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岳陽樓別竇司直的注釋譯文
01、《韓愈文集》注雲:「竇司直,名庠,字胄卿。韓皋鎮武昌,辟庠幕府。陟大理司直,權領岳州。公自陽山移江陵法曹,道出岳陽樓,作此詩,永貞元年冬十月也。劉禹錫有和篇,足成六十韻,見劉集。」文讜雲:「《南遷錄》曰:『岳陽樓者,即岳州之西門也。下瞰湖水,北望荊江,江自西北流,東至岳州,下與湖水合,而東流始為大江。凡絕江而南者趣湖南,西者趣鼎澧,西北者趣荊峽,一湖之間,分此四路。每歲十月已後,四月已前,水落洲生,則四江可辨。余時彌漫,雲涯相浹,日月出沒,皆在其中。相望水中,如覆斗者,即君山也。州附旱麓重壘而起,其勢頗高,衢之魚腥,過者掩鼻。樓之勝則天下無有也。據圖經始於張燕公,終唐之世,屢更完葺。』」魏本引《集注》雲:「竇司直,名庠,字胄卿,韓皋出鎮武昌,辟為幕府。陟大理司直,權領岳州刺史。公自陽山赴江陵掾,道出巴陵岳陽樓作。樓在州西門,下瞰洞庭。庠五昆弟皆工詞章,有《聯珠集》。庠嘗和公此詩,劉禹錫亦有和篇。」高步瀛雲:「竇庠,《舊》、《新唐書》皆附《竇群傳》。《唐六典》卷十八曰:『大理寺司直六人,從六品上。』《通典·職官》七曰:『司直掌承製出使推覆,若寺有疑獄則參議之。』」
02、孫汝聽雲:「言九州之間,洞庭最大,無可與讓。」
03、朱熹雲:「『匯』,或作『維』。」文讜雲:「群水,謂沅、澧、湘、微也。」錢仲聯雲:「《水經注》:『湘水左會清水口,資水也,世謂之益陽江。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右屬微水,即經所謂微水經下雋者也。西流注於江,謂之糜湖口。湘水左則澧水注之,世謂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名之五渚。』」
04、祝充雲:「《說文》:『瀦,水所渟也。』《周禮》:『以瀦畜水。』註:『畜,流水之陂也。』」錢仲聯雲:「祝穆《方輿勝覽》:『洞庭湖在巴陵縣西,西吞赤沙,南連青草,橫亘七八百里。』」
05、方世舉雲:「郭璞《江賦》:『並吞沅、澧,汲引沮、漳,呼吸萬里,吐納靈潮。』《水經注》:『吐納川流,以成巨沼。』」蔣抱玄雲:「左思《蜀都賦》註:『關山巨防,皆可吞納。』」
06、文讜雲:「言湖水濁而不清者,以其為眾水所聚,環流混混,無所歸向也。」《後漢書·黃憲傳》雲:「叔度汪汪若千頃之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07、文讜雲:「炎風,南風也。」《淮南子·時則篇》:「南方之極,南至委火。炎風之野。」祝充雲:「攪,亂也。《詩》:『祗攪我心。』」
08、文讜雲:「幽怪,魚龍之屬。冗長,煩雜也。陸士衡《文賦》曰:『無取乎冗長。』」何焯《義門讀書記》:「只賦其大,便是死句。借風形容,因為比興。」
09、錢仲聯雲:「《文選》善註:『軒,舉也。』」「妨」,或作「防」,或作「放」。韓醇雲:「妨,礙也。《玉篇》雲:『害也。』」文讜雲:「疾風起而波興,則軒然而大,雖宇宙亦狹隘而妨礙也。《楚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10、「拔」,一作「狀」。孫汝聽雲:「言波起高如嵩、華。」文讜雲:「此言大波之狀。華、嵩,二山名。」
11、朱熹雲:「『踔』,或作『躍』。方雲:《選·吳都賦》:『騰趠飛超。』」方世舉雲:「《漢書·揚雄傳》:『騰空虛,距連卷,踔夭蹺,娭澗門。』師古曰:『踔,走也。』」錢仲聯雲:「木華《海賦》雲:『峭拔傑而為魁。』又『岑嶺奔騰而反覆,五嶽鼓舞以相磓。』公詩意所本。」
