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果諾曼底登陸是日本人防守會怎麼樣能不能守住
在二戰的歷程當中,諾曼底登陸是一個標志性的時間。它發生在1944年6月份,英美聯軍在法蘭西的諾曼底海灘登陸,陸續將300萬盟軍戰士送到了歐洲本土,諾曼底登陸後不到一年時間,歐洲戰場就結束了。
然而在後世的一些學者看來,諾曼底登陸發動的時間似乎有些太早,放到1944年年底似乎更加適合。彼時英美的轟炸機已經將德意志本土工業體系摧毀殆盡,面對東線戰場的壓力,德軍勢必要展開一場死戰。
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開始,蘇軍吹響了反攻的號角,1944年上半年,蘇軍就已經平推到德意志的邊境地 帶。此時英美聯軍坐不住了,他們必須盡快發起諾曼底登陸,否則二戰後的格局將難以預料。
諾曼底登陸日的艱苦戰斗不僅導致了戰爭的開始和結束,在這場戰爭中戰斗的士兵們永遠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影響了人們對士兵們的看法——至少對一個小男孩來說,他們是救世主。
② B3飛行皮衣`~~急
3300以上也不一定能買到真貨。
自己開版做的話,成本就要一千左右。
③ 在d日的諾曼底登陸中德軍的裝甲力量如何
不行,裝甲力量主要在東線戰場對付蘇聯了
④ 諾曼底的背後,是不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欺騙計劃呢
諾曼底登陸,二戰中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喪鍾開始。然而在當年盟軍想要成功欺騙德軍,在諾曼底實施登陸,難度也是不小。為此,盟軍展開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欺騙計劃,代號——保鏢行動。
一.何時何地進行登陸?
盟軍欲在法國北部登陸,首要問題就是德國人的大西洋壁壘。1940年時德國並未想過建設規模如此巨大的防禦工事,僅在法國沿海的加萊—濱海布洛涅一帶製造4座重型海軍炮台,目的是為防止英國突擊隊的騷擾和登陸。蘇德戰爭開始後,為將更多兵力投入蘇德戰爭中,必須降低西線守軍兵力,而有了後來的大西洋壁壘。在1942年3月23日發布的第40號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壘,周圍的防禦工事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陸軍元帥隆美爾受命負責監督大西洋壁壘的建造,隆美爾便加緊建造進度和提高防禦工事的靈活性,將其防禦力大幅提升。
一切准備就緒後,詹姆斯假扮的蒙哥馬利就在1944年5月26日乘坐飛機抵達了直布羅陀。他在德軍於西班牙的情報機構的監視下公然現身,儼然是真正的蒙哥馬利到了直布羅陀,在盟軍的安排下,詹姆斯和一個已經暴露了間諜身份的西班牙使節見面,對方愣是沒有發現,眼前的是一個冒牌貨。消息傳到了德國人手裡,這下德國人就更分不清,盟軍要在何處發動攻擊了。因為蒙哥馬利出現在北非,這意味著,盟軍在地中海也要有大動作了。
現在,德軍已經完全落入了盟軍精心編造的謊言里。他們眼中,盟軍有這無窮的兵力,儼然要在多個地方展開攻勢。當然這可能是欺騙性的,德軍也一樣判斷了這種可能性。可是他們直到盟軍進攻諾曼底的那一刻,都沒有發現,盟軍真正主攻的方向是哪。
⑤ 淘寶網男皮衣 這個怎麼樣
二手的不介意的話去【諾曼底皮衣行】看看。。真皮皮衣哦
二手皮衣二手皮毛一體軍服 740海軍毛呢大衣G-1 A2軍服B3皮衣二手皮夾克
⑥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大區。這一地區的地理位置是這樣的:
它北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600公里。連綿數百里的海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陸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
以下則是「諾曼底登陸戰」的詳細情況:
1944年6月6日凌晨,美國和英國的2390架運輸機和846架滑翔機,從英國20個機場起飛,載著3個傘兵空降師向南疾飛,准備在法國諾曼底海岸後邊的重要地區著陸。這就是著名的「諾曼底登陸」的開始。
