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業資訊 > 轎夫帽子多少

轎夫帽子多少

發布時間:2022-08-29 15:29:52

❶ 若干位轎夫抬3頂轎(每頂轎四人抬),同時到達35千米路的地方,平均每位轎夫抬30千米,問轎夫共有多

解:
35×4×3÷30
=140×3÷30
=140÷10
=14(人)

答:轎夫一共14人。

祝你開心

❷ 古代最豪華的轎子是什麼樣的需要多少個轎夫

古代最豪華的轎子是像房子一樣的,需要32個轎夫。

4.浙江省博物館鎮博物館的一個寶藏是清末寧波風格的萬工轎車——金箔轎車,這是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最華麗的轎車。厘米,寬90厘米,高275厘米。它作為一個整體是用木頭雕刻的。它用底漆和金箔裝飾。從遠處看,它就像一座金色的小宮殿。與它相比,電視劇中的轎車真的很小。所有參觀博物館的遊客都忍不住感嘆它的神奇工藝。

❸ 夢幻西遊里結婚雇轎夫多少錢啊

怎麼沒有人回答你啊。轎夫分為3種,普通,中等,豪華。普通100萬,中等200萬,豪華300萬。
能給點分就更好啦

❹ 若干位轎夫抬3頂轎子,每頂轎子四人抬,到35千米的地方,平均每人抬30米,問轎夫一共有多少人

若干位轎夫抬3頂轎子,每頂轎子四人抬,到35千米的地方,平均每人抬30米,問轎夫一共有多少人?
n*30=3*4*35
n=14人

轎夫一共有14人

❺ 中式婚禮的形式是怎麼樣的

婚娶之禮。
古時於黃昏舉行,取其陰陽交替有漸之義,故稱。古代婚禮有六: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在《禮記·昏義》篇對中國古代的昏禮的形式及意義有著較為詳細的描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婚禮是漢傳統文化精粹之一,大紅花轎、浩浩盪盪的迎親儀仗隊、拜天地、掀蓋頭,身穿"鳳冠霞帔、狀元服"的中式婚禮,"追尋文化根源、重視傳統民俗"成了現代人的新"時尚",這就是中式婚禮。
傳統婚禮介紹
婚姻六禮
唐制婚服
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
婚前禮,即「訂婚」
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
婚後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據禮記昏義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而所謂的六禮,據儀禮的記載,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據說六禮是創於周朝的,有學者認為周文王時代已有六禮,不過亦有人不從六禮。
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後亦納采、卜吉。 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
唐代以後,皇太子開始請迎,而親王的婚禮都會依隨六禮。後來暨「問名」於「納采」和「請期」於「納成」;是故雖然概念上還是依六禮而行,實際上只有「納采」、「納吉」、「納征」和「親迎」四禮。而朱子家禮更將「納吉」和「納征」合為一禮,所以只有三禮。
元朝時,婚禮加議婚一禮。
明朝洪武元年時,以朱子家禮為標准制定婚禮。
清朝時,據通禮記載,漢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禮,但都拼入了成婦成婿之禮,而古代的六禮亦只餘下「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與「請迎」五禮。其他士、庶人結婚都比較簡單,而民間的婚禮一般都會依朱子家法進行。
三書六禮
三書
三書即聘書、禮書和迎親書:
聘書 聘書是訂婚用的書,於「納吉」(過文定) 時男家交給女家。
禮書 禮書是「納征」(過大禮) 時使用的書,禮書內會詳細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
迎親書 顧名思義,迎親書即迎娶新娘時的書,即在「親迎」時使用。
六禮
納采 又稱「采擇」,相當於後世所稱之「提親」、「說媒」。表示男方曾審慎考慮之後所做的決定。 《文公家禮》說:「納其采擇之禮,及今世所謂言定也。」而古代較為朴實簡單,具《儀禮士昏禮》記載,士大夫階層所執的見面禮,即稱「贄」或「摯」,僅「用雁」。其原應執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為死雉,婚時不宜,且婚禮為人生大事,故特許新人得越其身分等級穿戴與使用衣著行頭。
唐杜佑通典里就記載了三十種納採的禮品:
禮品 象徵
元纁、 羊 元,象天,纁法地,羊和祥也,群而不黨
中式婚禮現場
雁:雁則隨陽
清酒:清酒降福
白酒:白酒歡之由
粳米: 粳米養食
稷米: 稷米粢盛
蒲: 蒲眾多,性柔
葦: 葦柔之久
卷柏: 卷柏屈卷附生
嘉禾:嘉禾須祿
縷縫衣: 長命縷縫衣,延壽膠能合異類
漆: 漆內外光好
五色絲: 五色絲章采屈伸不窮
合歡鈴: 合歡鈴音聲和諧
九子墨: 九子墨長生子孫
金錢: 金錢和明不止
祿得、香草: 祿得香草為吉祥
鳳凰: 鳳凰雌雄伉合
舍利獸: 舍利獸廉而謙
鴛鴦: 鴛鴦飛止須四鳴相和
受福獸: 受福獸體恭而心慈
魚: 魚處淵無射
鹿: 鹿者祿也
烏: 鳥知反哺,孝於夫母
九子婦: 九子婦有四得
陽燧: 陽燧成名安身
又丹: 又丹為王色之榮,青為色首,東方始
問名: 問名是指男家詢問女家關於女家女兒的姓名、時辰八字,如女家接納男家的提親,就會把女兒的姓名和時辰八字等交給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話,就會決定娶女家的女兒。
納吉: 納吉,即過文定,有一點像西方人的定婚,這時其實婚事已初步議定。
納征: 納征,即過大禮;「納」是的意思是聘財,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說男家需要納聘禮後才可成婚的意思。過大禮時,男家會請兩位或四位女性親戚 (須是全福之人) 約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方家中;完成納征的儀式後,婚約便正式定立。
請期: 請期即是「擇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會擇定一個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備婚期吉日書和禮品給女家,女家受禮及同意後,便可確定婚期。
親迎: 親迎亦稱迎親,就是在結婚之日,新郎會與媒人和親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會先到女家的祖廟行拜見之禮,然後以花轎接新娘回到男逐。新人會在男家舉行拜天、地、祖先的儀式,然後送入洞房。
換庚譜
換庚譜,就是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換家譜,作為定親的憑據。媒人提親後,如男女的時辰八字沒有相沖,雙方就會換庚譜。
過文定
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著一些禮品到女家,禮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禮等,並正式奉上聘書。
過大禮
「過文定」舉行後,就會舉行「過大禮」的儀式,這是訂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儀式;因為這儀式過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約。跟「過文定」一樣,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同聘金和各種禮品到女家;而女家亦會准備回禮禮品。以下就是男女家只方的禮品:
男家禮品
以下的禮品皆是均雙數以取其「好事成雙」之意,依照各地風俗不同,禮品的種類會有差異。
聘金:這表示著男方承認和感謝女方家長對女兒的養育之恩。
聘餅:一擔 (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與數量視男家的經濟狀況而定。 每款通常分兩包。其中發菜是必須的,以取其發財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鮑魚、蚝豉、元貝、冬菇、蝦米、魷魚、海參、魚翅和魚肚等。
三牲:兩對雞,兩雄兩雌 (如父母不全, 則一對已足夠);豬肉三至五斤起雙飛 (喜只飛),即一片相連開二,以表示豐碩誠懇的敬意。
魚:大魚或鯪魚;意即腥(聲)氣;也表示有頭有尾年年有餘。
椰子:兩對 (父母不全可用一對),即有爺 (椰) 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愛情濃郁。
四京果:即龍眼乾、荔枝幹、合桃乾和連殼花生,以祝福子孫興旺,亦含圓滿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餅、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頭到老的意思。
茶葉、芝麻:因為種植茶葉必須用種子、故以茶葉作禮品,暗喻女子一經締結婚約,便要守信不渝,絕無後悔,亦即「油麻茶禮」。
帖盒(禮金盒):內有蓮子、百合、青縷、扁柏、檳榔兩對、芝麻、紅豆、綠豆、紅棗、合桃干、龍眼乾,還有紅頭繩、利市、聘金、飾金、龍鳳燭和一幅對聯
香炮鐲金:香 (無骨透腳青),炮 (大鞭炮和大火炮),鐲 (龍鳳成對喜鐲)。
斗二米:男方准備十二斤糯米、三斤二兩砂糖,這是給女家做湯圓的,以取其圓滿,甜蜜美滿之意。
女家禮品
男家禮物的一半或若干 茶葉
生果
蓮藕、芋頭、石榴 (各一對)
賀維巾
長褲:意即長命富貴
鞋 (一對):意即同偕 (鞋) 到老
扁柏、姜、茶煎堆、松糕
回聘金
檳榔 (受一個,余數則全回給男家):意即一郎到尾
安床
在選定吉日後,於婚前幾天由「一世好運的男士」把新床移到適當的位置。位置要依男女雙方的八字以及神位等決定,而安床的住置亦不可與桌櫃、方櫥的尖角相對。
然後,再由一位「兒孫滿堂的女士」負責鋪床,並擺上各式喜果、荔枝幹、紅綠豆及利是。
安床後,安床之後,禁讓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卧,寡婦、失婚者尤忌;但可先讓嬰孩在床上玩耍,寓意添丁發財。
嫁妝
嫁妝最遲需於結婚前一天送到男家。嫁妝的多少象徵女家的身份與財富。除了珠寶首飾外,嫁妝主要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東西:
蝴蝶雙飛:剪刀
甜甜蜜蜜:片糖
花開富貴:花瓶
豐衣足食:七十二套衣服
哭嫁
據《禮記》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
哭嫁在今天可能會是一些很難理解的事;但在古時,因為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女兒出嫁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
而事實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樣,隨時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說法:說哭嫁是源自古時婦女不能擁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們會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古時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上頭
古代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己成年。而女子十四歲成年行「及笄禮」。標示已到婚嫁年齡。因此成年禮與婚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許嫁之後,女子需要改梳發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上頭」不只是皆梳發挽髻,而是指整個頭部打扮,還要開臉畫眉,塗脂搽粉等。
「開臉」是指用細絨絞去新娘臉上的汗毛,使面部更為光潔。
「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俗稱「好命佬」及「好命婆」),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
此外,娘家還會設宴請客,「上頭」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見一斑。
「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郎新娘梳頭,一面梳,一面說:
一梳梳到尾, 二梳梳到白發齊眉, 三梳梳到兒孫滿地, 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
蓋頭
新娘子通常會以一邊長三尺的正方形紅圍巾蒙在頭上,這紅色的圍巾稱為叫「蓋巾」,俗稱蓋頭。
對於蓋頭這種婚俗,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蓋頭是為了遮羞;而另一種說法是說源自於古代的掠奪婚,表示新娘子蒙上蓋頭後就永遠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出門
出門是指新娘離開娘家的意思。當到達吉時的時候,女須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腳著地的話就會帶來惡運。
在出門的時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這是因為嫂字有著掃帚星的掃字的諧音,是故人們相信嫂嫂於出門時相送會帶來不吉利。
現如今的新娘出門時,由伴娘 (陪伴新娘過門至男家,而且必須是未婚的) 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大妗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會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
迎親
古代婚配時,男方必須去迎親。「親迎」是六禮中最隆重的禮節。沒有迎親的新郎,就沒有出嫁的新娘。古代親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去迎親。
抬轎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上別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著走。迎親回來時,還要最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如果途中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張紅氈子將花轎遮著,作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殯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究竟為何會這樣呢,遇到出殯的隊伍會是財寶嗎?其實這是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財」,亦即看到財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
過門
過門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門,拜見翁姑及男家其他長輩。
傳說翁姑不可以在大廳直接看見新人進門,因為這樣會相沖。所以當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會由房間出來大廳會見新人。
然後新郎新娘會先拜天地,後拜祖先。新人會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會說一些祝福語,並送首飾及禮物給新娘。新娘收到飾物後需即時戴上,以示謝意。然後,新人會向其他長輩及親戚奉茶。
拜堂
「拜堂」,又稱為「拜天地」,是婚禮中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有趣的是,「拜堂」是不屬於古代「三書六禮」之中的禮儀的。
「拜堂」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經過「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
「拜堂」時,主持婚禮的司儀會大聲的說: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齊入洞房。」
其實,拜天地代表著對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對孝道的體現;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賓。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數可以讓女性跟男性同一地位的時候。
三朝回門
三朝回門,即歸寧,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隨丈夫回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
歸寧,就是回娘家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在古時,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是夫家離娘家很遠的話,所謂出嫁從夫,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到娘家了。
所以回門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機會。亦因為如此,人們十分重視歸寧這一個婚禮習俗。
現代婚禮回門時,男家需要預備: 燒豬一隻 (以示新娘的貞潔)
西餅兩盒
酒一對
竹蔗兩支 (步步高升)
雞一對
生菜 (風生水起)
生果兩籃
荵 (鬆鬆動動)
伊面兩盒
雞仔燈籠金
豬肚及豬肉各兩斤

