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海格」扮演者去世,都有哪些圈內好友發文悼念
演員羅彼·考特拉尼去世,享年72歲。他曾在《哈利·波特》里飾演“海格”一角。
B. 哈利波特中那個漂亮的赫敏格蘭傑的扮演者是誰
愛瑪·沃森 Emma Watson 女, 生於1990年4月15日 ,法國巴黎
星座: 白羊座 身高: 168cm 本名:Emma Charlotte Duerre Watson昵稱:Em
C. 海格的弟弟為啥打霍爾沃茲的石像
因為斯內普泄密了,伏地魔來抓哈利,海德微死了
最開始的一場戰斗是哈利生日的前一天,鳳凰社的人為了轉移哈利到漏居,因為只要哈利滿17歲,保護哈利的魔法就會消失。可是斯內普泄密了,伏地魔來抓哈利,海德微死了,瘋眼漢穆迪也死了,喬治失去了一隻耳朵。但是哈利沒有受傷
之後,伏地魔殺死了斯克林傑,辛克尼斯變成了伏地魔的傀儡,魔法部就此淪陷
第二次戰斗就是在霍格沃茨,海格抱著哈利的「屍體」被迫回到霍格沃茨。其實哈利沒有死,(過程太復雜,說也說不清,你可以看原文)人們看到哈利「死了」就紛紛開始反抗伏地魔,納威在混亂中殺死了納吉尼,(那條蛇)哈利就掀開隱形衣出來了,跟伏地魔准備做最後的決斗。最後伏地魔死了,哈利的傷疤再也沒痛過。
D. 喬治·韋斯萊
弗雷德和喬治這對雙胞胎魅力非凡,他們幽默風趣,既能發明廣受歡迎的惡作劇小玩意兒,又擁有出色的商業天賦,他們還發現了霍格沃茨大部分的秘密通道。這兩兄弟幾乎一模一樣,雖然會有百分之一的不同,但連他們的母親都會分不清他們。他們總是充滿著歡樂。
這次來看看這對魔法家中最偉大的惡作劇專家吧。
出生日期:1978年4月1日
學院:格蘭芬多
父母:亞瑟·韋斯萊和莫麗·韋斯萊(娘家姓氏為普威特)
妻子:安吉利娜·約翰遜
子女:弗雷德·韋斯萊二世和羅克珊·韋斯萊
愛好特長:惡作劇
身份:弗雷德的雙胞胎弟弟,格蘭芬多魁地奇球隊擊球手,韋斯萊魔法把戲坊的老闆之一。
扮演者:奧利弗·菲爾普斯。奧利弗在現實中是哥哥,而現實中的弟弟詹姆斯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飾演哥哥弗雷德·韋斯萊(不知道他們倆有沒有在現場偷換角色呢)。
「韋斯萊(Weasley)」的詞源在弗雷德的剖析中已經詳細介紹過了,此處不多贅述。直接來看看 「喬治(George)」。
源於希臘語Georgos(Γεωργός),意為「農夫,土壤耕作者」。和弗雷德一樣,喬治本人跟他名字的含義完全搭不上邊。他絕對不可能老老實實地待在地上,喬治和他的孿生哥哥可都是要上天的男人。在弗雷德的名字可能來源於「弗雷德里克(Frederick)」。但經過查閱資料,英國歷史上,威爾士親王弗雷德里克王子未及成為英國國王就意外身故,後來即位的是他的兒子喬治三世,而且喬治三世因為患上卟啉病導致一隻耳朵失聰。這些故事與書中弗雷德的英年早逝,喬治的耳朵被割不謀而合。
在他們童年時期,莫麗·韋斯萊夫人在家裡教授他們基礎知識,包括英文文法等等,這很可能也是雙子天不怕地不怕,就莫麗媽媽的原因之一。
十一歲起,弗雷德和喬治開始到霍格沃茨求學,一起被分入格蘭芬多學院,沒有了時不時暴走「獅子吼」的母親在跟前約束,他們幾乎可以說是撒開了歡地興風作浪(他們的光輝事跡多得很,就不細說了)。
有一次,狩獵場看守海格對羅恩說:「為了把你的雙胞胎哥哥趕出禁林,我幾乎耗費了大半輩子的精力。」
格蘭芬多魁地奇球隊前隊長奧利弗·伍德對他們的評價是:「韋斯萊兄弟對付遊走球綽綽有餘——說實在的,他們自己就像兩只遊走球。」
他們的妹妹金妮這樣說兩位哥哥:「跟弗雷德和喬治一起長大有一個好處,就是你會認為,只要有膽量便沒有辦不成的事。」
有人曾做過統計:在書中被提及得更多的那個韋斯萊雙胞胎兄弟是弗雷德,共905處,而喬治被提到了731處。其實這種出現頻率一定程度上就體現出了他們性格的差異:弗雷德更跳脫、更有行動力,喬治則更體貼溫柔、也更細心。
書中雙胞胎第一次出場(哈利在國王十字車站遇到了弗雷德和喬治)時,弗雷德首先開口,但是與哈利交談的第一個孿生兄弟並不是哥哥:
「要幫忙嗎?」說話的正好是他在闖檢票口時碰到的那對火紅頭發孿生兄弟中的一個。「是的,勞駕搭把手吧。」哈利氣喘吁吁地說。「喂,弗雷德,快過來幫忙!」
有孿生兄弟幫忙,哈利總算把箱子推到了隔間角落裡。
當雙胞胎之一在關心幫助他們的家人時,80%是喬治。
當哈利需要有人伸出援手或是在茫然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的時候,大部分時間也是喬治站出來幫助他。
