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業資訊 > 烏帽子的多少天

烏帽子的多少天

發布時間:2022-05-31 23:38:28

A. 《原神》烏帽子在哪

《原神》烏帽子在淵下宮的蛇心之地,找到方法如下:

工具/原料:蘋果11,iOS15.1、原神2.4。

1、首先來到蛇心之地錨點旁邊的感嘆號地點。

B. 密教的大黑天,主司什麼

黑天的梵語名叫迦羅(gala),是降妖伏魔之戰神,其中有大黑天(摩訶迦羅mahagala)。大黑天不是大日的化身(大日的化身是不動明王),而是大自在天(濕婆)的化身。

大黑天神法

嘉祥寺神愷記

大黑天神者。大自在天變身也。五天竺並吾朝諸伽藍等皆所安置也。有人雲。大黑天神者。堅牢地天化身也。伽藍安之。每日所炊飯上分供養此天。誓夢中語詞之中曰。若吾安置伽藍。日日敬供者。吾寺中令住眾多僧。每日必養千人之眾。乃至人宅亦爾也。若人三年專心供吾者。吾必此來。供人授與世間富貴乃至官位爵祿。應惟悉與焉。吾體作五尺。若三尺若二尺五寸亦得通免之。膚色悉作黑色。頭令冠烏帽子悉黑色也。令著褲驅褰不垂。令著狩衣。裙短袖細。右手作拳令收右腰。左手令持大袋。從背令懸肩上其袋之色為鼠毛色。其垂下裎余臀上。如是作畢。居大眾食屋禮供者。堂屋房舍必自然之榮。聚集湧出。又若人常持念吾咒。四季大備餚膳酒羹飯食乃至百味。以五更時不知眾多人供吾者。決定與富。其咒曰: 唵密止密止舍婆隸多羅羯帝娑婆訶

印者。二手內縛舒二地二水。來去是也。供養印者用常途法。禮供人者。必於此神成父母之想。於三寶成外護。於眾人成父母故也。余久聞天竺土風並吾當朝土風。諸寺安此天莫非豐饒。因之為斷後輩之疑。以野客夢事引尋貽之焉

大黑天神法,師雲。此最秘密也。不入室弟子不可傳受。千金莫傳努力贊(天贊)

種子◇ 大黑天神者。貽藏界梵號雲摩訶迦羅天。亦雲大黑天神。用普印。三摩耶形劍。青色三面六臂。前左右手橫執劍左次手執人頭(取髻提也)右次手執羊牝。次左右象皮張背後。以髑髏為瓔珞也。故本雲黑淺色也。仁王經良賁疏雲。言塳間者所住處也。言摩訶者。此翻雲大。言迦羅者。此雲黑天也。上句梵語。下句唐言。大黑天神斗戰神也。若禮彼神。增其威德。舉事皆勝。故向祀也。何以知者。三藏引別梵策雲。孔雀王經說。烏屍尼國國城東。有林名奢摩奢那。此雲屍林。其林縱橫滿一由旬。有大黑天神。是摩醯首羅變化之身。與諸鬼神無量眷屬。常於夜間遊行林中。有大神力。多諸珍寶。有隱形葯有長年葯。遊行飛空。諸幻術葯與人貿易。唯取生人血肉。先約斤兩而貿葯等。若人慾往。以陀羅尼加持其身。然往貿易。若不加持。彼諸鬼神。乃自隱形盜人血肉。令減斤兩。即取彼人身上血肉。隨取隨盡。不充先約。乃至取盡一人血肉。斤兩不充葯不可得。若加持者貿得寶貝及諸葯等。隨意所為皆得成就。若向祀者。唯人血肉也。彼有大力即加護人。所作勇猛斗戰等法皆得勝也。故大黑天神即斗戰神也。此天即七母天為眷屬(雲雲)有七姊妹者。一左閟拏。二嬌吠哩。三吠瑟拏微。四嬌么哩。五印[ 打- 丁+ 荼] 里。六勞[ 打- 丁+ 荼] 里。七末羅呬弭。是七名皆是真言也。大日經疏雲。荼吉尼真言。此是世間有造此法術者。亦自在咒術能知人慾命終者。六月即知之。知已。即作法取其心食之。所以爾者人身中有黃。所謂人黃猶牛有黃也。若得食者能得極大成就。一日周遊四域。隨意所為皆得。亦能種種治人。有嫌者以術治之極令病苦。然彼法不得殺人。要依自計方術。人慾死者去。六月即知之。知已以術取其心。雖取其心然有法術。要以余物代之。此人命亦不終。至合死時方壞也。大都是夜叉大自在。於世人所說大極。屬摩訶迦羅。所謂大黑神也。毗盧遮那以降伏三世法門。欲除彼故化作大黑神。過於彼無量示現。以灰塗身在曠野中。以術悉召一切法成就乘空履水皆無礙諸荼吉尼而訶責之。猶汝常啖人故。我今亦當食汝。即吞啖之。然不令死彼。伏已放之悉令斷肉。彼白佛言。我今悉食肉得存。今如何自濟。佛言聽汝食死人心。彼言人慾死時。諸天夜叉等知彼命盡。爭來欲食。我雲何得之。佛言為汝說真言法及印。六月未死即能知之。知已。以法加護勿令他畏得損。至命盡時聽汝取食也。如是稍引令得入道故。有此真言訶唎(二合訶定行利垢)訶(行除彼邪術之垢也)瑜只經疏雲。吽迦羅(名降三世降伏義)迦羅(又雲黑暗)大日經疏雲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又雲大暗夜天。以迦羅翻黑暗。仁王疏雲摩訶迦羅神(雲雲)摩訶迦羅用普印 唵摩訶迦羅野娑婆(二合)賀(引)南海傳雲。又復西方諸大寺處。咸於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雕木表形。或二尺三尺為神王狀。坐把金囊卻踞小床。一腳垂地每將油拭黑色為形。號曰莫訶呵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雲。是大天之部屬。性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秏. 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於前。曾親見說大涅盤處般禪那寺。每常僧食一百有餘。春秋二時。禮拜之際不期而至。僧徒五百臨中忽來。正到中時無宜更煮。其知事人告廚家曰。有斯倉卒事欲如何。於時有一凈人老母而告之曰。此乃常事無勞見憂。遂乃多然香火盛陳祭食。告黑神曰。大聖涅盤爾徒尚在。四方僧至為禮於聖蹤。飲食供養勿令闕乏。是仁之力幸可知時。尋即總命大眾令坐。以寺常食次第行之。大眾咸足。其餐所長還如常日。咸皆唱善贊天神之力。親行禮覲。故睹黑神。見在其前食成大聚。問其何意報此所由。淮北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者效驗。神道非虛。大覺寺目真鄰陀龍。亦同斯異矣

唵密止密止舍婆隸多羅羯帝訶娑婆訶(引)唵摩訶迦羅耶娑婆訶

口傳雲常途法者十八道 口傳雲。仁王經雲冢間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理趣釋雲七母女天者是摩訶迦羅天眷屬。可居東北方。最秘最秘

