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裁剪衣袖
裁剪衣袖步驟:
1、前、後袖孔與前、後肩坡線必須構成直角;後袖孔比前袖孔長2cm;前肩寬線1距前寬線為2.5~3.5cm;
2、後肩寬線3距後寬線4為2.2~2.4cm。
3、袖深為0.23A~0.26A;女裝的袖肥為:A/3±0.3cm~1cm;男裝的袖肥為:A/3至A/3+0.1~1.5cm。
可用袖深和袖肥來控制調節袖孔的大小。
㈡ 這種衣服是叫什麼衣領是一層一層的雪紡布,只有三層像荷葉邊彎彎曲曲的,中間是拉鏈,衣袖是那種很透明
混搭風 運動休閑時裝 為一身
㈢ 哥弟(GIRDEAR )的一件夏季女裝(無衣袖的上衣)價格大概是多少錢
我媽在哥弟工作,所以最熟悉,答案:400百多
㈣ 各民族的民風民俗,有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民間工藝品。
阿昌族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褲腳 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
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男子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
包)和一把阿昌刀,更顯得英俊而瀟灑。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
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少女也喜歡穿筒裙。已婚婦女一般穿
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
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趕集、做客或喜慶節日,婦女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
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花手鐲,掛上銀項圈,在胸前的紐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
此時的阿昌族婦女,全身銀光閃閃,風采萬千。 當你走進阿昌族山寨,你還會發現阿昌族青年男女都
喜歡在包頭上插飾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直、心靈純潔的標
志。[1]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傈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㈤ 播灑廈門精神作文
廈門中考滿分作文:
聆聽流水的歌唱
天空「嘩啦啦」地落淚,地上的水滴開心地聚集在一起,於是便有了我——流水。閉上眼睛,安靜地聆聽,你是否聽到了流水歌唱的聲音……
我一路唱著歌,流過平原。我不羨慕高山的巍峨,也不仰慕湖水的靜美,因為我有流動的生命。我不仰望雄鷹有勁的翅膀,我不感嘆獵豹的風馳電掣的速度,因為我知道自己微小,但並不渺小。看!夾岸的桃花笑顏粲然,對著流水的清澈梳洗自己的模樣;柳楊因得到我的滋養,伸長衣袖飛揚;我體內的魚兒開心地嬉戲玩耍。生命因我而鮮紅耀眼。在一望無垠的平原上,我放聲歌唱,望天上雲卷雲舒,看庭前花開花落。
面臨高山的阻擋,我並不感懷憂傷,埋怨命運的不公。相反,我微笑著,彈奏出激情昂揚的樂章,生命總會有起伏。你聽!是屈原在引吭高歌,寫出了流芳百世的《離騷》;「人生自古誰無,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歷史的長河邊唱出了自己不屈的精神;李白拋棄功名利祿,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志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困難重山只能擋住我前進的道路,卻無法阻止我前進的腳步,我不灰心不失望,一路凱歌邁向遠方……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落花在我耳畔輕輕低吟。我說:「請跟隨我流淌的軌跡,你會明白——流水並非無情,而是帶你邁向更廣闊的天地。夜空中劃過的流星,只是一瞬,但是它經過了炙熱的大氣層,將自己的生命熊熊燃燒,將光明無私地奉獻給大地,於是便築就了永恆。」落花不信,我開心地笑了,「嘩啦啦——」地繼續向前流淌。
遠遠的,我聽到了大海波濤洶涌的呼喚。我高歌,對落花說:「看!我帶你找到了天堂。」我整理好行裝,勇敢地投入大海的懷抱。落花不禁感嘆:「一條因生命而歌的潺潺流水,匯成了一片生命的大海!
