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大大將的名字和簡介
中國十大大將:
1、大將——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 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 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 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 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 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 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 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 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 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 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 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 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 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 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大將——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
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 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 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 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 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 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 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 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 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大將——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 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 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大將——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 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 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 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 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 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 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大將——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 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 當年江西蘇區黨內斗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大將——張雲逸(1892-1974)廣東省文昌縣人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
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 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 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 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 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 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 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 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 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
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 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 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 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 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 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 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
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 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 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 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 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 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 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 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 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 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 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 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 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 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 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 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 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 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 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 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⑵ 十大元帥 十大將軍 57位上將 117位中將都分別是誰
1、十大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⑶ 中國古代十大將軍都有誰
(項羽,霍去病,英布,呂布,馬超,冉閔,斛律光,史萬歲,楊再興,李文忠)
TOP 10 李文忠
明史載: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出身夠可以,朱元璋的親外,隨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軍,戲勇冠諸將。也就是說就連常遇春這樣的勇將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見一斑。漠北阿魯渾河之戰,馬倒步戰,仍殺傷無數,義烏之戰,引千騎橫突張士誠部,殺傷數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戰,身被數圍,大呼奮擊,一戰破張士誠二十萬大軍,悍勇不可一世,諸候皆畏之。
我個人對李文忠最熟悉的一段是其白揚門之戰,勇中有謀,剛中帶柔,一代猛將本色盡顯無疑。尤為可貴的是其好學問,雖征戰沙場仍不懈學習,頗有古人之風。曾有:「兵在謀不在眾」之語,剛猛之中不失智謀,可謂智勇皆備。
唯一可惜的是不得善 終,死於朱元璋的猜忌之下,道理其實很簡單,雖是家族之人,終就對他不是很放心,而最放心的辦法莫過於從肉體上消滅,所以,他只好死了,沒有死於沙場,可嘆,可悲!
勇猛指數6 智謀指數7 總評 6.5
TOP 9 馬超
字孟起,號"錦馬超",長得極蚰,按現代人的標准整個就一酷哥,可恨的是他不但酷,還狠,都是MM們最喜歡的呀。隴右人,世居羌胡邊,以其勇深得胡人之心,號之為"神威天將軍".
潼關之戰是其一生中的巔峰之作,打得橫掃北方平定諸候如探囊取物一般的阿瞞割須斷袍而走,帳下諸將竟無人敢拂其鋒芒,這可是些稱雄三國的狠角呀,曹仁,夏候兄弟,張合,哪一個不是個個頂個的主兒?後兵敗投告劉大耳,鬱郁而終,殊為可憐。
勇猛指數6.5 智謀指數 5 總評 5.5
TOP 8 英布
又名黥布,因其曾受過秦法"黥刑"而得名,楚九江王,漢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是當時僅次於西楚霸王的第二號狠角色,當時號稱"勇悍"的什麼樊噲啊,夏候嬰呀什麼的碰到他基本上是一戰而定,壓根不是個。打得劉老二幾次屁滾尿流,所謂"傷得越痛,愛得越深",也使他下了本錢拉攏英布,一旦得手,如獲至寶,可惜的是英布自投漢以後幾無建樹,還不如呆在楚那邊風光。
巨鹿之戰,引數千楚兵為先鋒擊三十萬秦軍,無往不勝,悍通顯於諸候,為最終擊潰秦軍主力立下頭功,後奉項羽令坑殺二十萬秦軍於新安,擊漢之役,引軍破三秦天險涵谷關,驍勇異常,項羽大封諸候,布為九江王,殺楚懷王。
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懼誅而反,擊漢楚王部,敗之,破漢荊王部,盡收其地,兵,糖,又與漢軍主力相持與甄,劉邦見其悍勇不敢應戰,固守城池,留下一對千古妙對:汝何故而反?劉邦問。俗為帝耳!英布答。他的想法是不錯的,可惜此時天下已定,民皆不願戰,後大戰之下兵敗身死,落得個千古罵名。
勇猛指數 7 智謀指數 6 總評 6.5
TOP 7 史萬歲
隋初四大名將之一,出身名將世家,15歲從征,後以副將從征平定尉遲同(有一個舟之底),每戰必先登,勇冠三軍,鄴城之戰,敗勢已定之下,拔馬奮擊,大呼"事急矣,吾當破之",突入敵陣,立殺數十人,方止住陣腳,後楊堅登位,以戴罪之身以涼州道帳下武將身份出征,與突*可汗定"士卒何罪,願得勇士單挑以絕勝負"之約,史載"萬歲馳斬其將而還。突*大驚,議和而退",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以單挑的形式決定戰局的例子,單憑此,史萬歲便該名流千古。
後史以行軍總管身份隨楊素平高智慧之亂,引2000軍偏師,千里而進,歷700戰,與主力失去聯絡,皆以為其已全軍敗亡,殺傷以十萬計。後以此功加封,並進入四大之列。
大斤山之戰,突*軍與隨軍相遇,敵哨騎回報隋軍主將為史萬歲,突*可汗大驚,說道:得非敦煌斬吾勇士者乎?"在得到哨騎確認後慌張撤退,被隋軍跟進斬殺萬人,其勇由此可見。
結局,嘿嘿,又一個不得善終的,又一個死在自已人之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這個史萬歲昏了頭,為了替將士請功,不注意言辭用語,在朝堂之上跟楊堅對著干,有失文帝威嚴……
勇猛指數 7.5 智謀指數 7 總評 7
TOP 6 呂布
知名度頗高,
號"飛將軍",公認的三國第一猛將。悍勇世無所匹,不多說
勇猛指數 8 智謀指數 5 總評 6.5
⑷ 陳毅為什麼愛穿皮衣
陳毅的皮衣來歷是有典故的,源於一次皖南的戰斗中。戰斗中他的戰友浩志犧牲了,戰斗前說好送給陳老總做生日禮物,沒想到戰斗下來陳毅同志永遠失去了親愛的戰友,所以穿這件皮衣算作陳毅緬懷戰友的方式吧。其實他並不是一年四季都穿,只是影視作品中演員的扮相而已。
⑸ 中國的十大將軍都是誰,分別是哪裡的人
十大將軍:
粟裕,湖南省會同縣人
徐海東,湖北省黃陂縣人(今武漢市黃陂區)
黃克誠,湖南省永興縣人
陳賡,湖南省湘鄉縣人
譚政,湖南省湘鄉縣人
肖勁光,湖南省長沙人
張雲逸,海南省文昌縣人
羅瑞卿,四川省南充縣人
王樹聲,湖北省麻城縣人
許光達,湖南省長沙市人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⑹ 二戰期間十大將軍都是誰
二戰期間十大將軍:
1,馬歇爾五星上將
美國陸軍五星上將,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世界軍事史上,驍勇善戰的將領不計其數,作為盟軍軍事戰略的主要計劃者和實施者,他在幕後參加了每一次戰役,諾曼底登陸戰之前,羅斯福本意是讓馬歇爾將軍出任盟軍最高統帥,可是卻受到了軍界一致反對,包括元老潘興將軍也直接上書羅斯福,原因很簡單,就是無法找出比馬歇爾將軍更優秀的人來主持大局。馬歇爾將軍思想縝密、性格謙遜、戰略計劃宏大而有效,很少出現誤判。羅斯福總統曾經說:「馬歇爾將軍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或許這也是我們所有軍事愛好者想說的一句話。
