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銀的使用方法,有多少
人類發現和使用銀的歷史至少已有兩千年了。我國考古學者從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青銅器當中就發現鑲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銀錯」(一種用金、銀絲鑲嵌的圖案)。從漢代古墓中出土的銀器已經十分精美。在古代,銀的最大用處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銀有很強的殺菌能力。
公元前三百多年,馬其頓王國皇帝亞歷山大帶領軍隊東征時,受到熱帶痢疾的感染,大多數士兵得病死亡,東征被迫終止。但是,皇帝和軍官們卻很少染疾。這個迷直到現代才被解開。原來皇帝和軍官們的餐具都是用銀製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錫製造的。銀在水中能分解出極微量的銀離子,這種銀離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賴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從而殺死微生物。銀離子的殺菌能力十分驚人,十億分之幾毫克的銀就能凈化1千克水。
我國古代法醫早就懂得用"銀針驗屍法"來測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幫助破獲了不少謀殺案件。
銀還是一種可為人類食用的金屬,在我國和印度均有用銀箔包裹食品和丸葯服用的記載。同時銀還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據我國古籍《天香樓外史》記載:古時候有一個婦人藏了150兩私房銀。有一天她開箱查看藏銀,銀竟不翼而飛。婦人大吃一驚,懷疑被人盜走,一時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後來再開箱尋找,只見一大堆白蟻正團團集在一起,吃著殘存的銀粒。婦人一氣之下,把白蟻投入爐中,以解心頭之恨。「火燒蟻死,白銀復出」,一稱,恰好150兩。[2]
苗族人特別喜歡銀製品,姑娘們頭上、身上都有銀製品。
C. 這是老輩傳下來的帽子上的銀飾,請問值錢嗎
提問中講到的銀飾應為銀帽花。
金銀帽花通常在女式帽上較為常見,男式帽的帽花常見材質的是翡翠、珊瑚和瑪瑙。
帽花實際上也代表一定的等級,黃金、翡翠、珊瑚帽花通常為官宦人家和富貴人家佩戴;銀帽花、瑪瑙帽花在普通家庭較為常見。
男士帽花在建國後已經基本上沒人佩戴,但女式帽花直至上世紀末還有老人在佩戴。
銀帽花最常見的是民國時期製作。市場價格不高,這種人家使用的帽花交易價格一般只在100元左右,交易價值不大。還是留存著作為對老輩的念想為好。
D. 猛硐瑤族銀首飾從頭到腳一套值多少錢。三萬人民幣買得到嗎
首先本人不了解這瑤族首飾。按照以往經驗這銀飾含銀量可能不高,工藝製作水平也當然比不上現代的時尚銀飾。三萬塊應該能買到,但我個人覺得不值。
E. 瑤族的衣服上為什麼有許多奇怪的圖案
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 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 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服裝主要用青、藍土布製作。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縣瑤寨男子喜著綉邊白褲;廣東連南瑤族男子喜留發髻,插以雉毛裝飾,並以紅布帕包頭。婦女喜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裝的領口、袖口、胸襟、腰帶、裙邊飾以色彩斑斕的挑花、刺綉,鮮艷奪目。瑤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喜愛以銀簪、銀花、銀串珠、弧形銀板等配以彩色絲帶做頭飾,風格別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婦女從頭飾上就可以區別。