點評:聆聽流水的歌唱,我們聽到了;生命因流水而鮮紅耀眼,流水雖然微小卻不渺小;雖有高山的阻隔,流水依然笑對起伏,一路凱歌;流水潺潺而逝,並非無情,只是為了尋找生命的天堂。小作者從流水聲中聽出了哲理,聽出了真諦,見解睿智而獨到。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篇文章構思的大氣,基於對流水精神的細膩體察,小作者信筆寫來,引經據典,渾然天成。文章始終洋溢著一種昂揚向上的熱情,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思明區教師進修學校陳文莉老師)
廈門中考滿分作文:
如水的女子
一道沁芳閘,承載了多少憂郁。
一本輕而薄的《影梅庵憶語》,又寄託了多少思念。
「女人是水做的」,每當想起這句話,都不禁會心一笑。
黛玉是憂郁的。在三生石前,她得以甘露滋潤,得以脫草胎而得人形,為報灌溉之恩而下世為人。「我把這一生的眼淚給了他,便也償還得過他了」,這就註定了她為那個「無故尋怒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的花花公子流盡了一生的眼淚。
永遠忘不了那道沁芳閘,潺潺的流水帶走了顰兒多少思念。在水邊,她吟出了「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詩句;在水邊,她發出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的疑問;在水邊,她發出了「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感慨;在水邊,她拄著葯鋤,埋了一地落花;在水邊,她聽著寶玉說出那些令人怦然心動、發自肺腑的感慨之聲;在水邊,她對出了「冷月葬花魂」的詩句。花魂是誰,自是黛玉自比。她彷彿預料到了自己的結局,看到了落花盡頭窮途的幻滅。
憂郁似水,靈性似水。
還有秦淮河,那條承載了多少風月之事的秦淮河;那條見證了明朝滅亡的秦淮河;那條「煙籠寒水月籠沙」的秦淮河;那條令我夢魂牽繞的秦淮河。
秦淮河,舊時舊院所在,一河之隔便是貢院了,秦淮八艷優棲居於此。一本《影梅庵憶語》道不盡冒襄的思念,那一句「今忽,不知姬而余也」,令人為之動情,董小宛泉下有知,大概可以含笑了吧!眾多紅顏中,顧眉身居一品夫人,後又斂以國葬,但龔鼎孳讓她鬱郁而終;「沖冠一怒為紅顏」,讓我們記住了陳圓圓;柳如是更有國學大師陳寅恪為她「相思廿載為今酬」;但小宛是惟一一個在愛與被愛中安然辭世的。論才華,論相貌,小宛不是最出色的,但論氣質,她最接近水。
因為是水,才會如此的痴情;因為是水,才會如此執著;因為是水,她的愛才會如此洶涌,像瀑布一樣,一瀉而下;因為是水,才會如此義無反顧。一切的一切,只是為了過「呵手為伊書」的紅袖添香的生活。
雖然付出了一生,冒郎沒有負她,而顰兒,她的憂郁,她臨前的哀怨……她似乎沒有小宛幸運,但她最終還是得到了寶玉的愛。都是如水的女子。
女子
靜立水邊
蹁躚的落花
在你們身後
灑落了一地憂傷
飄起的衣袂
在水中重生。
點評:沁芳閘邊的黛玉和秦淮河畔的小宛,一個是名門閨秀,一個出身青樓,小作者卻在兩條原本迥異的人生軌跡上找到了她們的交匯點:多情似水。睹水思人,黛玉「憂郁似水,靈性似水」,小宛「痴情如水,氣質如水」。小作者將這兩個「如水」的奇女子放到一起相提並論,構思不可謂不巧。更為可喜的是文章散發出來的濃濃的書卷味,許多詩句,不少典故,信手拈來,如數家珍,我們不難從細微之處體察到作者對「真、善、美」的嚮往與追求。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寫出如此精巧的考場作文,可見作者濃厚的文學。
那一次,我讀懂了坦然積淀
題記: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煉,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唱。——泰戈爾
自從上了初三,很少有時間投身於我所熱衷的「悅讀」上。總是無法擺脫「題海」,每天6時起床22時睡覺,見同學狂侃學習,稍有偏題便是不正經。盡管如此,成績卻每每不見上漲,更是在多次大考中失利。我累極了也難過極了,開始抱怨人生的不公:「為什麼耕耘沒有收獲?為什麼努力不見成果?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思想一旦走進了誤區,難見好轉,我在那段時間里就這么怨著、嘆著,天天愁眉苦臉。終於有一天,父母再也忍受不住了——他們可愛的女兒為何變得如此?失落、抱怨、嘆氣不止。
然後,厄運便到了我的面前——一疊文學名著。望著久久未翻的小說、詩詞,我想:好吧,讀讀也罷,反正學不下去了。
於是我翻開了,我看見了把酒臨風的蘇軾迎面走來。
謫居黃城中,把酒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見風光處,覆履難重。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蘇軾同我一樣滿腔豪情,然而愛情曲折、仕途艱辛的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他坦然面對一切得失,被貶杭州,他卻自得——青青竹杖,綠綠芒鞋,眼中只有秋水泛清波,難道你不怨嗎?難道你甘於被貶嗎?難道你不想成就大業嗎?
