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平西王吳三桂是幾品官啊
平西王(藩王)不是官銜,是爵位,相當於親王,但權利大於任何親王,掌有兵權,但沒有名義上的地方行政權。當時雲南品級最大的官員為雲貴總督(正二品),兼任雲南巡撫(從二品)。滿清削藩以後,從此不再封異姓王爺。
藩王又稱蕃王:是在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相當於古代歐洲的貴族階級。他們可能是宗室成員、軍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宣布獨立的地方勢力首領。
或者由天子冊封統治某地區的統治者(這統治者將土地獻上,然後天子再將土地冊封給他)。藩王通常都有獨特的名銜,這些名銜通常為地名或地域名,由天子決定。
但當中央王朝崩潰後,部分藩王的藩國(又稱藩王國、列國)仍會存在(通常會不再承認藩屬)。比如中國明朝時期的燕國,朝鮮國,緬甸國等。
明代藩封制度在初期確實起到了抵禦侵略、拱衛王室的目的,連朱元璋也不禁感嘆「朕無北顧憂矣」。不過朱元璋也認識到這種制度的危險性,故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但未從根本上對藩王軍事權利進行限制,最終造成了「靖難之役」。朱棣登基後,雖未繼續「削藩」,但在政策上對藩王的限制越來越多,直至形成「藩禁」之制,甚至對省墓、入朝等作了事無巨細的規定。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只作為宗室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
藩府的爵祿有細致規定,等級有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未有親王、郡王品級者多隔世而降,直至六世都為奉國中尉。
另外,親王、郡王之嫡長子、長孫可冊封親王世子、世孫,郡王世子、世孫。經濟上,宗藩享有特權,除享受祿米外,凡「冊封及宮室、婚姻、喪葬諸費皆給於宮」,④此外還有廚役、校尉等役,皆編於民。
⑵ 吳三桂的平西王在清朝諸王算什麼級別
他的「平西王」爵位,在滿清的封爵體系中是最高的「親王」級,尊貴程度僅次於皇帝。比「郡王」高了一級,再往下排是「貝勒」、「貝子」等等。如樓上所說,滿清體制中「伯爵」以上即列入「超品」,也就是地位超過了普通官銜中最高的「正一品」了。
吳之所以被封這個爵位,是滿清為他的漢奸行徑做出的獎飾,對與當時投降滿清的漢族官員來說是少有的「殊榮」了。要知道,滿清入關後被封為「世襲罔替」的八個本族開國元勛「鐵帽子王」(含著名的多爾袞、多鐸等人),其中也只有6人是「親王」,尚有兩個低一級的「郡王」。
不過吳的「親王」並非「世襲罔替」,也就是說,每傳一代就要降一級。吳的兒子襲爵後,只能被封為低一級的「郡王」,孫子則只能封「貝勒」,以次類推。如果一直這樣傳下去,用不了一百年,就成了芝麻綠豆的小官了。這一條是不能與襲爵不降級的滿清「鐵帽子王」相比的。
⑶ 如何評價吳三桂
有一種說法,吳三桂投降清朝是為崇禎皇帝報仇。這種說法不太靠譜。李自成帥眾到達京畿地區,北京眼見不保,崇禎命吳三桂從山海關撤兵,保衛北京城。從山海關到北京幾天的路程,吳三桂徘徊不前,崇禎等不到救兵,最後上吊自殺。如果吳三桂對崇禎非常在乎,救人如救火,十萬火急,能如此緩慢?
崇禎死了,大明朝滅亡了。這時吳三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今後的路怎麼走?
給出的條件很優厚,吳三桂保住自己在東北的大片土地沒問題,將來打完仗還能給個王爺當當,這王爺還可以世襲,只是不能罔替,就是世襲後要降一級的那種。這待遇也算不錯,要知道大清朝王爺只有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才能當。
有了這樣優厚的條件,吳三桂便賣命為多爾袞打江山。多爾袞也不食言,最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到了康熙朝,康熙平三藩滅了吳三桂,那是後話。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⑷ 吳三桂積蓄力量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是如何做到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起兵造反,這便是清代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仔細分析這場持續八年之久的叛亂,發現其實早在順治時期就已埋下隱患。三藩之所以要造反,主要還是由於自身實力的不斷膨脹,而朝廷對其控制漸弱。我們以吳三桂為例,來看看他是如何積蓄力量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的。
總之,在吳三桂十餘年的經營下,“雲南十鎮大帥,及貴州提督,四川總兵,陝西提督等,皆為舊部心腹。此外,又有胡國柱、夏國相、郭壯圖等死黨,形成了一個堅固的地方集團勢力。
⑸ 鐵血大清開國五大將軍,你最佩服哪一個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1644年入關以來,在諸多漢奸的幫助下,無論對明朝軍隊,還是無辜平民,都舉起了屠刀。最終,在絲毫得不到人心的情況下,一統江山。在此過程中,出現了五個虎將,你最佩服哪一個
我最佩服多爾袞的軍事能力。
⑹ 在歷史上,滿清時期的鐵帽子王,到底有多厲害
中國古代漫長歷史之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獎勵,這些獎勵的核心內容就是「榮譽」。
歷代都有一些賞賜是特殊的,不是給「死人」就是給「超級功臣」。比如明代的「三公」裡面的「太師」,整個明代除了快死的張居正以外無人獲得。再比如唐代的「尚書令」,由於李世民擔任過,所以郭子儀當初被授予該職位的時候甚至嚇得叩頭拒絕。
歷代的最高榮譽都是非常令人振奮的,誰要是能夠獲得這些最高榮譽,自然也是光宗耀祖,甚至可以蔭庇子孫。而在清代,這份最高榮譽有兩種,第一種叫做:「鐵帽子王」第二種則是:「三眼花翎」。
那麼到底在清代,誰才能獲得鐵帽子王和三眼花翎呢?這兩份榮譽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清軍八旗兵
其實就算是王爺,清廷逼急了也不是不能封的,比如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咸豐帝面對強大的軍事壓力,不得不宣布:「誰拿下南京,就封王」,當然這個前提條件是他在世,由於他死了,所以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拿下南京的曾國藩也並未能夠封王。
對於清廷來說,這些虛銜有必要的時候是可以給的,比如當年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確實是可以強行給他們實權的,不過到時候還是要收回的。畢竟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封建王朝說到底,關鍵還是在「封建」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