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很多T-shirt里頭那個古巴人是誰帶個帽子有顆紅星的..
切·格瓦拉
他的來歷:
切·格瓦拉,一個被稱為「紅色羅賓漢」的游擊革命家,一個被譽為「共產主義堂·吉訶德」的理想主義者,用他39年的短暫時光譜寫了一部生命傳奇。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於阿根廷羅薩里奧省。他畢業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醫學系。身為受過良好教育的阿根廷人的格瓦拉,本來可以選擇穩定安逸的生活,然而,他卻拋棄了這一切,投入了拉丁美洲的革命烽火。1955年,格瓦拉在墨西哥流亡時與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羅結識,從此加入了古巴的革命斗爭。革命勝利後,曾擔任古巴國家銀行行長、工業部長。為了把古巴建設成為一個沒有貧窮、沒有剝削的新國家,格瓦拉多次出訪國外,成了古巴著名的國務活動家。但是,1965年3月,在他出訪亞、非國家回到哈瓦那後,古巴政壇上再未出現格瓦拉的身影。原來,這位天生的革命家已經辭去了古巴黨、政、軍的一切職務,去其他國家繼續進行反帝斗爭。這一切連他最敬愛的母親都不知曉。
格瓦拉在給卡斯特羅的告別信中說:「哪裡有帝國主義,就在哪裡同它斗爭;這一切足以鼓舞人心,治癒任何創傷。」而在他看來,非洲無疑是遭受帝國主義壓迫最嚴重的地區。切·格瓦拉先在剛果東部金沙薩領導游擊戰爭,1966年返回拉丁美洲,深入玻利維亞叢林開展「游擊中心」的革命活動。1967年10月7日,格瓦拉的游擊隊伍被玻利維亞政府軍包圍,格瓦拉被俘。1967年10月9日,他被玻利維亞當局殺害,時年39歲。
格瓦拉是個滿懷激情的革命家,是一個為正義,為真理獻身的理想主義者。他寫信給子女:「你們應當永遠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非正義的事情,都能產生最強烈的反感。這是一個革命者的最寶貴的品質。」身為阿根廷人,為了正義,他投身於古巴的革命事業;作為古巴國家的開創者,為了真理,他放棄了已有的一切,深入玻利維亞叢林,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繼續反帝的游擊戰爭。他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傳奇人物,總是不經意間給世人以驚奇,用自己的生命書寫著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悲壯歷史。
作為個人,格瓦拉是堅強、剛毅的。在兩歲時,他患上了哮喘病。與疾病的長期斗爭磨練了他超人的意志和信心。在茂密的叢林,方臉、白皙、劍眉、大鬍子、頭戴圓形軟帽、右手握著沖鋒槍、嘴裡叼著雪茄的格瓦拉鎮定自若,有條不紊地指揮著游擊戰爭,他被親切地稱為「紅色羅賓漢」。臨刑前,格瓦拉麵對敵人的槍口,毫不退縮,「開槍吧,膽小鬼!你要打死的是一個男子漢!」這是一個英雄的聲音,是一聲為了真理而不屈的怒吼!