這對兄弟大多數時候就像說相聲一樣,「逗哏」和「捧哏」的角色是相對固定的,正如書中弗雷德駕駛著福特安格里亞車駛向陋居時,喬治坐在副駕駛上指引著方向。
但喬治並不是一個小天使,畢竟他也是個惡作劇專家之一。雖然只發起過四分之一的玩笑和惡作劇,但四分之一的雙胞胎式玩笑已經足矣掀翻一個家了。喬治相對弗萊德來說更加溫柔體貼,可他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同夥」。
家庭在喬治心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可能超過了弗萊德在他心中的位置。
如上所述,喬治與弗萊德最大的不同就是喬治更加體貼,尤其是對家人(包括哈利)。
當他得知要買洛哈德的全套書時,他的反應是這樣的:
弗雷德讀完了他自己的單子,伸頭來看哈利的。
「你也要買吉德羅洛哈特的書!」他說,「新來的黑魔法防禦術課老師一定是他的崇拜者——沒準是個女巫。」弗雷德看到他母親的目光,趕忙低頭專心吃他的橘子醬。
「那些書可不便宜,」喬治迅速地看了父母一眼說,「吉德羅洛哈特的書真夠貴的……
他強迫珀西在聖誕節與兄弟們坐在一起,因為這一天是「家庭團圓日」。
當看到加班的父親回來時,他會立刻興奮起來:「回來了!」喬治說,「爸爸回來了!」(兩個感嘆號)
即使在最黑暗的那段時期,他也還能想出玩笑話。
在霍格沃茨大戰後,雖然那時喬治剛剛「洞聽」(失去了一隻耳朵),但他仍笑著安慰哭泣不止的母親和臉色蒼白的哥哥:
「你感覺怎麼樣,喬治?」韋斯萊夫人輕聲問道。
喬治用手指摸索著腦袋的一側。
「洞聽啊。」他喃喃地說。
「他怎麼啦?」弗雷德驚恐地啞聲問道,「他腦子也受傷了?」
「洞聽啊,」喬治又說了一遍,抬眼望著他的兄弟,「你看……我有個洞。洞聽啊,弗雷德,明白了嗎?」
韋斯萊夫人哭得更傷心了。弗雷德蒼白的臉上頓時泛出血色。
「差勁,」他對喬治說,「真差勁!整個世界跟耳朵有關的幽默都擺在你面前,你就挑了個『洞聽』?」
「這下好了,」喬治笑著對淚流滿面的母親說,「媽媽,你總算可以把我們倆分出來了。」
而且當時他還不忘關心並未回到陋居的兄弟們:「羅恩和比爾怎麼沒有擠在我的病榻周圍?」盡管當時自己受了傷,卻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家人,始終擔心著他們。
有一句話說得令人心:」「自從弗雷德死後,每一面鏡子對喬治來說都變成了厄里斯魔鏡。」 有人曾問羅琳失去弗雷德的喬治後來過得怎麼樣,她說:「喬治大概一輩子都無法釋懷弗雷德的離去。」在弗雷德死後,喬治再也召喚不出守護神,因為他所有的快樂回憶都和弗雷德有關。特別是向他這樣體貼,關心家人的人,更加不會釋懷與自己親密無間的雙胞胎哥哥弗雷德的死亡。
喬治後來繼續經營著韋斯萊魔法把戲坊,羅恩的加入使得把戲坊的生意蒸蒸日上。喬治與曾是弗雷德女友的安吉利娜·約翰遜結了婚,並給他們的兒子取名弗雷德。
E. 法國有哪些世界知名品牌
Name 中文名Avene 雅漾Biotherm 碧歐泉Cacharel 卡夏爾Chanel 香奈爾Christian Dior 克里司汀·迪奧Clarins 嬌韻詩Diesel Perfumes Diesel香水Donna Karan DKNYElle ELLEEvian 依雲天然礦泉水Garnier 卡尼爾Gio De Giorgio Armani 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 喬治·阿瑪尼Givenchy 紀梵希Guerlain 嬌蘭Guy Laroche 姬龍雪Helena Rubinstein HR赫蓮娜Hennessy 軒尼詩Hermes 愛馬仕Kérastase 卡詩Kiehl's 契爾氏Lacoste 法國鱷魚Lancome 蘭蔻L'Occitane 歐舒丹L'Oreal 歐萊雅Louis Vuitton Malletier 路易威登Maybelline 美寶蓮Miss Dior 迪奧Optimum 鴉片香水Orlane 幽蘭Paloma Picasso 畢加索香水Polo 保羅Ralph Lauren 拉夫·勞倫Shu Uemura 植村秀SkinCeuticals 小杜克The Body Shop 美體小鋪Thierry Mugler 泰尼莫格勒(天使香水)Vichy 薇姿Wyndham Estate Wyndham 酒店法國的汽車:雪鐵龍 雷諾 標致。 超市:家樂福 歐尚。 法國洋酒:人頭馬、軒尼詩XO、馬爹利。 酒庄:木桐 拉菲 拉圖庄園 瑪歌 瑪 歌Margaux 歐 頌Ausone 大依瑟索Grands Echezeaux 依瑟索Echezeaux 李奇伯格Richebourg 。 小家電:法國賽博(SEB)收購中國的「蘇泊爾」 法國電器商:海格電器、施耐德、羅格朗、梅蘭日蘭、
