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業資訊 > 鐵帽子王多少級升滿

鐵帽子王多少級升滿

發布時間:2022-06-20 01:47:17

⑴ 清朝鐵帽子王是一種怎樣的爵位擁有什麼權利

清朝最初的八位鐵帽子王就是清朝的八旗旗主,最初的這些鐵帽子王權力還是非常大的,八旗旗主的地位在清朝的地位原本就非常的高,所以鐵帽子王還是非常有權力的,雖然鐵帽子王都是王爺。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懲,動輒獲咎,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鐵帽子王其實是清朝對對宗室的嚴格管理,隨著辛亥革命爆發,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⑵ 清朝有鐵帽王一說,那他和普通王爺有什麼區別

清朝鐵帽子王其實說白了就是世襲王爵,也就是說爵位可以世襲,與普通王爺其實差別並不大。

這個制度的來源是清朝初年皇太極分封功臣的時候封賞了一些有功的宗室皇親「鐵帽子王」的身份,這個身份就是開國元勛貴族的象徵,整個清朝只有十二個人,八個開國功臣,四個穩固江山的重臣,但是鐵帽子也不完全「鐵」,因為爵位究竟會傳給誰其實並不一定,傳來傳去族譜都傳亂了,已經很難判定誰才應該是繼承者了,所以鐵帽子王在清朝初年一直比較混亂。

但是鐵帽子王在清朝的地位一直是很高的,因為基本都是早年間的權臣,清朝的八旗他們基本上都是處於領主的地位,所以旗下的其他人講道理基本都是旗奴,所以即使後代他們沒有實權,他們的地位都十分尊貴,在兩百多年的時間里都是十分受人尊敬的。

