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方現代景觀設計師有
造園時代:造園術(Garden Craft)、造園(Garden Making)、園林設計(Garden Design)、造園藝術(Garden Art)
歐美國家在18世紀中葉以前手工業時期,只有供皇帝使用的獵苑(Hunting Park)(相當於中國周文王之囿)、皇家營苑、王子或貴族的城堡園林、貴族的別墅(Villa),園林、寺廟園林、富裕階層的私園。其中,獵苑和寺廟的聖林是自然的或半自然的。其餘都是人工建造的。因此,園林必須是人工建造的。歐洲18世紀以前的自然風景不能稱為garden,只能稱為park。這個park與後來的urban park,publicpark是完全不同的,後者是人工建造的,而前者是自然的。當時的人造園林有下列許多類型:
(1)果園(fruit Garden)、廚園(Kitchen Garden)、葯草園~Herb Garden),這一類園林,是園藝學科的園林,以果品、蔬菜、葯草等實用功能為主,不能列入園林藝術范疇。
(2)綠色雕塑園(Topiau:Garden):迷園(Maze、Labyrinth)、結紋園(Knot Garden)、花壇園(Parterre)(主要是把許多knot Garden和許多Carpet bed毛氈花壇組成一個中軸對稱的花壇群),這類園林的布局造景都是中軸對稱的,可算是一種幾何式美術作品。
(3)階地露壇式園林(Terraee Garden):是義大利山坡較大型的園林,是建造在山坡梯形台階地上的幾何式園林,這類園林,可列入園林藝術類型。
(4)平地幾何式園林(Flate Geometrit:Garden):法國、巴黎郊區由勒.納特亥(Le Notre)設計的「凡爾賽營苑「(Versailles),是這一類大型園林藝術的「典範「,是西方幾何式園林藝術的頂峰。
這個時期的園林中,第一類是實用園林,沒有什麼藝術設計,都是由園丁或園主人自行安排建造的,是小型的。第二類是中型的,有美術沒計,中軸對稱,有的場合也配上水池、噴泉、雕塑或花架、亭、榭。一般布置在別墅、住宅建築物外圍,花園不是主體而是配體,是美術創作,但不是藝術創作。第三類是大型主題園林,包括階地露壇式園林與平地幾何式園林像凡爾賽宮苑,面積近萬畝(約666hm2),是西方園林藝術的代表。當時的園林設計、施工、管理也沒有專業的分工,都是由一個園丁(gardener)完成的。凡爾賽宮苑面積雖近萬畝,但人工建造部分,不超過4000畝(約266hm2),中國完全由人工建造的圓明園,也不過5000畝(約333hm2)。由於面積不大,所以,即使沒有生態學知識,也還可以應付。而且,當時西方的生態學還沒有問世。
總之,那個時期的園林,除少數主題園林以外,大多數只是建築的延伸和擴大部分,是室外的綠色建築。西方的幾何式整形園林與中國的自然式山水派園林是完全對立的。由於大城市還沒有出現,所以也根本沒有供城市居民共同享用的"公園"(public garden,urban garden)。法國的凡爾賽宮苑的主要規劃師勒.納特亥起初師從宮廷畫師,後來又跟隨父親(宮廷園丁)在宮廷中從事園藝師助手的工作,所以有機會多年在宮廷中學習園藝和造園工作。他當時被稱為:"王者之造園師和造園師之王"(the gardener of kings and king of gardeners)。當時,即使像勒·納特亥這樣的造園大師也沒有從事幾萬畝以上的城市大公園、田園城市、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或風景名勝區規劃工作的機會。
1.2風景造園時期(Landscape Gardening)
18世紀中葉,歐洲發生工業革命,接著出現了城市化,城市居民厭倦了那種精雕細刻、修剪整形、中軸對稱、了無生趣、費工費錢的幾何式園林。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充滿生趣的自然山水式園林,通過乾隆的畫師、法國傳教士王致誠傳入歐洲,震動了整個歐洲園林界,以致英國的整形幾何式園林在18世紀後期幾乎完全消失。
(1)賴普敦(Humphrey Repton)(?-1818年)與風景造園學(Landscape Gardening) 賴普敦是英國第一位造園家,他提出了"風景造園學"(Landscape Gardening)和"風景造園師"的專門名詞。他曾說:"只有把風景畫家和園丁(花匠)兩者的才能合二為一,才能獲得園林藝術的圓滿成就。"
(2)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The English Landscape School)的產生
肯特(William Kent)是早期英國自然風景式造園家,他拋棄了幾何式園林,代之以自然風景式園林。他說:"大自然是厭惡直線的",他把前人遺留下來的通直的林蔭大道,全部破壞,並採用中國"曲徑通幽處"的方法加以改造。他的學生勃朗(L Brown)(1715-1783年)在英國也非常有名,勃朗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義大利幾何式園林,全部改造為"自然風景式園林",人們都稱他為"萬能的勃朗"。勃朗的繼承人賴普敦於1806年在著作中寫道:"那些用欄桿圍起來的石頭平台,壯麗的石級、拱門和人造的山洞,高聳的修剪樹牆,壁龕和後退部分,處處裝飾著雕像,……那種義大利幾何式園林,……什麼雪泥鴻爪,什麼斷垣廢址,都已盪然無存!"(遺憾的是,這些在18世紀末期,已經被英國風景園林家毀掉的幾何式園林,現在又被我們的某些現代園林師拷貝過來,充作後現代派園林來兜售)英國的浪漫主義自然風景式園林便由此產生了。雖然後來受到過另外一些造園家的反對,不過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已經經過歷史的長期考驗,必將繁榮不衰。
應該特別引起重視的是,歐洲在18世紀以前,風靡了幾世紀的兒何式園林是歐洲造園大師受到中國自然山水派園林的震撼以後,由他們自己親手將原有幾何式 園林加以拋棄或改造的。
2 在工業革命與城市化以後,西方園林學科的發展
2.1奧姆斯特德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環境規劃設計學院勞萊教授(Prof.M.Laurie)在其著作《An Intrne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寫道:"一提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L.A.)這個專業術語,便是一個費解的難題,專業工作者常常因為他們的現代專業觀念被社會誤解而苦惱。因而還常常用風景造園(Landscape Gardening)來解釋,但是又經常用總體(Site Planning)、城市設計(Urban Design)和環境規劃(Environmental Planning)等術語去闡明L. A.這一術語的廣泛含義和工作深度。"這個費解的術語: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美國風景園林師之父奧姆斯特德(F.L Olmsted)在1858年創造出來的新術語。奧姆斯特德是辦農場和從事土木工程技術工作的,並未受過L A「的專業訓練。他本人設汁過華盛頓特區市中心及市中心的國家首都公園、紐約中央公園、波士頓墓園、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校園,:他設計過城市公園、個人私園、城市規劃和道路交通網規劃、用地規劃、居住區規劃和面積超過3000km2的約瑟米蒂(Yosemlte National Park)國家天然公園(相當於自然保護區)的規劃、波士頓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以及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設計。他把所有他從事過的性質很不相同的工作統統稱之為"Landscape Architecture"。所以勞萊教授說:"無怪乎人們對於Landscape Architecture到底是干什麼的?在思想上引起了混亂。"
2.2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美國是世界上工業化發展最快的國家,早在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他雖然是在紐約宣誓就職的,但他深感美國的特大城市,如紐約、芝加哥、費城 等,早已不適宜作為居民理想的生產、生活環境和人居環境,因此他拋棄了紐約和費城,而另建華盛頓特區作為首都(當今中國現代化理想城市的建設者,正在熱衷 於抄襲摩天大樓集中的香港模式,而香港模式又不過只是過時的紐約模式的拷貝)。並於1801年,將首都從費城遷往華盛頓特區。
1945年美國的原子彈在日本廣島爆炸,核污染危害波及全球。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個新的學科、新職業,就是在上述人類環境危機不斷嚴重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當時,世界各發達國家的Landscape Architects們多次集會,醞釀針對L.A.這一新的學科,成立一個國際同行聯合會,以促進這一新學科的發展。最後終於在1948年9月,在英國劍橋召開了這個國際學術團體的成立大會,將這個國際組織定名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f Landscape Architects"(縮寫為"IFLA")。章程規定,這是一個非政治性的、非營利性的國際學術團體。迄今,該聯合會已有50多個國家的學術團體參加,總會沒在法國巴黎,下設三個分會。IFLA只吸收代表一個國家的學會作為團體會員參加並作為理事。如果這個國家的學會不參加團體會員,則由IFLA選一位該國有成就的學者作為個人理事。由於某些原因,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尚未能加入IFLA,所以筆者從1983年至今,一直是IFLA總會的個人理事。
對於20世紀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一學科和職業,IFLA在其章程的宗旨中是這樣闡述的:"鑒於世界各國人民的長遠健康、幸福和歡樂,是要建立在人們與他 們的生存環境和諧共處和明智地利用資源的基礎之上的:又由於那些增長的人口,加之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能力,導致了人們在社會上、經濟上和物質上對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又由於為了滿足那些對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而不致惡化環境和浪費資源,這就要有一種與自然系統,自然界的演化進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相密切聯系的專門知識,專門技能和專門經驗。這些專門的合格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我們已在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個專業的實踐工作中找到了。"這就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個學科和專業的現代概念。
2.3國際大地規劃教育學術會議與Landscape Planning
1986年3月,在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舉辦的國際大地規劃教育學術會議(World Conference。n Ecation For Landscape Planning)明確闡述了關於Landscape Planning學科的含義:"這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性科學,其重點領域關繫到土地利用、自然資源的經營管理、農業地區的發展與變遷、大地生態、城鎮和大都會的 景觀。" 這個國際大型學術會議,是由聯合國自然與自然資源聯合會(IUCN),EXXON教育基金會和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聯合舉辦的。大會邀請了26個國家88名國際著名學者參加討論,其中特邀了19名學者作了學術報告,筆者也是其中之一。筆者接到大會寄來的邀請信中明確地闡述了關於Landscape Planning學科的含義。這次大地規劃教育學術會議在論文報告中,還選拔出2名國際大地規劃教育典範,筆者是其中之一。根據這次大會闡述的Landscape Planning的含義,筆者把它意譯為"大地規劃",認為它是這個行業的具體工作,而且這一學科的最現代觀念已經擴展到"地球表層規劃"了。所以在18世紀,人們把Landscape Planning澤作"景觀規劃"是可以的,但到了21世紀,還是那樣翻譯的話,就不確切了,與國際學術界就很難接軌了。
3 在歐洲工業革命以前,中國造園藝術的發展
3.1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以及"人與大地"關系的古典哲學是人類文化的典範
國際大地規劃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師聯合會(IFLA)的第一任會長和終生名譽會長英國傑列科爵士(SirG.A Jellicoe)曾經在1985/861FLA年報發表論文《伊甸園的探索》(1985~1986的IFLA年報發表的淪文)中說:·關於園林甚至大地(Landscape)的文化,全世界都是建立在以下三大文化主流的基礎之上的。第一是中國,第二 是西亞,第三是希臘。特別是中國,她的這種特有文化,是從她自己這塊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後來傳到日本。到了18世紀中葉,對整個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時正是工業革命以後,城市化開始蔓延的時期)傑列科又說:"這是一種藝術,它是在如下「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孕育出來的一種藝術,那就是:「人只是大自然有機組成部分中的一部分(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是和大自然自身一樣,在沒有達到他的極限之前,他作為大自然從屬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這種中國哲學會使「人與自然「 兩者之間的關系,長期保持一種非常平靜與安定的狀態。還有真正令人激動的是大自然的奇景,例如,撲面而來的暴風驟雨,隨風起舞的樹木,轟隆瀉落的飛瀑,它們使我們平靜的生命之流,激起了陣陣波瀾。又如中國文人在園林中種植芭蕉,是為了傾聽雨打芭蕉的曲調。在中國或口本茶庭中產生的這種對自然美的敏悟,是西方人所不能領悟的。"
3.2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在國都中心建設大園林的國家
全世界的文明古國,除了中國以外,從埃及、巴比倫、希臘、印度到羅馬帝國,在城市中心,一般都是沒有園林的,城市的皇宮和民居也很少樹木和園林。現在我 們見到的義大利威尼斯,實際上是一座建築密集的石頭城,城市中的聖·馬可(SL Mark「s Square)廣場,全是石材鋪裝的地面,沒有草地,也沒有樹木。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威奇歐廣場(Palazzo Vecehio)、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羅馬市政廣場,都只有雕塑、噴泉,而沒有樹木和花草。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大廣場,也是一棵樹也沒有的花崗石鋪裝場地。(遺憾的是當今最理想的花園城市--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在國家高等法院前依然移植了一個聖·彼得廣場,這種新瓶裝舊酒的習慣思想,是多麼的頑固啊!)。這些廣場都是城市熱島效應的熱源,會惡化舒適的城市小氣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至少在公元前100多年)在城市中,或城市中心建設大型園林的國家。當今全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正在向中國學習;但是我們的城市建設,卻正在風靡一種噴水、雕塑的花崗石廣場,一棵大樹也沒有,使城市變成熱島,並把這種古老落後的設計標榜為現代化新思潮。
中國歷代皇城中心,建有大型自然山水園林,仍然保留至今的,便是元大都大內的西苑,即西方所稱的海宮。西苑范圍相當於今天的北海和中海,面積近2000畝 (約133hm2),水面名為太液池,池中小山名為蓬萊山,上建廣寒宮。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在此朝見蒙古族皇帝,他把這座海官驚嘆為神仙宮闕。
元大都宮城內除了西苑,另外在大內之北,尚有御苑,西苑之西還有前苑、後苑,園林面積達到宮城內總用地面積的近40%。到了1420年,明朝在北京建成紫禁 城,並修建皇城。把元大都的西苑向南擴建了南海,成為三海",總面積近3000畝(約200hm2),約為紫禁城面積的2倍。中國歷代都城中心園林面積大大超過廣場用地,這是一種進步現象。西方在城市化以後,都仿照中國在大都市中心建設大園林。例如美國紐約曼哈頓建了5000畝(約333hm2)中央公園,華盛頓D.C.建了36000餘畝(約2400hm2)首都公園。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建了近20 000畝(約1333hm2)園林。
3.3中國的杭州與西湖是全世界最早、最美的園林城市(Garden City)