堅決抵制。。。。。
F. 活下去的理由-馬特·海格-趙燕飛
1 墜落
最終,活著比自殺需要更大的勇氣。——阿爾貝·加繆《快樂之死》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瘋癲與文明》Folie et Déraison
《壞科學》(Bad Science),本·戈德契(Ben Goldcre)指出:「你是一個安慰劑反應者。你的身體哄騙你的大腦,你是不可信的。」
葯物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概念,對於抑鬱症患者、制葯公司甚至全社會都是如此。它強調了一種「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消費來解決」的理念(被無數電視廣告強行灌輸給我們);它鼓勵了一種「別廢話,喝葯就好」的態度;它製造了一種「自我」和「他者」之間的鴻溝,在那裡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表現非理性。用米歇爾·福柯的話說,這個社會正在閹割我們,要求我們正常,即使它是令我們變瘋的原因。
《深淵》(The Depth )一書的作者,進化心理學家喬納森·羅滕伯格(Jonathan Rottenberg)教授在 2014 年寫的一段話,出乎意料地令人安慰: 怎樣更好地應對抑鬱症?沒有神奇葯丸。治療慢性痛症讓我們明白,其實我們很難推翻那些身體和頭腦的固有反應,相反,我們必須跟隨情緒的線索,關注低落情緒產生的根源——過度工作、過少睡眠的生活習慣。我們需要更豐富的描述情緒的語匯,並有意識地尋找中斷低落情緒的工具,制止它轉變為更長期、更嚴重的情緒低落狀態。這些工具包括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改變我們的周遭事件、情感關系、身體狀況(通過鍛煉、冥想或飲食)。
然而抑鬱症是思想與情感的量子物理學版本。它揭示出正常情況下被隱藏的現實。它瓦解了你,瓦解了你所熟知的一切。原來我們不僅僅源自宇宙,或卡爾·薩根⑦所說的「星塵」,我們本身就像宇宙一般浩瀚、復雜。進化心理學家們或許是對的,人類進化得太超前了,作為第一個能夠全然覺知宇宙之浩瀚的物種,人類也有了能夠感知如宇宙般浩瀚的黑暗與痛苦的能力,或許這就是人類智慧的代價。
① 牛心上尉(Captain Beef heart),美國著名搖滾音樂人。
② Studio 54,是 20 世紀 70 年代在美國紐約的傳奇俱樂部,也是美國俱樂部文化、夜生活文化等的經典代表。
③ 查爾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1920~1994),20 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小說家之一。《時代周刊》評論他是美國底層社會的桂冠詩人。
④ 約翰·格里森姆(John Grisham,1955~ ),美國知名暢銷小說作家,他的一系列富含法庭、法律內容的暢銷犯罪小說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和財富。
⑤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 ),加拿大著名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2000 年以小說《盲刺客》獲得布克獎。
⑥ 指愛達模式,西方推銷學中一個重要的公式,原文為 AIDA,此處作者將其誤解成了同名歌劇 aida。
⑦ 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 ~1996),美國著名天文學家,他有句名言:「我們都是由星塵組成的。」
⑧ The Cure,英國搖滾樂隊。
⑨ 《少年時代》(Boyhood),理查德·林克萊特編劇並執導的一部劇情片,影片歷時 12 年拍攝,講述一個男孩從 6 歲到 18 歲的成長歷程。
⑩ 《白嗓音》(White Noise),美國當代作家唐·德里羅小說,美國後現代文學代表作。