「不,我學會了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是。」他笑答。
我若有所思——也許面對這些失敗的我也該收獲一份坦然?還未想完,就看見黃沙漫天中那位騎驢的歌者向我招手,一看,原是李白。
李白同我一樣對於前程充滿希冀,然而官道不如意,人們希望他歌頌當政,贊美君王,他卻不,他也要一詠「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豪邁!坦然地接受一切得失,行至蜀路,一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身著碧青紗,頭頂飄飄發,眼中一片豁達。難道你不怨嗎?難道你不想成就大業嗎?
「不,我學會了坦然,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亮,三分嘯成了劍氣,回望盛唐,我立於其中!」
我終於懂得了,原來他們也是同樣的豪邁激情,只是,他們勇於面對眼前的失敗、中傷……那麼我呢?
別再怨天尤人了!我對自己說,我才十七歲!我也會坦然面對眼前的挫折,我要像他們一樣收獲坦然的美麗!
我合上書,自信地抬起頭。
點評:本文語言簡潔流暢,體現了作者扎實的語言功底,較深厚的文學修養,小小年齡,難能可貴,明顯體現平時「悅讀」之成效。謀篇布局嚴謹巧妙,緊扣題意,作者充分調動思維,顛倒時空,大膽想像,特意選取了文學史上才華橫溢、仕途坎坷的大文人蘇軾、李白,與其對話,由他們在逆境中坦然面對而深受啟迪,進而解開心結,自信地面對眼前的挫折,行文頗有起伏。
水韻悠悠
流水清清,盪漾起聲與色的韻律,飄逸出生命的華彩與燦爛。
流水柔柔,點染開情感的溫和,播灑下愛的春露。
流水蓬蓬,激揚了力與美的交響,迸發出靈魂的堅韌。
啊!那一股清澈明亮的水從花木掩映的古井中湧出,綻放了生命的幻夢與激情,悠悠地隨著紅花綠樹的倒影而下,帶一身花香,集一身雨露,婉轉的,緩緩地。潺潺流水輕旋的柔波是母親的笑顏,甜蜜地浸滿愛的芳澤,不由得憶起兒時那聲聲輕輕的呼喚,那個個甜美的親吻。噢,愛的柔波在輕揚!悠悠流水輕濺的晶瑩是孩子笑出的淚,充滿歡樂的和弦,少不了回首童年那縷縷無忌的陽光,那絲絲棒棒糖的香甜。噢,情感的漣漪在迴旋。
流水,這柔情之水。
瞧!那一江渾濁的水從天邊奔涌而來,散發著堅強與野性的氣味,滔滔地撞擊著高高的堤壩,帶一身豪氣,集一腹倔強,洶涌地,澎湃地。勃勃的流水激昂的士氣是勇士的勇氣,雄渾地撼動天地,叫人思念屈原江畔對那風雪電的呼喊,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凌雲壯志,魯迅那「勇於直面慘淡人生」的狂傲。啊,豪情的旋律在昂揚!洶洶流水迸濺的水浪是鬥士的堅韌,深深地震撼人心,使人感悟海明威筆下桑地亞歌的頑強與不屈;北大登山隊連也不惜向巔峰發起沖擊的勇敢與決心;三毛放棄都市,嚮往大漠的堅定。噢!堅韌的大浪在翻滾!