園林城市(Garden City)是令人類人居環境(ekistics)的最高理想。Garden City這個名詞,是由西方人提出來的。他們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名詞?是因為他們沒有Garden City。如果世界上別的國家也沒有Garden City,那麼也造不出這么一個新名詞來。12世紀,全世界沒有第2個國家有像中國南宋的都城杭州(臨安)與西湖大園 林互相環抱而構成世界上最早、最美、也是全世界惟一的Garden City,被馬可·波羅稱贊為"最美麗華貴之城"。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畫家達·芬奇本人雖未到過杭州與西湖,但看到《馬可波羅游汜》中,在對杭州與西湖的浪漫色彩的描述,所以提出了Garden City的構想:家家戶戶都要有具有灌溉設備的花園。18世紀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提出了一個要把首都建成"一個由許多園林組成的城市,或一個建造在自然風景勝地中的城市"的風景園林城市的理想以後,依據他的提議而建成的華盛頓特區的市中心就有一個大花園。
到了19世紀,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又提出了消滅城鄉差別、工農差別的Garden City的新內容。根據19世紀以前西方提出的對Garden City的概念,公元9世紀,唐朝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時期(公元822-824年).杭州就已經完全符合Garden City的要求了。
到了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西湖東南鳳凰山、大內築成、周九里。就是國都臨安的紫禁城--南宋皇朝的政治中心。當時的國都已經開始疏散人口,置有16個衛星城鎮,臨安都城南襟錢江,北枕西湖;水路司由錢江直通靈隱。西湖的面積為8600餘畝,約為5.68平方公里。湖中大島孤山以及蘇堤白堤,和湖中築島點景.有三潭印月、小瀛州、湖心亭等,把西湖分割為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與小南湖五處。湖中三島與戰國時期蓬萊三島相呼應,繼承了秦漢以來帝皇神仙宮苑皇家園林藝術的傳統。南宋時期杭州"西湖十景",是全世界園林城市造景布局,靜態空間布局與動態序列布局綜合而構成一個環拱湖心的園林布局藝術系統。
這種西湖十景的"空間與序列的布局藝術園林系統",不但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發源地,也是全世界花園城市空間與序列布局園林藝術系統的首創與典範。對於她 的藝術成就,明代有一位日本使領館駐杭州官員,題杭州西湖圖詩篇如下:"初見此圖,不信人間有此湖;到了此湖,猶覺此圖欠工夫!"(大意)。
3.4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大自然「「為原型進行園林創作的國家
世界上最早的園林設計,不但埃及、巴比倫、希臘是整形幾何式的,中國也不例外是整形幾何式的。中國元、明、清時代帝皇神仙宮苑遺留下來的北海三神山仙島.如北海瓊華島、團城,圓明園的蓬島瑤台、頤和園龍皇廟,其建築和種植也都是中軸對稱的。但是中國早在公兀前138年的漢武帝時期,茂陵富人袁廣漢的私園已經採用了自然山水派園林藝術手法了,關於他的園林細節,下文還要描述。這種"自然山水派"園林,正是全世界進入高度城市化的現代大都會的城市居民所渴望而夢寐以求的。
3.5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造園「「這個行業、專業和學科的國家
羅馬帝國到公元117年,達到全盛時期,哈德良大帝才開始在城市郊區修建了哈德良山莊。到了中世紀,義大利許多城市郊區的修道院才開始種樹栽花,不過是極小的,以實用為主的葯草園和廚園。歐洲一直要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在城市郊區出現許多山地別墅園林,稱為"台地園林"(Terrace Garden),幾何式的。那已經是14~16世紀了。歐洲的真正園林藝術,是從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以後便進入法國勒·諾特亥平面幾何式園林。但是,中國在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已經建造方圓三百里,離宮七十所,種植異果名卉,養百獸的"上林苑「「了。
當時的茂陵富商袁廣漢,也已經建造東西四里,南北五里,構石為山,高十餘丈,激流水其中,養珍禽異獸,種奇樹異花的自然式園林了。這是在公元前138年的事,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自然式園林。這個私家花園的規模比起比它晚250多年的羅馬帝國的皇家哈德良山莊的園林規模要宏偉得多。所以說,當時中國社會上沒有這種造園的職業是不可能的,中國造園行業的出現,要比歐洲早1400餘年。
現在全世界留存下來的兩部最早的造園藝術系統理論著作:《作庭記》(作者或系日本11世紀末年的桔俊綱)和中國明代汁成著《園冶》(書成於公元1634年)。但通觀11世紀末年,日本《作庭記》內容,其造園藝術理淪,顯然是從中國漢、唐以來的造園藝術理論中繼承下來的。
4 各國對於Landscape Architecture學科涵義的理解
由於政治、經濟、生產力水平等方面發展階段有所不同。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國家對於Landscape Architecture學科也會有不同的涵義。
1858年,美國奧姆斯特德和建築師Vaux在他們共同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總圖上,簽上了Land。。ape Ar-chitecture的名稱。到了1899年,美國首先成立了The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縮寫為ASLA)。1900年,哈佛大學就設置了Landseape Architecture這一門課程。7年以後,哈佛大學的城市設計課程,是從Landscape Architecture課程中分立出來的。所以地球表層規劃學科比城市設計學科更為宏觀,內涵更為廣闊。而城市設計學科要比建築學更為宏觀,內涵更為廣闊。哈佛設置建築系的年代雖早,但學科的性質,並不能因設置年代早晚來改變它的內涵。
我國有些人提出了"大建築學"和廣義建築學的觀點,建築學是不可以包涵大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規劃的。這種學術觀點是不能與國際接軌的。當代國際最優秀的兩座園林城市都是風景園林師設計的:美國華盛頓D.C.的市中心及國家首都公園是Landsape Architect奧姆斯特德設汁的;而澳大利亞的園林城市堪培拉,是美國芝加哥Landscape Architect格利芬設計的,
英國首先採用L.A.這個名稱的設汁師是Patric Geddes.在1907年,他在蘇格蘭擔任Landscape Architect的工作:二戰以後,這個學科迅速發展,工作領域越來越大.包括新城鎮的規劃、擴建、改建,公路和道路、國家天然公園、水庫修建、森林、礦區和工業區重建等工作。
在德國,20世紀30年代,這個行業從事全國高速公路系統的規劃。
荷蘭這個行業,還從事圍海造園林綠地的工作,現在還從事城市重建工作。
在斯堪的納維亞,這個行業還在創建新的福利社區中.扮演活躍的主角,我國於1981年派出"國家風景園林專家代表團"訪問美國的"國家公園系統"和城市園林綠地,筆者作為國家風景園林專家代表團專家成員之一,發現中美兩國在國情、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上有很大不同。在我國,Landscape Architecture(風景園林)主要從事下列兩項工作:一是保護和規劃國家、地方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草原、牧場、濕地、河流湖泊、海濱、島嶼等原始地區;二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城市、居住區園林綠地設計,大型公園,效區公園設計,工礦、機關、醫院、學校、郊區風景區、旅遊休閑勝地、度假村等園林綠地沒計。體制上也是特殊的,例如:國家建設部城建司設有風景處和園林處;各省建設廳設有風景處:各大、中城市均設有園林局或園林處;中國"The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一級學會,也定名為"中國風景園林學會";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大學里沒置的專業名稱,也都譯為"風景園林學"、"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專業或行業。有人要把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個復合詞,分為兩個單詞來翻譯,L.(景觀),A.(建築),於是變成了"景觀建築·.這便會使我們大批不熟悉英語的同志,誤認為這是一門沒有出現過的嶄新學科。那麼,既然名叫景觀建築.一定是一種新的建築學,需請沒有學過植物學、園藝學的建築師來擔任這項工作。筆者以為這樣的翻譯勢必造成更多的混亂。還有人要把全世界都已十分明白的"園林城市"的概念,換成什麼生態城市、森林城市;把淺顯明白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換成說不明白的城市開敞空間、城市生態系統、城市環境藝術、城市林業等等把水髭混的新名詞,還認為這就是創新,這就是現代化。
筆者以為國家主管部門已經批准,而且執行多年的專業名稱和名詞,最好不要因為一些其他原因,隨意標新立異而引起混亂:重要的是在實際工作中創新,而不是在名詞上天天翻新。
全世界L.A.這個學科的教育,最先進的是美國,美國大約有60佘所大學設有l A.學科的系或專業。其次就是日本,日本有40餘所大學設有L.A.學科的系或專業。日本學者當然知道L A.這個學科的領域,已經擴展到地球表層規劃的范疇了。但是他們至今仍然把最現代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學科譯為《造園學》。但把《造園雜志》從]994年開始就改為《L.A研究》了。這就是把傳統的造園術語直接用英語與國際的現代術語L.A.接軌了。
筆者認為,中國在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現階段,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個學科,在中國還是應該譯為"風景園林"或"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為妥或直接用英語 L.A.以免爭論。
『貳』 世界上近代最有名的設計師有哪些舉出10個
卡爾·拉格菲爾德、三宅一生、瓦倫蒂諾·加拉瓦尼、川久保玲、華倫天奴、高田賢三、山本耀司、克里斯汀-迪奧、亞歷山大·麥昆、喬治·阿瑪尼。
1、卡爾·拉格菲爾德
卡爾·拉格斐(1933年9月10日-2019年2月19日,Karl Lagerfeld),出生於德國漢堡市,德國著名服裝設計師。
人們稱他為「時裝界的凱撒大帝」或是「老佛爺」。2013年11月因涉嫌歧視胖子的言論被法國女性團體起訴。
說起卡爾·拉格斐,腦海里的第一反映永遠是Chanel的藝術總監招牌式的表情,佩戴著墨鏡,手拿抓扇、腦後拖著辮子,就是這永恆的墨鏡白發長辮的人卻佔領時尚圈制高點。
他永遠像「吃飽人參」一樣精力旺盛,精通德、英、法、意文,妙語連珠,他情迷傳統,又憧憬未來,被傳媒封為「當代文藝復興的代表」。
2019年2月19日,卡爾·拉格斐逝世,享年85歲。
2、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1938年4月22日-),1938年4月22日出生,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他以極富工藝創新的服飾設計與展覽而聞名於世。
其後創建了自己的品牌,它根植於日本的民族觀念、習俗和價值觀,成為知名的世界優秀時裝品牌。
3、瓦倫蒂諾·加拉瓦尼
Valentino(瓦倫蒂諾·加拉瓦尼登),這位以富麗華貴、美艷灼人的設計風格著稱的世界服裝設計大師,用他那與生俱來的藝術靈感,在繽紛的時尚界引導著貴族生活的優雅,演繹著豪華、奢侈的現代生活方式。
他經營的Valentino瓦倫蒂諾品牌以考究的工藝和經典的設計,成為追求十全十美的社會名流們的忠愛。
他出色的成就被世界時裝界公認為雄居於包括法國的聖·洛朗、皮爾·卡丹等人在內的世界八大時裝設計師之首。
具傳奇色彩的時裝大師 Valentino Garavani 與他的商業夥伴 Giancarlo Giammetti 於 1960 年創立了 Valentino。
以 Valentino Garavani 命名的男女配飾系列,包括:手袋,皮鞋,小型皮具,腰帶以及手飾。高級訂造服的設計細節亦可見於凡此精美配飾系列,且多屬手工製造。
Valentino 的經典元素如花卉圖案、蝴蝶結和蕾絲亦予重新詮釋,令極富現代感的 Valentino 配飾更優雅精緻。
4、川久保玲
川久保玲(かわくぼ れい,英文:Rei Kawakubo,1942年10月11日-)是一位日本的服裝設計師,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1973年,她在東京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並向世界展示了一種革命性的新型穿衣方式。
1980年代前期,她以不對稱、曲面狀的前衛服飾聞名全球,受到許多時尚界人士的喜愛,從那開始,她就一直在為實驗而奮斗,永遠創造著比時裝界流行超前得多的原型和概念服裝。
此外,日本的知名服裝設計師當中,川久保玲是少數幾個未曾到國外留學,而且未曾主修過服裝設計的特殊設計師。
5、華倫天奴
卓凡尼·華倫天奴(GIOVANNI VALENTINO),著名時裝設計師,出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市(NAPLES),為世界頂級名牌[華倫天奴]始創家族之第三代繼承人。
6、高田賢三
高田賢三(1939年2月27日-),生於日本兵庫縣姫路市,日本時尚設計師。著名時尚品牌Kenzo(包括香水,化妝品及時裝)的創始人。
高田賢三這位法國籍的日本時裝設計師用自己的名賢三命名的KENZO品牌,已經不僅僅是時裝業的精品,在化妝品、香水領域也是大名鼎鼎。
KENZO的時裝不是那種標新立異的拔高,它有一點點傳統,有許多熱情的顏色,有活生生的圖案,還有幾分狂野。幾乎每一款都能找到實際穿著的場合,但吸引力之強卻使你絕不厭倦。
在雲集中提到:高田賢三還是青年的時候,他遠赴巴黎開始他的國際時裝設計師生涯,他有備而來,已經在日本對服裝有了深入的研究,雖然,他設計的服務對象從東方人轉為西方人,但絲毫沒有礙障,而從此,他開始了不以國界為設計范疇的國際性工作。
7、山本耀司
山本耀司,1943年出生於日本,日文名Yohji Yamamoto,是世界時裝日本浪潮的設計師和新掌門人。他以簡潔而富有韻味,線條流暢,反時尚的設計風格而著稱。
8、克里斯汀-迪奧
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1905年年出生於格蘭維爾,是一名設計師,也是迪奧的創始人,畢業於科學政治學院。1957年不幸卒於心臟病。
9、亞歷山大·麥昆
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本名:Lee Alexander McQueen,1969年3月17日-2010年2月11日),出生於倫敦,英國著名服裝設計師,有「壞孩子」之稱,被認為是英國的時尚教父。
1991年,進入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獲藝術系碩士學位。1992年,自創品牌。1993年起相繼在英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的服裝公司工作。
在倫敦的一次時裝展中被《Vogue》的著名時裝記者IsabellaBlow采訪報導,使他從此走上國際舞台。1994年,擔任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的裁縫教師。
1996年,為法國著名的「紀梵希」(Givenchy)設計室設計成衣系列。1997年,取代John Galliano擔任Givenchy這法國頂尖品牌的首席設計師。
1998年,他設計的「紀梵希』99春/秋時裝展」在巴黎時裝周上獲得一致好評。他在1998年裡為影片《泰坦尼克號》的女主角扮演者凱特溫絲萊特設計了她出席奧斯卡頒獎晚會的晚裝。
2010年2月11日,Alexander McQueen在倫敦家中自縊身亡。
10、喬治·阿瑪尼
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是一位著名的義大利時裝設計師。出生於義大利皮亞琴察,學習過醫葯及攝影,曾在切瑞蒂任男裝設計師,1975年創立喬治·阿瑪尼公司。
現在已成為時裝界最響亮的品牌之一。曾獲奈門-馬科斯獎、美國國際設計師協會等獎項,曾在14年內包攬了全球30多項服裝大獎。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喬治·阿瑪尼排名第367。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卡爾·拉格菲爾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宅一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瓦倫蒂諾·加拉瓦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川久保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卓凡尼·華倫天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田賢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本耀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克里斯汀·迪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亞歷山大·麥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喬治·阿瑪尼
『叄』 最早的打字機是為誰設計的呢
42.最早的打字機是為誰設計的:B
A,聾人 B,盲人 C,商人 D,作家
知識問答題目 (你是在做這些題目嗎?)
