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設計 > 貴妃逸人女裝

貴妃逸人女裝

發布時間:2024-11-23 14:03:47

A. 塵念的引證解釋塵念的引證解釋是什麼

塵念的引證解釋是:⒈塵俗之念。引唐黃滔《題山居逸人》詩:「世人誰到此,塵念自應忘。」明屠隆《_毫記·仙官列奏》:「今唐太上皇帝,貴妃楊氏,宿根俱隸仙籍。_緣塵念,_在人間。」何其芳《畫夢錄·丁令威》:「他在靈虛山忽然為懷鄉的塵念所擾,騰空化為白鶴。」。
塵念的引證解釋是:⒈塵俗之念。引唐黃滔《題山居逸人》詩:「世人誰到此,塵念自應忘。」明屠隆《_毫記·仙官列奏》:「今唐太上皇帝,貴妃楊氏,宿根俱隸仙籍。_緣塵念,_在人間。」何其芳《畫夢錄·丁令威》:「他在靈虛山忽然為懷鄉的塵念所擾,騰空化為白鶴。」。拼音是:chénniàn。結構是:塵(上下結構)念(上下結構)。注音是:ㄔㄣ_ㄋ一ㄢ_。
塵念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塵俗之念。
二、國語詞典
世俗名利、富貴等雜念。
三、網路解釋
塵念chénniànㄔㄣ_ㄋㄧㄢ_塵念塵俗之念。唐黃滔《題山居逸人》詩:「世人誰到此,塵念自應忘。」明屠隆《彩毫記·仙官列奏》:「今唐太上皇帝,貴妃楊氏,宿根俱隸仙籍。_緣塵念,謫在人間。」何其芳《畫夢錄·丁令威》:「他在靈虛山忽然為懷鄉的塵念所擾,騰空化為白鶴。」
關於塵念的詩句
塵念到門盡老郎居塵念不起瞥然塵念不勝悲
關於塵念的成語
念念不忘非分之念念茲在茲念念不釋心心念念
關於塵念的詞語
食不念飽百念皆灰萬念俱灰非分之念一夕千念殊深軫念思念存想
關於塵念的造句
1、他是中華神龍一族,未經世事,心無塵念。
2、空渺的梵音是為了洗去一切塵念,讓世間薄弱的靈魂有了寧靜的偎依。清淡的檀香,凈化了人間百味,在悲憫的佛前,連罪惡都是慈悲的。
3、撕碎點點,迷亂情淺,因果皆緣。不如一醉浮華前,一笑紅塵念。
4、你出家三年了尚末斷絕塵念,茫茫世界無有逃脫一個空字,切莫執著妄念,給自己帶來不盡煩惱。
5、朱劍塵念師兄弟之情,遂躲避師妹,欲成全師弟。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塵念的詳細信息

B. 古代頭飾、首飾、衣飾都有哪些

古代婦女頭飾 ,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參考書目:

《儀禮·士冠禮》《儀禮·士昏禮》《禮記·內則》《西京雜記》《後漢書·輿服志》

《中華古今注·釵子》《釋名·釋首飾》《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天工開物·玉》《舊唐書·輿服志》《漢語大辭典》《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

圖片資料來源於《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部分資料來自漢服網。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978606.html

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帽子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徵。皇帝要帶皇冠,大臣的官帽業各有品級,文官有文官的官帽式樣,按照品級,對號入座;武官的頭盔也各有千秋,直接代表了功勛的多少和權利的大小。而且各朝各代的式樣也有差別。而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帶帽子的,都是用布束發而已。

不僅身份,就連年齡也可以顯示在中國古代的頭飾上。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所以二十歲也叫做弱冠之年。能帶帽子就是成年的標志,可見中國古代對帽子的重視。
http://..com/question/15790007.html?si=1

服飾的發展史:

舊石器初期
野獸毛皮

禮記禮運篇:「昔者先王為有宮室,冬則居營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舊石器晚期
有骨針並用之縫紉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華服飾文化史之開端)

