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服來自哪裡,是不是來自中國
韓服通常指的是朝鮮族服飾,是來自中國朝鮮族傳統民俗,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國的朝鮮族大部分是東北淪陷時期時期陸續被日本從朝鮮半島作為政治移民強制遷徙至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服裝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
朝鮮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國吉林省延邊州,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服裝,是朝鮮族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其文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朝鮮族服裝呈現出素凈、淡雅、輕盈的特點,給人美麗形象,充實了服飾藝術的寶庫。
三國末期,貴族男子穿寬大的褲子、短上衣,腰間系腰帶;貴族中的女子則穿長裙和齊臀的上衣。其後,又受到蒙古的影響,女子的上衣縮短,裙子上提到腰。15世紀時,女子的裙子再度上提,在腋下系定,上衣縮短,與婦女所穿的朝鮮族服裝相近。
總體特點
遷入中國後的朝鮮族的服飾多沿用朝鮮民間服飾,並有日常服、儀禮服(婚禮、喪禮、祭禮等)、特殊服(舞蹈服、農樂服等)等服裝之分。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色服裝,故有「白衣民族」之稱。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
婦女傳統日常服裝為短衣,長裙,斜襟,以長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身穿褲腿寬大的長褲,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改制服或西服。
姑娘和少婦的衣裙,五彩繽紛鮮艷奪目,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起來好象彩虹在身。青年婦女和少女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鑲色彩鮮艷的綢緞邊。飄帶也是用紅、紫、藍色等綢緞製成。
老年婦女喜著白色衣裙,並習慣用白布包頭,冬天加穿以毛衣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履,後來也穿草鞋、麻鞋、膠鞋,普遍穿布膠鞋或皮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韓服
Ⅱ 個子矮的胖女孩適合穿什麼衣服
1、短上衣+及膝裙或短褲
裙子越長越顯得矮,最好的長度是及膝或膝上長度為准。
短褲、合體的七分褲、八分褲、喇叭褲都能令矮個子的腿型變得修長。
迷你目錄:
A、黃綠相間的毛衣清爽又別致
B、胸前的提花圖案會吸引人注意上半身,而忽略個子原本不高的你。
C、復古的蝙蝠袖又回潮了!短短的毛衣、又是豎條紋,真是矮個子女孩的福音。
D、橘色的毛衣鮮亮搶眼,一定會將人的視線吸引到上半身。
2、最重要的是裙或褲與鞋款的搭配是否協調
尖頭高跟鞋,既是潮流首先,又能彌補身型缺陷,合體長褲搭配高跟鞋使腿型更修長。
超長裙不宜搭配太纖細的鞋子,超長裙配有點分量感的鞋子最有平衡感。3、宜選小巧可愛的圖案,且圖案設計盡量擺在上半身
大膽搶眼的圖案絕對不適合嬌小的你,小巧可愛的圖案地完美。
小巧精緻的圖案和小巧可愛的你相得益彰。
4、用配件將視線焦點上移
頸部或頭部的圍巾、飾品等可將旁人視線上移,胸口有文字圖案的服飾一樣有這個效果。
5、無袖上衣最適宜
只要你的手臂不是最肥。
無袖上衣會令人的身體變窄,尤其是這種包住肩膊的無袖上衣,緊貼身型的長褲也令腿部看起來完美修長。
6、宜挑選清晰鮮明的色系
深色服裝雖會令人顯得瘦,但也會使人變得更矮小,色彩鮮明、單純的服裝最適宜矮個子女孩。
喜歡暗沉,素凈色彩的矮個子女孩,可以挑穩重又不乏生氣的墨綠色衣衫。
7、豎條紋服裝也是矮個子穿衣的不二法則
無論是寬的還是窄的豎條紋都有助於拉長身型,矮個子應盡量避免橫條紋
可以啊,韓國人同中國人是差不多高的,再說衣服也是有尺寸大小的,再者說韓服最早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以下是韓服的詳細介紹: 名稱的由來 韓服本來應該叫作朝鮮服. 只是現在朝鮮半島分成了朝鮮與韓國兩個國家,而韓國影響又較大. 才改叫韓服.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的穿法 韓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不足,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較高,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較豐滿,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國民是已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秋夕(中秋節)等節慶日,或行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韓服是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艷華麗的錦綉。韓國傳統服裝-韓服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韓服是能按服裝的顏色和衣料演出各種感覺的衣服。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為古典。 