1、他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放牛娃出身的大畫家,1956年獲得世界和平獎,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他是
A、齊白石 B、徐悲鴻
答案:A
2、中國現代最有名畫家之一,青年時曾出家三個月的畫家是:
A、張大千 B、李可染
答案:A
3、我國體壇第一個打破田徑世界紀錄的人是:
A、楊文意 B、鄭鳳榮
答案:A 1957年,鄭鳳榮以1.77米的成績打破了女子跳高世界記錄,她是第一個中國體壇打破田徑世界記錄的人。楊文意是第一個打破游泳世界記錄的人,1988年在廣州舉行的亞洲游泳錦標賽上打破女子50米自由泳世界記錄。
4、「現代舞之母」指的是:
A、烏蘭諾娃 B、鄧肯
答案:B
5、「自由與秩序」這一格言寫在哪個國家的國徽上:
A、哥倫比亞 B、巴拿馬
答案:A 巴拿馬國徽上的格言是「為了世界的利益」
6、「自尊和自勉」這一格言寫在哪個國家的國徽上:
A、紐西蘭 B、巴貝多
答案:B 紐西蘭國徽上的格言是「永遠正直」
7、「從大海到大海」這一格言寫在哪個國家的國徽上:
A、加拿大 B、辛巴威
答案:A 辛巴威國徽上的格言是「團結、自由、工作」
8、「穩定和幸福,來自大家的團結一致」是哪個國家國徽上的格言:
A、秘魯 B、突尼西亞
答案:A 突尼西亞國徽上的格言是「秩序、自由、正義」
9《獨立進行曲》是哪個國家的國歌:
A、馬來西亞 B、土耳其
答案:B 馬來西亞的國歌是《月光》
10、《愛國歌》是哪個國家的國歌:
A、朝鮮 B、日本
答案:A 日本的國歌是《君之代》
11、我國傳統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幾個字:
A、10個 B、12個
答案:A 天干共有十個字,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是:
A、美國國會圖書館 B、亞歷山大城圖書館 C、加拿大多倫多圖書館
答案:A 亞歷山大城圖書館是古代最大的圖書館,加拿大多倫多圖書館大約收藏了2萬多冊科幻小說和故事集,是收藏科幻作品最多的圖書館
13、孟子曾受業於孔子之孫誰的門下?
A、冉有 B、子路 C、子思
答案:C 子路、冉有是孔子的弟子。
14、我國的戲曲臉譜最早出現在隋唐時期的:
A、雅樂 B、燕樂 C、清商樂
答案:B
15、中國文字的字體是很豐富的,就大的類別來說,就有篆、隸、真、行、草五種。哪種文字字體在西周時被譽為「千古篆法之祖」:
A、祭北郊文 B、真書 C、石鼓文
答案:C
16、世界上第一部故事片是:
A、《爵士歌王》 B、《月球旅行記》 C、《人類的環境》
答案:B 《月球旅行記》是法國著名電影創始人喬治*梅里愛在1902年拍攝的科學幻想片。世界最早的一部有聲電影是1927年美國華納兄弟公司拍攝的《爵士歌王》。《人類的環境》是世界最長的電影,長達11小時之久。
不夠還有
1.《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應是:A
A,風詩 B,大雅詩 C,頌詩 D,小雅詩
2.我國第一部傳記體通史、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傳記文學巨著是:D
A,《左傳》 B,《國語》 C,《戰國策》 D,《史記》
3.我國宋代的書坊就是現在的:C
A,出版社 B,印刷廠 C,書店 D,圖書館
4.錦標賽的「錦標」起源於:D
A,舞獅 B,摔跤 C,射箭 D,競渡
5.下面哪一則讀書典故的主角是孔子:A
A,韋編三絕 B,牛角掛書 C,漢書下酒 D,下幃讀書
6.「嗩吶」一詞緣於:A
A,阿拉伯語 B,希伯來語 C,印地語 D,俄羅斯語
7.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中的「岱宗」指的是:C
A,華山 B,恆山 C,泰山 D,嵩山
8.唐代詩歌革命新運動的先驅是:D
A,王勃 B,楊炯 C,駱賓王 D,陳子昂
9.貝多芬在耳聾前本希望成為:C
A,歌唱家 B,指揮家 C,演奏家 D,作曲家
10.用人聲演唱的音樂,我們通常稱「唱歌」,它的學名是:C
A,管樂 B,弦樂 C,聲樂 D,器樂
11.與「指鹿為馬」典故有關的歷史人物是:C
A,韓信 B,項羽 C,趙高 D,劉邦
12.「別開生面」最早是杜甫用來贊揚別人的:C
A,容貌體態 B,談吐言辭 C,繪畫技巧 D,服飾打扮
13.「一唱三嘆」中的「嘆」字本義是什麼:C
A,嘆息 B,贊嘆 C,附和 D,嘆服
14.「筵席」最初是指:B
A,餐桌 B,座具 C,餐具 D,裝飾物
15.「使節」一詞原指:A
A,信物 B,館所 C,交通工具 D,印章
16.「傻瓜」最初指的是:A
A,人 B,動物 C,植物 D,農具
17.「高屋建瓴」一詞中的「瓴」是指什麼:D
A,瓦 B,屋檐 C,壇子 D,瓶子
18.「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最初是指:A
A,黃河 B,淮河 C,長江 D,汾河
19.成語「擲地有聲」原來指晉朝人孫綽誇贊自己的:D
A,人品好 B,名氣大 C,身份高 D,文章好
20.西楚霸王項羽騎坐的戰馬叫:B
A,駟 B,騅 C,駒 D,駿
21.說一個人「吃了豹子膽」是形容他:A
A,膽子特別大 B,力氣特別大 C,身體特別好 D,智商特別高
22.「驚弓之鳥」的「鳥」應該是一隻:C
A,鷹 B,大雁C,天鵝 D,雕
23.在明清科舉考試中「大比」是指:A
A,鄉試 B,院試 C,會試 D,殿試
24.音樂家阿炳的《二泉映月》反映的是我國哪裡的美麗風光:C
A,四川樂山 B,安徽九華山 C,無錫惠山 D,浙江普陀山
25.「風馬牛不相及」中「風」原意是指:C
A,大風 B,風光 C,走失 D,傳說
26.圓是哪個國家的貨幣:B
A,中國 B,朝鮮 C,韓國 D,蒙古
27.盾是哪個國家的貨幣:B
A,日本 B,越南 C,寮國 D,柬埔寨
28.三十六計中第幾計是以逸待勞:D
A,第一計 B,第二計 C,第三計 D,第四計
29.防毒面具是根據什麼動物的臉部研製的:A
A,豬 B,牛 C,狗 D,馬
30.「滿江紅」被用作詞牌名,它在自然界中是一種什麼東西:A
A,水生蕨類植物 B,浮游動物 C,喬木 D,菌類植物
31.蝗蟲的耳朵長在它的:B
A,頭部 B,腹部 C,翅膀上 D,腿上
32.牙膏的主要原料是:A
A,摩擦劑 B,保濕劑 C,泡沫劑 D,香味劑
33.有的人有時會暈船暈車,這是因為體內的平衡感受器受到了刺激,這個感受器位於:D
A,心臟里 B,小腦里 C,胃裡 D,耳朵里
34.下列哪種現象是化學反應:C
A,海水結晶出食鹽 B,鐵熔化 C,樹葉變黃 D,樟腦球揮發
35.以下物質中,不屬於絕緣體的是:D
A,玻璃 B,陶瓷 C,雲母 D,磁鐵
36.下列哪種食品是中國最早發明的:A
A,皮蛋 B,冰淇淋 C,魚子醬 D,乳酪
37.一般情況下,下列動物不能眨眼的是:A
A,蛇 B,蜥蜴 C,青蛙 D,烏龜
38.埃及獅身人面像為何只有半個鼻子:C
A,風化 B,地震 C,炮轟 D,雷擊
39.在我國唐代以前,就有春卷,那時被稱為:D
A,春條 B,春餅 C,春面 D,春盤
40.「商人」的「商」最早的意思是指:A
A,商朝 B,商量 C,買賣 D,錢幣
41.盲人在書寫盲文的時候是:A
A,由左往右 B,由右往左 C,由上往下 D,由下往上
42.最早的打字機是為誰設計的:B
A,聾人 B,盲人 C,商人 D,作家
43.「壽比南山」一詞中的「南山」指的是:B
A,大婁山 B,終南山 C,黔南山 D,哀年山
44.不屬於中國十大名茶的是:D
A,西湖龍井茶 B,蘇州碧螺春 C,黃山毛峰茶 D,岳陽毛尖茶
45.世界最古老的旗是:D
A,英國 B,法國 C,德國 D,中國
46.世界上最大的鍾是:D
A,英國 B,法國 C,德國 D,中國
47.田徑賽中的接力賽是由什麼演變而來:C
A,擊鼓傳花 B,傳遞磚塊 C,搬運木材 D,採摘水果 E,傳遞郵件
48.「陽關大道」原是指通往哪裡的道路:B
A,東海 B,西域 C,南國 D,漠北 E,中原
49.世界上第一個出現在電視熒屏上的形象是:C
A,一隻貓 B,一個掛鍾 C,一個木偶頭 D,一個年輕小夥子 E,一張地圖
50.在戰國之前「百姓」是對什麼人的總稱:C
A,奴隸 B,平民 C,貴族 D,士兵 E,樂師
51.「倫理」一詞在古希臘文中的涵義較接近於:E
A,道德 B,職業 C,美好 D,朋友 E,習俗
52.「蓬蓽生輝」一詞中的「蓬蓽」原指房子的:B
A,窗戶 B,門 C,房檐 D,窗檐 E,門檻
53.「書香門第」中的「書香」原意指什麼:D
A,書紙自然發出的清香 B,書籍的油墨味 C,書發霉後發出的怪味
D,書中夾香草發出的香氣 E,讀書人的自稱
54.「白璧無暇」的「瑕」是指玉上的:E
A,裂痕 B,缺塊 C,小洞 D,黑色的塊狀物 E,小斑點
55.短跑中的蹲式起跑是受哪種動物啟發的:E
A,狼 B,狗 C,貓 D,兔 E,袋鼠
56.「雙管齊下」中的「雙管」本義是:B
A,兩支笛子 B,兩支筆 C,兩支漿 D,兩支槍 E,兩把刀
57.「安樂窩」這個詞中「窩」原指:E
A,狗窩 B,鳥巢 C,牛欄 D,兔窟 E,人的住宅
58.我們常說的「耳邊風」在原出處里是指什麼:B
A,春風 B,秋風 C,台風 D,湖風 E,西北風
59.世界上第一部長動畫片是:E
A,《大鬧天宮》 B,《米老鼠和唐老鴨》 C,《葫蘆娃》
D,《黑貓警長》 E,《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60.歐洲歷史上有一個不僅是著名畫家、也是傑出科學家,他是:A
A,達 芬奇 B,畢加索 C,米開朗琪羅 D,拉斐爾 E,J*L大衛
『肆』 《天生一對》的熱播,很多人愛上了泰國的歷史,你知道泰國宮廷里的官位與爵位有哪些
泰國君主專制時代爵位分五等,從高到低排列:
一、昭披耶(公爵)
昭披耶是最高的官職爵位。
二、披耶(候爵)
三、披/帕(伯爵)
伯爵也是比較高的等級了。
四、鑾(子爵)
五、坤(男爵)
這是五爵之中最低的。
除了男性,女性也是有爵位的。
一、探普穎
昭披耶之妻(即公爵夫人)的封號為探普穎。
二、坤穎
披耶之妻(即候爵夫人)為坤穎,女蒙拉查翁(即郡主)也稱坤穎。
拓展資料:
王族的爵位(主要講王族成員一出生既具有的爵位)
王族出生後的爵位是根據本人同國王的血統關系的親疏而定。
凡出生於王室者,不論是王子、王女或王孫,均稱為昭(เจ้า ‧親王)。昭又依次分為昭法(เจ้าฤฟ้า) 、帕翁昭(พระองค์เจ้า) 、蒙昭(หม่อมค์เจ้า)。三者又依次份為數等,簡介如下:
1.昭法是高等王室成員出生後的爵位,分為兩等:第一等是王後或者東宮娘娘所生的子女。例如、拉瑪五世王的王後所生的王子瓦倫那希(วรุฌหิศ) ,他出生後的爵位就是昭法,全稱既為昭法‧瓦倫那希(เจ้าฤฟ้าวรุ ฌหิศ) 。第一等是西宮娘娘所生的子女。
2.帕翁昭是次於昭法的王室出生後的爵位,分為三等: 第一等王妃所生的兒女。第二等父親是昭法母親是昭的王孫。第三等父親是第一等的昭法,母親不是昭的王孫。