2,曼施坦因元帥
德國陸軍元帥,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制定並指揮了入侵波蘭的「白色計劃」,他個人提出閃擊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完成了史上最詭異的奇襲。曼施坦因元帥擅於指揮裝甲部隊大兵團作戰,性格堅韌,目光遠大,精於奇襲和強攻,是西方軍事專家公認的德國軍隊中最優秀的統帥
3,朱可夫元帥
蘇聯元帥,蘇軍副最高統帥,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二次獲得列寧勛章。指揮了莫斯科會戰、列寧格勒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第聶伯河會戰、柏林會戰等歷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華麗的辭藻對朱可夫元帥來說永遠是多餘的,他是繼拿破崙之後最優秀的軍事統帥。
4,蒙哥馬利元帥
英國陸軍元帥,戰略家,軍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傑出的指揮官之一。著名的阿拉曼戰役、諾曼底登陸為其軍事生涯的兩大傑作。阿拉曼戰役更是一舉擊潰隆德國非洲軍團,扭轉了北非戰局。被人們稱之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譽名沙漠之鼠。
5,隆美爾元帥
德國陸軍元帥,B集團軍群總司令。成名與北非,他率領非洲軍團與數倍於己的盟軍作戰,並取得了令人絢目的勝利,被譽為「沙漠之狐」,攻佔英軍北非要塞圖卜魯格後,晉升元帥軍銜。敗退於阿拉曼戰役後,被召回歐洲出任B集團軍群總司令,率部在西線與美英聯軍作戰。隆美爾元帥善於以裝甲坦克部隊迅速機動,突破對方防線,深入穿插,唯一的缺陷就是在大兵團作戰中沒有顯露出應有的才華,但他仍然不失為一個相當優秀的軍事統帥。
6,艾森豪威爾 五星上將
艾森豪威爾在具體戰役指揮上可能不如巴頓、蒙哥馬利,但在協調各方面關繫上極具才能。他以堅定、鎮靜而又平等待人的態度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和支持。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蒙哥馬利、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能為他所用。 7,科涅夫元帥
蘇聯元帥,第1烏克蘭方面軍總司令,兩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獲得列寧勛章7枚。科涅夫元帥參與指揮了加里寧會戰、庫爾斯克會戰、柏林會戰、布拉格會戰,和朱可夫元帥並肩攻破柏林。科涅夫元帥善於指揮大兵團進攻作戰,他在二戰中指揮的許多氣勢磅礴、排山倒海的大規模進攻戰役,在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記錄。他是戰爭中鍛煉出來的一名優秀統帥。
8,巴頓
無論是在西西里還是在西歐,巴頓總是沖鋒在前。和隆美爾一樣,他也具有一種親和力,令部下願意為其效命。但必須記住,巴頓的強悍是建立在充足的物資補給基礎上的。他的條件要比那些德國和蘇聯將軍優越的多,這正是他排名靠後的原因。
9,孫立人
孫立人是國民黨將領中少數能打勝仗的名將之一。他長期在補給充足的精銳部隊任職,在中緬印對日戰役,面對各種艱苦復雜的作戰環境皆有深刻的認識與卓越的戰績,不同於國府嫡系將領一般的庸碌。
10,、山本五十六元帥
日本海軍大將,追贈海軍元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元帥是海軍史冊上的一個鬼才,用兵詭異,珍珠港之役足以證明他的軍事才能,大勝之後率部參加了珊瑚海大海戰、中途島大海戰,雖然盡皆失利,但是與他的指揮關系不大。瓜島之戰後不久,被美軍擊落座機葬身於大海。如若山本五十六沒有這么早死去,太平洋戰爭日本或許還會多堅持數年
⑺ 電視劇《亮劍》,李雲龍的旅長是誰,穿黑皮衣經常拿著個馬鞭
大將陳賡啊。
一、你看那長相,很明顯的是陳賡將軍的特型演員嗎。
二、電視劇里說了386旅,在抗日時期 ,386旅的旅長就是陳將軍。
三、老版電視劇里沒有說名字,但新版電視劇里我記得是有說名字的。
四、最重要的,小說里,明確的是這樣說的。
⑻ 評選國民黨十大元帥及十大將軍
十大將軍。
1.胡璉,解放戰爭時期,他所指揮的11師(由18軍整編而來)他率領的整編第11師一直充當著救火隊的任務,哪裡有難便被投入哪個戰場,取得了輝煌戰績:46年10月章逢集大戰,中野主力近6萬人(3、6、7縱),三個縱隊圍攻整11師32團一個團五天五夜,最後打成平手,中野傷亡四五千人, 11師32團傷亡2700餘人(32團本不想撤退,因一營營長牛鎮江擅自帶兩個連突圍撤走,才不得不帶余部撤走,戰斗連頭帶尾總共5天。32團一個團能夠面對十倍以上解放軍人海般猛攻,奮戰5天,堅守章縫集3天3夜,重創對手,最後安然撤退,保存了500多人的骨幹,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都屬罕見;解放戰爭後期,指揮了古寧頭戰役。
2.傅作義,以善守而享譽軍界,抗日戰爭時期,指揮長城、綏遠抗戰。解放戰爭時期,1949年1月,他響應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的主張,毅然率部起義,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貴歷史建築完好地得到保存,200萬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免遭兵燹
3.廖耀湘,被譽為「叢林虎」。法國聖西爾軍校畢業。抗日戰爭時期,曾率部遠征緬甸。
4.黃百韜,黃百韜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他在戰場上進則爭先,退亦謹慎,打起仗來兇狠頑強,悍不畏死。雖然是雜牌出身,卻對蔣介石死心塌地,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華東戰場上,無論是在賣命的忠誠程度,還是在戰績上,他都是首屈一指的。
5.杜聿明,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漢族。陝西省米脂縣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將領。出身於黃埔軍校,後在國民革命軍機械化部隊任職,歷任第二百師師長、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取得昆侖關大捷。
6.衛立煌,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遠征軍司令。國共內戰中,任東北剿總司令。
7.黃維,抗日戰爭時期,率部與日軍血戰羅店。淮海戰役中,因指揮失當,以至於第12兵團10幾萬人被我人民解放軍全殲,所以排名靠後。
8.胡宗南,名震一時的「西北王」。
9李宗仁。
10.白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