⑶ 關於清初鐵帽子親王

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在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這是因有軍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系中受封,屬於恩封。 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後,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這個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確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 。清朝封爵一般有兩種,一為臣民在戰爭中立功而受封,稱為功封;另為皇裔受封(正常情況下必封),稱為恩封。襲爵的方式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降等承襲,這是一般的慣例,即逢子孫(通常為嫡長子)襲爵時,每代要遞降一個等級來承襲。由和碩親王遞降至奉恩鎮國公,多羅郡王遞降至奉恩輔國公,多羅貝勒遞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固山貝子遞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奉恩鎮國公遞降至鎮國將軍,奉恩輔國公遞降至輔國將軍,之後就不再遞降了,以該爵一直承襲下去。另一種是原等承襲,即由皇帝頒詔允許,某些爵位逢子孫襲爵時,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級來承襲,世代相承不變。若是沒有子嗣後代時,則以旁支後代奉始封祖先祀,並承襲該爵。這就叫做世襲罔替。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位王的後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稱為鐵帽子王。 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後期在政治斗爭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乾隆皇帝按「功封」詔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鐵帽子王: 六位和碩親王,即, 和碩禮親王 :代善,努爾哈赤次子 和碩睿親王 :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 和碩豫親王 :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 和碩鄭親王 :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 和碩肅親王 :豪格,皇太極長子 和碩承澤親王 (後改為 庄親王 ):碩塞,皇太極五子 兩位多羅郡王,即, 多羅克勤郡王 :岳托,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長子 多羅順承郡王 :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薩哈璘次子 中後期所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全是和碩親王): 和碩怡親王 :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和碩恭親王 :奕欣,道光帝六子 和碩醇親王 :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碩慶親王 :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 詳細信息 禮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明萬曆十一年癸未七月初三日寅時生,元妃佟佳氏出,為皇長子褚英同母弟。初稱貝勒,三十五年四月,以擊敗烏拉功,賜號古英巴圖魯,明人或稱為貴永介。天命元年四月,封和碩貝勒,參國、務國,人稱為大貝勒。十一年八月,奉弟皇太極嗣父位。崇德元年四月,封和碩兄禮親王。順治二年春,至京師。五年戊子十月十一日丑刻卒,年六十六。康熙十年六月,追謚曰烈。乾隆十九年九月,入祀盛京賢王祠。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廟。特詔改見襲爵位之康親王,復始封王號曰禮,世襲罔替。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睿忠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生,大妃烏拉納喇氏出,與皇十二子阿濟格、皇十五子多鐸為同母生。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主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等攻奸他種種不法,被廢掉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感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曰「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1] 豫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大妃烏拉納喇氏出,與皇十二子阿濟格、皇十四子多爾袞為同母生。鑲白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太宗皇太極時,屢有戰功。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四月,封為和碩豫親王。先後掌管過禮部和兵部。順治元年(1644),隨清軍入關。十月,南下河南﹑西進陝西鎮壓李自成農民軍。二年正月,攻入潼關、取西安。二月,移師攻南明,四月陷揚州,五月入南京,俘福王朱由崧,六月占浙江,十月還京師。進封和碩德豫親王。三年五月,征伐北投喀爾喀蒙古蘇尼特部的騰機思、騰機特等,敗之。四年七月,冊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六年三月十八日病痘死。九年三月,因多爾袞案株連,降為多羅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高宗為多爾袞平反的同時追復多鐸豫親王及封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肅武親王愛新覺羅·豪格。太宗皇太極長子。明萬曆三十七年己酉三月十三日子時生,繼妃烏拉納喇氏出。初封貝勒,天聰六年七月,晉和碩貝勒。崇德元年四月,以軍功晉肅親王。六月,命掌戶部事。八月,以事降貝勒。三年八月,副奉命大將軍多爾袞攻明。明年四月,凱旋。八月,仍命管戶部事。九月,復以功晉親王。六年三月,以事降郡王。七年七月,以功仍晉親王。順治元年四月,以事削爵。十月,仍封親王。三年正月,授靖遠大將軍,征四川。十二月,滅張獻忠。五年二月,凱旋。三月,被多爾袞構陷削爵,幽系。四月,自殺,年四十,以庶妃三人殉。七年正月,多爾袞與兄阿濟格各納其福晉一人。八年二月,昭雪,追復封爵。十三年九月,追謚武。乾隆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廟。特詔改現襲爵位之顯親王,復始封王號曰肅,世襲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原承澤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承澤裕親王愛新覺羅·碩塞,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側妃葉赫納喇氏於一六二八年十二月二十所生。順治元年(1644年)封多羅承澤郡王。當時李自成據潼關,碩塞跟隨豫親王多鐸進攻陝州,擊敗李自成將張有增、劉方亮,李自成親自迎戰,亦被擊破,清軍入關,斬馬世堯。隨後向南進兵,擊破明福王朱由嵩,賜團龍紗衣一襲、金二千、銀二萬。後又跟從多鐸征喀爾喀,隨英親王阿濟格戍守大同。姜瓖反叛期間,碩塞移師代州,解圍有功,晉升親王。順治七年(1650年)又改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晉封和碩承澤親王。掌兵部、宗人府。卒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1655年1月),子博果鐸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鄭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鄭獻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和碩庄親王舒爾哈齊第六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己亥年十月初二日丑時生,母福晉烏喇納喇氏。初封貝勒,天聰五年七月,管理刑部事。崇德元年四月,以軍功晉封和碩鄭親王。八年八月,輔理國政。順治元年,加封信義輔政叔王。五年三月,緣事降為郡王。本年閏四月,復親王爵。九月,授定遠大將軍。九年二月,加封叔和碩鄭親王。十二年乙未五月初八日寅時薨,年五十七歲。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他是禮烈親王代善的長子。己亥年二月初二日寅時生,母嫡福晉李佳氏。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四年己卯正月初九日卯時薨於軍,年四十一歲,追封為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立碑紀功。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多羅順承恭惠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琿。他是禮烈親王代善之三子和碩穎毅親王薩哈璘的第二子。天聰三年己巳五月初五日辰時生,母嫡福晉烏喇納喇氏,布占泰貝勒之女,與第一子同母。崇德八年,因伊兄罪黜宗室。順治元年十一月,復入宗室,封多羅貝勒。五年九月,以功進封多羅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壬辰三月二十七日戌時薨,年二十四歲。康熙十年,追謚。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琿。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轔,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琿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怡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怡賢親王愛新覺羅·胤祥。清聖祖康熙帝十三子,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自幼跟隨胤禛(即雍正帝),曾出任軍職,掌管駐京禁軍,為他其後的政績打下好基礎。雍正元年被封為怡親王,因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是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胤祥死後,上謚號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雍正帝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下旨將其名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為雍正朝唯一位最終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恆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欣。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靜妃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親王」。清末洋務派、總理衙門首領,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欣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欣病逝,詔謚曰「忠」,配享太廟。(清宗室謚「忠」者唯奕欣與多爾袞二人)。 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醇賢親王愛新覺羅·奕譞。清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母為道光帝庄順皇貴妃烏雅氏(1822年-1866年)。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進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去世,追謚為「賢」,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慶密親王愛新覺羅·奕劻。奕劻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 奕劻是乾隆第17子永璘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⑷ 鐵帽子王是八旗旗主嗎

