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寫唐宋詠物詩
詠物詩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詩歌,通過事物的詠嘆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歡詠物,
無論是虞世南想表達高潔也好,駱賓王想表達怨情也好,李商隱想表達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說,都是通過對蟬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出來的,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夠讓人有生動的想像。
寫詩,必須注重形象思維,必須寫得鮮活生動,只有這樣,才是文學作品而不是報告也不是論文。
想通過一首詩表現什麼樣的思想內涵,作者是應當明白的。在形式上怎麼才能表達好這樣的思想內涵,用什麼樣的構思和章法安排,這也離不開理性思想。當然,這樣的思維,有些是在潛意識中完成的。
寫詩,不僅要有對詩的感覺,而且要掌握寫作的要領,對所寫內容本身的規律及詩的文本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只有從理性上理解了,認識了,才能從形象上更好地感覺和表現。
意象分析
①欣賞作者對於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激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
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詠物詩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達自己寄託的感情。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用心體味。
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誣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情。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託,但不管有沒有寄託,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③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托物言志,在具體描寫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如於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詠物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體構思上,詠物詩通常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如陸龜蒙《白蓮》:「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的背景,寫出白蓮獨特的氣質、神韻來。
『貳』 死神裡面鬼道詠唱詞,多一點
破道之三十一 赤火炮
使用者:朽木露琪亞
●破道の三十一 赤火炮(破道の三十一「赤火炮(しゃっかほう)」)
詠唱文:君臨者啊!血肉之假面、萬象、羽搏、冠以人之名者!焦熱與爭亂、海隔逆卷向南、舉步前進!(君臨者よ 血肉の仮面?萬象?羽搏き?ヒトの名を冠す者よ 焦熱と爭亂 海隔て逆巻き南へと歩を進めよ)
效果:向對方放出火團。 (対象に向け火塊を放つ)
使用者:阿散井戀次,朽木露琪亞,雛森桃,吉良井鶴,松本亂菊,虎徹勇音,綾瀨川弓親,四楓院夜一,日番谷冬獅郎,伊勢七緒
蒼火墜
詠唱文:君臨者啊!血肉之假面、萬象、羽搏、冠以人之名者!真理與節制、不知罪夢之壁、僅立其上!(君臨者よ 血肉の仮面?萬象?羽搏き?ヒトの名を冠す者よ 真理と節制 罪知らぬ夢の壁に僅かに爪を立てよ)
效果:向對方發動爆炎攻擊。(対象に爆炎を浴びせる)
使用者:朽木白哉,朽木露琪亞
●破道之六十三 雷吼炮(破道の六十三「雷吼炮(らいこうほう)」)
詠唱文:星羅棋布的獸之骨 尖塔 紅晶 鋼鐵的車輪 動即是風 止即是空 長槍互擊之聲滿溢虛城(散在する獣の骨 尖塔?紅晶?鋼鉄の車輪 動けば風 止まれば空 槍打つ音色が虛城に満ちる)
效果:放出帶雷電的爆破 (雷を帯びた爆炮を放つ)
●破道之七十三 雙蓮蒼火墜(破道の七十三「雙蓮蒼火墜(そうれんそうかつい)」)
詠唱文:君臨者啊!血肉之假面、萬象、羽搏、冠以人之名者!蒼火之壁銘刻雙蓮、遠天靜待大火之淵。(君臨者よ 血肉の仮面?萬象?羽搏き?ヒトの名を冠す者よ 蒼火の壁に雙蓮を刻む 大火の淵を遠天にて待つ)
效果:更強勁的蒼火墜(蒼火墜の上位版)
使用者:朽木露琪亞
破道之九十 黑棺(破道の九十「黒棺(くろひつぎ)」
詠唱文: :滲みだす混濁の紋章、不遜なる狂気の器;涌き上がり、否定し 、痹れ、瞬き、眠りを妨げる;爬行する鉄の王女、絕えず自壊する泥の人形。結合せよ、反発せよ、地に満ち、己の無力を知れ!!!
隱隱透出渾濁的紋章,桀驁不馴張狂的才能;潮湧?否定?麻痹?一瞬,阻礙長眠。爬行的鐵之公主,不斷自殘的泥制人偶,結合?反彈?延伸至地面,知曉自身的無力吧!破道之九十——黑棺!