師雲。此法最極秘密法也。不入室乃無名薄之人。不可傳受。莫傳千金努努

先可儲供一面 次可儲少少之果 次備香水一杯(可加散杖)次塗香一杯花鬘一杯燒香一杯酒一杯(若無者用茶)次洗米一杯(若飯)銀錢一捧(若加用幣帛用普供養明)次於房中洗手嗽口次護身(凈三業三都被甲如十八道)次入堂(持珠杵)次禮佛著座 次塗香塗手 次加持香水(用辦事印明)次灑凈供物次加持飯食印真言 左手作拳押腰。右手五指直立。屈中指節。以空指置火甲。每誦真言摩中指甲上兩三遍。余舒之。然後以大指頭指三遍。彈指舒之。真言曰 「◇」 曩 莫 薩嚩 怛 他(引) 櫱 多(引) 嚩 路 「◇」 枳 帝 唵 三 婆 羅 三 婆 羅 吽 次施甘露印明 作施無畏印以右手豎展五指。直上即是。真言曰 「◇」 曩 莫 蘇嚕(二合) 跛 野 怛 他 櫱 多(引) 「◇」 野 怛 儞也(引) 他 唵(引) 蘇嚕(二合) 蘇嚕(二合) 「◇」 缽羅(二合) 蘇嚕(二合) 缽羅(二合) 蘇嚕(二合) 「◇」 娑嚩(二合) 賀(引) 次鑁字心水輪觀 先作施無畏印。右手掌心觀◇字誦◇字。此咒一七遍。即展開五指。向下臨食器中觀。真言曰 「◇」曩 莫 三 曼 多 沒 馱 南 鑁 次勸請(用堅實合掌) 至心謹請 摩訶迦羅 大黑天神 與諸眷屬 來降於此 受此供養(三遍) 真言曰 「◇」 唵 摩 訶 迦 羅 耶 曳 醯 呬(三反普印明) 以二空招之(三反) 次閼伽(取散杖誦闕伽明於座前灑之三遍) 次華座(取一房花誦花座明置於座所或亦用印明) 次塗香 次華鬘 次燒香 次飲食(先果子次酒次飲食) 次燈明 次銀錢(或加用幣帛)次普供養(如十八道也) 次贊印(用普諸天贊) 次諦緣度(用普印) 次心經(用普印) 次隨意祈願 次根本印真言(同印) 次念誦(極少百遍) 次閼伽(如先) 次啟白(用普印)所設供養 可笑粗惡 攀緣覺觀 多不如法 惱亂冥眾 唯願慈悲 布施歡喜 次禮拜 次撥遣 右手作拳。以大指捻頭指。仰掌彈指作聲七遍是也。真言曰 「◇」 唵 拔 折羅(二合) 母 乞叉(二合) 穆 次護身(三部被甲如先) 次著座 諸天贊 「◇」 阿 演 都 泥 縛 左 誐 素羅 緊 那 黎「◇」 捺羅(二合) 娑 羯 羅 娜 臾 缽羅(二合) 縛 羅「◇」 達 么 枳里(二合) 多 地 伽 羅 尾 達 么「◇」左 缽羅(二合) 娑 么 操 企也(二合) 儞 銘 多 「◇」 部 多 銘 多 缽羅(二合) 迦 舍 夜 怛 儞 賀「◇」 室羅(二合) 摩 拏 也 馱 [ 牟* 含] 大黑天神法(終)切雲褰(舉奠反衣後也)裙(欺文反裳也)和名雲臀(從軍反訓雲井左良比)亦雲裙(音裙訓雲古呂毛乃須祖亦雲古呂毛乃惠利)承安三年二月十八日。於醍醐寺勝俱胝院之東坊。二個日書寫了永正三年丙寅二月二日。於上醍醐寺寂靜院。谷行樹院澄惠法印傳授畢 快瑜明和元年甲申仲秋二日。以或古本謄寫一挍了 沙門智好享和改元秋八月後五日。