黎明時分,英國皇家空軍的1136架飛機對事先選定的德軍海岸的10個炮壘,投下了5853噸炸彈。天亮以後,美國第八航空隊又出動了1083架轟炸機,在部隊登陸的前半個小時,對德軍海岸防禦工事投下了1763噸炸彈。接著,盟軍各種飛機同時出動,轟炸海岸目標和內陸的炮兵陣地。5點50分,太陽已經升起來了,盟軍的海軍戰艦開始猛轟沿海敵軍陣地。諾曼底海灘成了一片火海,地動山搖。
進攻部隊由運輸艦送到離岸7到11英里的海面,然後改乘大小登陸艇按時到達預定攻擊的灘頭。跟在後面的是運載重武器和裝備的大型登陸艇。
盟軍選擇的登陸地點諾曼底海灘,位於法國的西北部,從東到西有5個灘頭——劍灘、朱諾灘、金灘、奧馬哈灘和猶他灘,全長約50英里。登陸計劃第一批進攻部隊是5個師,每個師佔領一個灘頭。
6點30分,美軍開始在奧馬哈灘和猶他灘登陸。美軍第七軍第四師在猶他灘沒費多大勁兒就登上海岸了,只遇到斷斷續續的炮擊。3個小時內,他們就肅清了守衛這個地區的敵人,後續部隊和裝備也源源運到岸上。但在奧馬哈灘,美軍第七軍第一師的情況並不妙。大浪,晨霧,加上硝煙彌漫和側面的氣流,把部隊折騰得精疲力盡,登陸時又遭到敵軍炮火的襲擊。一時間,死傷的士兵布滿了海灘。而下一批進攻的部隊也遭到同樣的不幸。在這危急關頭,美軍兩個突擊營用繩梯爬上了海岸上的懸崖峭壁,奪取並摧毀了敵人的一座炮台。但是敵人繼續猛烈射擊,把美軍阻擋在海灘邊上。美軍第一步兵師長許布納當機立斷,要求海上的驅逐艦冒著可能殺傷自己人的危險,向德軍炮群和火力點進行近距離的轟擊。驅逐艦的大炮果然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不一會兒,工事里的德軍就舉手投降了。經過美軍第一師的艱苦血戰,終於佔領了一條縱深不到兩英里的灘頭陣地。
英國第二軍團的第五十師於7點20分開始在金灘登陸。他們開始遇到一些困難,但逐漸摧毀了德軍的抵抗。到黃昏時,他們進入了內地5英里。
在朱諾灘,加拿大的第三師在肅清灘頭的德軍之後,進展最快,當晚就到達了岡城——貝葉公路。
英國第三師在劍灘上也遇到激烈的抵抗。黃昏時,他們就同空降的第六個兵師會合了。
當天傍晚,盟軍已在歐洲大陸建立了牢固的立足點。傷亡人數比預計的要少。有將近10個師的部隊連同坦克、大炮及其他武器都上了岸,後續部隊也源源而來,不斷擴大盟軍對德國守軍的優勢。盟軍的諾曼底登陸成功了。
希特勒吹噓他的長達2500英里「大西洋壁壘」防禦工事為什麼不堪一擊呢?原來每年6月,英吉利海峽總是狂風大作,惡浪滔天,艦只行駛艱難。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將軍都認為在這個氣候惡劣的6月里,盟軍是不會發動進攻的。6日凌晨2點左右,駐守在巴黎的德軍總司令部接到報告說,有美英空降師著陸,看來像是一次「大規模行動」。但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卻認為這是盟軍聲東擊西的手法,並不在意。接著,西線德國海軍部隊又向總司令部報告說:據海岸雷達報告,熒光屏上有大量黑點,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向諾曼底海岸進發。而德國西線的參謀長卻回答:「什麼?在這樣的天氣里?一定是你們的技術員弄錯了!也許是一群海鷗吧?」後來,當他終於看到形勢不好,請求希特勒出動兩個裝甲師去對付盟軍空降師時,希特勒卻禁止動用他的這支戰略預備隊。希特勒還是堅持認為這只是牽制性的佯攻,認為盟軍一定會在加來地區登陸。
希特勒中了盟軍總部的疑兵之計了。在諾曼底登陸以前,盟軍偽裝集結了一支艦隊,發出大量電訊,造成假象,好像盟軍總部設在英國的肯特郡;又讓以勇猛著稱的美國巴頓將軍在肯特郡街頭散步,而德國情報人員正斷定他是盟軍總司令。在進攻前夕,英國飛機又撒下大量的錫箔片,使德軍的海岸雷達上顯示出,好像盟軍的一支艦隊向東駛去,開往加來。
為了嚴格保密,整個英國南部已同英國其他地區斷絕了一切交通,成了一個大兵營,盟軍為「霸王行動」在這里塞滿了堆積如山的軍事裝備和物資。為了防止泄密,英國政府還中止了英國同外國的一切外交關系,撤消了沿岸的正常航運,把所有船隻用於「霸王行動」的運輸,使得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在調動集結軍隊上,沒有任何妨礙。英國政府在這個地區設置了警戒線,任何人未經許可都不得穿過警戒線。每一座帳篷,兵營,停車場和每一支部隊,都仔細地標志在行動的指示圖上。每一支部隊的預定行動都作了准確的安排。這支在諾曼底登陸的軍隊是龐大的,擁有盟軍陸海空三軍287萬多人,戰艦6000多艘,飛機1.3萬多架。這么大的軍事行動的准備工作,德軍竟絲毫不知。
