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鳳凰騰的角色介紹
段飛鴻(張翰飾演)
他是朝廷大將段濤(李修賢飾演)的養子,與其他名相公子不同,他文武雙全,風度翩翩,德才兼備,卻又不乏專情。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竟是唐懿宗(張默飾演)同父異母的弟弟。他無心爭權,只專注無憂無慮生活 ,鍾情青梅竹馬的繆風燕(白冰飾演),但又對苦戀他多年的發小寧采蝶(鄭爽飾演)十分憐憫,為了鳳燕和彩蝶,他可以放棄一切。他心愛的兩個女子卻盤旋與哥哥之間,可惜唐懿宗卻十分糊塗,有事沒事就找他麻煩。
唐懿宗(張默飾演)
唐懿宗是唐朝最後一位以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皇,也是最後一位在長安度過的帝皇。唐懿宗深受母親晁太後(商天娥飾演)的控制,故事事裝出昏庸無能、沉迷酒色的表面形象,實際上十分機智,在處理危機時十分冷靜,睿智深沉。
繆風燕(白冰飾演)
她出身卑微,是公主私通所生的女兒,小時候,經受人間冷暖,時常飢寒交迫,卻認識了飛鴻和彩蝶兩個生死之交,從此改變終身;長大後在宮中受盡欺凌,她的一生坎坷蔓蔓,她下定決心要飛上枝頭當鳳凰,變得不擇手段。她愛著段飛鴻(張翰飾演)但卻不敢面對愛情,因為她知道,在冷冷深宮中,只能愛自己。她為了維護自己的愛情、友情、親情毫不猶豫地走上後宮爭寵的不歸路。
寧彩蝶(鄭爽飾演)
從小和段飛鴻(張翰飾演)、繆風燕(白冰飾演)一起長大,她單純善良,淳樸乖巧,但卻鍾情飛鴻哥哥。她知道飛鴻和鳳燕真心相愛,卻又默默祝福。在後唐深宮里,好姐妹繆鳳燕一步步陷於深宮斗爭、爾虞我詐中,唯獨她保持最真的自己,為了不讓鳳燕陷於深淵,她也加入其中苦苦勸阻。雖然飛鴻對她只是兄妹之情,但她依然愛戀著他。心裡再也不會有其他人!
杜況(李肖寧飾演)
當朝御醫,嫉惡如仇,視昏庸無能的唐懿宗為死敵。他沉穩殷實,為人處事冷靜無私,富有正義感。對師妹寧彩蝶寄予濃濃愛意,只可惜彩蝶並不接受他,只是把他當成哥哥看待。
形皇後(孟霞飾演)
形皇後是六宮之首,在後宮隻手遮天,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故其心狠手辣,陰險奸詐。
晁太後(商天娥飾演)
晁太後是一位城府深嚴、權利與手段並重的女性,她操控了唐懿宗(張默飾演)的人生,隻手遮天,使唐朝末期在歌舞昇平的表象中墮落。
段濤(李修賢飾演)
他是一代名將,卻心機重重,他勤於政務,卻又圖謀不軌,他城府深嚴,卻又愛子如命。
華妃(楊陽飾演)
深宮之中, 她獨享天子之愛,背後卻有無數雙憤怒的眼睛欲置之於死地;她獨自扛起天下之任,卻默默承擔著紅顏禍水的罵名;她讓彩蝶動容,讓所有人為之扼腕嘆息。她,是華妃。
繆風瑩(牛麗燕飾演)
她是繆鳳燕(白冰飾演)失散多年的親妹妹,她的出現,無疑給力爭上游的繆鳳燕一個沉重的打擊,她處處爭寵,耍手段,玩心計,連自己的姐姐也淪落為自己的敵人。
銀蓮(戰鶴文飾演)
她身世坎坷,早年淪落青樓,是青樓花魁。她顏貌妖堯,風姿綽約,後成為王爺的至寵,但只落得姨太太的名分,被形皇後(孟霞飾演)相中,差遣為卧底,放在繆鳳燕(白冰飾演)身邊做丫鬟。經歷過百態的人生,她早已看穿紅塵,並且早已睿智滿腹,對於風燕深陷情網與權力的掙扎,她出謀獻策,忠心耿耿。
2. 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這就話是這樣的寫的嗎最後兩句求正解
不是這樣的,這句話出自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原文如下:
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
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
譯文:寧可看不起沒錢的白頭老翁也不要看不起貧窮的年輕人,因為少年人前途不可限量。少年人如果努力遲早有天會飛黃騰達的,就不相信一輩子總是穿著有破洞的褲子。
(2)鳳騰翔褲子怎麼樣擴展閱讀:
「莫欺少年窮」的歷史實例
1、朱買臣
朱買臣好讀詩書,卻不會操持家業,年過四十,還是一介落魄書生。為了維持生活,只得砍柴為生,他的老婆眼見家裡快揭不開鍋了,朱買臣又不像是好的依靠,因此就想和朱買臣離婚後,再改嫁他人。朱買臣卻胸有成竹,認為自己總有出頭的一天,讓老婆等他發達。
他老婆卻破口大罵,最後兩人分開了。不料幾年後,朱買臣官運亨通,居然坐上了太守之位,後來又平息叛亂,坐上了九卿之位。朱買臣也沒有為難他前妻,反而派人接前妻和現任老公一起到自己府上做客,好生招待。他的前妻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2、蘇秦
蘇秦是戰國時期有名的縱橫家,家境貧寒,後來拜了當代奇人「鬼穀子」為師。蘇秦在落魄之時,經常遭到哥哥嫂嫂的嘲笑,說他每天出門混日子,折騰來折騰去活受罪。
蘇秦沒有辯駁,而是痛定思痛,閉關學習《太公陰符》,一年以後蘇秦出關,躊躇滿志趕到秦國,向秦惠王獻吞並六國之策,未被採納以後。
蘇秦轉而游說六國合眾抗秦。經過一番努力,蘇秦的計策得到六國王上的採納,紛紛封蘇秦為國相。蘇秦佩六國相印衣錦還鄉,曾經嘲諷他的嫂嫂嚇得跪地求饒。
蘇秦說出了一句名言,「嫂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嫂跪著說,因為你現在又有權勢又有錢。蘇秦仰天長嘆。這也是成語「前倨後恭」的出處由來。
3、 韓信
這又是一句成語「胯下之辱」的典故。韓信成名之前落魄至極,連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證,曾經在結義大哥家中蹭飯,卻被大哥的夫人嫌棄,因而釣魚為生。經常釣不上魚,只得餓肚子,好在被洗衣服的漂母救濟,才不至於餓死。韓信劍不離身,卻從來不用。
因此被市集上的屠夫欺辱,給韓信兩個選擇,要麼拔劍殺了他,要麼從他胯下鑽過去。韓信思考以後,不發一語從屠夫胯下鑽過,引得在場眾人鬨堂大笑。
後來韓信時來運轉,成為劉邦賬下大將軍,獲封淮陰侯。衣錦還鄉以後,韓信找到了當年羞辱他的那個屠夫,屠夫嚇得跪地求饒。韓信卻沒有責罰他,反而給了他一份差事。這就是所謂的以德報怨吧。