C. 「烏紗帽」這個詞什麼時候出現的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

D. 六臂黑瑪哈嘎拉的大黑天

大黑天身藍黑色,體形矮短肥大而立,雖為怖畏像但無凶惡,相貌可愛,為一面二臂,其三目圓赤,張口咬嚙利牙,顰眉忿恨,頭戴五骷髏佛冠,須發紅赤上揚,項掛五十滴血人頭,右手持金剛鉞刀,左手持一切怨魔血滿頭器(嘎巴拉),二臂肘上橫捧一杖刀,刀內隱有神兵無數,以虎皮為裙,披六種骨珠瓔珞蛇寶裝飾其身,其上方為大鵬,右側黑色鳥,左側青鐵狼,前方黑人,後方黑犬,此數物共圍繞之。怖畏像或者稱降魔像的取材是以現世最可怖的血肉人獸與最晦暗的色彩,來象徵魔障與降魔者的法力。頭戴五瓣的骷髏佛冠代表著調伏心識的五障或五蘊諸毒。身上所佩掛的五十顆人首項環,代表梵文的五十個字母,也就是象徵伏魔的真言咒語。駭人的盛血頭顱器「嘎巴拉」代表生命的執著,金剛鉞刀是為了伏惡除障。腳下所踐踏的是我們內心的三毒四魔。
大黑天除手持鋮刀與嘎巴拉碗外,雙臂上還橫置一杖,使戰神色彩更濃。發髻為蛇纏柱狀,中間半阿彌陀佛像,怒目張牙俯視。大黑天鼓腹屈膝而立,項掛人首項鏈,下身著裙,雙腿粗短、下踏一仰面人。蓮座表面打磨十分光滑,具有這一時期藏南作品的特徵。單層覆蓮,蓮瓣窄辰,其尖上卷,下緣有一圈藏文,譯文為:「金剛空行變化身,具備五智勝者之體黑如迦吉祥大黑天帳護王。」
大黑天金剛佛有個迷人的傳說。據古傳:凡間有一種蛇修煉成精後能呼風喚雨。一天盛夏,蛇精讓晴朗的天空, 黑雲密布,雷鳴暴雨,釋迦牟尼(如來佛)得知凡間遭受水災是蛇精作怪,就點化大黑天戰神降伏蛇精。
大黑天又稱「瑪哈噶拉」,是梵語的音譯,藏名為「滾波恰珠巴」,據言為大日如來降魔時所化現的,其形象有二臂、四臂、六臂數種。
大黑天是西藏最為人所熟知的保護神之一。據說他曾被觀音馴服過,有時又被看作是菩薩的忿怨身。他通常作為戰神的形象出現。
瑪哈嘎拉為藏傳佛教護法之主尊。其形像頗多,性質皆異,茲分述如下:
二臂瑪哈嘎拉
薩迦派二臂大黑天,又名刑罰主大黑天,由元代八思巴帝師傳入宮廷。一面二臂,頭戴五骷髏佛冠,須發紅赤上揚,身藍黑色,右手持金剛鉞刀,左手持顱器,兩手捧杖刀,刀內隱有神兵無數。主要在保護喜金剛行者。
二臂大黑天乃普賢王如來所化現之智慧護法,是普賢王如來的忿怒化身相,可助修行人證入空性。其形像皆表法:黑色表堅貞不變,矮小表謙下、順從,健狀表勇猛主尊為寶藏大黑天,身後有火焰紋及豺狼、餓犬、鳥、屍首、惡鬼等圍繞。大黑天右手持金剛鉞刀與左手持嘎巴拉碗相交,一橫棒平置於其兩臂彎,站立於一橫卧的屍身上,象徵它是死亡之主。
呈現出忿兇相乃是降服自身心魔,象徵著無畏、無躊躇,自然而一貫地為眾生之解脫與利益而工作,無異是慈心、悲心的顯現。陰歷每月廿九日乃是瑪哈嘎拉及其眷屬與諸護法顯現於娑婆世界之日。在此日修瑪哈嘎拉法比在其他日子修瑪哈嘎拉更可獲得殊勝的成就,亦可以消除下一個月份的障礙;同樣的在年尾最後九天修瑪哈嘎拉法,也是為消除新一年所生的罪障,特別是嗔毒所造的業。故瑪哈嘎拉無異是慈心,悲心不離,也可以認為是三根本的化身。
二臂瑪哈嘎拉
二臂瑪哈嘎拉
二臂瑪哈嘎拉是噶瑪噶舉傳承第一護法,亦為噶舉最重要的護法。陰歷每月29日是瑪哈嘎拉及其眷屬與諸護法們顯現於娑婆世界的日子,若在此日修法,比其它日子更殊勝!
二臂大黑袍護法為噶瑪噶舉之事業護法,黑袍金剛護法是歷代噶瑪巴(大寶法王)的不共護法,誓願護持噶瑪巴宏揚佛法,故為噶瑪噶舉傳承推舉為第一護法。
黑袍金剛護法
四臂瑪哈嘎拉
四臂大黑天,傳為勝樂金剛之化身,身青藍,持杵、劍、戟及嘎巴拉,有雙身相者。主要護持大手印行者。
佛經中講:凡修勝樂金剛為本尊者,每日必供,可驅除修法時之魔障。
四臂大黑天乃勝樂金剛之護法。鳥鴉為其化身。
佛經中講:凡修勝樂金剛為本尊者,每日必供,可驅除修法時之魔障。
四臂瑪哈嘎拉
這尊大黑天像以鑌鐵鑄成,通身黑色,表徵密宗中降伏、調御之寓意,以應大黑天之名。造像卷發、須眉、寶冠、瓔珞、飄帶、蓮座等處鍍金,色彩對比鮮明,裝飾效果強烈,工藝獨特精湛。大黑天三目圓睜,卷雲狀須眉上指,怒發蛇卷,發髻中坐化佛一尊,下右手期克印式持銀制鉞刀,下左手托嘎巴拉碗,上右手持寶劍,上左手持戟,雙腿短小,踏人形象王神,全身披珠網瓔珞,帛帶飄舉,形象怒而不惡,神情憨態可掬。蓮座蓮瓣窄長,尖端飾曲卷象鼻花紋,是典型的明代蓮瓣樣式。座面居中鏨刻「大明永樂年施」漢文款,可知為明永樂時宮廷所造佛像珍品。
六臂瑪哈嘎拉
六臂瑪哈嘎拉原是印度教之魔神(一說即大黑天),觀音入其神識,故成佛教之護法、觀音之化身。平常隨侍觀音,具有息、增、懷、誅四種事業法。
六臂大黑天
此尊一面六臂,紅圓三目怒睜,身色黑藍,遍體發出烈火光焰,猙獰無比。身披一張白象皮,象頭朝下,四腿搭在兩肩和雙腿後。最上右手向上抓著象腳,左手拿三叉戟,中間兩只手,右手拿骷髏鼓,左手拿索子,主臂兩手拿髑髏碗和月刀。尊身上除了象皮,脖子上青蛇、項鏈,腳脖和手腕上還纏著白蛇,象徵著把龍王和葯叉都降服,腰間圍著虎皮裙,環繞著顆顆人頭。
此尊雖然有六條胳膊,但只有兩條腿,右屈左展,跨在一頭仰卧的白象身上,白象左手拿著髑髏碗,右手拿著大蘿卜。據說這象王也是個財神,非常凶暴,後來被瑪哈嘎拉降服了。
據觀音菩薩所發深宏誓願,修持六臂瑪哈嘎拉能降服和救度末法時期中逐漸惡化之眾生;能庇護眾生,脫離中陰身之苦;能解除眾生生活的艱困及貧窮,圓滿眾生一切善願。瑪哈嘎拉是佛法中最重要之智慧護法,宜秘密供養、修持,則其加持迅速,日夜不斷。
六臂瑪哈嘎拉分黑、白等。黑色為香巴噶舉、覺囊及格魯派之主護法,手持鉞刀、小鼓、人骨念珠及顱器、三叉、金剛繩。
六臂黑瑪哈嘎拉,為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的化身。因菩薩思維眾生難度之因, 皆由魔所纏擾,於是化現瑪哈嘎拉伏魔本尊,內懷徹骨之大悲,外現無比之威猛。平常隨侍觀音,三十二應救苦救難,據香巴噶舉傳承,此尊兼具息、增、懷、誅四種事業。為黃教格魯巴主要的護法神。
六臂白瑪哈嘎拉,藏召貢波伊星諾布,譯為如願王依怙尊。原來是為香巴噶舉的主要護法,後來薩迦(花教)貢噶蘇南得到傳承,亦成薩迦之寶。白瑪哈嘎拉之剎土位於在印度大屍陀林中,毗那夜迦(象頭天,大自在天長子)亦屬其所管轄,主要是福、祿、壽、財富,重是在增法,為財神屬性。凡正信行者有所祈求時,無不如願滿足。
白色六臂大黑天,為財神之一,手持摩尼寶、鉞刀、小鼓及三叉、顱器等,威神甚大。
六臂白瑪哈嘎拉
佛陀在世時,一次 在印度羅潔斯坦的一個小村落,有一名印度舞者,對佛陀生起無上信心,以上好的音樂、歌曲及禮贊文來供養佛陀。
當佛陀入涅盤六百年後,這位舞者轉生為一印度青年名為夏瓦立巴(84位成就者之一),有一次在無人森林內,進入甚深三昧禪坐,他看到虛空中出現一手鼓,而瞬間智慧的護法六臂瑪哈嘎拉示現,親傳心咒給夏瓦立巴,由於夏瓦立巴的才智及苦修,他的修行生活如日月般燦爛,之後到南印度一座名山,在那兒觀音菩薩及金剛亥母、度母及其他本尊均親傳他各種殊勝法門。一千年後,一名印度行者強巴貝巴,在西藏靜坐禪修,有了一些成就,但對於覺性之真實義尚未能完全證悟。便向本尊祈請示現,告知:「你需前往成就者夏瓦立巴處跟隨他學習。」於是強巴貝巴於夏瓦立巴處得到了甚深大手印法門,並且體驗覺性,如同藍天般清明。
