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關系有多好十三爺的後代結局又是怎樣
要說這關於清朝的九王奪嫡的事件,每一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最後是四王爺獲勝了,和四王爺作對的八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的下場都不算好,但是和四王爺關系比較好的十三王爺就成了他的死黨,在胤禛登基後對十三阿哥也非常好,雖然胤禛多疑猜疑,但是兩個人的關系是真的很不錯。甚至在十三阿哥去世的時候,胤禛還專門寫了懷念自己弟弟的句子。
甚至冬天的時候給十三爺的屬下賞錢發炭火,用的就是天冷了,為了大家好這樣的借口,可惜十三爺最後還是因為積勞成疾去世了,死的時候只有四十四歲,甚至在給弟弟的緬懷中不叫十三爺的名字,而是叫十三爺為弟弟,通篇都是用弟弟來稱呼。還對他的兒子進行加封。
可惜最後十三爺的兩個兒子竟然忘了自家的榮譽都是看在他們父親的面子上掙回來的,他們行為紈絝最後竟然還企圖造反,雖然乾隆保留了其中一個兒子的爵位,但是卻不忘羞辱他,並且還圈禁了他們,從此十三爺的兒子就在默默無聞中死去了。如果十三爺的這兩個兒子能夠清醒的擺正自己的位置,可能他們家的榮譽不會到此為止,不過在權力面前翻臉成為仇人的例子並不少見。
B. 十三爺的後代結局怎麼樣他和雍正的關系有多好
十三爺的後代承襲了他的爵位,在雍正的統治之下生活的非常滋潤,吃喝不愁,每天不用工作也有大筆銀子可以讓他們揮霍,出入都有很多的隨從跟隨著他們,那場面是也相當的大。雍正還賜予了他們官位在朝中擔任比較重任的官職,得到了雍正的重用,也算是人生志得意滿,十三爺和雍正雖然不是同一個母親生的,但是他們志同道合,脾氣非常合得來,雍正在九子奪嫡過程中就是靠了十三爺的幫助才能奪得最後的勝利,十三爺也是雍正的鐵桿支持者,最忠實的追隨者,一直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雍正治理清朝。
在雍正繼位之後,八爺黨多次對雍正進行了打擊。每次雍正在危險的邊緣的時候,都是老師三出手相救,幫助他化解了危機。
C. 雍正和胤祥的關系有多好胤祥的後代結局怎樣
兩人從小因為有相同的身世而建立了密切的感情,九子奪嫡期間十三爺胤祥還挺身而出保全了雍正。胤祥8歲的兒子弘曉在雍正的安排下承襲了和碩怡親王的爵位,雍正還下旨怡親王的爵位世代傳承,隔代不降爵,也就是「鐵帽子王」。
D.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誰是什麼時候封的
太祖時期,以滿語定爵,如「台吉」、「貝勒」、「和碩貝勒」等。崇德元年(1636)四月,太宗皇太極借用了明代宗室的名號,列爵九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入關之初,為了鼓勵宗室為國立功,以戰功而封爵,此為功封。後來,歷朝皇帝又不斷封爵,此為「恩封」。 至於襲封制,順治初年,曾規定:「和碩親王一子襲封親王,其餘俱封郡王;郡王一子襲郡王,其餘俱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郡王以上准襲封,貝勒以下不準襲封。」但後來並為嚴格執行,如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削爵,其睿親王爵停封。 爬梳八大鐵帽子王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是所有王爺的爵號都有所改動,甚至有所降襲。(以下數字為第幾代) 1、禮親王 ①禮親王,②巽親王,③巽親王,④巽親王,⑤康親王,⑥康親王,⑦康親王,⑧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禮親王。(此後9——13代均為禮親王) 2、鄭親王 ①鄭親王,②簡親王,③簡親王,④簡親王,⑤簡親王,⑥簡親王,⑦簡親王,⑧簡親王,⑨簡親王,⑩簡親王,11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鄭親王。(12——17代均為禮親王) 3、睿親王 ①睿親王,②親王,③貝子—鎮國公,④鎮國公,⑤輔國公,⑥輔國公(信郡王),⑦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睿禮親王。(此後8——12代均為睿禮親王) 4、豫親王 ①豫親王,2——6代為信郡王,6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豫親王。 5、肅親王 ①肅親王,2——5代為顯親王,5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肅親王。 6、庄親王 爵號無變化 7、克勤郡王 ①克勤郡王,2—3代衍禧郡王,3—9代平郡王,9代乾隆四十三年復克勤郡王。此後至17代均為克勤郡王。 8、順承郡王 爵號無變化 爬梳清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為表彰開國諸王,決定把功封與恩封區別開來,始定「世襲罔替」之制。乾隆四十一年:「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區分。」乾隆四十三年,為多爾袞翻案昭雪,並復八大鐵帽子王復爵號。這時才形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 老豫王多鐸、岳托及阿齊格等為奠基清業曾立下汗馬功勞,被太祖封為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就是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 清朝不像明朝,在封贈爵位上失於濫!清代最重軍功,就是太祖、太宗之後若無軍功,也將流於凡品。清初,共封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他們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庄親王(原名承澤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雍正朝,封皇十三子允祥為怡親王,雍正八年,親王死,特旨加恩賞給世襲罔替。 清制:非軍功、非特旨不得賞給親王世襲罔替,但是,慈禧主政後亂了祖制,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此三王都榮獲親王世襲的榮耀,前兩者倒是身份淵源不同,唯獨這慶親王奕劻是個頂頂無能之輩,又是貪財亡命之徒,而且,是遠支貴族,就是他私相授受,讓袁世凱鑽了空子,人稱:慶記公司,把國家當兒戲。 清初,封了八個鐵帽子王,後來到雍正朝又封了怡親王,我覺得到這時,清朝整體的分封制度是完全可以和宋代相提並論的,也就是很公平的。這九個鐵帽子王都是確實爵應上賞的。