2 著陸
「……暴風雨結束後,你不會記得自己是怎樣活下來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真的結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這就是關於暴風雨的一切。」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大衛·亞當博士(Dr.David Adam)在他關於強迫症的精彩著作《停不下來的人》(The Man Who Couldn』t Stop)中寫道:「只有傻瓜和騙子會告訴你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初期的精神失常主要與化學物質有關,」庫爾特·馮內古特①在《冠軍早餐》(Breakfast of Champions)里寫道,「德威恩·胡佛的身體在生產某些特定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使他的頭腦失衡。」
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羅伯特·馬蘭卡認為,研究應著眼於其他方面,比如大腦中心的「伏隔核」,它很小,掌管快感和成癮。我們有理由猜測,如果它運行不正常,將導致快感缺失。快感缺失就是完全沒有能力感覺到快感,這是抑鬱症的主要症狀。 這也意味著,試圖把手伸進腦殼取出致病零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必須穿過整個額皮質才能取到那個很小的伏隔核。
我討厭離家,這是我的另一個大焦慮。我想回家,躺在自己的床上,欣賞法國女演員碧翠斯·黛爾(Béatrice Dalle)的海報,或者讀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克里斯汀》(Christine)。
但無論如何,下面是一些最常見的抑鬱信號: 疲憊——如果某人總是無故感到很累。 低自尊——這一點別人很難發現,如果發生在那些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人身上就更難被發現,而且低自尊也會讓人更不愛表達自己。 「精神運動性阻滯」——在某些抑鬱症案例中,會出現動作遲緩和說話緩慢現象。 食慾下降(不過食慾大增有時也會出現)。 煩躁易怒(不過公平地說,這可以是任何事情的跡象)。 頻繁哭泣。快感缺乏症——它是伍迪·艾倫導演的《安妮·霍爾》最初的片名。那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術語。意思是無法體驗任何類型的快感,甚至美好的事物,比如日落、美食、看八十年代切維·切斯④的無厘頭喜劇,諸如此類的東西。 突然內向——如果某人似乎比平時更安靜、更內向,有可能他患抑鬱症了。(我記得有幾次我說不出話來。感覺好像動不了舌頭,說話顯得完全沒有意義。似乎別人談論的事情對我來說就像屬於另一個宇宙。)
人生是艱難的。它也許美麗,也許精彩,卻也艱難。大多數人的應對方式是不去考慮它,但有的人做不到。再說,思考是人的天性,「我思故我在」。我們知道我們會衰老、生病、死亡。每一個我們認識的人、愛的人都會衰老、生病、死亡。但我們必須記住,正因為此我們才有愛。人類或許是唯一一個會得抑鬱症的物種,但這是因為我們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物種,我們創造了不可思議的東西——文明、語言、故事、情歌。明暗對比是光與影的對照,文藝復興時期的耶穌畫像中,畫師用黑影來突出沐浴在聖光里的耶穌。死亡、腐爛等一切陰暗的事物會孕育美好,這或許有點難以接受,但我相信。正如永遠偉大的詩人、偶爾焦慮的曠野恐懼症患者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所說:「那永遠不會再來的事物,才使生活如此甜美。」
① 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美國作家,黑色幽默文學代表人物之一。德威恩·胡佛是他的小說《冠軍早餐》中的主要人物,一個即將陷入精神錯亂的汽車代理商。
