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商標25類全系包括哪些
第二十五類商標主要包括:服裝、鞋、帽。細分的話還有:衣物、嬰兒紡織用品、特種運動服裝、不透水服裝、戲裝、鞋、帽、襪、手套(不包括特種手套)、領帶、圍巾、披巾、面紗、腰帶、服裝帶等。
2501 衣物
工裝褲250010, 工作服250010, 亞麻布服裝250026, 襯衣250026, 絨衣250034, 襯衫250042, 工作服(罩衣)250044, 服裝*250045, 皮衣(服裝)250049, 套服250056, 成品衣250057, 馬褲(穿著)250063, 褲子250064, 外套250066, 針織服裝250071, 華達呢(服裝)250077, 上衣250086, 裙子250090, 仆侍人員、行會會員等穿的制服250093, 運動衫250094, 圍裙(衣服)250096, 皮製長外衣250103, 套衫250107, 工裝250109, 大衣250115, 輕便大衣250115, 寬外袍250117, 制服250119, 呢絨茄克(服裝)250120, 呢絨夾克(衣服)250120, 茄克(服裝)250121, 紙衣服250122, 帶兜帽的風雪大衣250143, 仿皮革制服裝250150, 仿皮服裝250150, 皮製服裝250151, 皮衣250151, T恤衫250155, 釣魚背心250159女用背心250022, 內褲(服裝)250023, 襯褲250023, 緊身圍腰(女內衣)250025, 內衣250026, 睡袍250033, 晨衣250033, 女式無袖胸衣250044, 緊身衣褲250051, 連褲內衣(衣)250053, 吸汗內衣250054, 防汗內衣250054, 防汗襯衣250054, 胸衣250055, 緊身胸衣(內衣)250078, 背心(馬甲)250082, 緊身內衣(服裝)250089, 背心250094, 海濱浴場用衣250104, 睡衣褲250108, 睡衣250108, 內褲250112, 乳罩250114, 浴衣250127, 襯裙250144, 帶肩帶的女式長內衣(內衣)250146, 婦女連衫襯褲(內衣)250147護衣汗墊250017, 衣服汗襯250017, 衣領(衣服)250020, 大翻領250020, 護領250021, 襯衫前胸250043, 可拆的衣領250050, 成品襯里(服裝的一部分)250068, 成品襯里(服裝的部件)250068, 襯衫抵肩250072, 上衣抵肩(襯衫用)250072, 袖口250095, 袖口(衣服)250095, 服裝口袋250106※風衣C250001, 羽絨服裝C250002, 旗袍C250003, 婦女腹帶C250004, 童裝C250005, 磁療衣C250006, 胸罩襯墊(胸襯、胸墊)C250007, 紅外線衣C250030, 葯物用衣C250031, 攝影背心C250032註:1.內褲,內褲(服裝)與0506衛生襯褲,衛生緊身內褲,衛生短內褲、衛生女褲、月經短內褲類似;2.童裝與2502商品類似。
2502 嬰兒紡織用品 嬰兒褲250058, 嬰兒紡織品尿布250091, 嬰兒全套衣250092, (小孩用)非紙制圍涎250128※嬰兒睡袋C250008註:本類似群商品與2501童裝類似。
2503 特種運動服裝 駕駛員服裝250002, 滑水防潮服250052, 騎自行車服裝250065, 游泳帽250124, 游泳褲250125, 男游泳褲250125, 男用游泳褲250125, 游泳衣250126, 體操服250149※柔道服C250009, 摔跤服C250010。
2504 不透水服裝 防水服250087※雨衣C250011, 雨披C250033註:防水服與0919防水衣類似。
2505 戲裝 化裝舞會用服裝250153, 化裝舞會上穿的服裝250153, 莎麗服250154※戲裝C250012, 秧歌服C250013, 舞衣C250014。
2506 特殊用鞋 足球靴250075, 足球鞋250075, 體操鞋250085, 足球靴(鞋)釘250134, 足球鞋釘250134, 滑雪靴250145※跳鞋C250015, 跑鞋(帶金屬釘)C250016, 爬山鞋C250017, 爬山鞋(帶金屬釘)C250029註:足球靴,足球鞋,爬山鞋與2507商品類似。
2507 鞋 鞋(腳上的穿著物)250003, 浴室涼鞋250004, 浴室拖鞋250005, 靴*250014, 半統靴250015, 系帶靴子250019, 高統靴250062, 草鞋250073, 套鞋250080, 高統橡膠套鞋250080, 拖鞋250101, 海濱浴場用鞋250105, 木鞋250110, 涼鞋250111, 鞋*250130, 運動鞋250132, 運動靴250141靴子防滑配件250001, 靴和鞋防滑器250001, 防滑鞋底250001, 鞋尖250016, 靴幫250040, 鞋內底250041, 靴子用鐵配件250048, 鞋和靴的金屬附件250048, 鞋的鐵配件250048, 鞋幫250061, 鞋面250061, 鞋罩250062, 高統靴帶250083, 靴跟250116, 鞋和靴後跟250116, 鞋後跟250116, 靴滾邊250118, 鞋貼邊250118, 靴、鞋底的皮滾條250118, 鞋底250129, 鞋後跟250131,雨鞋C250018, 鞋墊C250019註:本類似群商品與2506足球靴,足球鞋,爬山鞋類似。
