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服裝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2020年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新冠病毒突然爆發,全國上下人心惶惶,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為響應國家戰「疫」策略,大家不得不宅在家中。國家經濟發展開始緩慢,今年對於大多數行業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
服裝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型產業,在我國宏觀產業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服裝產業鏈包括原材料、紡織印染、服裝廠加工生產和服裝零售四大環節。疫情的原因使得消費者購買能力下降,導致市場需求量迅速減少,大量的服裝線下門店銷售業績幾乎為零,只能被迫關店,生產企業面臨資金周轉緊張,經營受阻難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服裝行業提前進入了淡季。
特殊的2020年已經走完了一半,未來服裝行業又將迎來哪些發展趨勢呢?
一、服裝產業將加入智能科技元素
如今的服裝行業電商成為了主角,隨著時代的發展,之後將會有更多高新技術的出現運用到店鋪中,例如刷臉支付、3D試衣鏡子、互動電子大屏等。服裝工廠也會有機器人的加入,但機器只能代替製造無法進行設計,意味著以後將會有許多服裝設計師的出現。
二、服裝個性化需求增加
服裝行業已經從產品匱乏階段發展到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階段,消費者不單單滿足於產品單一的質量,更多的想要品牌帶來的附加值。以95後為代表的潮牌服飾異軍突起,個性化需求將會隨著人們對自身認識的加深越來越趨勢化。表達訴求、肯定核心價值以及滿足孤獨屬性,將會是下一個服裝業的紅利藍海。
三、可持續時尚將逐步成為主流
服裝紡織行業是僅次於石油業的全球第二大污染環境最嚴重的行業,為了環境和勞工的保護,將會對紡織服裝領域越來越重視。現在行業內對於面料的開發,都非常重視對自然資源的能耗,因此從設計到製造過程中,注重對環境保護的服裝更受歡迎。
四、線上線下相互依存
越來越多的服裝店將會開啟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的購買模式,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當屬優衣庫,憑借多渠道線上線下打通的銷售模式,多次獲得雙十一服裝類的銷售冠軍。
五、消費者購物體驗感至上
在消費者為核心的時代,服裝企業要學會快速聚集粉絲,想要顧客對於一個品牌產生依賴感,除了產品質量過關之外,舒適的購物體驗是另一重要因素,服務好顧客才能真正地留住顧客。
我是老趙,一個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的生意人,以上是我對於中國實體服裝行業的一些觀點,文章不足之處歡迎多多指教。
⑵ 快時尚在國內的營銷模式是怎樣的
HX每一個系列都擁有對應的團隊,對於產品的款式、花色、面料以及零售價加以探討,並與各地門店店長及時溝通,結合當地的顧客喜好乃至氣候、身材體型差異,實時對於產品的細節加以改進,確保在快速的更新換代中保障品牌的實用性與舒適度。或許正因這種差異化的品牌營銷模式,讓HX每一個門店一開必火,勝利躍居中國消費者最受歡迎的快時尚品牌。
⑶ 近年潮牌男裝,為何深受女生追捧
因為女生也越來越追求態度與風格。潮牌男裝比較freestyle,也比較個性,與眾不同,還時尚!所以潮牌再也不是男生專屬,越來越多的女生開始追捧潮牌。
現在中國人追隨國外的潮牌,如火如荼。女生追捧潮牌男裝,有一部分應該是由於網紅、買手、明星的狂推。但是相對於抄來抄去的淘寶款,網紅款和快時尚品牌,個人更傾向於潮牌和獨立設計師品牌,價格不似奢侈品牌那麼高不可攀(不建議買假貨),衣服也具有品牌獨特的內涵和質感,穿衣服除了遮羞蔽體外不就是為了增強自信與突出氣質嗎?
