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道政治題
壯族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雲南、廣東,貴州三省。壯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土地。祖先崇拜佔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著「天地親師」的神位。有的還信奉佛教。
壯歌久負盛名,定期舉辦對歌賽歌的「歌圩」盛會;壯族刺綉、竹芒編以及「干欄」建築藝術等名揚遠近。
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後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
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餚、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愛吃胡羅卜、西紅柿、芹菜等。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過年三天內禁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對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婦女忌食難產而死的家畜之肉;禁過年七天內推磨,不然會使家境貧困;忌用餐後把湯匙扣於碗盆的邊沿上,因這是給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諱女人跨過男人的衣物,更不能從男子身上,頭上跨過。忌諱女客上樓。忌諱婦女送自己的首飾、衣物給別人,否則會影響生育和孩子的順利成長。
苗族
節日是苗族風情展現得最精彩淋漓的時刻。黔東南苗族有名堂的節日有一百多種,春節、過苗年、吃姊妹飯節、吃牯藏、爬笙節、龍船節……數不勝數,一些節日又往往"節中有節",或者不同地方不同時間同過一個節,節慶活動比伏彼起,因此流傳"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的說法一點也不過份。就拿春節來說吧,一般過了正月初三,各村寨就陸續掀起蘆笙會的熱潮,今天這個寨子結束,明天另一個寨子又開始了,一個接一個像走馬燈似的,彷彿沒完沒了。
有些節日並非年年進行,例如"吃牯藏節"十三年才過一次,使得連苗家未經歷過的新一代人覺得分外神秘。
熱衷於追尋這些節日的人,如果想每一個節慶都去陶醉一番,那可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圓滿輪一遍呢。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時候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肝、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忌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B. 歇後語七寸腳裝三寸鞋-----硬裝是十二生肖中什麼動物
馬。
人們不是常說誰又露出馬腳來了。
比喻暴露了隱蔽的事實真相。
由來:宋代以後,婦女逐漸形成纏小腳的陋俗。「三寸金蓮」——腳纏得越小越美。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幼年時還被送到廟里當過和尚,成年之後,與農民出身的馬氏結為夫妻。
那個時代的婦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馬氏從小就要下地幹活,所以沒有纏足,生就一雙大腳。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雖然也感到馬氏大腳有損自己的面子,但出於感激馬氏多年來為他出謀劃策有功,仍然封她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後。
馬氏當了皇後,深居皇宮享受榮華富貴,但對自己的一雙大腳也感到無可奈何,每當與客人相見,總是用衣服的下擺或裙子將腳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
有一次,馬氏乘轎到金陵(現今南京)街頭游覽,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只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腳縮了回去,可人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於是這件新鮮事傳開來,轟動了整個京城,因為是姓馬的露出了腳,「露馬腳」一詞便流傳到今天,所以現在, 對不便公開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 都稱為 「露馬腳」。