3.蒙昭次於帕翁昭的王室爵位,帕翁昭的子女稱蒙昭。以上三種爵位是用來稱呼國王第一、二、三代後裔的,他們都是昭,既是親王,拉瑪四世王時,稱蒙昭的後裔蒙叻差旺(หม่อมราชวงค์);
例如泰國前總理克立‧巴莫(ตึกฤทธิ์ปราโมช)就是蒙昭的後裔,所以全稱應為:蒙叻差‧旺克立‧巴莫(หม่อมราชวงศ์คึกฤทธิ์ ปราโมช) 。蒙叻差的後裔為蒙鑾(หม่อมหลวง)。
這兩種爵位是是給於國王第四、五代後裔的,他們雖然是親王,但已不具備「親王」得充分資格,所以別人同他們談話時,可以不用王族語言而用世俗語言。第五代以後的後裔,便不再享用王室的爵位了。
貴族的爵銜
泰國的封建貴族備授予一定的爵銜,貴族的爵銜按其級別的高低分為吾等,既:昭披耶(เจ้าพระยา) 、披耶(พระยา) 、帕(พระ )、鑾(หลวง) 、昆(ขุน)。這些爵銜相當於中國封建皇朝的公、侯、伯、子、男。貴族的爵銜是由國王賜予.除封賜爵銜外,國王還同時賜予爵名。
例如泰國一位前總理比里‧帕依榮(ปรีดี พนมยงค์)國王賜他為「鑾」 (หลวง)的爵銜時,同時也賜他以爵名「比里‧瑪努探」(ประดิษฐ มนูธรรม)於是,他的全稱是鑾比里‧瑪努探(หลวงประดิษฐมนูธรรม)。
在拉瑪八世王(1935~1946)時期,宣布廢除封建貴族的爵銜,但可以用爵名作為姓,後來又宣布凡有爵銜的人,仍可以襲用過去的爵銜。因此便出現了這三種情況:
一種是不再用過去的爵銜和爵名而用自己原來的姓名,例如前面提到的泰國總理比里,他就不用過去的爵銜和爵名「鑾比里瑪努探」,而用原來的名字比里‧帕依榮;
一種是把過去的爵名用來做自己的姓例如泰國另一位前總理,爵銜和爵名是「鑾披汶頌堪」
(หลวง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 ,原名貝‧肯達訕克(แปลกขีตตะสังคะ)把爵名做姓之後,他的姓名便成為貝‧披汶頌堪(แปลก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
第三種是仍舊用過去的爵銜和爵名,例如泰國前議長集‧那宋卡(จิตรณสงขลา),過去的爵銜和爵名是「昭披耶‧西探瑪蒂貝」 (เจ้าพระยาศรี ธรรมาธิเบศ)後來一直襲用這個爵銜和爵名。
參考鏈接:網路-爵位網路-泰國歷史
『伍』 世界頂級男裝品牌有哪些
世界頂級男裝品牌有:
1.Giorgio Armani
范思哲的設計風格非常鮮明,品牌標志是神話中的蛇妖美杜莎,代表著知名的吸引力,他強調快樂和性感,巧妙的將古典貴族風格的豪華和舒適度聯合在了一起。范思哲善於用高貴豪華的面料進行斜裁方式增加穿著時的舒適度,經常是皇室貴族和明星的摯愛。
『陸』 求法國一個歷史人物 間諜 叫戴戎/戴戎德博蒙
| 標簽: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訂閱
《Chelalier》主角歷史原型--法國諜王戴戎
在世界間諜戰的歷史中,法國諜王戴戎爵士(Chevolier,是一個十分傳奇的人物。當間諜而被稱為諜王,自有其過人之處。
戴戎的全名是查理士·日內維耶瓦·路易士·安德列·狄莫迪·戴戎·德博蒙。他出身於法國東尼雷城一個最低級的小貴族家庭。
戴戎在學校讀書時,是一個成績極優的學生,當其他同學還在開始學拉丁字母時,他已經在研究拉丁法律學了。他還只是一個孩子,就已獲得法律博士學位。他的一篇關於法國金融財政的論文,震動了法國學術界。
戴戎個子不高,睫毛很長,面目俊秀,像個女孩子,但卻是位出色的劍術家,在他的家鄉,同學們選他當劍術學校的隊長。
1750年,戴戎躊躇滿志地來到巴黎。當時,法王路易十五正同他的群臣討論戴戎的那篇著名論文。法王對大臣說:「這個戴戎,看來聰明絕頂,我們應該用這樣一個聰明人當財政大臣才對。」」「大臣點點頭。當時的法國國庫正連年債台高築,越來越困難。於是,戴戎被召進宮。
法王用驚異的目光看著他,難道這個臉孔嫩如少女、天真無邪的小夥子,竟然就是一個著名的法律博士和財政專家嗎?這簡直使他無法置信了。
但是,經過幾分鍾的交談之後,證明戴戎並非等閑之輩。法王驚愕萬分。
突然,路易十五覺得,讓戴戎這樣一個傑出人才關在國庫之中運籌財經,未免大才小用,他要給他一個更重要的職位。法王把大臣們辭出,單獨對戴戎說:「我想要你為法國完成一件極其重要的秘密使命。」
原來當時法王打探出一個驚人的消息:他的宿敵英王喬治二世正准備同俄國結成聯盟,這樣會使英國更強大,成為法國巨大的威脅。
法王屏退左右,對戴戎說道:「你得到俄國去,同女沙皇伊莉沙白單獨交談,不能讓任何俄國人知道你是我的特使。當你有機會單獨面見女沙皇時,就把我寫的一封信給她。」
另外,法王還交給戴戎一份密碼,要他設法親手交給女沙皇,以便作為俄法之間秘密通訊之用。
男扮女裝不久,一輛馬車離開巴黎,不幾天,已經到達德國城市安哈特城。
當馬車進入安哈特城時,從車上走下來的卻是一位令人神魂顛倒的少女:「米雅·德博蒙小姐」。沒有人能想到「她」就是戴戎。
和他在一起的還有一個從瑞典來的老年法國人道格拉斯男爵,他自稱為米雅小姐的伯父,實際上卻是戴戎可靠的助手。道格拉斯到處說自己是經營皮革和礦業的商人。如果有人問起,他就向人解釋說:「我希望訪問某些波希米亞的礦場,也許甚至在回家之前,看看俄國巨大的皮革市場,不過我這次旅行完全是遵照醫囑,為了身體健康的原因。」說著就咳嗽一陣。
他們出盡風頭,便揮手告別,取道北上了。
他們一路上有兩件東西時刻不離身,一是由道格拉斯小心地放在口袋裡的一個鑲著珠寶的玳瑁鼻煙壺,另一樣是米雅小姐隨便到哪兒都帶著的一本小書。這鼻煙壺有一個暗格,裡面藏著通訊密碼,而那本小書的羊皮封面裡,藏著路易十五給女沙皇的親筆信。
挨過千里草原的長途跋涉,他們終於到達了俄國首都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塞滿了外國間諜。有專業的,也有業余的,在舞會上尋歡作樂的貴族公子哥兒也在收集情報。俄國首相彼斯圖切夫知道間諜很多,但他並不把間諜全部抓起來,而是建立起一支俄國自己的特務組織,嚴密監視所有的外國人,不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女沙皇。他甚至在宮庭中也布置了特務,監視女沙皇的一舉一動。他對她並不信任,因為女沙皇沉迷於荒淫無恥的生活,不關心國家大事,所以彼斯圖切夫瞞著她同英國拉扯關系。
巴黎美人轟動了聖彼得堡,也引起了彼斯圖切夫的注意,他下令特務們盡快探知來歷,摸清底細。「小姐」被襲一天晚上,四個特務突然闖進道格拉斯和他「侄女」的寓所,其中三人在破門而入後,沖進道格拉斯的房間。被那三人按在床上的道格拉斯從床上掙扎著跳起來,揮拳還擊,盡力自衛,但他赤手空拳,難敵三個持刀的特務。
與此同時,第四個特務已沖進「德博蒙小姐」的睡房。戴戎驚醒,一躍而起,把他時刻放在枕頭底下的手槍拔出。隨著槍聲,特務倒地身亡。戴戎在特務手中奪過利劍,沖出房間,去救道格拉斯。
當時戴戎身穿睡袍,也沒化裝,他從房中跑出,使三個特務愕然:怎麼「小姐」房中會跑出一個半裸的男人?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戴戎的利劍閃著寒光,猛然刺來。
第二天就是離境的最後期限,但仍沒有被「召見」的信息。道格拉斯對戴戎說:「期限已到,看來我們不能違反彼斯圖切夫的命令,否則他會以間諜罪名把我們關進死牢。」
戴戎說:「不,明天才走,今晚還有一個機會,不到最後一分鍾不要絕望。」
天賜良機,就在當天傍晚,伏隆索夫副首相得意地陪伴美麗的「德博蒙小姐」進宮去見女沙皇。
女皇雖已上了年紀,但風韻猶存。她一見這位年輕的法國女賓,就把她拉到一邊,很注意地同她交談。
小姐說:「陛下的宮殿比凡爾賽宮還要華麗,這里的油畫和塑像,比我見過的都要精美得多。」
女皇微笑了。因為當時歐洲人認為俄國是個落後國家,所以,多年來她請了世界各地的專家來裝修宮殿,她特別喜歡客人稱贊她的宮殿庭院能同外國媲美。「還有,陛下的袍服……請原諒我無禮,但我不能不說,實在是太漂亮了,外國皇後的服飾哪能同你相比啊!」
女皇又微笑了,她喜歡漂亮服裝,並有15000件絲袍,5000雙鞋,能受到一個巴黎女士的稱贊,感到格外高興。「我在巴黎時,聽到不少奇談,真是無奇不有,陛下願聽嗎?」戴戎打出這張王牌,是因為他知道每天晚上女皇總要找幾個女人到宮中去陪伴她,整夜不睡地同她們談天說地。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很多年前她是在半夜裡奪取皇位的,從那時起,她一直害怕有人也在半夜來奪取她的皇位,因此,她已習慣整夜不睡,只准最信得過的人在夜裡陪她。戴戎就希望能陪她過夜,完成使命。
後宮陪夜戴戎這一招果然生效。女皇最愛聽是非,對世界各國的內幕新聞尤其感興趣。
她對戴戎說:「等賓客走後,你留下來,跟我進後宮去,把你在巴黎的見聞及所有最胡鬧的故事都講給我聽!」
當晚,女皇便把戴戎留在後宮的密室中。
後宮的密室是安全的,即使是首相的密探也不能進入。當晚,第一晚戴戎不可能立即完成路易十五交給他的使命,他還需要時間。
時間在流逝,戴戎終於成了女皇的密友,進而竟發展為床上伴侶。當後來戴戎」「說出自己是個男子時,女皇不僅不生氣,反而更加寵愛他,還要他改回男裝,封他為御林軍的統領,可以任意出入皇宮。
這時,首相彼斯圖切夫已經沒有辦法了。
不久,英國的荷德納斯公爵接到英國駐俄國大使的急信,信中說「我很遺憾地向您報告,首相彼斯圖切夫發現有困難迫使女皇陛下簽署那份我們急切需要得到的條約……」女皇洞悉彼斯圖切夫的企圖,拒絕簽約,這說明戴戎的「使命」已告成功。
戴戎成了女皇的寵人,伏隆索夫得勢了,彼斯圖切夫的權力越來越小。
隨著女皇同路易十五之間密件的來來往往,親英派由此一蹶不振,英俄聯盟成了空話。
雖然戴戎被女皇寵愛和重用,但他不願長期當她的禁臠,於是離俄返國復命。
當他返回巴黎後,受到路易十五的歡迎和大加賞賜,每年給他3000金法郎年俸,而且經常派他作為法王私人代表到外國談判,先後完成很多秘密的外交使命。有時他以戴戎爵士身份出現,有時又以「德博蒙小姐」出現,成了傳奇人物,令人無法捉摸。
返回法國戴戎功勞越大,就越使法王的情婦蓬皮杜夫人嫉妒。
蓬皮杜夫人也是法國間諜史上有名的人物。她生怕法王愛上別的女人,私自建立起一支秘密警察部隊,任命自己的親信貝耶為警察中將,專門為她偵察情敵。後來發展到朝廷中的任何決策,都得由大臣們在她的住宅內先開會決定。她實際上掌握了當時法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
戴戎回國後,也曾得到蓬皮杜夫人的重用,但因他不甘心聽命於這個狠毒的婦人,故轉而參加了軍隊的諜報工作。
他作為法國駐英大使尼維納斯伯爵的秘書被派往英國。當時法國首相正同英國首相比克福爵士談判一項條約,以便拖延時間,作好同英國作戰的准備。
戴戎的任務是刺探英國政府給比克福進行談判時的具體指示。
說來難以相信,他輕而易舉地獲得了一份密件。有一天,比克福手下的一個官員到法國大使館作禮節性拜會,他手中的一個公文包時時不離身,這引起了戴戎的注意。
戴戎不動聲色地同那官員談天,一邊不斷給他斟酒。他不知酒中有迷葯,不一會便不省人事了。戴戎迅速打開公文包,將密件抄錄了下來,那官員醒來見公文包原封未動,也就安心而走。
法國代表在談判中利用得到的密件,迫使比克福不得不簽訂了條約,比克福還以為自己被英王喬治二世的寵臣首相布迪伯爵出賣了呢!