效果:黑色壁狀長方體將對手困住,並有無數影刃將對手刺傷。(黒い直方體のようなもので対象を囲い、無數の刺し傷を負わせる)
使用者:藍染惣右介
●破道之九十一 千手皎天汰炮(破道の九十一「千手皎天汰炮(せんじゅこうてんたいほう)」)
詠唱文:千手之涯 ,無法觸及闃暗的尊手,無法映照的蒼天射手,光輝灑落之路,煽點火種之風,相聚而集無須迷惘,謹遵吾之所指,光彈? 八身? 九條 ?天經? 疾寶 ?大輪,灰色的炮塔,引弓向遠方,皎潔地消散而去
效果:針對被攻擊的對象,產生數條的光線攻擊,產生巨大的爆炸威力
使用者:浦原喜助
六十一「六杖光牢(ろくじょうこうろう)」)
詠唱文:雷鳴的馬車 紡車的縫隙 此物有光 一分為六(雷鳴の馬車 糸車の間隙 光もて此を六に別つ與物上の)
效果:用六道光片鎖住對方的行動。(六つの帯狀の光が胴を囲うように突き刺さり動きを奪う)
使用者:朽木白哉,朽木露琪亞,浦原喜助
鎖條鎖縛(さじょうさばく)」)
詠唱文:不明
效果:形成粗大蛇狀鎖鏈纏繞住對手,使其無法行動。(太い鎖が蛇のように巻きつき體の自由を奪う)也能擊碎對方鬼道。325中卯之花隊長的靈骸用縛道六十三擊碎原種的六十二。
使用者:有昭田缽玄,日番谷冬獅郎,吉良井鶴,浦原喜助,卯之花烈
●縛道之七十七 天挺空羅(縛道の七十七「天挺空羅(てんていくうら)」)
詠唱文:黑白之羅 二十二之橋梁 六十六之冠帶 足跡 遠雷 尖峰 回地 夜伏 雲海 蒼藍隊列 將太園繪滿並直沖天際吧(黒白の羅 二十二の橋梁 六十六の冠帯 足跡?遠雷?尖峰?回地?夜伏?雲海?蒼い隊列 太円に満ちて天を挺れ)
效果:通過靈壓對復數個對方的位置進行搜索,捕捉並傳信。(霊圧を網狀に張り巡らせ復數人の対象の位置を捜索 捕捉し伝信する)
使用者:虎徹勇音,東仙要
基本上帶詠唱的就這些了
『叄』 關於茶的古詩20首
1、山泉煎茶有懷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譯文:坐著倒一鼎清涼的水,看著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2、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譯文: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採摘下茶葉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白瓷碗里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一飲後洗滌去昏寐,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再飲清潔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於輕塵中。三飲便得道全真,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
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瓮邊,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出驚人的狂歌。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3、品令·茶詞
宋代:黃庭堅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譯文:幾只鳳凰在鳳餅茶上團團飛舞。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鳳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將茶餅用潔凈的金渠細心碾成瓊粉玉屑,但見茶末成色純凈,清亮晶瑩。加入好水煎之,湯沸聲如風過松林,已經將酒醉之意減了幾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氣持久。飲茶亦能使人醉,但不僅無醉酒之苦,反覺精神爽朗,漸入佳境。就好比獨對孤燈之時,故人從萬里之外趕來相逢。此種妙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惟有飲者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
4、滿庭芳·茶
宋代:黃庭堅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寐,相對小窗前。
譯文:北苑茶山春風浮動,茶餅形狀萬千,方的如圭器,圓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貴。茶餅被研磨地粉碎,進奉御用,可謂有功社稷,可與凌煙閣中為國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並列。這茶又能戰勝酒醉風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腦,排憂解愁。
纖纖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茶盞綉著金邊,紋色如鷓鴣鳥的羽毛。司馬相如雖有渴疾,一觴一詠,引來群賢賓客。相如起做燈前,酒興文采,風姿挺秀。竭盡胸中萬卷詩篇,文辭充沛,猶如三峽落水。相如酒醉,很晚才歸家,文君並沒入寢,兩人相對,坐在小窗前面。
5、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
唐代:柳宗元
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復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蒸煙俯石瀨,咫尺凌丹崖。
圓方麗奇色,圭璧無纖瑕。呼兒爨金鼎,餘馥延幽遐。滌慮發真照,還源盪昏邪。
猶同甘露飯,佛事薰毗耶。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譯文:芳香的茶樹叢掩隱在青翠的湘妃竹林里,葉上那滴滴神露凝聚著純潔的光華。更有這山寺的得道高僧深知茶道,在清晨採回了這珍奇的細嫩茶芽。晨霧緊貼著石澗奔湍的山泉蒸騰而上,採茶之處離山崖之頂也不過咫尺之差。
盛茶的器具有圓有方,色澤絕非一般,茶葉品質如圭如璧,真是美玉無瑕。我吩咐家人用華貴的茶具去煎這難得的奇茶,淡淡的余香彌漫到遠處的人家。這純和的茶香讓我的靈魂得以凈化,並以自然的本真盪去內心的昏邪。
它如同佛祖如來那甘露一般的齋飯,一下子熏香了毗耶城和整個天下。這香茶是蓬瀛仙客的友伴,誰不驚嘆,恐怕更珍貴於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肆』 房兵曹胡馬
房兵曹胡馬
杜甫
胡馬大宛名, 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 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 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 萬里可橫行。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注家一般認為作於開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詩人漫遊齊趙,飛鷹走狗,裘馬清狂的一段時期。詩的風格超邁遒勁,凜凜有生氣,反映了青年杜甫銳於進取的精神。