新人著裝
新郎穿狀元袍,新娘披戴鳳冠霞帔。
周制婚禮著裝
狀元袍是由紅色的九品官服變化而來,帽子為烏紗帽,插宮花。
鳳冠是飾有銀質或其他質地的鳳凰模型,霞帔則是紅色的披肩,一般來說,新娘穿紅綢襖褲,綉花鞋,上綉鴛鴦、梅花、蓮花等吉祥圖案。
中式的服裝可以去禮服店訂做或租借,在影樓拍攝婚紗照時也可以預定中裝,有些影樓會在拍攝套系中免費借用婚禮當天的服裝。

必備道具
中式婚禮之必備道具
1、花轎:花轎作為傳統婚禮的核心部分是從南宋開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抬、八人抬兩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著絲穗。有錢人家娶親為五乘轎,花轎三乘,娶親去的路上女迎親者坐一乘,其餘二乘由壓轎男童坐;迎親回來時新娘、迎親、送親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藍轎,用藍呢子圍蓋,上面插銅頂,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鑼傘扇:它位於迎親隊伍之中、花矯之前,可令整個迎親儀式熱鬧、壯觀。
3、鞭炮:迎親禮車在行進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4、鳳冠霞帔:嫁女兒的人家無論貧富對嫁衣都是十分的講究。內穿紅襖,足登綉履,腰系流蘇飄帶,下著一條綉花彩裙,頭戴用絨球、明珠、玉石絲墜等裝飾物連綴編織成的「鳳冠」,再往肩上披一條綉有各種吉祥圖紋的錦緞—「霞帔」。
5、蓋頭:古時新娘著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
6、馬鞍:「鞍」與「安」同音,取其「平安」長久之意。多放於洞房的門檻上,表示新娘跨馬鞍,一世保平安。當新娘前腳邁入門檻,後腳抬起還沒有落下的時候,這時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雙鞍」的意思。
7、火盆:它是放置於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邁過去,寓意婚後的日子紅紅火火。
8、天地桌:多置於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鏡子、算盤和秤,稱為「六證」。意思是:可知家裡糧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壞、容顏怎樣、帳目清否、東西輕重等。民間常有隻有「三媒(媒人)六證」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說法。等到吉時舉行的結婚典禮,就俗稱為「拜天地」,由司儀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
9、秤稈:入洞房後,新郎用秤稈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
10、花燭:在婚禮儀式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於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彩飾,故稱為「花燭」。