清朝八旗的旗主不一定是鐵帽子王,姓氏不固定,旗主也不是世襲的。

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皇太極即為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有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 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 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 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 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 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 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 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 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 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 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 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 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 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請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 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 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 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 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 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 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 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正白 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 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 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100—300人 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清末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於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 鄰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潔前 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 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 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質色為藍色鑲 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 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 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 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 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

八旗組織中蒙古旗與漢軍旗的建立比滿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極天聰三年(1629)時,已有蒙古二旗的記載,稱為左右二營。八年改稱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後金在征服察哈爾蒙古後,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正式編為蒙古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漢軍單獨編為一旗,據考證是在天聰五年正月(一說天聰七年)。皇太極崇德二年(1637)分漢軍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為四旗,七年正式編為漢軍八旗,旗色與滿洲八旗同。從明萬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組織三個部分二十四旗的組織建設,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三個部分。

上三旗與下五旗八旗又有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區別。順治七年(1650)底多爾袞死後,清世祖福臨為了加強對八旗的控制,對八旗的順序進行了調整。由皇帝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統轄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清世宗雍正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俗稱外佐領)和府屬佐領(俗稱內佐領)的隸屬關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領,實際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諸王及貝勒僅能控制其府屬佐領。又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稱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稱為右翼。

八旗制度的特點

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凡隸於八旗者皆可以為兵。實際上,清代兵有常數,餉有定額,隨著滿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並非所有滿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後來披甲的人數占滿族人口的比例愈來愈小。清太祖、太宗時期,八旗組織有較快的發展。入關前滿洲八旗共309個佐領,又半分佐領18個;蒙古佐領117個,又半分佐領5個;漢軍佐領157個,又半分佐領5個。八旗滿、蒙、漢佐領共583個,又半分佐領28個。清統治全國之初,由於統一全國的戰爭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爭,滿洲八旗發展迅速。康熙時滿洲佐領達到669個,嘉慶時增加到681個。此後維持在這一水平上。蒙古佐領順治時增加11個,康熙時又增加76個,雍正二年(1724)定製為204個。八旗制度建立時有蒙古人編在滿洲八旗內,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領35個,又半分佐領2個,編在滿洲八旗下。順治十五年有漢軍佐領206個,又半分佐領3個。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個,又半分佐領1個。雍正十二年定製為270個。此後,因八旗生計愈來愈困難,一部分漢軍出旗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漢軍佐領減少到266個。此後終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額數,清末光緒、宣統時,實存職官約6680人,兵丁12萬人。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為了鞏固滿族貴族的統治,加強對全國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時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後顧之憂,更好地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與綠營共同構成清朝統治全國的強有力的軍事工具,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八旗兵無論滿洲、蒙古或漢軍,均以營為單位,由都統及副都統率領,稱作驍騎營,用於駐防或征戰。並有炮營、槍營、護炮藤牌營,附屬於漢軍驍騎營。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聰時期定王公爵止於貝勒,崇德元年始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九等。順治十年()增奉恩將軍為十等。亦有異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漢人甚少。清代世職,太宗時與官名本多相同,順治四年成為榮譽稱號。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為男爵,阿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雲騎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壯丁原則上三年編審一次,分正戶、另戶、另記檔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清初定滿漢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

⑸ 鐵帽子王竟然也是個爵位,到底有多大官職

在電視劇里提到「鐵帽子王」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但實際上,鐵帽子王竟然也是個爵位,那麼,他是多大的官呢?