流水,這陽剛之水。
流水啊流水,不失細膩與溫存,又極富壯闊與雄渾。奔騰吧,流水!長存天地間。升華吧,感悟!伴著這悠悠水韻閃耀史冊!
噢,水韻悠悠!
㈥ 高山族服飾的高山族服飾特色
額飾,男子所用。有兩種製法。一是以厚布為地,綴以貝珠;另一是以燒珠條相間穿綴,束於額際與帽沿。
冠飾,男子所用。台灣曹部族的冠飾在皮帽上插上數根羽毛。泰雅部族是在藤製或熊皮製圓頂小帽圈下沿綴貝紐而成。排灣部族善制鹿角冠與豹牙冠。阿美部族善制羽冠與花冠。
砍刀,金屬工藝品。流行於台灣省高山族地區。形制多樣,長短不一。刀把和木製刀鞘製作精緻,裝飾別致,有的雕刻整條蛇紋,有的將人紋並列配置,或配以點、線、三角等幾何形紋飾,有的鑲貝飾。男子佩掛腰間,既是生活用具,亦作裝飾。
胸飾,流行於台灣省各地高山族民間。有兩種製作樣品。一種是胸帶,以草或布料編成,上綴以寶貝,下懸鏈袋。另一種是胸鏈,以貝珠、玻璃珠、燒珠、珊瑚穿綴而成。綴線長可繞頸三四周後垂於胸前。男女胸飾製法相似。 過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著身體毀飾的習俗,如拔毛、鑿齒、穿耳、束腹、紋身等。40 年代中期以後,這些習俗逐漸趨於衰退,但其殘余影響還在。
拔毛,指的是拔除體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夾子拔,女性以細麻線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燒,並不覺得痛苦。
鑿齒,是在十二歲至十六歲時,拔掉左右兩個門牙或兩個犬齒。有的直接用小鐵棒抵在牙上用石頭敲掉欲拔之牙。有些無拔牙缺齒習俗的支系,願將牙齒染成黑色,以黑齒為美。
穿耳,尤以排灣人與阿美人的男子最為突出。他們耳垂穿孔較大,一般用鉛盤,貝殼和竹管做耳飾,並將琉璃珠用絲線連在雕有花紋的竹管一端,結扎在腦後的頭發上,來防止擺動掉落。
束腹,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習俗。束腹帶是用厚竹片彎成的,兩端鑽孔,穿麻繩以勒緊,勒扣在後腰。從十二三歲起直到五六十歲停止,晝夜都緊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發達健康。
紋身,各支系具體情況不同,有的男紋女不紋,有的女紋男不紋。有的以紋身為美飾,有的以紋身為勇武的象徵。受原始宗教的影響,認為紋身可以得到祖先靈魂的保佑,去災免禍。除紋身外,還有紋面的。無論以什麼方式毀飾身體,其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美觀、勇武、聯姻、紀功、尊貴。 高山族的服飾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傳統服裝式樣有貫頭衣、交領衣、胸衣、背心、長袖上衣、裙子等。各族群男女皆重裝飾,飾物種類很多,有冠飾、額飾、耳飾、頸飾、胸飾、腰飾、臂飾、手飾、腳飾等。裝飾材料以自然物為多,頗具特點。如貝珠、貝片、玻璃球、豬牙、熊牙、羽毛、獸皮、竹管、花卉等。其中又以貝的使用最為廣泛,不僅許多首飾直接用它穿綴而成,泰雅人和賽夏人過去還將其一串串綴於上衣之上,製成珍貴的貝衣。
貝衣是以兩幅麻布製作的無袖上衣為底,上面縫綴一串串的貝珠製成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先將硨磲貝切成小薄片,然後一顆顆仔細地磨成珠狀,再將一粒粒細小的貝珠穿綴成串,縫在麻布衣服的襟邊、兩側下擺處,甚至布滿全身。稱為貝衣、貝珠衣或珠衣。每件貝衣要用貝珠幾萬顆至十幾萬顆。製作一件貝衣非常復雜困難,要花很長時間和精力。因此,它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過去多為酋長和富有者所擁有。目前大陸只有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和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有收藏。