⑷ 潮牌越來越受歡迎是為什麼呢
時尚帥氣酷
⑸ 為什麼現在潮牌突然火了起來
這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壁壘很低到時民族企業得不到保護,自由貿易擴大導致出口進口量增大,對民族企業施加了壓力,很多新生企業胎死腹中
就題主說的李寧和AJ來舉例,李寧出現時期中國很少引進也沒有很高的資本來進口產品,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時代的要求,中國趨向於globalization,貿易溝通逐漸頻繁上升,再加上外國品牌的廣告推銷等營銷方面(經驗豐富帶來的成熟的經營模式優勢)使民族品牌逐漸退出市場。
影響消費者需求變化的其中一個原因還有生活品味和喜好的改變。不得不承認國人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初期已大為不同,無論是思想還是生活范圍都擴大和改變了,很大程度上收到國外的影響(舉例NBA如此火爆,初高中學生逢比賽八九十都得看但是你聽說過有多少人是長時間看CBA的)
⑹ 營銷環境的哪些因素給中國營銷行業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第一個變化:產品的同質化,營銷要求的個性化。
中國的製造能力有多強?走進超市放眼望去,只要是我們日常生活能夠接觸到的產品,市場上幾乎都有競品,產品的差異化非常小,同時也意味著產品對於營銷的要求越來越個性化了,現在品牌往往不會像以前那樣做全案,而是希望在單獨的某個領域做爆款,做個性鮮明的集中宣傳。
第二個變化:營銷的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
我們中國人喜歡強調物美價廉、良心經營、利潤率偏低,企業喜歡打價格戰,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中國的百年品牌非常稀有。但是在近代的商業規律中,只有保證了企業利潤,才可能去創新、研發、變革,否則企業就會為追求利益而在減少成本、控制渠道等環節做文章。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加速了價格戰,線上的價格戰表現得更為激烈,這又會帶動線下價格戰的加劇,這些因素最終會導致品牌的營銷越來越難做。
第三個變化:整個社會的迭代速度越來越快。
在科技界有一個非常知名的摩爾定律,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每隔18~24個月約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摩爾定律不僅存在於科技領域,今天的大多數行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很多企業忙於推出各種新產品,有的新產品甚至還處於研發階段就已經過時了,而剛剛還在執行的營銷方案半路出現變更的例子也越來越多。
第四個變化:紅利殆盡,線上流量成本越來越高。
過去這幾年,只要電商存在比實體店更多的成本優勢或者其他優勢,就一定會有源源不斷的商家往線上涌,這個流向不會在短時間內停止,除非線上也不賺錢了。而且,由於企業經營的慣性和商家的非理性,還有視野局限等原因,未來線上成本反而會比線下成本高。
第五個變化:信息的透明化讓用戶越來越不相信公眾傳播。
當前整個傳播環境正在經歷劇烈的轉型,傳統媒體遭受沖擊並在努力尋求自我革新的機會。消費者由於信息獲取的渠道多樣並且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所以他們對傳統媒體甚至權威媒體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而一些傳統的廣告形式也漸漸失去用戶的信任,必須重新思考媒體與消費者關系的密度。
第六個變化:促銷越多,收效越小。
現在不管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西方傳過來的節日,事實上在中國都是消費者的購物節、商家的促銷節。這還不算,幾大電商巨頭還創造了有自己IP屬性的促銷節,像淘寶的「雙十一」「雙十二」,京東的「6·18」,銷售量都大得驚人。但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對很多企業而言,促銷這種事情就是表面上喧鬧,實際上利潤低得可憐,並且因為競爭加劇但市場總量有限,這些促銷的收益越來越少。
第七個變化:用戶對單一品牌的忠誠度越來越低。
移動互聯網一個非常大的作用就是使信息透明化,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比較不同產品之間的差別。過去我們講產品忠誠度,在某種程度上的隱含意思是:「選這個會比較保險,選其他的我搞不清楚狀況。」但是在信息透明的情況下,用戶對什麼產品都「清楚狀況」了,於是用戶就轉向了以價格為中心的「忠誠」。
其實這些改變本質上都是由一個問題引起的,那就是信息的透明化和實時化。
消費者獲取資訊的渠道和形式數之不盡,隨便搜一搜,一分鍾內就可以拿到一件產品的所有報價信息;要想知道產品的口碑,查看購買評論就能一目瞭然;對於商家的營銷活動和推廣信息,受眾隨時可以參與或拒絕。正是信息的透明化和實時化,讓如今的營銷環境發生了這些變化,並促使我們去思考。
⑺ 為什麼中國的高街潮牌做不起來
誰說火不起來的,現在我們中國的品牌已經越來越國際化了,比如說李寧,這個品牌在國外已經非常的火,在我們中國可能賣的便宜,在外國價格非常高,所以我們中國的品牌,已經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