E. 鐵帽子王允祥傳了幾代
怡親王世系:
1722年—1730年:怡賢親王允祥 謚號賢
1730年—1778年:怡僖親王弘曉 允祥七子,謚號僖
1779年—1799年:怡恭親王永琅 弘曉二子,謚號恭
追封:怡親王綿標 永琅二子,1800年追封
1799年—1818年:怡恪親王奕勛 綿標一子,謚號恪
1819年—1821年:怡親王載坊 奕勛一子,無嗣
1825年—1861年:怡親王載垣 奕勛二子,1861年革爵
1862年—1864年:不入八分輔國公載泰 允祥五世孫,奕增子,降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1864年襲奉恩輔國公
追封:怡親王永福 允祥孫,弘晈二子,1864年追封
追封:怡親王綿譽 永福四子,1864年追封
追封:怡親王奕格 綿譽三子,1864年追封
1864年—1890年:怡端親王載敦 奕格二子,謚號端
1891年—1900年:已革怡親王溥靜 載敦一子,1900年革爵
1902年—1945年:怡親王毓麒 溥耀一子
F. 《雍正王朝》里十三爺有何能力,能控制京城豐台大營所有官兵
愛新覺羅.允祥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我們打心眼裡佩服十三爺,「俠王」的稱號當之無愧。他的人生不是很順,如果用兩部分來細分,那就是一是鬱郁不得志;一腔熱血,反倒被圈禁多年的上半生。二是是風光無限,敢愛敢恨的俠王,雄心勃勃者有之,受雍正器重。那麼,這位第一代怡親王,更是後人相傳的鐵帽子王傳奇一生!
結語
自古成大事者,必須要有人脈資源和威嚴,十三爺在軍方的有著巨大影響力,也只有活脫脫的鐵帽子王,勞苦功高的他才辦到。
喜歡十三爺,只有十三爺懷有一顆赤子之心。渾身沒有一絲濁氣。像他這樣的人,是《雍正王朝》里唯一一個敢愛敢恨,善惡分明,善良純粹的人。這樣的俠王十三爺,我是崇拜的!
—完—
(圖片來源網路)
G. 清鐵帽子王有幾個
清朝除了清初封的8大鐵帽子王,後來又封了允祥為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清代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王爵的稱謂。
乾隆皇帝詔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其中,愛新覺羅岳托和愛新覺羅勒克德渾是愛新覺羅代善的兒子。
另外,清朝中後期也恩封了幾個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䜣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總共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太祖時期,以滿語定爵,如「台吉」、「貝勒」、「和碩貝勒」等。崇德元年(1636)四月,太宗皇太極借用了明代宗室的名號,列爵九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入關之初,為了鼓勵宗室為國立功,以戰功而封爵,此為功封。後來,歷朝皇帝又不斷封爵,此為「恩封」。
至於襲封制,順治初年,曾規定:「和碩親王一子襲封親王,其餘俱封郡王;郡王一子襲郡王,其餘俱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郡王以上准襲封,貝勒以下不準襲封。」但後來並為嚴格執行,如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削爵,其睿親王爵停封。
爬梳八大鐵帽子王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是所有王爺的爵號都有所改動,甚至有所降襲。(以下數字為第幾代)
1、禮親王 ①禮親王,②巽親王,③巽親王,④巽親王,⑤康親王,⑥康親王,⑦康親王,⑧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禮親王。(此後9——13代均為禮親王)
2、鄭親王 ①鄭親王,②簡親王,③簡親王,④簡親王,⑤簡親王,⑥簡親王,⑦簡親王,⑧簡親王,⑨簡親王,⑩簡親王,11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鄭親王。(12——17代均為禮親王)
3、睿親王 ①睿親王,②親王,③貝子—鎮國公,④鎮國公,⑤輔國公,⑥輔國公(信郡王),⑦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睿禮親王。(此後8——12代均為睿禮親王)
4、豫親王 ①豫親王,2——6代為信郡王,6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豫親王。
5、肅親王 ①肅親王,2——5代為顯親王,5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肅親王。
6、庄親王 爵號無變化
7、克勤郡王 ①克勤郡王,2—3代衍禧郡王,3—9代平郡王,9代乾隆四十三年復克勤郡王。此後至17代均為克勤郡王。
8、順承郡王 爵號無變化
爬梳清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為表彰開國諸王,決定把功封與恩封區別開來,始定「世襲罔替」之制。乾隆四十一年:「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區分。」乾隆四十三年,為多爾袞翻案昭雪,並復八大鐵帽子王復爵號。這時才形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
老豫王多鐸、岳托及阿齊格等為奠基清業曾立下汗馬功勞,被太祖封為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就是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
清朝不像明朝,在封贈爵位上失於濫!清代最重軍功,就是太祖、太宗之後若無軍功,也將流於凡品。清初,共封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他們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庄親王(原名承澤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雍正朝,封皇十三子允祥為怡親王,雍正八年,親王死,特旨加恩賞給世襲罔替。