為諾曼底登陸進行的准備工作是巨大而復雜的。改進了許許多多的裝甲車,有供清理海灘的壓路機,有在布雷區開道的裝有掃雷器的裝甲車,有供跨過溝渠的裝甲便橋等,甚至還製造了兩座人工港口,以便登陸部隊卸下裝備物資之用。對於進攻目標的地形偵察,早在一年之前就開始用飛機拍攝從荷蘭到西班牙的海岸線,特別是從1944年4月到6月,共出動飛機偵察4500架次。此外,還有法國地下抵抗組織提供的數以千計的情報。這樣,德軍在歐陸沿海的防禦工事、橋梁、機場、沼澤地區、倉庫、公路、火車站等等,都被盟軍弄得一清二楚。每一個登陸部隊負責人帶著的作戰計劃上,連樹木都標了出來。
到6月12日,盟軍在諾曼底的幾個灘頭已經連結成一條陣線,後續部隊源源而來,軍需物資不斷增加,這些,都保證了諾曼底登陸的成功。8月19日,盟軍佔領了塞納河西岸的芒特。這一天,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解放了自己的首都。8月25日,艾森豪威爾指揮的法國第二裝甲師從巴黎南門和西門進入市中心。當天下午,法國勒克萊將軍奉命接受德軍投降。
巴黎的解放是諾曼底戰役的結束。德軍有40多萬人傷亡和被俘。德國再次被迫兩線作戰,陷入了蘇聯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的鐵鉗之中,滅亡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
⑦ 在法國自由行,想去諾曼底看看二戰遺跡。要多久,行程怎麼安排比較好求攻略
諾曼底 (二戰著名戰役諾曼底登陸的簡稱) 編輯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開始於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1]
⑧ 關於諾曼底登陸
盟軍兵力326,000 (至6月11日)死亡37,000,受傷/失蹤172,000
德黑蘭會議後,羅斯福和邱吉爾在開羅會晤。決定任命艾森豪威爾為實施「霸王行動」(Operation Overlord)的盟軍總司令,蒙哥馬利為地面部隊總指揮。
1944年6月6日,代號「D日」。盟軍集中了多達288萬人、近9000艘艦船(其中登陸運輸艦艇4000餘艘)和1.37萬架飛機。當日凌晨1:30分左右,美國第82、第101空降師和英國第6空降師共1.7萬人,作為先頭部隊,乘1200架運輸機分別在諾曼底的科唐坦半島南端和奧恩河口附近首先傘降著陸。隨後,美、英、加等國部隊在猛烈的海空炮火支援下,在五個地點登陸法國海岸。德國由於受到盟軍假情報的欺騙,未能及時組織反擊。經過激烈的戰斗,登陸的盟軍部隊先後鞏固了各處登陸場,並開始向縱深挺進。
諾曼底登陸,為盟軍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德軍陷入了蘇軍和英美盟軍的東西夾擊之中,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這場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它是二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並且將「D日」這個軍事用語固定在了1944年6月6日。
戰役
序幕
自從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巴巴羅薩計劃),蘇軍在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了大量戰爭。最初是在1942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決定由美國和英國建立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聯的負擔,後來這一計劃在1943年春再次被提及。
英國有著天賦的進攻歐洲外圍的地理優勢,不過美國勸說其進行一次直接的越過英吉利海峽的正面戰役。提出了兩個預備計劃:在1942年發動進攻的大錘行動和1943年發動大規模攻擊的Rounp行動,還有被採用的霸王行動,盡管它被推遲到了1944年。
盟軍遠征軍最高統帥部(SHAEF)在1943年2月初開始了計劃的進程。
登陸地點的選擇
盟軍登陸地點的選擇被英國的飛機場極大的限制了。地理環境進一部將選擇范圍縮小到兩個:加來和諾曼底海岸。加來距離英國最近,最容易登陸以及最容易進攻德國,由於這些原因德國在加來部署了很強的兵力。最終,盟軍選擇了諾曼底進行登陸。
