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業資訊 > 馬甲哪個國家發明的

馬甲哪個國家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18 15:08:57

Ⅰ 「馬甲」是怎麼回事兒……想知道……

BBS值得探討的問題實在是多,而最有神秘感的要數馬甲了。不知何人發明、創造了馬甲,簡直不可思議。讓現在的很多人迷戀上了馬甲,並且更有甚者,注冊多個馬甲;而另有一些象我一樣愛獵奇得人,又瘋狂的愛上了找馬甲,樂此不疲!馬甲的神秘與馬甲的探密代表了人的何種心理特徵?注冊馬甲得人會是什麼性格得人,而尋找馬甲的又會是何種性格得人?馬甲為何產生,為何如此神秘?為何有人會公開自己的馬甲,而有人會隱蔽自己的馬甲呢?還有......馬甲是個讓人永遠說不完的話題,因為馬甲是如此神秘!所以,我才會更想去探密,揭密!
馬甲的存在與發展是迅速的,意義對每個人來說是不同的。而馬甲的神秘感是穿馬甲得人賦予它的。穿馬甲得人為何而穿?一般哪種特性得人何種情況下會穿馬甲呢?我一直在探究這個問題,發現很難對馬甲一概而論,只能是幾個例子的總結。我猜測的不知是否正確。說來大家看看,一起分析一下。
對於喜好馬甲得人,我以為一種可能是在生活中壓力太大,老是太壓抑,造成自己無法完全釋放自己的能量,所以用馬甲的方式來同時扮演多個角色,用來舒緩壓力,排遣和發泄一下。
對於第二種,或許是那種雙重性格得人,他們多是同時具有兩種或多種性格得人,他們的幾種性格時常會和平共處或互相干擾或互相抵觸,造成自己的頭腦的混亂,但在平時,他們往往會經常展示一種性格給別人,而另一種性格隨存在但很難有機會釋放。所以,在虛幻的網路里,他們選擇了馬甲。
還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把真實的自我展現給別人,活的很累。對於,這樣得人,往往可能是缺少自信,或是有點虛偽的,他們無法在現實中接受真實的自己。在網路上就不同了,他們有機會讓真實的自己出來放鬆一下了。
另外,有的是為了躲避某些人或某個人,或是想從其他方面去觀察周圍得人,這種人也是最可怕的,他們往往有某種目的,喜歡觀察隱私。我不喜歡這種的,感覺他們很齷齪。
再有一種,就是純粹的娛樂,天生好玩,喜歡玩笑、惡作劇,他們並無其他目的,只為自己高興。
或許,還有就是一種是沒有耐心的,他們往往會討厭長時間一種狀態,所以,會用更換馬甲的方式來更換心情!
還有,就是隱蔽自己,怕別人會看清自己。這種人往往自卑。難以接受別人的議論。
還有什麼呢?
太多了,我現在這會想出這些。
說完了他們的個性特徵,再說一下他們的神秘之處。
他們神秘是因為他們是處在蔭身狀態,他們能看到我們,而我們卻是隔著面紗看他們,所以有種朦朧感,不明了。對於,你知道的馬甲,你會很小心的應付,有些累,但也願意認真配合,畢竟這是尊重他人隱私的。再說,既然別人不願說,又何必去揭穿呢!游戲規則而已。
找馬甲的人,象我。是那種常會問為什麼得人,是那種好奇心極大得人,是那種打破沙鍋問到底得人。常常會因為懷疑哪個馬甲,而想到頭疼,想的睡不著覺,想到廢寢忘食。好累呀!可是還是忍不住去找,去問,去猜,去探索。沒治了!
沒辦法,我就是愛想問題得人,這也是喜歡找馬甲的人的特性之一。喜歡探討問題,喜歡鑽研,喜歡追根究底。還在繼續探索中!

Ⅱ 背心是起源自哪裡,什麼時候T恤呢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裲襠是背心的雛型,為敞領無袖束腰衣,仿自漢代的裲襠鎧,取其「當背當心」之意。宋代稱作背心。至清代, 背心形制多樣,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且男女皆可穿用。
其中一種正胸飾一排13顆橫紐的「巴圖魯(滿語勇士)坎肩」,初用於朝廷要員,後也為一般官員穿用。士兵還將背心用作號衣。民國時期,勞動人民多將背心當作外衣穿。現代生活中穿用背心已十分普遍。背心一般按其製作材料命名,如皮背心、毛線背心等。它可做成單的、夾的,也可在夾背心中填入絮料。按絮料材質分別稱棉背心、羊絨背心、羽絨背心等。