❻ 朝花夕拾全文

第一章 家鄉的野菜 第二章 采蕨菜 第三章 菜豆花 第四章 鍋鍋宴
第五章 看電影 第六章 春妮子 第七章 眼鏡紀事 第八章 魔芋
第九章 魘 第十章 山地顛轎 第十一章 水搭伴 第十二章 咂酒
第十三章 火工和尚 第十四章 端午節 第十五章 看川戲 第十六章 糍粑
第十七章 校歌 第十八章 鬼工 第十九章 黃齊老爺 第二十章 小甲
第二十一章 保保 第二十二章 記憶松溉 第二十三章 包穀面 第二十四章 草蛐蛐兒和灶居子

正文 第一章 家鄉的野菜
春天,蔬菜的種子才下地,掙出幾片怯怯的下芽。這時,野菜卻遍山遍野地長起來了。

「三月三,茼蒿下米湯。」茼蒿最先出來。茼蒿有一股很烈的中葯味,街鄰據此稱可治昏病。祖母常采來炒著吃,我卻不大喜歡。周作人引用顧祿的《清嘉錄》雲:「因諺有三月三的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人家皆以野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這是吳地的習俗,我們松溉卻用茼蒿。摘幾片莖葉,放在灶頭碗櫃,能拒蟲蟻,特別是偷油婆(蟑螂)。

茼蒿不多,生存期也短,二十來天就過去了,常有鄉下小孩子用籃子盛了來叫賣。不論斤兩,一束一束地栓了,幾分錢一束。「茼——蒿——菜哎——」尖嗓子,聲調極高,脆,長聲悠悠。最後一個「哎」字拔上去,顫一顫,滑下來,極有音韻。我不愛吃茼蒿菜,卻愛聽這叫賣聲。現在這種菜很少見了,長在地里,多半被人鋤去;長在野地,誰也懶得去采。今年春天見學校門口有人賣茼蒿,洗凈了散放在籃子里,幾乎無人問津。許多人不認識這是什麼菜,賣菜的青年解釋說:「茼蒿菜,治昏病呢。」想來,他小時侯也沿街叫賣過茼蒿吧?

濕踏菌是小孩子吃的玩意兒,似乎並不屬於菌類的一種,而屬苔蘚類了。春天雨水多,潮濕,濕踏菌是水氣的產物,在背陰的地方貼青石長了,象苔蘚,卻呈半透明。濕踏菌本身沒什麼味道,但極潤極柔,入口即化。采來,洗凈,在開水裡濾一濾(不能過久,久了,就會化成水),拌上醬醋辣椒,不能下飯,也不能填飽肚子,但可以吃著玩兒。

這是小孩子的寵物,大人極少屬意於此。但因為廢佐料,輕易不得食。街坊上倒有一個大人愛吃,陳三伯。他是大地主的後人,本來在外地教大學,文革時被發配回鄉。他一邊吃濕踏菌,一邊捧著《毛選》細看。看到興致處,猛夾幾箸;憤怒時,棄箸嘆息。這在我們看來,非常有趣。這樣一個認真學習《毛選》的人,怎麼可能是「現行反革命」呢?陳三伯後來又回去教書了。不知他現在還吃不吃濕踏菌。他要是吃濕踏菌,一定會想起那段生活的。

窄耳根又叫豬鼻孔,可是形狀既不象耳朵,也不象鼻孔。每年開春耙田,田邊地角極多。我原以為這是故鄉的特產,後來到過很多地方,才知道到處都有,但我仍願意相信它是家鄉的野菜。摘耳根應該涼拌了吃,有股悶鼻子的怪味,很多人吃不慣;但也可以曬幹了泡茶喝,據說可以消食,飯後飲之最宜。我們那時是常常在田邊采來,就便在水田裡胡亂洗了,入口生吃,味略酸,生津,可以當得零食了。

有兒歌雲:「摘、摘、摘窄耳根,一摘摘到大河礅,撿到一根花頭巾。花頭巾,想我還,要請姑娘坐花船(即花轎)。」我們那時常唱,卻不大理會歌中的意思。

春天將盡,天氣熱起來。滿天星在路旁地邊「滋滋滋」地冒出來,一夜之間就鋪滿空地,濃密的小圓綠葉兒,不留一點空隙,一大片一大片,看著讓人心裡涼絲絲的。滿天星是開花的,開小白花,但極少,只有米粒兒大,藏在葉子底下,不易發現。祖母說,天上的流星掉下來,就變成滿天星的一粒小花(所以叫滿天星),這找著了,就會娶個漂亮勤快的媳婦。於是,我常到地頭去找,一找找老半天,有時找著一粒,就滿心歡喜地交給祖母看。祖母鄭重其事地收起來。誰知,到了夏天,她卻用這些小花泡茶給我喝,說是清熱降火呢。我也並不計較,來年還去找。

滿天星莖葉太嬌嫩,經不得炒、燉,不能單獨作菜,只能用來炒雞蛋、包餃子,添一味清香,並不作裹腹之用。
正文 第二章 采蕨菜
小時候,我寄住在外婆家,外婆家靠著一座大山,叫黃瓜山。有山就能長蕨菜,每年三、四月,遍坡都是。

外婆那兒,古風里有一種習俗:采蕨定親。所以本地人也把「采蕨」叫做「采親」。每年蕨菜長滿山坡的時候,滿娘(姑娘)們,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扎著鮮艷的紅頭繩,挽了精緻的竹籃,上山采親。

采著采著,就會採到纏有紅布帶的蕨菜,紅布帶是大仔(小夥子)栓上的。這時,那大仔往往就在近旁,吼歌子呢,吹笛呢,喊山呢。滿娘樂意,就紅了臉把紅布帶蕨菜採在籃子里,紅頭繩扯下來往地上一扔,扭身就走。大仔就樂顛顛地把紅頭繩揣進懷里,對著滿娘的後影兒高聲唱:

紅布帶,紅頭繩,滿娘羞得不見人。今天躲,明天哥,後晌咱倆一個窩……

刈麥的時候,大仔就幫女家刈麥。麥刈完了,如果女家中意,插秧時還留下,就算是這家的女婿,可以迎娶新娘子了。成親那天,紅布帶蕨菜高高懸在門楣,遠遠近近的人就都來喝喜酒。

可惜,這種習俗到了我外婆這一代,早已不盛行了。只有關於這事的歌謠留下來,供村裡的細仔(小孩)撅著光在塵土裡尖聲尖氣地唱:

蕨菜蕨菜象根筷,兩根合起好拈菜;蕨菜蕨菜系根綢,滿娘嫁在東灣頭……

後來,讀了書,識了字,偶爾翻開《詩經》,見到采蕨的句子: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見,我心則說!

想來,這借采蕨會情郎的詩句,就是描述這種習俗的吧!

蕨菜本來是很平常的野菜,採回來用鹼水泡,去其苦澀,然後晾乾,可炒,可燉,可煎麥粑,也可用鹽腌制起來,裝進壇子,能吃到第二年。因為多,賤,日子艱難的時候,蕨菜大多與其它雜糧作山民度飢荒用。後來日子紅火了,蕨菜卻再也離不得,家家廚下仍裝了幾大壇子。