C. 黃市長真是性情中人,實話實說解釋房價為什麼高
羅冠蘭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前香港話劇團首席演員,常活躍在舞台。但對於電影成績更輝煌,她是無線訓練班導師,曾任「中國星」電影演員訓練班校長。為人師,為校長,羅冠蘭的演技精湛毋庸置疑;她連續三年獲得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但只有95年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拿到金像。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88年獲得首屆香港藝術家年獎,94年曾經獲得過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擅長:各式各樣性格婦女
招牌角色:《驚天大賊王》、《港督最後一個保鏢》中她飾演一個女議員家,有影射陳方安生嫌疑;《收數王》中張家輝的母親,欠下高債,逼兒子進B社會賺錢;
馮淬帆
長瘦的臉,一撇黑鬍子,說話大聲粗口……馮淬帆在電影里許多形象就是如此。在曾志偉王晶等人的眼中他根本無需改變得太多,一如既往即可,所以他在《福星》系列、《追女仔》系列、《霸王花》系列裡幾乎都是一般模樣一樣性格。
馮淬帆也做導演拍過幾部戲,但沒出什麼成績。
擅長:整蠱作怪之人,粗魯漢,假正經
招牌角色:《福星》系列裡貪玩的五福星之一;《霸王花》中飛虎隊隊長,帶一隊蝦兵蟹將斗不贏霸王花,但自己卻娶了胡慧中;《最佳損友》中損友之一;《癲佬正傳》中幫助那些神經病的工作人員,他是主演,是我看到他為數不多正正經經的角色。
太保
原名張嘉年,70年代開始從影,至今仍然拍片。80年代和成龍洪金寶混,憑借這兩大巨星的電影平台,太保角色雖小,但混到臉熟,仍然為人所注意。去年看片《黑狗來了》,他飾演貪財好賭的永吉,角色詮釋得很好,這和他12歲前在生活密切相關。正因如此,他港台通吃,兩邊都能見其身影。這些年港台電影道都不行,他做配角都少了。
太保曾經憑借《公僕》和《運轉手之戀》的演出兩次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提名。一次擦肩而過,一次抱馬而歸。
擅長:打手、爛仔、無賴
招牌角色:《悲情城》里那個什麼都不怕的手下,說說台語,時而冒出幾句粵語;《運轉手之戀》中計程車行老闆,害怕兒子是同性戀,拿幾盒帶給兒子看,《飛龍猛將》中想暗算成龍的郵輪服務員……
羅莽
看邵氏電影羅莽也是頻頻出現,不拘言笑,動不動就露出結實的肌肉。都是些很有性格的江湖漢子。
他是邵氏時飾演的人物實話說不需要太多演技,都是些擺擺樣子的功夫架子;離開邵氏後進步一些。
擅長:肌肉、武林高手、莽漢
招牌角色:《南洋十大邪術》中那個用中華法術破泰國降頭術的;邵氏里頭的「大隻佬」,比如《五毒》里刀槍不入的師兄,《廣東十虎與後五虎》中的鐵指陳等;
李燦森
他亂蓬蓬的頭發,一張普通得有些難看的臉,配上精巴乾瘦地都可以拿出來彈鋼琴的身材。李燦森在現今帥哥當道的香港電影圈,丑得令人過目不忘。可奇怪的是,看他的電影不會讓人覺得有絲毫的討厭,甚至慢慢地就會喜歡上他的表演。在處女作《香港》中,他把男主角中秋演成一個很出位又很重情的小混混。之後,所有的另類人物都和他結緣,如小pol.ice、變態狂、古惑仔、小民等,而且個性十足,成了香港娛樂圈有名的另類配角「專業戶」。
張堅庭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回港後以寫劇本成名,他的《胡越的故事》、《表錯七日情》獲得過金像獎的最佳劇本;他拍的電影大多數和王晶是同一類型,搞笑胡鬧。出名的要數《家有喜事》和《表姐,你好嘢》系列,而《表姐》系列開盡大陸人老土傻冒笑話,激進愛國人士千萬莫看。電影名聲大噪讓他做起了生意,餐廳名字就叫「表哥餐廳」。他在報紙開有專欄,97之後自身和電影圈漸行漸遠,電影偶爾才客串一把。去年一句「港產片已經完成歷史任務」被杜汶澤罵雲吞面的沒資格談電影。說話不經考慮,遭後輩嘲諷也是活該。
張廷堅樣子木吶,表演千篇一律,實話說不是怎麼認可。但我得承認那個表情確確實實是有喜劇感。
印象深刻點的角色有《表姐,你好嘢》裡面鄭裕鈴的跟班侄兒,有特異功能;《鬼掹腳》中那個愛寫日記的新來pol.ice;《玫瑰故事》張曼玉的木吶男朋友等。近年在《金雞》和《飛龍再生》也見他浮了浮頭。
鄭丹瑞
起先做電台DJ,在廣播劇《小男人周記》出名,後拍成同名電影,打下名氣。鄭丹瑞編劇做導演做監制,做過幾屆「香港十大勁」主持人,去年和鄭裕鈴主持了 「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多面手一個。
電影方面,他出演過眾多角色,以懦弱怕事見長,今年卻在《阿嫂》里邊演一個拿拐杖的B社會話事人。93年拍《風塵三俠》獲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敗於秦沛。