「鐵帽子王」在清朝只是能夠享受更好地生活待遇,至於在朝廷上有多大的權力完全是看能不能受到皇帝的重用,要是真的有能力,當然是沒有問題的;若是沒有能力,就是一個閑差罷了。就如同我們國家在國企改革之前就有很多人吃空餉,一樣的道理。現在基本上是看不到了,也說明我們國家的進步。

鐵帽子王的待遇是不錯的,畢竟是一個爵位,但是,沒有能力的話,就是一個碌碌無為之人,你知道還有誰當過鐵帽子王?

⑹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清王朝建立後,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這個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

「鐵帽子王」的由來

「鐵帽子王」是努爾哈赤分封給自己的幾個兒子和至親的,因為在清朝初期創立的過程中,這些人都出了不少力,可以說居功至偉。雖然努爾哈赤的意思是希望這些「鐵帽子王」的爵位能夠代代相傳下去,能夠和大清的江山一樣永遠穩固不倒。但是事與願違,隨著皇權想要集中,」鐵帽子王「成了一種阻礙,漸漸地」鐵帽子王「失去了原來的性質,變成了一種榮譽而已,而且還隨時可以被皇帝剝奪,實際上」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也就沒太大區別了。

豪格,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六、和碩庄親王

碩塞,皇太極五子,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七、多羅克勤郡王

岳托,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八、多羅順承郡王

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

一、世襲罔替,永不降級

爵位從親王、郡王丶貝勒、貝子、輔國公由高到低排列。第一代的如果從親王傳下去,第二代就要降一級,那就是郡王,由此往下傳最後就是輔國公這個爵位了。為什麼這么傳呢,那個是因為人家皇帝也要換人,位子不能老讓別人占著,都要換成自己的兒子。但鐵帽子王就不一樣了,世襲罔替,永不降級。如果這個鐵帽子王家族幸運,只要這個王朝存在,這個鐵帽子王就永遠是他的後代的。鐵帽子王不但世襲罔替,永不降級。

二、待遇好,奉祿也高。

還可開府建衙,更是死後建有太廟,享有皇室的祭祀與祭拜。許多人可能認為開府建衙沒什麼,但你要知道清朝的皇子們所往的王府多半是只有居住權而沒有產權和繼承權的,當這家人的爵位傳到了貝勒,不再是王爺的時候就得搬出王府,另尋住處了。你說這鐵帽子王的這項殊榮得羨慕死多少王爺。

清朝鐵帽子王每天都幹嘛?

鐵帽子王作為清朝封爵最高地位最顯赫的一波人,不僅僅俸祿高權力大,最主要是他們的子孫每一代都有這樣的權力,可以說是永世不衰,所以到了清朝的中後期,以鐵帽子為首的腐朽集團就這樣誕生了。

他們每天無所事事,依靠祖上給予的權力,把持朝政,還經常貪污公款阻止國家的改革,成為了清朝發展的一個絆腳石。因為他們大多數是八旗旗主,很長一段時間國家也奈何不了這些所謂的鐵帽子王。

他們之間還相互達成了一個協議,形成了一個利益集體,對於清朝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消極作用。清朝初年為了避免朝廷稅收的累贅,所以摒棄了明朝的中式世襲制度,改為另外一種制度。

清朝的親王去世之後,只有兒子可以繼承爵位,但這個職位必須要下降一個等級,也就是說兒子繼位的時候就是郡王了,其餘兒子則需要通過考試來獲得不同的職位。

在清朝,鐵帽子王也有很多犯罪的,比如多爾袞功勞赫赫,他頭頂上的鐵帽子王爵位以及前一個皇帝封的頭銜,照樣都被順治帝給拿掉了。所以鐵帽子王就是親王里的特等親王,榮譽比普通的親王要高,但是依然還是受制於皇帝。

結語

「鐵帽子王」是對清朝世襲罔替王爵的稱呼。「鐵帽子王」只是能享受更好地生活待遇,有多大權力看皇帝是否重用,否則只是清閑的皇室宗親罷了。

⑺ 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是什麼時候、由哪位皇帝冊封的呢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等。而鐵帽子王則是王爵中最為尊貴的一種,它不像其他爵位,每過一代就會降一個等級,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爵。因此,這個王爵被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