2508 帽 貝雷帽250009, 帽子(頭戴)250012, 室內便帽250024, 風帽(服裝)250027, 帽襯架(支撐架)250028, 帽內襯架(支撐架)250028, 帽檐250030, 帽舌(制帽)250030, 帽250046, 帽子250047, 耳套(服裝)250059, 大禮帽250076, 僧帽(帽子)250100, 頭帶(服裝)250142, 紙帽子(服裝)250162※斗笠C250020, 兒童頭盔C250021。
2509 襪 長襪250006, 吸汗長襪250007, 長襪後跟250008, 襪250013, 短襪250036, 吊襪帶250037, 襪帶250038, 吊襪帶(長襪用)250039, 綁腿250088, 非電暖腳套250133※襪褲C250022, 襪套C250023。
2510 手套(不包括特種手套) 手套(服裝)250067, 皮手籠(服裝)250097, 連指手套250099。
2511 領帶,圍巾,披巾,面紗 長皮毛圍巾(披肩)250011, 披肩250032, 領帶250060, 圍巾250069, 皮披肩250074, 裘皮女披肩250074, 女式披肩250102, 面紗(布)250123, 班丹納方綢(圍脖兒)250148, 披巾250152, 頭巾250156, 西服袋巾250161, 愛斯特式領帶250157※領花C250024, 領結C250025, 領巾C250026。
2512 腰帶,服裝帶 衣服吊帶250018, 背帶250018, 服裝帶(衣服)250031, 腰帶250079, 褲腳攀帶250083, 褲帶250083, 錢帶(服裝)250160※皮帶(服飾用)C250027註:腰帶,皮帶(服飾用)與2603皮帶扣類似。
2513 單一商品 十字褡250035服裝綬帶250070修女頭巾250084神父左臂上佩帶的飾帶250098浴帽250158睡眠用面罩250163, 睡眠用眼罩250163,婚紗C250028
⑵ 這個殺手不太冷馬婷達的鞋是怎麼樣的,在淘寶上怎麼搜關鍵字
在淘寶上找到兩個目前為止發現最接近的。。一個是
2014年韓版平跟平底短靴秋冬鞋子馬丁靴朋克皮帶扣女靴子學生靴
還有一個是
達芙妮秋冬新款短靴真皮坡跟內增高馬丁靴皮帶扣短筒靴平底女靴
⑶ 酷酷的牛仔褲,怎麼選擇上衣
酷酷的牛仔酷是非常的百搭的,搭配不同的上衣,呈現出來的也是不同的風格,牛仔褲最常見的搭配就是T桖或者是衛衣,即簡單大方,又很休閑時尚。
高腰的牛仔褲,上半身搭配一件露肚臍的上衣,腳上再穿上一雙英倫風格的鞋子,就變成了酷酷的英倫風,還將自己的身材長相的多姿多彩。如果想要隱藏自己的肚子的話,直接搭上一件寬松的上衣,同樣是非常酷的。一條簡簡單單的牛仔褲,搭配不同的上衣就能穿出這么多的風格。而且不管春夏還是秋冬,不管你的腿有沒有像模特那樣筆直纖細,也不管是什麼年紀的人群,牛仔褲都是最好的選擇。
⑷ 藍色牛仔褲搭配什麼上衣好看
你好!藍色牛仔褲搭配白色的上衣最好看!
牛仔褲一直以來都是時尚服飾之最,在每個季節的服裝搭配中它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牛仔褲是萬能的超百搭褲子。那麼,如何搭配牛仔褲更好看呢?
(1)中排扣的高腰牛仔褲,融入鉛筆褲特點,顯瘦又收身搭配坡跟女靴,如模特演示的黑色亮片靴子,穿起來很顯潮哦!
(2)個性假兩件牛仔褲絕對的個性時髦,假兩件的設計,牛仔短褲與牛仔褲的視覺感,是當前最為流行的款式,緊身版型穿出纖細美腿。選擇黑色側邊拉鏈短靴來搭配,會更有帥氣感,而且黑色亮面感的短靴給人酷酷的感覺。
(3)修身款式拉鏈設計牛仔褲小腳的版型冬天很適合搭配各種靴子,而緊身的設計也能凸顯女孩們修長的腿部線條,看起來更顯瘦。可以選擇超流行的坡跟及踝靴,與牛仔褲搭配在一起讓腿部線條更纖瘦。
(4)加絨牛仔褲不顯臃腫又超顯瘦,搭配中筒駝色雪地靴,時尚潮流。
(5)長款T恤+緊身牛仔褲是不錯的,寬松的版型對身材不會太挑剔,而上松下緊的搭配可以更完美的呈現顯瘦效果,比較休閑運動風的一身搭配,喜歡這樣風格的MM可以嘗試下。
(6)夏天的話搭配簡約的背心就可以了,如果覺得太單調的話,可以搭配一款絲巾做點綴哦,最後再搭配一款高跟鞋就可以了,同樣也是很不錯的搭配。
(7)深藍色牛仔褲搭配淺色上衣:上身淺色下身深色,這似乎是最經典的搭配方式了。下身深藍色牛仔褲,如果上身也搭配深色的上衣,那麼在視覺上很可能會給人們帶來深沉、暗淡的感覺。而深藍色牛仔褲搭配著淺色上衣,不僅能夠襯托膚色,而且可以使人感覺很陽光、很乾凈。
答題人:心向善美而行從仁義
⑸ 北方冬天的女靴大概要多少錢
多少錢的都有
像我到了冬天會買雙三四十塊錢的,平時穿著玩
也會買一二百的約會去穿
本人學生,覺得這樣還可以接受。北方東西比南方是貴一點
⑹ 真皮女靴子腳掌斷了,皮子有什麼用
這個要看是什麼皮子?現在檢測部門對真皮鑒別有點模糊不清,二層皮,頭層皮檢測部門都叫真皮,如果是頭層皮,這樣還可以把皮子剪了做一些小東西,如果是二層皮的真皮就沒有用了,二層皮其實也就是頭層皮下腳料打碎然後覆膜(所以二層皮有時候也叫移膜革)出來的,造價啊,柔韌性,相比頭層皮就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當然了頭層皮也有好壞之分,像目前比較高檔的就有瘋馬皮,這種皮也叫油浸皮,原料都必須是採用最好的頭層黃牛皮胚或者頭層馬皮胚製作出來的柔韌性又更好,像目前這種皮主要是做一些高檔皮具,由於柔韌性好又很多做成了皮帶或者皮包手提柄
