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搭配 > 蒙古人所帶的帽子如何稱呼

蒙古人所帶的帽子如何稱呼

發布時間:2024-05-17 13:25:25

❶ 成吉思汗的帽子什麼

據人類學家研究,帽子起源於巾。巾原是人們在勞動時圍在頸部搽汗的布,由於大自然的風、沙和太陽對人類頭部的襲擾,人們將巾從頸部移往頭上,裹住頭以防風沙,擋寒遮曬,漸漸地演變成今天各種各樣的帽子。蒙古人的祖先發明和使用帽子也不例外,高原四季分明的氣候環境,使帽子成為了蒙古人不能或缺的生活用品,其功能和樣式更加豐富,凝結為一種蘊含深邃的文化載體。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帽子的功能超出了使用價值范疇,上升為審美個性,社會身份的標志物。不同時期和不同款式的帽子,能夠折射出蒙古人的物質生產、加工工藝、精神境界、藝術水準。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獸皮製作帽子的。後來逐漸有了棉、麻、絲等製作材料。其材料主要來自周圍的農業地區。雖然說頭巾的產生早於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並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頭巾的方法、樣式與婦女有所區別,而且一般不戴顏色鮮艷的頭巾。

蒙古帽子大體上有冬、夏兩種類型。在12~13世紀,蒙古男士在帽頂插上海青鳥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設計成猛禽形狀,這就是後來稱其為棲鷹冠的帽子。棲鷹冠的由來與蒙古某些部落把海青鳥當作自己的祖先_——圖騰有關。當時的蒙古成年男子戴尖頂或圓頂棲鷹冠,貴族或汗(部落首領)的棲鷹冠還要講究質地,夏天用上等錦緞,冬天用狐、貂皮製作,並配以金、玉頂珠。貴婦人則戴寶革卡(寶革塗革或罟罟)帽。

蒙古帽子原先分為男女、禮儀、官吏、軍戎、僧侶等不同的種類。在古代社會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會身份的最明顯的標志之一,因此有貴族與貧民、黃金家族與百姓之區分。在不同服飾中帽子的象徵意義最重要,所以蒙古族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有關帽子的內容豐富的風俗文化。

器重帽子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在人體器官中,頭顱被蒙古人認為是身體的代表部位,是靈魂的寓所這種信仰有關。古代中亞或北亞草原民族有祭奠重要人物頭顱的風俗。《蒙古秘史》中就有王汗(人名)死後,別的部落貴族找到他的頭顱進行祭奠的記載。蒙古語里,把社會地位高的首領人物稱之為「陶勞概奇」(相當於漢語的頭兒),口語中「人群有頭兒,衣服有領兒」等意思的諺語比比皆是。人的頭顱是非常重要的,它已經超出了生理范籌的意義,具有了社會的特殊屬性,從字面理解的「沒有腦袋」的蒙古語意思是說沒有主見的人,「不知腦袋」是指自己做不了主的人。

蒙古人正因為如此看重腦袋——頭顱,所以與頭顱有關的一切,諸如五官、頭發、眉毛、胡須等是不許讓別人隨便觸摸的。自然,腦袋上戴的帽子也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它代表的是作為人的一切及其尊嚴。如果別人無意中碰到自己的帽子,就被認為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故意讓人碰到帽子則意味著受到侮辱,有尊嚴的人當場就會做出反擊。