很大一部份原因來自1942年加拿大在Dieppe發動奇襲時遭遇的慘敗,盟軍決定在第一輪登陸時不直接進攻法國的海港。
進攻兵力
一直到1943年12月艾森豪威爾將軍被任命為聯合遠征部隊最高指揮官,這之後他才能很有效率的指揮全部的歐洲聯合部隊。不久後,1944年1月蒙哥馬利將軍被任命為陸地入侵部隊作戰指揮官。
在這階段的作戰計劃是需要三個師由海面攻入,和二個旅由空中侵入。蒙加馬利將軍很快的就增加原先第一次進攻的兵力為五個師由海面攻入,和三個旅由空中侵入。按照計劃,這次戰役總共會出47個師的兵力:英國,加拿大,英聯邦和自由歐洲部隊會出26師,美國則會出21師的兵力。
同時,按照計畫,海軍上將柏傳·藍西將會派出超過6000艘的艦艇,其中包含了4000艘登陸艇和130艘轟炸用的戰船。由崔福特·萊馬羅力空軍中將領導的12,000艘航空器則會由空中支援登陸,這之中包含了1000艘運輸機所載運的空降部隊。5000噸的炸葯會用來攻破德軍的防禦力。
目標
前40天的作戰目標是:一) 建立一個包括了卡昂和瑟堡兩城(特別是瑟堡的深水海港)的灘頭陣地;二) 從灘頭陣地突擊,解放布列塔尼和其大西洋上的港口,並前進至距巴黎東南約125英里的由勒阿弗爾經過勒芒至圖爾一線。
三個月的目標是控制由盧瓦爾河為南界、塞納河為東北界的地區。
誘敵計劃
為了要騙過德軍,讓他們相信盟軍真的要在加來侵入,盟軍費了很大的工夫准備了一個叫做堅毅作戰的欺敵計畫。盟軍在那裡設立的一個假的美國第一陸軍軍團,也建了假的建築物、儀器設備和送出假的無線電電報。他們甚至假冒說巴頓將軍是這個軍團的指揮官。德軍方面也很著急的想要知道盟軍真正的登陸 地點,於是透過他們自己設在英國南部的情報網和情報員收集第一手情報。不過很不幸的是,連德軍自己的情報員也被盟軍騙了。德軍的情報員很「稱職」的送回去假情報,說是盟軍真的會在加來登陸。盟軍為了讓這個騙局能盡量持續下去,在交戰開始後,他們在加來地區弄了個「只有在雷達上」才看得到的假空戰,以及其他裝置來繼續騙德軍。
特殊准備
一些盟軍所准備的比較不尋常的軍事裝備有特別為這次戰役所改裝的重裝甲坦克。由少將波西·哈伯特帶領下發展的重裝甲包含了「會游泳」的雙變速雪曼坦克,地雷清除坦克(又稱作雪曼螃蟹,是在一般的雪曼坦克前頭裝上連枷,連枷突出的部 份可以用來毀掉地雷卻不會傷到坦克),架橋坦克和鋪路坦克。
這次的計劃還建造了兩個人造的海港(摩爾貝里港),為的是在沒有深水海港可讓補給船靠岸的情況下,可以在交戰的頭幾個星期利用這兩個人造港供應盟軍的入侵部隊重要的軍事補給,另外,也設置了海底補給管線,透過管線由英國供應燃料給登陸的部隊。
德軍反應
1943年11月,當希特勒判定對於入侵法國的威脅已經不容忽視,於是指派戰略執法官爾文·羅摩為沿海防禦檢查官,他稍晚又被指派為負責法國北邊陸地防禦的B陸軍軍團的指揮官。羅摩堅信唯一抵抗入侵的方法就是要趁早用裝甲武器反攻,而且至少要把一些裝甲裝備部署在盡量靠近海灘的地方然後立即展開反攻。但是羅摩的軍權相當有限,因為他不是德國西邊全部軍力的指揮官;掌管西邊軍力的是戰略執法官哥德·凡·羅德斯德。而羅德斯德有 蓋爾·凡·史維伯格的西裝甲軍團支援,史維伯格則有上校將軍漢斯·古德倫的裝甲部隊支援。羅德斯德的計畫卻是要集中裝甲師的兵力深入內陸,這樣就可以把盟軍的主要武力引入內陸,然後再發動反攻將敵軍一舉殲滅。
主要的戰略高層決定者的不同意見和爭論正也反應出他們作戰經驗的不同。羅德斯德和古德倫的指揮經驗並不是很豐富。他們在帶兵時剛好碰到德國主要是靠空軍來戰斗,或是當他們兩個在廣大的東部前線指揮軍隊時也剛好碰上德國和敵軍的空軍在這地方呈現拉鋸戰。羅德斯德和古德倫的陸地部隊並沒有派上很多的用場。
相比之下,羅摩的經驗就非常不同。他很能體驗到盟軍傾向於利用戰略性的空中戰力所造成的震撼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羅德斯德和古德倫過於低估盟軍的空中戰力。把當時的德軍空中戰力乘以數倍,這就大約是英美的聯合空中戰力。羅摩了解這一點,但是其他的資深指揮官則不了解 -- 或是他們很快的就駁回這主意。
為了解決他們之間的爭論,希特勒把在法國北邊的六個裝甲師拆開然後分三個給羅摩。其餘三個則部屬在距離海灘有適當距離的內陸,而且要希特勒的作戰參謀的允許才能出動。至於法國北部沿海的空中武力布署則只有169架戰斗飛機,因為在法國北部英美的空中部隊不斷的發動空中攻擊以至於德國空軍損失很多架飛機 -- 並且德國空軍在6月6日那天只能升空兩次
