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了肚兜外,古代女子的「內衣」還有哪些種類
現代人普遍著裝的內褲,其實是胡人的裝束,胡人騎馬放牧,騎馬放牧移動的時間比呆坐的時間長的多,為了適應這種經濟生活狀態,北方的胡人並不像中原的漢人一樣穿寬體的長袍或者說裙子,而是束腿的褲子,方便活動。
比如說漢朝時就是前面覆塊布,魏晉時期則前後都有布,唐朝的時候大家影視劇中應該都見過,就是那種半露胸裝,在胸部中下部往往還會束一條帶子,顯得挺拔有朝氣,明清的肚兜則在現在仍有使用,這就是古代女子的內衣和內褲了!
除了褻褲,女性的還有「抹胸」、肚兜衣,也是外衣後面的內襯衣服,在設計理念下,「上可覆乳下可遮肚」,形式上往往有單有夾。因為女子整個胸腹全被掩住,也被稱之為「抹肚」,既可以保暖,也可以裡面穿,一舉兩得。
2. 古代人,內衣 內褲是怎樣的
古代人的內衣統稱褻衣。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
古人還沒發明合檔的長褲之前有一種掛檔的衣物叫褌。
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褌就是檔間的著裝,形制有二。
一、短,僅遮襠部,不縫褲腿,類似現在內褲的形制。因古人認為類似牛的鼻子,被稱為犢鼻褌。
二,長可達膝部,縫有兩個褲腿,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鉤肩」及」
古代內衣(女性)演變
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本貼包含圖片附件:
唐朝:訶子
唐朝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3. 古代婦女裹胸嗎怎麼個裹法啊
就是裹胸布或肚兜吧
古時內衣稱中衣,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史料見於漢朝。其中女性內衣在不同的時期又稱為抱腹、心衣、兩襠、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慣束羅裙半露胸"的普遍裝束在歷史上只不過短短一瞬,從古到今,內衣都一直蘊藏著女性的隱密,是絕對不為外人所知的。古書中提及內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歡場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孫二娘一般,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隱諱的。古代內衣小知識褻衣 主腰 抹胸 肚兜女子貼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輕易示人的服用性質而得名。明清時期婦女的貼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綉裝飾。是一種 "腰間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於南北朝,是唐宋時期內衣的稱謂,結構上以緊束前胸為特徵,以防風寒,用於約束和固定胸部。也稱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為常見,有素色與刺綉之分,左右兩角裝有繩帶,系於後背,還有有袋無袋之分。中國古代內衣不像歷代外衣具備嚴謹的典章服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外衣是政治,而內衣則是情感。中國古代內衣都是情和藝的完美結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語。每個古代女子縫制自己的內衣時,都將萬千情愫傾注於上:求子綉石榴、求財綉牡丹,避邪綉猛獸、思念心上人就綉花草......在外衣上根本不敢體現的人生理想及個人慾念,但在內衣上可以充分描繪展現。正如《雲縷心衣---中國古代內衣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書所展示的:中國古代內衣文化的多元性、時段性較之其他服飾更自由、更智慧,亦更富於濃情。隋唐時期,依賴內衣來展示"乘間歡合"及充當驚艷式宮女的外在符號,已開始承載"......閨門失禮之事不以之異"的性開放思潮,憑借內衣的形制、色制來袒露身體,更顯唐代內衣服飾文化的開放氣度及人文精神中驚彩絕艷的異光;宋代後期的"理學"制約,並沒有使內衣文化暗淡失色,而是以"窄、瘦、長、奇"別具中原特色,為日後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內衣文化中"非綉衣大紅不服"、"非大紅裹衣不華"的"主腰"式內衣,更體現當時社會風尚中"導奢導淫" 的生活消費理念,成為對禁慾主義反叛的強有力符號;清末民國,更是華夏內衣一派艷陽天的繁紛時期,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情願還是不情願,既有對傳統內衣的繼承,又有對西方內衣文化的接納,"修形塑身"與"寄寓精神"的肚兜藝術提升了華夏內衣的全新內容,結構上的科學化、圖騰上的裝飾理想化、工藝上的精巧化,材質上的多樣化,使肚兜藝術與社會、身體、人生價值交映生輝。