在古代,可汗去世後,夫人們哀悼的方式之一就是取下帽頂之修飾物,以示失去尊嚴或惡運之降臨。蒙古人有時用同樣的方法對付敵人(對手)。對待俘虜的首要措施是把他的帽子和腰帶取下來,其意相當於今天的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對方尊嚴的一種「程序」。成吉思汗懲罰他的弟弟哈斯爾時也是採取了這種措施。在蒙古人的意識中,帽子和頭顱同等重要,甚至帽子有時就是其主人的代替物。「牲畜好賴,要看是誰放的,帽子如何,要看是誰戴的」(直意:畜隨主,帽隨顱)。「二人行,長者為上,一人行,帽子為上」。如果兩個人到人家做客,歲數大的人必須坐在上面,另一個則把帽子放在高處,自己找一位置坐下。這樣主人馬上就明白你是一個懂禮貌、有修養的人。這時就可以說「放下帽子是我家,明天走了又是你家」。這句話,表明既然來了就不要客氣等人際交往方面的直率共識以外,也強調了帽子在社會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重要場合蒙古人都注意帽子及其戴法。迎接客人時不論男女也要戴好帽子出來見面。這有雙層意思,一方面證明自己的體面,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沒有帽子或來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現在陌生人面前。到了近、現代之後,蒙古社會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貧、富差別,但是再窮的人家也要想盡辦法置辦好出嫁姑娘的頭飾。這與蒙古人尊重帽子的習俗不無關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風俗文化中有個別極端的例子。如拜見特別重要的人物或舉行祭奠活動時,反而要摘下帽子。祭奠天地、向佛祖磕頭、見德高望重的長輩時都是如此。在史書中明確記載,成吉思汗小時候,逃脫了三姓蔑兒乞惕的追殺,躲進不兒罕山之後,摘下帽子,揭開腰帶,向這座聖山磕了九頭,行了長跪禮。所以磕九頭行長禮是蒙古人最虔誠的禮節。

蒙古人雖然特別看重帽子,但要忌諱撿起別人丟下的帽。認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運氣,或者把自己的人氣遮住。而且不能帽子套帽子——疊加帽子戴。這種戴法預示著將受制於很多官人。可見歷史上蒙古人不喜歡官兒多。有些地方的民俗中,如果婦女戴雙層帽子就可能嫁兩次男人等等說法。有些部族的人們也撿口子朝上掉地下的帽子或用腳踢三次以後口子朝上落地的帽子。在一般情況下,如果無意中誰的帽子掉下就不撿它,這是惡運離開的預兆,是好事兒。同樣的道理,丟帽子的人也不會專門去尋找帽子的。

正常人必須把帽子戴正。小孩或頑皮的孩子,無疑中歪戴或反戴帽子也要受到大人們「這孩子沒有朝氣……」「象俘虜兵……」「連帽子都戴不好,長大能幹啥……」等等訓斥話。同齡年輕人則用「老人罵你了?老婆不要你了?」等言語諷刺一番。蒙古人特別小心不讓帽子掉地下。如果無意中掉了地下,就用右手輕輕托起,親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別人踩踏或跨過帽子的話,用火「凈化」後才能戴帽子。摘帽子放下時,必須擱置高處或者折疊好的衣服之上。男人的帽子不可以放在女人衣服之下。

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飾中最珍惜和尊重帽子,所以遇到特別忙亂或事情的緊要關頭,總會聽到「沒有時間撿起帽子」(沒有機會跟你說話)等言語。對蒙古人來說,帽子代表著他們的人氣、人格以及尊嚴。

❷ 元朝皇帝戴的帽子叫什麼

元朝皇帝戴的帽子叫鈸笠冠。
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察必發明的,這種帽子中央較高,如同半個倒扣的雞蛋,而且最頂上還有一個金屬的尖紐,底部周圍卻有一圈類似遮陽帽那種平出的圓沿,遠看起來就如同一隻銅鈸,在元朝這叫「鈸笠冠」,尤其是貴族最為喜愛它。
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在其《草木子》一書中也說,蒙古「官民皆帶〔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所謂「樓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說它是兜鍪〔古代頭盔〕之遺制。所謂笠,是一種圓檐斗笠形帽,因為形狀象鈸,所以叫鈸笠冠。這種冠有頂,冠後還垂一片帛以護頸。夏天也戴軟帽,冬天則戴毛皮製軟帽或氈帽。這類帽本來無前檐,後來忽必烈射獵時感到日光刺眼,察必皇後特意給加了前檐,從此蒙古族便都戴這種有圓檐、或前圓後方式的帽子了。

