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貳』 誰能介紹一些古代唐朝裙服的具體樣式給我咯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國社會的女子一直深受禮教的束縛,唐朝女子服裝的改革,主要得益於當時的社會風尚改革。唐朝女子當時最時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頭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長到腰節的超短上衣與長裙連接的一種服裝,所以又稱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領口的變化是唐朝女子服裝最大的改革和創新,除了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外,還有袒領。最初多為宮廷賓妃、歌舞伎者穿著,出現之後,仕宦貴婦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長並單獨作為一件上衣的稱為衫,一般多用質地輕軟的絲帛。上穿衫衣下配長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歡的服飾,衣閃內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在晚唐時十分流行。唐朝女子對下裳既裙的款式造型、面料選擇和製作工藝也十分講究。唐朝流行的長裙腰節提得很高,上提高度可以掩胸,並在腋下綢帶系扎,類似於現代西方女子結婚禮服。唐朝女子的穿著是中國歷代女子中最開放的。
唐裝吧精品區http://tieba..com/f?ct=318898176&tn=KeywordSearch&sc=49387&pn=0&rn=50&lm=4&rs3=0&word=%CC%C6%D7%B0
『叄』 唐代的女性是如何穿戴的
唐朝的女子比較豐滿,加上比較開放,所以女子穿衣打扮都會比較“前衛”一些。一提到唐朝,大家想到襦裙。所謂“襦裙”有點像是我們現在的抹胸群,從胸部以下一直覆蓋到腳踝。在唐朝要分辨貴族女子和普通女子最簡單的一個方式,就是看裙子的顏色。
如果裙子是素色的,這個女子就十有八九是普通女子。因為素色的裙子比較方便勞作,不容易弄臟。穿顏色艷麗的裙子,基本上都是富貴人家的女子。
在發型上,唐朝的女性最喜歡的就是高發髻。但是這種發髻正常人的頭發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唐朝假發盛行。假發有許多不同的材質製成,最高級別的就是用真發剪下來製作而成,遠遠看去就跟自己的頭發沒有什麼區別。
據說楊貴妃就是一個忠實的假發愛好者,每天出門必戴假發。梳好了發髻之後,就在頭發上擦上寶石、珍珠等發髻作為裝飾。
『肆』 唐代的人都穿什麼衣服,
婦女的主要服式是襦裙,女性當中十分流行齊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貴婦當中,也穿鈿釵禮衣。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顏色大膽。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前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
(4)唐朝的裙子怎樣穿著擴展閱讀:
唐代男女服飾款式復雜、色彩絢麗是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那時的女性服裝,充分展示了我國女性大氣、自信、飄逸、灑脫的精神面貌。裙、衫、帔,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
一,「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長袖上衣,式樣為窄袖短身。
初唐時期流行窄袖衫,詩詞中就有「紅衫窄裹小擷臂」等描述;中晚唐時期,吹來一股西域風,漸漸流行「廣襦」(衫的一種),袖寬可達四尺,常是宮廷貴婦出席重要公開禮儀活動時穿著。
衫的領子樣式也很復雜,根據出土的唐代陶俑、壁畫等文物可以看出,有直領對襟、交領、圓領對襟、圓領斜襟等多種形式,領型不同,暴露的幅度也大不相同。
二,「帔」常用輕透的紗、羅製成,相當於現代的披肩或者圍巾,長約兩米,那時婦女常旋繞於臂頸之間,半掩半露,更顯出一種含蓄美。
三,再有就是「裙」,唐朝女子上身著「衫」,下身則穿「裙」。短衫長裙,裙腰系得很高,在腰部以上,甚至系於腋下,顯得裙子很長,樣式有點像韓劇里的韓服。
『伍』 唐朝小姐和丫環的穿戴怎麼描述啊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http://tieba..com/f?kz=247010880
『陸』 唐代婦女到底穿啥
著名文物考古專家、古代服飾研究者孫機在接受采訪時說: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而《武媚娘》劇中主角衣服 「和唐朝一點關系也沒有,只有宮女之類的服飾,稍許有些唐朝服飾的影子在。此外,初唐服飾較為緊致,形象也以清瘦為主,中晚唐開始往豐滿寬大的風格發展。」
