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設計 > 越劇家女裝服裝

越劇家女裝服裝

發布時間:2023-11-21 18:52:47

❶ 越劇服飾知識

越劇裙

越劇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襇裙。最早穿的都是傳統大襇裙,前後有“馬面”,俗稱“馬面裙”,以後去掉後“馬面”,改為單馬面裙,經常用於老旦。傳統的“魚鱗百襇裙”往往作襯裙使用。以後大襇改成五分寬的百襇裙。

20世紀40年代雪聲劇團受清末仕女畫的影響,設計了“褙裙”。這種褙裙,罩在大襇裙外,正面用佩,佩長及腳面,很簡潔。這種“褙裙”在《梁祝哀史》《嫦娥奔月》等劇中反復使用。短裙,行話稱“包屁股”,有折襇的,有不打折襇的,有網眼雕花的,有綉花、貼花、斜裁、平裁的,花樣繁多。

越劇雲肩

最早用的都是傳統大雲肩,以後發展到百多種,如:對開雲肩、珠雲肩(白珠或金、銀珠穿成的)、有領雲肩、無領雲肩,如意雲肩、花形雲肩、網眼雲肩等。

褶子與帔

越劇小生穿的褶子是不開門襟的,有圓領、斜領、對開領,開門襟的是“帔”。這種“帔”往往在劇中有夫妻倆出場時,運用相同色彩,稱“對帔”。越劇帔在領口上又變化出多種樣式,如斜襟帔、直襟帔、翻領帔、如意領帔等。

小生褶子與帔,多用間色,花紋偏一邊,有四君子花紋(梅、蘭、竹、菊),也有用牡丹、玉蘭等花紋,領邊也越改越窄,約二寸,朝秀美的方向發展。越劇所有衣服在服裝的“夾窩”里都挖“裉袋”(夾窩裁剪成圓形),所以越劇的戲服,雙肩揮灑自如、平穩服貼而且舒服。

越劇盔帽

越劇早期男班演傳統戲時的盔帽,是借用生活中的秀才帽或有額玉的瓜皮帽,有的.是在拆除破舊小廟時從菩薩神像頭上取下的盔帽。以後租用紹劇、京劇的服裝和盔帽。

女班進入上海後,主要演員有了“私彩行頭”,身上穿的戲服、頭上戴的盔帽都是到南恆泰彩靴店或廣東路戲服店買的。而其他穿“堂中行頭”的演員,則是穿戴租來的戲服、盔帽。這些盔帽基本上是承襲了京劇或昆劇的帽箱制,如《香箋淚》《梁祝》中小生戴的盔帽,都是京劇的文生巾。

在新編歷史劇中,越劇把歷史生活中的“進賢冠”“方山冠”“通天冠”“束發冠”“法冠”“巧士冠”“緇布冠”等加以改良,運用到舞台人物中來。傳統鳳冠是皇後、嬪妃和公主所戴,女子在婚禮大典時也戴這種鳳冠。越劇除了傳統劇目中仍戴鳳冠外,一般在其他劇目中不再戴這種裝滿絨球的鳳冠了。

如《打金枝》中的公主、皇後,《長樂宮》中的皇後,《孟麗君》中的孟麗君,都改鳳冠為額形,或裝插,頭上露出髻發,採用正鳳為主,邊鳳插戴兩旁,或對鳳為主,邊鳳插戴兩旁,後再把“如意”“單鳳”“步搖”等頭飾進行裝戴。

越劇靴鞋

越劇男班在“草台班”時期,演員已穿租借的靴鞋。女班進上海後,學京劇、紹劇穿高靴,特別是大面、老生,官帶裝扮穿高靴居多。女班小生穿的靴鞋都不高,穿雲鞋,有平底鞋,有一寸左右高的鞋。小旦為彌補身材過矮,在鞋內墊高二三寸。

20世紀30年代末“高升舞台”演出《彩姨娘》,筱丹桂飾彩姨娘,為了增高身材曾用“踩蹺”。直到1944年演《新梁祝哀史》的男角小生才穿一寸左右的薄高靴。解放後,小生穿三套雲高靴居多,一般都要二三寸左右,個別演員還要再加內高。