紅頭瑤:婦女頭纏紅布,衣袖褲腳綉五彩花紋,胸前綴銀
排扣,戴銀耳環和銀項圈。自稱「孟」或「洞班黑尤」。
白頭瑤:婦女頂藍布紅邊頭帕,綴紅白線纏頭為飾,青藍
色長衣褲並緣以紅白色花邊。自稱「黑尤蒙」。
藍靛瑤:以善種藍靛(藍色植物染料)得名。用芭蕉葉作
平頂帽,青布蓋頭,青色衣褲,胸飾銀排扣,系紅珠線。自稱 秀門」, 吉門」
沙瑤:婦女打扮與壯族支系「布沙」相似,頭纏黑色紗帕,
穿青藍色斜襟上衣,衣褲飾以條紋狀花邊。喜依山傍水,住在
炎熱的紅河兩岸,受「布沙」的影響很深。亦稱「黑尤蒙」。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江西6省區。瑤族服飾豐富多彩,在不同自稱的瑤族各部之間各有差異。早在《後漢書》中就有瑤族先民「好五綵衣服」的記載。
瑤族男裝以青藍二色為主。有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長衫之分。
廣東曲江瑤族男子「衣服彩綉花邊」,雲南文山瑤族男子著大領長衫,領襟除綉少量花紋並飾紅色絨球花。褲子長短不一,長者至腳面,短者及膝。
廣西南丹縣大瑤寨的男子,穿白色燈籠褲,長及膝蓋,近膝蓋處,綉紅色而長短不一的直條花紋6條,人們稱為「白褲瑤」。
瑤族婦女服飾,可分3種類型: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者,衣褲的長短各地不同。有穿無領短衣,以帶系腰,下著長短不等的百褶裙、裹腿者。
「白褲瑤」婦女著無袖貫頭褂,兩側不縫合,僅連底邊。還有穿長可及膝的斜襟或對襟無扣衣,腰束長帶,下著長褲或短褲者。有的地區長衣前短後長。婦女服飾,五彩斑斕,在領襟、衣背胸前、袖口、褲腿及裙身等處飾大面積挑花或織花,花紋皆為幾何形圖案,與苗、彝等族刺綉多用曲線圖案迥然不同。
瑤族婦女頭飾異彩紛呈,廣西大瑤山的部分瑤族婦女,頭上戴有三條弧形大銀釵,兩頭上翹,重達一斤左右。
廣西上思縣瑤族婦女頭發卷在頭頂上,蓋上一個鑲銀的頭冠和一小方塊織成長花紋的頭巾。
廣西西林縣瑤族婦女頭頂扎發髻,上蓋土白布,並用紅、黑兩色絲線綉成花紋,圍扎一塊染印著白色花蕊的藍布,兩頭用紅線結紮成若干個毛球,用各色小粒串珠穿著緊扎於兩端圍向頭後,毛球集中於後頸之上,頸上另披一塊方圓形的肩布。
廣西都安瑤族婦女用黑布包頭。睦邊瑤族婦女頭頂蓋著銀制如碗口大的頭蓋,頭蓋邊插有兩條骨叉,骨叉端掛著兩條小銀鏈,兩條銀鏈下端掛著絲線。
廣西田林縣瑤族婦女把周圍的頭發剃掉,只留頭頂上部分,然後把辮子盤在頭頂上,再用3丈長的黑布包上,形狀似草帽。
廣西田東縣瑤族婦女的頭飾是用藍布縫的9寸長、2.5寸寬的布帶,上鑲銀質的裝飾花樣,花樣四周綉有花邊。
廣西賀縣過山瑤婦女把接近前額部的頭發剪去,在頭頂安放一圓形竹圈,用頭發將竹圈纏住,並用一塊布包住,然後再用一塊方形黑布包頭。土瑤婦女以前都剃光頭,小女孩頭戴西瓜形小帽,到十四五歲戴扁圓形的木製帽子,帽子上面左右前後都蓋有毛巾,多達20條左右,加上絲線帽帶,重約二三斤至七八斤。
桂北、粵北及雲南等地的一部分瑤族婦女過去還戴一種支架高聳、上蒙黑布、下垂紅色纓絡的帽子,具有獨特風格。
不少瑤族婦女除上衣飾有銀牌外,還戴銀手鐲、耳環、項圈、頭釵、頭針等。
F. 銀手鐲要含多少的銀
生活中的「純銀」一般指含量99.99%的白銀(足銀,S990)或者含量92.5%的925(S925)純銀,925是國際上做銀飾品的國際標准銀。它與9.999銀有所不同,因為9.999銀的純度比較高,非常柔軟難以做成復雜多樣的飾品,而925銀能做到。925銀飾品其實並不是含銀量100%,那是因為在純銀中加入的7.5%銅,讓銀的光澤、亮度和硬度都有所改善。才有了我們今天多姿多彩的銀飾品。正規店的一般都標準的。
G. 銀首飾的含量一般是多少
一般99%銀的硬度太軟了不太好加工成首飾等等,所以一直以來都是用92.5%的銀來加工首飾,在其中會添加7.5%的其他貴金屬以加強銀的硬度,這樣就比較適合佩戴了。
H. 頭飾的各族頭飾
人類使用頭飾的時間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裝飾有關。中國漢字中的「美」字,其實就是一個戴著頭飾的人。其頭飾也許是一個羊頭,有兩只角;也許是兩根長長的翎毛,因而有人說「美」字「像頭上戴羽毛裝飾物的舞人之形」。其實,這種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現代少數民族中都經常可以見到。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頭飾的歷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傳到現代。