12、朱熹雲:「『輵』,諸本作『車盍』。方定作『輵』,雲:『車聲也。揚雄《羽獵賦》所謂『皇車幽輵』是也。杭、蜀本作『渴』,盧仝《月蝕詩》亦有『推盪轟渴』。不知唐人何以訛『輵』為『渴』也。今本多作『磕』,『砰磅轟磕』,《上林賦》語。『磕』與『輵』,音義一也。」方世舉雲:「《說文》:『轟』,群車聲。』」文讜雲:「宏,大也。兩,乘也。」
13、文讜雲:「《史記》曰:『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莊子》曰:『北門成問於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而懼,後聞之而惑,盪盪默默,乃不自得。』謝元暉詩曰:『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是也。下數聯言張樂之意。」
14、《楚辭》屈原《九歌·湘夫人》:「蛟何為兮水裔。」王逸註:「蛟,龍類也。」《山海經·中山經》:「翼望之山,貺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漢,其中多蛟。」郭璞註:「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頸有白癭,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說文·蟲部》:「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或雲無角曰螭。」《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筍簴。」鄭玄註:「樂器所懸,橫曰筍,植曰簴。」文讜雲:「筍簴,蛟龍之狀。」
15、朱熹雲:「『組』,或作『祖』。今按:鮑照詩:『組帳揚春風。』」祝充雲:「縞,素也,鮮色也。《詩》:『縞衣綦巾。』又,《詩》:『素絲組之。』註:『總以素絲而成組。』」文讜雲:「縞練,白色也。言飛波之起,如縞練之帳也。嵇叔夜《贈秀才詩》曰:『組帳高褰。』注雲:『組,絛綬之屬,所以系帳也。』」孫汝聽雲:「言軒轅張樂於此,大波之起,若筍組帳猶存也。」
16、方世舉雲:「《莊子·外物篇》:『海水震盪,聲侔鬼神。』」
17、蔣抱玄雲:「《禮記》:『文采節奏,聲之飾也。』」祝充雲:「跌踼,放盪也。又行失正貌。《說文》:『跌,一曰越也。』『踼,一曰搶也。』」
18、朱熹雲:「『感』,或作『咸』。」方崧卿雲:「上四韻皆以軒轅張樂喻也。」文讜雲:「陽施,謂春夏也。陰閉,謂秋冬也。言江湖之間,四時景物不同,而詩人寫物之工亦異也。楊子雲《甘泉賦》曰:『帥爾陰閉,霅然陽開。』又張平子《西京賦》曰:『人在陽時則舒,在陰時則慘。此牽乎天者也。』」高步瀛雲:「《淮南子·原道篇》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天文篇》曰:『吐氣者施,含氣者化,是故陽施陰化。』」何焯雲:「二句抵一篇《江賦》。」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二句分上下景狀。」