1955年,拍《梁山伯與祝英台》電影後,靴鞋改革,不但穿高靴,在靴頭上也改成有雲飾紋的花樣或綉花,色彩套成強烈和諧的三色,俗稱三套雲高靴。

古裝衣

古裝衣是越劇的特色服裝,在劇中年輕女子和中年婦女經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連袖,外加雲肩或飄帶;長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帶、玉飾。短、中、長裙又有折襇和無折襇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裝衣又分為仕女衣、民間衣、宮裝衣。其特點是裙長衣短,胸腰收緊,形體分明。

越劇蟒

越劇蟒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傳統的上五色的蟒,分階、分身份嚴格穿戴的衣箱制,而是下五色、間色的都有,但又參照上五色色階等級制的習俗,在間色中選擇。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紋樣更簡練更隨意,《孟麗君》中用了許多的間色蟒袍。

另一種方法是參照歷史典律和官階運用色彩,如《長樂宮》中老皇帝穿黑衣,用“黼”“黻”“粉米”“日”“月”“宗彝”“藻”“山”“星”“華蟲”“火”等象徵性圖案。越劇有時把傳統的“蟒”改為袍制,叫蟒袍。在製作上和傳統的“蟒”有很大的區別。蟒不再是整件夾里,而前後是麻襯,使前後挺括硬撐,以顯官風十足。

發展到後來,蟒的前後內襯有的乾脆不用麻襯,用布刮漿代替。

越劇靠

越劇男班早期都用傳統大靠,女班也沿用傳統大靠(硬靠)。改革後,武生很少用靠旗、靠肚,小生串演武生更不用靠旗。“靠身”“靠腳”“靠肩”,不再用“網子穗”或“排須”、摟帶,一般也不用雙層靠肩。靠肚不再是傳統的平面一大塊,改為圍腰的“腰包”再束虎頭腰帶。

靠衣不綉花,都用甲片。1944年春,袁雪芬飾演《木蘭從軍》中的花木蘭,所穿戎裝,甲片開始用銅片,上甲、下甲都用,以後,紋樣有“魚鱗甲”“丁字甲”“人字甲”“龜背甲”等,有金綉,也有用金緞、銀緞剪貼,或金銀寬邊花版線縫紉上去。護心鏡有用克羅米銅泡,或盤金、盤銀。