孫機說,電視劇中常常設置的酥胸半露領口低開的情況,並非初唐就已出現。到武周開元前後,衫子的領口才開得較低,出現一些「淡紅衫子掩酥胸」的畫面。此外,酥胸半露的裝束一般只在特定場合穿著,如在宮廷、閨房中。
裙、衫、帔,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無論地位尊卑、服飾豐儉,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長袖上衣,式樣為窄袖短身。唐代各種文獻中,但凡提及日常女裝,上衣多稱作「衫子」「衫」,如「藕絲衫子柳花裙」「紅衫窄裹小擷臂」「香衫窄袖裁」等。在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那206墓出土的 《唐質庫帳歷》中,登記了大量普通百姓典當贖取記錄,其中涉及女衣者,幾乎全數是「衫子」。衫子一般指單衣,到了冬天,則改用夾衣,也成為「夾衫子」。
另外,初唐時期衫子袖窄,詩詞中也常有描述,中晚唐衫子則略微寬松一些。衫子的領子形式則較為多樣,根據陶俑、壁畫等文物,有直領對襟、交領、圓領對襟、圓領斜襟等多種形式。
孫機考證,由於古代布帛幅面較窄,縫制裙子要用好幾幅布帛拼接在一起。唐代一般用六幅布帛製成,《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唐文宗在提倡節儉的前提下,曾要求「婦人裙不過五幅」。華貴一些的裙子則用到七幅到八幅。根據《舊唐書·食貨志》中關於布帛寬窄尺寸的記錄,每幅布帛約等於現在的0.53米寬,那麼文宗所提倡的五幅之裙約合2.65米寬。
唐朝婦女大多喜愛色彩濃艷的裙子,在文獻中常將紅裙稱為「石榴裙」。如《開元天寶遺事》說長安仕女游春時,用「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帷」。許多詩人的詩句也反映了這種喜好,如白居易寫的「山石榴花染舞裙」、唐人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在裙、衫之外,唐朝婦女都穿戴「帔」。唐代的帔像一條長圍巾,還可以稱為「帔帛」或「帔子」,常用輕透的紗、羅製成,披搭在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帔帛往往印有花紋或加泥金銀繪畫,十分美觀,在唐朝的一些小說文獻總常有 「帔服鮮澤」「紫銀泥羅帔子」等描繪帔帛華麗色彩的記錄。中晚唐的帔子裝飾越發華麗,除了印花、泥金外,還有刺綉、彩繪、夾纈、暈襇等多種裝飾工藝。
『柒』 唐朝女子的裙子款式有哪些
裙子是唐朝婦女穿用的主要下裳之一,裙子的形式沒有貴賤之分,所有人都可以穿,所以唐朝婦女的裙子種類很多。唐朝的裙子窄而瘦長,而且裙腰提得很靠上,有些會提高到胸部。唐朝婦女的裙子種類也很多,而且有些富貴家的女子會穿非常華麗製作精美的裙子,比如有襇裙、百鳥裙、石榴裙、花籠裙等。襇裙是用兩種或多種以上顏色的材料間隔排列而成的裙子,每一個間隔都被稱為一「破」,唐朝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的襇裙,有綠紅、紅黃、黃白等不同顏色。百鳥裙在唐朝是一種價值連城的裙子,因裙子是用多種鳥類的羽毛捻線織成的裙子,故名「百鳥裙」。石榴裙是一種單色紅裙,在唐朝年輕女子中流行。後人們常常形容男子被女子征服「拜倒在石榴裙下」可能就源於唐朝的石榴裙。
『捌』 唐朝女子到底是怎樣穿衣的呢
著名文物考古專家、古代服飾研究者孫機在接受采訪時說: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而《武媚娘》劇中主角衣服 「和唐朝一點關系也沒有,只有宮女之類的服飾,稍許有些唐朝服飾的影子在。此外,初唐服飾較為緊致,形象也以清瘦為主,中晚唐開始往豐滿寬大的風格發展。」
孫機說,電視劇中常常設置的酥胸半露領口低開的情況,並非初唐就已出現。到武周開元前後,衫子的領口才開得較低,出現一些「淡紅衫子掩酥胸」的畫面。此外,酥胸半露的裝束一般只在特定場合穿著,如在宮廷、閨房中。
裙、衫、帔,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無論地位尊卑、服飾豐儉,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長袖上衣,式樣為窄袖短身。唐代各種文獻中,但凡提及日常女裝,上衣多稱作「衫子」「衫」,如「藕絲衫子柳花裙」「紅衫窄裹小擷臂」「香衫窄袖裁」等。在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那206墓出土的 《唐質庫帳歷》中,登記了大量普通百姓典當贖取記錄,其中涉及女衣者,幾乎全數是「衫子」。衫子一般指單衣,到了冬天,則改用夾衣,也成為「夾衫子」。
另外,初唐時期衫子袖窄,詩詞中也常有描述,中晚唐衫子則略微寬松一些。衫子的領子形式則較為多樣,根據陶俑、壁畫等文物,有直領對襟、交領、圓領對襟、圓領斜襟等多種形式。
孫機考證,由於古代布帛幅面較窄,縫制裙子要用好幾幅布帛拼接在一起。唐代一般用六幅布帛製成,《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唐文宗在提倡節儉的前提下,曾要求「婦人裙不過五幅」。華貴一些的裙子則用到七幅到八幅。根據《舊唐書·食貨志》中關於布帛寬窄尺寸的記錄,每幅布帛約等於現在的0.53米寬,那麼文宗所提倡的五幅之裙約合2.65米寬。
