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客家生活最重要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客家生活風俗 一、衣著 穿衣 龍崗客家人秉承本民系祖宗「樸拙成風,巧飾不習」的遺風,①其服飾特點側重於平實樸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衣服的布料主要是自織自染(部分農家則由自家種植薴麻繅出麻絲,再請人織成布)的月布、粗灑、線斜、茜雞烏等,此外還有機織布紅口長青和由外洋買回的烏口長青、綢布等。粗灑布通常作蚊帳,線斜作被單,月布、茜雞烏為通用粗布,長青為優質布,綢布是有錢人士的奢侈品。衣料顏色多為黑色、青色、暗紅色等。最普遍的服式為唐裝便服。男裝上衣開襟,七紐四袋(有的還加內袋)或五紐二袋。女裝上衣為右邊開紐大襟,外面無袋,只在內小襟縫制一袋。男女裝的褲大體相同,接駁的闊褲頭,寬褲腳,用帶子束縛。少數新進人士、圩鎮居民、教師、學生、公務人員穿勞動裝、中山裝。少數女士、女學生穿裙裝。建國後,由於經濟發展迅速,服飾變化較快。襯衫、青年裝、中山裝、列寧裝、裙裝在圩鎮很快普及,布料多為國產機織棉布,以斜布、十字布為主,間有卡嘰、呢絨。但上了年紀的農民變化不大。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期間,男女盛行軍干裝,式樣類似軍隊幹部衣裝,或藍或灰或綠,顏色單調。80年代以後,由於實行改革開放,龍崗地區得中外文化交流之先,得香港服飾文化的資訊之先,迅速接納西裝、裙裝、牛仔服、T恤等世界性主流服式。至今,龍崗客家地區衣著已與世界服裝潮流融匯,但龍崗女性還不太選擇特露的衣裝。 裝飾 男性裝飾較少,早年冬季偶戴布帽、氈帽,系圍巾(俗稱頸巾)。女子裝飾較多,頭帕、圍裙和涼帽獨具特色。 頭帕俗稱「包頭」,由一塊長120厘米寬50厘米左右的黑布、長青布做成,綴以系帶。頭帕以不同的飾邊顏色區分未婚或已婚女性。戴包頭有護發、擋日、防寒之用,且含避露遮羞的傳統理念。特別是漁家女,包頭伸出前額10多厘米,非正面不得觀其「廬山真面目」。20世紀60後代以後,姑娘少婦逐漸以方形印花頭巾代替包頭,且只限於冬季天冷時才戴。包頭只為中老年婦女偶用,逐漸式微。 圍裙俗稱「肚搭」、「圍身」,是加在上衣胸前掩至腹部的服飾,主要功能是起工作服作用,避免或減輕因勞作、觸物造成上衣的污染和磨損。肚搭用布為一般的黑布,但制工頗講究,搭在脖子上的吊繩常由小銀鏈充當,系在腰上的花帶多是自家手工編織,末端綴以絨球或垂纓,束起來美觀耐看。本是勞保用品卻能讓女性倍增婀娜風采,故特受女子垂青,成年女性均人各數件,輪番穿著。 在龍崗地區,為遮雨戴帽,男女都戴竹笠,而為擋日,男子依故,女子則戴別具特色的涼帽了。涼帽的框由竹篾織成,為直徑60厘米的圓形平面,中有同心圓小孔作套戴頭頂用,周圍用布圈連,整體成蓋狀。分藍涼帽、烏涼帽兩種,藍涼帽用藍色布,且圈布為全折式,烏涼帽用黑色布,為攏折式,兩者均綴以美觀雅緻的系帶。涼帽主要用於擋日,戴在頭上很輕便,圍邊不斷擺動生風,使面部涼快舒適,因此很受女子珍愛。涼帽竹篾上一般塗了桐油,故遇小雨也無妨。 建國前,居民中偶有佩帶砣表來看時間的。