⑺ 時尚女鞋 單鞋 女靴 的皮質! 材料:牛皮和羊皮的區別
羊皮的特徵是粒面毛孔扁圓,較斜地深入革內;毛孔清楚,幾根排成一組,排列得很像鱗片或鋸齒狀。花紋特點如「水波紋」狀。羊皮輕、薄、軟,是皮革服裝的理想面料,製成的服裝花紋美觀,光澤柔和自然,輕薄柔軟,富有彈性,只是強度不如牛皮和豬皮。 綿羊皮:皮層中脂肪含量較多,皮的纖維組織鬆弛,非常柔軟,粒面細致光滑,延伸性較大,但不堅固。 山羊皮:皮層中脂肪含量較少,纖維組織比綿羊皮飽滿,毛孔清楚,皮質有彈性,堅實耐用。
牛皮(已經鞣製的牛的皮)
一般說來,現在說牛皮,都是指牛身上的皮。皮從牛身上割下,再經過一系列的水產從濕皮到干。再從乾的皮胚做成各類風格的產品。近年來,牛皮更加廣泛的運用於各個行業。最常用的當然還是:皮鞋,皮包,皮帶等各類皮具。同時,也有很多其他行業在運用牛皮產品。(包括:鱷魚紋,鴕鳥紋,蛇紋,珍珠魚紋等特色工藝。)
PU革就是人造皮。PU 是英文poly urethane的縮寫,化學中文名稱「聚氨酯」。超纖皮全稱是「超細纖維增強PU皮革」。他具有極其優異的耐磨性能,優異的耐寒、透氣、耐老化性能。
PU皮與真皮包各有特點: PU皮包外觀漂亮,好打理,價格較低,但不耐磨,易破;真皮價格昂貴,打理麻煩,但耐用。
這是從網路里整理出來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⑻ 鞋子的發展史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1422
2條回答被折疊(為什麼?)
莆田鞋 批發貨源 靠譜穩定 莆田鞋工廠直郵
莆田鞋質量保證,電商貨源,支持一件代發,誠招代理。支持退換,莆田鞋,銷售各類鞋服,運動鞋,籃球鞋,鞋,跑步鞋等,款式齊全,靠譜穩定
bor1.hngrfz.com廣告
莆田鞋批發,貨源穩定,一雙也是批發價
莆田鞋,工廠直銷,一雙也是批發價,一手貨源,誠信靠譜,莆田鞋!歡迎全國各地微商咨詢,加微信看大量款式。
wanfukeji.top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鞋子的發展歷史
鞋子是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古以來,鞋有履、靴、屐、鞳等稱謂。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中國不僅是文明大國,鞋服等也有這源遠流長的文化!
上古時期的人類是沒有鞋子的,長期赤腳,腳底長出厚厚的繭子,痛覺自然沒有那麼敏感,後來隨著人類遷徙,生存環境改變,加上經常外出狩獵,腳部難免會有磕磕碰碰。聰明的古人為了保護雙腳,學會用動物的皮毛和植物根莖裹腳,既堅韌耐磨又可以禦寒保暖。
到了奴隸社會,草鞋慢慢流行起來。草鞋又被稱為「不借」鞋,因為草遍地都是,家家戶戶都可以采來編織,人人都有,用不著向別人去借,因此得名。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革,獸皮加工處理後做成革靴,長靴高到腳踝以上,不僅保暖性強,而且便於行走,騎馬也很方便,成為軍用鞋的最佳選擇。
漢代布錦鞋慢慢流行起來,鞋底鞋幫分明,鞋尖上翹,魏晉時期的布錦鞋開始出現花紋,更具觀賞性。
魏晉時期木屐開始流行,木屐輕巧方便,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都可以穿,最原始的木屐是有五個洞,方便穿繩,後來謝玄發明了一種木屐有活動的齒輪,可以拆卸,無論是爬山還是走泥地都很方便,這種鞋後被稱為「謝公屐」。
隋唐時期出現了麻鞋,用粗麻繩編製鞋底,可以編織成各種形狀,通風耐磨,屬於涼鞋的一種。
宋遼時期皮鞋流行起來,女真族等入侵中原,所以鞋服都滲透著游牧民族草原文化,鞋頭高蹺,鞋底扁平,不少女性穿起來還有增高的作用,顯得更加苗條。
明清時期靴子普及,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的關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穿靴子的,奴隸和平民百姓多穿草鞋和麻線鞋,再稍微大點的官吏可以穿布錦鞋,而靴子則是官家獨有的標志!
清朝的鞋子可以說是變化無窮,鞋子有了薄底厚底和四季之分,夏用鍛錦冬用建絨,鞋面也有精美的圖案裝飾。男子穿的鞋比較單調,主要以黑藍青等暗色為主,女子的鞋就比較精美了,有的鞋底使用木頭製作從一寸到五寸高度不等,有點像現在的高跟鞋,很多富家小姐還會在鞋子上鑲上寶石,氣質瞬間提了一個等級。
漢人近千年一直有纏足的習慣,以腳小為美,南唐時期,李後主令宮女纏足成弓狀在蓮花台上跳舞,所以稱之為「三寸金蓮」,後來延續的民間,婦女為了所謂的「美」,不惜代價,忍著疼痛掰折自己的腳骨,由於手段殘忍一直被稱為「陋習」。
後來滿族入關後,接受不了纏足的習俗,滿族女人又喜歡穿旗袍,行走不方便。於是就在鞋底加了一層高底,猶如花瓶一般,所以就叫「花瓶底鞋」又稱為「馬蹄鞋」。這種鞋走起路來會發出咯噔咯噔的響聲,蛇蟲聞聲便會躲開,所以又稱為「驅蟲鞋」。厚厚的鞋底使女子身高大增,鞋子的造型使穿鞋者走路幅度大增,走起路來婀娜多姿,甚是美妙!