印象深刻的有《武狀元蘇乞兒》中周星馳的師爺,教書多年周星馳名字都不會寫;《風塵三俠》中那個「嬲型」,梁家輝梁朝偉怎麼教勾女都沒用,就會煮湯算家用;《吉星拱照》中那個厚臉皮趙公子,後來和搭上周潤發表妹利智;《大鬧廣昌隆》中那個報每天豬肉價格的電台
孟海
孟海和鬼片之王林正英是同門師兄弟,都是粉菊花徒弟。由於是戲班出身,練就了一身武藝,而後跟隨林正英等人在電影界闖盪摸爬,漸漸混出了名堂。85年憑借《皇家師姐》的表現,獲得那屆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拍戲多年後做起武術指導和電影導演,大家比較熟悉的《刀》和《六指琴魔》、《新蜀山劍俠》武術指導就有他的份。
角色有《新蜀山劍俠》中劉松仁的徒兒,說什麼就做什麼;《皇家師姐》中的慣偷,結果和徐克等人偷錯了東西……
黃志強
黃志強導演的電影以生猛現實著稱。他飾演的角色也大多數是狂妄之徒。
印象深刻的是他和劉德華拍的那部《省港奇兵3》,前面假仁假義,後面暴戾無情,把一個暴徒演得活靈活現;還有《賭俠》開頭不服劉德華的賭徒;《鐵甲瑪利亞》中的酒保,《雙龍會》中的……
徐錦江
以前在什麼看到他的消息,裡面感嘆:徐錦江竟然是國畫關山月的關門。好多年過去了,我到現在還不知道關山月是誰。
徐錦江是之徒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原因再簡單不過:他是個拍我該死片的傢伙。在人們的定向思維里,拍我該死的懂畫畫就好比三級跳遠的懂寫詩,他娘的太不可思議了。所以有時候我覺得讓人類驚奇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你去北大讀書,然後畢業後直接去豬肉,大家就會覺得好驚奇;你是長,然後你不貪污,就會覺得好驚奇;你為人兒女,然後過年過節你給你父母件衣服,左鄰右舍就會好驚奇……
畢竟畫畫是賺不到錢的,到香港尋求發展的徐錦江過得並不如意,他去夜總會唱,做模特,做臨時演員,始終無法好轉,後來即使拍麥當雄的幾部電影有了點名氣但一家大小靠著他養活,日子照樣不輕松,為了賺塊錢他終於答應出演我該死。
演過片是徐錦江的痛,為此,後來他在訪談中談及此段往事曾經痛哭流涕,看來他還真是我想像中的性情中人。
擅長:性格男人
招牌角色:《鹿鼎記》中的鰲拜,霸氣十足,可碰到無賴韋小寶結果慘不睹;《九品芝麻官》中的豹頭,開始追拿周星馳,後來成為周星馳的左右手;《賭神2》中的大陸警官,他到了扮「龍五」那段很好玩;《一個字頭的誕生》中的大舌頭;《監獄風雲2》的鬼見愁;《黑獄斷腸之砌生豬肉》中的三隻腳;《男女》中專拍我該死的演員華叔;《省港奇兵2》中被香港pol.ice逼迫做的卧底;《省港奇兵3》徐錦江再度出演,這回是個鐵面公共安全專家,一心捉劉德華回大陸槍斃;《新龍門客棧》中的千戶大人;《》等一堆我該死里的…………
高飛
高飛是空手道教練轉行,身手自然不會差,在香港拍動作片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按照時間順序,早些他的是在邵氏電影里頭混,演些江湖人物或黑道人物;邵氏關閉之後和成龍洪金寶多有合作,做起了打手、黑道大哥之類的,十年代不但演戲更是做起了編劇和導演,主要是拍些時裝動作片,可趕在成龍、李連傑時代,都是些低成本投入電影,以賺家用為主。成績平平。
高飛臉龐消瘦,經常緊鎖眉頭。還是比較好記的。如果你經歷過錄像廳年代,他也是個熟悉的人物。
擅長:義氣仔、道上人物、打手
招牌角色:《老虎出更》中利智的大哥,黑道分子,穿著條短褲被李元霸和周潤發兩人追了幾條街;《城寨出來者》錢小豪的大哥,因為管教不嚴,後來只好為弟弟報仇;《飛龍猛將》中的元華的過檔保鏢,不過連個女的都打不贏。
岑建勛
頭發鬆散的他江湖人稱「貝多芬」,後來和靠近,頭發開始干凈整齊起來,也不知是自然脫落還是自己剪的。看他在電影里一身邋遢,沒想到現實中倒是個情場高手。兩次結婚兩次離婚後,他和相識已久的港姐謝寧走在了一起,結婚十五年,去年低調的宣布「拖著手分開」,盡管是拖著手盡管還是朋友,但畢竟還是分手了。
岑建勛留學於英美,回港後做起《外》的主編,80年代和洪金寶創建電影,自己也化身一變,成為一名演員。岑建勛演戲雖多,但我認為他的演出並不算出色,能讓人記住多是靠身材長相——除了演精神病。而他監制策劃出品的電影有幾部屬於質量上乘,比如《省港奇兵》、《秋天的童話》。
擅長:精神病、科學怪人、不正常人士
招牌角色:《快餐車》等電影中的精神病人,常常和吳耀漢兩人搭在一起,是搞笑類的精神病人;《踢到寶》《鐵甲無敵瑪利亞》中的科學教授,專門發明一些神奇古怪的東西;《咖喱辣椒》中那位雲吞面的性格老闆;《棋王》中的香港老闆;《皇家師姐》中的盜賊;《癲佬正傳》,也是精神病人。
何家駒
70年代何家駒了家報館辦起了報紙,自己做起了總編,可賺到錢的他沒有好好利用,而是迷上賭博,結果3天輸掉他那2千萬身家,自己只好無奈進入演藝圈做起雜工,憑借聰明後來做到周潤發劉德華的經紀人,還玩起了編劇和導演。在美國休息幾年後,何家駒重回演藝圈而且是置身台前,做起演員。
何家駒在演繹壞人方面獨具匠心,無論是多惡心的人物他都是手到拈來,絕無缺斤短兩。許多演員只不過是一臉惡相,而何家駒由頭到腳從里到外都像足壞人,他就是在電影里被打,觀眾會大快人心那種演員。由於《監獄風雲》的出色表演,讓導演對他有了定型的認識,從此,一舉成名的何家駒盡管片約源源不絕,但始終都是演無惡不作之徒。