格瓦拉犧牲以後,世界各國人們紀念他,出版了各種語言的傳記、影視作品,懷念他、贊揚他。在世人眼中,切·格瓦拉已經超越了革命者的身份,成為追求真理、正義的理想主義者的象徵,成為拯救人類於苦難的精神偶像。
最後說一下,他的死狀非常像耶穌,在被媒體曝光後迅速成為當時追求自由,性格叛逆的新一代年輕人的偶像
B. 頭上戴紅色寫有m的帽拿著法國國旗
法國著名的外籍軍團。
C. 印在T恤上的頭戴帽子,帽上有顆紅心,長發外國人的頭像,那個人叫什麼名字
切,格瓦拉
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人物,被很多年輕人視為偶像
D. 沙特人頭上戴的是什麼為什麼有白有紅,有的有黑環有的沒
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傳統風俗的阿拉伯民族,隨著社會的前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滲透和交流,其人民的傳統習俗也隨著演變,他們的審美觀、穿戴、居住既蘊涵著傳統色彩又帶有朝代氣息。
[一]男子的裝束
身著大袍,外加披風,包頭巾上戴頭箍,為阿拉伯人的形象。
阿拉伯大袍多為白色,衣袖寬大,袍長至腳,做工簡單,無尊卑等級之分。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裝,也是達官貴人的禮服,衣料質地隨季節和主人經濟條件而定,有棉布、紗類、毛料、尼絨等。
��寬松舒適為阿拉伯大袍的特點,但其做工裝飾各區存在細微差異;如沙特人的大袍為長袖、高領、鑲里子。蘇丹人的大袍無領,胸圍和袖子肥大,呈圓筒形,長至腳踝,前後都有袋兜,側面還有腰兜,可兩面輪換穿。陣曼人的大袍無領,領口處有一條約30公分長的繩穗垂於前胸,穗底部有一花萼狀開口,可向里邊噴灑香水,放香料。
阿拉伯大袍的顏色除白色外,也有深藍、深灰、深棕色和黑色。阿拉伯人的內衣,各地區也不相同。上衣多為條紋長衫,也有白色汗衫,夏季許多人不穿內衣。下身穿著奇特,葉門、阿曼、阿聯酋等國流行男穿裙子女穿褲,偏僻地區的部落或窮人僅用一塊布把下身一圍了事。利比亞、突尼西亞等國的男士是喜歡穿肥大的燈籠褲。由於阿拉伯男子一年四季大袍不離身,內衣的式樣和色彩就沒有多少顯露的機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阿拉伯各國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但傳統服裝白大袍並沒有被冷落,至今仍相當流行。即使是趕時髦的年輕人和公務人員,上班時西裝革履或牛仔服,一到家仍都換上大袍。國家元首、高級官員身著大袍出席盛宴和慶典活動的也屢見不鮮。有一些人士洋結合,在大袍外穿西裝,或西裝外披大袍,可謂別具風格。
阿拉伯大袍歷經千載而不衰,是它對生活在炎熱少雨的阿拉伯人有無法取代的優越性。生活實踐證明,大袍比其他式樣的服裝更具抗熱護身的優點,無論白色或其他顏色的大袍,在吸收外來熱量的同時,裡面形成一個通風管,空氣自下而上流通,猶如煙囪一樣,使人體感到涼爽。
披風在阿拉伯人看來,是節日盛裝,男人在大袍外加件披風,顯得神采奕奕,有男子漢氣概。披風花色繁多,質量也不相同。如科威特的披風市場上,男式、女式、夏天穿的透明紗披風、冬季穿的羊毛、駝毛、呢絨披風樣樣俱全;有平民穿的物美價廉的普通披風,也有王室成員及富翁們穿用的做工精細、鑲有金銀絲的豪華披風。
阿拉伯人的包頭巾,也是沙漠壞境產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陽防曬,冬天禦寒保暖。這種頭巾是塊布,將其放於頭上,再套上一個頭箍固定之。其色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布料有優劣厚薄之別,隨季節和條件而定。
頭箍是用駝毛做成的圓狀環,多為黑色,偶有白色,粗細輕重不等。年輕人喜歡粗重的頭箍,再系根飄帶,顯得瀟灑、英俊。
有些阿拉伯國家,如半島上的葉門和北非的茅利塔尼亞,男人們頭上纏一條白色的長頭巾,不戴頭箍。他們的頭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還有其它用途:睡覺時做鋪蓋,禮拜時當墊子,洗臉時做毛巾,買東西時當包袱,刮風時蒙在臉上擋風沙。
阿曼男子只披頭巾,不戴頭箍,頭巾的顏色有等級之分,多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員用紅、藍、黃三色為基調的特製頭巾,其他人們禁用。