② 《蠅王》(Lord of the Flies),英國現代作家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講述了一群 6~12 歲的兒童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發生的故事。
③ 《阿拉伯的勞倫斯》是由大衛·里恩執導的冒險電影,講述了英國陸軍情報官勞倫斯帶領阿拉伯游擊隊炸毀鐵路,對抗土耳其侵略的故事。
④ 切維·切斯(Chevy Chase),美國演員、編劇、製片人,作品有《周六夜現場》《廢柴聯盟》等。
⑤ 馬修·伯恩(Matthew Bourne,1960~ )英國編舞大師,上文作者提及的男版《天鵝湖》舞劇就是他的作品。
3 上升
諾伊·尼爾瑞:閉上眼,屏住呼吸,一切都會變得十分美好。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這就是抑鬱症和焦慮症的奇怪之處。它們極度害怕快樂,即使你本人很嚮往快樂。如果它們逮到你笑,甚至假裝笑,你就糟糕了。笑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它們會用 10 噸的抗衡力來抵消它。 怪誕。那種一個人在外面的感覺極不自然,就像沒有了牆的房頂一樣。我看見商店在前方。「蘭帝斯」的招牌看起來那麼小,那麼遠。巨大的悲傷和恐懼讓我難以邁步。
......8. 沒有什麼會一成不變。現在這種痛苦不會永遠持續。如果痛苦告訴你它會持續,是它在撒謊。其實痛苦是一筆債,可以用時間償清。 9. 頭腦會變。性格會變。我在《人類》(The Humans)中寫過:「你的頭腦是一個星系,黑暗比光明多,但光明是值得等待的,所以不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即使黑暗是全部。要知道生命不是靜止的,時間也是空間,你在時間的星系中移動,等待那恆星。」 10. 有一天,你會體驗到與這痛苦相等的喜悅。聽海灘男孩③的歌曲,你會流下歡欣的淚。你會俯身凝視懷里嬰兒酣睡的臉,你會結識很多好朋友,你會品嘗從沒吃過的美食,你會在高處俯覽美景,不去考慮從這里掉下去摔死的可能性。還有很多書你沒有讀過,它們會讓你更充實。你會吃著超大份爆米花看很多電影。你會跳舞、大笑、做愛、沿著河岸跑步、聊天到深夜、笑到肚子疼。生活在等待著你。雖然你現在被短暫地困在這里,但世界哪兒都不去。如果可以,堅持下去。活著總是值得的。
人們說,閱讀不是為了逃避,就是為了找到自我。我倒是覺得這兩者之間其實沒有區別,因為我們會在逃避的過程中找到自我。與我們身在何處相比,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去向何處。「難道沒有逃離頭腦的出路嗎?」這是西爾維婭·普拉斯⑥的名言。我十幾歲時在一本名人名言書里偶遇它,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它的含義,它可能的答案)。如果除了死亡之外,還有這樣一條逃離頭腦的出路,那就是文字。文字不是讓我們徹底逃出頭腦,而是幫助我們逃出某一個頭腦,然後給我們磚瓦去建造另一個頭腦,相似但更好,靠近舊的但基礎更堅固,景色更美好。 莎士比亞說:「藝術的目的是賦予生命形狀。」我的生命,我混亂的頭腦,需要一個形狀。我的人生已經「丟掉了情節」⑦,沒有了線性敘事,只剩下雜亂和混沌。所以我喜歡外部敘事帶給我的希望。電影,電視劇,尤其是書籍,它們本身就可以是我活下去的理由。每一本書都是人類頭腦在某一特定狀態下的產物。所有書籍擺在一起,就是人性的總和。每次閱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都感覺像在看一張藏寶圖,而那寶藏就是我自己。但每一張地圖都是不完整的,我只有讀完全部的書,才能找到寶藏,因而這個找到最好自我的過程是一場無盡的遠征。而書籍本身似乎也在隱隱印證著這個觀點,因為每一本書的情節都可以被歸結為「某個人對某樣東西的追尋」。 很多人老套地認為,書蟲是很孤獨的。但對我來說,書是掙脫孤獨的方式。如果你是那種容易想太多的人,就沒有什麼比置身於一群跟你頻道不同的人中更孤獨的了。
格雷厄姆·格林⑧的《權力與榮耀》(The Power and the Glory)。
《布賴頓棒糖》(Brighton Rock)
總之,我熱愛格雷厄姆·格林。他的作品充斥著一種不適感,讓我感同身受。這種不適感來自於罪惡、性、天主教、單戀、壓抑的慾望、熱帶酷暑、政治、戰爭。可以說除了文字本身,一切都是令人不適的。 我熱愛他寫作的方式。我熱愛他把一個具體的東西比作抽象的東西:「他吞下白蘭地,像遭了天譴。」如今,我越發熱愛他這種寫法。抑鬱症讓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的界限模糊了,似乎連我自己的身體都變得不真實、抽象了,甚至有一部分變得虛構了。