擅長:性情殘暴心理變態的典型人物,黑道老大,強 *犯
招牌角色:《監獄風雲》中監倉大哥之一,蠻橫無理,不講義氣,把梁家輝和周潤發逼上絕路;《獄中龍》中害劉德華那個;《龍之家族》的反骨仔;《滅門慘案之借鍾》中沒人性一家中的父親……
鄭則仕
來也想寫鄭則仕的,但他拿過兩屆金像獎影帝,以後選個專題再詳細談他。
出彩配角:《黃飛鴻》里的豬肉榮,洪金寶盡管也肥,但就是沒有鄭則仕那麼像豬肉佬;《跛豪》中的肥波,舊時代黑道大佬;《大丈夫日記》中認真的 pol.ice;《濠江風雲》中說一口客家話還是什麼話的警長。
還有偶最喜歡地~~~肥貓貓~~~
爾冬升
說他家族有超過二十人做過電影一行,除了大家知道的秦沛姜大衛爾冬升三兄弟,表兄弟王鍾王青也是其中成員。
王鍾和王青是邵氏演員。王鍾原名姜佩君,和姜大衛狄龍是張徹的第一代,當年狄龍結婚王鍾便是伴郎。
王鍾做為張徹的,根本不愁沒戲拍,邵氏時代的張徹電影王鍾也大多置身其中,演一些武林高手打手保鏢。做膩演員後王鍾跳級自己做起了導演,執導的電影出名點的有《周潤發和王祖賢主演的長短腳之戀》。王鍾當年的戲我沒什麼留意,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去年杜琪峰拍的《B社會》他倒是出彩,飾演和聯勝「吹雞」 哥,被梁家輝抽了一巴,接著又被車撞,接著又……
王青
王青長得怪異,青面獠牙,是拍江湖片的人才。事實上從邵氏開始他也沒演過什麼好人,多數以流氓、打手、黑道大哥身份出現。他是曾志偉當年的酒肉老友,張國榮梅艷芳等人相繼去世後,曾志偉領悟到時光和友誼的難能可貴,和張學友等人就積極創造機會給老友們見面聚會。04年曾志偉投巨資拍攝《江湖》,便把當年的一大幫吃喝玩樂的伙計請了回去一同演戲,其中就有王青。
樊少皇。
樊梅生家和成龍交情甚厚,98年成龍宣布收下樊少皇做徒弟,這是成龍破例。但成龍沒教樊少皇什麼功夫拳腳,只是在其他方面給予指點,只能算是名譽上的徒弟而已。
樊少皇本身功夫就了得,他十幾歲被樊梅生送到大陸學武多年,練就了一身武功,在電影上表演綽綽有餘,無需再苦學成龍拳法,反而他的表演太過生硬,需要向前輩好好學習,自己多多琢磨才行。
我看過好幾部他的電影,不消說《力王》印象最為深刻。其他的屬於看過電影忘記他的角色。
姓名:劉松仁
22歲考入演員訓練班,76年27歲簽約無線,開始演藝之路。
松哥一副書生氣派,為人溫文爾雅,絕非假斯文者能比。是出了名的婦女殺手,專殺那些看黃金時段連續劇的婦女。
在連續劇里劉松仁是絕對的主角,在電影里他就經常是以配角出現。飾演仁者俠士居多,而且都是理想中的俠客,武藝,為人正直,衣著整齊干凈,不像午馬那些人演的大俠,俠是俠了,偏偏蓬頭垢面,女人給他救了只有感恩戴德之心,而無以身相許之意,不夠理 想。因此說,松哥出現在理想化的武俠世界是再合適不過了。
擅長:大俠、警官
招牌角色:《鹿鼎記1、2》里的陳近南,是韋小寶敬服的少數人之一;之後又在《洪熙官之少林五祖》中扮演了一回陳近南,同樣是那麼的風度翩翩;《東方三俠》中梅艷芳的丈夫劉啟文,一身正氣的他卻不知道妻子的秘密;《新蜀山劍俠》里的昆侖派掌門人曉余, 和鄭少秋邊鬧矛盾邊合作抗魔。
姓名:徐少強
他的低調讓人難以估計他的地位。他做過股會計,後來被邵氏相中,改行做了演員,至今也有30年,演戲不計其數。喜好功夫加上拍動作片多年,徐少強練就了一聲本領,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看他在《詠春》里和甄子丹和楊紫瓊對打就知道身手不錯。
近年邵氏修復老電影,大家仔細看會發現不少徐少強的身影。徐少強有個特別的地方——他在香港幾十年竟然沒有經紀人,沒簽過經紀人,不過這些年轉到大陸拍連續劇,人生地不熟,為了方便照應,簽了個大陸經紀。
擅長:武藝反派、俠士
招牌角色:《詠春》中和楊紫瓊決一死戰的黑猩猩,盡管是山賊,是反派,但有原則情義,比起《武狀元蘇乞兒》中武功會幻術想做皇帝的趙無極,黑猩猩還算是個好人。
D. 項羽的霸王戟重達300斤,如今無人拿起,是今人不如古人嗎
項羽故里所展示的"霸王戟"重達三百斤,項羽能不能掄得起來呢?
歷史上的項羽力能扛鼎,是一個大力士,見於《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項羽力能扛鼎,這是一定的。商朝司母戊大方鼎重832.84公斤,西周中期大貴族膳夫克祭祀他祖父的大克鼎重201.5公斤,目前所能知道的西周最重的"淳化大鼎"重226公斤,秦始皇陵中出土了最重的秦鼎重達212公斤。
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幹活大多數憑借的都是一身的勞力。久而久之,就練就了一身很好的力氣,或者掌握了一些搬運重物的技巧,當然這是能吃飽的情況下,窮得吃土那些就別想了。有時候,搬運兩三百斤的物品,其實也都是不在話下的。
但怎麼說,如果要拿起一個150斤的霸王戟"運轉如飛"這就太難了。當然,有些人天天宅在家裡,上個五樓都氣喘,這個就不能一概而論了!
像霸王項羽生活的那個年代,天下動盪不安,作為武將世家出身的項羽,必須要勤學苦練。就像在"形意門"中,就專門一條專門用來練武的"大槍",重達六七十斤,武力高的就用"大鐵槍"!