強巴貝巴於21天的禪修中,圓滿了六臂瑪哈嘎拉法門。並寫下許多六臂瑪哈嘎拉的殊勝儀軌。
雖然在西藏有許多翻譯六臂瑪哈嘎拉的大譯師,但是唯一承續者為瓊玻納爵(香巴嘎舉的祖師),瓊玻納爵於52歲時到達尼泊爾,並於50年中不斷往返西藏、尼泊爾及印度之間,跟隨150位成就上師修學佛法。並且圓滿他們所傳的法教,當他欲返回西藏時,遂將所有財物供養強巴貝巴,並且說道:「西藏是非常貧窮,請您賜予一些法門,來改善一切,並且可以增長財富資糧。」
於是強巴貝巴便告訴瓊玻納爵,關於六臂瑪哈嘎拉生起之緣起故事,並且說:「它是慈悲的大黑天,你越依賴它,你的善願越會圓滿達成。你越念及它,你的障礙便將清凈消除,如果你向它虔誠祈請,即使你未能成就其法門,他也將慈悲示現。」「即使你只有達到六臂瑪哈嘎拉世俗諦之成就,卻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善果,我所給予你的護法就如同如意寶一般」
紅棒瑪哈嘎拉
本是薩迦派主要的護法神,亦是本尊歡喜金剛的護法。上方是上師金剛總持與薩迦五祖師,右方是本尊喜金剛,左方是上樂金剛,次右為四臂伏魔金剛手,次左為三頭六紅馬頭明王。右二為空行卡雀母,左二為作明佛母。
紅棒瑪哈嘎拉
紅棒瑪哈嘎拉,身形矮胖,身黑色,一面二臂,三目圓睜,右手持鉞刀,左手持顱器,有一紅棒橫放置雙臂之中,人骨飾瓔珞為具足庄嚴,身著虎皮裙,雙足站於天魔背上,安住在智慧烈焰中。四周有其眷屬等圍繞,如欸(ǎi)嘎乍紀、四臂欲界天母、屍陀林主等等。
嘉祥寺神愷記
大黑天神者,大自在天變身也,五天竺並吾朝諸伽藍等皆所安置也。有人雲:大黑天神者,堅牢地天化身也。伽藍安之,每日所炊飯上分供養此天,誓夢中語詞之中曰:「若吾安置伽藍,日日敬供者,吾寺中令住眾多僧,每日必養千人之眾,乃至人宅亦爾也。若人三年專心供吾者,吾必此來,供人授與世間富貴乃至官位爵祿。應唯悉與焉。吾體作五尺,若三尺若二尺五寸亦得通免之。膚色悉作黑色,頭令冠烏帽子悉黑色也,令著褲驅褰不垂,令著狩衣,裙短袖細。右手作拳令收右腰,左手令持大袋。從背令懸肩上其袋之色為鼠毛色,其垂下裎余臀上。如是作畢,居大眾食屋禮供者,堂屋房舍必自然之榮,聚集湧出。又若人常持念吾咒,四季大備餚膳酒羹飯食乃至百味,以五更時不知眾多人供吾者,決定與富。其咒曰:唵密止密止舍婆隸多羅羯帝娑婆訶。」
印者,二手內縛舒二地二水,來去是也。供養印者用常途法。禮供人者,必於此神成父母之想,於三寶成外護,於眾人成父母故也。余久聞天竺土風並吾當朝土風。諸寺安此天莫非豐饒。因之為斷後輩之疑,以野客夢事引尋貽之焉。
大黑天神法,師雲:「此最秘密也。不入室弟子不可傳受。千金莫傳努力贊(天贊)。 」
大黑天神者,貽藏界梵號雲摩訶迦羅天,亦雲大黑天神。用普印,三摩耶形劍,青色三面六臂,前左右手橫執劍左次手執人頭(取髻提也)右次手執羊牝,次左右象皮張背後,以髑髏為瓔珞也,故本雲黑淺色也。仁王經良賁疏雲:言塳間者,所住處也。言摩訶者,此翻雲大。言迦羅者,此雲黑天也。上句梵語,下句唐言。大黑天神斗戰神也(既然經書上有此記載,那麼可以說,斗戰神佛應當是指大黑天而不是孫悟空,孫悟空只是吳承恩筆下虛構的人物,歷史上根本沒有此人,又怎會有這樣的一位佛呢?中央台的百家講壇對此已經做了詳述)。若禮彼神,增其威德,舉事皆勝,故向祀也。何以知者?三藏引別梵策雲:孔雀王經說,烏屍尼國國城東,有林名奢摩奢那,此雲屍林,其林縱橫滿一由旬,有大黑天神,是摩醯首羅變化之身,與諸鬼神無量眷屬,常於夜間遊行林中,有大神力,多諸珍寶,有隱形葯有長年葯,遊行飛空,諸幻術葯與人貿易,唯取生人血肉,先約斤兩而貿葯等。若人慾往,以陀羅尼加持其身,然往貿易。若不加持,彼諸鬼神,乃自隱形盜人血肉,令減斤兩,即取彼人身上血肉,隨取隨盡,不充先約,乃至取盡一人血肉,斤兩不充葯不可得。若加持者貿得寶貝及諸葯等,隨意所為皆得成就。若向祀者,唯人血肉也。彼有大力即加護人,所作勇猛斗戰等法皆得勝也。故大黑天神即斗戰神也。此天即七母天為眷屬(雲雲)有七姊妹者。一左閉拏,二嬌吠哩,三吠瑟拏微,四嬌么哩,五印荼里,六勞荼里,七末羅呬弭,是七名皆是真言也。大日經疏雲:荼(tú,苦毒)吉尼真言,此是世間有造此法術者,亦自在咒術能知人慾命終者,六月即知之。知已,即作法取其心食之。所以爾者人身中有黃,所謂人黃猶牛有黃也。若得食者能得極大成就。一日周遊四域,隨意所為皆得。亦能種種治人,有嫌者以術治之極令病苦,然彼法不得殺人,要依自計方術。人慾死者去,六月即知之。知已以術取其心,雖取其心然有法術。要以余物代之,此人命亦不終,至合死時方壞也。大都是夜叉大自在,於世人所說大極,屬摩訶迦羅,所謂大黑神也。毗盧遮那以降伏三世法門,欲除彼故化作大黑神,過於彼無量示現,以灰塗身在曠野中,以術悉召一切法成就乘空履水皆無礙諸荼吉尼而訶責之:「猶汝常啖人故,我今亦當食汝,即吞啖之,然不令死彼,伏已放之悉令斷肉。」彼白佛言:「我今悉食肉得存,今如何自濟?」佛言:「聽汝食死人心。」彼言:「人慾死時,諸天夜叉等知彼命盡,爭來欲食,我雲何得之?」佛言:「為汝說真言法及印:六月未死即能知之。知已,以法加護勿令他畏得損,至命盡時聽汝取食也,如是稍引令得入道故。」有此真言訶唎(二合訶定行利垢)訶(行除彼邪術之垢也)。瑜只經疏雲:吽迦羅(名降三世降伏義)迦羅(又雲黑暗)。大日經疏雲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又雲大暗夜天,以迦羅翻黑暗。仁王疏雲:摩訶迦羅神(雲雲)。摩訶迦羅用普印,唵摩訶迦羅野娑婆(二合)賀。(引)南海傳雲:又復西方諸大寺處,咸於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雕木表形,或二尺三尺為神王狀,坐把金囊卻踞小床,一腳垂地每將油拭黑色為形,號曰莫訶呵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雲:是大天之部屬,性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秏,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於前。曾親見說大涅盤處般禪那寺,每常僧食一百有餘。春秋二時,禮拜之際不期而至,僧徒五百臨中忽來,正到中時無宜更煮,其知事人告廚家曰:「有斯倉卒事欲如何?」於時有一凈人老母而告之曰:「此乃常事無勞見憂。」遂乃多然香火盛陳祭食,告黑神曰:大聖涅盤爾徒尚在,四方僧至為禮於聖蹤,飲食供養勿令闕乏。是仁之力幸可知時,尋即總命大眾令坐,以寺常食次第行之,大眾咸足,其餐所長還如常日,咸皆唱善贊天神之力,親行禮覲,故睹黑神。見在其前食成大聚,問其何意報此所由?淮北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者效驗,神道非虛。大覺寺目真鄰陀龍,亦同斯異矣。