所謂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其實直到乾隆時才叫起來。分別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八個人,因功勛卓著,同時又是皇室,因此被封為八大鐵帽子王。

八旗

努爾哈赤以女真部落為根基所建立的八旗制度,是一個典型的奴隸制軍功集團。努爾哈赤視八旗為私人財產,因此他將八旗分封給他的子孫和親屬,如他的嫡系子孫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岳托、豪格等人,麾下都有八旗佐領,甚至直接成為旗主,不過此時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封爵制度,因此,並未確定八大鐵帽子王。

乾隆皇帝

這八個鐵帽子王中,除了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外,其他七人均為努爾哈赤的嫡系子孫。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八大鐵帽子王世襲罔替,但世襲罔替的是爵位而非本人,如果繼承王位的鐵帽子王們犯錯,依然會被罷黜或被懲罰。

⑻ 清朝王爺等級劃分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恩將軍。

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和碩意為:一方,那麼和碩親王是王爺等級中最高的一等。

爵位等級規定:親王的一個兒子封為親王,其餘兒子封為郡王。郡王的一個兒子封為郡王,其餘兒子子封為貝勒。貝勒之子封為貝子,貝子之子封鎮國公,鎮國公之子封輔國公,輔國公之子授三等鎮國將軍。

清朝封爵方式有兩種:一是因軍功受封,為功封;一種因皇帝之後而受封,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後代在承襲前人的爵位時要降一級,降至最後一個等級再襲。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後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俗稱:鐵帽子王,即: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8)鐵帽子王多少級升滿擴展閱讀:

清朝歷史上有八位權勢赫赫的王爺,他們在開國創業過程中戰功最多、勛勞最大,所以他們的王位也是一輩傳一輩,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孫繼承。本家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

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岳托(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自皇太極設立「鐵帽子王」制度始,經順治、康熙、雍正數朝,「八大鐵帽子王」已名存實亡。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見王爵制度紊亂,遂對其作了重新審定,把王爵分為「軍功」和「恩封」兩部分。凡是戰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襲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遞降」,即每襲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將軍截止。從此劃清了「鐵帽子王」與一般王爵的界限。

⑼ 清朝皇帝的兒子是如何劃分或晉升等級的

清朝皇室爵位分為十二個等級,各等級名字如下:

1、第一級:和碩親王

2、第二級:多羅郡王

3、第三級:多羅貝勒

4、第四級:固山貝子

5、第五級:鎮國公

6、第六級:輔國公

7、第七級:不入八分鎮國公

8、第八級:不入八分輔國公

9、第九級:鎮國將軍

10、第十級:輔國將軍

11、第十一級:奉國將軍

12、第十二級:奉恩將軍

爵位等級規定:親王的一個兒子封為親王,其餘兒子封為郡王。郡王的一個兒子封為郡王,其餘兒子子封為貝勒。貝勒之子封為貝子,貝子之子封鎮國公,鎮國公之子封輔國公,輔國公之子授三等鎮國將軍。

(9)鐵帽子王多少級升滿擴展閱讀: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

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

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

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勛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

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帽子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宗室

與鐵帽子王多少級升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艾萊依冬女裝價格表 瀏覽:31
棕色衣配什麼褲子圖片欣賞 瀏覽:861
hm童裝碼數怎樣看的 瀏覽:286
牛仔褲如何打褊 瀏覽:431
綠衛衣牛仔褲配什麼鞋子 瀏覽:31
發光裙子是哪個穿得 瀏覽:684
條紋撞色褲子男 瀏覽:839
兒童裝牌子哪個好 瀏覽:221
除了城管哪些部門是統一制服 瀏覽:425
a四季青女裝批發 瀏覽:653
精神女裝什麼原因 瀏覽:217
橡皮紅外套搭什麼絲巾好看 瀏覽:254
怎樣去裙子上的靜電 瀏覽:236
廣州童裝零售哪裡便宜 瀏覽:854
廣州仿潮牌服裝批發市場 瀏覽:667
哈沐童裝年齡段 瀏覽:992
四川全罩杯按摩調整文胸批發 瀏覽:775
校服松緊帶掉了怎麼辦 瀏覽:26
帽子把頭帶什麼動物 瀏覽:223
河北女裝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