艾森豪威爾在視察101空降師官兵英國第6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斗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援。傘兵們迅速佔領了這些橋梁並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斗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餘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第82和第101空降師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沒有經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復雜,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那些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於裝備沉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後,101師僅集合起約3000人。很多人在D日後的很多天仍在敵後獨自戰斗。82師在6日早上佔領了聖-梅爾-艾格里斯,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整個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
美軍在奧馬哈海灘登陸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哈馬海灘經歷了最嚴酷的登陸考驗。他們的水陸兩棲謝爾曼式坦克在抵達灘頭之前就幾乎全部損失。而他們的對手,第352師,則受過最好的灘頭訓練並占據能夠俯視灘頭的陡峭絕壁。官方記錄如下:
「經過10分鍾的混亂之後,(先鋒)連隊喪失了活動力,無領導並且幾乎無作戰能力。每個軍官和軍士非傷即死……進攻變成了為了倖存和營救的努力。」
整師超過4000傷亡。余部重整之後繼續進攻內陸。
位於Pointe Hoc巨大的混凝土修築的崖頂機槍掩體是美第2突擊營的目標。他們的任務是在敵軍火力下使用繩索和梯子攀登100米高的懸崖,然後攻擊並摧毀被認為能夠俯射奧哈馬和猶他登陸區的掩體火力點。他們最終成功抵達掩體,並摧毀了火力點(德軍可能由於先前的炮轟而離開了掩體)。登陸部隊的傷亡率近百分之五十。
⑨ 諾曼底號
諾曼底號
諾曼底號郵船是劃時代的有史以來最豪華的巨型郵船,至今仍然給人一種懷疑其是否確實存在過的如同夢幻一般的感覺。噸位83423噸,流線型球鼻艏,電力推進,全船空調,從巴黎克里榮飯店聘請的頂級廚師,溫水循環的室內游泳館,現代化音響設備的歌劇院,大理石牆面的教堂,全船的Art Deco藝術裝飾……被譽為「震驚世界的最豪華、最漂亮的郵船」、「在世界客船史上享有不滅的名望」。
建造概況
20世紀30年代大西洋兩岸各國建造大型郵船的熱潮爆發之後,面對英國的不列顛女皇號、不列顛尼克號,德國的不萊梅號郵船和歐羅巴號郵船,尤其是面對義大利的驕傲——國王號郵船,法國人也未能免俗。猶如英、美、法、德、意等國在主力艦建造方面的軍備競賽一樣,在橫渡大西洋郵船建造上也在爭奪更大、更快、更豪華的頭銜。此時,大西洋上最大的郵船是56000噸級(英國的庄嚴號、伯倫加利亞號),法國人決定一勞永逸地結束噸位的競賽——建造一艘80000噸級的郵船。法國郵船界的首席設計師,曾經給沙皇海軍設計戰艦的俄國人弗拉基米爾•尤科維奇被邀請擔當此項設計任務。給尤科維奇的硬性指標有三條:噸位超過80000噸;長度超過1000英尺;航速超過30節。在考慮多種線形之後,決定採用大西洋型船首,即所謂「clipper bow」,可以減少高速航行時的阻力。歐洲大輪船公司在造船業界都有自己的關系網,比如卡納德公司的輪船多由克萊德班克的約翰•布朗船廠建造,白星公司的輪船多由貝爾法斯特的哈蘭•沃爾夫船廠建造,北德的輪船多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建造。諾曼底號由法國CGT公司的老搭檔——聖納澤爾的Penhoet船廠承擔的建造任務。
自從茅利塔尼亞和盧西塔尼亞號之後,大型郵船都用更經濟、馬力更大的蒸汽輪機作為動力。但是蒸汽輪機是單向轉動的,這些郵船為了倒車,還需要安裝一套小型的輔助動力。諾曼底號獨有創新,仍然採用大功率蒸汽輪機,但是不直接帶動螺旋槳,而是帶動一套發電機--電動機,然後由電動機來驅動80000噸的郵船。由於電動機可以反向運轉,困擾郵船設計師們20多年的一個難題解決了。