清制:非軍功、非特旨不得賞給親王世襲罔替,但是,慈禧主政後亂了祖制,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此三王都榮獲親王世襲的榮耀,前兩者倒是身份淵源不同,唯獨這慶親王奕劻是個頂頂無能之輩,又是貪財亡命之徒,而且,是遠支貴族,就是他私相授受,讓袁世凱鑽了空子,人稱:慶記公司,把國家當兒戲。
清初,封了八個鐵帽子王,後來到雍正朝又封了怡親王,我覺得到這時,清朝整體的分封制度是完全可以和宋代相提並論的,也就是很公平的。這九個鐵帽子王都是確實爵應上賞的。
--------------------------------------------
九王分別是:
禮親王代善(太祖子,子巽親王滿達海襲,子常阿岱襲巽親王,後廢,弟康親王傑書襲,其子孫襲王爵,乾隆四十三年,復號禮親王)、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子,無子,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後,襲親王,俸視諸王三倍,順治親政,旋即廢爵,乾隆四十三年以多爾博五世孫輔國公淳穎襲爵)、
豫親王多鐸(太祖子,順治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子多尼襲郡王,子有罪,以弟郡王董額襲,乾隆四十三年以多爾博四世孫輔國公修齡襲爵)、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多爾袞死後進封叔和碩鄭親王,子濟度襲爵,改號簡親王,孫雅爾江阿奪爵,以濟爾哈朗弟貝勒費揚武曾孫德沛襲,乾隆四十三年,復號鄭親王)、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被多爾袞陷害入獄而死,順治親政後雪,子富綬襲顯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號肅親王)、
庄親王碩塞(太宗子,封承親王,子博果鐸襲,改號曰庄親王)、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崇德元年四月,封成親王,八月有罪降貝勒,死後詔封為克勤郡王,子衍禧郡王襲,子平郡王襲,至乾隆四十三年,復號克勤郡王)、
順承郡王薩哈璘(代善子,封穎親王,子襲順承郡王),
怡親王允祥(聖祖子,雍正元年封親王,三年復加封郡王,任王於諸子中指封,王事雍正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雍正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命復其名上一字為「胤」,命王爵世襲。)。
參考資料:網路
H. 鐵帽子王原指清朝世襲12位王爵現在又延伸出什麼意思來
乾隆皇帝詔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後來又加封了四位: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現在,中央反腐,借用這個名詞,暗指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老虎。反腐不封頂、無上限,一反到底!
看來,共產黨有救啦!贊一個!!!
I. 十三阿哥為何被封為「鐵帽子王」
胤祥在雍正期間被封為怡親王,也就是世襲罔替的親王,只不過在乾隆期間完善王爵制度的時候把他劃在了鐵帽子王之列。
祥不但具備優秀的文化素養,還頗有辦事才能、協調人際關系的才能,是難得一見的人材,胤祥還能文能詩,棋棋書畫無一不通,今有《交輝園遺稿》流傳世間。胤祥不但能文,他還繼承了滿洲人的騎射,騎馬射箭樣樣精通。
十三阿哥胤祥和四皇子胤禛的關系最好,雍正帝在寫給胤祥的祭文曾提到胤祥的數學是他親自傳授的。
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繼位,史稱雍正皇帝。第二天胤祥被任命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
(9)十三爺鐵帽子王傳了多少代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系最親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
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
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4歲,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謚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J. 中華民國鐵帽子王爺
沒有啊,中華民國史一個民主、民生、民權的國家,根本沒有封建的王朝制度。清朝早滅亡了,你問的應該是 大清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䜣 吧?他被網友稱為「鬼子六」,且還是個鐵帽子王爺呢!
清朝世襲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第六子奕欣封為和碩恭親王。同治十一年(1872 年)獲世襲罔替。一共傳了四代三位。
奕欣(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豐帝異母弟。他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他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在政治舞台上經歷幾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讓他經歷了很多不幸,兒女多早殤,僥幸活下來的則難堪造就。他有4個兒子,長子載澄、次子載瀅、三子載浚、四子載潢。其中三、四兩子俱幼殤。長子載澄襲貝勒,成年後胡作非為。這三個兒子,都死在他前面。另外一個兒子載瀅,一度過繼給奕欣的弟弟鍾郡王奕詥,襲貝勒爵位。庚子事變(1900)時,因捲入義和團活動又被奪去一切職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