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業資訊 > 哪個民族什麼節日穿旗袍

哪個民族什麼節日穿旗袍

發布時間:2022-08-18 02:39:39

1. 旗袍哪個民族的傳統服裝

旗袍是滿族女性的傳統服裝。

旗袍(男式又稱長袍、大褂、長衫)是中國滿族的傳統民族服裝,和清朝的正式男裝之一。

旗袍的雛形及發展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滿人。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滿洲民族的服飾在當時受周邊民族影響頗大。特別是效仿了金、遼、蒙等馬上民族之衣裝習俗。而滿人為適應游牧狩獵生活,在而後的女真服飾基礎上,借鑒了蒙族袍裝的瘦長,袖口狹小等特徵。

簡介

旗袍在滿語稱為「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男裝系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總的外形比漢族袍服緊窄。領口、前襟和袖口有時還鑲花邊。上身在長袍外穿有馬褂。

滿洲滅明建立清後,中國人改穿滿洲服飾。因此滿式服飾成為主流。旗袍由此成為中上層階級男子的常裝和平民階級的禮服。另外式樣也有所改變:開叉減少為左右兩個甚至不開叉(稱作「一裹圓」),不系腰帶。非官服旗袍開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單長衫。

2. 旗袍是什麼族的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服飾。

旗袍本是滿族的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滿族在入關前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最早的滿族服裝設計要利於騎射。

典型的滿族男性服裝由一整塊環繞全身的直筒型布料製成,衣袍下擺剪裁為四片。衣袍還包括圓領(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數枚紐扣(buttons)以及一條腰帶(waist band)。女性服裝基本與男裝類似,但袍服的下擺只剪裁為兩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長衫的長度大大縮短,下擺從腳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線收緊了,同時位於大腿兩側的開衩也相應地提高了。這個時期的旗袍,變得更加凸現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達到了頂峰。旗袍不再是傳統的滿洲服飾, 它徹底改良為一種凸顯女性窈窕曲線的服飾,設計多樣,材質各異,色彩繽紛。

(2)哪個民族什麼節日穿旗袍擴展閱讀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現的含蓄婉約的儒家思想

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有著緊密的聯系。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社會幾千年並在現在也持續著這種影響。

儒家禮教講究含蓄、中庸,旗袍線條簡潔流暢,婉約含蓄,在「露」的同時講究「遮」,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氣質,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其整體造型風格既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在這里,旗袍所表現的服飾文化特色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獨特的魅力得以經久地流行。

3、旗袍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旗袍從流行走向經典,它寄託著民族服飾上的一種家園情結,一種民族精神的再現。

3.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服飾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1、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有:

1、漢

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民國婦女後上穿「斧口衫」,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等。

2、壯族

壯族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3、滿族

滿族婦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領、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滿族把深絳色看作福色,還崇尚白色。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鐵燙繪的方式繪制在獸皮和毛氈面料上。

4、回族

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根據年齡的不同,選用的顏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綠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頭、頸、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銀飾,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

6、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婦女外出時,要帶頭巾或蒙面紗。衣料一般選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綢」。

7、土家族

土家族女裝上衣矮領右衽,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桿;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傳統衣料多為自織自紡的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8、彝族

彝族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9、蒙古族

蒙古族婦女愛穿長袍,並系腰帶,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戴翻檐尖頂帽,配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女士長袍多用紅色、綠色或黃色的綢緞自製成。

10、藏族

藏族婦女穿藏袍,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腳穿藏靴,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佩戴珠寶、金、銀、銅、玉、等精美首飾。傳統藏族服裝主要是是動物的毛和皮加工而成。

11、布依族

布衣族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褲腳等處,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她們喜歡佩戴銀質耳環、項圈、手鐲,足蹬尖鼻綉花

12、侗族

侗族女子上身穿開襟緊身衣相配,下身配裙子,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和細紗之分。她們喜歡佩戴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

13、瑤族

瑤族婦女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瑤族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服飾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採用桃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

4. 你知道哪些民族的傳統節日他們在傳統節日時穿什麼樣的.的服飾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管道家,他們的相關傳統節日也很多我們最為熟悉的當然就是漢族的相關節日,無論是哪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裝,特別是在年節的時候,基本上都會身著盛裝出席,彰顯節日的氣氛。

5. 旗袍是哪個民族

滿族女子所謂的民族服飾不包括旗袍,也不是正統的民族服飾,而且旗袍只是女性服飾,不能算民族服飾,因為沒有男性服飾不能稱之為民族服飾,而且如果是男女對稱的一整套多件多樣式的結合體,才能夠稱之為單一的民族服飾,有鑒於旗袍是上海灘文化的產物,或者是民國時期的產物,起碼北洋時期不穿旗袍,而是馬褂(此馬褂非彼馬褂,清朝皇帝賜的馬褂和北洋馬褂不同),至於為什麼叫旗袍,而不是叫漢袍,滿袍,蒙袍藏袍,我也不知道,當然此旗非八旗非新中國的行政區劃單位,而是旗幟代表性的意思!很明顯了,旗袍誕生於20世紀的上海灘而不是秦淮河畔風月場所,也不來源於戲台戲場,而是舞廳風月場,可想而知,一種街巷胡同和風月場所,闊太大小姐穿的職業裝和標准時代裝束,當然不能夠成為滿族和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屬於近現代創造的一種潮流時尚服飾,而不是民族意識形態特徵層面的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服飾