❸ 蒙古族帽子分類

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

❹ 蒙古人摔跤時頭上帶的是什麼帽子

。如果你去草原旅遊的話,他們也會送你一頂的。好吧,如你所願,看圖,從進場到開始,還有休息准備的,還有一張卡通的,都沒有摔的時候戴帽子的吧。

❺ 蒙古人的帽子是什麼樣子的

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根據不同季節和不同環境變化,蒙古人不同款式的帽子,都能夠折射出蒙古人的精神境界和工藝水準。從一般生活服飾上升為審美個性,社會身份的標志物。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獸皮製作帽子的。後來逐漸有了棉、麻、絲等製作材料。雖然說頭巾的產生早於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並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頭巾的方法、樣式與婦女有所區別,

蒙古帽子大體上有冬、夏兩種類型。在12~13世紀,蒙古男人在帽頂插上海青鳥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設計成猛禽形狀,這就是後來稱其為棲鷹冠的帽子。蒙古帽子原先分為男女、禮儀、官吏、軍戎、僧侶等不同的種類。在古代社會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會身份的最明顯的標志之一,因此有貴族與貧民、黃金家族與百姓之區分。

蒙古人特別看重頭顱,頭顱是不許別人隨便觸摸的。因此,帽子也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別人無意中傷到自己的帽子,意味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要是讓人故意傷到帽子則意味著人格受到侮辱。

蒙古人認為:帽子和頭顱同等重要,帽子有時就是主人的代替物。古曰「牲畜好賴,要看是誰放的,帽子如何,要看是誰戴的」。「二人行,長者為上,一人行,帽子為上」。如果兩個人到蒙古人家做客,歲數大的人必須坐在正位,另一個則把帽子放在高處,自己找一位置坐下。此曰「放下帽子是我家,明天走了又是你家」。表明相互尊重的人際交往理數,也體現帽子在社會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重要場合,蒙古人都會注重戴帽迎客。一是證明自己的體面,二是表示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沒有帽子或來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現在陌生人面前。在近代蒙古人家中,不管是貧富,都會想盡辦法為出嫁姑娘置辦頭飾,這與蒙古人尊重帽子的習俗不無關系。

蒙古人尊重帽子,但是忌諱撿別人丟下的帽子。他們認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運氣,還會把自己的人氣遮住。頭上更不能帽子套帽子,此法預示將受制眾多壓迫。有些民俗記載,如果婦女戴雙層帽子就有可能嫁兩次男人的說法。有一種說法:將自己的帽子丟棄,預示惡運離去。

蒙古人是特別愛惜自己的帽子。如果無意中將帽子掉在地下,就會用右手輕輕托起,親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帽子被別人踩踏或跨過的話,就要用火「凈化」後方能戴上。進屋摘帽子時,必須將帽子擱置高處或放在折疊好的衣服之上。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飾中,最珍惜和尊重的是帽子,它代表著主人的人氣、人格以及尊嚴。