Ⅲ 女人穿的內衣是誰最先發明的,他是哪個國家的

有可考的穿內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朝。那時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因此即使洗干凈了擱在那裡也不能讓人看見,否則是很失體統的。尤其是女性內衣,洗滌後絕對不能晾曬在外人可能經過的地方。大凡書中描寫某女在人前露出內衣,那一定非良家女子。《紅樓夢》中的尤三姐在與賈珍、賈璉飲酒時,松挽著頭發,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綠褲紅鞋,一對金蓮或翹或並,沒半刻斯文,兩個墜子卻似打鞦韆一般。一個在中國古人眼中壞女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內衣在我國歷史上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稱謂:漢朝內衣稱為抱腹、心衣,魏晉稱為兩當,唐代稱為訶子,宋代稱為抹胸,元代稱為合歡襟,明朝稱為主腰,清朝稱為肚兜,再後來就到了近代,則是我們至今仍可見到的小馬甲了。 內衣稱謂的變遷實際上表明了古代女人對胸部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以唐代訶子為例,唐代對女性美早早喊出了以胖為美的口號,當然,這里的胖並非肥胖,而是豐滿。這決定了美麗的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樣穿吊帶的心衣,那樣容易勒出毛病來。於是,唐代女人便發明了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難怪人們總以盛唐為驕傲,那時候便內衣外穿了。訶子本身也有一個發展過程。這應該是以楊貴妃為分界線的。之前露胸較多,而後就有所收斂。蔡東藩《唐史演義》記載:祿山與貴妃,鬼混了一年有餘,甚至將貴妃胸乳抓傷。貴妃未免暗泣,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個訶子來,籠罩胸前。宮中未悉深情,反以為未肯露乳,多半仿效。祿山卻暗中懷懼,不敢時常入宮。由此可見,遮醜也是內衣的主要功能之一。 楊貴妃在遭遇祿山之手後安了塊東西在胸前去遮擋爪痕,有人認為那應該是我國早期的BRA. 也可以認為最接近現代內力的雛形發明者就是楊貴妃. 美國的第一件專利胸罩是一個叫傑布可絲(Mary Phelps Jacobs)的女子發明的,這個初入社交圈的女孩在參加一次舞會的時候,忽然厭倦了僵硬的緊身胸衣,於是在法國女僕的幫助下,用兩條手帕加上一條粉紅色的絲帶結成一件類似胸罩的內衣。當她穿著飄逸的晚裝在舞會上出現,其自然凸顯的乳房立刻招來艷羨的目光。

Ⅳ 西裝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來源傳說:法國貴族菲利普從漁民和馬車夫學來。

有一年秋天,天高氣爽,碧藍的天空中飄盪著幾朵白雲,滿山的紅葉像紅地毯那樣與湛藍的天空比美相映。這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

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澤爾。想不到的是,這里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里居住著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里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

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里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

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

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的,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現代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名稱變革

在西方,一般把前門、有袖子、衣長在臀圍線上下的男女上衣統稱為「茄克」(Jacket)。而在中國,人們平時所說的腰部和袖口有帶狀收口的茄克,英語稱「將帕」(JUMPER),法語稱「布魯宗」(Blouson),屬茄克這個大家族的一個品種。

「西服」也是一種「茄克」,英國人稱其為「拉翁基(隨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19世紀末,當這種上衣和長褲用同質同色的面料來做成「套裝」時,歐美人又稱其為「外出套裝」(Town suit)。

在20世紀,又因為這種套裝多為活躍於政治、經濟領域的白領階層穿用,故也稱作「工作套裝」或「實業家套裝」(Business Suit)。

Ⅳ 防彈衣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1、防彈衣的發明:
1901年,威廉·麥肯雷總統被暗殺事件發生後,防彈衣引起了美國國會的矚目。盡管這種防彈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槍子彈(彈速為122米/秒),但無法防住步槍子彈。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為服裝襯里,配以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厚實的絲綢服裝也一度曾是防彈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真絲在戰壕中變質較快,這一缺陷加上防彈能力有限和真絲的高額成本,使真絲防彈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美國軍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的殺傷力增加了80%,而傷員中70%因軀干受傷而死亡。各參戰國,尤其是英、美兩國開始不遺餘力地研製防彈衣。1942年10月,英軍首先研製成功了由三塊高錳鋼板組成的防彈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國試制和正式採用的防彈衣就有23種之多。這一時期的防彈衣以特種鋼為主要防彈材料。1945年6月,美軍研製成功鋁合金與高強尼龍組合的防彈背心,型號為M12步兵防彈衣。其中的尼龍66(學名聚醯胺66纖維)是當時發明不久的合成纖維,它的斷裂強度(gf/d:克力/旦)為5.9~9.5,初始模量(gf/d)為21~58,比重為1.14克/(厘米)3,其強度幾乎是棉纖維的二倍。
2、防彈衣的設計機理:
防彈衣的防彈機理從根本說有兩個:一是將彈體碎裂後形成的破片彈開;二是通過防彈材料消釋彈頭的動能。美國在二三十年代研製出的首批防彈衣是靠連在結實衣服內的搭接鋼板提供防護的。這種防彈衣以及後來類似的硬體防彈衣即是通過彈開彈頭或彈片,或者使子彈碎裂以消耗分解其能量而起到防彈作用的。以高性能纖維為主要防彈材料的軟體防彈衣,其防彈機理則以後者為主,即利用以高強纖維為原料的織物「抓住」子彈或彈片來達到防彈的目的。