高山族男子的服裝,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婦女喜以花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為冠可以說是一個特點。有些部族的男子還要佩戴耳環、頭飾、腳飾和臂鐲、手鐲,顯得絢麗多彩。高山族婦女服飾基本上是開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綉著精巧美麗的幾何圖案。這種開襟服飾是應亞熱帶氣候,可以起散熱快、涼爽的作用,也易顯示出人體上身的豐滿、健壯的體型,使人產生活潑、自由、嫵媚的感受。婦女的下身穿過膝的短褲,頭戴頭珠,腕戴腕鐲,腰扎艷麗的腰帶,脖頸上配有鮮花編成的花環。其帽子也很有特點,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頂上有圓形的圖案,這是雅美人圖騰的標志。祭祀時高山族人喜戴高大的銀盔。銀盔是財富積累的紀錄,他們把用實物換來的銀幣鑄成銀圈,做成頭盔,父傳子,子傳孫,世代相承。繼承人最少在頭盔上增加一個圈,兒子多把銀盔拆成圈分發給眾兒子,在這基礎上再鑄出新的頭盔,世代相傳,連綿不斷。每到節日或新船下水時,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常帶這種銀盔帽子。這是一種勤勞節儉和財富的象徵。高山族各部族之間的服飾還有一些差別。服飾是文化的象徵,是民族審美特徵的外化,高山族的服飾有追求多樣化的色彩和偏向明麗華美的風格。
㈦ 清代臣子參拜皇帝為什麼要拍衣袖呢
清朝禮儀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但到了清代,大漢禮被悔,滿族禮儀對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到國家軍政,小到衣食住行、舉手投足,無不做出詳盡的規定。
跪拜與禮儀
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務是中國封建禮儀的最大特點,因而禮儀中處處體現著尊卑差別。而足以顯示這種尊卑的,恐怕要屬跪拜之禮了。封建社會,臣子見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百姓見官員須先行跪拜;下級官員晉見級別相差較大的上級時要行跪拜禮;子孫晚輩拜見長輩要跪地磕頭請安;祭祀祖先當然也要磕頭。
1793年,一個悶熱的午後,83高齡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小憩。此時,官員送來了英王的禮物,大多為西方的精巧機械,他觀看之後,頗為高興。早些時候,乾隆接到沿海商人代稟的英國使團信件,其中說到,皇帝83大壽時,未及來賀,今特遣使節前來進貢,因信中「情詞極為恭順懇摯」,他已經允准使節馬嘎爾尼等來京覲見,並命令沿海官員妥善接待。
使節未到,禮物已先期到達,這讓乾隆相當滿意。因為有了皇帝的旨意,馬嘎爾尼一行一路受到各級官員的禮貌接待,對中國人的「彬彬有禮」大加贊賞,並向中國官員表示:「敝使昧於貴國風俗,今後各事,請各大人就貴國習尚中所有者便宜行之,敝使決不稍持異議。」
然而,正是雙方都小心翼翼遵守的「禮儀」,卻差一點使英國使團覲見「中國大皇帝」的行動夭折——矛盾就發生在馬嘎爾尼一行即將面見乾隆的前夕,雙方就朝見禮節進行商討時,中國官員要求馬嘎爾尼等向乾隆行三拜九叩大禮,而英國使團堅持要行面見本國國王時的單膝跪拜吻手禮。爭執激烈之時,馬嘎爾尼甚至以不見皇帝相威脅。眼看原定覲見日期將至,雙方終於達成一致:英國使團官員以單膝跪拜禮見皇帝。
盡管最後乾隆表示寬容,讓馬嘎爾尼行單腿屈膝禮,而其背後的意義則是,西方蠻夷,不知禮數。既然禮數不全,其他皆免談。
當然,晚清社會中還有打拱作揖之禮,這多見於平級官員和平輩人之間。雙方一見面,即雙手打拱,彎腰低頭,有時甚至要一揖到地。這已經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禮數了,但比起鞠躬和握手來則又顯得繁瑣了。