戴戎又立奇功,路易十五便給他以內閣大臣級的要職,就從那時起,蓬皮杜夫人開始憎恨他,要把他幹掉。但戴戎已深知法國朝廷不是久留之地,於是自動要求到英國刺探英倫海峽的防禦工事。
法國這次除派戴戎去英國外,還派了一位軍事工程專家羅捷雷伯爵,這個伯爵對海岸工事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而戴戎只是充當路易十五與羅捷雷之間書信來往的中繼人。
被迫出逃也許,從那時起,戴戎起了二心,他做了一件任何間諜也不會做的事:凡是法王與羅捷雷經他手傳遞的書信,他都抄錄了副本,秘密收藏起來。
到1756年,英法之間爆發了「七年之戰」。戴戎回到法國擔任法軍統帥德布洛利公爵的行營秘書,主管軍事情報。他曾騎馬冒著敵軍炮火,押運軍火,解救前線危急,扭轉局勢,反敗為勝。
但他在法國的活動卻在戰後突然中斷,因為蓬皮杜夫人已視他為眼中釘,故意將他的一個私敵派去做他的上司。戴戎盛怒之中,逃往英國。
他將過去秘密抄錄的信件取出來勒索路易十五,如果不給他驚人數目的錢,他就公開揭露路易十五陰謀對付英國的秘密。但他並未得逞,法國派出不少特務到英國去殺他滅口。可是,戴戎也不好對付,不少特務都有去無回了。
法王無法,派了著名作家與外交家博馬舍到英國同戴戎談判,但戴戎還是發表了其中幾封信,氣得路易十五暴跳起來,隨之戴戎也成了英國人很歡迎的知名人物。
最後,戴戎答應博馬舍提出的要求,條件是法王不得再派人暗殺他,並給他一筆賠償。在談判中,路易十五駕崩,繼任的路易十六深知再也不能讓戴戎鬧下去了,終於在1775年做出了讓步,不再派人刺殺他,還迎他回國,只要不再發表那些密信就算了。
客死他鄉戴戎於1777~1785年曾回法國居住了8年,這8年他是以女人身份出現的。以後在英國居住了25年。
法國大革命爆發,戴戎在英國取得政治庇護,長期居住在倫敦,時男時「女」地生活著。
對於戴戎的性別問題,在英國曾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為他的性別打賭,賭注越來越大。1775年11月11日的《晨報》這樣報道過:「倫敦城將因戴戎爵士的性別制訂新的政策;目前的賭注是七對四贊成是女人不是男人,人們在爭論不休,要求當事人在15天內解決這一難題。」但不管出現什麼挑釁和侮辱,戴戎總是一笑置之,絕不講出自己是男還是女。
1810年5月21日,戴戎以82歲高齡去世。「打賭」人為了贏得極高賭注,專門請了一個醫生檢查戴戎的屍體,以證實他的性別。
戴戎死前的5年,是同一個女人分住一層樓,當醫生肯定戴戎是男性時,那女人暈了過去,因為她5年來一直把戴戎視為女人!
出自《世界間諜傳》
迪昂的詳細資料
Le Chevalier D'Eon通稱騎士迪昂(1728-1810),生涯的前49年以男性身份活著,而後33年則以女性身份活著,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性別爭議人士,同時也是神一般的間諜和劍術大師。
洗禮名Charles-Geneviève-Louis-Auguste-André-Timothée Éon de Beaumont。為了便於記憶,一般採用簡寫的Charles d'Eon de Beaumont,譯作查爾斯·迪昂·德·博蒙。1728年10月5日出生於法國中東部的特納,這座城市距離盛產葡萄酒的勃艮地首府第戎不遠。
迪昂的父親路易(Louis d'Eon de Beaumont)是一位駐巴黎督察團的代表律師,而他的母親則是來自古老且富甲一方的貴族家庭千金小姐弗蘭索瓦茲(Françoise de Chavanson)。這位母親擁有世界上一切初為人母的女性的惡趣味,即喜歡將自己的正太兒子打扮成蘿莉,於是先天就生得面白身矮的迪昂直到8歲為止都過著女裝的生活。由於母親大人的調教深入人心,同時也因為迪昂本人實在太適合女裝,周遭的人們已習慣將他看成女孩,他自己也顯然沉浸在「少女情懷總似詩」的個人世界觀之中無法自拔……
日後迪昂本人曾用一種陰謀論說法否定自己的男性身份,稱生來即為女性,只因父親欠下大筆債務急需得到女方家族的遺產填補,才謊稱他是家中唯一擁有繼承權的兒子。
不要簡單的將迪昂看成只會騷首弄姿的低層次女性,人家很早就博覽群書滿腹經綸,在語言學和文學上造詣極深。同學們還在學寫拉丁文的時候他就能直接研讀拉丁文版法學著作,還和巴黎各大作家、詩人交好,熱衷寫作。據迪昂留下的回憶錄所言,他曾與羅什福爾(Rochefort) 伯爵夫人關系親密並從她那裡獲得了大量豪華禮服的友情贊助,愉快的參加了多場宮廷舞會。所以年少的他一度完全將自己視作女性,身著華美盛裝頻繁出入巴黎社交界,且以此為樂。
迪昂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從巴黎馬薩琳學院(College Mazarin) 畢業後的1749年,開始在巴黎財長身邊擔任秘書,負責處理政府金融報告,工作性質類似皇家審查員。24歲時發表了一篇關於法國金融財政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很大震動,從而受到國王路易十五的關注,起初是打算重用他為財政大臣。
迪昂算得上難得一見的盡忠職守的模範青年,在那個講究「情聖主義」的法蘭西,迪昂有著異常的潔癖。當他的同齡人圍繞於高級娼婦和宮廷交際花身邊招蜂引蝶時,他反倒致力於文學和劍術的研究——當然,此類事實後來無一不成為了他女性說的有力證據。總之看到這樣一位擁有女性般秀麗風貌又文武雙全的貌美青年,路易十五深感如果只讓他統籌國庫,未免太大材小用。
1755年,路易十五設立了完全效忠於他個人的秘密外交機關「王の機密局」(The King's Psalms),網羅了一批秘使、間諜、心腹。迪昂當即被拉入了伙。當時的法國國內債台高築,在外交上也倍受英國壓制,英王已在策劃同俄羅斯結成聯盟。路易十五決定先發制人,遏制英俄同盟,便命令迪昂攜帶一封秘函到聖彼得堡,交給當時的俄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以重建法蘭西帝國同沙皇俄國間的外交關系。與迪昂同行的是假扮英格蘭皮草商的騎士道格拉斯(Chevalier Douglas),迪昂放棄了偽裝成道格拉斯僕人的計劃而化妝成他的侄女,化名莉亞·德·博蒙(Lia de Beaumont),借遵從醫囑外出旅行為幌子向聖彼得堡進發。出發前,路易十五交給迪昂一本特別裝訂版的孟德斯鳩(Baron de Montesquieu)《論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其中就有夾層藏著給女皇的親筆秘函。
1755年7月從巴黎出發的皮草商叔侄二人組(偽),在同年10月到達了間諜密布的聖彼得堡。道格拉斯當即造訪了英國大使威廉姆斯(Williams) 希望獲得宮廷覲見,卻久未迴音,求助於瑞典和奧地利大使也依然沒有答復。與此同時,熱衷英俄結盟的俄羅斯宰相別斯圖熱夫(Бестужев) 發現了道格拉斯假扮英格蘭皮草商的真相,驚惶的道格拉斯只得火速逃往邊境。而女版迪昂的莉亞·德·博蒙則神一般的拉攏到與別斯圖熱夫不共戴天的政敵,副宰相沃龍佐夫伯爵(Михаи·л Илларио·нович Воронцо·в)。在沃龍佐夫的協助下,後門洞開,別說是宮廷覲見,連女皇的私人房間都能進出。再加上巧舌如簧談吐不凡,莉亞以女皇的侍讀、法語教師和密友的身份往來穿梭於寢室之間,隱藏在書中的法俄同盟策劃案也成功避開別斯圖熱夫的注意,送達到女皇手中。女皇被這位奇妙的美貌女特使迷得七葷八素,想都沒想就塞過去一封給路易十五的親筆回信。年末,迪昂手持夾帶著女皇秘函的《論法的精神》,意氣風發地回到凡爾賽宮。
此後為鞏固盟約,迪昂又兩次作為大使館書記官來到俄國,並未女裝的他稱自己為莉亞·德·博蒙的弟弟,共計三次的對俄出訪都大獲成功。
1757年,法俄正式重建了外交關系。
回國後,「剣の達人」的迪昂被任命為龍騎兵連隊(The elite Dragoons) 隊長,還得到3000法郎的年俸。
※龍騎兵在歐洲歷史上泛指裝備火槍的騎兵,因短身管燧發槍被稱作火龍而得名。法國龍騎兵則是一支獨特的多用途精銳兵種,集步兵與騎兵的優勢於一身,擁有壓倒性的機動能力。
1756年,歐洲七年戰爭(Seven Years'War) 爆發,為爭奪殖民領地,法國同俄國、奧地利結盟對抗英國和普魯士。迪昂也參加了戰爭,主管軍事情報,他劍術超群戰功卓著,只有頭部和腿部受過輕傷。
1762年,戰爭後期,俄國宮廷政變,新女皇葉卡捷琳娜登基後宣布先前的法俄同盟無效,失去後援的法軍在戰場上一敗塗地,路易十五慌忙派出迪昂為全權公使出訪英國調停戰事。迪昂用駐英大使尼維奈爾(Nivernais) 公爵秘書的身份做掩護,暗地裡竊取了英王喬治三世的軍事機密,當作簽署停戰協議的籌碼。
1763年,戰爭結束,因作戰勇猛加上對法俄、法英間外交的貢獻,雖然最後《巴黎和約》造成法國殖民領地大減,路易十五人望大跌,但時年35歲的迪昂還是獲得了聖路易十字勛章的嘉獎,這枚勛章是他成為聖路易皇家騎士團騎士的委任狀,也是被正式稱作「騎士迪昂」 的開始。
迪昂的功績引起了路易十五的情人,素有「影の女帝」之稱的革新派貴族代表蓬帕杜爾侯爵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 的強烈嫉妒。在路易十五賜予迪昂內閣大臣官位的同時,這種嫉妒幾乎達到了憎惡的頂點,她不惜安排迪昂的死敵格瑞希(Gersii) 伯爵出任他的上司,打壓之下再極盡中傷誹謗之能事。1763年2月迪昂以駐英大使代理的身份退出法國宮廷,接受了刺探英倫海峽防衛以便日後發動戰爭的隱秘任務。
英國之行是迪昂人生的顛峰,遠離烏煙瘴氣的法國朝政他身心愉悅,化身莉亞·德·博蒙多次出席名流聚會,轟動整個倫敦社交界。他在倫敦生活的奢華淫靡至今有證可考,他曾揮金如土,直接從自己的家鄉勃艮地進口名貴的葡萄酒廣為贈送,在品酒家中口碑極高;還購入豪宅日日歌舞昇平,規模堪比宮廷國宴,無論政府還是皇家都不得不將其視作麻煩人物。然而迪昂多年外交乃至間諜生涯,擁有常人無法想像的大量國王署名的機密文件,縱然誰都拿他沒有辦法,他甚至還將機密文件抵押來得到高額的現金借貸……
1763年10月,迪昂受令必須返回法國,深知自己處境的他拒絕回國,迫不得已只能用國家機密要挾路易十五,為此也不得不處處提防路易十五派來暗殺他的各路間諜。1764年迪昂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Lettres, mémoires, et négociations particuliéres》。英國各界普遍對他非常欣賞。由於這本書中並未涉及對英進攻計劃一事,姑且讓內憂外患的法王鬆了口氣。1766年,路易十五撐不下去決定暫時妥協,授予迪昂一筆每年12000法郎的退休金,作為對其外交、軍事事業的肯定,並允許他留在英國。迪昂得以安心地在倫敦生活,除繼續搜集任務情報外,還花費了大量時間滿足自己對書的喜好,他在倫敦的私人圖書館共有6000本藏書和500份罕見的原稿。
這種對迪昂政治上的放逐維持了14年,其中在1770年,勃艮地謠言四起,說迪昂本是女人,一時間英法民間如炸開鍋一般爭論不休,還開了賭局……眾人紛紛議論迪昂舉止柔弱形同女性,迪昂只得穿上龍騎兵隊長的男裝制服以求平息事態。而自1765年起擔當駐英大使的格瑞希伯爵又與他素來不合,故意釋放流言彼此沖突不斷,性別問題儼然已經上升為政治問題,對迪昂的工作越來越不利,讓他非常苦惱。
1774年,路易十五得天花去世,機密局隨之不復存在。新王路易十六對外交興趣寡然,取消了進攻計劃之餘派遣劇作家博馬舍(Pierre Beaumarchais) 前來倫敦斡旋,最後許諾只要迪昂不公開國家機密,就既往不咎歡迎他回到法國——急切盼望回國的迪昂被社會傳言糾纏得疲憊不堪,索性在那時做出了「我是女人」的回應,還找了一系列家庭原因為論據,初現其女性人格確立的雛形。只是這下更加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引得博馬舍堅信迪昂女性說,向他求婚……
事隔14年終於回到祖國的迪昂被路易十六算計,1777年8月29日,無聊又無恥的路易十六命令迪昂必須脫去龍騎兵制服終身女裝,還在11月21日為他舉辦了永久女性的儀式……時年22歲的年輕王妃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 主動要求提供女裝,因為她聽到好友勃利涅庫伯爵夫人(Yolande Martine Gabrielle de Polastron) 談論迪昂時稱「哀傷的女騎士」,而將他當成女性起了同情心。
迪昂雖然受到王妃的禮遇,但仍對自己的境遇很不甘心。1778年,美國獨立戰爭打響,法國抗英援美,迪昂主動要求去美國前線服役,卻被大肆嘲笑一番並丟回家鄉關了19天大獄。此後的他顯然對自己的祖國失去了信心,在法國以女性身份居住了8年後,1785年11月17日回到了更歡迎他的英國。可那裡政治環境雖寬松,性別八卦卻有增無減。倫敦的賭局依然繼續,對他男女比率的下注從1771年的3:2一直到1776年的4:7,賭金的總額逐年遞增更是達到28W英鎊。
因為機密局已成過去式,迪昂只有不斷出入沙龍參加劍術比賽賺取外快。1787年4月,他與倫敦最強劍士聖·喬治(Saint Georges) 的公開決斗在世間傳為佳話。聖·喬治當時是身心皆處於顛峰期的現役近衛騎兵,59歲的迪昂挑戰年輕天才劍士這一舉動普遍不為人們所看好。結果,堅持穿著女裝的迪昂即便費力的提著裙子,也在最後以七連突刺大敗聖·喬治……英國人民震驚了,一度稱他為歐羅巴劍聖。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迪昂得到英國的政治庇護,在倫敦長期留守,時而男裝時而女裝的生活著。他煩悶於民眾發瘋一樣的獵奇心理,一直躲在自己的小公寓里。1792年5月,64歲的迪昂曾致信立法議會請求復歸軍職,無人理睬。革命造成整個法國時局大變動,翌年路易十六被處死後,地方小貴族把同樣貴族出身的迪昂在法國的所有財產沒收了。失去了退休金保障又無法回到祖國的迪昂生活日益貧困,更因欠債被關了拘留所,潦倒的他不得不賣掉聖路易十字勛章和路易十五的鼻炎壺,還有自己鍾愛的藏書,這對愛書的迪昂來說無疑比死還要難受。到了最後,一切皆被變賣,唯有古羅馬詩人荷拉斯(Quintus Horatius Elaccus) 的《頌歌集》(Odes) 實在捨不得才被留下。這一期間,大眾輿論依舊針對他的性別冷嘲熱諷……
1810年5月21日夜,因劍傷復發,82歲的迪昂在倫敦後街去世。他死後,對賭局仍心存疑慮的人們委託外科醫生進行了遺體解剖,結論——真正的男性。
1810年5月28日,迪昂被葬在英格蘭東南部密德塞克斯的聖潘克拉斯(St.Pancras)公墓。
他的墓碑上刻用著拉丁文寫的四行詩:
不著寸縷 自天空降生
如今又身無一物 長眠墓碑之下……
總而言之 活在人世
我這一生既未曾得到 也未曾失去……
『柒』 西方領主穿的衣服是怎麼樣的
1370年前後,西方流行一種袖口上裝飾有各種皮革的女裝,因為它的袖窿開得很寬大,露出了過多的肌膚,因而被指責為是「地獄之門」。4而14~15世紀流行的安尼帽和兩個角的高帽子,則被教會稱作是「魔鬼的創造物」。盡管這種帽子模仿的是哥特式教堂建築,但由於它們的造型與生殖器頗為相似,因而必須加以唾棄。5這個漫長而黑暗的時代里,一方面,禁慾主義思想讓男人和女人都穿上能夠嚴密遮蓋身體的寬大保守的服裝。一般基督徒們穿著色彩單調呆板的土布麻衣;女人們則一度戴上了長可及肩的面罩或者從頭上垂下遮掩全身的面紗。另一方面,在「榮耀主」的旗號下,又出現了各種誇張華麗的奇裝異服。