6. 滿族人的所有節日

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頒金節」、「添倉節」和「蟲王節」等。滿族受漢文化影響,其他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過五月端五和八月十五中秋節等。

頒金節

「頒金」是滿語,意為滿族命名之日。公元1635年11月22日(明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後金國汗皇太極(清太宗)特別頒布了一項廢除女真舊稱的命令。在這項命令中說:「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五)。從此,「滿洲」作為正式的民族稱謂被固定下來並統一使用。在此之前,無論是自稱還是他稱,皆通行為「女真(諸申)」。「滿洲」(滿語意為「吉祥」)名稱的出現,標志著一個古老民族具有了新的發展契機。事實上也真是如此。未久,滿族作為新民族再度(女真人曾建立中原金王朝)入主中原,建立了延續260餘年、幅員遠比明朝遼闊的大清王朝,並確定了中國現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格局。

為了紀念滿洲民族的誕生,每逢農歷十月十三日,全國各地滿族人紛紛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隆重慶祝自己的節日,許多滿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裝,跳起民間傳統舞蹈,唱起民間歌曲,開展各種慶祝活動。同時,還准備奶茶、薩其瑪、打糕、金絲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嘗。

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匹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成龍的形狀,故稱「引龍」。然後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

六七月間,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基本不再搞蟲王節祭祀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

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7. 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飲食文化。

中國56民族傳統節日大年三十晚

「除夕」壯家稱為「年三十晚」,是農歷年的最後一天。這是南寧市壯族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月初就開始做好各種過年准備,年三十這天,各家都忙著打掃庭院房屋,換洗衣服,殺雞、打魚、炸油豆腐、包粽子、蒸年糕。晚餐前,各家都以豬肉、雞、酒、米飯等作為祭品,祭拜祖先諸神靈;然後燒紙錢、燃放鞭炮。祭畢,便開始吃團圓飯。菜餚豐盛,大家開懷暢飲,以酬一年的艱辛和合家之樂,而且這一餐的菜餚要有所剩餘,以示「年年有餘」。

春 節

春節從月初一凌晨開始,一直延續到十五日的元宵節才告結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為熱鬧。當初一凌晨子時來臨,各家競相燃放煙花鞭炮,辭舊迎新。拂曉時,各家婦女競相奔向河邊井旁「搶新水」,以第一個汲挑新水為吉利。婦女們用「新水」來煮薑糖水和湯圓,並以之先祭拜祖先,然後全家飲食。正月初一,互不串門。早飯後,青少年們穿著盛裝,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參加各種娛樂活動。過去,南寧還有舉行迎春祭祀儀式,「府州縣排列彩亭,設土牛,迎春於東郊」;「儀仗甚盛,凡距縣城二十里內,男婦老幼,相競逐隊來觀,至為熱鬧」。鄉村中也流行舞獅、舞龍和舞春牛等活動的習慣。舞獅隊走村串巷,鑼鼓喧天,鞭炮陣陣;孩童追隨其後,其樂融融。獅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並互道賀語。初一不殺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餘菜餚。大人給小孩壓歲錢。從初二起,親戚之間便開始交往拜年賀歲,攜帶禮品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物,連日不斷。來客所帶來的禮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換上自家的年貨讓其帶回。過了初五,親友間的走訪賀年便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備耕工作。到了元宵節,各家又殺雞備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六畜興旺。春節即告結束。

8. 各民族的傳統節日 和衣服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與哪個民族什麼節日穿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學生男裝品牌推薦 瀏覽:660
浙江批發睡衣 瀏覽:467
河北有男裝批發市場在哪 瀏覽:273
搭配同色系小裙子 瀏覽:830
高爾夫皮帶價格多少 瀏覽:260
如何編織老奶帽子視頻教程 瀏覽:262
韓國女童裝小熊標志 瀏覽:221
羽絨服內配什麼不拉拉鏈男士 瀏覽:638
怎麼訂購校服尺寸 瀏覽:153
玩著兩條裙子 瀏覽:428
唯品會品牌折扣賣女裝 瀏覽:177
深藍牛仔衣卡其色褲子 瀏覽:519
香港買的皮帶怎樣更換 瀏覽:838
韓版羽絨服配什麼鞋 瀏覽:864
怎麼把口香糖在褲子上弄掉 瀏覽:514
男士藏藍色西裝灰褲子好看 瀏覽:599
掀起來裙子一看 瀏覽:783
金家校服又多了一個外號 瀏覽:515
紅豆男裝羊呢大衣中長款 瀏覽:130
校服男生卡通頭像圖片大全 瀏覽: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