晚清從跪拜之禮向鞠躬握手之禮的轉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以人格基本平等為主旨的西式的鞠躬和握手,作為正式禮儀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從清代開始,但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作為正式禮儀在中國流行。
服飾與禮節
服飾和禮節是一個國家文化源遠流長的最顯露的標志。在明清兩朝才創建起來的天子形象,使龍袍成為清朝帝王最具特色的服飾。按照清朝禮儀,皇帝龍袍屬於吉服,在一般慶典、公務活動時穿著。而在重要大典、祭祀壇廟、納後大婚時,皇帝穿更高一等的朝服。搭配朝服穿戴的飾物從頭到腳包括了朝冠、朝帶、朝珠、披領與朝靴。不同的服裝名稱,穿著場合也不同,在當時是有嚴格區別的。
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原。滿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馬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與漢人的服裝大異其趣。清王朝建立後,清代服飾也得以充分吸收漢族服飾的成就。以官服為例,馬蹄袖、馬褂是清代官員服制的一大特色,但官服上的「補子」直接取之明代,文官綉禽類,武官綉獸類,分別按品級的高低,綉以各類飛禽走獸,以突出官員在職能和氣質上的要求。與明代不同的是,清朝的官服大褂的前胸是對襟的,補子也分為兩塊,綉在袍衫外面的大褂子上,稱為「補褂」或「補服」,禽獸的花樣與明代也略有差異。由於補子是在成衣後縫上的,對於邊角的加工更為精細,常常配以精緻的花邊,突出了裝飾效果。明代的烏紗帽到清代換成花翎,用孔雀毛上的「眼」即「目暈」花樣的多少,分出單眼、雙眼和三眼的級別。官員的朝服和常服,里三層外三層,行袍、行裳、馬褂、坎肩、補服,重重疊疊,還要佩戴各種朝珠、朝帶、玉佩、彩絛、花金圓版、荷包香囊等等。朝珠又有翡翠、瑪瑙、珊瑚、玉石、檀木的等級限定,連絲絛都有明黃、寶藍、石青之分。用什麼款式、質料和顏色都要受到禮制的規范,違反規定的以犯罪論處。雍正皇帝賜死年羹堯,就有擅用鵝黃小刀荷包,穿四衩衣服,縱容家人穿補服的罪狀,將服飾的等級之別細分到了極致。女裝雖然相對寬松,但精雕細刻無微不至,鑲邊有所謂「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多至「十八鑲」。在鑲滾之外還在下擺、大襟、裙邊和袖口上綴滿各色珠翠和綉花,折襇之間再用絲線交叉串聯,連看不到的襪底、鞋底也綉上密密的花紋。這樣重重疊疊,無所不在的裝飾效果,雖然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但如此繁瑣細密的包裝,是衣冠之治高度細密化的產物,這也使清代的服飾到了難以再發展的地步。
清朝官員穿的朝服,其實是由旗裝演變過來的:圓領、捻襟、左衽,四面開楔,束腰,有扣絆,窄袖(有的帶有箭袖),保暖、便於坐騎。清初開始的制度規定,官員入朝必須穿披肩領袍,謂之朝服。朝服帶有箭袖,就是在本來就比較窄的袖口前邊再接一個半圓形的袖口。一般最長為半尺,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袖和肩是清服區別身份的標志。帶箭袖的旗袍是滿族貴族平時穿著和旗人百姓的節日禮服,一般旗人只許穿披肩領便袍,而到了普通百姓那裡就只許穿無披肩的領袍,謂之便服。
旗袍有單、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 「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㈧ 街道是一座城市的記憶,說說你所在城市有哪些街道擁有城市的記憶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你會挽著我的衣袖 我會把手揣進褲兜,走到玉林路的盡頭 坐在小酒館的門口」一首趙雷的《成都》火了一個城市,火了一個酒館,也火了一條街。