《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最美的書。想像的城市,每一座都有點像威尼斯,卻又不是威尼斯。書頁上的夢。如此離奇,離奇程度勝過我頭腦中稀奇古怪的心像。
《局外人》(The Outsider),蘇珊·依·辛頓⑨——我 10 歲時的啟蒙書,我最愛的一本閑書。充滿美國風情和多愁善感的對話。比如,「留住金色,波尼博伊,」病榻上的強尼說,顯然是讀了羅伯特·弗羅斯特的《美景易逝》(Nothing Gold Can Stay)。
《局外人》(The Outsiders),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我對「局外人」和「存在主義的絕望」很感興趣。此書文字上的冷漠感給了我一種奇異的慰藉。
《簡明柯林斯名言詞典》(The Concise Collins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名人名言很好讀。
《濟慈書信集》(Letters of Keats)——大學期間我研究過濟慈。一位典型的年輕詩人,臉皮薄,註定不幸,情感激烈。我感同身受。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珍妮特·溫特森⑩——我熱愛珍妮特的寫作。每個文字都飽含力量、智慧。我隨意翻到哪一頁,都能發現與我產生共鳴的句子。「我似乎繞了一個大圈,又在起跑線遇見了自己。」
《聲音》(Vox),尼克爾森·貝克⑪——整本小說就是一次電話性愛,挑逗了 16 歲的我,令我如痴如醉。僅有對話,也是非常好讀。充斥著性或性慾,對一個年輕、焦慮的頭腦來說,性是一種積極的消遣。
《金錢》(Money),馬丁·艾米斯⑫——我太了解這本書了。還寫過關於它的論文。文字膽大、狂妄、鋒利、幽默、男子氣(雖然有時充滿恨意)。它有著激烈的情感,喜劇中透出悲傷的美。(「每個小時你都在變得更弱。有時,當我獨自坐在倫敦公寓里,凝望窗外,我會想著,看著雨在下卻不知道它為什麼下,實在太凄涼、太沉重了。」)
《塞繆爾·佩皮斯⑬日記》(The Diary of Samuel Pepys)——我對其中記錄 17 世紀倫敦大火災和大瘟疫的章節印象十分深刻。佩皮斯對那個動盪時代相對輕松的記述方式,對我來說有一種療愈作用。
《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J·D·塞林格(J.D.Salinger)——因為霍爾頓是個老朋友。
《企鵝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詩歌》(The Penguin Book of First World War Poetry)——英國詩人艾弗·格尼(Ivor Gurney)的《奇怪的地獄》(Strange Hells)(「心靈會燒傷,但別去面對它是如何燒傷的」)和威爾弗里德·歐文(Wilfred Owen)的《精神病例》(Mental Cases,描寫了精神病院患炮彈休克症的病人),這兩首詩既吸引我又困擾我。我沒有經歷過戰爭,但我熟悉那種痛苦,面對每一天,如同「黎明撕裂,傷口再次流血」。抑鬱症和焦慮症竟與創傷後應激障礙如此相似。難道我們經歷過什麼不為人知的創傷?難道現代社會的噪音和快節奏傷害了我們洞穴人的頭腦?是我太多愁善感?還是生命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10½章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 1/2 Chapters),朱利安·巴恩斯⑭(Julian Barnes)——這本書我太熟悉了,我以前就讀過,非常喜歡,它很詼諧、很古怪。
《荒野指南》(Wilderness Tips),瑪格麗特·阿特伍德⑮——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一座容易翻越的小山丘。其中有一篇《真正的垃圾》(True Trash)是我的最愛,寫的是十幾歲男孩偷窺女服務生的故事。