3. 鳳 指男的還是女的
風為雄性 凰為雌性
龍鳳是把兩種吉祥的動物放在一起 是吉祥的意思
在中國神話里,龍與鳳凰、麒麟、龜都是神聖的動物。龍是中國人最為崇拜的神異動物,它是蛇身、魚鱗、獅頭尾、鹿角、鷹爪、象牙的復合體。傳說中中國的首位皇帝伏羲長有一條龍尾巴。鳳凰是一種傳說中的鳥,中國鳳凰由多種動物的部位組成,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在傳說中,孔子稱老子為龍,老子則將孔子形容為鳳。
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僅次於龍。羽毛美麗,雄的叫鳳,雌的則叫凰。常用來象徵祥瑞。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又叫不死鳥、火之鳥、長生鳥、火烈鳥。
鳳凰的形態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鳳凰的象徵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風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原型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個混合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表的「談龍說風」一書所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表明:龍的原型動物是大型爬行類,主要是鱷魚及巨蜥,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 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二類動物在中國大陸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都有鱷魚及鴕鳥化石鴕鳥蛋殼化石的發現。
關於其他
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瑞鳥,象徵美好與和平,與龍、麟、龜一起被人們美稱為四靈,相傳,每當鳳凰出現的時候,百鳥就會群集左右,一起應聲鳴唱。後來,人們多用百鳥朝鳳來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許氏的《說文解字》(漢許慎撰)卷四上,七九頁碼,釋鳳字,註:「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鹿後,蛇頸,魚尾,顴顙,鴛思,龍文(紋),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僅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 《說文解字》中又有「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是有「鳳為百鳥之王」一說。讀之有趣。明朝醫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將鳳凰和孔雀並列為山禽。它如果真的存在過的話,應該是屬於鳥綱雞形目。《爾雅》註:「鳳凰,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魚尾,五彩色。靈鳥仁瑞,雄曰鳳,雌曰凰。」依現在所見的鳳凰畫像或者雕刻像來說,它具有雞頭,鶴頸和腿,鴛鴦的翼羽,孔雀的尾屏等,由不同的鳥類的特徵綜合而成,推測它是自古以來傳說中的一種形象。
古埃及神話中的聖潔的火鳥,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Phoenix(也有少數拼作Phenix,Phoinix)滿五百歲(又一說一千四百六十一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便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凰。
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對不死鳥的描述:「大部分怪物都是由其它生物衍生而來的,只有一種例外,它們可以再生,亞述人稱之為不死鳥(Phoenix)。不死鳥並非靠花草果實維生,而是以乳香為食,在降生五百年後它會落在棕櫚樹頂端的橡木枝上為自己搭建一個巢,然後出外收集肉桂、甘松和沒葯等香料,銜入巢內,墊在自己的身下,當它呼出最後一口氣後會悄然死去,此時從它的身體里將飛出一隻新的不死鳥,同樣擁有五百年的生命。
等這只不死鳥長大到有足夠的力量時,就會把父母的巢從樹上升起,銜往埃及的赫利奧波利斯城,放在太陽廟里。這個巢是它的搖籃,同時也是它父母的墳墓。」
正如奧維德所說,不死鳥的記載源自亞述人,不過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神話,例如中國的鳳凰、日本的ほうおう、俄羅斯的火鳥(Firebird)、埃及的太陽鳥(Benu)、美洲的葉爾(Yel)和阿拉伯的安卡(Anka)等,所有這些鳥都有死而復生的特點(壽命分別為500年、540年、1000年、1461年、1700和12994年不一),而且同太陽有著密切的關系。最早提到不死鳥的人是公元前八世紀的希臘詩人《神譜》(Theogony)的作者赫西奧德(Hesiod),最早詳細描述不死鳥的人是希臘歷史學家赫羅多特斯(Herodotus),他說:「我並沒有親眼見過它,只是在繪畫中見過,它的羽毛一部分是金黃色的,一部分是鮮紅色的,外形像一隻巨鷹,而且還擁有美麗的歌喉。」