頭巾下再戴一頂小白帽是許多阿拉伯人的習慣。在非正式場合,他們更喜歡只戴小白帽而不包頭巾。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部分男子不用頭巾,不戴小白帽,只戴一頂紅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氈帽。一些人愛在氈帽下纏一條白布,更顯艷麗新穎。
佩物,是阿拉伯各部落長期養成的裝飾習慣,其式樣繁多,各有千秋,尤以葉門和阿曼的腰刀最具特色。
腰刀最初是用以防身自衛的武器,後逐漸成為珍貴的裝飾品和民族風俗。阿拉伯人覺得只有佩戴腰刀,才能顯示男子漢的俠義、瀟灑和威武氣概,不佩腰刀的男人不算好漢。同時,佩戴腰刀也是男孩子長大成人的標志。至今還有些部落,當男孩長到15歲就為他舉行佩戴儀式,以示祝賀。
腰刀的製做,在葉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在不少城市仍有製造腰刀的作坊,有機制也有手工製做,做工考究、精細。腰刀多為雙刃,成彎鉤形,刀鞘飾有銀環,與寬皮帶或綉有精美圖案的絲帶連結,便於佩帶。
在阿曼,腰刀是國家的象徵,其圖案繪在國徽上。陣曼國的地圖形狀也酷似一把腰刀。
腰刀柄的製作也很講究,有牛角、羊角和木質的,最名貴的是用犀牛角或長勁鹿角製成,用金銀鑲上圖案或經文,光彩奪目,價值連城;有的還鑲上主人很氏、製做年代,代代相傳。
名為腰刀,並非都挎於人們的腰部,有的別於金銀綵線綉成的腰帶上,更多的插在胸前特製的寬皮帶上,每當他們高歌起舞時,常以腰刀伴舞。腰刀幾乎不離身,如從主人身上奪下腰刀,是對主人最嚴厲的教訓與最大的侮辱。葉門政府規定,佩戴腰刀的人打架斗毆,治安人員和部落酋長有權扣押他的腰刀,罰他在若干天內只能帶刀鞘外出,曉諭人們他正在受過。所以,無論何時,都不可隨便摘掉別人身上的腰刀。
茅利塔尼亞人的佩物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有所不同,幾乎人人身帶護身符,有的甚至要帶幾個。護身符裝在皮製的小袋裡。除美飾外,主要是圖吉利。
[二]女子的服飾
頭戴黑面紗,身穿黑大袍是伊斯蘭教規定下的阿拉伯婦女形象。阿拉伯婦女的黑面紗很薄,戴上面紗,外人見不著主人的臉,主人卻能透過紗同網視物如常。有少數婦女戴雙層黑紗,視物困難,常需兒童幫助;有人用一塊黑紗蓋住頭發,另一塊遮住面部和嘴巴,露出眼睛;有人在黑紗上開一個或兩個小洞,便於視物。黑紗有大小,小的罩住頭及脖子,大的蒙在頭上,四角可垂至胸部,甚至腿部。多數婦女除戴黑紗外,裡面還戴有做工精細、鑲嵌飾物的帽子。
黑大袍是阿拉伯婦女的傳統服裝,做工簡單,式樣和花色因地而異。如沙特婦女的黑袍是一件寬大的黑斗篷。
葉門女子服式有二種:一種是頭頂黑紗,將頭部蓋住,再披塊黑布(或花格子布)裹著全身;另一種是分頭部、上身和下身三部分,頭頂黑紗至脖子,上身黑披肩垂至腰部,在胸前系牢,下身穿條黑裙子蓋至腳面。
埃及婦女的黑袍是塊長方形的黑布,即將5米長的布一分為二,兩邊縫在一起,根據個人喜好綉上花邊即成,穿、披均可,靈活方便,還可隨意穿著袒露身體的某一部分。
蘇丹婦女愛穿拖地長袍。長袍是一塊布,可裹全身,黑色、白色皆有。
利比亞婦女外出時,常用一塊類似被單的花布把全身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雙眼。
阿拉伯婦女看起來衣著簡單,甚至赤腳,其實不然,她們渾身幾乎戴滿各式金銀首飾。頭戴銀頭箍,頭箍系銀鏈,前額掛金銀鏈,鼻飾鑲花,耳墜一環又一環,項鏈一圈又一圈,十指戴戒指,手腕掛鐲子,腳飾腳鐲與足鈴……,倒也十分別致,充分顯現披金戴銀的雍容華貴。
滾滾石油財富改變著中東這塊古老的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規律和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如今,阿拉伯人的傳統服飾除在邊遠地區仍占統治地位外,大城市已逐漸讓位於土洋結合,東西方款式共存的服飾新時代。尤其男女青年一代裝束更喜歡追趕時髦。
埃及女裝的主流是表現女性的體態美,款式不拘一格。西裝、茄克、套裝、長褲、連衣裙、超短裙、牛仔褲等,都很流行,傳統斗篷式長袍,也仍有人穿著。
在利比亞,傳統服裝雖仍佔主導地位,但年輕男人常是西裝革履,女士們也身著西裝套裙,莊重高雅,欣賞和追求「淡化」了的西方化妝術,胭脂、口紅,輕描淡抹,染指甲、灑香水,佩耳環、項鏈等鈍金首飾。
即使是伊斯蘭教規最嚴格的沙烏地阿拉伯,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婦女們雖仍戴面紗,大袍也依然如故,但大袍里邊卻是五光十色,年輕的學生身穿牛仔服、T恤衫,上流社會的女子也穿上了瀟灑的西裝。
E. 日本有種卡通兔子,頭頂通常戴一頂紅色的帽子,很常見的..叫什麼名字呢
是馬桶靶子啦```不是帽子吧!!!```要麼就是聖誕帽子```是流氓兔```
