村寨婦女戴的帽子,或狀似馬纓花,或形如的錦雞,還有戴魚形帽、雞冠帽的,可謂「百花齊放」。
❷ 彝族服飾特點
彝族服飾特點分男裝服飾,婦女服飾,女童服飾分別進行說明:
男裝服飾
男子多蓄發於頭頂,彝族稱「字爾」或「字木」。男孩在四五歲時,頭前頂留一塊方形的頭發,成年後將其挽成一個發髻。人們視其為天神的代表。頭上纏著青藍色棉布或絲織頭帕,頭帕的頭端多成一尖錐狀,偏鑒於額前左方,彝語稱為「茲提」漢語名「英雄結」。
青年人多將英雄結扎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無須為美,從年輕時起就常將胡須拔去。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
婦女服飾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
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
女童服飾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❸ 我國少數民族彝族,他們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彝 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 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彼氈。「察爾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風,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制而成,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白天為衣,夜裡為被,擋雨擋雪,寒暑不易。在此基礎上,又根據年齡,性別分為男裝,女童,婦女等不同的類型。 一般青年男女服裝色彩鮮艷,喜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白等色,素貌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一般不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挑花刺綉也是彝族服飾的特點。在彝族地居住地區,彝族婦女都穿著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婦女的服裝多為寬邊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紅色、金色、紫色、綠色等顏色的絲線挑綉各種花紋圖案,在衣領上還鑲嵌有銀泡。 服裝的花紋、花邊,它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有日、月、星、雲、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圖,有雞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動物方面的圖,有葉、花、火鐮、發辮、幾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圖。彝族的服飾充滿了對大自然的崇敬仰慕之情,人從自然中得到需要的東西,也就應該感恩於自然。同時,那些鮮艷的色彩也表現出彝族人民火一樣的熱情和他們豪邁奔放的性格特點。這也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表現。
❹ 彝族的特點是
1、彝族的禮儀習慣
彝族熱情好客,客人到家,必敬酒、傳煙、遞茶,這是雲南彝族的傳統習俗。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彝族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
❺ 彝族服飾有哪些款式
小女孩
❻ 彝族人民喜歡哪三種顏色,服飾上的圖案大多與什麼有關
彝族人民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服飾特色
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彼氈。「察爾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風,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寬七八厘米,多染為深藍色。
以聖乍地區的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30厘米長的繩穗。被氈用兩公斤左右羊毛縫制而成,薄如銅錢,折以6厘米寬的皺折.一般為30至90折,上方用毛繩收為領。
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白天為衣,夜裡為被,擋雨擋雪,寒暑不易。
(6)楚雄彝族女裝的特點擴展閱讀:
不同地區特點:
1、楚雄型彝族服飾
這種服飾主要流行於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各縣及鄰近地區。這是古代各部彝族輾轉遷徙之地,現時屬東、南、西、北、中彝語六大方言的交匯地帶,故其服飾尤顯紛繁多彩。