60年代以前,手錶仍屬鳳毛麟角,之後逐漸興起成為時尚,主要品種是上海表,少見男女裝之分。進入80年代以後,手錶迅速普及,且款式多樣,中檔的男女裝表極常見,青少年多戴電子表,情人有情侶表,商賈名士崇尚名牌表。 穿鞋 早年平民百姓勞動特別是遠行或上山割草砍柴時多穿皮墊鞋,俗稱「皮鞋」,也稱草鞋。為一塊長方形皮塊,頭有一小扣扣住第二個腳趾,中系一帶絆住腳掌。皮墊鞋護腳功能一般,故有「依恃草鞋蠶(戳)跛腳」之嫌。圩鎮居民穿布鞋,木屐為眾人洗浴後穿用。建國後,以布鞋為主,間有塑料涼鞋、拖鞋,男裝皮鞋為高檔品。80年代以後,男女裝皮鞋廣泛普及,青年人愛穿高級球鞋,俗稱波鞋,女性半高跟鞋很普遍。 首飾 早年囿於經濟條件,男人極少戴戒指、項鏈之類。婦女頭上梳發髻,得以簪挽之,如赴隆重場面,髻上好插各類釵飾。耳環、戒指、手鐲、項鏈均為婦女日常首飾,多數是銀質製品,少數金質。中老年婦女還常戴玉鐲。部分老嫗戴刻有「長命富貴」的壽鐲。小孩胸前掛一把銀或銅的如意鎖,上鐫各種吉利言辭。建國後,婦女戴首飾逐漸減少,六、七十年代因「破四舊」而幾乎絕跡。80年代以後,女人戴耳環、戒指、項鏈十分普遍,除釵飾較少見外,其餘首飾女性盡占風光。男人也普遍戴金玉戒指和金項鏈。 發型 20世紀之初,男子從小蓄發梳辮。民國初期剪掉辮子,改剃光頭。工具以剃刀為主,主要動作是把頭發剃光,故至今仍有將理發俗稱為「剃頭」的。之後逐漸理成平頂或圓頂發型,再後來流行西式發型,稱之「西裝頭」。女子從小梳辮,長大成婚後梳髻。建國後,男子以西式發型為主,間或小平頭短發,西式發型常加發蠟。女子盛行扎雙辮,剪齊眉發,用茶油揉抹頭發,增加光澤和幽香,故童謠謔稱:「龍崗阿妹梳靚頭,一條毛仔半斤油。」80年代以後,迅速接納港式發型屋的理發護發美發技術,青年男女喜歡燙發,女子尤有多種秀美奇麗的發型。90年代以後,部分女子又時興男性化短發,青年中染發相當流行,多將本身黑發染成棕黃、褐紅之類顏色。由於有定型發液、護發膏之類,人們的發型容易創意標新,通常都梳理得非常靚麗瀟灑。 二、飲食 大米是龍崗地區居民的主要食糧,米品種主要有早造粳米,晚造粳米和糯米。雜糧以番薯為主,還有芋、玉米(俗稱包粟)、小米(俗稱狗尾仔)、高粱等。建國前,一日三餐以稀飯為主。建國以後逐漸轉為兩粥一飯(番薯飯)、一粥兩飯(番薯飯)。80年代以後,作為正餐的午餐、晚餐吃米飯,早餐改為早點式,附近有圩街的則買麵包、包子、河粉、豆漿之類,家庭中每以稀飯、湯炒粉面之類為早點。番薯、玉米變成搭配性素食,進入綠色保健食品之列。 龍崗客家一直以稻米為主食,以稻米為原料的兩種最主要、最常見的熟食,是「飯」和「粥」。客家人對「飯」的概念,通常包含兩個方面的理解,一是釋為「餐」,如「吃早飯、吃晚飯」,就是「吃早餐、吃晚餐」的意思;二是釋為「干飯」,跟「粥」相對而言。這里的「飯」是指「干飯」。「粥」也有「薄粥」和「厚粥」之分,「薄粥」又俗稱「稀粥」、「鮮粥」,民間謎語「吹過去一條巷,吸過來一條浪,蒼蠅跌落打乒砰」,謎底即此。「厚粥」亦稱「流粥」,偶有俚稱「傑頭粥」。 大米粥的製作方法簡單,各地差不多,無非米少水多,入鍋熬爛即成。大米干飯的製作方法多種,主要有煲飯、燜飯、飯甑飯、缽仔飯等。煲飯是普通人家最常用的方法,把米洗凈置飯煲中,加入相當分量的水,煲沸至米將熟透,揭蓋用勺子舀起多餘的漿水(俗稱「飲」),再上蓋用文火煲至熟透。