總而言之,項羽如果不能掄圓那把"霸王戟",他就不能擔當得起反秦大任,也不會在那個年代裡揚名立萬了。
我們生存在這個和平年代,是無法想像到當時是如何的動盪不安,有時候,"今不如古"也挺好。
E. 霸王別姬里《思凡》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傅削去了頭發,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傅削去了頭發,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為何腰系黃絛,身披直裰,看人家夫妻灑落,一對對著錦穿羅,不由人心急似火,奴把袈裟扯破……電影里就到這了
F. 中國名著中的歇後語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周瑜打黃蓋一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許褚斗馬超--赤膊上陣
阿斗的江山--白送
夏侯敦看春秋--- 一目瞭然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黃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趙子龍戰長板--渾身是膽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G. 黃陵老秧歌的相關信息
一、黃陵老秧歌主要樂器
黃陵民間打擊樂器常見的有抬鼓、大鼓、花鼓、大鑼、京鑼、馬鑼、鐃鈸、鉸子。購買打擊樂器時也應注意挑選音調,一般以「F」調為准,大件的音低小件的音高,應在「F」高調中的5、1、3、5、1范圍。
黃陵秧歌舞對打擊樂器的用法有兩種,在泥區河溝以北的各村表演秧歌舞時多用小樂器伴奏。即:參與的樂器是馬鑼、餃子、花鼓三樣。只有馬鑼的聲音最突出。泥區河溝以南的各村多用大件樂器伴奏。即:抬鼓、大鼓、大鑼、鐃鈸,但不排除小樂器的參與,該兩種形式的樂譜是相同的,混合在一起演奏時還可以產生配器的效果。
二、黃陵裙子舞基本要領
黃陵秧歌大致有兩種形式,以泥區河溝以北的南村、北村、奎張村為主的形式是一個耍雜(男角),一個包頭(女角)、一個打花鼓或餃子或馬鑼的三人為一小組,由多個小組組成。表演時耍雜在前,包頭在後,小擊樂隨之。在場內跳躍打擊伴奏。大鼓、鐃鈸、大鑼等在場外,只在入場、退場,踏小場時伴奏,烘托氣氛。
以泥區河溝以南的馬家塬村、梨園村、縣城內為主的是以二至四支小分隊組成,每支分隊由一個耍雜領頭,後隨多個包頭不定人數、包頭後邊還有俊老頭、丑老婆,或有醫生、先生、商人等社會雜角。還有三、五個小頑童。打擊樂隊大鼓、大鑼、鐃鈸為主。除了唱以外,一直把秧歌隊敲的送進場,又送出場。但以上兩種形式的服裝、化妝、道具、打擊樂譜是相同的。
1、頭飾、服裝和化妝
(1)耍雜
頭飾:舊時耍雜的帽子是用草帽圈褶疊成前邊低後邊高的樣子。也可以用下面方法製作作袼褙之法:取(1×2)米的木工板或類似的面板作案子或用現成的案子,再取一些干凈的布塊,新舊都可,浸濕擰干:先將大塊的最好和案子相同大的一塊平鋪在案子上;取糨子一小桶攪勻;用毛刷涮到這塊布上,再取一小塊布鋪到上面粘實摸平如此各處共粘五層左右,最後一層應選用蘭色、綠色或淺綠色的新布封面,干透後摺下來待用,俗稱袼褙。作耍雜帽子時取一決袼褙先剪成直徑約56公分的大圓片,再在中間圓心剪去直徑為歷18.3公分的圓,所剩的材料就和草帽相似了,然後再進行褶疊,作上帶子縫好就成了。
服裝:上下身均為黑、蘭、灰色中式便衣統傳布紐扣,腰系下墜感好、柔軟、稍重的布料作成裙子,白色為宜,出場時將右邊一角提起別於腰間,腳穿牛鼻子布鞋(腳背到腳頭有兩道布梁梁)。白色中式布襪子,將褲腿上裝在襪子口內,用白布帶綁緊。
化妝:丑角化妝,只在兩眼和鼻子之間的三角區劃一白色棱形豆腐塊,帶三撮小黑鬍子。
道具:左手執30公分球形的花燈,一般都是蓮花燈籠,以備夜間照明表演時用,右手執蠅甩。
(2)包頭
包頭在舊時都是男扮女妝,因受封建社會約束,一般女人不扭秧歌。
其所用的頭花、假發、頂花、服裝、扎裙等製作極為考究,在此不一一敘述。
(3)雜角
老太婆:丑角打扮;假大肚子;穿作飯用的圍裙;用爆竹或紅辣椒作耳墜;驢安眼(驢拉石磨磨面時遮擋眼睛的兩個草帽殼)作奶罩,手執大棒槌或擀麵杖等,紅臉蛋,白眼圈;表演時丑態百出。
小頑童:頭頂兩個直立的小辮子,肩掛一條驢串鈴,其形如佩帶(寬約四公分,舊時是用牛皮作的,可用上述的袼褙作成上系五至八個直徑約五分分大的銅鈴),小醜化妝。
其他社會條角的服裝、化妝隨意
2、基本動作
(1)為了便於介紹和理解,特作以下注釋
①以下將演員自己的上下、前後、左右仍稱上下、前後、左右,將身體各部位仍稱手指、手掌、手背、手腕、小臂、肘、大臂、腰、小腿、大腿、膝蓋。只將腳心的前端稱腳掌,後端稱腳跟。
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將左腳向前動次邁出的第一步稱一中蹺(半步),兩蹺才算一步,以下無論左右腳只要向前邁一次者皆稱一步,則左右腳都向前邁了一次對稱兩步。
③繞廣場正轉或繞他人正轉均屬逆時針旋轉,反之是順時針旋轉。同理掏他人逆時針繞過為正掏,反之為反掏。
(2)甩蠅甩和甩扎裙法
①蠅甩大甩∞字:是耍雜在第一小節強拍的同時將蠅甩從自己的右上方再甩到自己的左下方,又由左下方拉起到左上方,再由左上方甩到自己的右下方再拉起來。正好在空中劃了一個橫向的∞宇。要求八拍完成一個∞字。
②蠅甩小甩和大甩∞字:不同的是耍雜在身體前邊,腰的下半部甩,甩的輻度很小,每兩拍完成一個∞字,強拍由右向左,弱拍由左向右。
③甩扎裙:是包頭的重點動作,因扎裙的的前角都有小布環套在中指上,甩時先要將手向所甩的反方向從下邊擺過一點,然後由下而上,乘著勢能,用上勁兒,先向外再向上豁出去。要求甩得展開順風飄起,然後高舉繞過頭頂。
(3)步法
①雲步
a、單碾雲步
b、雙碾雲步
②碎步
③走步
④舞法
a、貨郎閃擔曲
b、孔雀三點頭
c、鳳凰單閃翅
d、輕松舞動式