總體上看,上穿右衽大襟短上衣,下著長褲,是現代女裝的基本款式。女上裝花飾繁多,色彩艷麗,圖案以雲紋和馬櫻花一類的花卉為主,多裝飾在上衣的胸前、盤肩等特定部位,工藝以鑲補、平綉為普遍。
婦女頭飾大體可分為包帕、纏頭、戴綉花帽三類,若細分則有四十餘種,而每種頭飾又往往成為某一地區彝族的標志。
男子服飾日趨漢化和時裝化,但仍有不少地區保留著披羊皮褂、著火草和麻布衣的習俗,這是其它地區彝族服飾所罕見的。
2、涼山型彝族服飾
流行於四川、雲南的大小涼山及毗鄰的金沙江地區。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涼山地區彝族男子還保留著古代遺風。他們在頭頂前腦門蓄一綹長發,象徵男性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彝族俗稱「天菩薩」。
川、滇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喜愛用青布或藍布包裹頭部,並在前額處扎出一長錐形結,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氣概,習稱「英雄結」。
據考古發現,雲南晉寧石寨山西漢時代滇王墓出土的貯貝器上就發現此種頭飾打扮的人物造型。可見,扎「英雄結」是相當古樸的傳統。
另外身上斜挎用細牛筋編織而成的佩帶(古時用於掛系戰刀)稱之為「英雄帶」;有的左耳戴蜜蠟彩珠和銀耳圈等飾物,下裝為長褲,但因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褲腳之分。
未婚姑娘戴各式頭帕,育後婦女戴帽,或纏頭帕,皆為黑色;婦女雙耳皆佩金、銀、珊瑚、玉貝等耳飾,垂頸部戴銀領牌;下著用多層色布環繞拼接而成的百褶裙,往往長可曳地,上半部適體,下半部多褶,既突出女子體型,又增添幾分婀娜姿態。
大小涼山山勢險峻,氣候寒冷,當地彝族群眾故用毛毯護身,俗稱,「擦爾瓦」。擦爾瓦是用羊毛織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繩縮口,下部綴有長達0 . 3 3 米左右的旒須。
製作一條擦爾瓦,往往要用幾個月時間,彝族人的擦爾瓦一年到頭不離身,白天御風寒,夜晚當被蓋,堪稱涼山彝家服飾象徵。
傳統的衣料以毛、麻為主,喜用黑、紅、黃色相配搭。常以挑、綉、鑲、染等多種工藝技法製成頭鐮、羊角、渦形等傳統圖案。
大小涼山,山川險阻,過去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傳統風格,與東晉時期昭通霍氏墓壁上所繪彝族裝束一脈相承。
3、滇西型彝族服飾
這類服飾主要流行於雲南西部的大理、思茅、臨滄、保山等地。婦女上裝多為前短後長的右大襟衣,下著長褲,系圍腰,套坎肩。巍山、彌渡兩縣之間的山區女裝色彩艷麗,多綉花紋,佩帶綉花氈裹背,其他地區較質朴、素雅。
其頭飾或戴布帽,或包青帕,喜綴五彩纓絡、串珠等飾品。頗有南詔王室貴族華美艷麗的遺風。過去男子穿右衽大襟長衫,寬腳褲,頭包青帕,腰系布帶或皮兜肚,現在多穿時裝。
4、紅河型彝族服飾
這類服飾主要流行於滇南紅河地區,以建水、石屏、元陽等縣最為典型。婦女服飾多彩多姿,既有大襟右衽長衫,也有中長衣和短裝,普遍著長褲,衣罩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多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
服飾色調極濃,並貫用配套的對比色,鮮艷奪目,裝飾性很強;圖案以自然紋形為多幾何紋次之。男子服飾與其他地方相差不大。
5、烏蒙山型彝族服飾
這種服飾流行於雲南省昭通地區的鎮雄、彝良、威信等縣以及貴州畢節、六盤水、四川敘永、廣西隆林等彝族聚居地區。烏蒙山區是古代西南彝族文化的發祥地,過去的彝族服飾與涼山彝族服飾大體相同,明清以來服裝款式變化較大。
現在雲南這一區的彝族男女服飾通常為青蘭色大襟右衽長衫、長褲,纏黑色或白色頭帕,系白布腰帶,著綉花高釘「鷂子鞋」。男子服裝無花紋,出門常披羊毛披氈。
婦女服裝領口、袖口、襟邊、下擺及褲腳均飾彩色花紋及組合圖案,漢語俗稱「反托肩大鑲大滾吊四柱」,頭纏青帕作人」字形,並戴勒子、耳環、手鐲、戒指等銀飾,婚後則以耳墜取代耳環,系白色或綉花圍腰,身後垂花飄帶。
個別地區彝族婦女著短衣長裙。大小涼山,山川險阻,過去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傳統風格,與東晉時期昭通霍氏墓壁上所繪彝族裝束一脈相承。
6、滇中及滇東南型彝族服飾
主要流行於以昆明、文山,以及同這兩個地區相鄰的紅河州部分地區。
女裝的主要款式為右襟或對襟上衣,長褲,個別地方著裙。以白、蘭、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圖案和幾何圖案。其頭飾各地差異很大。
昆明地區的部分彝族青年婦女,頭戴「雞冠帽」,形如雞冠,用大大小小各種銀泡鑲綉而成,做工精細;老年婦女一般挽發髻。
圭山一帶未婚婦女頭飾布箍,在雙耳部位綴一對三角形綉花布飾,腦後吊一束串珠垂向胸前。彌勒及路南部分地區彝族婦女以雙辮纏頭並包黑內,留一束頭發垂於腦後,以珠串、銀鏈、貝殼、絨線花色為飾。
文山、西疇、馬關、富寧等部分地區婦女頭包黑巾或頂花帕,頭飾簡單,而丘北、開遠、瀘西等部分地區的婦女則頭飾十分豐富,飾品有銀泡、絨線球、花和貝殼等。這一類型的男子一般穿對襟衣、外套坎肩、著寬檔褲,有的還扎綁腿,頭包黑巾。
