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裡的手套箱比較好我說的是用於實驗及生產的手套箱
你可以到這個網站上看看,也許對你們會有所幫助。http://www.etelux.com/
B. 哪裡的手套箱比較好
凈化手套箱推薦<長沙天創粉末技術有限公司>,長沙天創粉末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專注於高品質、智能化、高效率真空手套箱、凈化手套箱、厭氧手套、透明有機玻璃手套箱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長沙天創是國內領先的真空手套箱製造商,我們圍繞客戶的需求持續創新,致力於為研究機構、企業和消費者等提供有競爭力的真空手套箱設備,持續提升產品性能、效率及運用范圍,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目前,長沙天創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於90多個國家,服務全球數萬用戶。
長沙天創堅持通過持續技術創新為客戶不斷創造價值,秉承以科學是發展的重要內在推動力,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並以此為基礎提升公司綜合實力。2015年, 經湖南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評審,國家科技部復審,長沙天創粉末技術有限公司榮獲「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C. 伊特克斯的手套箱怎麼樣
這家公司是國內較早做手套箱的廠家,所以技術相對較為成熟。你可以到他們的網站上詳細的了解一下,然後看看報價。
一般情況下他們的報價要比進口的便宜很多。
如果要是調查的話,建議你還是去他們的公司參觀一下,這樣比聽來的實在!
D. 哪裡的手套箱比較好
近年來從事鋰電研究的人很多,因為手套箱的工作原理是:
l 銅觸媒吸氧 Cu+O2=CuO
l 氫氣還原再生 CuO+H2=Cu +H2o
在電解液研究中,有大量氫氟酸蒸發進入氣氛中,與CuO發生下列反應:CuO+HF=CuF2+H2O。
氟化銅為白色粉末(晶體),這樣反映過的銅觸媒就失去了吸收氧的能力。這就是鋰電用戶發現吸氧能力下降,再生的次數越來越高的原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下面的方法被常常使用:
a.在循環管道上加裝強鹼(KoH, NaoH)容器支路,吸附HF,但生成的KF, NaF 有毒,要分期集中處理,不能隨便傾倒。
b.在有機溶劑吸附器內加裝活性Al2O3。
c.盡量減少氟化氫暴露到氣氛中的時間。
d.加裝可再生水氧表,保證測量數據准確。
e.廈門首能凈化柱中部分銅觸媒與氟化氫反應造成的,後來我們把凈化材料換了就好了,手套箱如果屬於其本身問題,不會說換了材料就好的。我們免費為廈門首能更換了一次進口的凈化材料,發現還是會出現這種問題,覺得沒有必要再而三的更換。
E. 藍氫走向綠氫,危險與機會並存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曾經討論過關於綠氫能源的使用問題;而實際上,大自然中的氫氣不止綠氫,還有灰氫、藍氫的其它種類,而這幾種氫氣不僅無法作為能源使用,還可能給我們的環境帶來污染~而 藍氫(Blue hydrogen) 作為一種通過天然氣中的甲烷生成氫氣的能源,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環保方案。不過,近日康奈爾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一份研究人員報告中對此進行駁斥,稱這種曾經被認為是清潔能源的能源,可能比燃燒化石燃料對我地球的污染更嚴重。
溫室氣體排放更嚴重
利用天然氣制氫曾經被認為是一種環保制氫的方式,但經過科學家的反復研究發現,利用天然氣製取「藍氫」的過程中會產生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這種排放甚至要超過燃燒天然氣本身帶來的碳排放問題。
據他們的研究,製造「藍氫」所產生的碳足跡,比直接使用天然氣或煤炭取暖高出20%,比使用柴油取暖高出約60%。為了製造「藍氫」,科學家們通過加熱、蒸汽、壓力將甲烷轉化為氫氣和二氧化碳——就像製造「灰氫」一樣。然而,「藍氫」的過程更進一步,還收集了一些額外的二氧化碳。在去除副產品二氧化碳和其他雜質後,遺留物就變成了「藍氫」。這一切都很好,但研究作者說,製造「藍氫」需要大量的能量,通常通過燃燒更多的天然氣來獲得。