拜占庭貴族們穿著錦緞製成的叫做「達爾馬提亞」(dalmatica)的寬松連衣裙式的服裝,上面飾有華麗繁復的刺綉,還綴著五光十色的珠寶或貴金屬。而在哥特式時期(公元12——15世紀)的西歐,貴族男子們則穿著綉有自己族徽或爵徽的「柯達弟亞」(cotardir)。這是一種色彩鮮艷的分色服,衣身、垂袖和褲襪的顏色往往左右不對稱,如有時左邊褲腿為紅色,右邊褲腿則為綠色,這種服裝「不禁使人想到教堂里那些色彩對比強烈、風格華麗的彩色玻璃窗」。
基督教的禁慾主義理念對西方服飾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服飾形制的直接規定上。首先,是《聖經》中對服飾直接做出的規定。如《新約•哥林多前書》中說,女人在做禮拜時,必須要蒙著頭巾。「凡男人禱告或是講道,若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男人本不該蒙著頭,因為他是神的形像和榮耀」,「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女人乃是為男人造成的。因此,女人為天使的緣故,應當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3其次,是基督教教義對服飾樣式的影響。上文提到的古希臘的「基同」,在古羅馬時期,演變成一種叫做「丘尼卡」(tunica)的連袖筒形衣;到了古羅馬帝國末期,「丘尼卡」進一步發展,不再將一塊寬大的布料製成筒形再套到身上,而是將一塊布料裁成十字狀,在十字中間開孔,作為領口,在袖下和體側分別縫合,然後從肩膀到下擺裝飾著兩條紫紅色的條飾。
這種十字形套頭衫深受基督教徒的喜愛,其原因除了在於它的簡單實用外,還在於十字形正是基督教信仰的符號。這種形制的衣服,也就是被稱作主教法衣的「達爾馬提亞袍」(dalmatic),後來成為基督教專門的祭服。又如,中世紀流行的一種叫做「蘇爾考特」(Surcot)的女式罩袍,是將多餘的長裙在腹前掖入腰帶,「前面的堆褶使腹部凸起好像孕婦,據說這是因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而造成的流行樣式。因瑪利亞在未婚嫁時就從聖靈受孕而懷孕基督,所以她有孕時的形象也被看作是聖潔美好的。」 1此外,基督教對各種顏色寓意的規定,對服飾也產生了影響。
此外,宗教理念對西方古代服飾所產生的影響,往往還是通過宗教建築的影響而間接實現的。
例如,古希臘時代的「基同」也像神廟的柱子一樣分成「多利克式」和「愛奧尼式」。前者有縱向的凹槽,後者有肥大的褶縐。前者與多力克式的柱身相類似,後者與愛奧尼式的柱頭相彷彿。哥特式時期的服裝,喜歡將人體的外形有意拉長,以追求一種苗條纖細、挺拔向上的視覺效果。尖尖的皮鞋和高高的帽子極盡誇張之能事,與直刺蒼穹的教堂和鍾樓相映成趣。進入文藝復興時期以後,「過去那種又長又尖的鞋不復存在,鞋的造型有了根本改變,鞋頭變成寬肥的方形比後跟還要寬大,尤其在西班牙最盛行方頭鞋。也有按腳形做得比較瘦窄的鞋,但鞋頭是圓尖形的或小方形的」。2這又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圓頂教堂的流行有關。到了巴洛克建築盛行的時代,服飾也變得華麗而雕琢,其曲折多變的線條頗似教堂上漩渦形的裝飾品。
作為巴洛克藝術的極端性發展,羅可可式的服裝更為繁瑣,女裝從胸衣到裙擺都裝飾著層層的花邊、緞帶及蝴蝶結,裙子上更是飾滿了緞帶和鮮花,和教堂上的飾物一樣不厭其煩……。
從古希臘身體作為服飾的主人,到中世紀之後服飾把人體塑造成統一樣式的造型;從古希臘時期建築對人體比例的推崇(如根據人體的比例來設定柱子的粗細)及服飾對人體自然美的烘托;到中世紀之後服裝忽視人體的自然美,反倒以建築為模型硬要對自然體型進行改造……。這其中服飾與肉體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肯定到否定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要義,就是在服飾自身的使用功能之外去追求一種形而上的宗教理念。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西方服裝史-西方古典服飾 西方古典服飾
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初葉,歐洲大地上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運動,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策源地與中心,其國家的手工業尤其是毛紡織生產十分興旺。新生產力和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和都市生活的富庶。在此經濟基礎上,文藝復興新思潮活躍在社會各領域,宣揚人生價值和人性自由解放,大肆鼓吹現世的享樂和現實的幸福,追求美飾美物、追求奢華富有的風氣日益昌熾。應運而生的義大利花樣絲絨,以其高雅的質感和高昂的價格被視作富貴和奢侈的象徵,而受到社會特別是貴族和富有者的狂熱青睞,成為許多重要人物的服飾穿戴。竟然還有許多著名畫家參與了絲絨服飾的設計與普及,他們的作品在許多重要人物穿戴的絲絨服裝上得到印證。
服裝的象徵價值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巔峰。一個人的服裝可以標明其特殊的社會階層,並決定其在那一階層中的地位、作用及權利。例如,人們可以輕松地從著裝上辨認出皇室家族成員。婦女的曳地長裙通過其顏色及使用的材料表明其特殊意義。服裝同時可以在進入宮殿走廊時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一時期的正式宮廷服裝當然就是西方文化史中最奢華的部分。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西方服裝史-功能主義
服裝是一種衣著方式,它不僅代表著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以及當時社會風尚的不同特徵,而且能夠折射出人類文明的發展變化。從強調自然之美的古典樣式到紛繁多變的現代主義服裝,每一種風格的服裝總能帶給後人更多的啟發,在西方服裝的發展過程中,有一種模式的服裝一直影響著現代服裝的設計,即功能主義服裝。
談起功能主義,就不得不提到現代設計的母校——包豪斯(Das Staatliches Bauhaus,1919-1933),它是由建築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於1919年4月1日在德國魏瑪創立的。包豪斯的理論原則是,廢棄歷史的傳統形式和產品的附加裝飾,主張形式依隨功能,尊重結構的自身邏輯,強調幾何造型的單純明快之感,使產品具有簡單的輪廓、簡潔的外表,重視機械技術,促進標准化並考慮商業因素。這些原則被稱為功能主義設計理論,即要求最大程度地達到產品的使用目的.主張使產品的審美特徵寓於技術的形式中,做到實用、經濟、美觀。功能主義設計理論的實踐在現代設計的理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
雖然功能主義成為理論最初表現在建築設計上,但在西方服裝發展史上早就有功能主義的影子,當時的功能性服裝,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但有一點與現代設計中的功能主義不謀而合,就是對穿著者舒適性、便利性的充分重視。之後,功能主義便一直貫穿在西方服裝發展的整個過程中。
17世紀騎士裝
西方服飾
17世紀的歐洲戰爭頻繁,歷時半個世紀的荷蘭民族獨立戰爭和歐洲各國新舊教派之爭,使得大部分男子走上戰場,因此騎士的服裝普遍流行,並成為這個時代男子的日常服。這種名為justaucorpo的騎士裝是一種帶軟折襞的服裝,採用天鵝絨和緞料,帶有精美的花邊領與袖口,配以大而卷褶並插有鴕鳥毛的帽子。騎士的服裝因為能夠很好地滿足人大范圍活動而方便實用,男裝較女裝更趨向時代化發展。
19世紀功能性女裝的出現
19世紀的服裝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變化:工業的進步和裁剪技術的發展,使服裝的面料和款式更為多樣化,18世紀末以來開始使用特殊面料,設計也比較簡潔、新潮、大膽,從中可以窺見現代服飾的影子。技術的進步為功能性服裝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生活方式的改變,則是功能性服裝發展的原動力。在上流社會,年輕女子參加體育活動成為時髦。雖然當時的婦女為了強調所謂的教養,總是隨身帶著葯丸,用手帕掩面,作嬌羞狀,但她們也熱衷運動,早上騎馬,下午打網球或高爾夫球。隨之而來的就是適應各種體育活動輕便而實用的服裝款式的出現,如旅行外套、乘車服、打獵服、遊艇服 西方服飾等。19世紀30年代,女士風行像男士那樣騎馬兜風,騎馬服飾開始出現。女士在寬敞的長裙里穿用細棉布做的緊身馬褲和長統靴,戴高統禮帽和鹿皮手套。社會風氣的改變,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權主義者也開始活動,他們倡導女子也應和男子一樣穿長褲,美國的女權運動先驅Amelia Jenks Bloomer夫人首先把東方風格的阿拉伯式寬松燈籠褲引入女裝,進行大膽嘗試,雖然在美國遭到非難,但是卻在英國得到贊同, 1887年英國的史密斯子爵夫人就穿上燈籠褲,倫敦一家啤酒館還把這種褲裝用於女服務員的制服,強調自由舒適。女式褲裝、短上衣和短套裝的出現,成為當時的大膽革新,是女裝擺脫束縛,追求功能的進一步體現。
20世紀功能性服裝的發展
進入20世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功能性服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20世紀20年代的女裝:女裝功能化、男性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發生了新的改變。婦女直接參加生產和戰爭,獲得了經濟上的自由和民主權利,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年代的服裝適應著新生活的方方面面。婦女們有了更自由的生活,除了工作外,她們還熱衷運動和跳舞,因此服裝的功能化上升為設計的首要因素。摒棄傳統的緊身胸衣,上衣變短,腰帶也開始使用,女性在生活中更加舒適和隨意。這對於傳統的服裝是一個直接的沖擊,服裝的觀念、形式、剪裁、生產、面料都與前10年大相徑庭。
西方服飾
與此同時,由於婦女們不斷提高的社會地位,年輕女性積極地主張性別平等,為反抗男權社會,女性們一整天都穿上長褲,褲裝的舒適方便使褲裝一直流行,女性的褲子第一次成為正式服裝部分。保羅•波列特(Paul Poiret1879-1944)設計的正式場合的女長褲,在服裝設計上的影響就更加長久。法國女設計師可可•夏奈爾(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對於女性的性的欣賞立場不應該作為女性服裝設計的考慮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裝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裝上, 為女裝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並設計生產了自己的運動裝,這種服裝以寬松內衣的基本結構為根據演化而成,寬松、簡單,並且採用松軟的棉質面料,這種寬松服裝的設計方式,其實原來是用做女性內衣的,而夏奈爾把它變成外衣,是一個重大突破。
這個時期在時裝史上被古怪地稱為「女男孩」時期,裙子從腳踝升到膝蓋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短裙。1922年小說《女小子》里描述了當時的女孩形象———剪短頭發,穿男性服裝,節食消瘦,便是這一時期的寫照。
20世紀40年代的軍服和牛仔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們在一段時間內無暇顧及穿衣打扮,卻促進了對實用性的考慮,許多婦女穿上了軍服,讓女裝更加功能化。兩個曾在巴黎獲得成功的英國設計師在戰爭期間回到英國,為英國軍隊中的女性官兵設計制服。在戰爭背景下,軍隊制服也成為時尚,裙子短而緊身,這些緊身、合體、頗具戰時嚴肅感和紀律感的制服既被權
西方服飾貴穿用,百姓們也趨之若鶩。牛仔褲因為耐穿耐磨,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流行,開始還僅是一種工作服,後來則發展成經久不衰的日常服裝。軍服和牛仔成為功能主義服裝的代表。
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功能主義、實用主義、極簡主義
二戰後,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功能主義服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當時人們極重視產品的機能,所以有句口號是「唯有機能的是美的」,雖然聽上去有些偏頗,但說明人們已把功能性明確地注入自己的審美觀念中。這一時期,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從各個方面探索女性服裝新的可能性,並且認為新的服裝必須是舒適的、功能性好的。六十年代,他設計了一系列功能主義服裝,包括長褲裝、具有非洲探險時期英國風格的上衣、女性褲裝禮服,其中最具革命精神的是由男性晚禮服套裝(Tuxedo Suit)為靈感來源設計的女性褲裝禮服,都體現了這一時代他對新服裝的功能性、舒適性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後,人們的視角從關注物質轉移到關注自我,講究服裝實用、舒適成為新的風氣。顏色鮮艷的夾克裝、連褲裝、套頭裝等成為流行和普及的服裝。
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生活節奏的加快,講究舒適和功能成為服裝設計的首要因素。「功能隨形」的時代成為過去式。如今,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中,功能性服裝一直追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服裝也根據其功能的不同而日益細化。近年來,功能主義服裝的代表——工裝、軍裝一直是流行的熱點。不難看出,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對自我的肯定、對自我的認識進一步促成了功能主義服裝的流行。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西方服裝史-西方現代服裝的特點 高調優雅 法國服裝品牌tibi