街道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廈門也是一座極有韻味的小城,到了廈門。小城裡的幾條擁有城市記憶的街道,你可以走一走。
一、中山路挑一個愜意的午後,走進這一條美麗的街道,詩意般的廈門之行就此開始。很多人在未去之前都以為這條街上很多貓,其實不然,就是一個老街道,從入口到出口都有著貓咪的牆畫,在入口處有個貓咪博物館,貓咪博物館則是一間售賣貓型伴手禮的店鋪,在店內有個貓咪列車,即使不購物也可以在此欣賞貓咪。
很多年輕人都最喜歡走在這街道上,只是欣賞著牆壁上的各種貓咪,多姿的身影,都會讓人會心一笑。
一直都說,廈門是一座文藝清新的小城市,當然在廈門擁有城市記憶的街道遠不止文中介紹的,想要發現城市的美,只要用心去感受,我們的周邊不缺美的事物,也許只是缺少尋求美的眼睛。
㈨ 關於高山族的服飾特色
高山族的服飾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傳統服裝式樣有貫頭衣、交領衣、胸衣、背心、長袖上衣、裙子等。各族群男女皆重裝飾,飾物種類很多,有冠飾、額飾、耳飾、頸飾、胸飾、腰飾、臂飾、手飾、腳飾等。裝飾材料以自然物為多,頗具特點。如貝珠、貝片、玻璃球、豬牙、熊牙、羽毛、獸皮、竹管、花卉等。其中又以貝的使用最為廣泛,不僅許多首飾直接用它穿綴而成,泰雅人和賽夏人過去還將其一串串綴於上衣之上,製成珍貴的貝衣。
貝衣是以兩幅麻布製作的無袖上衣為底,上面縫綴一串串的貝珠製成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先將硨磲貝切成小薄片,然後一顆顆仔細地磨成珠狀,再將一粒粒細小的貝珠穿綴成串,縫在麻布衣服的襟邊、兩側下擺處,甚至布滿全身。稱為貝衣、貝珠衣或珠衣。每件貝衣要用貝珠幾萬顆至十幾萬顆。製作一件貝衣非常復雜困難,要花很長時間和精力。因此,它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過去多為酋長和富有者所擁有。目前大陸只有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和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有收藏。
高山族男子的服裝,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婦女喜以花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為冠可以說是一個特點。有些部族的男子還要佩戴耳環、頭飾、腳飾和臂鐲、手鐲,顯得絢麗多彩。高山族婦女服飾基本上是開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綉著精巧美麗的幾何圖案。這種開襟服飾是應亞熱帶氣候,可以起散熱快、涼爽的作用,也易顯示出人體上身的豐滿、健壯的體型,使人產生活潑、自由、嫵媚的感受。婦女的下身穿過膝的短褲,頭戴頭珠,腕戴腕鐲,腰扎艷麗的腰帶,脖頸上配有鮮花編成的花環。其帽子也很有特點,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頂上有圓形的圖案,這是雅美人圖騰的標志。祭祀時高山族人喜戴高大的銀盔。銀盔是財富積累的紀錄,他們把用實物換來的銀幣鑄成銀圈,做成頭盔,父傳子,子傳孫,世代相承。繼承人最少在頭盔上增加一個圈,兒子多把銀盔拆成圈分發給眾兒子,在這基礎上再鑄出新的頭盔,世代相傳,連綿不斷。每到節日或新船下水時,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常帶這種銀盔帽子。這是一種勤勞節儉和財富的象徵。高山族各部族之間的服飾還有一些差別。服飾是文化的象徵,是民族審美特徵的外化,高山族的服飾有追求多樣化的色彩和偏向明麗華美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