20 瀏覽737 2019-03-18
鞋子的發展歷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語,出自春秋末老聃所著《老子》六十一章。一直沿用至今,用來比喻大的事情要從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人要走路,必須要穿鞋。鞋是人們為了保護腳部免受帶棱帶刺的硬物傷害、便於行走和禦寒防凍而穿用的兼有裝飾功能、衛生功能的足裝,這是不言而喻的。鞋子雖然只佔人們服飾的很小部分,而且處於不受人注目的「最下層」,但其作用非同小可。由此可見,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鞋起源於何時?又是由誰發明的呢?現在無從考證,但歷史表明,我國不僅是服裝文明古國,也是製造鞋的文明古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音榻)、靸(音灑)或履,也有稱為履(屨)、屩、屐、鞮(音低)。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如春秋時代編撰的《詩•魏風•葛屨》載:「糾糾葛屨」。後漢稱履,它是由麻、絲製成的鞋。屩系草鞋。據東漢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記載:「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釋名•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另據《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古代的「鞮」是指用獸皮做的鞋,高筒稱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靴,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在漢代後才大量出現,到了唐朝才普及。《晉書•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靴的特點是保溫性強,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鞜」也是指用獸皮做的鞋。據《漢書·揚雄傳下》載:「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則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載:「靸革是昂角褐襪巾。」顏師古註:「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從晉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時曾用絲制。據陶宗儀所撰《輟耕錄》卷十八「靸鞋」載:「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此時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種。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記載,並明確履就是鞋。東晉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屐底有齒,上山時用前齒,下山時用後齒,是理想的登山鞋。為此,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著名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臨高聳人雲的天姥山,盡情享受「神仙世界」綺麗的樂趣。
南北朝時期,傳說有一女子做布鞋,內里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在唐代還有人發明了適宜步行的遠游鞋。據說,大詩人李白很愛穿這種鞋,爾後,許多文人墨客爭相效仿,它的出現要比現在風靡全球的旅遊鞋早一千多年。據傳說,在古代的齊魯大地,還流行一種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與現代的優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於屐,一般採用木製。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後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於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脅,而介子推抱樹焚死。事後,晉文公甚為哀惜,便以此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於是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考證,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為了涼爽,行走硬朗;二是為了防濕,尤其是潮濕陰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而男子則穿黑色木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麼場合穿靴,什麼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在我國歷史上,有關鞋的傳說很多,如「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削足適履」(《准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擾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寇準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和傳說。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傳說給人們帶來許多啟迪和警示。由此可見,鞋不僅是人類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138 瀏覽6333
鞋子的變遷歷史是什麼?
鞋子的歷史相當久遠。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我國出現了用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這種鞋子是人們為了農事方便而製造的,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拖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出現了「履」字,《詩經》里「糾糾葛屨,以屨霜」里的「屨」,就是一種用麻、葛編成的鞋。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鞋子這個家族變得越來越龐大,鞋的種類和款式也越來越多。縱觀鞋的發展史,人們不難發現在炎炎夏日,涼鞋、拖鞋、草鞋是人們消暑納涼的「法寶」。
悠悠古事話涼鞋