西方現代服裝文化的發源地和中心是法國。1672年巴黎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介紹服裝式樣的期刊《靚妝信史》;1900年巴黎舉辦了第一場世界時裝博覽會;20世紀初,法國服裝大師保羅·波烈特(Paul Poiret)大膽廢除了「緊身胸衣」,開始使女裝走向現代之路,所以法國服裝文化的發展是西方現代服裝文化發展的典型,對於法國服裝文化的剖析有助於理解西方現代服裝文化的架構和實質。
法國服裝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民族性,表現了法蘭西民族的歷史傳統和精神內涵,保持著法國宮廷的貴族氣息又融入了現代生活的簡潔大方,所以法國服裝體現的是傳統和現實的結合。法國在各方面都保持和發展了過去的傳統,包括法國的建築、法國的城鎮風貌甚至法國的語言文學等莫不如此。服裝只是這種習慣的一種表現形式。法國人的思維並不非常慎密,但是具有極強的藝術感。雖然有伏爾泰、狄得羅、盧梭等著名的思想家,但是除了孟德思鳩以外,其他人的思想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鼓動力,但都缺乏體系性。雖然法國擁有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巨匠莫里埃、雨果和巴爾扎克,但是法國人骨子裡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即便是巴爾扎克這個現實主義的高峰,其本人的生活經歷則並沒有充滿現實的理性,而是表現了浪漫的沖動。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法國的服裝文化同樣也具有不夠慎密但是極具感染力的特徵。
法國服裝秀
法國服裝文化來源於已經有數百年歷史的貴族服飾文化。歷史上貴族服飾文化產生了諸如R.貝丹這樣著名的裁縫,有了所謂的時裝工場和時裝店。但是當時的服裝無論從製作上還是從設計上基本上都是以個人為中心展開,而且只是為特定的個人服務的,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服裝產業。所謂的時裝工場和時裝店只具有工場和店的基本雛形,並不類同於現在的時裝工場和時裝店。這一切使得貴族服裝文化局限在一個狹小天地里,並不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法國服裝成為現代服裝的發源地和中心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的事情,其標志就是法國的服裝開始了平民化和現代化的轉變。而且通過實踐逐步搭建了一個三位一體的服飾文化體系。所謂的三位一體,就是服裝設計師、服裝設計發布和服裝媒體,服裝設計師是整個服飾文化的中心,服裝設計發布是服飾文化的外延,而服裝媒體是服飾文化的助推器。
法國的服裝可以分為高級時裝和普通時裝兩大類。高級時裝公司總共不過20多家,集中在巴黎鬧市區的幾條大街上,包括「伊夫·聖洛朗」、「皮爾.卡丹」、「夏奈爾」、「迪奧」等,其他的都是普通時裝的設計和生產商。無論是高級時裝還是普通時裝都採用三位一體的服飾體系。高級時裝起到了創造時尚、保持領先的作用,而普通時裝起到了產業化、推廣流行的作用。法國服裝翻新速度是非常快的,一件時裝流行的時間都很短,而一旦時裝不再流行,那麼它的身價就會急速下跌。在法國有專門的服裝超市,裡面剛落季的時裝以兩折甚至一折出售。
設計師Valentino 瓦倫蒂諾法國時裝秀
法國以新、以變化作為服裝發展的主旋律。而創造新概念、新服裝的靈魂就是法國一批有名的服裝設計師。實際上,法國服裝設計師的概念已經不局限於某幾個具體的個人,而是一個培訓、保護、選拔和包裝完整的運作體系。正是這個運作體系保證了法國能夠產生世界一流的設計師,並且通過他們表現法國的民族服裝美。
西方服裝設計發布的主要形式就是T型台。T型台一般都是臨時搭起來的,是一個「T」形通道。T型台是典型的以形體美來展現服飾美的手段,並且將形體美和服飾美合而為一。以形體美來吸引人們的注意,以服飾美來表現個人的風格。這種服飾美的表現方法是西方美學的一貫思想,從古希臘開始,西方文化就強調形體美,強調外在美,而以模特為核心的現代服裝發布也強調形體美和外在美。所以從法國乃至整個現代西方服飾文化的核心內涵來看,他們一直很好保持和繼承了西方人對美的獨特理解,從西方人的角度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並且通過服裝這種形式表現西方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藝術觀。所以法國人常說,在國際服裝文化的舞台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最新潮的,而是能代表其民族文化精髓的東西。所謂的民族文化精髓,就是某一文化獨特的視角和規則。法國人保持和發揚了西方社會的視角和規則,他就成了西方現代服裝的中心。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西方服裝史-西方服裝發展過程的特徵
西方服裝文化追求自然的法則。西方強調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分離,明確提出主觀為我,客觀為物。致使西方人用理性觀察世界和探索規律,形成一種追求自然法則以獲得真理的傳統,因而表現出一種理性或科學的態度看待服裝,在服裝與環境的統一中更強調與自然的協調,重視自然科學的認識,服裝的發展歷程充滿了對真的把握,研究服裝的客觀規律,認識服裝的本質特徵。
1、西方服裝文化突出人體。服裝在西方的發展表現了它是為崇尚人體美而服務的,其作用在於充分顯示人體的美感,彌補人體的缺陷,服裝理念以追求人體美為核心。突出一人體為前提的穿著形式,顯示了外傾,外顯,外向,外求的特點。用服裝完善人體的美感,注重研究人體的自然物質特徵,是服裝與人體相結合。也注重人體各部位的尺寸數據。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用服裝突出個性,顯示個性,用服裝來表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與重視。
西方的人體文化源遠流長。在歐洲文明中,人體是大自然最上乘的藝術,具有崇高的地位,對人體生理上的合規律性的研究卓有成就。這種科學的和藝術的人體意識,對人的第二皮膚的服裝帶來了另一類的風格特徵的顯現。
2、在服裝的造型意識上,西方服裝的造型觀念,帶來了服裝的變異性、豐富性、復雜性與創新性,著裝樣式根據時代的不同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變化表現出周期逐漸縮短、頻率逐漸加快的特點。這必然導致時尚與流行的追求和設計師的出現,而流行現象又進一步促進里服裝發生變動。這不斷的變動又使設計行為帶來服裝多樣性的創造。
3、在服裝的構成法則上,西方服裝造型意識,是使服裝以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視覺舒適性;是服裝設計師對純粹的形狀、色彩、質感等形式因素有特殊的創造敏感。西方服裝在在其發展歷程中表現出非對稱性、不協調的服裝造型方式,常採取自由、擬動、與習慣的沖突,與和諧的對力表現手法。
4、在服裝的審美特徵上,西方服裝的審美特徵表現為一種物質性審美實現。其文化形式與款式造型區別不大,較吻合,服裝的審美追求真,注重形,具有單純的審美意義。因此,服裝的各構成因素較少受外力的影響。比較各個時期文化背景的服裝時,我們回深切的感受人類服飾行為的復雜性與豐富性。一種儀式的服飾行為並不比其他儀式的服飾行為更正確,在客觀的立場上民族、地區的服飾文化,超越自身的局限,讓服飾行為向更為理性話的模式發展。
今天的西方服裝文化成為先進的服裝體系,為人們所仿效和關注,當現代社會給予西方服裝以更為廣闊、更為自由的發展空間時,當現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從遠有服飾狀況中逐漸脫離出來,進入到現代服裝的行列時,西方服裝走過的歷程將會更深刻的對人類服飾行為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和沖擊。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西方服裝史-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比較
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的比較。我們先總的說一下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的比較 ,以傳統古典為主的東方審美,它主要側重在整體造型上,就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來看,社會經濟發展,科技發展水平起著決定作用,經濟越發展服裝發展越興盛,審美相對來說就高,中國的服裝經歷了數前年的歷史,在不同的環境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軌跡,每個歷史時期都記錄了歲月的演變,四千的奴隸與封建社會,服裝依附這樣的社會結構和環境中,具有久遠的延續性和相對穩定性,形成了自己獨自的風格與體系,在這樣的體系中從先秦到秦漢到隋唐,直到近代,總體的審美觀以其傳統觀點都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成熟與完善,而服裝就在用功能與審美功能之間變換發展,實用功是物質功能,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如服裝可以保護身體,可以禦寒防暑。審美功能則是服裝的精神功能,美化自己,美化生活,滿足人精神世界的需要。服裝審美,它是為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實用性與為滿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審美性的結合。寓審美於實用之中,融實用於審美之內,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從服裝的審美功能上看,中國的服裝是平面的,二維的,中國的各朝代,各個時期的各類服裝均是按這兩種基本形式發生變化發展的,而服裝結構也長期保持著相對穩定性,直到近代中國的的服裝才發生了集聚的變化,那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因素逐漸被淘汰,而有服裝價值內涵,和審美特徵的、豐富的服裝形態則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從而使服裝的審美佔有重要的位置。
西方美學觀偏重於美學的法則。受到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理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的影響,西方美學形成了迥異於東方的審美觀點。在整體上成就了西方服裝審美觀。因此服裝在西方歷史的發展生存狀態下不斷變化,使服裝在形式上到內容上不斷轉換,兩千多年前的希臘羅馬時期是服裝最活躍的階段,平面的寬衣式服裝體系成為一大源流。公元五世紀進入了封建王朝,服裝的發展處於低潮。直到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才改變了服裝的風貌,而此時也出現了早期的立體裁剪,使西方的服裝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服裝的造型也擺脫了寬松的平面形態,進入了合體的構築式的形態,男女各其發展,經歷二戰以後,在商品經濟與城市化的促使下,服裝再次發生變化,審美佔有重要位置,是服裝走向成衣化,品牌化和多元化。
由於東西方的思維模式不同,帶來不同的審美觀念,中國服裝文化注重社會的協調,而西方文化則追自然的法則。中國傳統的社會及家庭教育中,服裝行為規范被看作是修身的一個重要內容,並長期影響著中國人的著裝生活。人們在著裝上注重倫理內容,用服裝掩蓋人體,竭力超越人體的局限,以達到儒家的道德要求。服裝美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神韻之美,並不強調形體。因而具有趨向內在、內向、內涵、內傾的特點。中國在服裝造型上重視二維空間效果,不強調服裝與人體各部位保持一致,不注重用服裝表現人體的曲線,在服裝結構上採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體與衣料之間的空隙較大,顯得寬松。在服裝造型形式的法則上,中國服飾體現和諧、對稱、統一的表現手法,服裝傾向於端莊、平衡,服飾圖案精緻、細膩。服裝簡潔、簡約。中式服裝的美學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和文化征貌。
西方文化屬於多元化的范疇,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用服裝突出個性,顯示個性,用服裝來表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與重視。西方服裝的審美特徵表現為一種物質性的審美實現,其文化形式與款式造型區別不大。而注重形的審美價值觀念。在造型上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美感,
通過對東西服裝審美文化的比較,從中體現了不同的自然及人文環境給服裝帶來的顯著區別,尤其是服裝審美文化的區別,對研究服裝設計和人類的服飾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
『捌』 泰國宮廷里的官位與爵位有哪些
泰國宮廷里的官位與爵位分男女兩種:
一、男性爵位
1、昭披耶,昭披耶是公爵,是當時最高的官職爵位。
2、披耶(候爵)
3、披/帕(伯爵)。伯爵在當時的泰國等級也較高。
4、鑾(子爵)
5、坤(男爵)。男爵五爵之中最低的,地位僅高於平民。
二、女性爵位
1、探普穎。昭披耶之妻的封號為探普穎,(又叫公爵夫人)
2、坤穎。披耶之妻(即候爵夫人)為坤穎,女蒙拉查翁(即郡主)也稱坤穎。
泰國王族的爵位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族成員一出生既具有的爵位,一種是國王封賜的爵位。
王族出生後的爵位是根據本人同國王的血統關系的親疏而定。
凡出生於王室者,不論是王子、王女或王孫,均稱為昭(即親王)。昭又依次分為昭法、帕翁昭
、蒙昭三個等級。每個等級又份為數等,簡介如下:
1、昭法,是高等王室成員出生後的爵位,分為兩等:第一等是王後或者東宮娘娘所生的子女。第二等是西宮娘娘所生的子女。
2、帕翁昭,是次於昭法的王室出生後的爵位,分為三等: 第一等是王妃所生的兒女。
第二等父親是昭法母親是昭的王孫。第三等父親是第一等的昭法,母親不是昭的王孫。
3.