該書將自春秋以來的中國古代內衣歷史文化及設計藝術鋪陳得流光溢彩,彰顯出完全不同於中國古代外衣嚴謹服制的一種浪漫隱秘圖像。漢代以前,女人下體無衣,到了漢朝才穿上開襠褲。《漢書·上官皇後傳》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窮褲",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則不穿內褲,也順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裝製成和服,似乎女子著和服也不穿內褲。也有人說和服是"吳服"的改造,來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不穿內褲,保留了古代中國人"衣"的基本特點。"日本人唯一的發明,就是男人的那塊兜襠布,至今還留在相撲力士碩大無比的臀縫里。"
4. 古代女子的貼身內衣只有肚兜,那她們下半身穿什麼
古代女子下半身是不穿內褲的,只用一條遮羞布圍著或者穿開襠褲。事實上,貼身內衣褲的歷史很短,直到近代時人們才發明出了內褲,在這以前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沒有穿內褲這個概念。
可能有人會疑惑,既然沒有內褲,那麼女性來月經的話該怎麼處理呢?事實上,女性來月經時僅僅會在外褲或者長袍裡面穿上一條舊褲子,以免弄臟外面的衣服,也並沒有什麼比較方便有效的應對方式。
所以古代的女子是沒有舒適貼身的內衣褲穿的,這也與女子的社會地位底下有關,所以人們才忽略女性的需求,無視女性的感受。
5. 肚兜是古代女子的貼身內衣,那她們下半身穿什麼呢
古代女子的貼身內衣只有肚兜,那下半身穿的是何物?你們猜
現在的人都會穿內衣,尤其是內褲這種貼身衣物,更是所有的必備衣服,穿上後不僅身體舒服,還能有效的預防很多疾病,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沒有內褲這種衣物的,古代女子的貼身衣服一般都是肚兜,古代沒有內褲那麼女子的下半身穿什麼呢?
在古代,我國的女子一般都是不穿內褲的,說的直白一點就是那個部位裸露著,女人直接穿著褲子,夏日的時候,要是穿裙子,裙子都是很長的,要不然就會讓人看到不能看到的地方,後來我國古人發明了開襠褲,後來又出現了合襠褲,直到現在才有了我們常穿的內褲,所以說古代的女子那個部位多是裸露的,只不過被衣物包裹了起來。
6. 古人內衣都穿什麼和現代人相比有什麼區別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內衣,應該是商周時期的「澤」。
此名稱的由來根據漢人的說法是次衣物是貼身穿著,同時吸收身體的汗澤。所有在當時的漢代,它被人們稱呼為「汗衣」、「汗衫」
《詩經》有雲: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這是什麼操作?同穿一套內衣?放在現代那可是無法接受的啊。
兩當
再到後來的唐朝時期,由於唐朝民風開放而自信,崇尚豐腴之美,女子內衣都是無肩帶的「抹胸」樣式。
下圖就可以看出當時女子的穿衣風格。仕女身著低胸長裙,上衣是小衫和披肩,酥胸半露,就這身打扮放在今天也是很潮的呢!
7. 古代婦女有內衣內褲穿嗎
不要覺得內衣只是現代人的特權。自古以來,女性就會在內衣上花心思。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歐洲的內衣史。
20世紀上半頁的時候,隨著工業的形聲發展,內衣製造業也煥發出生機。這一時期,女性內衣開始講求柔順、放鬆。
再後來,人們學會了養蠶、繅絲、植麻,發明了紡織技術,絲製品和麻布成為女性內衣材料的首選。這個階段,除了遮羞、保暖,女性開始追求內衣的舒適、顏色、款式和圖案,內衣逐漸成為一種特殊的女性服飾藝術。
當然,絲綢只能是上流社會女性的選擇,普通百姓只能穿麻布內衣,此後一直到明朝棉花在全國普及前,漫長的古代社會里女性內衣材料沒有大的變化,只有款式的變化。
宋朝時,古代女性普遍穿著「抹胸」,也就是「肚兜」的原型,但前片比肚兜要大,穿上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背部大面積袒露,比較性感。
元朝時,女性內衣叫「合歡襟」,樣式和宋朝「抹胸」差不多,不過沒有肩帶。
明朝時,社會風氣趨於封閉,女性內衣叫「主腰」,袒露較少,但更貼合身材曲線,有束腰效果,能最大程度凸現女性三圍,類似歐洲的束腰式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