❻ 元朝人戴的是什麼帽子啊感覺和越南人的那種帽子很像有什麼來歷嗎

叫笠子帽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❼ 蒙古族的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主要有冠帽、袍服、靴子三大類,主要有蒙古帽、蒙古袍、蒙古腰帶、蒙古坎肩、便褲套褲、蒙古靴子、女子頭飾、男子裝飾等。蒙古帽子種類很多,帽子在蒙古語中稱「瑪拉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經有過固顧冠、風雪帽、圓帽、陶爾其克帽、禮帽、頭巾、耳套及土耳其帽。蒙古民族視冠飾為極尊貴之物,用名貴的寶石、珍珠、皮毛、絲綢製做帽子,在帽子上還有講究和禮儀。日常不亂扔亂放帽子,摘帽後把帽子放在高處,忌諱踩踏和跨邁帽子,以示庄嚴尊重。蒙古袍是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裝,蒙古族稱「特日列克」。它也是蒙古民族根據自己生產生活特點總結形成的,它具有禦寒和騎乘方便的特點。蒙古袍根據其使用面料,可分皮袍和布袍兩大類。皮袍以其皮質分為綿羊皮袍、山羊皮袍、二茬皮袍、秋羔皮袍、羔皮皮袍、狼皮皮袍,還有用狐狸、水獺、貂鼠、銀鼠等各種稀有珍貴皮張縫制的蒙古袍。布料袍也有錦緞袍、絲絨袍、布袍等之分,可把布袍做成棉、單、夾袍,以供不同季節穿用。穿蒙古袍腰間系腰帶,是蒙古族服飾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主要用棉布或絲綢製作,長約20尺,用整幅絲綢或棉布製成,男女長幼的腰帶系法、顏色、長短等都有講究,一般男子腰帶寬而長,婦女則細而短,而且腰帶有三大妙用:一是保暖,二是騎馬時保護內臟不受顛簸,三是可懸掛一些實用飾物。蒙古坎肩也是蒙古族傳統服飾之一,是穿在蒙古袍外面的裝飾性無袖短衣,多為對襟式,一般用綢緞縫制,用庫錦、彩虹條、金銀曲線鑲邊,用金、銀、銅、寶石、珊瑚釘扣袢,工藝考究,華貴典雅。蒙古靴是蒙古族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服飾,它可防蟲蛇叮咬,也能在騎馬時防止腳和小腿被蟄破。因面料不同可分為皮靴、布靴、氈靴三種,不同時期,款式有所變化,有大翹尖、小翹尖、圓頭、尖頭、薄底、厚底等,靴面幫上貼綉圖案,典雅大方。

❽ 「深檐胡帽」是元朝鐵騎中常帶的東西,這東西有什麼含義



2、帽笠的淡出與夷夏意識的消長

明朝成立後,面對著元代舊部的威脅,相出的解決策略之一,便是重新高舉「華夷之辯」的旗幟,明朝認為必須革除蒙元服飾,便發布禁令,去除蒙元,接受明代服飾,同時也出現了明朝新的帽式「明代瓦楞帽」,元代的帽笠逐漸淡出。幾十年之後,明朝人對深薝胡帽完全陌生。明麗關系確立後,高麗也向明朝表示「慕華向華」之心,革除蒙元服飾。帽笠也隨之淡出。

可以說,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別是蒙古族文化因為明朝的「華夷之辨」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當初橫行在中原的蒙元文化在明朝建立後也大大削弱。從明朝人不理解帽笠是什麼這一小小方面,我們可得知,夷夏意識強烈,儒家文化再次遍布中原。

結論:

從小小的帽笠物件卻反應出來了大歷史,我們可以知道,蒙古族的帽笠原來起源於女真,元代時期帽笠變化多種多樣,並傳到了亞洲。新建元朝時提倡戴帽笠,掀起一股「蒙古風」。直到蒙古帝國的崩潰,也表示著多種文化融合並存的時代結束,明朝成立後,更是摒棄蒙元文化,並大力提倡夷夏文化,戴帽笠的觀念也隨之消失。

由此可知,小小的帽笠見證了蒙元時代前後的盛衰與文化的變遷。因此,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我們應該保護,因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都是我們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保護並傳播於世界各地,讓世界看到中華文化。




與蒙古人所帶的帽子如何稱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裝潮牌鉚釘原創設計 瀏覽:610
武漢批發童裝進貨 瀏覽:593
怎樣贊美中班美術手套畫的好看 瀏覽:932
女裝地灘衣批發 瀏覽:950
後封口帽子 瀏覽:418
新百倫t恤價格圖片精選 瀏覽:138
舊牛仔褲怎樣做包祝頻 瀏覽:199
女胖mm長款外套寬松怎樣 瀏覽:925
鄭州哪兒批發牛仔褲服裝 瀏覽:195
旗袍源自於哪個年代 瀏覽:768
懷孕初期穿什麼褲子冬天 瀏覽:156
防風繩帽子中的防風繩別在耳後嗎 瀏覽:267
校服在哪裡訂 瀏覽:787
耐克阿迪高幫鞋搭配褲子 瀏覽:676
把衣穿好看的秘訣 瀏覽:77
屁股上有很大字母色褲子 瀏覽:754
潮牌童裝裙 瀏覽:86
奔奔換發電機皮帶多少錢 瀏覽:789
怎樣委婉的跟老師說不買校服 瀏覽:816
褲子l是多少尺碼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