也有一種水分恰好而不用舀「飲」程序的。至於如今廣為大眾人家所用的電飯煲、高壓鍋等煲飯,實質上是煲飯發展到現代文明社會的產物。 如若多人吃飯,一般飯煲煲不下,則用大鍋來煮,稱為「燜飯」。大鍋燜飯很講技巧,其關鍵在於掌握火候,沸了數沸後即行釜底抽薪,讓余火與飯熟同步。此時火若太甚則容易「焦鍋」且「夾生」,火若過弱則飯不能熟透。1958年興公共食堂,由於用餐者眾,故多用大鍋燜飯,後來使用頻率頗高的用以貶譏「絕對平均主義、人人有份」的「大鍋飯」一詞,源出於此。 將米浸透倒入桶形飯甑,置鍋中隔水蒸熟,稱為飯甑蒸飯法,此法能確保米飯均勻熟透而無焦飯,常用於鄉間酒席或釀酒蒸飯。缽仔飯是用陶瓷缽子或搪瓷缽子盛米加水,壘置蒸籠或方形蒸飯框中隔水蒸熟,方便分份取食,多見於學校、公共食堂或某些客家餐館。 飯、粥之外,以稻米為原料進行加工的食品種類繁多,如各種糕點、茶果粄、擂茶、黃酒等。其中客家黃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做法獨特,大致如下:將糯米放入水缸中浸透,撈起瀝干,倒入飯甑里蒸熟成飯。將飯分批倒在簸箕上攤開,待溫度降至20℃左右(可撥瀝些清涼水),撒入酒餅(一種發酵的酵母,用米糠、中葯細辛等製成)粉末,攪拌均勻。然後放進釀酒缸中,飯糟中預留一小井,蓋好缸蓋,將缸置禾草簍中發酵醞釀。一晝夜後,可啟蓋聞聞,主要是辨別酒餅的效用,如有明顯酒香,可知酒餅有效,如無酒味,酒餅失效。三四天後,揭開缸蓋,濃香四溢,小井中已有從酒糟中泌出來的清澈酒液,謂之酒娘。如果是大冷天氣則需十來天才能見到酒娘。客家黃酒用於饗客、饋贈、滋補、調料、祭祀等。其酒味芬香醇和,甘甜雋永,有滋補健身、和血行氣、禦寒壯神、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環之效。客家人在年節或宴會上,都喜歡飲甘醇的黃酒。客家黃酒炒雞是客家食譜中一道久負盛名的美味佳餚,甚補,早年只有坐月子的產婦才有此口福,現在龍崗客家的普通家庭或客家餐廳,都可隨時吃到這種美味的黃酒雞。 民間有「半年薯芋半年糧」的諺語,在龍崗早些年,番薯是僅次於稻米的主要食糧。番薯食法多種,一是即蒸即煮即烤即吃;二是切片或剁碎曬干為白片子和薯末子;三是蒸熟曬干為番薯干;四是擦絲曬干為番薯絲;五是置細沙中加熱烤酥為炒薯片;六是加工為薯粉。番薯除作為客家人的主食之一和食品工業的澱粉外,還是製造酒精的原料。番薯藤還是養豬喂牛的好飼料。 三、住屋 龍崗客家住屋獨具風格。從房屋結構布局形式看,可分為圍屋和齊頭屋。圍屋是客家居屋文化的典型產物,積淀著客家人的家族理念、團結自立理念、防衛理念等傳統意識。圍屋有小型圍屋和大型圍屋之分,其規模的形成受自然和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所見以小型圍屋為主。關於龍崗客家圍屋的分布和特點等,將有專文介紹。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獨立意識不斷強化,圍屋形式也就不斷變化,最後出現以齊頭屋為主要結構形式的「單家園屋」。 