❷ 越劇服裝的歷史發展

越劇在20年代至30年代的紹興文戲時期,受上海京劇衣箱制影響,主要演員和群眾演員的服裝開始分開。主要演員穿私彩行頭,有專管私彩大衣的人,負責主要演員的服裝穿戴和保管。這些私彩行頭,由主要演員添置,或由過房娘資助添置,旁人是不能穿用的。有些沒有經濟條件添置私彩行頭的主要演員,則用借債的方法來添備私彩行頭。臨時有人生病,客串當頭牌的演員,則穿香衣班頭的服裝。香衣班頭即是專管穿衣、借衣的小老闆。一般姓名不上水牌的角色及擔任旗牌和龍套的群眾演員,均穿堂中行頭。堂中行頭往往由班主或香衣班頭出資租借而來。
專管私彩行頭的人,稱私彩大;專管堂中行頭的人,叫堂中大衣。堂中大衣中,又分男角堂(專管男角穿衣)、女角堂(專管女角穿衣)。一些主要演員非常重視自己的私彩行頭(也叫私房行頭),往往戲班老闆在搭班聘用演員時,也要看演員私彩行頭的多少,當時的觀眾也是看人看行頭,看行頭看人,因此名演員競相炫耀行頭,有的小旦演出一夜連換十多套新服裝。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前期,越劇舞台上出現金亮的光片服裝,演員互相攀比行頭,攀比穿戴之風曾盛行一時,從而形成舞台上人人頭上珠光寶氣,個個身上光片閃閃的現象。有些演員演窮書生時,也是滿身光片,更有甚者,丑角在演古裝戲時,把清末女子服裝原封不動穿上舞台,產生不倫不類的怪現象。有人稱這時的越劇服裝quot;雜亂無章時期。
1943年春,大來劇場演出的《雨夜驚夢》,韓義對劇中魔王及四個小鬼的服裝作了設計,由老闆出資定製。這是越劇服裝專門設計之始。而全劇完整的服裝設計,則始於1943年11月袁雪芬主演的《香妃》。因該劇角色既有漢族、滿族又有回族,既有帝王將相,又有軍士、百姓,為了藝術上的完美,所有角色的服裝,統由韓義設計。服裝設計圖在劇務部通過後,由演員自己置辦,戲院老闆根據角色的主次貼一部分服裝費,附加在演員的包銀(工資)中。這是重大的改革,使越劇服裝樣式統一到導演構思中來。這時期的越劇服裝,強調歷史時代感,與傳統的戲曲服裝相去甚遠。如1944年1月,從大來劇場演出的《木蘭從軍》開始,服裝按朝代設計,但片面追求歷史的、生活的真實,把水袖去掉,改成寬袍大袖,後感到這樣與長袖善舞的戲曲表演風格相悖,才又恢復水袖。在衣料上,大量地用市場上的成品花布、緞、紗、綢、紡做戲服,如雪聲劇團演出的《絕代艷後》就用了長紗,《賣花女》就用了花布料。在紋樣上,改變了以前傳統服裝紋樣過於繁瑣、濃艷的花紋,改成以簡煉、集中、素凈的風格為主,主要集中領圈、袖口、門襟上面,紋樣以回紋、雲紋居多。服裝綉花的方法,原先是把花紋綉在整件服裝上,這樣的服裝經過一二個戲穿下來,衣料變舊,又不能洗。後來改革把花紋綉在小紡上(一種較薄的綢料)剪下來,縫制在服裝上,可以多次使用,服裝又有新鮮感。在40年代後期,越劇服裝的改革,通過各種成敗的教訓,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擁有一批設計、製作隊伍。如服裝設計者有幸熙、蘇石風、韓義、張堅安,服裝紋樣設計者有謝杏生,服裝製作有金琴生、張榮根、金杏蓀,盔帽製作有方惠勤,靴鞋製作有沈梅芬。他們為越劇服裝的改革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1956年上海的民間越劇團改為新國營後,戲服統一由公家製作保管。原來的服裝設計都是由設計布景的舞美設計師兼任,從1955年開始,有了專職服裝設計師,如上海越劇院的陳利華。1960年該院又培養了孫志賢、包翠玉、張娟娟等一批專職服裝設計師。
越劇服裝具有淡雅、柔美、簡潔、清新的特色。在配色上,突破衣箱常用的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規范,增加了大量的中間色,使服裝色彩的色階逐步豐富起來,加強了優美、柔和的感覺。在衣料上,不再用傳統服裝反光性較強的軟緞,而主要用無反光性的縐緞作面料,兼而絲絨、喬其紗、珠羅紗等,水袖則用無光紡。服裝的款式和佩飾,從我國傳統人物畫(特別仕女畫)和民間美術中尋找借鑒,創造了自己的新式樣,然後按人物不同需要,配上雲肩、項鏈、飄帶、絲絛、玉佩等,使服裝變化豐富起來,並且帶有歷史時代感。由於題材關系,越劇服裝基本特色是在傳統的服裝基礎上,以明代款式居多。60年代以後,衣料試用了新穎的產品,有光明絨、喬其紗、軋花絨、爛花喬其絨、金絲絨、拷花絨、留香縐、素軟緞、尼龍網眼拷花紗等。有些利用古色古香的綢緞紋飾代替綉花,如筱月英演出的《孔雀東南飛》,仲美就選用了留香縐作衣料,代替綉花,領圈、袖邊,選用金、銀織錦代替綉花,同樣與蘇綉媲美,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張娟娟在《西園記》服裝設計中,則利用光明絨花紋,再加工外盤金、銀絨,作小生衣料。包翠玉在《凄涼遼宮月》中,男角利用織錦緞作衣料,外罩喬其紗,達到宮廷的富麗堂皇和少數民族的粗獷線條。孫志賢在《東瀛遣唐客》中,利用現代絲網印花套版,印出古代紋樣來,整個戲中沒有一件綉花衣。 90年代以來,設計者還在越劇服裝中作了各種改革,刺綉上採用了深入淡出、淡入深出,綉線上同色推移法、間色跳躍法、對比色反襯法、衣料加綉剪貼、絲網印花等方法。
多年來,由於不懈地探索和積累,使越劇服裝這種輕柔、淡雅、清麗的獨特風格,不斷地鞏固和發展,並在國內外演出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而使它成為我國戲曲服裝中,除傳統衣箱外的另一種服裝風格樣式。