女子韓服的情況是:傳統的色彩安排是紅色裙子淡淡的淺綠色或白色、藍色短上衣,藍色裙子則配紅色或白色、黃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淺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紅色或玉色短上衣. 男紗帽 外套 外套是短衣和褲子上面所穿的衣服, 可在外出時穿。 褲子 褲子指男性所穿的下衣。 根據體形寬松製作,以適合坐式生活為特點。 勾背鞋 在中國朝鮮族、韓國和朝鮮都有流行。朝鮮族歷來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飾多用白色,樸素大方,極富民族特色。朝鮮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後發展到淺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淺,便於穿脫,而且晴雨兩用。 短衣 相當於上衣, 男女裝有差異/ 男式以線條粗,平坦為特點; 女式以裝飾華麗曲線短而美麗為特點。 領沿 領沿指領子部位白色的線。 筆直但圍繞頸部和整體曲線很協調。 長衣帶 為扣好短上衣, 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長帶.女性短上衣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也有裝飾的作用。 袖口 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徵為傳統韓屋飛檐的曲線似的自然柔美。 裙子 裙子為女性的下衣。 裙子做成褶皺型和背心相連而成, 分為單裙, 襯裙, 套裙等 紋樣 和優雅的線條, 色彩一起, 更加突出韓服美的是花紋。裙子的邊, 袖領肩部等部位加上花紋, 更加突出華麗的風格。 紋有植物, 動物, 自然等。 歷史 很久很久以前已經有韓國人穿著韓服,但現時的韓服是在大約三國時代演變出來。當時的褲子都很短和緊身,而上衣的腰圍則非常貼身。 三國時代快完結時,中國的唐 *** 把絲制長袍傳到韓國。貴族婦女開始穿著全身裙和闊袖的上衣(襦)。而男士就穿著窄身、長至膝蓋的上衣和闊身褲,並把褲腳綁在足踝。 在高麗時代,韓國曾成為元朝的藩屬國達80年。忠烈王其後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兒為妻,從此改穿蒙古服飾。在他統治的3年內,所有官員都要剃去頭發,並要穿著蒙古服飾。 李氏朝鮮時代,韓國成為明朝附屬國,服裝亦改為近似明朝服裝式樣,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女服上衣亦縮短。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之後就變成現在所見的式樣。 頭飾 男性和女性都會在頭上扎辮子,直至成年或結婚為止。成年或已婚男子會把頭發結成發髻在頭頂,成年未婚的少數女性和一般宮女(巴只、內人)、醫女等則把辮子盤在腦後並以粗緞帶束起(古代朝鮮人多數早婚,大部份人在未成年前已經結婚)。 已婚女性、妓生(藝妓)、高級女官(尚宮、尚儀、尚服等)會戴上發盤(又稱雲環),即把假發弄成盤狀戴上,始於高麗,忠烈王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發髻(編發)。後來朝鮮太祖李成桂開國,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復漢制,女性則「蒙漢並行」,後來發展成「發盤」樣式。 發盤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有錢人和貴族婦女喜歡在發盤上加上各種飾物,有些婦女,尤其是貴族婦女,發盤甚至超過三圈,宮中甚至發展出「木頭假髻」,平民及家境一般的婦女則只有一圈。內命婦常服及外命婦禮服的發盤正面正上方有玉板一個,左右各有花簪作為頭飾,通稱為「鳳首」,這也是牒紙的一種,代表身份與地位,有嚴格規定。後妃、內命婦、尚宮會於發盤和頭頂之間放一「子供枕」。 至純祖時有婦女因發盤過重摺斷頸項至死,宮中才撤銷後妃必須佩戴發盤的規定。後來已婚婦女就改為只把辮子盤成發髻並插上發簪而不戴發盤。 場合 韓服按不同的場合而分為不同類型,包括:日常生活、典禮和特定場合。典禮服飾是在一些正式、隆重的場合時穿著,例如嬰兒滿月、婚禮和葬禮。 李氏朝鮮時代,後妃、公主、翁主,以及貴族婦女進宮時,會穿著稱為「唐衣」的韓服,上衣的前襟和後襟長到及膝的程度。男女外出時會穿著稱為「周衣」的長外套,女性有時會用周衣遮蓋頭部。 由於韓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場合和一些古老鄉村外,現在已很少韓國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韓服。近年亦有人製造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
是屬於嬌小類型的吧,就穿暖色調的衣服,例如黃色 藍色等等 看起來很修長 不管是長款衣服還是短款衣服,不適合穿黑色 人本來就嬌小 再穿深色調的衣服更顯得矮小了
除了個子矮以外,要根據體型的胖瘦和皮膚的顏色來匹配,微胖的一定不要穿帶橫條紋的衣服,如果皮膚較黑,一定不要再穿深色調的衣服。如果你是一個個性開朗、活潑的人基本不要太在乎了,只要能表達你的個性就好了。
高腰類型的衣服,褲子不管是長褲還是短褲高腰會拉長比例,裙子的話要麼短裙要麼是到腳踝的長裙。
千萬別穿長款的衣服,因為看上去會像一個桶……一定要穿合適的衣服,貼身剪裁的那種,頭發也不要理得太短,要不會看出真實身高……我BF也很矮,他平常就是那樣的裝扮,看起來還好。
感覺個子矮和發型無關吧。主要還是聯系一下臉型。感覺這樣靠譜一點吧
個子矮、瘦的女生穿挺好看的
要是胖乎乎還要個子矮就不好看
日本品牌sea. biscuit,honeys,淺草,吉米第五街,拉夏貝爾,卡莎布蘭卡,淑女屋,都狠漂亮的,風格青春靚麗,也有時尚大方,淑女淡雅的,都蠻適合個子矮的女生的。