涼鞋是人工製作的最古老的一種鞋具,人類最初製作涼鞋時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棕櫚、紙莎草或野草編結並用植物纖維做成環子,套在腳趾上。第二種形式的涼鞋是從經過處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塊,沿著邊在上面鑽孔,然後穿上一根皮帶,皮帶可像繩子一樣拉緊,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魯帕恰卡馬克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墳墓中發掘出這種最古老的涼鞋。
在埃及赫拉克勒波利斯這座「雄鷹之城」的廟宇中,發現了一張古老的有關涼鞋的圖畫,同時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證。這是一塊有5000年歷史的雕刻石板,石板刻畫的是納莫國王的日常行為。無論國王走到哪兒,都有一個僕人跟著他,手裡捧著國王的一雙花哨的涼鞋。這雙涼鞋也許代表著納莫國王的權力。
後來,埃及人發展了象形文字,在有關的記載中出現了「涼鞋」的象形字,形如一個橢圓加上兩條鞋帶。埃及國王圖坦卡蒙去世時,在隨葬物中,有距今已3000多年的精美涼鞋。其中一雙尖形尖頭涼鞋用鑲金製作,另
一雙則以紙莎草做成,腳踝處有皮扣帶,繪有一幅想像豐富的尼羅河風景圖案。
翻開歷史看拖鞋
最初的拖鞋以木製的居多,木製拖鞋也稱為「木屐」、「趿拉板兒」或「呱噠板兒」。「呱噠板兒」一般以質地堅硬的木板做成,多用帆布帶、革帶或塑料帶做腳襻。「呱噠板兒」最早盛行於我國南北朝時期,謝靈運曾經對其進行過改造,故也稱「謝公屐」。有句唐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說的就是這種木屐。《紅樓夢》里的多情公子賈寶玉經常穿的也是這種木質拖鞋。
20世紀50年代,第一雙塑料拖鞋在法國問世,是拖鞋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國則在1960年生產出塑料拖鞋。時至今日,塑料泡沫已成為製造拖鞋的主要材料。泡沫拖鞋廉價而且耐用,讓拖鞋更加「平易近人」。
近年來,在崇尚自然和環保風氣推動下,以皮、木、竹、麥稈等天然材料製造的拖鞋,開始在我國大行其道。眼下的拖鞋更以涼爽、保健、安全、時髦為特點,涌現出空調拖鞋、沐浴拖鞋、沙灘拖鞋、保健拖鞋、時裝拖鞋、居室拖鞋等品類。
張果老發明草鞋
關於草鞋的起源,相傳古時有一窮老漢叫張果老,一年四季以砍柴為生。由於赤腳上山,雙腳經常被扎得鮮血淋淋。他日思夜想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稻草做鞋。開始,他用一束稻草包腳,但散亂的稻草容易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後來,他把稻草搓成筷子粗細的草繩,一根根地纏在腳上,這樣雖好一些,但纏起和脫掉都費時間。此後,他又經過改進,把稻草編成有底有面的草鞋。
之後,草鞋以其固有的特色與內涵,塑造了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亦樹起了一道樸素而雅緻的風景線。上至宮廷顯赫,下至莽野獵館,都能「趾蹺為服」或「草履放豪希」,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必備品。
近代,最為人們所頌揚的莫過於「紅軍鞋」,它伴隨中國工農紅軍走過了長征中的千難萬險,走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走出了中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的進步,草鞋作為生活必需品已經成為了歷史,但「草鞋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特有的高貴品質,正是國家發展、壯大所需要的,也是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不可缺少的。
今夏涼鞋流行風
自然花草天真脫俗。伴隨今夏在服裝上運用花草印花的風潮,涼鞋也加入「栽培」花草的行列。在鞋面、鞋幫甚至鞋底上,印花都已經不算稀奇。設計師將絲絹做成的花朵布滿鞋面,點綴其上的水鑽讓整雙鞋子大放異彩。這樣的涼鞋,最適合同色系飄逸裙裝的搭配。
淑女風范優雅迷人。淑女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扮相,含蓄嫵媚是她們的特長。今年的時尚界,五彩繽紛的蝴蝶不只飛落在服裝、首飾上,也停在了涼鞋上。為了不使鞋的造型過於誇張,寫實的蝴蝶變成了寫意的蝴蝶,鞋幫上小小的蝴蝶結足以讓人增添幾分嬌俏的小女人味。三四厘米高的酒杯跟、優雅的圓頭設計將淑女氣質一展無遺。
透明糖果色甜蜜蜜。除粉嫩色調外,透明糖果色澤也是今年涼鞋重要的趨勢。有著清新色調的透明涼鞋,不論平底、夾腳或是厚底,都帶來夏天海邊、池畔的透徹清涼,或是夏夜沁涼的微風,將雙足幻化作美麗的羽翼,隨著風的律動高飛,彌漫難掩的甜蜜氣息!
175 瀏覽22714 2016-12-02
中國鞋業的發展史?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筒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就像所有的服飾一樣,鞋子在某些時候,也代表了某種你想讓別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身份地位;但是,除了對一雙罕見的鞋子嘖嘖稱奇之外,我們最關心的,其實是鞋子究竟合不合腳的問題。因此,當你夢見鞋子,往往表示著,在你生活中的某個層面也許浮現出「到底適不適合」的疑慮。夢中的鞋子,也可能就是反映你在現實生活中採取的行動方式,特別是你穿著它四處走動的時候。注意在夢中,鞋子的式樣與類型,觀察你和鞋子的關系是如何建立起來,你如何使用它,以及你對它的感覺;也許你就能明白,為什麼灰姑娘的玻璃鞋不在你的腳上的原因了。
選擇一雙合適自己的鞋會使每天都感覺腳無比的舒服,城市特首鞋業的每一款鞋都是經過對東方人的腳型的研究而設計出來的,選用特殊處理的皮料,鞋底軟而舒服,既便是高跟也不例外。
時尚,個性,舒適這是我們的宗旨.
1 瀏覽1244
大家了不了解鞋子的發展歷史呢?
鞋的發展
新石器時代( 約1萬年前-約4千年前 )中國的先民用草、麻、葛編織成履。鞋的稱謂很多,有屨、履、舄等。其中以舄最為顯貴。
古鞋的種類以對材料來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鞋成的鞋。
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頭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稱之為雙尖翹頭方履; 魏晉時期( 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織有雙獸紋飾,配色和諧,鞋式優美; 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謖屐,指有木齒的鞋,它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頭皮鞋,女性所穿鞋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實為主,質料樣式多樣,一般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還流行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其材料夏秋用緞,冬則用建絨;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頗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老年婦女則多穿木製平底鞋。