e、飛蛾撲燈式
f、鳳凰雙閃翅
以上飛蛾撲燈和鳳凰雙閃翅都是黃陵秧歌舞的要求,必須認真做好、使之能產生動之若蟬、舞之如蝶,如水上浮,似雲中飄的藝術效果。
3、表情要求
黃陵秧歌舞主要是表現了地處黃土高原黃陵之民情民意、風俗習慣和拙中見巧,丑中現美的民間藝術特色,表現其身強力壯的漢子除了陽剛之氣外,也有幾分秀美,而黃陵秧歌舞中的女角(包頭)主要要表現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女性含情不露、羞羞答答、嬌嬌滴滴,文靜雅稚,純朴善良的嬌柔美。
所以耍雜應以風趣、幽默、滑稽不斷挑逗包頭的表情出現,包頭應以既羞羞答答、不敢面對耍雜,又嬌嬌滴滴地偷眼斜視耍雜。既想躲開耍雜卻不由自主地緊隨耍雜的矛盾心理表情為主。
4 、樂隊組成
按中型百人秧歌舞應有擂鼓兩抬、大鼓兩個、鐃鈸八付、大鑼一面、京鑼兩面、花鼓四件、馬鑼六件、餃子六付,統一應為「F」調,按大小件以5、1、3、5、i為宜,還須「F」調,嗩吶六至八支。
5、基本的廣場表演
前邊已經提到黃陵的秧歌舞,南北兩地形式不同,就村和村之間也大同小異,在這里只能將各種形式取長補短結合一起,按照以下結構形式為例介紹。
秧歌隊中共16個打小鑼鼓的(8鑼、4釵、4鼓),以下統稱小鼓。大鼓和大釵在場外伴奏統一簡稱大鼓。8個耍雜的,按順序為1、2、3、4、5、6、7、8組,48個包頭(女角),老夫、老婦、雜角可隨意增減。共80餘人,設一個總領頭的。男角按身高分別依耍雜、小鑼、小釵、小鑼、小鼓的順序排列呈單行,每一個男角包括小擊樂的按女角的身高所排成的單行隊分別引兩個並排的女角,共為8組,依次排列,呈花插一路隊形。即一男引二女呈三角形依次排列。
入場:(先輕後急式)嗩吶、小鼓伴黃陵民歌、耍雜貨即閃擔式、女角鳳凰單閃翅和孔雀三點頭式總領頭引成一路,慢步扭過場,打圓場子、待觀眾圍起來之後,起大鼓、加速度、小收點之後,所有男角側身面對女角碎步倒退,蠅甩大甩正圓形,引女角正轉,女角右手高舉扎裙,左手拿平,低著頭,背著觀眾側身面里,碎步緊追男角。(注意:要鑼鼓急,步子緊、揚起風、女角右手之扎裙要像彩旗一樣隨風飄動。當轉完一圈之後,總領並沒有一個飛腳,返身轉向隊列右側高舉蠅甩在空中甩正圓形,指揮第一個耍雜、左轉變領隊伍再向左反轉一圈,又一個飛腳轉向隊列右側高舉蠅穗在空中大甩正圓形,指揮隊伍向左進入正轉)。隨即總領頭口哨第三響的同時,所有要雜蠅甩大甩8字形,女角立即舞動扎裙變為飛蛾撲燈式,再轉兩三圈。(注意:要求男角的蠅甩、擺向哪邊,女角所提扎裙就撲向哪裡,相互對面照應)。
(一)游龍戲戀鳳(熱烈式)
(二)並蒂蓮花開(先輕後急式)
(三)四禧樂平安(輕盈式)
(四)八寶蓮花燈(熱烈式)
(五)龍鳳呈吉祥(熱烈式)
(六)鴛鴦鬧春波(先輕後急式)
(七)白龍馬分鬃(熱烈式)
(八)蠍子倒顛尾(熱烈式)
(九)日月同光輝(輕盈式)
(十)二龍戲明珠(熱烈式)
(十一)丹鳳朝陽開(輕盈式)
(十二)新春鬧元宵(熱烈式)
(十三)盤龍興中華(熱烈式)
三、黃陵霸王鞭基本要領
「霸王鞭」,又稱花棍,因服裝多處都系有小鈴,花棍打到哪裡哪裡就響,則該舞蹈又稱「渾身響」,所以稱道具為「花棍」,稱節目為「渾身響」。
(一)由於花棍本身就要發出響聲,則需要用空蕊的材料製作,在舊時只能用竹桿製作,以直徑3公分、長度80公分為准,兩頭垂直方向各打三個小眼打透,共6個。要能穿過細鐵絲。眼與眼與端頭之間的距離宜2.5公分左右,再用細麻繩在管腔內穿上適當數量的銅線做小墊圈,要求舞動時能發出聲音,再用淡黃色油漆塗刷兩遍,干透後再用各種顏色的彩紙每隔三至五公分,用糨糊纏繞在花棍上。再在兩端繫上麻絲或毛線作的彩色纓子。長度約20公分。花棍就作成了。
(二)服裝或化妝
由於渾身響是古代流傳而來的,又因其動作類似武打,所以黃陵人打花棍一般都模仿戲劇武士的服裝和化妝,女的都模仿武旦的服裝和化妝。則男的頭包大方巾。上下身都著緊衣緊袖彩色服裝系腰帶。女的基本和男的相同,不同的是顏色應以暖色為主。肩披苫肩,腰間系綉花短裙。無論男女肩上,袖口、鞋上都系有小鈴,才能渾身都響。
(三)樂隊
舊時的渾身響一般都是演員自己唱著民歌打著花棍,載歌載舞的形式,現代人如果表演渾身響可以有樂隊。在廣場表演時宜以民樂嗩吶、笙為主。視人數而定嗩吶數,只需很少量的小鼓、小釵、小鑼之類的小擊樂輕打節奏。並應有場外伴唱者。在舞台表演中,應以弦樂為主,碰鈴之類打節奏,也有伴唱的。歌曲宜選擇旋律明快順暢,節奏強勁有力的民歌。
(四)基本動作
渾身響和其它舞蹈相同,其基本動作編導的創作設計後是可能千變萬化,這里只介紹黃陵民間流傳的幾種最基本的動作。
(1)行進式
(2)跳躍式
(3)單打式
(4)對打式
若將以上四種基本打法理解以後,很容易得知,渾身響的表演也同樣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經過具體編導的設計,能夠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動作。
(五)渾身響的表演
表演渾身響的人數可多可少,為了便於介紹以下以6男6婦女共12人為例,並分別按大小個,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為代號排成單行隊,演員在後場處於預備狀態。單號為男,雙號為女。並設指揮一名在場外發信號。
(1)廣場表演時樂隊和伴唱在場外,這里稱後場,當樂隊奏響歌曲之前奏曲時演員在後場處於預備狀態。當發出第一拍時,①號領隊員單行以行進式入場正方向(逆時針)繞場一至二周。
(2)當相互距離拉開約三米多,且形成無斷條無缺口的圖形,指揮員發信號(嗩吶等)四拍後全場同時變成跳躍式,三、兩圈後指揮員發號四拍後同時恢復進行式,且雙號向內到出走成內雙號外單號兩個圓形。
(3)指揮發號四拍後,單號立即反復反身旋轉,則外圈反轉內圈正轉,發號四拍後同時作單打動作,則外圈的單號側身面里雙手舉起花棍作抬架動作,內圈的雙號按照速度和節拍遇到哪一位打哪一位的花棍中段,稍轉一合,發號四拍後恢復行進式,單號在外圈繼續反轉。此時待①和②、③和④、⑤和⑥、⑦和⑧、⑨和⑩、⑾和⑿號面對面對齊時,且要前後照應首尾相進圓形,不得有斷條,不得有缺口,間隔距離保持在3.5米左右時。原地行進式。