Ⅲ 漢服有幾種好看嗎朝鮮族和日本人穿民族服飾,為什麼我們漢族不穿漢服呢
【名稱由來】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基本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男裝的式樣: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1)歷史性
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歷史發展】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准。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准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先秦時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范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滿族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隸制國家。為打擊、奴化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在滿清統治者進行的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漢服逐漸消亡。
和服(わふく,wafuku) ,日文原意是「服裝總稱」,但後來專指其傳統服裝。因日本人是大和民族。這個詞的對義詞是洋服。
和服的解釋
和服分男用、女用、兒童用和單衣、夾衣,有「表著」(外袍)、「下著」(內袍)等種類。和服長度一般齊踝,交領,右大襟,寬袖,留身八口,上下無扣無襻,系腰帶,衣上印有家族徽記。
著物(きもの):在英語等歐洲語言中,和服稱為Kimono,在日文中是著物。著物廣義上指所有的衣服。狹義的著物指和服與日本傳統服裝。
和服(わふく): 日本的傳統服裝,現在穿著於正式場合。新年慶典、成人儀式、日本婚禮時需要指定穿著服飾。(根據我理解中國人錯誤理解和服,熟知的基本是浴服)由於穿著繁瑣,被譴責為不切實際的服裝式樣,但它的優點是賦予衣著者以優雅的風度。
吳服:布匹的意思。中國古代三國時期吳國紡織技術和縫制方法流傳至日本後世紀念語,通常吳服專指以絲綢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棉布做的和服被稱為太物(ふともの)。
和服
和服的特徵
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濕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和服的定義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現在的桑拿很相似。人們為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於江戶時代。
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這種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後穿著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閑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從價格上來說它和真正出席宴會的和服相差很大,一般在10萬日幣左右,而一般的和服則至少要100萬。
最初的日本服裝是被稱國「貫頭衣」的女裝和被稱為「橫幅」的男裝。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來,然後用帶子系住垂在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於裙子的下裝,其做法相當原始,但相當實用。
所謂的「橫幅」,就是將未經裁剪的布圍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為基礎逐漸演經而成的。在日本出土的公元素至7世紀的古墓的人偶埴輪上,已經有了各種和服的形象資料。
公元8世紀,中國唐代服裝傳入日本,對日本的和服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和服的名稱,如"唐草"、"唐花"、"唐錦"等。"貫頭衣"、"橫幅"以及後來的"和服",受到了東南亞的中國唐代服裝的影響。但是在裁剪和製作上,和服卻有其獨到之處: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
各種和服在款式和穿著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異",正是這些"小異",具有服裝的一項重要功能:顯示身份、年齡、所屬的社會階層。以女性的和服為例,這種"小異"主要表現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
1."留袖",即袖子相對較短。
2."黑留袖"和服往往點綴有精緻的花紋,它是中年婦女的禮服,一般在比較隆重、庄嚴的場合,如婚禮、宴會時穿著。
3."色留袖"是有各種顏色的和服,穿著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輕,也是隆重場合時穿著的禮服。
4."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婦女的傳統服裝,比較豪華,一般只在慶賀典禮、畢業,以及新年時穿著(今天,即使在這種時候也很少有人穿著這種和服)。
所謂"振袖"就是長袖,往往長達1米左右,垂至腳踝。