蒙昭,次於帕翁昭的王室爵位,帕翁昭的子女稱蒙昭。
以上三種爵位是用來稱呼國王第一、二、三代後裔的,他們都是昭,既是親王。拉瑪四世王時,稱蒙昭的後裔蒙叻差旺。蒙叻差的後裔為蒙鑾。這兩種爵位限於國王的第四、五代後裔,他們雖然是親王,但距國王已遠,所以別人同他們談話時,可以不用王族語言而用世俗語言。第五代以後的子孫,便不再享用王室的爵位了。
『玖』 西方古代婦女以及少女的穿著打扮是怎樣的懂西方文化的朋友還請解答一下,復制的都可以,解決疑惑就可以
在宗教文化的背景下,西方古代的服飾有著超越肉體需要的神學指向。
1370年前後,西方流行一種袖口上裝飾有各種皮革的女裝,因為它的袖窿開得很寬大,露出了過多的肌膚,因而被指責為是「地獄之門」。4而14~15世紀流行的安尼帽和兩個角的高帽子,則被教會稱作是「魔鬼的創造物」。盡管這種帽子模仿的是哥特式教堂建築,但由於它們的造型與生殖器頗為相似,因而必須加以唾棄。5這個漫長而黑暗的時代里,一方面,禁慾主義思想讓男人和女人都穿上能夠嚴密遮蓋身體的寬大保守的服裝。一般基督徒們穿著色彩單調呆板的土布麻衣;女人們則一度戴上了長可及肩的面罩或者從頭上垂下遮掩全身的面紗。另一方面,在「榮耀主」的旗號下,又出現了各種誇張華麗的奇裝異服。
拜占庭貴族們穿著錦緞製成的叫做「達爾馬提亞」(dalmatica)的寬松連衣裙式的服裝,上面飾有華麗繁復的刺綉,還綴著五光十色的珠寶或貴金屬。而在哥特式時期(公元12——15世紀)的西歐,貴族男子們則穿著綉有自己族徽或爵徽的「柯達弟亞」(cotardir)。這是一種色彩鮮艷的分色服,衣身、垂袖和褲襪的顏色往往左右不對稱,如有時左邊褲腿為紅色,右邊褲腿則為綠色,這種服裝「不禁使人想到教堂里那些色彩對比強烈、風格華麗的彩色玻璃窗」。
基督教的禁慾主義理念對西方服飾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服飾形制的直接規定上。首先,是《聖經》中對服飾直接做出的規定。如《新約•哥林多前書》中說,女人在做禮拜時,必須要蒙著頭巾。「凡男人禱告或是講道,若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男人本不該蒙著頭,因為他是神的形像和榮耀」,「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女人乃是為男人造成的。因此,女人為天使的緣故,應當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3其次,是基督教教義對服飾樣式的影響。上文提到的古希臘的「基同」,在古羅馬時期,演變成一種叫做「丘尼卡」(tunica)的連袖筒形衣;到了古羅馬帝國末期,「丘尼卡」進一步發展,不再將一塊寬大的布料製成筒形再套到身上,而是將一塊布料裁成十字狀,在十字中間開孔,作為領口,在袖下和體側分別縫合,然後從肩膀到下擺裝飾著兩條紫紅色的條飾。
這種十字形套頭衫深受基督教徒的喜愛,其原因除了在於它的簡單實用外,還在於十字形正是基督教信仰的符號。這種形制的衣服,也就是被稱作主教法衣的「達爾馬提亞袍」(dalmatic),後來成為基督教專門的祭服。又如,中世紀流行的一種叫做「蘇爾考特」(Surcot)的女式罩袍,是將多餘的長裙在腹前掖入腰帶,「前面的堆褶使腹部凸起好像孕婦,據說這是因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而造成的流行樣式。因瑪利亞在未婚嫁時就從聖靈受孕而懷孕基督,所以她有孕時的形象也被看作是聖潔美好的。」 1此外,基督教對各種顏色寓意的規定,對服飾也產生了影響。
此外,宗教理念對西方古代服飾所產生的影響,往往還是通過宗教建築的影響而間接實現的。
例如,古希臘時代的「基同」也像神廟的柱子一樣分成「多利克式」和「愛奧尼式」。前者有縱向的凹槽,後者有肥大的褶縐。前者與多力克式的柱身相類似,後者與愛奧尼式的柱頭相彷彿。哥特式時期的服裝,喜歡將人體的外形有意拉長,以追求一種苗條纖細、挺拔向上的視覺效果。尖尖的皮鞋和高高的帽子極盡誇張之能事,與直刺蒼穹的教堂和鍾樓相映成趣。進入文藝復興時期以後,「過去那種又長又尖的鞋不復存在,鞋的造型有了根本改變,鞋頭變成寬肥的方形比後跟還要寬大,尤其在西班牙最盛行方頭鞋。也有按腳形做得比較瘦窄的鞋,但鞋頭是圓尖形的或小方形的」。2這又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圓頂教堂的流行有關。到了巴洛克建築盛行的時代,服飾也變得華麗而雕琢,其曲折多變的線條頗似教堂上漩渦形的裝飾品。
作為巴洛克藝術的極端性發展,羅可可式的服裝更為繁瑣,女裝從胸衣到裙擺都裝飾著層層的花邊、緞帶及蝴蝶結,裙子上更是飾滿了緞帶和鮮花,和教堂上的飾物一樣不厭其煩……。
從古希臘身體作為服飾的主人,到中世紀之後服飾把人體塑造成統一樣式的造型;從古希臘時期建築對人體比例的推崇(如根據人體的比例來設定柱子的粗細)及服飾對人體自然美的烘托;到中世紀之後服裝忽視人體的自然美,反倒以建築為模型硬要對自然體型進行改造……。這其中服飾與肉體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肯定到否定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要義,就是在服飾自身的使用功能之外去追求一種形而上的宗教理念。
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初葉,歐洲大地上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運動,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策源地與中心,其國家的手工業尤其是毛紡織生產十分興旺。新生產力和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和都市生活的富庶。在此經濟基礎上,文藝復興新思潮活躍在社會各領域,宣揚人生價值和人性自由解放,大肆鼓吹現世的享樂和現實的幸福,追求美飾美物、追求奢華富有的風氣日益昌熾。應運而生的義大利花樣絲絨,以其高雅的質感和高昂的價格被視作富貴和奢侈的象徵,而受到社會特別是貴族和富有者的狂熱青睞,成為許多重要人物的服飾穿戴。竟然還有許多著名畫家參與了絲絨服飾的設計與普及,他們的作品在許多重要人物穿戴的絲絨服裝上得到印證。
服裝的象徵價值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巔峰。一個人的服裝可以標明其特殊的社會階層,並決定其在那一階層中的地位、作用及權利。例如,人們可以輕松地從著裝上辨認出皇室家族成員。婦女的曳地長裙通過其顏色及使用的材料表明其特殊意義。服裝同時可以在進入宮殿走廊時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一時期的正式宮廷服裝當然就是西方文化史中最奢華的部分。
服裝是一種衣著方式,它不僅代表著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以及當時社會風尚的不同特徵,而且能夠折射出人類文明的發展變化。從強調自然之美的古典樣式到紛繁多變的現代主義服裝,每一種風格的服裝總能帶給後人更多的啟發,在西方服裝的發展過程中,有一種模式的服裝一直影響著現代服裝的設計,即功能主義服裝。
談起功能主義,就不得不提到現代設計的母校——包豪斯(Das Staatliches Bauhaus,1919-1933),它是由建築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於1919年4月1日在德國魏瑪創立的。包豪斯的理論原則是,廢棄歷史的傳統形式和產品的附加裝飾,主張形式依隨功能,尊重結構的自身邏輯,強調幾何造型的單純明快之感,使產品具有簡單的輪廓、簡潔的外表,重視機械技術,促進標准化並考慮商業因素。這些原則被稱為功能主義設計理論,即要求最大程度地達到產品的使用目的.主張使產品的審美特徵寓於技術的形式中,做到實用、經濟、美觀。功能主義設計理論的實踐在現代設計的理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
雖然功能主義成為理論最初表現在建築設計上,但在西方服裝發展史上早就有功能主義的影子,當時的功能性服裝,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但有一點與現代設計中的功能主義不謀而合,就是對穿著者舒適性、便利性的充分重視。之後,功能主義便一直貫穿在西方服裝發展的整個過程中。
17世紀騎士裝
西方服飾
17世紀的歐洲戰爭頻繁,歷時半個世紀的荷蘭民族獨立戰爭和歐洲各國新舊教派之爭,使得大部分男子走上戰場,因此騎士的服裝普遍流行,並成為這個時代男子的日常服。這種名為justaucorpo的騎士裝是一種帶軟折襞的服裝,採用天鵝絨和緞料,帶有精美的花邊領與袖口,配以大而卷褶並插有鴕鳥毛的帽子。騎士的服裝因為能夠很好地滿足人大范圍活動而方便實用,男裝較女裝更趨向時代化發展。
19世紀功能性女裝的出現
19世紀的服裝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變化:工業的進步和裁剪技術的發展,使服裝的面料和款式更為多樣化,18世紀末以來開始使用特殊面料,設計也比較簡潔、新潮、大膽,從中可以窺見現代服飾的影子。技術的進步為功能性服裝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生活方式的改變,則是功能性服裝發展的原動力。在上流社會,年輕女子參加體育活動成為時髦。雖然當時的婦女為了強調所謂的教養,總是隨身帶著葯丸,用手帕掩面,作嬌羞狀,但她們也熱衷運動,早上騎馬,下午打網球或高爾夫球。隨之而來的就是適應各種體育活動輕便而實用的服裝款式的出現,如旅行外套、乘車服、打獵服、遊艇服
西方服飾
等。19世紀30年代,女士風行像男士那樣騎馬兜風,騎馬服飾開始出現。女士在寬敞的長裙里穿用細棉布做的緊身馬褲和長統靴,戴高統禮帽和鹿皮手套。社會風氣的改變,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權主義者也開始活動,他們倡導女子也應和男子一樣穿長褲,美國的女權運動先驅Amelia Jenks Bloomer夫人首先把東方風格的阿拉伯式寬松燈籠褲引入女裝,進行大膽嘗試,雖然在美國遭到非難,但是卻在英國得到贊同, 1887年英國的史密斯子爵夫人就穿上燈籠褲,倫敦一家啤酒館還把這種褲裝用於女服務員的制服,強調自由舒適。女式褲裝、短上衣和短套裝的出現,成為當時的大膽革新,是女裝擺脫束縛,追求功能的進一步體現。
20世紀功能性服裝的發展
進入20世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功能性服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20世紀20年代的女裝:女裝功能化、男性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發生了新的改變。婦女直接參加生產和戰爭,獲得了經濟上的自由和民主權利,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年代的服裝適應著新生活的方方面面。婦女們有了更自由的生活,除了工作外,她們還熱衷運動和跳舞,因此服裝的功能化上升為設計的首要因素。摒棄傳統的緊身胸衣,上衣變短,腰帶也開始使用,女性在生活中更加舒適和隨意。這對於傳統的服裝是一個直接的沖擊,服裝的觀念、形式、剪裁、生產、面料都與前10年大相徑庭。
西方服飾
與此同時,由於婦女們不斷提高的社會地位,年輕女性積極地主張性別平等,為反抗男權社會,女性們一整天都穿上長褲,褲裝的舒適方便使褲裝一直流行,女性的褲子第一次成為正式服裝部分。保羅•波列特(Paul Poiret1879-1944)設計的正式場合的女長褲,在服裝設計上的影響就更加長久。法國女設計師可可•夏奈爾(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對於女性的性的欣賞立場不應該作為女性服裝設計的考慮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裝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裝上, 為女裝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並設計生產了自己的運動裝,這種服裝以寬松內衣的基本結構為根據演化而成,寬松、簡單,並且採用松軟的棉質面料,這種寬松服裝的設計方式,其實原來是用做女性內衣的,而夏奈爾把它變成外衣,是一個重大突破。
這個時期在時裝史上被古怪地稱為「女男孩」時期,裙子從腳踝升到膝蓋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短裙。1922年小說《女小子》里描述了當時的女孩形象———剪短頭發,穿男性服裝,節食消瘦,便是這一時期的寫照。
20世紀40年代的軍服和牛仔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們在一段時間內無暇顧及穿衣打扮,卻促進了對實用性的考慮,許多婦女穿上了軍服,讓女裝更加功能化。兩個曾在巴黎獲得成功的英國設計師在戰爭期間回到英國,為英國軍隊中的女性官兵設計制服。在戰爭背景下,軍隊制服也成為時尚,裙子短而緊身,這些緊身、合體、頗具戰時嚴肅感和紀律感的制服既被權
西方服飾
貴穿用,百姓們也趨之若鶩。牛仔褲因為耐穿耐磨,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流行,開始還僅是一種工作服,後來則發展成經久不衰的日常服裝。軍服和牛仔成為功能主義服裝的代表。
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功能主義、實用主義、極簡主義
二戰後,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功能主義服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當時人們極重視產品的機能,所以有句口號是「唯有機能的是美的」,雖然聽上去有些偏頗,但說明人們已把功能性明確地注入自己的審美觀念中。這一時期,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從各個方面探索女性服裝新的可能性,並且認為新的服裝必須是舒適的、功能性好的。六十年代,他設計了一系列功能主義服裝,包括長褲裝、具有非洲探險時期英國風格的上衣、女性褲裝禮服,其中最具革命精神的是由男性晚禮服套裝(Tuxedo Suit)為靈感來源設計的女性褲裝禮服,都體現了這一時代他對新服裝的功能性、舒適性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後,人們的視角從關注物質轉移到關注自我,講究服裝實用、舒適成為新的風氣。顏色鮮艷的夾克裝、連褲裝、套頭裝等成為流行和普及的服裝。
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生活節奏的加快,講究舒適和功能成為服裝設計的首要因素。「功能隨形」的時代成為過去式。如今,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中,功能性服裝一直追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服裝也根據其功能的不同而日益細化。近年來,功能主義服裝的代表——工裝、軍裝一直是流行的熱點。不難看出,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對自我的肯定、對自我的認識進一步促成了功能主義服裝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