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備一張正方形的紙,對折成矩形。
② 做帽子的手工製作法怎麼做
工具:棒針、棉線。
具體步驟如下:
1、准備好棒針和棉線。
③ 簡單帽子做法
准備一張正方形彩紙,正方形紙對角線對折,從頂端按照平均分成三等分,左邊的角往右對折,對折後,右邊的角往左邊對折,將露出來的角按平行線向上翻折,用手將內部撐開,折出帽子形狀,把上面的尖角頂端往下折彎,帽子露出的帽檐部分向下翻,折成平行於帽檐的形狀,這樣一個可愛的手工帽子就做好了。
帽子,一種戴在頭部的服飾,多數可以覆蓋頭的整個頂部。帽子主要用於保護頭部,部分帽子會有突出的邊緣,可以遮蓋陽光。帽子有遮陽、裝飾、增溫和防護等作用,因此種類也很多,選擇也有很多講究。
帽子亦可作打扮之用,首先要根據臉型選擇合適的帽子。其次要根據自己的身材來選擇帽子。戴帽子和穿衣服一樣,要盡量揚長避短。帽子的形式和顏色等必須和服飾等相配套。帽子也可以用來保護發型、遮蓋禿頭,或者是作為制服或宗教服飾的一部分。可不同種類,例如高帽、太陽帽等等。有些帽子會有一塊向外伸延的檐蓬,稱為帽舌。戴帽子在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禮儀。這在西洋文化之中尤其重要,因為戴帽子在過去是社會身份的象徵。
④ 做帽子的方法和步驟
帽子編織分為四個部分:起針、織帽邊、織帽身和織帽頂。我們先從第一個部分起針開始,起30針來做個編織示範。起針方法:首先在棒針上打個活結,然後用右手繞線後套在棒針上。起30針這樣起針就完成了。
第二部分編織帽邊。起針完後開始編織帽邊,圈織一針下針,一針上針,俗稱上下針。重復編織編織到帽邊需要的長度。
第三部分編織帽身。帽邊編織好後就開始編織帽身了,帽身改用圈織正針的方法,不加不減重復編織到需要帽子的長度。
第四部分編織帽頂。當帽子編織到需要的長度後就可以編織帽頂了,編織帽頂的方法:織兩針正針後兩針並一針,然後再織兩針正針,再兩針並一針,就這樣重復織完這一圈;然後用相同的方法繼續再織兩圈。
這時棒針上還剩10來個線圈,接下來我們採取好看又簡單的收頂技巧,可以用毛線頭把線圈穿起,在反面拉緊系好。然後翻過面來整理一下,這樣帽子就編織完成了。
方法技巧總結
1 起針用手指繞線,這樣帽邊的彈性會比較大。
2 帽邊織上下針,松緊度適中,易戴易脫。
3 帽身採取不加不減的編織方法,簡單易學。
4 帽頂兩針正針再兩針並一針,這樣重復編織3次,這樣織出帽頂比較好看。
5 帽頂織到棒針最後10來針用線頭穿起再反面拉緊系好,這樣更簡單好看。根據需要帽子的大小來起針。
⑤ 手工製作京劇頭飾
做一個最簡單的,就是花旦頭上戴的那個,買一些假花,粉紅色,黃色最好,一些絨布,最好是黃色的,用一卷鐵絲繞成三個圈,再用剩下的鐵絲固定,頭冠做好以後,不排除要戴,所以為了安全,用四個比較多棉的口罩固定在頭冠鐵架的裡面(這一步最後才做),然後固定假花,一組一組固定(粉,黃為一組),直到完全看不見鐵架的輪廓,接著,用兩根半米的鐵絲固定在鐵冠正前面,然後裹上絨布,用一個普通刷子輕輕把絨毛剔出來,最後,也就是固定多棉口罩。
⑥ 京劇演員們帶的「帽子」是有什麼材料做的
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種。如帥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紗帽、氈帽、羅帽、風帽,鳳冠、如意冠、九龍冠,扎巾、軟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員外巾。此外還有演員頭上所戴的網子、水紗、雉尾翎、狐尾、甩發、髻發、耳毛、發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黲、白、紅、紫色的滿、三綹、扎、八字髯、一字髯等。
冠,為帝王所戴的平天冠,九龍冠,後妃所戴的鳳冠,皇子或少年中顯赫人物所戴的紫金冠;帽,有軟硬之分,也有貧賤之別。有帝王所戴的皇帽,也有窮苦人所戴的氈帽。有官僚所戴的紗帽(亦有忠紗、奸紗、圓紗、相紗之分),也有韃帽、侯帽、僧帽、皂隸帽、羅帽。羅帽為家院(傭人)和武戲中的武士所戴,又有軟羅帽和帶絨球的硬羅帽之分,太監所戴的稱太監帽,李逵和武丑中朱光祖等所戴的稱蛐蛐帽。
盔,有元帥所戴的帥盔,及趙雲所戴的夫子盔,馬超所戴的倒纓盔,項羽所戴的霸王盔,高寵所戴的扎巾盔,典韋所戴的虎頭盔,孫悟空所戴的鑽天盔,扈三娘所戴的蝴蝶盔,中軍專用的中軍盔,山大王所戴的草王盔等。
巾,多為便帽,如陳伯愚所戴的員外巾,趙高所戴的相巾,梁山伯和祝英台所戴的文生巾,諸葛亮所戴的道巾和陳宮所戴的高方巾,以及許仙專用的許仙巾,林沖所戴的將巾,唯有關羽所戴的夫子巾,黃忠、竇爾敦、史文恭所打的扎巾可在官場中使用。