像其他地方的針線活一樣,這里的滿娘的本事全在蕨菜里頭。同樣的蕨菜,不同的做法,加不同的佐料,能乾的滿娘能制出二三十種花樣來,使一家人整年吃蕨菜都不會厭口。

雖然平常,但蕨菜卻是農家走親串戶必備之物:麻糖、糍粑、蕨菜、雙黃鴨蛋。四色禮品,缺一不可。既樸素,又體面。

後來,蕨菜又進了城,一束一束的用細繩栓了,擺在店裡顯眼的地方。店門外還要掛一塊大招牌,白底黑字:蕨菜。

近年,家鄉又辦起了蕨菜加工廠,加工成鹽蕨菜、酸蕨菜、醬蕨菜、蕨菜辣絲、蕨菜豆豉……蕨菜竟伴隨家鄉人民走向了全國,走向了港澳東南亞,被稱著山珍。

雖然是山珍,因為並沒有人特意去種,所以還是野菜。
正文 第三章 菜豆花
現在的孩子,還有誰會唱這首童謠呢——

「推磨兒,拉磨兒,磨豆花兒,請大娘,大娘不吃菜豆花,打爛沙鍋『嘣、嘣、嘣』!」

在我小的時候,菜豆花可是稀罕的物什呢。記得在那時,家裡來人來客,爸媽經過艱難的合計,總是說:「磨菜豆花吧。」我們姐弟幾個就很勇武地爭著去推磨。

菜豆花是很經濟的。豆子磨成漿,入鍋煮,同膽巴點了,沉澱,潷去清水。然後和了蔬菜和少量的肉末,加上佐料紅燒,味道鮮美得很。在那時的我看來,便是天下第一菜了。菜豆花既節約開支,又顧全了主人的臉面,所以那會兒待客,它總是主菜。

我們家是不常吃菜豆花的。一家九口人,老老小小。爸媽在鎮修繕社做工,每月攏共七十多塊錢。大姐可以掙工資了,但弟妹都還年幼,只好留在家裡做家務。我們總盼著能吃上一頓菜豆花,年節是一定的,心急也不能早到,便盼來客。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到門邊去看,看門框上吊下蛛網沒有:「想不忙,早起床;蜘蛛門前吊,晚上有客到。」

有時,果真就有客到了。我們家幾經搬遷,親戚漸漸疏遠,常來的是舅舅。舅舅的衣著,即使在我們這個偏僻的小鎮,也顯破舊。但他總是笑著,從口袋裡掏出新鮮的山貨,教我一些有趣的東西。有一次,他教了我這首童謠。我問他:「為啥『大娘』不吃菜豆花呢?」

舅舅笑了:「這是反話呀。說她搶得凶,把沙鍋碰翻了。」真的呢,這么美味的菜餚,不搶翻沙鍋才怪!

說來不相信,菜豆花還能治病!那時,我拉肚子,痛得厲害,一天拉五次,人都脫形了。找醫生看。打針,吃葯,全沒用。什麼也不能進口,卻想吃菜豆花。父親說:「拉肚子呢,咋吃得?」母親卻心疼了:「看孩子怪可憐,煮一頓吧。」終於破例煮了一頓菜豆花。我一口氣吃了三大碗,小小的肚子撐得滾圓。第二天,病竟不治而愈!

跑去告訴醫生,醫生不信。我記得那是個老人。他撫著自己的禿頂,連連搖頭:「怪事,怪事。」

就這樣,菜豆花伴隨了我的整個童年。後來,日子好過起來,不經意中,菜豆花慢慢地從飯桌上消失。要推磨,要煮,要用膽巴點,還要加蔬菜紅燒,誰也懶得去費這一番工夫了。再後來,我們搬離了小鎮,住進了城裡。菜豆花連同那個磨豆子的笨拙的石磨,永遠只是記憶了。只是偶爾舉箸,還會想起那首童謠,若有所失。

這年春節,搭車從某縣城過,看到路邊一副大招牌,右下角一行小字:「菜豆花。」那麼小的字,又在毫不起眼的位置,我卻一眼就看到了。趕緊下車,要了一碗。菜里加了火腿,臘肉,香菇,黃花,油汪汪地誘人。夾了一口,味道竟大不如前。幾箸下來,終於敗了興,悵然而去。

已非斯時斯地,沒有了當初吃菜豆花的心境,就算是原來的味道,也不再是原來的菜豆花了吧?又怎能品嘗出其中的美味呢?
正文 第四章 鍋鍋宴
我現在對於小時候冬天的記憶,彷彿就只有「鍋鍋宴」了。

那時,冬天常常下雪的,家裡總生了一個用破瓷盆糊的小火爐。

炭,是爐渣堆里撿來的。傍晚,一家人圍了火爐,通紅的爐火映了各人的臉,都暖暖的。爐火上燉一隻烏黑的缺耳朵的小鋁鍋,翻滾的水,一小撮鹽,幾滴油,少許干辣子——這就是鍋鍋宴了。

說是「宴」,實際寒磣得很。那時並沒有什麼吃的,就蘿卜還賤,零賣兩分錢一斤,整挑買只算一分五。我們家總是成挑買的。大部分切了,掛在屋檐下,製成風蘿卜干,使得一年四季都有菜吃。小部分堆在屋角,供冬天的食用了。傍黑,洗凈,一片一片切了,瑩白地在燒箕里盛著,上面滾著些火的紅光,在人的心裡映出些暖暖的渴望。

待到身子烤暖和了,水也便燒開了。把那一塊塊白玉投進去,不一會兒香氣就鑽了出來,滿屋子的空氣也都有了生氣,活起來。若是爸爸先前還講著故事,這會兒也停了下來。大家都靜靜地聆聽鋁鍋里「啪啪啪」的歌子,心裡有種癢酥酥的快活。

有時,能有一小撮蔥花,最好的時候,湯里甚至能有幾根肉攤上賣剩的骨頭,灑上些薑末,那香味就愈飄得悠遠。彷彿整個冬天都在這股暖融融的香味里愉悅的呼吸。

煮熟了,揭開蓋子,一股白氣沖上來,對面的人影便如在水面一般晃盪,彷彿醉漢立不住腳。白氣散開,是一片一片的白玉,在清幽幽的湯里半沉半浮著。大家看著,就都舉箸。

這時,我記得,有一次爸爸還吟了幾句:

「清水浮白荷,

玉泉涌珍珠。

而今夾一塊,

三月不食肉。」

邊吟,還邊搖筷子晃腦袋。

其時,正是「文革」後期,爸爸「走資派」的帽子還戴著(他戲稱節約了買帽子的錢),上班之餘,居委會安排他掃大街。媽媽從火柴廠要了些材料回家,讓我們幾姐弟糊火柴盒,以補貼家用。糊一百個火柴盒,才兩角錢。爸爸小詩的最後一句,倒是實情。

可是,每晚圍著爐火,這一切就都拋在了腦後。

我人小,夠不著,面前放一隻碗,都給我夾。爸爸每夾一塊,就說:「來,吃塊雞腿。」「給你個燕窩。」一會兒就堆了一大碗,往往倒比父母哥姐吃得多些。有一次,鄰居楊二娘疑惑地問三姐:「昨晚你們煮什麼吃呢?又是雞又是魚的。」我在一旁不禁大笑。

但這並不是吃著玩兒,而是代替晚餐的。

我就吃著蘿卜長大了。鄰居都說我們家的孩子長得水靈,想來就是吃蘿卜的緣故罷?

整個冬天,我們家的爐火都是暖暖的。
正文 第五章 看電影
七十年代初,文化正被革著命。那時,鄉下是難得看場電影的。

偶爾放一場,四鄉八井的人都來看。

看電影的場景很熱鬧。男女老幼,密密麻麻擠滿壩子。電筒是奢侈品,火把便成了主要的照明用具。砍一截青竹,塞塊破布,桐油是自家榨的。天黑時,四面八方都有燈火往這里來。鄉下沒有專門的放映場,常常是借了隊上曬穀子的壩子。壩子很大,能容納八、九百人,這是那時集體經濟的特點。近點的,帶張竹凳;遠點的,席地而坐。

片子不會有什麼新鮮的內容。「中國的新聞簡報,越南的飛機大炮,朝鮮的哭哭笑笑,阿爾巴尼亞的看了莫名其妙。」趕了十幾里地,往往還是八百年前看過的老片子。一群人卻張大了嘴,瞪著眼,看得有滋有味。看到興起時,便把巴掌拍得「啪啪」響。

然而,對於青年男女,看電影的樂趣卻不在看電影,而在電影之外。在鄉下,難得有集會,青年男女交往頗不便。除了趕場,便是看電影了。趕場在白日,且人多眼雜,不敢動手動腳。看電影卻在夜晚,且是露天,四周就是野地,沒有限制。大隊一通知看電影,青年男女便早早收了工,回家沖個澡,穿戴整齊,興沖沖地出門邀朋喚友。