E. 日本帽子

在日本叫烏帽子,上身是圓領袍
中國有烏紗,「所謂『烏紗』,即黑色的麻紗所織的布,古代常作為頭巾或襆頭(一種冠名),『烏紗帽』之名,最早見於南朝劉宋時……《宋書》的作者沈約是將它列入『服妖 』即奇裝異服之內,予以抨擊的。在這以後,除了隋代初年曾因『高祖常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隋書·禮儀志七》),成為官帽之外,長期都不是官帽,而是平民所用的便帽……在白居易的《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妓女頭戴烏紗帽;在《水滸傳》第七十回中,梁山好漢之一的聖手書生肖讓也戴著烏紗帽。只是在明代,烏紗帽才成為官帽」

F. 日本盔甲的介紹

日本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成型鎧甲,誕生於三世紀後半開始的古墳時代。這一時代,正好是「騎馬民族征服」的時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陸各騎馬民族沒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屬的小片連綴而成,偶爾也使用來料較豐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掛甲(見右圖)。所謂掛甲,是指用繩索穿連並且層疊甲片,下一片總要覆蓋上一片的底端,從而形成下層寬於上層的綴甲樣式。中國古代的掛甲也很多,據專家考證並且復原的商周時代的車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掛甲。但是中國的掛甲逐漸減少,終於被棉襖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掛甲(廣義上的)卻一直占據著鎧式的主導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掛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
掛甲的主體,也即防護身體的部分,是呈環狀覆蓋,然後在胸前系帶固定的。腰部連綴較松,便於活動。此外,用懸緒和受緒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體看起來,有點象是背心(笑)。
大概是向中國學習吧,八世紀前半開始的奈良朝,出現了兩當(裲襠)式的掛甲,肩上的緒不分懸、受,而是合為一體,套頭穿著,開叉和引合的緒在兩邊肋部。
奈良朝的武官標准朝服是:頭戴襆頭,身著兩當式掛甲,條帶束腰,草摺分成數塊,腳著烏皮靴。到了近世,這種原始形制的掛甲已經從戰場上消失了,只作為儀式、雅樂某些參與成員的服裝而存在。
從古墳到奈良時代,棉襖甲也同樣存在著。所謂棉襖甲,是指甲片直接縫合在襯里上,相互間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疊。中國歷史上,棉襖甲所佔比重逐漸增大,到了火器出現以後尤其如此。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綴鐵釘的甲式,就是棉襖甲的最終形態。左圖是掛甲和棉襖甲時代常見的兩種盔式。
最後,還有一種短甲(見右上),是將皮革連綴成整體,保護住胴體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臘、羅馬的甲式比較相似。這種甲式,在東亞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僅知道中國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灣高山族人使用過這種甲式。 大鎧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它大約誕生於平安中期,到鐮倉末和室町初達到大成。室町幕府後期,因為戰爭的頻繁化和平民化,火葯武器的引進等種種原因,大鎧的地位逐漸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右邊這幅圖並不是真正的大鎧,而是當代作為藝術品製作的十比一的大鎧模型。這件「緋色威之鎧」,究其形制,是屬於江戶以後的裝飾性甲胄,和真正大鎧繁盛時代、實用化時代的形制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也好,正好用它來對比,更方便說明真正大鎧的樣子。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鎧誕生以後,習慣稱之為兜或缽。日本的兜獨具特色,是用長條狀的竹、皮、鐵等紮成,再環向固定,並上漆,通過這樣的步驟做成的。到了平安時代,出現了最日本化的「沖角付胄」(見中下圖)。而大鎧,乃至於後來具胴、具足時代,各種形形色色的頭盔樣式,都是從這種「沖角付胄」變化而來的。
請對照左下圖這具筋兜,這是當世具足的兜,但是除了天辺封死,和吹返縮小外,和大鎧的兜沒有太大區別。大鎧誕生之初,在「沖角付胄」的基礎上,其所鑲之鐵釘變大,產生了「嚴星之胄」,也就是後來星兜的雛形。而鋂(應寫作左革右每,中文和現代日文都無此字,故暫時用鋂字來代替)的覆頰部分翻轉,變為吹返,眉庇變大——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
兜非完全的半圓形,腦後微凸,頂上有口,稱為「天辺」——古人在戴盔前是要先戴上烏帽子的,烏帽子上部扭折後,從天辺伸出,如一個上尖下圓的桃子狀(看圖片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那是黑色的纓子)。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條下端呈花瓣狀的條形加固帶,稱為「篠垂」。「眉庇」上飾以華彩,並裝有可拆卸式的前立。
也許因為盔頂要開口塞烏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象其它各國的頭盔一樣,把裝飾品放置在頭頂,就只好獨辟蹊徑,插置於頭盔的各個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稱為「前立」,在左右的稱為「脅立」,在後的稱為「後立」。就算後來天辺沒有了,也只有一小部分頭盔在頂上加裝飾,稱為「頂立」。
大鎧時代,最常見的裝飾是前立,最常見的前立是「鍬形」。鍬形種類樣式很多,初期則多作狹長形,裝在雕鏤精美的「鍬形座」上面。後來鍬形座乾脆做成獸頭狀,稱為「獅嚙」。兜上的吹返非常大,並飾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狀物,這種裝飾在整套大鎧的各個部位都可能出現,稱為「居文金物」。鋂分多層(一般為五層,稱為五枚綴),最上連接兜的,叫「缽付之板」,下面分別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為「菱縫之板」。武士們割據相爭的時代,是沒有統一鎧甲制服的,所以為了區別陣營,笠印和笠標就先後出現。大鎧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腦後結以笠印,因此即使沒有笠印,笠印付環和其上的「緒」(繩帶)結成總角,還是都要保留的。
大鎧的主要質地是竹、革,間亦用到金屬。胴甲分連綴的胸板、主體的沖胴,以及後背的逆板等數部分,連綴成一個整體。除去用緒通過胸板在肩上打結外,還圍攏身體,在一側(一般是左側)用「脅楯」來固定。脅楯包括兩部分,上面的壺板,和下面的草摺——這草摺,和聯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樣的,結束以後,可以很完美地成為一個整體,另外它還單獨有一個名字,叫作「馬手」。
和此後的具足等鎧式不同,胸前所垂掛的兩條甲片——「栴檀板」與「鳩尾板」是大鎧最明顯的標志。而如此明顯地左右不對稱,在各國的古代盔甲樣式中都比較罕見,也正體現了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吧。「栴檀板」防護右胸,較寬且長,一般明顯地體現出連綴的甲片;「鳩尾板」防護左胸,較短且狹,一般蒙以布帛,除鑲邊外呈色調素潔的一個整體。兩片甲板都只有頂端與胴甲主體相連,隨著人的活動,會左右變換位置。據說現代人做過實驗,當武士伸長左臂,側身拉弓放箭的時候,鳩尾板正好遮蓋住心口;而當在馬上用右手揮舞太刀的時候,栴檀板也可以防護最大的破綻——右胸或右肋。因此,這兩片甲板的出現,不僅僅因為裝飾和美觀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
肩部連系前後胴甲的除了「緒」以外,還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馬手袖」)頂部的「袖之冠板」,以緒相連。胴甲下面連綴草摺,分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後部的引敷三個部分。
通過左圖,大家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兜的分解,和甲的連綴形制。
請回過頭來,再看上面的那幅圖。首先,大鎧除去存在的最後階段,一般沒有很華麗的前立,既然已經有了鍬形,再加金色龍形前立,多少有點不倫不類。其次,喉倫(護頸)和脛當(護大腿),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鎧上是沒有的。大鎧以外的防護,只有籠手(防護小臂)、手甲(防護手背)、臑當(防護小腿)而已。穿大鎧的武士,一般著馬上沓,是以麻或草編織的鞋子,鞋面覆以毛皮。
大鎧從產生到在實戰中消亡,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他的形制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我們將在下講中詳細介紹其演變。但是,突然想到,央視的電視劇集《三國演義》中,竟然給曹操和周瑜的頭盔上加了鍬形,給他們套上陣羽織,或者胸前也垂兩塊板,真是怪異莫名。設計者也許認為這樣好看吧,但這些部件都是日本盔甲所專有的,照搬過來實在不妥啊! 胴丸出現於平安中期,來源於掛甲,初始時,是下級武士著用的鎧甲式樣。
初始胴丸是沒有袖甲和胸前那兩塊「栴檀板」、「鳩尾板」的變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紐、主體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縫板所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鎧要簡單很多。
以前,經常會把胴丸和腹卷尤其是上腹卷搞混,其實它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胴丸在左側束扎,而腹卷是在背後結紐的。胴丸的甲片數量是有規定的,一般為前立舉二段、後立舉三段、長側四段、草摺八間四段。
在平安時代的繪畫中可以看到穿著胴丸的武士的形象:頭戴無前立的星兜或者烏帽子,身著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籠手,光腿無褲套脛巾,赤足。所有這種形象的,都是騎馬武士的郎從,也就是後來的足輕階級。
胴丸剛出現的時候,為竹、皮質地的輕武裝,裸足的下級武士專用,多為粗製濫造的產品。到了鐮倉時代,部分上級武士也為了追求輕便而使用胴丸,當然,他們的裝備是和普通卒子不同的:鍬形前立星兜,精緻的胴丸,有袖甲,皮籠手,著臑當和皮沓——最重要的是,他們騎馬。
南北朝時代,胴丸終於上升為重武裝,並且在上級武士中逐漸流行開來。因為新時代的戰斗模式,已經從舊的以騎射為主體,變成在復雜的地形中大規模集團接近戰為主體。因此,胴丸變成了騎乘和步戰兩用的重要甲式。
佩楯(最早是在褲子大腿處縫以皮片)出現了,太刀和剃刀被普遍使用。用來胸前結緒的非常藝術化的杏葉也出現了(見左下圖)。現在藏於春日大社中的,據傳是楠木正成使用過的黑韋縅胴丸,是日本的國寶。
腹當最早出現於鐮倉後期,作為用料儉省的下卒輕武裝,被廣泛運用。一直到室町中期,腹卷依然保持它最初的形態(它的改進型獨立分類變成了腹卷),無袖,背後沒有防護。足輕、射手廣泛使用,而上級武士只作為臨時輕武裝(比如防身、臨時巷道混戰),才偶爾使用。到了室町後期,大批鎖腹當出現。所謂鎖腹當,就是用大片的皮革連綴成甲,工藝更加簡化(參見左圖)。
江戶以後的很多當世具足,都受腹當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西洋鎧甲傳入以後,後開口的式樣日益增多(當然,當世具足背後也是有防護的)。比如桶側胴、佛胴、雪雪下胴、南蠻胴等。馬鎧札、魚鱗札等甲片連綴法,也直接來自於鎖札法。