除以上四種外,還有觀音菩薩所戴的觀音兜,諸葛亮(借風)所戴的九龍箍,魯智深所戴的月牙箍,岳雲所戴的叫垛子頭,喬玄所戴的相貂,楊繼業所戴的金大蹬,銚期所戴的金貂,楊洪所戴的沙鍋淺,丑婆所戴的彩旦箍,虞姬所戴的漁婆罩等,也屬冠帽盔巾四類,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此外,在冠帽盔巾之中還可以隨人物和劇情的需要加配一些配件,如異族人可加雉翎狐尾,有的可加飄帶,綢條,面牌,茨菰葉,鏟頭等。
早年間,多為各戲班自製,所用這些盔頭都是設計製作者和演員為突出人物及表演而進行的創作,多以硬紙板為胎,外罩漆,再以掐絲、點翠等技法裝飾。
說到盔頭的製作,不得不提一下張連城老先生。
張連城(1919--1989)北京南苑人,他十四歲進北京「錦華號」盔頭鋪,跟隨和蓬春(1875--1956)老先生做學徒。和老先生去世後,張連城先後去沈陽、天津、上海等地學習盔頭製作技藝。他的作品融南北為一體,集諸家之大成,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北京盔頭製作業的領軍人物。他不僅為當時的名角製作一些常用的盔頭,還為梅蘭芳、金少山、馬連良、譚富英、李少春等名角創編的新戲角色做過新型盔頭。
張月蘭,1943年生於北京。她高中畢業後到「北京盔頭戲具生產合作社」工作,在其父張連城指導下學藝,後調到技術科室任技術員,除研製新型盔頭外,還參與百種盔頭效果圖繪制工作,為戲曲盔頭製作留下珍貴的資料。後來,她研製京劇臉譜的小盔頭,其中有:大額子、夫子盔、王帽、賊盔、倒纓盔,文陽、大羅帽、扎巾等,她把盔頭做成半立體式,使此項技術更貼近人們日常生活,成為便於攜帶的旅遊品,把盔頭製作技藝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北京戲曲盔頭製作借鑒吸收了我國傳統繪畫、雕塑、書法、刺綉等藝術,使作品色彩艷麗、鮮明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隨著戲曲的緩慢發展,盔頭道具的需求量也隨之減少,由於它的做工復雜,生產周期長,製作成本較高,常常入不敷出。因此,保護這項面臨瀕危狀態的技藝,迫在眉睫。
⑦ 京劇頭盔的製作材料是什麼
不是頭盔,是盔頭。
你別看那些盔頭金碧輝煌的很耀眼,其實一般都是紙糊的。你想想,如果是金屬的,戴在演員頭上要多麼重,演員還怎麼表演唱念做打?雖然是紙糊的,只不過用的不是普通的草紙或者毛邊紙,而是特殊的「元書紙」,這種紙主要以竹為原料,纖維長,柔韌性好,所以演員戴在頭上才能又輕巧,又結實,怎麼耍都不容易壞。鳳盔上,一條條彩鳳盤在頭頂。雖然是紙上文章,但卻運用了「鎦金點綢」手法,即在鎦金底子上,將藍色的綢緞切成小塊,貼於胎上,為了顏色鮮艷,也常用黑色或銀色的綢緞。五鳳並立,一點兒看不出是紙做的。當人物走動時還會隨之顫動,立體感、層次感、金屬感極強。
一般來說,做盔頭的13道基礎工序:
第一步要打袼褙(音表背),將八張元書紙粘成一體。
第二步是噴花紋,將需要的花紋用牙刷噴在袼褙之上。
第三步是足花紋,將袼褙上的花紋用刻刀切下來。
第四步是拼花紋,因為一個盔頭有許多的花紋組成,所以得先將足下來的各種花紋分組分類備用。
第五步是掐絲,將鏤空的花紋邊緣不整齊的地方用鐵絲貼齊,以露出花紋。
第六步是貼里子,將另一份花紋和掐絲過的花紋貼好、並錘緊,用加熱後的烙鐵燙平。
第七步刷紅土子,將紅土子和黏膠混和刷在燙平後的紙板上覆蓋。
第八步瀝粉,將白土子和黏膠混合,按照掐絲的走向勾畫,顯現出立體的紋路。
第九步刷清漆,在紙板上刷上清漆使之光澤,並起到黏合的作用,利於接下來的製作。
第十步貼金,在清漆九成干時,將金色或銀色的鋁薄金黏在紙板上做底色,在過去也曾有將赤足金黏在紙板上的情況。
第十一步走金,將胎進行整理,將上面多餘的箔除去。
第十二步點綢,也稱點翠,在鎦金底子上,將藍色的綢緞切成小塊,貼於胎上,為了顏色鮮艷,也常用黑色或銀色的綢緞。
第十三步承裝,將各種紋樣組裝成一體,形成盔頭的架構,然後將珠須、絨球、穗子、翅等附件裝上。
你地,大概地明白。
⑧ 京劇旦角頭飾如何製作
化彩妝----貼片子-----梳頭。
首先准備旦角用的「片子」,首先弄出榆樹皮中的粘液,用榆樹皮中的粘液處理頭發,片子是用人的真發製成,用之前用榆樹皮中的粘液進行處理使之能定型而不幹硬。然後化彩妝,彩妝之後便是貼片子,頭頂蓋一塊布以防止用粘液處理過的片子直接與頭發接觸。
⑨ 怎樣製作京劇臉譜
1,首先在畫板的中間畫出一個橢圓形,為京劇臉譜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