唐朝婦女大多喜愛色彩濃艷的裙子,在文獻中常將紅裙稱為「石榴裙」。如《開元天寶遺事》說長安仕女游春時,用「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帷」。許多詩人的詩句也反映了這種喜好,如白居易寫的「山石榴花染舞裙」、唐人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在裙、衫之外,唐朝婦女都穿戴「帔」。唐代的帔像一條長圍巾,還可以稱為「帔帛」或「帔子」,常用輕透的紗、羅製成,披搭在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帔帛往往印有花紋或加泥金銀繪畫,十分美觀,在唐朝的一些小說文獻總常有 「帔服鮮澤」「紫銀泥羅帔子」等描繪帔帛華麗色彩的記錄。中晚唐的帔子裝飾越發華麗,除了印花、泥金外,還有刺綉、彩繪、夾纈、暈襇等多種裝飾工藝。
『玖』 唐代女子是怎樣穿衣的
如果說中國古代男子服飾的主題是實用與莊重,那麼女子服飾的風格則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飾則是其中最為絢麗的篇章。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頻繁,世風開放。加之域外少數民族風氣的影響,唐代婦女所受束縛較少。在這獨有的時代環境和社會氛圍下,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調,創新的裝飾手法,典雅華美的風格,成為唐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服裝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此外,「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領子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帽子
女子發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為主。所戴便帽,初行冪,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習俗,婦女外出多戴冪,冪是一種大幅方巾,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戴時披體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時,隨社會風氣的開放,改戴「施裙至頸」的帷帽。至開元盛世,婦女們乾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襆頭和戴狀奇艷麗的胡帽。胡帽因源於西域和吐蕃各族,狀式新穎多變,有的卷檐虛頂,有的裝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飾鳥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飾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門遠行,還戴風帽,以避風塵。
鞋
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雲:「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緻,紋飾美麗。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發型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面部妝容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配飾
項飾有項鏈、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鏈,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並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裡面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之間及小金盂之間均用對稱的活軸相連,無論怎樣轉動,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灑落。
唐代女子服飾,不僅為燦爛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並影響著後世歷代婦女的服飾生活與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苑地中的一朵奇麗之花。
『拾』 唐朝抹胸是怎麼穿的
正確的叫法是:訶子。「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