高跟鞋的來歷眾說紛紜,也有人說高跟鞋源於中國。六朝時已有高跟木屐。滿族婦女古時所穿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達五寸以上。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時期,靴在北方廣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唐時(公元 618年-公元907年 )靴已官庶咸宜;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始出現女靴;元代(公元 1279年-公元1368年)盛行高麗式靴。
在中國,涼鞋最早是由拖鞋演變而來。拖鞋,古稱鞋,始於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隨後,相繼出現了麻涼鞋、布涼鞋、皮涼鞋。古人在涼鞋上綉以龍鳳等吉祥圖案,有的甚至飾以珠寶。
⑼ 涼鞋是什麼人發明的啊
確切說,任何鞋類都很難找到指定的發明者,塑料涼鞋也一樣,因為鞋的產生與自然環境、人類的智慧密不可分。
遠古時代,土地的高低不平,氣候的嚴寒酷暑,人類本能地要保護自己的雙腳,於是就出現了鞋:簡單包紮腳的獸皮,樹葉,便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鞋。古人類保存下來的文獻,仍能給我們提供一部精彩的鞋史。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1750年,馬薩諸塞州的利恩建了一個製鞋廠,使當地的製鞋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那裡工人不再是獨立的做鞋,鞋的每個製作環節都由一個受過訓練的專人負責。生產線開始形成。 起初的鞋仍然是訂做的,但為了使工人在淡季有事可干,鞋坊老闆開始做沒有預訂的鞋。這些鞋被稱作待售鞋,擺在當地商店的櫥窗里。哈維兩兄弟早期是用馬車裝待售鞋,到附近的地方兜售。
在1793年,他們在波士頓開辦了第一家鞋業零售店,每逢周三和周六齣售成品鞋。 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發明家們一直致力於縫紉機的改進。直到1790年,第一台專用於皮革加工的縫紉機才由一個名叫托馬斯·聖特的英國人改造出來。它差不多隻是一個垂直向上可在皮革上打孔的錐子。 英國的馬克.布朗勒爵士曾任紐約港的總工程師,他發明了一種壓力機,可用金屬針把鞋幫與鞋底縫起來。為了在英國反拿破崙的戰爭中盡職,在傷殘軍人的幫助下,布朗勒一天生產400雙鞋子。戰爭結束以後,英國的製鞋工業又回到了手工操作的方式。
鞋子的歷史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就像所有的服飾一樣,鞋子在某些時候,也代表了某種你想讓別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身分地位;但是,除了對一雙罕見的鞋子嘖嘖稱奇之外,我們最關心的,其實是鞋子究竟合不合腳的問題。因此,當你夢見鞋子,往往表示著,在你生活中的某個層面也許浮現出「到底適不適合」的疑慮。夢中的鞋子,也可能就是反映你在現實生活中採取的行動方式,特別是你穿著它四處走動的時候。注意在夢中,鞋子的式樣與類型,觀察你和鞋子的關系是如何建立起來,你如何使用它,以及你對它的感覺;也許你就能明白,為什麼灰姑娘的玻璃鞋不在你的腳上的原因了。
鞋子的發展史
對鞋子的關注,在西方19世紀中後期就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但當時均是把鞋視為腳的附屬物來研究的。他們認為,腳是一種色情器官,鞋則是它的性外套。這一事實和人類一樣古老,人類的腳具有一種自然的慾望功能,這種慾望功能對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人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鞋和人類的文化息息相關,不僅每一個民族穿鞋示一樣,不同歷史時期的鞋也各有差異,甚至每個人穿的鞋也是風情各異。雖然鞋的基本功能是為了保護足部,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鞋除了實用之外,各個時代的美感與風格,也在足下展露無遺。
從鞋子本身的發展歷史而言,鞋子與社會地位、氣候環境、宗教、性別、時代的文化背景皆息息相關;同時,人們對於鞋子的選擇還可以透露出穿著者的品味與儀態。從工藝編年史的角度看,鞋子的樣式往往隨著社會價值觀而不斷創新,而且也可看出當時工藝的水準與製作技術。
鞋子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護腳物,也不僅僅是一種想入非非的裝飾品。它主要是一種慾望外套,恰好和具有自然的色情意味的腳相得益彰。各種時髦的鞋子都是腳的誘惑藝術品。
幾千年以來,鞋子翔實地記錄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隨著時代變遷,東西方文化差異起來起小,人類的價值觀也越來越趨於一致。這本《鞋的風化史》正是在這種趨於一致但又有著極大不同的文化宗旨下完成的,相信本書可以為讀者提供從不同角度看待西方與東方不同的鞋文化與生活,因而在輕松的觀賞中也同時領略到風化史的發展。
最早的鞋子
你是否曾經想過,人類最早的鞋子是什麼樣的?要追索這個問題,必須上溯到幾萬年前。在遙遠的非洲南部海岸,離印度洋不遠處的克拉西斯河河口,有著無數密布的洞穴,據悉那兒曾經是homosapienssapiens(這個拉丁詞的意思是「雙倍智人」)的第一批社區。為了適應惡劣的環境,早期人類發明了服裝——大多是經過腌制的動物皮毛。而為了保護腳底板,他們想出的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一把揪住手邊的任何東西(平展的樹皮、大片樹葉,也許還有一束束的野草),用藤條或堅韌的長草捆在腳下。早期的「鞋子」可能不很美觀,但卻很實用。
經過長期的實驗,人類發明了「涼鞋」。這是人工製作的最古老的一種鞋具,它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棕櫚、紙莎草或野草編結並用植物纖維做成環子,套在腳趾上。從北美,到克拉瑪斯印第安人、史前期的岩居人那兒,這種鞋子到處都可以找到。早期第二種形式的涼鞋是從經過處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塊,沿著邊在上面鑽孔,然後穿上一根皮帶,皮帶可像繩子一樣拉緊,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魯帕恰卡馬克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木乃伊的墳墓中發掘出這種最古老的涼鞋。據估算,這只涼鞋有近千年的歷史,其製作用的材料是美洲駝皮。