G. 盔甲的日本文化

日本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到今天為止,各處神社、博物館,甚至於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豐富的古代各個時期的鎧甲和武器,其數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謂世界之最。有人說,這是武士道精神的體現,但我卻認為陳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書中,對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結論,才是形成這一獨特現象的主要原因。陳先生認為,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國家,因為日本的知識很多來自外國(主要是中國),這些知識和其本土文化相結合,才形成所謂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當初遣唐使冒著生命危險,千里跋涉來到中國,獲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識,因為來之不易,從而逐漸轉化為日本人對各種敝帚的極度自珍。不僅僅體現在武具上面,中國古代相當多亡軼的書籍,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證。此外,陳先生還認為,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血源的民族。從這一判斷可以導出,因為鎧甲和武器往往作為武士家族的傳家之寶,成為高貴血源的象徵,所以會被廣泛地收藏並保護起來。
日本鎧甲形制
日本鎧甲形制是非常獨特的,而日本人對其傳統鎧甲各分解部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和細致——不過,必須要了解其產生和發展過程,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其特點。
日本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成型鎧甲,誕生於三世紀後半開始的古墳時代。這一時代,正好是「騎馬民族征服」的時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陸各騎馬民族沒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屬的小片連綴而成,偶爾也使用來料較豐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掛甲(見右圖)。所謂掛甲,是指用繩索穿連並且層疊甲片,下一片總要覆蓋上一片的底端,從而形成下層寬於上層的綴甲樣式。中國古代的掛甲也很多,據專家考證並且復原的商周時代的車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掛甲。但是中國的掛甲逐漸減少,終於被棉襖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掛甲(廣義上的)卻一直占據著鎧式的主導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掛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 掛甲的主體,也即防護身體的部分,是呈環狀覆蓋,然後在胸前系帶固定的。腰部連綴較松,便於活動。此外,用懸緒和受緒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體看起來,有點象是背心(笑)。
大概是向中國學習吧,八世紀前半開始的奈良朝,出現了兩當(裲襠)式的掛甲,肩上的緒不分懸、受,而是合為一體,套頭穿著,開叉和引合的緒在兩邊肋部。
奈良朝的武官標准朝服是:頭戴襆頭,身著兩當式掛甲,條帶束腰,草摺分成數塊,腳著烏皮靴。到了近世,這種原始形制的掛甲已經從戰場上消失了,只作為儀式、雅樂某些參與成員的服裝而存在。
從古墳到奈良時代,棉襖甲也同樣存在著。所謂棉襖甲,是指甲片直接縫合在襯里上,相互間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疊。中國歷史上,棉襖甲所佔比重逐漸增大,到了火器出現以後尤其如此。我們還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綴鐵釘的甲式,就是棉襖甲的最終形態。左圖是掛甲和棉襖甲時代常見的兩種盔式。
最後,還有一種短甲(見右上),是將皮革連綴成整體,保護住胴體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臘、羅馬的甲式比較相似。這種甲式,在東亞是比較少見的,僅知道中國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灣高山族人使用過這種甲式。 大鎧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它大約誕生於平安中期,到鐮倉末和室町初達到大成。室町幕府後期,因為戰爭的頻繁化和平民化,火葯武器的引進等種種原因,大鎧的地位逐漸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右邊這幅圖並不是真正的大鎧,而是當代作為藝術品製作的十比一的大鎧模型。這件「緋色威之鎧」,究其形制,是屬於江戶以後的裝飾性甲胄,和真正大鎧繁盛時代、實用化時代的形制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也好,正好用它來對比,更方便說明真正大鎧的樣子。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鎧誕生以後,習慣稱之為兜或缽。日本的兜獨具特色,是用長條狀的竹、皮、鐵等紮成,再環向固定,並上漆,通過這樣的步驟做成的。到了平安時代,出現了最日本化的「沖角付胄」(見中下圖)。而大鎧,乃至於後來具胴、具足時代,各種形形色色的頭盔樣式,都是從這種「沖角付胄」變化而來的。
請對照左下圖這具筋兜,這是當世具足的兜,但是除了天辺封死,和吹返縮小外,和大鎧的兜沒有太大區別。大鎧誕生之初,在「沖角付胄」的基礎上,其所鑲之鐵釘變大,產生了「嚴星之胄」,也就是後來星兜的雛形。而鋂(應寫作左革右每,中文和現代日文都無此字,故暫時用鋂字來代替)的覆頰部分翻轉,變為吹返,眉庇變大——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
兜非完全的半圓形,腦後微凸,頂上有口,稱為「天辺」——古人在戴盔前是要先戴上烏帽子的,烏帽子上部扭折後,從天辺伸出,如一個上尖下圓的桃子狀(看圖片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那是黑色的纓子)。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條下端呈花瓣狀的條形加固帶,稱為「篠垂」。「眉庇」上飾以華彩,並裝有可拆卸式的前立。
也許因為盔頂要開口塞烏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象其它各國的頭盔一樣,把裝飾品放置在頭頂,就只好獨辟蹊徑,插置於頭盔的各個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稱為「前立」,在左右的稱為「脅立」,在後的稱為「後立」。就算後來天辺沒有了,也只有一小部分頭盔在頂上加裝飾,稱為「頂立」。
最常見的裝飾