《藻海無邊》(Wide Sargasso Sea),簡·里斯⑯(Jean Rhys)——《簡·愛》(Jane Eyre)的前傳。關於「閣樓上的瘋女人」和她如何變瘋的故事。背景設置在加勒比海。雖身處天堂,卻仍有絕望和孤立之感,這是最能令我產生共鳴的一點。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卻有著糟糕透頂的體驗,多麼像我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星期。
很多抑鬱症患者把旅行當作緩解症狀的良葯。美國大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畢生為抑鬱症所苦,這不奇怪,很多藝術家都患有抑鬱症。1933 年,46 歲的她住院治療,症狀是控制不住的哭泣,無法吃飯或睡覺等。 歐姬芙的傳記作家羅克薩娜·羅賓遜(Roxana Robinson)說,待在醫院對她毫無幫助,反而旅行對她幫助甚大。她去了百慕大、紐約的喬治湖、緬因州和夏威夷。「溫暖、慵懶、獨處正是喬治亞需要的。」羅賓遜寫道。
古斯塔夫·福樓拜說:「旅行使人變得謙虛。因為它使你領悟,人在世界上所佔的地位是多麼的渺小。」這種視角會帶給你自由感。如果疾病一方面讓你弱化自我價值,一方面卻又讓你過分在意那些本來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你就尤其需要用這種視角看問題。 我記得有一次抑鬱症發作時,我在看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導演的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傳記片《飛行家》(The Aviator)。其中一幕,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扮演的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轉身對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扮演的休斯說:「霍華德·休斯身上有太多霍華德·休斯。」影片中,正是這種高強度的自我意識,導致了他的強迫症,最終逼他把自己鎖在拉斯維加斯一個旅店房間里。
正如波斯詩人魯米(Rumi)在 12 世紀寫道:「傷口是光進入你內心的地方。」(他還寫過:「忘掉安全,在你害怕的地方生活。」)
我每天要麼跑步,要麼做其他有氧運動。像村上春樹一樣(他寫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我讀過,很精彩),我發現跑步可以驅散迷霧。村上春樹還說:「在自己的極限內拼盡全力,這就是跑步的本質。」我也信奉這一點,我想這也是跑步有益頭腦的原因之一。
作為一名作家,我不太樂意想到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用他的槍幹了什麼,西爾維婭·普拉斯烤箱中的腦袋,凡·高和他的耳朵。當我聽說我喜愛的當代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⑳於 2008 年 9 月 12 日上吊自殺,竟導致了我在病情好轉之後最嚴重的一次抑鬱症發作。不僅是作家。羅賓·威廉姆斯㉑的死訊讓包括我在內的上千萬人悲痛、害怕,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以相同的方式了結自己。
馬克·吐溫
G. 法國最著名的品牌有哪些
法國的「拉菲堡」(Lafite)葡萄酒,在十四世紀已經相當出名。那時它不僅需要 10 年存放醇化期,而且波爾多地區的海洋氣候、沙礫土壤以及平均 40 年的葡萄樹齡,讓它的風味芳醇馥郁,細膩迥異。在 1985 年倫敦佳士得拍賣行售出的一瓶 1787 年產的「拉菲堡」酒,成交價 16 萬美元,成為全世界最貴的葡萄酒。我們看到,奢侈品往往創造著獨一無二的商品形式。個性化使它們各領風騷。
品牌背景:卡地亞1847年創立於法國,曾被英王愛德華七世贊譽為「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的卡地亞,代表了階級、品位、財富、高貴、堅貞和永恆,卡地亞不但是上流社會的表徵外,也是見證永恆戀情的經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