「在過去,沒有人努力捕捉灰氫的副產品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一直很大,」該研究的合著者、康奈爾大學生態學和環境生物學教授羅伯特·豪沃思(Robert Howarth)在大學發布會上說。「現在,該行業推廣藍色氫氣作為解決方案,這種方法仍然使用天然氣中的甲烷,同時試圖捕獲副產品二氧化碳。不幸的是,排放量仍然非常大。」
150年氫氣含量增加了七成
為什麼要了解氫氣含量的 歷史 變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持續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記錄化石燃料燃燒如何增加了二氧化碳水平。但是,對氫氣沒有類似的記錄。」因此,重建過去大氣層的氫氣水平有助於通過建立基準,量化自工業革命以來的人為排放對全球氫氣的影響程度。
氫氣在大氣中壽命為2年,它會影響溫室氣體壽命以及對流層的臭氧水平。比如,它會增加甲烷在大氣中的壽命。對流層的氫氣和羥基(OH)反應會增加臭氧;平流層氫氣和羥基的反應會增加水蒸氣和超氧化氫,超氧化氫又會破壞平流層的臭氧,臭氧的損失和極地平流層雲分布的改變產生間接輻射效應,水蒸氣也會通過增加紅外吸收產生直接輻射效應。
目前,大氣中的氫氣豐度平均為 530 ppb(即,十億分之530)。實際上,大氣中的氫氣「收支」由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決定。全球范圍內,氫氣的最大來源是甲醛的光解,由甲烷和非甲烷總烴(NMHC,是除甲烷以外所有碳氫化合物的總稱) 在大氣中氧化形成。其他主要來源為化石燃料燃燒和生物質燃燒(如秸稈、鋸末等)的直接排放。此外,陸地和海洋中的氮氣固定也是氫氣一個小來源。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南極冰層中的空氣,檢查了大氣中的氫氣濃度,重建了過去150年的大氣氫氣水平。
研究人員在南極洲中部的Meganes(80.78 S,124.49 E,海拔2,283m)鑽取了一個70 m深的冰芯,以收集冰蓋空氣樣本。研究人員對Meganes冰芯空氣進行測量和建模,重建了1852年至2003年南半球大氣的氫氣水平。分析表明,大氣中的氫含量在19世紀中後期保持不變,約為330 ppb,到2003年穩步上升了約70%,至550 ppb。大氣氫氣的增加幅度與甲烷氧化導致增加和人為排放增加來一致。
汽車 尾氣被認為是人為排放氫氣的主要來源(估計 汽車 尾氣占人為排放氫氣的80%以上)。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空氣污染管制更加嚴格、 汽車 尾氣催化轉化器的使用增加等, 汽車 排放量減少,大氣中的一氧化碳水平下降。然而,20世紀末,大氣的氫氣水平繼續上升。對此,論文指出,非 汽車 的人為氫氣排放很可能被低估了,而且需要額外的氫氣來源來解釋這種上升趨勢。
藍氫只是綠氫的過渡
實際上「藍氫」只是在向「綠氫」過渡階段的產物,從成本角度看,「藍氫」的成本很難像「綠氫」那樣不斷降低。據BloombergNEF估計,到2030年,全球各地綠氫製取成本可能都將低於藍氫。而藍氫所依賴的CCS技術,多年來推廣困難、成本居高不下。
康奈爾大學生態學和環境生物學教授羅伯特·豪斯(Robert W。Howarth)稱,世界各地的政治家都把賭注押在藍氫上,將其視為能源轉型的解決方案。「我們的研究是首個在有同行評議的期刊發表的、闡述藍氫生命周期排放強度的研究,也是在向政府發出警示,應將公共資金投入到風能和太陽能驅動的綠氫,這是唯一清潔的氫能,也是通向凈零排放的重要路徑。」
當前,關於氫能利用的各環節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各國也在加緊攻關制氫的技術難題。隨著氫能生產和儲運技術規模的不斷改進,氫能成本還會有很大的下降空間。「綠氫」將是未來投資的優先領域,但利用化石燃料製造但結合碳捕捉技術的「藍氫」將在轉型期內被允許。歐盟國家的氫能戰略在中短期內為「藍氫」保留了發展空間,也變相證明了人們對於「藍氫」當前的發展態度。當然,如果真的能將綠氫變成合適的能源,同時又能解決藍氫帶來的負面污染,為了人類發展或許還是值得一試的。
當然了,好的科學還是需要好的工具
伊特克斯手套箱,低水氧
沒有氫氣只有惰性氣體,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