在西方,鳳凰多次出現在基督教的文學藝術作品中,象徵著復甦,不朽或死後重生。古埃及的《亡靈書》(Book of the Dead)中,這種死後復生的鳥兒被稱之為Benu鳥,太陽城Heliopolis的象徵,與初升的太陽,太陽神拉神(Ra,Re)有著密切的聯系,被人們稱為太陽之魂。在希臘,人們稱之為Phoinix,意思是紫紅色或深紅色。古時候希臘人認為,Phoinix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口枯井附近,每當黎明來臨時,Phoinix在清晨的陽光下沐浴,並唱著美妙動聽的歌曲,此時太陽神(Apollo)就停下他的太陽馬車靜靜聆聽。阿拉伯傳說中的安卡(Anka)也和不死鳥一樣會在壽限將至時自焚並獲得新生,它們的壽命約為1700年。安卡的體型巨大,足以載動一頭大象,最初被認為是神的完美的創造物,但在後來的傳說中卻成為一種邪惡的生物,捕食所有的生命,有時甚至會掠走兒童,於是猶太教徒們大肆獵殺安卡,使這種巨鳥最終滅絕。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4.23-1616.4.23)在他的傳奇劇《暴風雨》(The Tempest)中這樣寫道:「在阿拉伯,有一棵樹,那是百鳥之王鳳凰的王座,此時,它就在那統轄著群鳥與天空。」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
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
「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
相乘匹。」我們注意的
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案「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
)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
當讀作「舞」字(儀、
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
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
·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
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
鸞鳥,一曰鳳鳥。」(
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口口其羽(此為古體字,又「口」符代替。),
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口口(此為古體
字,又「口」符代替。),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
鳳與群飛。《白虎通》
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二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
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
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
到,在商代甲骨文中曾
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
。「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
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
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
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
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
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
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
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三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
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
,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
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
黨字。」《爾雅翼》解
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
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
,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
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
。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
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
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
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
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
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