大鎧時代,最常見的裝飾是前立,最常見的前立是「鍬形」。鍬形種類樣式很多,初期則多作狹長形,裝在雕鏤精美的「鍬形座」上面。後來鍬形座乾脆做成獸頭狀,稱為「獅嚙」。兜上的吹返非常大,並飾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狀物,這種裝飾在整套大鎧的各個部位都可能出現,稱為「居文金物」。鋂分多層(一般為五層,稱為五枚綴),最上連接兜的,叫「缽付之板」,下面分別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為「菱縫之板」。武士們割據相爭的時代,是沒有統一鎧甲制服的,所以為了區別陣營,笠印和笠標就先後出現。大鎧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腦後結以笠印,因此即使沒有笠印,笠印付環和其上的「緒」(繩帶)結成總角,還是都要保留的。
主要質地
大鎧的主要質地是竹、革,間亦用到金屬。胴甲分連綴的胸板、主體的沖胴,以及後背的逆板等數部分,連綴成一個整體。除去用緒通過胸板在肩上打結外,還圍攏身體,在一側(一般是左側)用「脅楯」來固定。脅楯包括兩部分,上面的壺板,和下面的草摺——這草摺,和聯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樣的,結束以後,可以很完美地成為一個整體,另外它還單獨有一個名字,叫作「馬手」。
和此後的具足等鎧式不同,胸前所垂掛的兩條甲片——「栴檀板」與「鳩尾板」是大鎧最明顯的標志。而如此明顯地左右不對稱,在各國的古代盔甲樣式中都比較罕見,也正體現了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吧。「栴檀板」防護右胸,較寬且長,一般明顯地體現出連綴的甲片;「鳩尾板」防護左胸,較短且狹,一般蒙以布帛,除鑲邊外呈色調素潔的一個整體。兩片甲板都只有頂端與胴甲主體相連,隨著人的活動,會左右變換位置。據說現代人做過實驗,當武士伸長左臂,側身拉弓放箭的時候,鳩尾板正好遮蓋住心口;而當在馬上用右手揮舞太刀的時候,栴檀板也可以防護最大的破綻——右胸或右肋。因此,這兩片甲板的出現,不僅僅因為裝飾和美觀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
肩部連系前後胴甲的除了「緒」以外,還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馬手袖」)頂部的「袖之冠板」,以緒相連。胴甲下面連綴草摺,分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後部的引敷三個部分。
通過左圖,大家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兜的分解,和甲的連綴形制。
請回過頭來,再看上面的那幅圖。首先,大鎧除去存在的最後階段,一般沒有很華麗的前立,既然已經有了鍬形,再加金色龍形前立,多少有點不倫不類。其次,喉倫(護頸)和脛當(護大腿),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鎧上是沒有的。大鎧以外的防護,只有籠手(防護小臂)、手甲(防護手背)、臑當(防護小腿)而已。穿大鎧的武士,一般著馬上沓,是以麻或草編織的鞋子,鞋面覆以毛皮。
大鎧從產生到在實戰中消亡,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他的形制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我們將在下講中詳細介紹其演變。但是,突然想到,央視的電視劇集《三國演義》中,竟然給曹操和周瑜的頭盔上加了鍬形,給他們套上陣羽織,或者胸前也垂兩塊板,真是怪異莫名。設計者也許認為這樣好看吧,但這些部件都是日本盔甲所專有的,照搬過來實在不妥啊! 胴丸出現於平安中期,來源於掛甲,初始時,是下級武士著用的鎧甲式樣。初始胴丸是沒有袖甲和胸前那兩塊「栴檀板」、「鳩尾板」的變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紐、主體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縫板所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鎧要簡單很多。
以前,經常會把胴丸和腹卷尤其是上腹卷搞混,其實它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胴丸在左側束扎,而腹卷是在背後結紐的。胴丸的甲片數量是有規定的,一般為前立舉二段、後立舉三段、長側四段、草摺八間四段。
在平安時代的繪畫中可以看到穿著胴丸的武士的形象:頭戴無前立的星兜或者烏帽子,身著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籠手,光腿無褲套脛巾,赤足。所有這種形象的,都是騎馬武士的郎從,也就是後來的足輕階級。
出現的歷史
胴丸剛出現的時候,為竹、皮質地的輕武裝,裸足的下級武士專用,多為粗製濫造的產品。到了鐮倉時代,部分上級武士也為了追求輕便而使用胴丸,當然,他們的裝備是和普通卒子不同的:鍬形前立星兜,精緻的胴丸,有袖甲,皮籠手,著臑當和皮沓——最重要的是,他們騎馬。
南北朝時代,胴丸終於上升為重武裝,並且在上級武士中逐漸流行開來。因為新時代的戰斗模式,已經從舊的以騎射為主體,變成在復雜的地形中大規模集團接近戰為主體。因此,胴丸變成了騎乘和步戰兩用的重要甲式。
佩楯(最早是在褲子大腿處縫以皮片)出現了,太刀和剃刀被普遍使用。用來胸前結緒的非常藝術化的杏葉也出現了(見左下圖)。藏於春日大社中的,據傳是楠木正成使用過的黑韋縅胴丸,是日本的國寶。
最早出現
腹當最早出現於鐮倉後期,作為用料儉省的下卒輕武裝,被廣泛運用。一直到室町中期,腹卷依然保持它最初的形態(它的改進型獨立分類變成了腹卷),無袖,背後沒有防護。足輕、射手廣泛使用,而上級武士只作為臨時輕武裝(比如防身、臨時巷道混戰),才偶爾使用。到了室町後期,大批鎖腹當出現。所謂鎖腹當,就是用大片的皮革連綴成甲,工藝更加簡化(參見左圖)。
江戶以後的很多當世具足,都受腹當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西洋鎧甲傳入以後,後開口的式樣日益增多(當然,當世具足背後也是有防護的)。比如桶側胴、佛胴、雪雪下胴、南蠻胴等。馬鎧札、魚鱗札等甲片連綴法,也直接來自於鎖札法。 發明
到了中世紀的封建時代,先有鎖子甲的發明,後來更推進到防護更全面的板甲。盔甲受重視的程度尤其在歐洲和日本等地。 鎖子甲在歐洲使用了約1000年,從十四世紀開始,發明了用熟鐵澆鑄的板甲,因為在甲胄關節處理的工藝不良,關節部分為鎖子甲代替,為板金甲與鎖子甲的混裝。到了15世紀與16世紀,甲胄關節處理工藝的改善,鍛打工藝的更精進,使軟鋼制全板甲出現成為可能。板金甲防護力比鎖子甲更優秀,且鎖子甲就跟穿一件厚外套一樣,其關節活動受到鎖子甲的影響,但板金甲的關節部分是可活動的,所以使用者行動比穿鎖子甲更為靈活。板金甲的胸甲厚約2mm,由軟鋼鍛打,其防護力可抵禦稱雄歐洲300年的英國長弓,在1415年Agincourt戰役與1513年Flodden 戰役,都可以看到長弓對板金甲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除了火槍或Arbalest(單兵用重十字繳盤弩,拉力約100公斤,每分鍾1箭,其代表為德國黑森弩兵)其他弓箭已經很難達到破甲的要求,經過了辯論,英國於1595年頒布了「終止長弓法令」,火器與長弓之爭,告一個段落。 對於騎士來說,盔甲是一項非常昂貴的負擔,除了自己本身需要裝備,其侍從也須全副武裝。一個地位重要的領主必須為眾多的騎士提供盔甲。在中古時代,製造盔甲是一項重要的商業,而使用盔甲的龐大市場也一直在增長。贏得勝仗的普通士兵,可以借著剝光死去的騎士屍體取得大量的盔甲並出售謀利。