(4)發號四拍後。全場先打跳躍式前四拍,且單號和雙號呈面對面狀,從節拍開始內外同時都起步從所對隊員之右這穿過去完成了八拍後立即又轉過身原地打前四拍後又從第五拍開始起步從所面對的隊員之右邊穿過,完成八拍後立即又轉過身面對著。如此反復幾次,待雙號進入內圈時,發號四拍後恢復進行式。外圈仍然反轉,內圈正轉,並保持相互交替對齊隊形。
(5)指揮發號四拍後,全場開始對打式,邊轉邊打。外圈側身面里,里圈側身面外,遇見誰和誰打,數次後,發號恢復行進式退場。
四、黃陵跑竹馬教程
跑竹馬是黃陵縣特有的一種民間舞蹈,表演對其鑼鼓聲、嗩吶聲、呼哨聲助陣,場面熱烈壯觀,陣勢雄壯宏偉。只在五十年代中期出現過,參與過的人如果在世,也已九十有餘了。對跑竹馬了解的人也就相對不多了,現在只能根據蘇孝先和吳百順先生的回憶進行整理,現介紹如下:
(一)道具、照裝、化妝和樂隊
主要道具是竹馬,其製作是模仿馬偽形狀用竹楣子將馬的上半部綁紮成框架,再用多層麻紙糊成馬的外形,根據具體節目所需要的數量作成後,分別塗上紅、白、黑各種顏色,紮上鬃毛、耳朵,安上眼睛等,將麻絲塗上顏料做馬尾,背部應留一大洞,表演前從人的頭頂或腳下穿過,掛到腰間,再給馬脖子掛上串鈴,給馬頭頂繫上紅纓子,要求非工精緻逼真。其它服裝、化妝和導具及古典戲劇相似。樂器以大鼓、大釵、大鑼為主。
(二)人物角色
跑竹馬是表演傳說中古代某次戰爭的演義場面,以下以三戰呂布為例介紹:
(1)馬介大將和戰馬總稱馬介,大將是劉備、關公、張飛、呂布,戴頭盔、著戰袍、插背旗、按照戲劇臉譜化妝,頭盔上插著用野雞毛作的翎子,手執大刀或長予,騎不同顏色的假戰馬。馬介以下稱劉馬介、關馬介、張馬介、呂馬介。
(2)旗手也稱馬牌。每一個馬介需配一名旗手。同時期人四名,武士服飾和化妝。手執一約一米見方的大旗,四邊有圖案裝飾,三個邊有火焰牙形,中間兩邊都有所屬大將的姓氏。其它服裝和化妝及古裝戲劇相似行在馬介前邊。
(3)馬童,每個馬介還需設一名馬童,則共四名馬童,戲劇古裝武童打扮,著小卒或兵字的馬夾,執馬鞭屬趕馬揮馬的角色。大都在所屬大將馬介後面跟隨。
(4)定樁,丑角武夫打扮,有武功,屬全場最活躍的角色,也是表演總指揮。全場共一名。
以上僅以三戰呂布為例所以只有劉、吳、張、四組人馬,如果表演其它戰事,人物可能就很多了。但每一馬介只配前後兩名副手。
以上的角色只有馬介的動作簡單,表演時只須跑著跳著表
現馬在奔跑的動作就可以了。其它角色不同,應有一定的武功,起馬要合翻有力斗(小翻)打車軲轆(以下簡稱打車輪)栽立谷樁。以下稱拿頂。
(三)廣場表演
為了便於介紹和理解,以下將演員出場的場內之處稱後場,廣場的中部稱中場,後場的對面接近觀眾的地方稱前場。
(1)入場
(2)白馬分鬃
(3)二馬分鬃
(4)四馬分鬃
(5)退場
H. 求八扇屏台詞
八扇屏台詞:
我說說,你聽聽。在想當初,大宋朝有一江湖人,此人姓苗名訓字廣義,不遇之時,在灑金橋旁,擺下一座卦棚。巧遇未遇時的趙太祖打馬比此經過,見橋旁人煙稠密,圍著一座卦棚。迎面有一副對聯。
上聯寫:「一筆如刀,劈開崑山分石玉,」下聯配:「雙瞳似電,觀透蒼海辨魚龍。」橫批:「斷事如見。」匡胤一見心中不悅:「何處狂生,敢出此浪言大話?待我下馬訪之。」想罷翻身下馬,將馬拴在卦棚以外柳樹之上,分開眾人。
走進卦棚,向先生躬身言道:「先生,你看某後當如何?」廣義一看,吃驚非常,原來是開國太祖!急忙站起,口稱:「萬歲,草民接駕來遲,望祈主公恕罪。」匡胤聞言,大吃一驚:「先生你莫非有瘋癲之症?」廣義言道:「我主不必驚慌,看我主雙眉帶煞,二目有神。
左肩頭有一硃砂痣,後必有九五之尊。」匡胤聞言,心中暗想:「我左肩頭有硃砂痣,他人怎能知曉?莫非到後來果應他言。」想罷對先生低聲言道:「某日後如登九五,當將你宣入朝中,封為護國軍師。」廣義謝恩。匡胤走出卦棚。
向眾人道:「列位聽真,此人乃江湖人,江湖口,江湖術士,不過奉承而已。」說完上馬,奔他方而去。到後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果將廣義宣進宮去,封為護國軍師,執掌三軍司令。
到後來,湖北韓龍進來他妹韓素梅,太祖酒醉桃花宮,帶酒斬三弟,醒酒免去苗先生。廣義去後,太祖後悔,說出:「可惜我那先生,他乃灑金橋旁賣卦之一江湖人也。
(8)中老年男裝霸王漢七分褲擴展閱讀:
《八扇屏》運用「貫口」的手法,由甲簡明扼要地介紹畫屏上某些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後,揶揄乙無法與古人相比,而找出笑料。每段貫口中有褒有貶,如稱楚霸王項羽,是有勇無謀的「渾人」;稱後漢三國時的張飛是「莽撞人」。
稱三國時的東吳大夫魯肅是「忠厚人」;稱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軍師苗廣義是「江湖人」;稱三國時年少有為的周瑜、孔融和宋代的司馬光、文彥博是「好小孩子」;稱唐代的開國大將尉遲恭是「粗魯人」;稱輔佐周朝的姜子牙是「漁人」。
稱宋代岳飛的幕僚王佐是「苦人兒」。這些人物都來自膾炙人口的古典小說,也是評書藝人津津樂道的形象。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來,相聲演員表演《八扇屏》時,由於時間限制,一般只能從「渾人」、「莽撞人」、「苦人兒」、「小孩子」、「江湖人」、「粗魯人」這六種故事中,選擇三種來演。
I. 中國的一套民風民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
漢民族15個主要節日:
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
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正月
---------------
初一:春節(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節(於立春日)