到了放映場,這邊那邊打招呼遞煙,往人群里瞄自己期待的身影,說話大聲武氣,亂得一塌糊塗。電影開映好一會兒才靜得下來,已是一對一對地坐了。這時且不忙離開,先說說情話,於暗處掐掐對方的豐臀。因為還有晚到者往這兒趕,不敢去野地里親熱,怕人撞見。

電影映了一半,人群開始悄悄浮動。有人佯稱:「二娃子,走,屙尿。」便有青年男女溜下壩子,借著夜幕的掩護,相偎著親熱起來。這時,往往有細崽惡作劇,偷偷撿了土塊,投向那一對黑影,然後跑開,捂嘴竊笑。那一對便悠然分開,慌忙回顧,卻不敢聲張,趕忙換個地方。

這種約會不能成為秘密。父母知曉,每次放電影,少不了一陣爭吵。「去嘛!回來不打斷你的狗腿!」子女卻硬起,寧願一頓打,也要偷跑了去。

後來,隊上就組織了「精神文明清查小組」,專門在放電影時值勤了。抓到過幾隊,罰款,且在下一次放電影時,在喇叭里通報出來,以示警告。看電影的人便奇怪地少起來。

幸喜不久,「文革」即告結束,又包產到戶,辦起了鄉鎮企業。

有了錢,青年們一致要求修個電影院。電影院修起,青年男女就公然在電影院出雙入對了。
正文 第六章 春妮子
故鄉小鎮松溉,鑲在川江邊的一個山埡口裡。石板街行至江邊陡然一跌,石階一級一級地矮下去,是一個小小的碼頭。碼頭上整日里栓著幾只破舊的木船,只一艘短途載客的機帆船來來往往。

我們家就在碼頭上,是座小木樓。一半騎在坎上,一半卻探出來,由幾根木柱撐著。夏天,江水常常漲到木樓下。我每天就靠在木樓窗前往江上望。水鳥,白帆,纖夫,上下客船的鼎沸人聲。這天,就看到碼頭上多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木船——它是帶烏蓬的!烏蓬船旁還依著一隻小小的漁船,怕連一個人也載不動呢。

我就注意起這條烏蓬船來。

早上,小漁船由一個中年漢子撐了,往下遊河灣里盪去,撒下釣鉤。烏蓬船尾一個小灶便升起了裊裊的炊煙。一個瘦小的女孩拖著大辮子,貓著腰在那裡弄早飯。淘米水在船舷邊「嘩嘩嘩」地激起小水花。她一會兒彎進蓬里,一會兒又出來,大辮子在腦後悠悠地起伏。有時,濕柴冒出的濃煙熏得她大聲咳嗽。等中年漢子撒完鉤回來,靠好漁船,早飯也做好了。中年漢子就端了一個大海碗蹲在船頭呼呼地吃。女孩卻進到了艙里。吃過飯,中年漢子照例又上街賣前一天收獲的魚兒。並不多,只幾斤吧,但可以換回一天的伙食了。漢子回來時,照例還拎一包中葯。船上什麼人病了?我沒見著。中午,黃昏,這父女倆就上漁船,到河灣收鉤。回來,船尾又升起了炊煙。

這天,舅舅從鄉下來了。奶奶說,買條魚吧。我搶著說:「我去!碼頭上有條小漁船呢,那裡有鮮魚賣的。」

我揣了錢,跳下台階,向烏蓬船跑去。到了。那女孩在船尾熬著葯,我躊躇地站住了,在河灘上探望。蓬子里半躺著一個中年婦女,腆著肚子,額上包著一張很大的藍格帕子。這是她母親吧?懷著孩子,可是又病了。

那女孩終於注意了我,放下手中的蒲扇,說:「小孩,干什麼呢?」小孩!你大我多少呢!我心裡說,可是還是告訴她:「買條魚。」誰知她揮揮手,說:「沒有了!」我頹喪地轉身要走,蓬子里的母親卻說:「春妮子,後艙那條賣給他吧。」原來她叫春妮子!

我站住了,聽到春妮子說:「媽,這條是留給你補身子的呢。」母女倆在那裡嘀嘀咕咕一陣,春妮子從船尾走過來,氣沖沖地說:

「賣給你!」

她瞪著我,臉漲得通紅,穿一件藍布碎花小褂。額前一綹劉海。

耳垂下的頸項上點著一顆小小的黑痣。我無端地覺得這顆黑痣分外地美麗。

中午,奶奶做了一碗豆瓣魚,香噴噴地端上桌。可是我連碰都不碰。奶奶覺得奇怪,要摸我的額頭:「病了?」我躲開了。想起春妮子漲紅的臉,想起船艙里那位母親,她中午沒有魚吃了。奶奶真是的,為什麼要買魚吃呢!

我又來到窗前。

烏蓬船又升起了裊裊的炊煙。那一家子還是那麼平靜地生活著,並沒有因為一條魚的被賣掉而有所改變。

有時,父親上街了,春妮子就在船尾洗著衣裳。一邊洗,一邊在「嘩嘩」的水聲中銳聲唱起歌來。那歌聲象小船一樣起伏著,宛若水面閃閃的銀光,盪滿碼頭。有時,她拎著一個長頸玻璃瓶到街上來買醬油,塑料涼鞋(在船上她總是光著腳的)在石板街上踏出清脆的樂音。我就站在街沿上看她。有一次,我見她在吳二伯的雜貨攤前站了很久,拿起一根鮮亮的紅綢繩,翻來覆去地看著,卻終於輕輕地放下了。這紅綢繩扎在她的大辮子上,一定很漂亮的。可惜,後來卻被前街的杜二姐買走了。

我想,我有錢了,一定給春妮子買根比這好看十倍的紅綢繩。

我這樣憧憬著。

可是,有一天,烏蓬船不見了。原來泊船的地方飄著幾片爛黃的菜葉。

他們到哪裡去了呢?

後來聽說他們是叫「革委會」的人趕走了。說是不能賣魚呢。

怪不得前幾天見幾個「紅袖籠」上了他們的船。

……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後來我再也沒見著他們。只是在忙忙碌碌的空隙,還會想起那條烏蓬船,想起那個叫春妮子的女孩。

故鄉我倒是回過一次,修了很多樓房,碼頭也大變樣了,新添了兩艘大客輪。那麼,春妮子怕是早已不以打漁為生,而住上了樓房了吧。

說當她也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街坊有位吳三伯在外地販賣私鹽,給人家誣著盜賊,抓進了監獄,被判斬首。獄卒知道他是冤枉的,同情他,於是給了他一個逃生的辦法。說儈子手是他的哥們,斬首那天,他請儈子手下刀之前先在吳三伯的臉上拍一下,然後舉刀,吳三伯就乘儈子手舉刀而未落的時機,拔腿就跑。自己和其他獄卒只假裝追一下,讓他逃脫。吳三伯眼看伸冤無望,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只好答應照辦。誰知,到了行刑那天,這一招竟然奏效,吳三伯居然逃脫了!

吳三伯既然是死囚,當然不敢回家,於是逃到很遠的外地,依然做他的販鹽生意,還在外地又娶了老婆,生了孩子。

幸喜幾年後革命黨推翻了滿清王朝。於是吳三伯就想回小鎮來看他原來的妻子吳三嬸。

吳三伯回到家,原以為吳三嬸會萬分歡喜。誰知,吳三嬸看到他,卻驚恐無比,道:「你,不是被斬首了嗎?」

吳三伯於是把他如何逃脫,並在外地躲了幾年的事情講給了吳三嬸聽。吳三嬸無論如何不相信,還說她早已把吳三伯的屍首埋葬在了後山。這下可把吳三伯搞糊塗了,他堅信一定是吳三嬸弄錯了,因為自己這幾年的生活是真實而實在的啊!