19、朱熹雲:「『過』,或作『回』。」唐庚雲:「宜春郡,袁州。」陳景雲雲:「公是時方從潭抵岳以趨荊南,不應過袁州之境。觀下『夜纜巴陵洲』句,則宜春口蓋在岳州之南,乃洞庭中小洲渚名也。」查慎行雲:「宜春口恐非袁州,與岳陽相去尚遠,豈即今之淥口耶?」王元啟雲:「沈德毓語余曰:潭即今之長沙府。岳州在長沙府之瀏陽縣北。瀏陽南為醴陵縣,東與江西袁州接壤。宜春口蓋為醴陵東達袁州之水口。愚謂公自潭北上,雖不必東至袁州,然欲抵岳州,則此口在所必經,故曰過口。陳謂洞庭中小洲渚,當改為湖旁汊港之名,於義乃顯。」沈欽韓雲:「《北夢瑣言》:『湖南武穆王巡邊,回舟至洞庭湖南宜春口。』《一統志》:『宜春口在岳州府巴陵縣西北。』舊注非是。然以公詩及《瑣言》證之,當在西南,不得雲西北。」文廷式雲:「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洞庭山之北,宜春水出焉。韓退之詩:『朝發宜春口』,即此地也。」錢仲聯雲:「洞庭山在岳陽西南,宜春水出其北,則猶在岳陽之南也。可證沈說之無誤。查、王兩家均屬臆說。」
20、朱熹雲:「『北』,方作『地』。」祝充雲:「障,界也,隔也。《管子》:『築障塞。』」
21、文讜雲:「岳州為巴陵郡,郭景純《江賦》所謂『巴陵地道』是也。」方世舉雲:「《新唐書·地理志》:『岳州巴陵郡,本巴州。武德六年更名。有巴陵縣。有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屬江南西道。』」
22、孫汝聽雲:「叢芮,岸上藂茅,可維舟處。」《唐宋詩醇》:「《說文》雲:『芮芮,草生貌。又:水涯也。』《詩》:『芮鞠之即。』箋:『水內曰芮,水外曰鞠。』此雲叢芮,謂洲渚之地,水草之間也。」俞樾雲:「叢芮二字,未知何義,疑『蕞芮』之誤。《文選·西征賦》:『營宇寺署,肆廛管庫,蕞芮於城隅者,百不處一。』注引《字林》曰:『蕞,聚貌也。』《說文》曰:『芮,小貌。』韓子用蕞芮字,即本潘賦。」
23、錢仲聯雲:「張融《海賦》:『浪動而星河如覆。』」方世舉雲:「左思《吳都賦》:『涵泳乎其中。』」劉淵林雲:「涵,沉也。揚雄《方言》曰:『南楚謂沉為涵。泳,潛行也。見《爾雅》。』」孫汝聽雲:「星河,謂星與河漢。」
24、文讜雲:「喧聒,水聲。郭景純《江賦》曰:『千類萬聲,自相喧聒。』《史記》:『李斯曰:擊甕叩缶,而歌於於。』東坡《連雨江漲詩》雲:『高波隱床鳴甕盎。』即此意也。」方世舉雲:「《廣雅·釋器》:『甕,瓶也。盎謂之盆。』」何焯《義門讀書記》「歸到風上。」朱彝尊雲:「湖景。」
25、文讜雲:「輝煥,日光也。亮,明也。」方世舉雲:「夏侯湛《長夜謠》:『望閭闔之昭晰兮,麗紫微之輝煥。』」
26、文讜雲:「應劭曰:『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身似鹿,頭如雀而有角,蛇尾,文如豹文。』」樊如霖雲:「《離騷》:『後飛廉使奔屬。』王逸註:『飛廉,風伯也。』戢,斂也。」
27、方崧卿雲:「蜀本『息』作『自』。按:《海賦》:『輕塵不飛,纖羅不動。』息字為勝。」揚雄《羽獵賦》:「天清日晏。」又注雲:「晏,無雲也。」《尚書·禹貢》:「厥篚纖纊。」纖纊,細綿也。何焯《義門讀書記》:「此連是詩中轉關,生出下半。」
28、祝充雲:「泓澄,水深清貌。」
29、文讜雲:「物,水物也。《西京賦》:『水物奇品,鱗介異族。』」按:《西京賦》無此二句,語見左思《蜀都賦》。何焯雲:「寫景幽細。」
30、祝充雲:「《說文》:『江豚一名魚孚,欲風則踴。」文讜雲:「江豚似豬。」
31、朱熹雲:「『波』,或作『沒』。」何焯《義門讀書記》:「風之餘。」
32、祝本、魏本註:「一作『孟冬月』。」孫汝聽雲:「公永貞元年十月至岳州。」
33、朱彝尊雲:「樓景。」