初七:人日節
初八:穀日節
初九:天日節
初十:地日節
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燈節)
二十:天穿節
廿五:填倉節
晦日:正月晦
●二月
---------------
初一:中和節(太陽生日)
初二:春龍節(龍抬頭、龍頭節、土地會、春社日/屬春秋兩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節(花神節、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撲蝶會
十九:觀音誕
春分節(於春分日)
●三月
---------------
初三:上巳節(女兒節)
寒食節(冬至日後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節(於清明日)
●四月
---------------
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
立夏節(於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節
●五月
---------------
初五:端午節(端節、端五、端陽、重午、蒲節、天中節)
十三:雨節(關公磨刀日)
二十:分龍節
夏至節(朝節,於夏至日)
●六月
---------------
初六:天貺節(六月六、曬蟲節、蟲王節、回娘家節)
十九:觀音會
廿四:觀蓮節(蓮花生日)
●七月
---------------
初七:七夕節(乞巧節)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瓜節)
廿九:地葬節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天醫節)
十五:中秋節
●九月
---------------
初九:重陽節
十九:觀音會
●十月
---------------
初一:寒衣節(授衣節、冥陰節) (本表於年月底編制,故以此起算)
十五: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十一月
---------------
冬至節(於冬至日)
●臘月
---------------
初七:驅儺日
初八:臘八節
十六:尾牙節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歷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從陽歷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動。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小年,即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參見討論頁中的說明),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
放假日期
大陸規定的「春節法定假日」為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盡管如此,很多地方(特別是非國有單位)還是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中國周邊國家,如韓國,韓語為「Seollal ?? 」(韓語「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稱「元旦」,這一假日的法定時間和中國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雖然各國稱謂不盡一樣,但是習俗差不多。
過年習俗
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作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作為傳統,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掃塵,
貼春聯,貼年畫,
請神,拜神,送神,
燒香,燃燭,
掛燈籠,燈籠里點蠟燭,燭焰躥動,真好看.要是放一個電燈泡,可就遜色多了.
拜祖先,
敲鑼打鼓,
年夜飯,守歲,
放鞭炮,
拜年,
壓歲錢,
踩高蹺,舞龍燈,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年」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於「春節」一名,最早見於《後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裏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闔家團圓。初一淩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採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裏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裏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准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裏都喜歡盪鞦韆。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綉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