❼ 為什麼彝族的服飾特點是這樣的
涼山彝族直到解放前還處於奴隸社會,彝族奴隸社會實行等級森嚴的家支制度。據彝文典籍記載,黑彝都是從古侯和曲涅兩兄弟分支而來的,由於人口的日益增多,就各自分為若干個大支系,成為「家支」。黑彝家支極為重視自己血統的「純潔」,把自己的血統看得「高貴」,不與他族通婚,若黑彝階層與白彝階層的人通婚,就會被剝奪黑彝身份,甚至被驅逐出家支。
「在較高的文明階段里,身體裝飾……盡了—個范圍較廣也較為重要的職務;那就是擔任和區分各種不同的地位和階級」①。在等級森嚴、貧富懸殊的奴隸社會中,彝族服飾在質料、款式、色彩上的等級特點都十分鮮明地體現出來。黑彝穿上檔全毛或棉布服裝,飾品佩金戴銀,白彝等級一般穿自製的羊毛或麻料衣裙,而終年住在黑彝家裡的最低層的鍋庄奴隸則披麻布衣。一般黑彝的頭帕、上衣不用鮮艷色做飾,而是素衣寬布,中青年婦女寬布藍花或藍布青花,年輕婦女也用紅色。白彝婦女的服裝則五顏六色,鮮艷奪目.黑彝婦女的帽盤一般要比白彝婦女的大,衣裙要長,百褶要多,裙底邊鑲貼的黑布條要寬。黑彝婦女裙長及地,不露趾,行動起來拖地有聲,威風凜凜;白彝婦女則裙不過膝,便於勞作。另外,黑彝男子的頭巾要纏得規整,大人小孩均穿一身黑表示穩重;白彝則隨便些。黑彝不能穿麻布衣褲,只能穿羊毛織品和棉布。彝族服飾無論在質料、款式和色彩上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充分體現出了其家支等級制度的特點,尊卑貴賤,一目瞭然。
❽ 彝族的服飾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乾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本型男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為立領對襟短衣、寬襠褲;女裝則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長衫,也有長衣和短裝,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著長褲,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可分為元陽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服飾特點
花腰彝是生活在我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北部高寒山區的龍武、哨沖鎮一帶的彝族尼蘇支系的一部分,現有3萬多人。花腰彝的稱謂來源與他們所穿的服飾鮮艷奪目、腰系綉花腰帶的著裝打扮有關。長期以來,花腰彝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服飾。
花腰彝族的傳統服飾做工精細又講究,一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完成一套服裝,往往要花三四年的時間。其中,需要掌握刺綉、挑花、散花、按花、扣花、穿花、堆花、貼布、勾邊等各種技法。花腰姑娘從七八歲開始就在長輩的指導下學習刺綉,經過幾年的勤學苦練,長到十四五歲時就成為刺綉能手,能獨立綉出巧奪天工的衣裳。 本型服飾流行於滇東南彝區及廣西那坡等地。女裝以右襟、對襟上衣及長褲為主要款式,個別地區著裙;男裝上為對襟,外套坎肩,下穿寬襠褲。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綉、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
服飾特點
(1)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
(2)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
(3)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
(4)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閑暇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❾ 彝族服飾有什麼特點彝族的風俗有什麼特點
彝族傳統的民族服裝形式很多,各地不同。比較常見的如涼山、黔西一帶,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枯腳長褲,也有的地區穿小腳褲長褲。頭頂留而是三寸頭發一小塊,稱為"子爾"(漢稱"天菩薩"),裹以青藍布帕包頭,在右前方紮成細長錐形"子帖"(漢稱"英雄結"),以示英武。男子以無須為美,左耳戴黃、紅大耳珠,珠下綴紅絲線流蘇。女子穿鑲邊或綉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長裙,群緣鑲以多層色布。外出時男女都穿"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端綴以長穗,長可及膝,用羊毛線織成多為黑色。冬天以領部有襇褶的羊毛披氈套在擦爾瓦內,夜間可作被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