技術難題解決了,但是經濟難題又來了。1929年10月29日,大蕭條爆發了。此時正在建造或籌建中的長度超過1000英尺的郵船有三條。其中只有英國白星公司(白星輪船公司曾擁有奧林匹克號等著名郵船)的大洋號繼續硬著頭皮建造。這種愚蠢行為使白星公司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最終導致其被英國卡納德公司收購,大洋號最後也變成了廢船殼被出售。而卡納德公司正在建造的代號「534」的瑪麗王後號,則奉命擱置等待經濟狀況好轉。由於經濟結構與英國和美國不同,法國在大蕭條中比較幸運。但是幸運只是相對的,在全球經濟蕭條中法國不能置身事外。1931年1月,新船開工不久,CGT(跨大西洋海運公司)被迫向法國政府請求財政支持。以法國政府獲得對公司的執導權為代價,CGT得到了資助,代號T6的新船建造成功,被命名為諾曼底號(這個名字是從拿破崙、林德伯格、本傑明•富蘭克林、海王、美麗的法蘭西等眾多名字中挑選出來的)。
1932年10月29日,有20萬名觀眾到場觀看這艘法蘭西的超級巨輪下水,法國總統阿爾貝•勒布蘭也出席了下水儀式。諾曼底號的船體沿著塗抹了43噸肥皂和2.5噸豬油的滑道緩緩地滑入盧瓦爾河。由於經濟狀況還沒有完全恢復,諾曼底號下水之後的舾裝工作比較緩慢。船內被裝上一塊塊的地毯、鑲板和藝術品。CGT召集了船舶裝飾設計大師——給法蘭西島號設計宏偉的三層門廳的荷蘭人范•德•鮑揚、設計大理石餐廳的法國人保羅•巴圖——都被再次邀請裝飾這艘海上宮殿。許多前所未有的豪華裝置都在諾曼底號上首次出現——第一和第二煙囪間的運動場和網球場;第一個大型室內游泳池;第一個郵船上的劇場可以演出電影和輕歌劇;第一個採用柔光照明和室內廣播系統;第一個在全體旅客艙室普及冷暖空調……不僅在當時,甚至直到70年後的今天,諾曼底號也被國際客船界評價為歷史上最大、最漂亮、最豪華的郵船(之所以這幺說,是因為當代的大型巡航遊船已經是游覽工具,而非交通工具,而且很多細節上的裝飾裝潢比不上諾曼底號)。
服役經歷
1935年5月29日,5萬人在勒哈弗爾碼頭上,觀看諾曼底號首航紐約儀式。樂隊奏起了《馬賽曲》和《星條旗》。無數的飄帶和彩色紙屑漫天飛舞。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諾曼底號起航了。諾曼底號處女航當中,在第一天的平均航速達到29.76節。根據抵達紐約港後的統計,平均時速達到了29.98節。新的橫渡大西洋記錄誕生了。在緩緩駛進紐約西50街法國郵船碼頭的時候,升起了一條長30英尺的藍飄帶(一英尺代表一節的時速),宣布法國參與競爭藍飄帶獎時代地到來。西行6天之後,諾曼底號又以4天3小時28分鍾的記錄,抵達英國南安普敦港,以30.31節的航速打破了德國不萊梅號郵船於1929年創造的東行速度記錄。嶄新而豪華的諾曼底號很快就在郵船界贏得了好評。此時,卡納德公司的「534」號船殼正在加緊施工,於1935年9月下水,英國人驕傲地宣布,81000噸的瑪麗王後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郵船。法國人自然不甘心落後。CGT公司在同年將諾曼底號進行改造,噸位增加到了83423噸,超出瑪麗王後號差不多2000噸。卡納德公司決定在速度上為英國奪回藍飄帶,盡管瑪麗王後號的船頭不如諾曼底號漂亮。瑪麗王後號於8月以30.14節的記錄贏得了西行藍飄帶。之後,藍飄帶的爭奪戰就在這兩條豪華巨船中展開。西行速度被諾曼底號刷新到30.58節,東行速度被刷新到31.20節。但是這場和平競賽中,諾曼底號在經營上卻輸給了穩重的英國人。豪華而時髦的內部設施和裝潢,嚇走了許多保守的乘客。普通旅客也因為覺得那是一艘給明星和皇親國戚乘坐的船而自覺地遠離它。諾曼底號為名所累,載客量很少有超過60%的時候。瑪麗王後號不滿足於相對「大眾化」的角色,1938年又發起了新的沖刺,西行速度被刷新到30.99節,東行速度被刷新到31.69節。法國人決定另闢途徑,鑒於搭乘諾曼底號往返於北大西洋旅客的數量少得可憐,善領時尚之先的諾曼底號開始了所謂「巡遊航行」——到世界風景名勝地區的巡遊旅行。1938年冬季,諾曼底號滿載參加巴西狂歡節的遊客開到里約熱內盧,成為有史以來跨越赤道的最大船隻。