5.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色無地"的和服,在平時穿著。"色無地"沒有花紋圖案,但有顏色。
通氣,是和服的一大優點和特徵,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開合。不過,這種開合,尤其是衣襟的開合,有許多講究。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藝人在穿著和服時,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繫上帶子。這種穿著方式,不僅給人以一種和服似脫而未脫的感覺,顯示一種含蓄的美,而且能顯示從事該職業的婦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從事該職業的婦女在穿著和服時,則須將衣襟合攏。但即使是合攏衫襟,其程度也有講究,並以此顯示穿著者的婚姻狀況:如果是已婚的婦女,那麼
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事實上,和服的穿著有著如此之多的講究,以至在日本有著專門教人如何穿著和服的"教室"。
和服的構造
1.掛衿(かけえり)、共衿(ともえり)
2.本衿(ほんえり)、地衿(じえり)
3.右の前身頃(まえみごろ)
4.左の前身頃
5.袖(そで)
6.袂(たもと)
7.左の衽(おくみ)
8.右の衽
9.剣先(けんさき)
10.身丈(みたけ)
11.裄丈(ゆきたけ)
12.肩幅(かたはば)
13.袖幅(そではば)
14.袖丈(そでたけ)
15.袖口(そでぐち)
16.袖付(そでつけ)
韓服
諺文: 한복
漢字: 韓服
羅馬字: Hanbok
南韓叫한복(韓服),北朝鮮叫조선옷(朝鮮옷)是一種傳統的朝鮮族服裝。韓服的特色是設計簡單和衣服上並沒有口袋。
名稱的由來
韓服本來應該叫作朝鮮服. 只是現在朝鮮半島分成了朝鮮與韓國兩個國家,而韓國影響又較大. 才改叫韓服.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
韓服的穿法
韓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不足,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較高,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較豐滿,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國民是已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秋夕(中秋節)等節慶日,或行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韓服是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艷華麗的錦綉。韓國傳統服裝-韓服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韓服是能按服裝的顏色和衣料演出各種感覺的衣服。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為古典。
女子韓服的情況是:傳統的色彩安排是紅色裙子淡淡的淺綠色或白色、藍色短上衣,藍色裙子則配紅色或白色、黃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淺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紅色或玉色短上衣.
男紗帽
外套
外套是短衣和褲子上面所穿的衣服, 可在外出時穿。
褲子
褲子指男性所穿的下衣。 根據體形寬松製作,以適合坐式生活為特點。
勾背鞋
在中國朝鮮族、韓國和朝鮮都有流行。朝鮮族歷來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飾多用白色,樸素大方,極富民族特色。朝鮮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後發展到淺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淺,便於穿脫,而且晴雨兩用。
短衣
相當於上衣, 男女裝有差異/ 男式以線條粗,平坦為特點; 女式以裝飾華麗曲線短而美麗為特點。
領沿
領沿指領子部位白色的線。 筆直但圍繞頸部和整體曲線很協調。
長衣帶
為扣好短上衣, 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長帶.女性短上衣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也有裝飾的作用。
袖口
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徵為傳統韓屋飛檐的曲線似的自然柔美。
裙子
裙子為女性的下衣。 裙子做成褶皺型和背心相連而成, 分為單裙, 襯裙, 套裙等
紋樣
和優雅的線條, 色彩一起, 更加突出韓服美的是花紋。裙子的邊, 袖領肩部等部位加上花紋, 更加突出華麗的風格。 紋有植物, 動物, 自然等。
歷史
很久很久以前已經有韓國人穿著韓服,但現時的韓服是在大約三國時代演變出來。當時的褲子都很短和緊身,而上衣的腰圍則非常貼身。
三國時代快完結時,中國的唐政府把絲制長袍傳到韓國。貴族婦女開始穿著全身裙和闊袖的上衣(襦)。而男士就穿著窄身、長至膝蓋的上衣和闊身褲,並把褲腳綁在足踝。
在高麗時代,韓國曾成為元朝的藩屬國達80年。忠烈王其後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兒為妻,從此改穿蒙古服飾。在他統治的3年內,所有官員都要剃去頭發,並要穿著蒙古服飾。