吳三嬸進內拿出一件血衣,告訴吳三伯:「埋葬你以後,我特意留下你斬首那天穿的衣服做為紀念。」

吳三伯一看血衣,立即想起,原來,那天儈子手的鋼刀在自己的臉上一拍,自己一激靈,想跑,腿卻早已跪酸麻了,未及起身,早已身手異處——自己是早已死了!

心念一動,吳三伯立即化為一攤濃血。

奶奶說,一個人死了,還以為自己活著,就會變成魘,在人群中象普通人那樣過活。只有知道真相的人,拿著確鑿的證據,告訴他,他早已死了,他才會真正地死去!(至於儈子手用鋼刀拍吳三伯臉這一節,奶奶解釋說,儈子手殺人之前都要用鋼刀突然拍一下犯人的臉,犯人不備,一激靈,就會不覺伸長脖子——正好伸出來讓儈子手砍!)

聽了奶奶這個關於魘的故事,我竟然覺出前所未有的恐怖,對於白天也害怕起來。開始注意觀察我身邊的人是否有異相——有時覺得某人的一手一足都象魘呢!

當然,我最害怕的是某天突然有一個人走過來,拿出某個我目前尚未知的證據,對我說:

「喂,你早已死了!」

乖乖的東!
正文 第十章 山地顛轎
八里一音,十里一俗。

真是這樣的。外婆家離松溉不過二、三十里地吧,那裡的習俗卻是別樣的。

外婆家背靠黃瓜山,地處山地。山地人家迎親,還依舊俗:抬花轎。抬轎必顛轎,因是山地,便別有情趣。

新娘子早在頭一天就已經斷食。一是無法方便——中途不能下轎,二是免得顛轎時嘔吐。一大早,梳洗整齊,罩了紅蓋頭,靜待迎親隊伍。

花轎來了。由一個漂亮機靈的白胖童子作押轎郎——童子坐過的花轎,新娘再坐,婚後必得貴子。花轎,一例的輕巧、結實。輕巧,利於爬山;結實,不怕顛。紅杠紅罩子,轎頂熱熱鬧鬧地扎了龍鳳呈祥。轎夫全是健壯漂亮的人物,束著紅布腰帶,斜批紅墊肩,一臉抑制不住的快活。

起轎,上山。山路九道十八拐,曲曲幽幽。轎夫們不慌不忙,邁著四平八穩的步子,沿山道一路悠悠搖來。腿上悠哉游哉,嘴上可不閑著,七嘴八舌,逗新娘說話。

「新娘子,坐穩嘍,丟了進不得洞房喲。」

「新娘子,把手伸出來給我摳下癢啥。」

有狡黠一點的,從地上撿起一塊干牛屎,塞進轎縫,卻又驚叫:

「啊呀,不得了,新娘子屙牛屎!」

一路玩笑。卻也不寂寞。

新娘子出門前照例受過母親的教導,不能開口說話,不然,一過門,兩口子有吵不完的架。

轎夫門見這招不靈,也不懈氣。有口音亮點的,就唱起了小曲:

小郎今年剛滿十,

娶進一個大阿姊。

(哎喲!)

阿姊長得乖又乖,

可惜小郎不曉愛。

(哎喲!)

阿姊要他摸奶子,

他說他不吃奶水。

(哎喲!)

阿姊要他解褲帶,

他說屋裡沒尿罐。

(哎喲!)

……

轎夫們大聲吼著「哎喲」,合著節奏,轎子上下起伏。新娘子聽得又羞又有趣,想看看唱歌的人,卻不敢掀開轎簾,只輕輕揭起蓋頭,從轎縫里偷眼看那一個個青乎乎的光頭。

突然,轎子猛一顛,新娘子差點跌出轎去——原來下山了。轎夫們一手扶轎杠,一手叉腰,喊著號子,快步跑起來。那號子也喊得有名堂:

「杭育!杭育!

(前面喊)天上明晃晃。

(後面應)地下水凼凼。

杭育!杭育!

(前面喊)天上有老鴰。

(後面應)地上有道拐。

杭育!杭育!」

原來,後面看不清道,得前面不斷提醒。

山路窄,且曲,不平,七扭八拐。偏偏轎夫故意抬高腳步,縱情疾跑。轎子便像浪里的小船,七上八下,搖搖擺擺。新娘子歪過來歪過去,五臟六腑都翻江倒海起來,又不敢開口,只死命地抓住轎杠。

正跑間,前頭轎夫銳聲喊:「天上亮光光。」後頭急應:「地上樹樁樁!」喊罷,轎杠一下子頂在樹上,轎夫猛收住腳,轎子便突地頓住。轎子里一聲尖叫,人不曾跌出來,倒滾出一隻千層底綉花布鞋。

轎夫們便哄然爆出一陣大笑,拾起新鞋,揣進懷里。

一路跑跑停停,停停跑跑,轎夫們越顛越高興。腳步忽快忽慢,忽左忽右。轎杠也一會兒換到左肩,一會兒換到右肩。遠遠地看,花轎便像一隻翻飛的花蝴蝶,一路翩翩。

新娘子一上午的精心打扮全部報廢。待到攏得婆家,已是烏雲散亂,胭脂不勻。掉了一隻鞋,當然下不得轎。沒奈何,新郎掏出紅封,向轎夫們「買」下新鞋,由伴娘給新娘穿上,才扶出花轎。還未過門,已吃了一回做媳婦的苦頭。

❼ 清代官員的帽子是藍穗的是什麼官職

轎夫雜役 或者後期的一些戲帽吧。
在序的官帽都是紅帽緯,上有頂戴,沒見有過藍得。
錯了請指正 呵呵。

❽ 誰能發一下君臣斗裡面劉墉整那4個轎夫的那一段的台詞

金殿鬥智之十六、懲治轎夫

劉墉一看,噢,真撞啊!好哇,和申,你不發話,嚇死他們抬轎子的也不敢哪。反正,我這頂破轎子早該扔啦,行了,新轎子,哎,就朝你要啦!

又一琢磨,和申的帳找和申算。嗯,早就聽說,這四個轎夫也不地道,仗著和申的勢力在外邊兒胡作非為……。好吧,今兒正撞到我手裡,得好好治治他們。要不然也不知道我羅鍋兒的厲害!

這時候,張成把馬牽過來了,劉墉有「穿朝馬」,是太後親賜的,能騎著馬直接上朝。來到朝房,劉墉就跟沒這么回事兒似的。等散朝的時候說話了,沖和申一抱拳:

「和中堂!哈哈哈哈……」

他這么一樂,嚇得和申一哆嗦。心說:麻煩啦,這羅鍋兒又不定出什麼嘎咕語音哪。連忙說:

「噢,劉中堂。」

「啊,和中堂,我有一事相求,不知您是否肯應允?」

和申一聽,相求,求我?行啦,不定訛我什麼呢。

「劉中堂,您有什麼事啊?只要我能辦到的……啊?」

「也沒什麼要緊的事情。明天哪,我有個窮親戚辦喜事,人家下了份兒請帖。您說我去不去?不去不太合適,不去,人家准得說閑話,看,劉家作了官兒啦,房頂上開門——六親不認啦,請都請不來!您說我要去吧,我那轎子陳舊不堪,記人家一看,挺大的中堂,轎子這么破,於咱們官府面子上也不好看。我呢,想借頂轎子。借誰的呢?王爺轎子我不能坐,別人的……坐著也不相當。我想:咱們倆官職相同,您是中堂,我也是中堂。我坐您的轎子正合適。故此呢,明天我想借您的轎子用一用,不知意下如何?」

和申心說:壞了,我這轎子非歸他不可。借!借字兒好聽點兒,這就是訛!借去就不給啦。和申臉上可就掛相兒啦。劉墉呢,看出來了:

「啊,和中堂,我不光借轎子,連轎夫一塊兒借。您知道,我那四個轎夫歲數都大啦,我這位親戚住的道兒又遠,您那四位抬轎的呢,年輕力壯,道兒遠一點兒,不怕。怎麼樣?」

和申一聽這話,心裡踏實了。怎麼?要光借轎子,就許不給啦,這連轎夫一塊兒借,沒錯兒。決不能把轎子抬了去,把四個抬轎子的轟回來,燦這個道理呀!