34、文讜雲:「主人,竇公也。」按:愈為竇庠兄牟作《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誌銘》謂:「愈少公十九歲,以童子得見,於今四十年,始以師事公,而終以兄事焉。」則愈於竇氏兄弟皆舊交也。朱彝尊雲:「入竇。」
35、孫汝聽雲:「悲喜兼也。」
36、《戰國策·齊策四》:「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爾雅·釋詁》:「恙,憂也。」郭璞註:「今人雲無恙,謂無憂也。」郝懿行義疏:「《匡謬正俗》八引《風俗通》雲:『恙,噬人蟲也,善噬人心,人每患苦之。』《御覽》三七八引《風俗通》雲:『恙,病也,凡人相見及通書問皆曰無恙。』是應劭以無恙為無病,郭氏以為無憂,義相成也。《玉篇》恙字亦兼憂病二義。」習之補釋:「此二句應上『握手乍忻悵』。公『竄逐』陽山,令人『悵』;今『歸』且『無恙』,令人『忻』。」何焯《義門讀書記》:「伏後追思南渡一段,此下皆賦清宴之意。」
37、韓醇雲:「《史記·滑稽傳》:『履舃交錯,杯盤狼藉。」止水雲:「交履舃,意謂一座之間不拘形跡,親密同樂。」
38、「漫」,或作「熳」。止水雲:「爛漫,有放任、隨意的意思。」韓醇雲:「《世說》:『劉惔曰:見何次道飲,令人慾傾家釀。』」
39、朱熹雲:「『留停』,或作『停留』。」韓醇雲:「《選》王仲宣《公宴詩》:『合坐同所樂,但愬杯行遲。』」
40、魏本引《補注》:「高柱,琴柱。按:《古今琴錄》曰:『凡歌曲終皆有送聲。』」高步瀛雲:「梁元帝《屋名詩》曰:『玉柱調新曲。』」
41、方世舉雲:「《記·內則》:『脯羹,兔醢,魚膾,芥醬,麋腥,醢醬。』」
42、方世舉雲:「《史記·滑稽傳》:『淳於髠曰:酒極則亂,樂極生悲。』」何焯雲:「轉。」
43、韓醇雲:「《詩》:『婉兮孌兮。』」傳:「婉孌,少好貌。」方世舉雲:「陸機詩:『婉孌居人思。』善曰:『《方言》,倇,歡也。倇與婉同。《說文》曰:孌,慕也。』」
44、朱彝尊雲:「自嘆。」
45、《尚書·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孔安國傳:「干,求也。」
46、孫汝聽雲:「《莊子》:『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47、藝,術藝。亢,高也。《莊子》:「為亢而已矣。」何焯雲:「悲憤鬱勃,所謂茫茫交集。」
48、孫汝聽雲:「謂不護細行。」王元啟雲:「自悔前此取友之濫。」
49、朱熹雲:「『由』,或作『日』。以前卷『上疏豈其由』之語推之,作『由』者是。但恐此與彼語意不同,則只作『日』亦通。」
50、文讜雲:「謂貞元十九年冬左遷陽山也。」魏本引《補注》:「《易》曰:『無妄之災。』」何焯《義門讀書記》:「不說人以無罪。」
51、洪興祖《韓子年譜》雲:「貞元十九年拜監察御史。」孫汝聽雲:「天仗,天子仗衛也。」陳景雲雲:「謂御史之擢也。唐制,三院御史有缺,悉由御史大夫及中丞薦授。貞元之季,御史台久不除大夫,皆中丞專其事。公之入台時,李汶為中丞,蓋由汶薦也。時同官中名最著者,如柳宗元、劉禹錫、李程、張署等,俱汶所薦。故宗元《祭汶文》雲:『慎擇寮吏,必薪之楚。』斯篤論矣。時公先貶官於外,故不預祭耳。惜史逸汶傳,而薦公事尤失傳。當以宗元祭文及《新史·王播傳》參考,自可得之。」
52 「猜」,或作「猾」。方世舉雲:「張衡《西京賦》:『彈射臧否。』」王元啟雲:「此詩劉禹錫亦有和篇,各敘貶黜之由。然公能作『奸猜畏彈射』之語,禹錫則自雲『衛足不如葵』,其辭慚矣。」