❸ 給你一張戲曲圖片,如何分辨是越劇還是京劇扮相服飾有何明顯不同嗎

首先看如果是小生裝扮,演員是不是女的,越劇小生基本都是女的,再看妝濃不濃,扮相清不清秀,花旦的妝不濃,大部分越劇劇目花旦不貼額片。服飾飄逸合體,有曲線美。

❹ 越劇的服裝看著很精美,越劇的戲服與黃梅戲的戲服有何不同

越劇戲服與黃梅戲服起始源頭是不一樣的,隨著時間推移在後期戲劇服飾進行改革時,也融合了不同的地方元素特色在裡面,從而形成了兩種不同戲劇服飾。

一、越劇戲服與黃梅戲戲服起始來源不同

越劇的戲服深受原來京劇戲服的影響,又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了服飾改革,雖然看起來沒有京劇戲服那麼華麗,但也包含了越劇當下的時代特色,素淡文雅,而且越劇戲服綉花方式也由原來的整體綉花改為集中在領圈、袖口等細節部分。而黃梅戲深受漢服服飾的影響,同時還容納了唐宋時期的文化特色,同時黃梅戲戲服對不同階層人物都有不同戲服安排,例如蟒袍未帝王將相的公服,不可隨意亂穿。


❺ 花鼓戲的戲服有什麼特徵與越劇的戲服有什麼區別

傳統花鼓戲的戲服圖案遵循歷史設計,刻意講究。從字面上講,它們有深刻的含義,或者可以代表某種身份。現代人對圖案的審美欣賞向來以直觀為主,對圖案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多。在早期的越劇中,越劇中的大部分角色的戲服都是從日常生活中借來的衣服、長袍和外套。作為官員,他們也在廟里穿偶像袍。後來,他把戲服租給紹興大班的主人,放在裝村運鎮的板條箱里,這是越劇最早的形式。

在這方面,著名的花鼓戲《劉海砍樵 》新舊版本的服飾差異所造成的不同影響是很明顯的。在男主角劉海的服裝設計上,新版使用了更明亮的顏色;女主角的衣著也趨於更加現代,對女性的審美要求,粉色比紅色更可愛。對於修訂版,觀眾普遍認為新版比舊版好。

與越劇家女裝服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皮衣青色怎麼調 瀏覽:931
童裝服裝銷售話術 瀏覽:741
二手皮帶輸送機費用運行平穩 瀏覽:735
社會帽子教案 瀏覽:97
361度童裝衫怎麼樣 瀏覽:134
超好看漫畫裙子怎麼畫 瀏覽:59
張亮中餐廳褲子同款 瀏覽:102
五菱壓縮機皮帶怎麼裝 瀏覽:685
旗袍圖片絲襪真絲 瀏覽:566
white男裝多少錢 瀏覽:555
外套胖怎樣修改 瀏覽:296
金絲襯衫野性十足 瀏覽:432
天涯明月刀太白t5校服 瀏覽:305
校服禮服冬季 瀏覽:88
女生旗袍ai圖片 瀏覽:136
深綠色體恤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814
商場品牌職業女裝 瀏覽:123
小麥收無級變速皮帶怎麼調 瀏覽:29
劍三明教蘿莉校服大全 瀏覽:160
炫舞我最純潔男裝叫什麼意思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