「啊,劉中堂,哪天用呢?」

「噢,明兒一早兒。」

「好吧。」

倆人分手,各自回府了。和申到家就把四個轎夫,叫上房來了。

「啊,跟你們說點兒事兒。明天哪,劉中堂給親戚辦喜事,借咱們轎子用用,你們四個哪,跟轎過去,還得受點兒累。」

「中堂,這沒什麼,反正就是多走幾步道兒唄。」

「嗯,不過,有點兒事兒,我得囑咐囑咐你們。」

「有什麼事兒,您老吩咐吧。」

「明天到了劉府,要是賞給你們吃飯,你們就在那兒吃。要是不賞飯呢?不許要。賞錢,你們就拿著。不賞,不許要。記住了嗎?」

「記住了,您老人家囑咐的,我們是一定照辦。」

「你們不知道,劉墉這個人哪,他可有三本兒嘎咕帳。從里邊兒拿出半條兒來,你們就受不了。你們要栽了跟頭,我面子上也不好看。所以,剛才我囑咐你們的話,千萬要記住了。」

「您老放心,我們一定記住。賞飯就吃,不賞不要,給錢就拿著,不給不要。還有什麼事兒,中堂?」

「沒別的事兒啦,你們歇著吧。明天一早兒就去,越早越好。」

「嗻!」

第二天一清早兒,四個人抬著轎子,就奔劉墉府來了。劉安正掃大門口哪,一看四個抬轎子的來了,把笤帚擱下,趕緊迎過去了。

「啊,哥兒四個,多受累啦。」

「官家大人,您老往裡邊兒給回稟一聲兒吧。」

「好,你們四位在這兒先等等兒。」

劉安來到上房:

「請中堂安。中堂您早起來啦。」

「什麼事啊,劉安?」

「給中堂回。和府那四個抬轎子的來了。」

「噢,來了,是不是撞咱們轎子的那四個小子啊?」

「就是那四個。」

「好,你出去告訴他們,就說我有請。」

劉安一聽,愣啦!

「啊?他……他們中堂沒有來,光四個轎夫。」

「我知道。叫你這么說,你就這么說,快去!」

「嗻!」
劉安趕緊出來了,見著四個抬轎子的:

「老四位,我們中堂有請!」

他們四個一聽也愣啦:

「官家大人,您不是說笑話兒吧?我們中堂沒來,就我們四個抬轎子的。」

「是呀,你們四位都受累了。我們中堂說,請你們進去哪。」

「唉,我們在門房待一會兒就成了。」

「別價,回頭中堂生氣啦,讓我請你們到里邊兒歇著嘛。」

四個抬轎子的一琢磨:和申囑咐啦,到這兒得聽話呀。那……進去就進去吧。劉安把他們四個人讓到客廳。

「老四位,請坐。」

四個人往那兒一坐,剛坐下抬轎的,趕緊「蹭!」站起來了:

「給中堂大人請安!」

「哎,坐下,坐下。」

「這……有中堂在,哪兒有我們的座兒呀。」

「嗯,在你們中堂面前可以立規矩,來到我這兒,咱們是客情兒。你們是給我幫忙,今天還得受累,啊,不要客氣,坐下,坐下。」

「嘿嘿,那就謝謝中堂了。」

四個人剛坐下,劉墉就問上了:

「你們四個,原籍是哪兒的人哪?」

四位「蹭!」又站起來了:

「啊,我是河間。」

「我是淮陽。」

「我是涿州。」

「我是良鄉。」

「噢,坐下,坐下。」

「謝謝中堂。」

又坐下了。

「你們多大啦?」

「蹭!」又都起來啦。

「回中堂話,我二十八啦。」

「我二十六。」

「我二十四。」

「我二十三。」

「好。坐下,坐下。」

剛往那兒一坐。

「你們在和府待了幾年啦?」

「蹭!」……

「我們倆都來了六年啦,他四年多,他剛二年……」

「坐下,坐下。」

「跟中堂回,那什麼……我們還是站著吧。」

「幹嘛站著哇,站著多累呀?」

「啊,坐著比站著還累哪,來回倒騰……麻煩。」

「坐下,坐下。」

「謝謝中堂。」

「你們四位吃飯了嗎?」

這句話問得可別扭,這么早誰吃飯了?要說沒吃,這是跟他要哇;要說吃了,一會兒抬著轎子還不知上哪去哪,也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得挨頓餓。挨餓還得受埋怨,怎麼?問你你說吃了嘛。嘿!

四個人當中,那個叫「胎里壞」的,鬼主意比較多點兒,就說了:

「飯倒是吃了……早晨的……也吃得不多……中午的還沒吃……不過,吃不吃……全行。」

「這叫什麼話!我問你們到底吃了沒有?」

胎里壞一橫心、一咬牙:

「跟中堂回,還沒吃哪!」

「啊,這不結了。到我這兒別客氣。吃了就是吃了,沒吃就是沒吃。待會兒你們還得受累,是不是?既然沒吃,我讓廚房給你們准備飯。也沒什麼好的,家常飯——燉肉烙餅。」

四個人趕緊謝恩:

「謝中堂賞飯。」

「好,好,別客氣。你們先坐著……啊。」

劉墉哪,來到廚房,廚師傅姓劉,叫劉順兒。

「順兒啊!」

「喲!中堂您早起來啦。」

「嗯,你會做飯嗎?」

劉順兒一愣,嘿,這話問得新鮮。「會做飯嗎」,廚師傅有不會做飯的嗎?心裡這么想,可嘴裡不能這么說。他回答得很圓滑:

「跟中堂回,不敢說會做,反正,您哪次請客,我都得賞錢。」

每次都得賞錢。這意思是……證明他做得好。

「唉,今天的飯,跟每天的不一樣,今兒個做一頓家常便飯,你會做不會?」

「中堂您吩咐吧,什麼家常便飯哪?」

「燉肉烙餅。」

劉順兒一聽,心說,我當做什麼飯哪,燕窩魚翅全會做,燉肉烙餅算什麼呀?!

「中堂,燉多少肉?」

「燉八斤肉。」

「噢,八斤肉。」

「我問你,燉八斤肉,擱不了四斤鹽吧?」

啊?八斤肉擱四斤鹽,腌鹹肉也用不了哇!

「中堂,擱不了四斤鹽,也就……。」

「好,那就擱四斤吧!」

「就……就擱四斤?!」

「還有醬油嗎?」

「有,還有半桶。」

「嗯,都倒里吧。」

好嘛!劉順兒一琢磨:這肉吃完了,非變「檐蝙蝠」不可!

「再烙上六斤面的餅,每張餅加二兩鹽。」

「他這……中堂……」

「少說廢話,叫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做!」

「哎,做!做……照您吩咐的做!」

一會兒工夫,肉燉得了。劉順兒把鍋端下來一看,浮頭一層白霜。想嘗嘗爛不爛,一伸筷子,鍋里唰啦唰啦的,肉都在鹽里埋著哪。別嘗啦,端吧!四碗肉擱托盤上,旁邊兒是一摞餅。六斤面的餅,一張餅二兩鹽,一點兒沒少擱!