53、文讜雲:「言姦宄猜疑,如鳥之畏彈射;欺誑天子,以斥逐於我。」錢仲聯雲:「此即公《祭張員外文》所雲『彼婉孌者,實憚吾曹,側肩帖耳,有舌如刀』也。」朱彝尊雲:「此事屢敘述,要看改換法,虛實繁簡各有境。」
54、朱熹雲:「『移』,或作『趨』。」孫汝聽雲:「謂自陽山令量移江陵法曹參軍。」李詳《證選》:「謝眺《辭隨王牋》:『榮立府庭,恩加顏色。』」
55、司馬長卿:「《上林賦》:『逼側泌瀄。』注引司馬彪雲:『逼側,相迫也。』」方世舉雲:「潘岳《秋興賦》:『攝官承乏,猥廁朝列。』」高步瀛雲:「《文選·秋興賦》注引《蒼頡篇》曰:『廁,次也,雜也。』」
56、蔣抱玄雲:「於,同吁。《詩》:『於嗟麟兮!』」文讜雲:「稽叔夜《絕交書》:『性復疏懶,筋駑肉緩。』」
57、《楚辭》:「身既不容於濁世兮,不知進退之宜當。」陳景雲雲:「當,謂奏當也。奏當見《漢書》。師古註:『當謂處其罪。』時公量移江陵法曹,故雲爾。言惟恐司刑而不得其平也。」章士釗雲:「似『宜當』成為當時文壇通用語言,宜當,同義字,作動詞用,義仍同。」
58、嚴虞敦雲:「前半是寫岳陽樓之景,『追思南渡時』,是渡洞庭湖而南竄也。」
59、韓醇雲:「《史記》:『屈原曰: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
60、蔣抱玄雲:「劉希夷詩:『王事促嚴程。』」何焯《義門讀書記》:「關合。」
61、文讜雲:「程,途限也。劈,激也。言貶時為守吏所迫,追程而進,去如箭激,不得休息也。」祝充雲:「劈,破也。」黃鉞雲:「《赴江陵途中》所謂『春風洞庭浪,出沒驚孤舟』者是也。」錢仲聯雲:「即《祭張員外文》『追程盲進,飄船箭激』意。」
62、祝充雲:「骨鯁,蹇諤之臣。《楚辭》:『觀其骨鯁之所立。』」蔣抱玄雲:「《北史·庾質傳》:『立言忠鯁。』」錢仲聯雲:「此翻用高適詩『忠信涉波濤』意。」何焯雲:「回觀向途,杳然有不測之險,打轉前半,方見寫景處非漫然鋪敘,此真匠手結構。」
63、朱熹雲:「『克』,或作『刻』。」祝充雲:「《書》:『予創若時。』註:『懲也。』」
64、文讜雲:「《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曹子建《與楊德修書》曰:『人各有好尚,蘭孫之芬,眾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腥之夫。』」
65、韓醇雲:「《莊子》:『顏回曰:回有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不願仕。』」
66、錢仲聯雲:「東方朔《答客難》:『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
67、方世舉雲:「《漢書·東方朔傳》:『歸遺細君。』師古曰:『細君,朔妻之名。一說:細,小也,自比於諸侯,謂其妻曰小君。』《詩·瞻昂》:『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68、韓醇雲:「孫芸銘石庵:『稚子拾薪,老夫汲澗,細君緝紵。』」文讜雲:「野饋曰餉。《孟子》曰:『有童子以黍肉餉。』」
69、《後漢·逢萌傳》:「逢萌字子康,王莽殺其子宇,恐禍及,乃解冠掛東都城門,因遂潛藏。」《南史》:「陶弘景掛冠神武門,上表辭祿。」
70、文讜雲:「言不復求仕,游心淡泊,以死生為一也。老聃曰:『以死生為一條,可不可為一貫。』」方世舉雲:「王僧孺詩:『儻有還書便,一言訪死生。』」何焯雲:「結出竇司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