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三歲左右的寶寶大小便控制中樞未發育完全,偶爾會拉粑粑在褲子里是屬於正常現象。但若經常如此,這要考慮寶寶是否有遷延性腹瀉的可能,需到醫院檢查其胃腸功能,若有異常,則需立即治療。若沒有,則考慮寶寶以往使用尿不濕過久,未及時訓練大便控制,此時再次訓練時,家長不要過度關注並打罵訓斥寶寶,以防給寶寶造成...心理障礙,需耐心鼓勵的方式緩解。
Ⅱ 小孩子容易拉褲子里,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對於媽媽們來說,看到寶寶一天天進步,一天天獨立,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感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但是往往還沒得意多久,寶寶就會做出一些讓你無法理解甚至不能接受的事情,比如拉褲子。
4、 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減輕心理壓力
孩子們追求安全感,因此會依賴父母,一旦進入新環境中,會恐懼不安,比如剛上幼兒園,對新環境和新朋友不熟悉,便會產生焦慮心理,父母一定要積極和老師溝通,幫助孩子盡快融入到集體當中,消除心理問題,對肛欲期的孩子有很重要的作用。
肛欲期的寶寶是脆弱的,需要家長更用心的呵護和鼓勵,因此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恆心,一步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尷尬階段。
Ⅲ 孩子故意把粑粑拉在褲子里,媽媽應該怎麼處理
孩子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讓家長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在寶寶年紀比較小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拉褲子的現象,但是有些孩子故意把粑粑拉在褲子里,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遇到了這種情況媽媽應當如何處理?
這樣當孩子長大的時候,就不會再出現一些錯誤的行為了,也不會出現和父母對著乾的現象,對於孩子知錯不改的現象要適當的給予懲罰,這樣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沒有脾氣的人,會包容自己的一切,因此就會更加的肆無忌憚。
Ⅳ 寶寶上幼兒園拉屎在褲子上怎麼辦啊
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無法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腦神經對肛門括約肌的控制逐漸加強,寶貝會通過大小便體驗到掌握自己身體的快樂,這對於處於構建自我敏感期的兒童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體驗。對於能夠憋著大便或小便所體驗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快樂,遠遠勝於去衛生間上廁所的成就感。所以,這個階段的寶貝,很有可能會經常尿褲子或拉褲子。
然而,並非所有的家長都能夠認知到這個階段的兒童特點,並且能做到接納寶貝的行為,和自然地引導。同樣,大部分幼兒園的老師對兒童這樣的特點也不一定完全能認知和接納。那麼,這個正常的生理問題,就可能會轉化為心理問題。當寶貝感到自己這樣的需求不被接納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好,價值感低,可是生命內在的體驗需求又使得TA必須經歷這樣的階段。那麼,TA內心可能會向兩個方向發展:1.大人要求我不許拉褲子,但我自己真的很難控制,於是糾結,不知道該聽哪個聲音。這樣的寶貝會經常有情緒,比如哭泣。2.放棄內在需求,聽大人的聲音,經常要求上廁所,即便上不出來,也總要去廁所,唯恐再拉褲子。這樣的寶貝不一定會有太多情緒了,因為他們已經做了決定,要放棄自己的需求。
而如果這個現象又恰好發生在剛剛入園的階段,對於入園適應狀態並不順暢的寶貝又會抓住這根「稻草」,下意識地增加拉褲子的頻率,以便得到見到媽媽的機會,或者甚至有離開幼兒園回到家裡的機會。
解決辦法:
1.入園適應階段,每天拿出一段時間什麼也不做,跟寶貝一起玩,傾聽她的情緒,讓她有機會表達她的思念、焦慮或者恐懼,也表達她在幼兒園的快樂、新奇和新鮮,給寶貝創造出一個可以自由流淌情緒的渠道。
2.嘗試與幼兒園老師積極溝通寶貝拉褲子的問題,爭取得到老師的認同。當今時代,對兒童教育深刻理解的幼兒園也越來越多,能夠充分接納兒童的老師也越來越多。如果能夠家園達成一致,對寶貝而言是最理想的情況。如果老師確實對寶貝如廁能力有較高要求,與其您和寶貝都煎熬,不如考慮先在家待一段時間,等寶貝的如廁問題解決了再入園。
專家觀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於能夠憋著大便或小便所體驗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快樂,遠遠勝於去衛生間上廁所的成就感,所以很有可能會經常尿褲子或拉褲子。
Ⅳ 寶寶拉的便便在褲子上,怎麼才能洗干凈
清洗衣服上的糞便需准備如下材料:肥皂、溫水、水盆、白醋,具體方法如下:
1、首先取出水盆,加入適量的溫水待用。
Ⅵ 3歲東東把大便拉到褲子里了作為一名合格的老師該怎麼做
孩子三歲了,大便拉到褲子里,合格的老師應該是把孩子的褲子換下來給孩子洗干凈了,等幹了以後再給孩子患上,這是最合格的老師。
Ⅶ 我家兒子三歲了,可是拉粑粑總是拉在褲子里,,,怎麼辦
覺得快到大便的時間了問他要不要大便,慢慢讓他養成習慣,這個一般都是從一兩歲就引導寶寶主動去 大小便的,現在開始也還不晚,關鍵是帶孩子的人主動去引導
Ⅷ 小孩三歲半,其他都正常,就是屎尿比較麻煩,經常拉在褲子上,打罵教育都沒用,求好方法,有用一定採納!
首先排除不是病理原因,自己無法控制。 再就是家長平時關心少,孩子故意這樣是為了引起注意。 你本身的打罵也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壓力,越打罵他越緊張。試著寬慰他,即使弄臟了,你也控制自己的情緒,千萬別再打罵。一定要耐心的溫柔的給孩子說清楚道理,告訴他正確的做法。只要不是病理原因,會慢慢好的,關鍵在家長怎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