1939年8月31日,完成了第一百三十九次航行的諾曼底號停靠在了紐約哈得遜河畔88號碼頭。由於歐洲戰爭的爆發,CGT通知諾曼底號,暫時不要在可能有德國潛艇的大西洋上航行,就地待命,船上只保留了200人留守。旁邊的90號碼頭停靠的就是老冤家瑪麗王後號。1940年6月,法國戰敗求和。美國立即宣布羈押諾曼底號。海岸警衛隊負責擔任保護和警戒任務,防止破壞。對於美國來說,這艘船說不定另有用處。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空襲珍珠港,美國參戰。諾曼底號被美國海軍徵用。三色旗被降了下來。美國海軍將其改名為拉法耶特號,准備作為運兵船使用。由於紐約和新澤西的港口沒有船塢能容納下這條80000噸級的大船,於是在88號碼頭就地進行改造工作。數千名工人登上這艘浮動的海上璇宮,剝掉豪華裝潢,拆掉娛樂設施,將其變成運兵船。1942年1月15日,它被交給國防部。預計在二月開始執行首次任務,向太平洋諸島,尤其是夏威夷群島增援兵力。
結局
1942年2月9日,災難發生了。由於計劃不久之後出發,大批的糧食、食品、被服、衣物和救生設施被送上了船,四處堆放在船艙內。在頭等艙沙龍,工人正在切割原來用於支撐玻璃噴泉的鋼柱。火花濺到旁邊堆放的木棉救生衣上,大火一下著了起來(是官方調查的說法。根據FBI的埃德加•胡佛秘密調查,是黑手黨命令工人故意縱火,以警告胡佛,在戰時不要觸動紐約義大利裔黑手黨勢力)。巧合的是,這天船上消防栓里沒水。更「巧合」的是,紐約消防局12分鍾後才接到報告。趕到碼頭的紐約消防隊員開始向船內灌水,以撲滅大火。但是隨著船身內積水的增多,消防隊員們恐懼地發現,船身正逐漸地向左翻過去。諾曼底號的設計師尤科維奇趕到了現場,因為熟悉內部構造,他要求指揮滅火工作,以便讓船身平穩地坐沉在河床上,方便打撈。但他被消防局和海軍的人轟到了一邊。2月10日凌晨2點45分,船以79度角向左傾覆在哈得遜河中。12天之後,船內的余火被撲滅。經過一年半的打撈救援工作,1943年10月27日諾曼底號被撈起扶正,交給美國海軍。這艘船到這個時候已經用處不大了。11月3日,仍然左傾斜兩度的諾曼底號殘骸被拖到了布魯克林海軍基地。美國人提出了各種恢復計劃。甚至還有人建議將其改造為航空母艦!但是經過反復權衡計算,改造的費用將比新建一艘航母還要高。至於羅斯福總統本人,則傾向於在戰後將其修復,交還法國人。但是最終美國海軍還是決定將其解體。1946年10月,造價6000萬美元的諾曼底號船殼以16萬美元價格出售給新澤西州一家拆船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豪華的郵船,就這樣告別了人間。
⑩ 諾曼底是什麼地方諾曼底登陸又是怎麼回事
寶娃子朋友,你好。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大區。這一地區的地理位置是這樣的:
它北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600公里。連綿數百里的海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陸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
以下則是「諾曼底登陸戰」的詳細情況:
1944年6月6日凌晨,美國和英國的2390架運輸機和846架滑翔機,從英國20個機場起飛,載著3個傘兵空降師向南疾飛,准備在法國諾曼底海岸後邊的重要地區著陸。這就是著名的「諾曼底登陸」的開始。
黎明時分,英國皇家空軍的1136架飛機對事先選定的德軍海岸的10個炮壘,投下了5853噸炸彈。天亮以後,美國第八航空隊又出動了1083架轟炸機,在部隊登陸的前半個小時,對德軍海岸防禦工事投下了1763噸炸彈。接著,盟軍各種飛機同時出動,轟炸海岸目標和內陸的炮兵陣地。5點50分,太陽已經升起來了,盟軍的海軍戰艦開始猛轟沿海敵軍陣地。諾曼底海灘成了一片火海,地動山搖。
進攻部隊由運輸艦送到離岸7到11英里的海面,然後改乘大小登陸艇按時到達預定攻擊的灘頭。跟在後面的是運載重武器和裝備的大型登陸艇。
盟軍選擇的登陸地點諾曼底海灘,位於法國的西北部,從東到西有5個灘頭——劍灘、朱諾灘、金灘、奧馬哈灘和猶他灘,全長約50英里。登陸計劃第一批進攻部隊是5個師,每個師佔領一個灘頭。
6點30分,美軍開始在奧馬哈灘和猶他灘登陸。美軍第七軍第四師在猶他灘沒費多大勁兒就登上海岸了,只遇到斷斷續續的炮擊。3個小時內,他們就肅清了守衛這個地區的敵人,後續部隊和裝備也源源運到岸上。但在奧馬哈灘,美軍第七軍第一師的情況並不妙。大浪,晨霧,加上硝煙彌漫和側面的氣流,把部隊折騰得精疲力盡,登陸時又遭到敵軍炮火的襲擊。一時間,死傷的士兵布滿了海灘。而下一批進攻的部隊也遭到同樣的不幸。在這危急關頭,美軍兩個突擊營用繩梯爬上了海岸上的懸崖峭壁,奪取並摧毀了敵人的一座炮台。但是敵人繼續猛烈射擊,把美軍阻擋在海灘邊上。美軍第一步兵師長許布納當機立斷,要求海上的驅逐艦冒著可能殺傷自己人的危險,向德軍炮群和火力點進行近距離的轟擊。驅逐艦的大炮果然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不一會兒,工事里的德軍就舉手投降了。經過美軍第一師的艱苦血戰,終於佔領了一條縱深不到兩英里的灘頭陣地。