F. 秦始皇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
秦始皇頭上戴的叫冕或旒冕。
冕是古代帝王和諸侯所戴的禮帽,旒是冕前後垂掛的玉串。
按規定,帝王的旒應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綖板,在冕冠兩側,還對穿一個孔,用來穿插玉簪,將冕冠與發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絲帶,戴冕冠時,帶從頜下繞過,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絲帶經過兩耳的位置時,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掛在耳邊,走起路來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聽信讒言。「充耳不聞」一語,就是由此而來。與此相稱,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來,正好擋住眼睛的視線,叫「視而不見」,意思是說,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
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規定冕服上有12種圖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臨意);山(表示穩重);龍(表示應變);華蟲(一種雉鳥,表示文麗);宗彝(一種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潔凈);火(象徵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fǔ)(斧形,象徵決斷);黻(fú,亜形,象徵明辨)。鞋是紅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黃赤大佩,長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間左側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製成。當時的制度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另外,還佩戴一柄長劍。他目光炯炯,虎視眈眈,一副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他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畫像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G. 網上經常看見一個頭像,一個外國人戴著個有紅色五角星的帽子,好像是鬧革命的,叫啥了
這個是切·格瓦拉最著名的肖像,是1960年由著名攝影師阿爾貝托·科爾達所拍攝,據說是人類歷史上復制量最大的頭像之一,這個頭像不僅出現在壁畫、遊行、音樂會等各種公共場合,也出現於郵票、服裝、杯子、鑰匙鏈、皮帶等生活用品中。
H. 戴紅帽子的軍人是什麼軍人
你說的紅色蓓蕾帽子嗎?現在中國軍人已經沒有這種顏色的蓓蕾帽子了。過去有一段時間,武警女兵曾經戴過紅色蓓蕾帽,後來取消了。某年大閱兵期間,女民兵方陣戴過紅色蓓蕾帽子,那隻是臨時的表演服裝。舞台上也有一些為了舞台效果而給某些女兵舞蹈戴上了紅色蓓蕾帽,但在現實中目前中國軍人沒有紅色的帽子作為正式的軍裝。某些國家的軍隊有紅色的軍帽。
I. 剛看見一個男的帶著超人系列的帽子,帽子整個是深紅色的帽子 前面是美國國旗製成的超人標志,後面也是超
淘寶 捏可以買到你想要的所有東西
J. 二戰 法國外籍軍團 紅帽子的非洲人
法國外籍軍團(法語Legion etrangere,英語French Foreign Legion)是由外國志願兵組成的陸軍正規部隊。擁有和正規軍同樣的裝備。由來自136個國家和地區約8000名志願者組成。創立於1831年,當時為了解決法國國內的外國人犯罪問題,同時補充戰爭中死傷的法國軍隊兵員,由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斯(在位1830-1848)下令組建。志願者加入時可以隱瞞國籍和姓名,假名或改名也可以。因此曾經有很多罪犯加入,2000年以來開始對志願者進行詳細的經歷調查,曾經服過刑的人已經無法參加了。同時加入者可以拒絕參加針對母國的戰斗。組建後參加了阿爾及利亞,墨西哥遠征,之後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近年來,參與過剛果·波黑·第一次海灣戰爭等。同時不僅限於戰爭活動,緬甸的維和援助活動·海地的鎮壓暴動·印度洋地震的災害援助也可以見到法國外籍軍團的身影。1999年開始,根據相關法規的調整和法國陸軍的再編,法國外籍軍團做為法國陸軍正規軍的地位更為強化,椐某法國將領所言,外籍軍團不是外國人部隊,而是法國正規軍。因此,軍團的裝備和編制會有所改變,士兵的生活條件也會改善。