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縣現在是佤族聚居區。就在這里的勐董河下游兩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著我國最古老的崖壁畫之一滄源崖畫。滄源崖畫共發現十個畫點,清晰可辨的人物圖像七百餘個。其中,凡是形體較為高大的人物圖像幾乎都有頭飾(有的還有尾飾),而且頭飾非常突出,有的頭飾的長度甚至超過人體本身的長度。滄源崖畫中的頭飾,多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鳥羽等物,尤以牛角頭飾為多。這種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對雲南少數民族的記載是完全一致的。《雲南志》說;「望苴子蠻……衣短甲,兜上插氂牛尾,馳突如飛,其婦人亦如此。」《宋史·蠻夷四》說:「使者衣虎皮顫裘,以虎尾插首為飾。」此外,明清時期編纂的多種志書,對基諾族、景頗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雞毛,纏紅藤」之類的記載。歷史上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於此可見一斑。
現代的首飾,材料單純得多,僅限於某些貴金屬如金、銀以及金銀之類的合金仿製品和翡翠、玉石、鑽石、寶石、珍珠、珊瑚、流浪等。近年來,雖也開始製作塑料、陶瓷首飾,但普及度較低。相對來說,少數民族所佩戴的頭飾,其所用材料要豐富得多,而且也不一定追求名貴,而是就地取材,因時制宜。概括起來,世界少數民族用作頭飾的材料大體可以區分為這樣三類:動物類、植物類和礦物類。動物類除上面已經提到過的獸角和羽毛外,還有獸骨、獸牙、貝殼、蛋殼、蟹爪、馬爪等,甚至還有某些小動物。植物類頭飾有花朵、樹葉、竹片竹管、木片木棍、苔絨等,甚至還有成只的水果。礦物類頭飾物有各種礫石、石珠、石片或金屬如銅、鐵、金、銀等。可見,少數民族的頭飾物是十分多種多樣的。稀奇古怪,但也是十分豐富多彩。
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和其他首飾和體飾一樣,以銀為主。同時,還有金、銅、錫等金屬,玉、松石、珊瑚等非金屬材料,羽毛、獸角、獸牙、花朵、竹筒、木片等動植物材料和絨球、絲穗等棉毛製品。頭飾的形式有簪、釵、箍、圈、梳、珠、牌、扣、泡,有的乾脆就是銀元和鑰匙。蒙古族無論男女,頭發上都飾以寶石、珊瑚、碧玉,女的插銀簪。西北土族也常以珊瑚、松石作頭飾。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婦女發蓋上飾銀元、銅珠;而未結婚的姑娘則在帽子上飾以珠、穗和插三至四根貓頭鷹、雪雞羽毛;老年婦女則在發辮上墜銀元和鑰匙。塔吉克人常在帽沿上飾以銀鏈,已婚婦女的發辮上卻綴白紐扣和絲穗。塔塔爾族的頭飾則是舊銀幣和金屬牌。錫伯族的頭飾較為豐富,尤以新娘為甚,戴頭箍、插簪子和鬢釵,戴花。滿族入關前也主要以花為飾,入關後銀飾十分繁多。西藏的門巴族女子飾彩色珠串,男子則在帽邊用孔雀羽毛圍扎,十分雄壯美觀。塔巴族頭插竹簽、銀簽,戴珠串,插鳥翎。羌族插銀或鋼打制的簪、釵。白族則插銀或玉的頭轡。傣族婦女除銀釵外,還喜歡插色彩鮮艷的塑料梳子和戴鮮花或塑料花。苗族頭飾均為銀制,十分豐富突出。布依族插銀發簪。水族喜歡在頭上插梳子。仡佬族除一般的銀簪外,還有一種白銀發飾,專門戴在頭上。壯族婦女一般都使用銀針、根簪。瑤族、畲族的銀制頭飾都十分突出。高山族與其整個服飾相配合,戴羽冠、角冠、花冠和銀冠。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農業以種植青稞為主,也有小麥、油萊、豌豆等農作物。
藏族服飾和裝飾風格大致可以分為藏東、藏南和藏中、藏北四大類。這四類又可以分為農牧區二大風格以及各年齡階段和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身份之分。這是各地藏族服飾共有的特點。由於藏民族居住的地域廣闊和山川的自然阻隔,造成了雖屬同族但服飾各異的局面。