英國第二軍團的第五十師於7點20分開始在金灘登陸。他們開始遇到一些困難,但逐漸摧毀了德軍的抵抗。到黃昏時,他們進入了內地5英里。
在朱諾灘,加拿大的第三師在肅清灘頭的德軍之後,進展最快,當晚就到達了岡城——貝葉公路。
英國第三師在劍灘上也遇到激烈的抵抗。黃昏時,他們就同空降的第六個兵師會會了。
當天傍晚,盟軍已在歐洲大陸建立了牢固的立足點。傷亡人數比預計的要少。有將近10個師的部隊連同坦克、大炮及其他武器都上了岸,後續部隊也源源而來,不斷擴大盟軍對德國守軍的優勢。盟軍的諾曼底登陸成功了。
希特勒吹噓他的長達2500英里「大西洋壁壘」防禦工事為什麼不堪一擊呢?原來每年6月,英吉利海峽總是狂風大作,惡浪滔天,艦只行駛艱難。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將軍都認為在這個氣候惡劣的6月里,盟軍是不會發動進攻的。6日凌晨2點左右,駐守在巴黎的德軍總司令部接到報告說,有美英空降師著陸,看來像是一次「大規模行動」。但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卻認為這是盟軍聲東擊西的手法,並不在意。接著,西線德國海軍部隊又向總司令部報告說:據海岸雷達報告,熒光屏上有大量黑點,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向諾曼底海岸進發。而德國西線的參謀長卻回答:「什麼?在這樣的天氣里?一定是你們的技術員弄錯了!也許是一群海鷗吧?」後來,當他終於看到形勢不好,請求希特勒出動兩個裝甲師去對付盟軍空降師時,希特勒卻禁止動用他的這支戰略預備隊。希特勒還是堅持認為這只是牽制性的佯攻,認為盟軍一定會在加來地區登陸。
希特勒中了盟軍總部的疑兵之計了。在諾曼底登陸以前,盟軍偽裝集結了一支艦隊,發出大量電訊,造成假象,好像盟軍總部設在英國的肯特郡;又讓以勇猛著稱的美國巴頓將軍在肯特郡街頭散步,而德國情報人員正斷定他是盟軍總司令。在進攻前夕,英國飛機又撒下大量的錫箔片,使德軍的海岸雷達上顯示出,好像盟軍的一支艦隊向東駛去,開往加來。
為了嚴格保密,整個英國南部已同英國其他地區斷絕了一切交通,成了一個大兵營,盟軍為「霸王行動」在這里塞滿了堆積如山的軍事裝備和物資。為了防止泄密,英國政府還中止了英國同外國的一切外交關系,撤消了沿岸的正常航運,把所有船隻用於「霸王行動」的運輸,使得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在調動集結軍隊上,沒有任何妨礙。英國政府在這個地區設置了警戒線,任何人未經許可都不得穿過警戒線。每一座帳篷,兵營,停車場和每一支部隊,都仔細地標志在行動的指示圖上。每一支部隊的預定行動都作了准確的安排。這支在諾曼底登陸的軍隊是龐大的,擁有盟軍陸海空三軍287萬多人,戰艦6000多艘,飛機1.3萬多架。這么大的軍事行動的准備工作,德軍竟絲毫不知。
為諾曼底登陸進行的准備工作是巨大而復雜的。改進了許許多多的裝甲車,有供清理海灘的壓路機,有在布雷區開道的裝有掃雷器的裝甲車,有供跨過溝渠的裝甲便橋等,甚至還製造了兩座人工港口,以便登陸部隊卸下裝備物資之用。對於進攻目標的地形偵察,早在一年之前就開始用飛機拍攝從荷蘭到西班牙的海岸線,特別是從1944年4月到6月,共出動飛機偵察4500架次。此外,還有法國地下抵抗組織提供的數以千計的情報。這樣,德軍在歐陸沿海的防禦工事、橋梁、機場、沼澤地區、倉庫、公路、火車站等等,都被盟軍弄得一清二楚。每一個登陸部隊負責人帶著的作戰計劃上,連樹木都標了出來。
到6月12日,盟軍在諾曼底的幾個灘頭已經連結成一條陣線,後續部隊源源而來,軍需物資不斷增加,這些,都保證了諾曼底登陸的成功。8月19日,盟軍佔領了塞納河西岸的芒特。這一天,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解放了自己的首都。8月25日,艾森豪威爾指揮的法國第二裝甲師從巴黎南門和西門進入市中心。當天下午,法國勒克萊將軍奉命接受德軍投降。
巴黎的解放是諾曼底戰役的結束。德軍有40多萬人傷亡和被俘。德國再次被迫兩線作戰,陷入了蘇聯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的鐵鉗之中,滅亡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