Ⅵ 馬甲是誰發明的

馬甲也叫鐵衣或背心。是一種用於保護軀干,或保暖的服飾,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歐美。 清俞樾《茶香室三鈔·罩甲》:「國朝 王應奎 《柳南續筆》雲:『今人稱外套曰罩甲。』……按,今吳中猶有馬甲之稱,當即由罩甲而得。」 張天翼《夏夜夢》:「那件密密扣著的馬甲--把她顯得更加瘦小。」 歷史上曾是官服或制服,如清朝官服「十三太保」(因用十三粒紐扣而得名),就是馬甲。

Ⅶ 馬蹬是哪個國家發明的中國最早的馬蹬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人類訓化馬的歷史非常悠久了,後來發明了馬拉戰車。直到公元前四世紀,騎兵才登上歷史舞台。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沖擊力往往左右戰爭的勝負。中原王朝缺少騎兵,同游牧騎兵作戰時常處於劣勢。騎兵裝備包括馬鐙,馬鞍,馬甲,馬掌等都不是和騎兵這個兵種同步出現的,定經過數千年戰爭實踐逐步完善的,出土實物證明,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出現在公元三至四世紀的中國北方。

三國兩晉時期,騎兵做戰頻繁,馬具日趨完善。高橋馬鞍騎乘不方便,西晉時期出現三角型馬鐙,只裝備一個,供士兵上馬時踩踏。一千五百年前(公元三至四世紀》,中國北方鮮卑人騎兵中開始裝備雙馬鐙。

遼寧省北票市附近出土的北燕大將軍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雙馬鐙。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馬鐙。馬鐙長24、5Cm,寬16、8Cm。中國南方在公元四世紀開始出現馬鐙,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南京琅琊王氏家族墓中出土一件雙鐙陶馬,證明東晉時,南方騎兵裝具中已有了馬鐙。

Ⅷ 馬褂 來歷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馬甲
1.馬的護身甲。《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上》:「 明宗 與 梁 人對柵於 德勝 ,時 晉高祖 為 梁 人所襲,馬甲連革斷,帝輟騎以授之,取斷革者自跨之。」《水滸傳》第五五回:「 呼延灼 領了鈞旨,帶人往甲仗庫關支, 呼延灼 選訖鐵甲三千副,熟皮馬甲五千副。」
2.干貝。江珧肉柱。 宋 朱熹 《次秀野雜詩韻又五絕》:「向來試吏著南冠,馬甲蚝山得飫餐。」 宋 周必大 《周愚卿江西美劉棠仲同賦江珧詩牽強奉答》:「珠剖蚌胎那畏鷸,柱呈馬甲更名珧。」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蜜丁馬甲》:「蜜丁曾共品,馬甲亦同名。」
3.方言。背心。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罩甲》:「國朝 王應奎 《柳南續筆》雲:『今人稱外套曰罩甲。』……按,今 吳 中猶有馬甲之稱,當即由罩甲而得。」 張天翼 《夏夜夢》:「那件密密扣著的馬甲--把她顯得更加瘦小。」
4. 清 八旗制的兵丁。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然惟驍騎營之馬甲、領催、匠役隸之。」原註:「 滿洲 、 蒙古 每佐領下馬甲二十人…… 漢 軍每佐領下馬甲四十二人。」 章炳麟 《訄書前錄·客帝匡謬》:「圈地之 滿 蒙 ,駐防之八旗,無置馬甲,而除其名糧,一切受治於郡縣。」

與馬甲哪個國家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他的帽子值多少錢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337
褲子長90厘米是多少尺 瀏覽:144
白色韓版泡泡袖襯衫 瀏覽:966
7歲女童夏裝品牌及商品 瀏覽:407
商務男裝哪裡能買到 瀏覽:545
男士拉鏈衣哪個牌子好 瀏覽:666
旗袍舞蹈扇子舞簡單 瀏覽:520
色彩一秀女裝冬 瀏覽:268
蝴蝶連衣裙旗袍 瀏覽:735
褲子前擋後檔怎麼量圖解 瀏覽:51
霉霉紅色褲子 瀏覽:79
怎樣讓褲子不沾 瀏覽:851
天貓上賣的品牌t恤是正品嗎 瀏覽:927
粉色衛衣搭配米色褲子鞋子好看嗎 瀏覽:522
襯衫式外套女韓版 瀏覽:385
童裝和童鞋生意好做嗎 瀏覽:958
胯大的選褲子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瀏覽:766
中國女人都愛穿旗袍 瀏覽:503
荷葉領黑色其它圖案滌綸秋季襯衫 瀏覽:161
從化防熱勞保手套批發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