同樣的涼鞋怎麼可能在相距如此之遙的地方找到呢?一些人類學家認為,隨著地球氣候的變化,大規模遷移的原始人在地球各個角落安家落戶,他們從沿途遇到的人那兒照搬了做鞋的方式。根據所能得到的原材料,以及隨四季變化而體驗到的天氣情況,從別處借鑒的設計又得到了改進。許多最早的涼鞋都是用植物材料製作而成,遭受風雨侵襲很快就損壞了,那我們還能到哪兒去尋找涼鞋的線索呢?有趣的是,最古老的一張有關涼鞋的圖畫同時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證。這塊有五千年歷史的雕刻石板是在赫拉克勒波利斯這座「雄鷹之城」的廟宇中發現的。石板的一面是國王正在懲罰一個倒霉的下跪的敵人,另一面是國王正大踏步地赤足跨過十個沒有頭顱的屍體。但無論國王走到哪兒,都有一個侏儒般的僕人跟隨著他,手裡捧著國王的一雙花哨的涼鞋。這雙涼鞋也許代表著納莫國王的權力。
在接下去的一千五百年中,埃及人發展了他們特殊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334年,九歲的圖坦卡蒙當上了埃及國王,在有關的記載中就已出現了「涼鞋」的象形字,形如一個橢圓加上兩條鞋帶。九年後,圖坦卡蒙國王去世,他的屍體被製成了木乃伊,在隨葬物中,就有距今已三千多年的精美涼鞋。他的臣民相信,這些鞋子會幫助國王繼續他來世的旅程。其中一雙尖形尖頭涼鞋用鑲金製作;另一雙則以紙莎草做成,腳踝處有皮扣帶,繪有一幅想像豐富的尼羅河風景圖案。
皮靴的產生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士兵一直用皮靴保護他們的腳和腿。他們穿著皮靴穿過崎嶇不平的鄉野,涉過冰冷刺骨的河流。在一幅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的壁畫上能見到這種鞋具是最早的一個記錄,此畫捕捉了薩根王二世(公元前721年至公元前705年)兇猛的武士乘著戰車,擴充亞述帝國版圖的場面。畫面上所有的人都足登飾有花邊的皮靴。幾百年後,古希臘的斯巴達戰士的鞋具更加富於想像——紅得耀眼的皮靴(以及顏色相配的紅色短袖束腰外衣),其目的旨在遮掩傷口流出來的血液。這種紅皮靴很快在瘋狂的斯巴達青年中流行開來。一些歷史學家堅信,皮靴的歷史要比古希臘和亞述帝國更加久遠。也許在四千五百年前,第一批皮靴是鹿皮鞋,人們在穿著時還得另外纏上綁腿擋風禦寒,保護腿腳不被荊棘劃破。但到後來,綁腿就連在了鹿皮上,成了高及腿肚或膝部的皮靴了。這種皮靴在北亞大量發現,那兒的氣候十分惡劣。專家認為,早期皮靴中有許多被攜帶著越過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和北美地區,被因紐特人和美國土著部落加以改造。
皮靴與其他鞋子一樣,其設計也隨著制靴者和穿靴者的需要和可供利用的資源在變化。野獸也經常為制靴者提供靈感,當生活在北極圈以上的因紐特人注意到,北極熊皮即使在最嚴寒的氣候下也不會凍結時,他們就用巨熊腿皮和熊掌製作皮靴。生活在日本北海道的土著人曾用鹿皮做皮靴。而北美馴鹿和長胡須的海豹的皮革則成了阿拉斯加近海土著居民製作冬用皮靴的最佳材料。為了製作最好的防水皮靴,薩莫耶德人使用了海豹皮,把帶毛的一面翻在外面。俄羅斯極東部勘察達爾半島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則涼爽多霧,勘察達爾人用魚皮做成的皮靴在霜凍情況下穿,這種皮靴在飢荒時還可煮食充飢。
對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和西伯利亞極北地區的薩莫耶德部落的人來說,腳如不能保持乾燥,將意味著死亡。為此,愛斯基摩人用兩層草墊和鳥皮做短襪。薩莫耶德人則用乾草把腳包裹起來,接著是一層兔皮,然後是皮靴里子,再襯上更多的草料,最後才是皮靴的外皮。皮靴的出現促成了短襪的誕生,這種短襪的材料從幼犬皮到草編織物,什麼都有。兩百年前,英國海盜和早期美國商船上的一些成員喜歡穿頂部很寬的高筒靴。因為有了「高筒」,走私有價值的物品就很方便。「bootlegging」,即「高筒」,後來成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禁酒時期的一個很流行的詞彙,因為當時那些穿高筒靴者常非法製作並銷售酒類。
鞋子和地位
在古希臘,鞋子象徵著奴役和自由之間的區別。希臘哲學家普盧塔克(46——120)寫道,「赤腳」,「是下賤奴隸的標志」。奴隸是不許穿鞋的,奴隸被賣掉時,他們的赤腳上蓋滿了白堊或灰泥,因此他們被叫做cretati,即「白堊人」。希臘的自由人不敢不穿鞋就上街,害怕被人當成奴隸。從歷史上來講,鞋子反映了財富,可以用來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甚至宗教信仰。例如二百七十年前,如果一個英國女孩穿了一雙牛皮鞋,就會被認為跟一個穿花邊高跟鞋的年輕女士很不一樣——哪怕她穿的皮鞋很精製。
法國的路易十四國王身高僅五英尺三英寸。從1643年到1715年,他率領法國軍隊與歐洲的幾乎所有國家打了四場大仗,建造了凡爾賽宮。盡管他取得這些成就,但還是心存遺憾,他希望自己能以極其動人的高大的君王形象讓世界矚目。為了解決身高問題,他頭戴一頂高聳的假發,足登一雙高跟鞋。一到特殊場合,他就穿上這雙用軟木做的五英寸高的高跟鞋,上面裝飾著各種表現法軍戰斗勝利的袖珍畫像。他那高跟鞋的腳踵處的皮革染成了紅色,這個色彩後來就象徵著貴族的成員。鞋子的顏色常常象徵著權力。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接受教皇利奧三世加冕,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在征服了歐洲大部之後,查理曼大帝穿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紅皮鞋,上面綴著黃金和祖母綠,與他鑲嵌著珠寶的皇冠相映成趣。紫紅色也是一種皇家鞋子的顏色,羅馬帝國初期,只有皇帝能穿紫紅色皮製的涼鞋,上面綉著金線,腳背上有隻金色的雄鷹。根據羅馬法律,誰要是敢於穿同樣的鞋子,就會遭到流放,失去所有的財產。有些羅馬統治者對其臣民穿的鞋子顏色和裝飾非常挑剔,奧勒良皇帝就曾宣布,除了他本人和繼任人之外,任何人都不許穿紅鞋。赫里奧嘎巴魯斯皇帝禁止任何女性用黃金和珠寶做鞋子的裝飾,除了貴族中級別最高的女性之外。
鞋子不僅能夠反映地位,而且也很能說明某位領袖的哲學思想。托馬斯·傑斐遜(1743——1826)於1801年就任美國第三屆總統,他足登結著鞋帶的牛津鞋登上總統寶座。「牛津鞋」鞋面很低,早在1640年就由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引進。但那時鞋帶還很新鮮——所以傑斐遜一出現便引起了某種轟動。傑斐遜並不想在時裝領域獨領風騷,他只不過是1785年到1789年任美國駐法公使時受到嶄新的革命精神的影響而已。法國人已經放棄了銀扣帶,轉而使用鞋帶,因為他們認為這更「民主」。軍用皮靴也曾用作象徵物,當法國的拿破崙(1769——1821)奪取大權,於1804年自封為皇帝,在教皇庇護七世主持的一場典禮中,他在鞋具方面引導了一場全新的潮流。
拿破崙特別欣賞羅馬帝國的藝術和服裝,最喜歡皮靴前面高過膝蓋,但後面則切割得稍短,便於行走。為了保持必要的亮光,皮靴上面用特殊的油脂和蠟的混合物打光,不允許有一塊發暗的斑點。1815年英軍在滑鐵盧一役大敗拿破崙,統領英軍的威靈頓公爵曾出人意料地說,他之所以能在軍事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他的士兵屬於「歐洲鞋穿得最好的人」。就像拿破崙一樣,威靈頓也是一個皮靴迷。
時裝鞋與高跟鞋
是誰帶頭搞起時裝鞋的呢?也許是從前那些國王或王後和其他有權有勢的人。17世紀,查爾斯二世(1630——1685)號稱「快活的君王」,他喜歡跑馬、賭博、擁翠偎紅,腳上穿的鈍頭鞋面上總要綴著絲綉的玫瑰花。朝廷的其他富有的男男女女也都效仿這位快活君王的風格,競相在豪華和色彩上攀比。有時候,最有錢有勢的人也會從工人階級穿過的鞋子上面照抄鞋樣。1555年pumps(註:英文中含有「泵」之意)第一次在英格蘭被描繪為「薄鞋」,不用系鞋帶,但像泵一樣緊緊吸附在腳上。這種淺口鞋用軟木或皮革做底,專為奔跑的男僕設計,他們在主人的車旁跑動,車子一停下來,就要准備替主人開門。到了1730年,年輕人、富人和躁動不安的人都時興起這種鞋樣來,此時它的料子已經用上天鵝絨了。