藏族服飾,作為一種存在於本民族文化生活模式中的組成部分,佩帶又是構成藏族服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佩帶的裝飾品的質地一方面是金銀物器,另一方面是天然寶石。
藏族服飾文化里頭飾是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種裝飾品,它構成了某種地域特色的審美情趣,象徵著不同地區的穿著風格。
藏族婦女大多數將頭發分編成無數根小辮,頭飾大多是琥珀、珊瑚、瑪瑙、綠松耳石等各種天然寶石。佩帶時有的直接把裝飾品固定在發辮中,也有將各種要戴的頭飾固定在與發色相近的布上,再與發辮一起銜接,這樣既美觀又方便。為了便於下雨時披自製毛氈雨披和戴帽子,發辮和頭飾一般集中在下部。
藏北已婚女子將長發從中間分開,編成許多辮子,前額的分發處開始分別在兩邊的細辮上串上相對稱的珊瑚、翡翠等寶石,把後腦勺的頭發編成一根較粗點的發辮,上面固定上從大到小的銀圓。
未婚女子將頭發編成一根或兩根,沒有過多的講究和裝飾物。
藏族婦女的頭飾中,最有特色且內涵豐富的是戴在發頂上的「巴珠」。貴重的「巴珠」由寶石或珊瑚做成,其形制前後藏有所不同,前藏婦女戴的「巴珠」是三角形,後藏戴的是半月形。姑娘頭上一插上「巴珠」,就意味著姑娘已經長大成人了。所以,第一次播「巴珠」的時候,按照傳統習俗,還對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向姑娘表示祝賀。 苗族盛裝頭飾也許是我國少數民族頭飾中最奇異、最精緻也最漂亮的頭飾了。其中一種頭飾,具有明顯的牛崇拜的色彩。苗族婦女在載上由銀泡、銀片組成的銀冠後,還要戴上兩支連在一起的銀制水牛角,就象一個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條龍,龍頭朝內,呈二龍戲珠之勢。兩支銀角中間,有扇形銀芒。另一種頭飾,由自下而上橫排的五支寶劍頭形銀片組成,也戴在銀冠上。五支銀片長尺余,大體相等;「劍尖」朝左,右邊整齊;正中有風頭飾。橫片上插滿鮮花。上面兩種頭飾,用銀多達三斤。
I. 瑤族服裝和瑤族傳統織染
服裝 新中國成立前後,大多瑤族仍保留傳統民族服裝。因瑤族支系較多,分布區域較廣,服裝式樣多達六七十種。男子一般穿對襟或右衽的銅扣上衣,有的穿交領花邊衣,下穿寬腳長褲,腰和小腿綁扎布帶。婦女一般穿圓領花邊對襟或右衽長衣,下穿挑花長褲或百褶裙,扎綉花腰帶、圍裙和綁腿。瑤族男女服裝一般都用青布或藍黑色布製作,喜用黃、藍、綠、白、紅等色點綴,運用綉、挑、織、染等技藝加工成各種圖案花飾,其中尤以挑花最為精緻。冠戴 瑤族男女大多以銹花青布做頭巾、也有用紅布頭巾和藍黑頭巾包頭,有平頂式、塔式、圓筒式、尖頂式、飛檐式、銀簪式、絮帽式等等,千姿百態。近二三十年來,除節慶和參加傳統的民族活動外,大部分中青年男子已免冠戴或改戴市面買來的帽子。瑤族女子的包頭日趨簡化,有的買回花布、紗巾、綢緞製作頭巾包頭。老年人多數仍保持傳統的民族冠戴。鞋襪 舊時,瑤族多跣足。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生活水平的改善,男子多穿布鞋,婦女則穿龍頭鞋、布鞋,穿襪尚少。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中青年逐漸穿膠鞋,塑料鞋、皮鞋,赤腳現象越來越少,穿市面購買的襪子的漸多。發型 古時,瑤族將頭發捲起如椎形,稱椎髻。民國時期,推行風俗改良運動,許多瑤族被迫剪發。新中國成立後,大多數地區的瑤族男子留分頭或剃光頭。女子多留長發,結髻,或留短發,梳辮。但也有的瑤族發型仍保留傳統發型。飾物 瑤族男女都喜歡佩帶銀飾,婦女的飾物更為多樣,有銀簪、銀針、銀帽、耳環、串珠、項圈、銀釵、銀牌、銀鏈、銀鈴等;男子的銀飾有戒指、煙盒、銀鏈、吊牌等。每逢節日,姑娘們的頭上、手上、頸上、胸前、背後往往佩帶著許多銀飾,琳琅滿目,丁當作響;遇婚嫁喜慶,銀飾更是新人必不可少的飾物。因為瑤家認為,佩帶銀飾不僅是美的顯示,而且也是勤勞富有的象徵,佩帶越多,就表示越有能耐。平時,瑤族只佩帶戒指和手釧,其它的銀飾多是過年節或重大喜慶活動著盛裝時才佩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