圍屋形式的弱化導致了齊頭屋的增加,反過來齊頭屋的增加又加速了圍屋的解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治安穩定,人們的個性價值越來越被承認,獨立意識增強,家庭越變越小,人人都渴求在圍屋之外建造自己的「正堂屋」,使之成為自家的獨立天地,於是齊頭屋應運涌現。齊頭屋呈簡單矩形,一般長8至10米,寬3.75至4.25米(即俗稱屋寬13坑瓦或15坑瓦的尺寸)。前半部是廳,後半部為寢室,兩間一體或三間一體的則開側門貫通,有的門前建一個矮牆圈定的門坪。房屋基本為兩層,安裝木製階梯(俗稱斗梯)供上落,或以簡易木梯上落。如果以一棟二間雙層的齊頭屋計,可有廳1個,寢室或其它儲物室6個,廚房1個,門前有門坪,這對四五口之家來說是很寬敞舒適的住所。另在側邊或近處建一小型草屋和雞舍(建國後至70年代末,農村牛欄、碾米間等皆由村上公家建造,居家可不用考慮),就更心滿意足。 龍崗傳統民居的建築,正如地方誌所雲:「房屋多土牆,但蔽風雨,尚黝堊砌以磚石。」②80年代以前的農村房舍幾乎全是瓦房,牆體以毛石砌築,用三合土(由沙、黃泥、石灰拌成,俗稱灰沙)砌結批盪。亦有以灰沙直接夯成牆體(俗稱舂牆)或以灰沙磚砌築,完全用紅磚青磚砌築的極少。屋頂以杉木作梁作桁,以杉木片條作桷,條件差的有用松木雜木為之。桁桷之上用瓦覆蓋,大瓦仰面成坑,小瓦伏聚成壟,坑中有6至8片玻璃瓦以供採光,俗稱「明瓦」。因大瓦通用寬度為魯班尺7寸(相當於25厘米),故裁定地基時通常以坑計,常見的是13坑或15坑(不設雙數的)。 龍崗地區臨海,特別是南澳、大鵬、葵涌三鎮地處海邊,每年夏秋間常遭受南海強台風吹襲,因此民宅建築中,結構牢靠,牆體堅固,瓦蓋結實,是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否則無法抵禦台風來時的暴風驟雨。以毛石、泥磚為主砌牆的地區,建房時須挖近米深牆溝;用石塊砌築山牆,其高度至少至棚底;牆上部若用泥磚砌築,牆體必須抹上灰沙漿,否則經不住風雨盪滌。瓦蓋上的棟頂、飛翼和瓦坑口都必須封築嚴實,瓦片攏放實在。為防急雨吹進屋內,有條件的蓋套瓦或雙重瓦。 80年代以後,傳統的房舍結構被淘汰,農村的房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變化。初期盛行「兩層半」,即完整的兩層再加建樓棚上一個樓梯出入口。紅磚牆,鐵門窗,鋼筋混凝土棚面,外牆批盪水刷石(俗稱石米),廚房、衛生間內貼瓷片。這種小樓房一舉突破傳統房舍的千古水平,實現了採光、通風、水電、衛生和抵禦強台風諸方面質的飛躍。進入90年代以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包括農村人口在內的民宅都是成片成片的新式樓宇,高4至6層,牆貼馬賽克或釉面瓷塊,鋁合金窗框,豪華門。屋內設計高雅,一般人家均有廳、套房寢室、書房、儲物間等,居住起來十分舒適。舊式瓦房已成古董。 四、行路 直至20世紀初葉,龍崗地區依然是交通十分閉塞的地方,即使像龍崗圩、坪山圩、王母圩這些較大的居民點商業點之間,也只是羊腸小道相連,一般的小村落之間就更不用說了。歷史上許多被治吏美譽為「利及行人」的善舉③,也不過是架築小橋,拓出石級山路之類。