鞋跟的發明促成了最戲劇性的時裝變化。起先,鞋跟也許產生於一種很實際的需要,為的是不讓裙邊沾濕雨水、泥水和雪水。近東的婦女也許在五百年前就已經發明了「chopines」(即軟木高底鞋)。土耳其的婦女所穿的「超平」就像袖珍高蹺,有八英寸高,木製,裡面的襯墊是祖母綠和銀絲。一根根皮帶像涼鞋鞋帶一樣從周圍把腳縛住。16世紀,義大利威尼斯腳穿「超平」的婦女如此之多,以至一位遊客說,這個國家好像到處都是會走路的五朔節花柱。很快這種時髦傳到了法國和英國,在那兒,「超平」高到了18英寸!
這種踩高蹺的鞋子並沒有完全吸引住人們。16世紀前期,一位無名的義大利鞋子設計師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解決方法:鞋可以高起來,但卻不像「超平」那樣笨拙。當凱薩林·德·美第奇從義大利啟航,去與奧爾良公爵完婚時,她的行李中帶上了一樣特別的東西:法國將要見到的第一雙高跟鞋。
鞋子的前面是軟木楔子,後跟較高,這就讓凱薩林有了她需要的身高,能夠直接地盯著看她未來的丈夫了。她丈夫後來成了亨利二世國王,高跟鞋跟著火爆起來。鞋匠們開始為左右腳製作不同的鞋底了(而不是像原來那樣「直筒的」)。然而,這種軟木或木頭製作的鞋子跟高三四英寸,甚至達五英寸,穿鞋者的腿常常會腫脹起來,婦女為了不致跌倒,走路時仍不免像走高蹺般地晃來晃去。法國人把這種新式高跟鞋具叫做「chaussureaport」,又叫「橋鞋」(因為下面的拱形)或「嗒嗒鞋」(因為鞋子發出的聲音)。
一、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鞋起源於何時?又是由誰發明的呢?現在無從考證,但歷史表明,我國不僅是服裝文明古國,也是製造鞋的文明古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音榻)、靸(音灑)或履,也有稱為履(屨)、屩、屐、鞮(音低)。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如春秋時代編撰的《詩•魏風•葛屨》載:「糾糾葛屨」。後漢稱履,它是由麻、絲製成的鞋。屩系草鞋。據東漢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記載:「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釋名•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另據《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古代的「鞮」是指用獸皮做的鞋,高筒稱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靴,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在漢代後才大量出現,到了唐朝才普及。《晉書•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靴的特點是保溫性強,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鞜」也是指用獸皮做的鞋。據《漢書·揚雄傳下》載:「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則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載:「靸革是昂角褐襪巾。」顏師古註:「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從晉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時曾用絲制。據陶宗儀所撰《輟耕錄》卷十八「靸鞋」載:「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此時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種。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記載,並明確履就是鞋。東晉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屐底有齒,上山時用前齒,下山時用後齒,是理想的登山鞋。為此,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著名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臨高聳人雲的天姥山,盡情享受「神仙世界」綺麗的樂趣。
南北朝時期,傳說有一女子做布鞋,內里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在唐代還有人發明了適宜步行的遠游鞋。據說,大詩人李白很愛穿這種鞋,爾後,許多文人墨客爭相效仿,它的出現要比現在風靡全球的旅遊鞋早一千多年。據傳說,在古代的齊魯大地,還流行一種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與現代的優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於屐,一般採用木製。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後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於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脅,而介子推抱樹焚死。事後,晉文公甚為哀惜,便以此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於是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考證,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為了涼爽,行走硬朗;二是為了防濕,尤其是潮濕陰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而男子則穿黑色木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麼場合穿靴,什麼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在我國歷史上,有關鞋的傳說很多,如「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削足適履」(《准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擾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寇準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和傳說。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傳說給人們帶來許多啟迪和警示。由此可見,鞋不僅是人類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類智慧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