新石器時代
葛麻布
新疆樓蘭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時代
蠶絲
山西線西陰村的仰韶文化遺址、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

表2:中國服飾的構成形式

構成形式
種類
解釋或特點
使用朝代、場合

款式[1]
衣領
服裝端首,接近人的臉面,是服裝的關鍵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領、交領、曲領、圓領、斜領、直領等。
方領:先秦的深衣、漢代的儒服

斜領:唐代的僧侶、隱士逸人。

曲領: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開啟交合處
商周時期

衣袖
服裝的出手處,其款是變化往往由服裝本身的用途而定。
農民、樵夫:小袖

貴族:大袖

騎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長袖

衣裾
服裝的下擺或衣背的下部,其制視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長裾。
曲裾:秦始皇時代

直裾、燕裾:漢初女裝

長裾:漢魏六朝

質料[2]
葛麻[3]
硬挺、涼爽、好的吸濕性能
新石器時代

絲帛[4]
清柔滑爽、高雅華麗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棉布
滑爽透氣
漢魏

裘皮
質地厚實,多作為冬衣
商周

毛料
質地緊密,手感柔軟,多用於貴族衣物。
青海都蘭周代遺址

色彩
礦物提取
如硃砂、赭石、石黃、扁青、石綠等,俗稱「石染」。
舊石器時代:染色行為[5]

商周服裝:以彩色為主[6]

漢代服裝:黃色和紫色。

晉六朝服裝:白色為主,

唐朝服裝:紅色為主。

植物提煉
如茜草、蘇枋、槴子、槐花、藎草、靛青等,俗稱「草染」

上衣[8]
深衣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採用曲裾[9]。
當作便服。

詹褕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採用直裾[10]
當作便服。


長衣的一種。即交領、襟疊壓、相交而下。
當作冬衣。


大袖單衣,以輕薄紗羅為之。僅用單層,不用襯里。
形制簡便,夏季穿著。


短衣,長度約在腰間部位。
當作襯衣或外衣。


短衣,介於袍、襦之間,較袍為短,較襦為常。
當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稱「半袖」。
當作便服。

褲裳

由兩片布帛製成,前後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縫細。
遮羞。

蔽膝
遮擋大腿的服飾。僅有前片,沒有後片。
遮擋大腿[11],類似今日的圍裙。


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並只有一片,穿時由前圍後,背部只留一道縫隙。
婦女家居服。


兩只褲管,沒有褲腰和褲襠。
保護脛部、有禦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最初以獸皮製成,紡織品出現後,即以布製作。
足部的保暖。


鞋子的統稱。
保護足部。


木底之鞋。亦稱「木屐」
用於出行[13]。

屩[14]
以繩子編成,組織緊密,質地堅韌,穿著輕便,以芒草為材料,故稱「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以皮製作。
多為貴族之履。

表4:中國平民服飾的使用場合

項目
服裝
起始朝代
穿著規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絹單衣。

宋代:新衣。

冠笄[16]
男女的成年儀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絲履。。

宋:帽衫[19]。

明清:結婚禮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纁裳[21]、緇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漢代婦女嫁衣:袍制

漢末魏初嫁女:紗縠蒙住臉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羅帽,身穿藍布直綴。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紅衣。

治喪
喪服
周朝
喪服分為五等[26]。根據與死者關系親疏遠近,穿著不同喪服。

中國平民服飾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間男女穿衣,並不像今天這樣隨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此種限制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禁忌禮俗;二是法規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種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舉凡衣服、飲食、起居、交通、生產、婚嫁、喪葬等一切領域,都有禁忌習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規范人們的道德,限制人們的行為,其核心內容是祛凶納吉,它要求人們躲避邪惡,以免遭受神靈的懲罰。從某種意義上說,禁忌禮俗帶有較濃的迷信色彩,但卻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千百年來,輾轉傳播,以化成人們的自覺行為。

表六:服裝穿著禁忌種類[27]:

項目
原因
文獻記載

忌穿白衣
喪服多用白色,故被視為不祥之徵。
《晉書‧五行志》:「魏武帝裁縑帛為白帢,以易舊服。…干寶以為素,凶喪之象也。」

忌穿涼杉
涼衫形像喪服。
《宋史‧輿服志》:「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杉,甚非美觀,而以交際、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綠帽
1.典賣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為人們所不齒。
《國憲家猷》中有記載。

2.為罪人所戴。

《封氏聞見》:「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另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

3.為娼優所戴。
《典故紀聞》:「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禮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忌衣帶打死結
打死結專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結,被視為凶事之兆。

衣服衣料
自漢以來,庶民階層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規限制,稍有僭越,就會受到嚴厲處罰。

《後漢書‧孝安帝本紀》:「舊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務崇節約,…而小人無慮,不圖長久,嫁娶送終,紛華靡麗,至有走卒奴婢被綺縠,著珠機,京師尚若斯,何以示四處?」
南朝陳宣帝:令庶人以上,皆準著棉綢、圓綾、紗、絹綃、葛及不一等,其餘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綾、螺、縠及五色線靴、線履。

遼道宗:禁庶民服駝尼、錦綺及水瀨裘。

金世宗:服袘綢、捐布、毛褐、花紗、無紋素羅。

元仁宗:定庶人只許服暗花紵絲、綢綾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許服綢、絹、素紗。

清康熙:禁軍民人等用蟒緞、妝緞、金花緞、貂皮、狐皮等。

衣服顏色
許多顏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關於百姓服裝所用顏色,亦規定在律令中。
漢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綠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藍、黃、紫撮暈花樣。

明太祖:禁民間婦人李服用骨、鴉青等色。

清雍正:軍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黃色衣服
漢末張角率領農民揭竿起事,用黃布裹頭。

隋文帝時,著黃袍臨朝,以後歷朝遵行不改,故黃色為御用服色,不僅庶民不得使用,就連皇上身邊重臣,亦不準用。
唐高宗:明確規定,「臣民不許著黃」。

明太祖:頒服飾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黃」。

金世宗:每年頒服飾禁令,並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國爆發之初,即將紅黃二色規定為「天朝貴重之色」,諸王頭巾及士兵號衣,皆以紅黃二色為之,各地:「非為天國將士,一律不準用紅黃二色。」

服裝紋樣
關於紋樣上,有些紋飾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規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舉。
南朝梁武帝:令紋錦不得以仙人、鳥獸之形為飾。

唐代宗:禁民間綉盤龍、對鳳、麒麟、獅子等花式。

遼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龍之紋。

宋仁宗:令民間毋得以牙魚、飛魚、若龍形者為紋。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準服五爪二角之龍紋及鳳紋。

元惠宗:禁服麒麟、鸞鳳、白兔、飛魚、大雲花等。

與貴妃逸人女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茉莉媽媽童裝 瀏覽:229
韓國女裝品牌time 瀏覽:239
訂當小鋪童裝 瀏覽:207
職業襯衫如何搭下衣 瀏覽:758
真維斯羽絨服哪個型號好 瀏覽:31
童裝防寒背心 瀏覽:715
陳立農穿紅格子襯衫破洞褲回老家 瀏覽:416
文胸布料一般有哪些 瀏覽:996
浙江省玉環童裝廠 瀏覽:918
紫色半袖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755
裙子珠寶品牌 瀏覽:546
哥弟女裝加盟是多少錢 瀏覽:592
廣州哪裡批發女裝時尚又便宜 瀏覽:552
粉色衣配綠色外套好看嗎 瀏覽:178
小姐姐牛仔馬甲搭配白色長裙 瀏覽:867
橘色羊絨圍巾搭配 瀏覽:671
汕尾田家炳中學校服 瀏覽:45
藍色花裙子搭配鞋子怎麼樣 瀏覽:120
如何用一件針織衫 瀏覽:433
男士t恤棕色多少錢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