李氏朝鮮時代,韓國成為明朝附屬國,服裝亦改為近似明朝服裝式樣,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女服上衣亦縮短。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之後就變成現在所見的式樣。
頭飾
男性和女性都會在頭上扎辮子,直至成年或結婚為止。成年或已婚男子會把頭發結成發髻在頭頂,成年未婚的少數女性和一般宮女(巴只、內人)、醫女等則把辮子盤在腦後並以粗緞帶束起(古代朝鮮人多數早婚,大部份人在未成年前已經結婚)。
已婚女性、妓生(藝妓)、高級女官(尚宮、尚儀、尚服等)會戴上發盤(又稱雲環),即把假發弄成盤狀戴上,始於高麗,忠烈王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發髻(編發)。後來朝鮮太祖李成桂開國,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復漢制,女性則「蒙漢並行」,後來發展成「發盤」樣式。
發盤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有錢人和貴族婦女喜歡在發盤上加上各種飾物,有些婦女,尤其是貴族婦女,發盤甚至超過三圈,宮中甚至發展出「木頭假髻」,平民及家境一般的婦女則只有一圈。內命婦常服及外命婦禮服的發盤正面正上方有玉板一個,左右各有花簪作為頭飾,通稱為「鳳首」,這也是牒紙的一種,代表身份與地位,有嚴格規定。後妃、內命婦、尚宮會於發盤和頭頂之間放一「子供枕」。
至純祖時有婦女因發盤過重摺斷頸項至死,宮中才撤銷後妃必須佩戴發盤的規定。後來已婚婦女就改為只把辮子盤成發髻並插上發簪而不戴發盤。
場合
韓服按不同的場合而分為不同類型,包括:日常生活、典禮和特定場合。典禮服飾是在一些正式、隆重的場合時穿著,例如嬰兒滿月、婚禮和葬禮。
李氏朝鮮時代,後妃、公主、翁主,以及貴族婦女進宮時,會穿著稱為「唐衣」的韓服,上衣的前襟和後襟長到及膝的程度。男女外出時會穿著稱為「周衣」的長外套,女性有時會用周衣遮蓋頭部。
由於韓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場合和一些古老鄉村外,現在已很少韓國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韓服。近年亦有人製造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
Ⅳ 古代朝鮮國王的服飾是什麼樣的是這樣的嗎這是韓國純宗皇帝的照片
韓服是朝鮮半島的朝鮮民族衣裝,成型自李氏朝鮮時代,即朝鮮王朝(西元1392年-1897年),所以依國名叫朝鮮服。1897年大韓帝國成立後,開始叫依國名稱韓服。現代韓服特指的是李氏朝鮮時代定型的民族衣裝,同時在20世紀因為實用原因進行了一些較大的改動,並沒有完全依照李氏朝鮮時期韓服的真實版型。最近,改良韓服和生活韓服在韓國出現。韓服的特色是設計簡單、顏色艷麗和無口袋。在韓國通常自認為韓服擁有三大美,即袖的曲線、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狀。現代女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里裙(????/chima jeogori)」,包括赤蠢擾古里和高腰背心裙。男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里巴基(????/paji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褲。普通百姓再正式點的女性韓服還在赤古里裙外唐衣,男性則在赤古里巴基外增加周衣。傳統高級韓服通常用明紬(明朝製法的絹絲)製作。老百姓的韓服通常用**、薴麻或者棉製作。高麗時代朝鮮的白色薴麻經常進貢給唐朝。由於韓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場合和一些古老鄉村外,現在已很少韓國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韓服。近年亦有人製造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
名稱的由來 高麗人的傳統服飾本來沒有固定的名稱。二戰後,朝鮮半島分成了朝鮮與韓國兩個國家,其中韓國影響較大,所以國際上通稱為「韓服」。
韓服是受漢服和蒙古服飾的影響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畝昌,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歷史
朝鮮民族在受中國漢文化熏陶之前曾經是散居在烏拉阿爾泰山脈的游牧民族,崇尚下寬上窄的金字塔形服飾,韓服的基本風格是在大約三國時代演變出來。當時的褲子都很短和緊身,而上衣的腰圍則非常貼身。朝鮮族服飾經歷了三大變革,朝鮮先民最初的白衣服飾的在中國唐朝的影響下進行了第一次變革,第二次是高麗時代,第三次是受明朝的影響而進行了漢化。
三國時代快完結時,中國的大唐朝廷把絲制長袍傳到韓國。貴族婦女開始穿著全身裙和闊袖的上衣(襦)。而男士就穿著窄身、長至膝蓋的上衣和闊身褲,並把褲腳綁在足踝。
在高麗時代,韓國曾成為元朝的藩屬國達80年。忠烈王其後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兒為妻,從此改穿蒙古服飾。在他統治的3年內,所有官員都要剃去頭發,帶耐旦並要穿著蒙古服飾。
李氏朝鮮時代,韓國成為明朝附屬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漢化,女子服裝則受到明代襖裙和唐代齊胸襦裙的影響,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上襦亦縮短;而李氏朝鮮時期韓國男子的著裝則基本上在照搬中國明朝服飾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民族審美和特色,社會各階層服飾的顏色、紋樣、款式等有著嚴格的區分。在中國清朝代替明朝之後,繼承了明朝對朝鮮半島的宗主權,但是清**在中國對漢人實行剃發易服的同時朝鮮卻得以保留了明制服飾,清初有朝鮮人到中國時曾讓見者潸然淚下。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之後在北朝鮮和南韓各自獨立分治之後,各自又再次發展出不同的路線,北朝鮮以素雅和簡朴為主,而南韓則較追求線條的清晰筆直,並常在裙中加入裙撐以製造類似蓬蓬裙的效果。現代韓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馬甲和滿族的馬褂子,其他款式均學自漢服。