H. 日本的成人禮是什麼

元服禮。

這天,年滿二十歲的日本男女青年,都要穿上漂亮的傳統和服或西裝,集合在市民會館前,舉行成人禮儀式,以慶祝自己被納入成年的行列。

有成人青年的家庭,一般都要舉行家庭慶祝會,或在餐廳舉行。各城鎮、鄉村的政府機構,也會在這天,把成人的青年集中起來,舉行慶祝活動。

在日本政府機構舉行的成人式活動中,日本政府官員除了祝賀、勉勵青年,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希望他們在今後不平坦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同時,還往往強調要珍視首次取得的選舉權。

(8)烏帽子的多少天擴展閱讀

古代日本,元服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請貴人為束發。

二、由大賓加冠。

1、由於封建等級地位的不同,加冠時又分為用冠和用"烏帽子"(古代的一種禮帽)兩種。平安時代,官職三位以上和四、五位中經特殊允許可以進入清涼殿的人,加冠時方可用冠;

2、六位以下沒有上殿資格的人則用烏帽子。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鐮倉幕府時期(1185-1333年),冠禮時,一般用烏帽子而不用冠了,所以成年式又叫"烏帽子祝"。

3、歷史進入16世紀,用烏帽子加冠的儀式只限於貴族上層社會和神職人員,而其他人只剃去額上頭發,留下名為"月代"的發式(原來那種剃光前額的發式叫做「月代」),就算成年。

三、著成人服裝。近代,在平民百姓中尚出現了以系兜襠布祝賀成年的禮儀。孩子到了13歲左右,母親的親屬贈其漂白布或紅布表示祝賀。

日本仿效我國舊禮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十一年(西元683年)。按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冠日多選甲子、丙寅吉日,特別以正月為大吉。

1948年,日本政府根據民俗規定滿20歲的人要過「成人式」,目的是要讓青年意識到自己已成為社會的正式成員。

I. 為什麼烏紗帽是名稱

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比喻官位。 [編輯本段]【記載】1.帽名。 東晉 成帝 時宮官著烏紗帢。 南朝 宋 始有烏紗帽,直至 隋 代均為官服。 唐 初曾貴賤均用,以後各代仍多為官服。《宋書·五行志一》:「 明帝 初,司徒 建安 王休仁 ……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 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烏紗帽》:「 武德 九年十一月, 太宗 詔曰:『自今已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宋 陸游 《探梅》詩:「但判插破烏紗帽,莫記吹落黃金船。」《西遊記》第八回附錄:「小姐一見 光蕊 人材出眾,知是新科狀元,心內十分歡喜,就將綉毬拋下,恰打著 光蕊 的烏紗帽。」參閱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厘革》。
2.指官位;領導地位。 明 馮惟敏 《清江引·八不用》曲:「烏紗帽,滿京城日日搶,全不在賢愚上……誰是誰非不用講。」 浩然 《艷陽天》第一一四章:「﹝ 馬之悅 ﹞唯恐掉了烏紗帽,他肯自己把自己往大獄里頭推?沒那事兒!」 畢方 鍾濤 《千重浪》第十二章:「 洪長嶺 點頭道:『來,當然來!摘了我的烏紗帽,還能摘走我幹革命的這顆心?!』」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一回:「只是各有所因,故苟戀於此,斷非捨不得這一頂烏紗帽耳。」
宋代烏紗帽 [編輯本段]【起源】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
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明代烏紗帽 [編輯本段]烏紗帽的發展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編輯本段]關於烏鈔帽的說法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其實,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與烏帽子的多少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粉色寬松羊衣下身搭配 瀏覽:958
白牛仔褲配什麼上衣 瀏覽:122
旗袍尺碼27紫色 瀏覽:950
裙子改裙褲diy視頻 瀏覽:256
上衣綠褲子藍色好看嗎 瀏覽:16
兒童女裙子冬款 瀏覽:62
校服麻磨破 瀏覽:680
冠軍女裝衛衣l碼是多少尺寸 瀏覽:847
手術室無菌手套感染率是多少 瀏覽:107
長春哪裡賣大頭圍帽子 瀏覽:603
桃色衛衣配什麼褲子粉 瀏覽:908
貴陽最大童裝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350
蓋茨長壽命正時皮帶 瀏覽:246
褲子碼怎麼改為厘米 瀏覽:595
旗袍慕容瓊斯紫色 瀏覽:776
長款羽絨服男怎麼搭配圖片 瀏覽:816
巴寶莉女裝t恤品牌及商品 瀏覽:274
黑馬褲子配什麼顏色上衣女 瀏覽:505
校服監管碼推進校服品質追溯 瀏覽:786
褲子洗完容易粘球怎麼辦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