那時候人們外出唯靠步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流通完全靠人力挑夫挑運(俗稱擔腳)。 至30年代初,葵涌人彭東海修築了淡水至平湖、龍崗至深圳的公路,公路所到之處,給龍崗地區沿途村落居民帶來行路商旅之便。由於有了公路,自行車(俗稱單車)陸續出現。 龍崗東部臨海,海邊居民有購置帆船的。帆船在沿海居民互相往來及溝通惠陽、鹽田、香港之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國以後,龍崗、布吉、坪山一帶首先興起自行車代步及運物。70年代後期,大多數村落都有機耕路相通,自行車迅速在全地區普及,公務員上班,學生上學,人們走親探戚,投圩趕集,甚至迎親,均使用自行車。除部分年老婦人外,小學生以上人群均會踩自行車。 從80年代起,摩托車(又俗稱電單車)逐漸時興,用摩托車代步載物,既快捷又省腳踏之勞,故青壯年以擁有一部摩托車為樂。之後輕便摩托車(俗稱綿羊仔)風行,尤受女士青睞,一時間車主甚眾。至此,民間代步工具形成了自行車、摩托車、綿羊仔並駕齊驅的局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千年交替之際,私家車已開始進入龍崗居民百姓家了。私家車車型一般為國產小轎車。據2001年上半年傳媒信息可知,龍崗地區私家車擁有率已近二成。以轎車代步,風雨無阻,來去快捷,舒適瀟灑,真可謂「獨領風騷走在前」了。
速干T恤我知道阿爾派妮有,別的就沒注意到了,簡簡單單的,透氣好,面料柔軟,而且特別好洗。
㈢ 蠶絲襯衫如何洗滌才不變形
蠶絲是最近幾年比較流行的衣物,以因為具有天然光澤,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穿在身上很舒服,所以在市場上反映普遍很好,但是你知道嗎?蠶絲的衣物是不可以用洗衣機洗的,清洗的時候必須用洗絲織物專門用的中性、高級的洗衣粉或者洗滌劑清潔,普通洗衣粉含酸,皂含鹼,它們都會破壞蛋白質,絲織物就會變的又硬又黃。
蠶絲有九大普通衣物中沒有的優點: 1、光澤:優雅高貴,柔和亮麗。 2、強韌:拉力和同粗鋼線略等,韌性比所身人造和天然纖維強,不易勾紗破損。 3、吸濕:具棉纖維1.5倍的吸濕性,能迅速吸收並散發人體汗氣。 4、保暖:組織呈多孔性,能吸收大量氣體,形成極佳的保暖層。 5、透氣:纖維細長又堅韌,可織成密度低,稀而透明的織物,涼爽而沒有束縛感。舒適:帶靜電性低,親膚性好,貼身舒服。 6、安全:織物燃點在300~460°C間,發生火災等意外時,難燃保身。 7、衛生:吸濕又放濕,且少靜電,防整滋生病菌,是最好的健康纖維。 8、輕便:織物重量輕,不增加身體負擔又便於遠行攜帶。 9、易洗:因呈多孔性組織,故清洗時,污物可迅速排除。
下面就給大家提供幾種洗滌及保養蠶絲衣物的幾個注意事項 :
1、純蠶絲表面不易沾污物,故清洗時用冷水或30℃以內溫水,加入冷洗精或中性清潔劑,用手 輕輕搓揉即可,洗後可再用柔軟精做柔軟處理。
2、如使用洗衣機時,請放入洗衣網中,選擇輕柔。
3、已輕微變黃可在清洗時加入3~4㏄酸醋,浸泡5分鍾後再用清水洗凈即可。
4、洗凈後若有縐紋只需用衣架懸掛,陰涼處自然風乾即可,如要熨燙應用低溫,同時用一塊壓燙布料。