Ⅳ 想了解韓國服飾的發展嗎(組圖)
現代韓服特指的是李氏朝鮮時代定型的民族衣裝,同時在20世紀因為實臘耐用原因進行了一些較大的改動,並沒有完全依照李氏朝鮮時期韓服的真實版型。 最近,改良韓服和生活韓服在韓國出現。韓服的特色是設計簡單、顏色艷麗和無口袋。在韓國通常自認為韓服擁有三大美,即袖的曲線、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狀。現代女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里裙(?/chima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高腰背心裙。 男性韓服的普通著叫做「赤古里巴基(?/paji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褲。普通百姓再正式點的女性韓服還在赤古里裙外唐衣,男性則在赤古里巴基外增加周衣。傳統高級韓服通常用明紬(明朝製法的絹絲)製作。老百姓的韓服通常用大麻、薴麻或者棉製作。高麗時代朝鮮的白色薴麻經常進貢給唐朝。由於韓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場合和一些古老鄉村外,現在已很少韓國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韓服。近年亦有人製造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 高麗人的傳統服飾本來沒有固定的名稱。二戰後,朝鮮半島分成了朝鮮與韓國兩個國家,其中韓國影響較大,所以國際上通稱為「韓服」。 韓服是受漢服和蒙古服飾的影響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韓服非常講究顏色和圖案。歷史上曾因貧富貴賤的差異,韓服在花紋、色彩上有過很大差別。比如,朝鮮時代的國王穿的是象徵宇宙中心的黃色服飾,而平民則多身著樸素的白色服裝,這也是韓民族被稱為「白衣民族」的由來。 朝鮮民族在受中國漢文化熏陶之前曾經是散居在烏拉阿爾泰山脈的游牧民族,崇尚下寬上窄的金字塔形服飾,韓服的基本風格是在大約三國時代演變出來。當時的褲子都很短和緊身,而上衣的腰圍則非常貼身。朝鮮族服飾經歷了三大變革,朝鮮先民最初的白衣服飾的在中國唐朝的影響下進行了第一次變革,第二次是高麗時代,第三次是受明朝的影響而進行了漢化。 三國培拍時代快完結時,中國的大唐朝廷把絲制長袍傳到韓國。貴族婦女開始穿著全身裙和闊袖的上衣(襦)。而男士就穿著窄身、長至膝蓋的上衣和闊身褲,並把褲腳綁在足踝。在高麗時代,韓國曾成為元朝的藩屬國達80年。忠烈王其後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兒為妻,從此改穿蒙古服飾。在他統治的3年內,所有官員都要剃去頭發,並要穿著蒙古服飾。 李氏朝鮮時代,韓國成為明朝附屬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漢化,女子服裝則受到明代襖裙和唐代齊胸襦裙的影響,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上襦亦縮短;而李氏朝鮮時期韓國男子的著裝則基本上在照搬中國明朝服飾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民族審美和特色,社會各階層服飾的顏色、紋樣、款式等有著嚴格的區分。 在中國清朝代替明朝之後,繼承了明朝對朝鮮半島的宗主權,但是清政府在中國對漢人配局羨實行剃發易服的同時朝鮮卻得以保留了明制服飾,清初有朝鮮人到中國時曾讓見者潸然淚下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之後在北朝鮮和南韓各自獨立分治之後,各自又再次發展出不同的路線,北朝鮮以素雅和簡朴為主,而南韓則較追求線條的清晰筆直,並常在裙中加入裙撐以製造類似蓬蓬裙的效果。現代韓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馬甲和滿族的馬褂子,其他款式均學自漢服。 現代日常韓服的種類: 【赤古里(?,羅馬字Jeogori)】:赤古里作為上衣在朝鮮男女通用。赤古里在朝鮮的三國時代,高句麗叫做「襦」,百濟叫做「復杉」,新羅叫做「尉解」。直到高麗王國的時候,赤古里這個名稱才第一次被記錄下來,用漢字寫作「赤古里」或者 「短赤古里」,赤古里這種叫法很可能有來自蒙古的影響。最初赤古里長及腰部,直接來源於漢服襦裙上襦的影響。 但到了朝鮮王朝末期,赤古里僅長至腋下且剛好遮住胸部。白紙做的動襟則襯托出了女性頸部。赤古里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衣(?)、襟(?)、動襟(?/半襟)、紟(?)和筒袖。赤古里繼承了漢服系統的右衽和襈(衣緣),特別是抄襲明朝襖裙的白色半襟和紟。為扣好短上衣,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紟,女性赤古里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也有裝飾的作用。赤古里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徵為傳統韓屋飛檐的曲線似的自然柔美。 男女的赤古里有差異/ 男式赤古里以線條粗,平坦為特點; 女式則以裝飾華麗曲線短而美麗為特點。 裙:古里背心裙是單層或者雙層的高腰裙。這種裙子由紃(?/白色肩帶)、裙帶面(?