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
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
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
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
「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
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
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
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
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
從「 」,徐鍇註:「 ,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
特徵,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4. 騰龍翥鳳什麼意思
應該是比喻富貴之人吧,畢竟龍鳳皆在【成語】翔鸞翥鳳(翔鸞翥鳳)【讀音】xiáng luán zhù fèng【解釋】比喻豐贍富麗的文辭。【出處】明·孫柚 《琴心記·相偕抵舍》:「有志客,必取文章價,翔鸞翥鳳人終愛,黃金白璧時終在。
5. 鳳體是什麼意思
鳳體是指古代身份貴重身份貴重的女子的身體,一般是指皇後。
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常用來象徵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自秦漢以後,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徵,帝後妃嬪們開始稱鳳比鳳,鳳凰的形象逐漸雌雄不分,整體被「雌」化。所以一般認為皇後為鳳,其身體為鳳體,如「鳳體安康」。
(5)鳳騰翔褲子怎麼樣擴展閱讀:
皇後的發展歷史:
皇後,皇帝的正妻。
在甲骨文里,「後」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但自金文將字型成鏡像般翻轉,攏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
《說文解字》上載: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因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後」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後」還經常被用來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領。所以,也因而引申為帝王的正妻等涵義。
「後」原為君主之意。在《詩經》上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鄭玄各項箋曰:「後,君也。」如大禹的兒子啟稱為「夏後氏」,還有傳說中射日的後羿。
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後」。如《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制度。但較完備的後妃制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
《漢書·高帝紀下》:「尊王後曰皇後,太子曰皇太子。」還有《三國志·魏書·後妃傳》中有:「太祖建國,始命王後,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儀,有婕妤,有容華,有美人。」
皇後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如《周禮·天宮內宰》曰:「王後帥六宮之人。」
古代時中國的皇後被嬪妃、侍女等稱為娘娘(殿下) 。在西方稱呼為陛下。
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出現有多位皇後並立的現象。但其中只有中宮才有真正後宮之主的權利,換言之少數民族的其他皇後實際等於妃嬪的意思,只是叫法不同。
6. 鳳圖騰怎麼樣
難看,劇中一直以風燕矛盾自私的感情來拍,劇中風鴻一直愛著風燕,還以為這部戲會來個新穎的結局和劇情。。。沒想大結局,風燕還是離開了,回去當皇後。。。如果最後不是一對,就不要在劇中糾纏這么多戲份,這部戲,真是垃圾的垃圾,腐蝕人心,教壞人,有情人不能一對,愛權愛勢力。。。。簡直就是腦殘片。。。。一點都不積極向上。。。媽的,
7. 潼關表達了少年譚嗣同怎樣的精神鳳貌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熱愛,以及對萬馬齊喑、風雨如磐的社會現實的隱隱憂慮。原文: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譯文: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里。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7)鳳騰翔褲子怎麼樣擴展閱讀作品鑒賞: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彷彿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參考資料:網路-潼關·終古高雲簇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