劉順兒把飯端上來,往桌上一放,四雙筷子,每人一碗肉,一摞餅。劉安過來了:

「哎……老四位,中堂給預備的飯,別客氣,吃吧。」

「謝謝中堂了。」

四個人趕緊把座兒搬過來,坐那兒還嘀咕哪:

「哎,你看看,這兒比咱們那兒可強多啦。咱們那兒,每天除了窩頭、鹹菜、小米兒粥,沒別的。你看這兒,燉肉烙餅。」

正說著哪,劉墉進來了:

「四位,飯菜都不太好,可得往飽里吃啊,吃得越多呀,身子骨兒越結實。別客氣,趁熱兒,一會兒涼啦。」

「啊……謝謝中堂賞飯吃。」

剛才不是說了嗎,這四個人,一個叫「嘎雜子」;一個叫「琉璃球兒」;一個叫「胎里壞」;一個叫「討人嫌」。其中這胎里壞,心眼兒最壞,又奸又饞。一瞧開吃啦,頭一個下筷子,夾了一塊兒肉。這塊兒肉是「硬肋」。一寸見方,半指多厚的膘,五花三層,紅中透亮,太好啦。夾起來往嘴裡一扔,扔的挺沖,等肉一進嘴裡頭,可就傻了。怎麼?說咸吧,也不是咸,咸大發了,它是苦叭幾兒的……,嘴裡干打扁兒,咽不下去。吐了吧?不行。中堂在旁邊兒哪。擠兌得五官挪位。後來實在沒主意了。拿手一摩挲,嗓子眼兒「哏兒嘍」一聲,愣把這塊兒肉給擼下去了!

然後把筷子往桌上一擱,沖這碗肉「吊線」。心說,把賣鹽的打死啦,這肉怎麼這么咸哪?!

他旁邊兒呢,是討人嫌,這小子是「公道急」,剛才胎里壞頭一個下筷子,他就憋著氣,再一瞅這模樣,小聲兒抱怨上啦:

「哼,肉好吃,也別這么沒出息呀,瞧撐得這德行!」

哎,那是撐的嗎?!

胎里壞心說,你來一塊兒就知道啦!

討人嫌夾起一塊兒,往嘴裡一扔……。

「嗯?嗬!」

最後也是拿手一摩挲,把這塊兒肉擼下去了。乾脆說吧,四個人,一人一塊兒,全一模樣。都把筷子一擱,沖著肉發愣。劉墉一看心裡就明白了,可故意還問:

「四位,怎麼不吃啊?是不是等我給你們撥菜呀?」

「別撥啦,這一塊兒就受不了啦!中堂,這肉……」

「肉,怎麼啦?」

「嘿嘿,那個……那個……有點兒……咸啦。」

「什麼?咸啦?我嘗嘗。」

他說嘗,可不吃,拿一根兒筷子,沾點兒湯兒,往舌頭上一點。嗬!舌頭當時就木啦。

「呸!呸!這個劉順兒,每天哪,我吃菜愛吃鹹的,今兒給你們做的也這么咸,真是,這個劉順兒,實在廢物!」

劉順兒在窗戶外頭一聽,心說,我多咱給您做過這么鹹的菜呀?!

「哎,四位,我問你們,是飯就菜呀,還是菜就飯哪?」

「跟中堂您老回,當然是飯就菜呀。」

「哎,這不就得了嗎。你們光吃肉,當然是咸啦,要拿餅夾著那肉,不就遮過那咸勁兒來了嗎!」

胎里壞一聽,對呀!還是中堂有學問,說得對。當時拿起一張餅,夾了幾塊肉,捲起來,這么一咬……。

劉墉問:「這回怎麼樣啊?」

(苦相)「唉,更咸啦!」

❾ 老北京有什麼習俗

一、逛廟會

說道北京民俗,那一定少不了逛廟會。早在我國古代的秦漢時期,北京就已經是北方地區的重鎮了,特別是在元、明、清在此處建都之後,進一步的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底蘊,促使了寺廟文化的興起,從而衍生出了逛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北京的寺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有著近一千多座,位列全國的首位,也是因此使得這座城市幾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條都有著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

在隨著歷史不斷的變遷,北京依舊是完整保留著這樣的民俗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白雲觀、白龍潭與地壇等,它們形成了現代北京的一道獨特風景線,讓世人對此銘記於心,也成為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二、吃烤鴨

說完了北京民俗文化中的文化類型,那麼飲食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時,北京烤鴨是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它最早是誕生於明初年間,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由於熱愛烤鴨,導致宮廷中的御廚是想盡辦法,最終研製出了聞名的「北京烤鴨」,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門派為「全聚德」和「便宜坊」。

三、喝豆汁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來北京要是沒嘗試過豆汁真不算來過北京」。據說豆汁最早是誕生於遼宋時期,真正被大眾所熟知是在清朝,當時的乾隆皇帝將這種飲品引入了宮廷之中,使其成為了宮廷的御膳,由此促使了豆汁在北京的發展,從而成為了民間大眾化食品。

由於豆汁中含有十分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成分,所以有著非常好的保健效果,尤其是在夏天,能夠很好的祛暑、清熱以及開胃。但是也由於豆汁的是發酵而成,會帶有十分中的泔水味,許多人都是無法接受的,也是因此讓豆汁北京的一大特色。

四、爬景山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傳統文化的國家,而孝道也是傳承了千年之久,北京的景山正好象徵者這樣的文化習俗。

說道北京民俗,那麼爬山祭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景山就是一大特色。這座公園正式形成是在元朝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逐漸的成為了祭祖追思的重要場所,以此來發揚我國的「孝道文化」,讓遊客在游覽美景的同時銘記歷史文化。

五、聽京劇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民俗之一。京劇是由徽劇衍生而來,隨著各類戲曲文化的不斷交流和融合,於是誕生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京劇,它早在清朝時期就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文化活動,深受無數老百姓的喜愛,還因此誕生了許多的著名戲曲家,如:梅蘭芳、程長庚、譚鑫培等。

(9)轎夫帽子多少擴展閱讀

北京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小吃歷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

北京小吃大約二三百種,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頭、爆肚、白魁燒羊頭、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點(如小窩頭、肉末燒餅、羊眼兒包子、五福壽桃、麻茸包等),以及作為零食或早點、夜宵的多種小食品(如艾窩窩、驢打滾等)。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有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面等。

一些老字型大小專營其特色品種,如仿膳飯庄的小窩窩、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豐澤園飯庄的銀絲卷,東來順飯庄的奶油炸糕,合義齋飯館的大灌腸,同和居的烤饅頭,北京飯庄的麻茸包,大順齋點廠的糖火燒等,其他各類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飲食攤上均有售。

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三大錢兒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也說明北京歷來有許多風味小吃。

昔日北京不少家喻戶曉的小吃,由於時代變遷等諸多因素,早已消失,有的也很少見到,但是,大多數小吃保存了下來,有些小吃店還開到了一起,這樣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顧客。

參考資料老北京網路

與轎夫帽子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品牌的牛仔褲女款 瀏覽:654
夏天幼兒睡衣 瀏覽:201
兔衣掉在家怎麼清洗 瀏覽:264
女2015新款女裝連衣裙廠家 瀏覽:49
學生校服粉紅大布娃娃藍色 瀏覽:89
開個童裝品牌啥牌子好哪裡有 瀏覽:523
旗袍布料哪種好 瀏覽:374
衣上的貓貓怎麼去 瀏覽:848
阿里巴巴批發網男童夏裝 瀏覽:47
年輕人喜歡什麼風格的男裝 瀏覽:64
春秋款女士衛衣品牌及商品 瀏覽:130
哪個國家的制服好看 瀏覽:696
秋季女士新款裙子 瀏覽:243
你有多少帽子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15
好看的校園校服情侶 瀏覽:123
七夕節商場童裝店鋪布置 瀏覽:88
煙台哪個商場男裝多 瀏覽:936
財經徐州校服圖片 瀏覽:465
女裝2012歐美圖片 瀏覽:2
中老年男裝燙金四季通用 瀏覽: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