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鋤禾日當午,午是指,中午,還是下午
日當午:太陽當頭直曬的時候,指中午。古代午時指11:00-13:00。
出自:李紳《憫農二》。
原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1)如何日當午的和夏裝擴展閱讀
此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
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㈡ 日當午怎麼測
日當午的意思是太陽正當午日,而午時在古代是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之間,日當午是一個時間段,當然如果你想知道怎麼測,主要是影子,在正午時影子是最短的時,就是影子在腳下或是只是很短的長度,可以初步判斷是否在午時中。
㈢ 鋤禾「日」當午,清明「上」河圖
網路一下你就知道。中規中矩的來講,鋤禾日當午是古詩,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畫。用詼諧的來講。把中間的那個字看成動詞就成了
㈣ 鋤禾日當午,綉花真辛苦下幾句怎麼接
上句是,鋤禾日當午,綉花真辛苦,
下句是,汗滴禾下土,織布不服舒。
㈤ 在WORd裡面怎麼把鋤禾日當午改成午當日禾鋤求助啊!,不要打!,要簡潔方法!,
復制「午當日禾鋤」後在WORD里按ctrl+v鍵(粘貼)``
㈥ 如:鋤禾日當午!這樣內涵的有那些!要七句
功高成怨府,權盛是危機。——王邁《讀渡江諸將傳》
莫將死句入詩中,此訣傳來自放翁。——袁枚《仿元遺山論詩》
人事有代謝,往事成古今。——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春江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只聽天。——楊萬里《讀張文潛詩》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杜甫《戲為六絕句》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只看後浪催前浪,當悟新人勝舊人。——釋文向《過苕溪》
欲加之罪,何患辭。——《左傳》
縱橫正有凌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寅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少年。——李白《上李邕》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王若虛《論詩詩》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斷句》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爾曹身為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戲為六絕句》
㈦ 如何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說此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李紳。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今屬江蘇)人,元和進士,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與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稱李紳說:「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顯見,李紳的詩風,與「鋤禾日當午」詩的格調相一致。《全唐詩》收錄李紳的詩,題《古風二首》,又稱作《憫農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鋤禾日當午」,另一首詩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兩首詩的意義相同。 一說「鋤禾日當午」詩的真正作者,應該是唐朝另一位詩人聶夷中。此說的主要理由是:一,《全唐詩》於聶夷中和李紳名下分別收錄這兩首五言絕句,李紳《古風二首》詩後無篇章互見的說明,而在聶夷中《田家二首》詩後,加了一個腳注,稱「鋤禾日當午」等四句一作李紳詩。後來,人們選注聶夷中詩,乾脆不取「鋤禾」四句,這才引起誤傳。二,影印宋刻本《全芳備祖》列「鋤禾」詩於聶夷中名下,所輯《田家二首》詩全文曰:「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山;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而此書在李紳名下僅收錄「春種一粒粟」等四句,可見古人把這首詩判歸了聶夷中。三,聶夷中(837~?),字坦之,河東(治今山西永濟西)人,咸通進士。《唐詩紀事》說:「(聶夷中)奮身草澤,備嘗辛楚,尤為清苦。」聶夷中出身貧寒,入仕後僅做過縣尉小吏,對農民的疾苦比較了解,才有如此貼近生活的詩句。《全唐文》共收聶夷中詩一卷,諸如《田家》這類題材的詩歌佔四分之一,看來「鋤禾日當午」詩的作者,非聶夷中莫屬。
㈧ 鋤禾日當午
古風二首 / 憫農二首
唐 ·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㈨ 那如何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什麼詩啊
憫農
作詞: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