/裙帶)、幅(?/裙面)和裙帶抹基(?)所組成。裙子的形狀有矩形裙和抹基裙兩種[參見韓國博物館文物圖片。 朝鮮民族在古代因為朝廷限制多穿原色,因為被稱為「白衣民族」。但是女性的裙子在過去則無此限制,女孩和未婚女性的下裙通常是赤色,而已婚女性和中年女性則穿藍色的裙子,老年女性穿灰色的裙子。直到現在這也是韓服的一大特色。下面則配綿襪(?)。綠衣紅裳(?/NokUiHongSang)則是李氏朝鮮時代未婚女性最普遍的搭配。雖然現代有越來越多的顏色搭配,但朝鮮民族心中綠衣紅裳才能是新娘禮服的色彩搭配。 【巴基(?/paji,pants)】:朝鮮男人的寬松褲子,適合正坐。褲子收口處有系帶。 【冠赤古里(?/Gat-jeogori)】:比典型的赤古里稍大,里層是兔毛外層是蠶絲的女士赤古里。 【馬褂子(? ,羅馬字Magoja)】:馬褂子屬於胡服系統,源自滿族的馬褂。馬褂子是一種防寒服,穿在赤古里外面,通常用明紬(明朝絹絲)製造,用一枚或兩枚琥珀扣子合攏,正面以下開叉。於 1887年被政治流放到滿洲的大院君回國後在朝鮮王國引進推廣的,最初是一種男性衣裝,後來變成兩性通用,男性的馬褂子比女性的長;因為防寒保暖的功能在當時很受朝鮮人的歡迎。 【褙子(?/Paeja)】:源自中國漢服的比甲。朝鮮褙子通常是指的短褙子。朝鮮王朝時期的朝鮮褙子只是禮節性的女式冬季長款背心袍。直到朝鮮王朝末期也只是女性穿著。目前韓國男性結婚時也有穿朝鮮褙子的,並在腋下顯著的增加了腰帶的裝飾。 【馬甲(?/jug)】:來自西方,V領,用扣子扣攏,有口袋。
Ⅵ 韓服有什麼特點
1。韓服--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不足,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較高,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較豐滿,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國民是已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秋夕(中秋節)等節慶日,或行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韓服是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艷華麗的錦綉。韓國傳統服裝-韓服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韓服是能按服裝的顏色和衣料演出各種感覺的衣服。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為古典。
女子韓服的情況是:傳統的色彩安排是紅色裙子淡淡的淺綠色或白色、藍色短上衣,藍色裙子則配紅色或白色、黃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淺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紅色或玉色短上衣.
男紗帽
外套
外套是短衣和褲子上面所穿的衣服, 可在外出時穿。
褲子
褲子指男性所穿的下衣。 根據體形寬松製作,以適合坐式生活為特點。
綉花鞋
絲綢上有花刺綉的綉花鞋, 對襯托韓服有重要作用, 可修飾裙邊線條。
短衣相當於上衣, 男女裝有差異/ 男式以線條粗,平坦為特點; 女式以裝飾華麗曲線短而美麗為特點。
領沿
領沿指領子部位白色的線。 筆直但圍繞頸部和整體曲線很協調。
長衣帶
為扣好短上衣, 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長帶.女性短上衣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也有裝飾的作用。
袖口
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徵為傳統韓屋飛檐的曲線似的自然柔美。
裙子
裙子為女性的下衣。 裙子做成褶皺型和背心相連而成, 分為單裙, 襯裙, 套裙等
紋樣
和優雅的線條, 色彩一起, 更加突出韓服美的是花紋。裙子的邊, 袖領肩部等部位加上花紋, 更加突出華麗的風格。 紋有植物, 動物, 自然等。
[相關擴充]
韓服
諺文:
Ⅶ 什麼是韓服
你這個問題其實是有歧義的。
你沒有將清楚到底是韓國的服飾還是韓國的伺服器
SO。我給你2個答案
1。韓服--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不足,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較高,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較豐滿,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國民是已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秋夕(中秋節)等節慶日,或行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韓服是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艷華麗的錦綉。韓國傳統服裝-韓服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韓服是能按服裝的顏色和衣料演出各種感覺的衣服。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為古典。
女子韓服的情況是:傳統的色彩安排是紅色裙子淡淡的淺綠色或白色、藍色短上衣,藍色裙子則配紅色或白色、黃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淺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紅色或玉色短上衣.