5、深色衣物與淺色衣物一定要分開洗,避免互相染色。
.6、桑蠶絲真絲洗滌時應使用中性洗滌劑水洗,洗後不能擰扭,不能日曬,自然懸掛晾曬。
7、 桑蠶絲真絲洗滌時,如能在水中加一小匙食醋,洗凈後面料更加色光艷亮。
8、晾至八成干中溫熨燙,除皺最佳,熨燙時反面朝上,保持光澤,忌噴水,避免水漬痕。
9、 防火,距離火爐要遠,不能與樟腦丸放在一起,否則易變脆。
但是蠶絲衣服洗滌有幾項事必須牢記:勿用漂白水或鹼性洗劑洗滌、 勿過度搓絞、扭乾、
勿直接日曬或高溫烘乾,油漬、原子筆漬、機油、、、等油性污垢用用洗碗精一般就都可以處理起來,中性又不傷材質。
因為蠶絲是非常嬌貴的,所以在洗滌和保養上也一定要下功夫,不然稍有不慎就會有損害,所以上幾點都是經驗之談,希望喜愛蠶絲衣物的朋友能通過以上借鑒能做好平時護理工作,以防發生衣物損害的現象。
㈣ 2021年春夏流行穿什麼衣服
1.休閑時尚
便裝是更實用的2021年春季時尚趨勢之一。畢竟,我們很多人花更多的時間呆在家裡,所以尋找舒適又時髦的衣服是有道理的!設計師們設計了各種舒適的服裝,模糊了職業裝和睡衣之間的界限。
2. 休閑西服
一套超休閑的西裝肯定會讓你感覺很舒服,同時看起來也很專業。西裝已經呈現出慵懶的輪廓,在2021年的春季時尚趨勢中,它們確實無處不在,而且比以往更慵懶。3.80年代氛圍從服裝的角度來看,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非常折衷的時代,但他們始終是最容易辨認的十年之一。發生在80年代的各種搭配和色彩的大雜燴是如此獨特和難忘,即使我們這些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也能瞬間認出它來。
4.升級的拼接拼布
之所以成為本季的一大流行趨勢,其中一個原因是設計師們特別注意整理他們的庫存,並使用碎料。這既是一種環保的設計方式,也是一種可用性的問題:許多工廠關門了,在COVID時代,新面料是稀缺的。
5.雙布
我們注意到,在過去幾季中,雙面料、半面料的裙裝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系列中,看到它們再次出現,我們並不感到太驚訝。
6. 鑲滿珠寶的服裝
在秋季,我們注意到不少鑲滿珠寶的服裝,但是設計師們為2021年春季的時尚趨勢做了一些修飾。
7. 現代的緊身衣
在這個季節,設計師們很少會對這種修身束身衣不感興趣。對於2021年春夏時裝趨勢,束身衣的設計師們呈現了一種非常現代的感覺,設計流暢、有結構。
8. 剖面圖
另一個在春季/夏季時裝發布會上持續走強的趨勢是剖面圖裁剪,它保持了性感和暴露的魅力!
9. 花邊和鉤針蕾絲和鉤針編織的服裝
在本季t台和lookbook上顯得精緻而有女人味。雖然這並不是一種全新的趨勢,但它們在2021年春天有了新的含義,代表了家庭手工,慶祝了舊世界的手工技藝。
10. 運動衫
盡管我們認為運動衫不太可能作為在家工作時穿的合適服裝,但它作為2021年夏季的時尚潮流之一仍然是相當合適的。我們可不想在大汗淋漓的時候穿這種時尚的衣服,但它們絕對能讓你的街頭風格更完美,尤其是當天氣變得異常寒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