為了應對在戰爭和熱點地區的勢力存在,戰斗人員的維持是各國(各勢力)的一個重要課題。考慮到培養一個士兵的時間和資金,可以說僱傭擁有戰術技能的經驗者是合理的,所以發生戰爭時,在徵兵制度以外,僱傭占軍隊人數比例很小的,由外國人組成的部隊,直接參加戰斗或是進行戰鬥技能和戰術指導的場合很常見。這樣的群體一般叫雇傭兵。法國外籍軍團與此不同,並不會打散進入部隊,而是作為一個部隊編制完全獨立,所採用的外國人志願者和普通的正規軍一樣,從新兵教育開始,在各自部隊駐地進行專業技能訓練。雇傭兵在戰爭或沖突結束後,合同就會終止,而外籍軍團作為法國正規軍部隊編制永遠存在。
但是,作為法國為了維持大國地位,而投入激戰地區的部隊,和正規軍相比還是有種可以隨時舍棄的地位,今後大概也不會改變。1831年3月10日法國外籍軍團創立。
1831 ~ 1857年 派遣到阿爾及利亞鎮壓當地抵抗
1831 ~ 1833年 舊外籍軍團(Ancienne Legion)
1835 ~ 1837年 新外籍軍團(Nouvelle Legion)
1837 ~ 1855年 第1外籍團(1er Regiment de Legion)
1837 ~ 1855年 第2外籍團(2eme Regiment de Legion)
1855 ~ 1859年 第2外籍軍團(2eme Legion etrangere)
戰死人數 844名。
1832年 7個團建立
第1團 瑞士人組成
第2,第3團 瑞士,德意志人組成
第4團 西班牙人組成
第5團 義大利人組成
第6團 比利時,荷蘭人組成
第7團 波蘭人組成
1834年8月 外籍軍團隊旗到達阿爾及利亞
由法國國王的長子奧里安大公所授,上書"Le Roi des francais a la Legion etrangere"(法國國王授於外籍軍團)。
最初外籍軍團的口號是 "Valeur et discipline"勇氣和紀律。(1920年改為"Honneur et fidelite"名譽和忠誠)然後就是戰斗南征北戰,直到1861年墨西哥、卡美羅內村,發生了一起很小的戰斗。
26歲的老兵丹茹,帶領著65人去接應運輸隊,被1500名墨西哥士兵包圍(原准備去偷襲法軍營地)這時墨西哥士兵在外面喊話,叫他們投降。丹茹回答到「我們首先選擇死亡!」,於是戰斗開始了,戰斗很激烈,丹茹很快戰死了,它的後繼任威綸中尉也戰死了,再後繼人毛德接過指揮權時,只剩下5個士兵,9個小時的戰斗耗光了他們所有的彈葯,於是6個人向墨西哥軍發起了最後的白刃沖鋒...戰後,一個倖存者帶回了丹茹的假臂(在早期:塞瓦斯波托爾戰斗中,丹茹失去了左臂,當時他裝了個假手),這個假肢就成了外籍軍團的圖騰,代表著「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二戰時,法國迅速崩潰,外籍軍團也面臨著危機!首先是軍團內的德國人有一小部分脫離(2000人),不願參加對同胞的作戰,然後軍團失去政府後的歸屬問題又纏上了他們(維希政府?還是自由法國?),最後他們決定參加自由法國,對德國軍團作戰,當時盟軍給他們運來了鋼盔(外籍軍團一般戴沙漠用的傳統布制平頂帽),但是外籍軍團為了向德國軍隊表示和他們交戰的是法國人!為了維護法軍的尊嚴!拒絕攜帶鋼盔,便向德軍發起了進攻...讓德軍明白了,法國人仍在戰斗戴高樂的自由法國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聲望!軍隊全都支持著這偉大的將軍,將其擁上了總理的寶座!
1958年,阿爾及利亞叛變!軍隊滿懷希望的將戴高樂扶上總統的位置,希望能恢復法國的尊嚴!可是,戴高樂的表現令人失望,他和叛軍和談了,承認了阿爾及利亞獨立。國內一片嘩然!特別是外籍軍團!阿爾及利亞可是他們的駐地啊!於是,他們武裝威脅反對戴高樂的政令!結果,戴高樂憑借高超的演講技巧,瓦解了士兵的鬥志,把外籍軍團軍官逮捕了。戴高樂想解散外籍軍團!但是國防部長強力扣押下這項題案,戴高樂只好換掉了『不可靠』的軍官,縮小了編制,並且將軍團召回本土,大名鼎鼎的外籍軍團變成了一支普普通通的國內守備軍了,和一般軍隊再也沒有什麼兩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