男紗帽
外套
外套是短衣和褲子上面所穿的衣服, 可在外出時穿。
褲子
褲子指男性所穿的下衣。 根據體形寬松製作,以適合坐式生活為特點。
綉花鞋
絲綢上有花刺綉的綉花鞋, 對襯托韓服有重要作用, 可修飾裙邊線條。
短衣相當於上衣, 男女裝有差異/ 男式以線條粗,平坦為特點; 女式以裝飾華麗曲線短而美麗為特點。
領沿
領沿指領子部位白色的線。 筆直但圍繞頸部和整體曲線很協調。
長衣帶
為扣好短上衣, 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長帶.女性短上衣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也有裝飾的作用。
袖口
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徵為傳統韓屋飛檐的曲線似的自然柔美。
裙子
裙子為女性的下衣。 裙子做成褶皺型和背心相連而成, 分為單裙, 襯裙, 套裙等
紋樣
和優雅的線條, 色彩一起, 更加突出韓服橘野美的是花紋。裙子的邊, 袖領肩部等部位加上花紋, 更加突出華麗的風格。 紋有植物, 動物, 自然等。
[相關擴充]
韓服
諺文: 한복
漢字: 韓服
羅馬字: Hanbok
韓服 ,南韓叫한복(韓服),北韓叫조선옷(朝鮮옷)是一種傳統的朝鮮族服裝。韓服的特色是設計簡單和衣服上並沒有口袋。
歷史
很久很久以前已經有韓國人穿著韓服,但現時的韓服是在大約三國時代演變出來。當時的褲子都很短和緊身,而上衣的腰圍則非常貼身。
三國時代快完結時,中國的唐政府把絲制長袍傳到韓國。貴族婦女開始穿著全身裙和闊袖的上衣(襦)。而男士就穿著窄身、長至膝蓋的上衣和闊身褲,並把褲腳綁在足踝。
在高麗時代,韓國曾成為元朝的藩屬國達80年。忠烈王其後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兒為妻,從此改穿蒙古服飾。在他統治的3年內,所有官員都要剃去頭發,並要穿著蒙古服飾。
李氏朝鮮時代,韓國成為明朝附屬國,服裝亦改為近似明朝服裝式樣,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女服上衣亦縮短。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吵伍滾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之後就變成現在所見的式樣。
頭飾
男性和女性都會在頭上扎辮子,直至成年或結婚為止。成年或已婚男子會把頭發結成發髻在頭頂,成年未婚的少升余數女性和一般宮女(巴只、內人)、醫女等則把辮子盤在腦後並以粗緞帶束起(古代朝鮮人多數早婚,大部份人在未成年前已經結婚)。
已婚女性、妓生(藝妓)、高級女官(尚宮、尚儀、尚服等)會戴上發盤(又稱雲環),即把假發弄成盤狀戴上,始於高麗,忠烈王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發髻(編發)。後來朝鮮太祖李成桂開國,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復漢制,女性則「蒙漢並行」,後來發展成「發盤」樣式。
發盤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有錢人和貴族婦女喜歡在發盤上加上各種飾物,有些婦女,尤其是貴族婦女,發盤甚至超過三圈,宮中甚至發展出「木頭假髻」,平民及家境一般的婦女則只有一圈。內命婦常服及外命婦禮服的發盤正面正上方有玉板一個,左右各有花簪作為頭飾,通稱為「鳳首」,這也是牒紙的一種,代表身分與地位,有嚴格規定。後妃、內命婦、尚宮會於發盤和頭頂之間放一「子供枕」。
至純祖時有婦女因發盤過重摺斷頸項至死,宮中才撤銷後妃必須佩戴發盤的規定。後來已婚婦女就改為只把辮子盤成發髻並插上發簪而不戴發盤。
場合
韓服按不同的場合而分為不同類型,包括:日常生活、典禮和特定場合。典禮服飾是在一些正式、隆重的場合時穿著,例如嬰兒滿月、婚禮和葬禮。
李氏朝鮮時代,後妃、公主、翁主,以及貴族婦女進宮時,會穿著稱為「唐衣」的韓服,上衣的前襟和後襟長到及膝的程度。男女外出時會穿著稱為「周衣」的長外套,女性有時會用周衣遮蓋頭部。
由於韓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場合和一些古老鄉村外,現在已很少韓國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韓服。近年亦有人製造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
2。韓服----
韓服就是韓國代理的伺服器
比如SUN在國內沒有測試,大家又想玩當然都去韓國伺服器注冊個號玩了
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