詩分前後兩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寫馬,是實寫。詩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傳神之筆為我們描畫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馬」。它來自大宛(漢代西域的國名,素以產「汗血馬」著稱),自然非凡馬可比。接著,對馬作了形象的刻畫。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提出「六法」,第一為「氣韻生動」,第二即是「骨法用筆」,這是作為氣韻生動的首要條件提出來的。所謂「骨法」,就是要寫出對象的風度、氣格。杜甫寫馬的骨相:嶙峋聳峙,狀如鋒棱,勾勒出神峻的輪廓。接著寫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銳利勁挺,這也是良馬的一個特徵。至此,駿馬的昂藏不凡已躍然紙上了,我們似見其咴咴噴氣、躍躍欲試的情狀,下面順勢寫其四蹄騰空、凌厲賓士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兩個動詞極其傳神。前者寫雙耳直豎,有一種挺拔的力度;後者不寫四蹄生風,而寫風入四蹄,別具神韻。從騎者的感受說,當其風馳電掣之時,好象馬是不動的,兩旁的景物飛速後閃,風也向蹄間呼嘯而入。詩人刻畫細致,維妙逼真。頷聯兩句以「二二一」的節奏,突出每句的最後一字:「峻」寫馬的氣概,「輕」寫它的疾馳,都顯示出詩人的匠心。這一部分寫馬的風骨,用的是大筆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細節一概略去,只寫其骨相、雙耳和賓士之態,因為這三者最能體現馬的特色。正如張彥遠評畫所雲:「筆才一二,象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歷代名畫記》)這就是所謂「寫意傳神」。
詩的前四句寫馬的外形動態,後四句轉寫馬的品格,用虛寫手法,由詠物轉入了抒情。頸聯承上奔馬而來,寫它縱橫馳騁,歷塊過都,有著無窮廣闊的活動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險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賴。這里看似寫馬,實是寫人,這難道不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勇敢的將士、俠義的豪傑的形象嗎?尾聯先用「驍騰有如此」總挽上文,對馬作概括,最後宕開一句:「萬里可橫行」,包含著無盡的期望和抱負,將意境開拓得非常深遠。這一聯收得攏,也放得開,它既是寫馬馳騁萬里,也是期望房兵曹為國立功,更是詩人自己志向的寫照。盛唐時代國力的強盛,疆土的開拓,激發了民眾的豪情,書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業,封侯萬里。這種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駿馬來表現確是最合適不過了。這和後期杜甫通過對病馬的悲憫來表現憂國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語。
南朝宋人宗炳的《畫山水序》認為通過寫形傳神而達於「暢神」的道理。如果一個藝術形象不能「暢神」,即傳達作者的情志,那麼再酷肖也是無生命的。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一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一步將馬寫活;另一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現。前人講「詠物詩最難工,太切題則粘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錢泳《履園談詩》),這個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馬詩》是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乍看是運用賦法: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象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鉤」與「曉月當簾掛玉弓」(《南園》其六)匠心正同,「鉤」是一種彎刀,與「玉弓」均屬武器,從明晃晃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戰斗之意。作者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正是藩鎮極為跋扈的時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思戰之意也有針對性。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寫景實啟後兩句的抒情,又具興義。
三、四句借馬以抒情:什麼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馬詩》其一雲:「龍背鐵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襜,誰為鑄金鞭?」「無人織錦襜」二句的慨嘆與「何當金絡腦」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馬當作良馬對待,以效大用。「金絡腦」、「錦襜」、「金鞭」統屬貴重鞍具,都是象徵馬受重用。顯然,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此詩與《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都是寫同一種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願望。但《南園》是直抒胸臆,此詩則屬寓言體或比體。直抒胸臆,較為痛快淋漓;而用比體,則覺婉曲耐味。而詩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鉤喻月,也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徵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見興,興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從句法上看,後二句一氣呵成,以「何當」領起作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意,且有唱嘆味;而「踏清秋」三字,聲調鏗鏘,詞語搭配新奇,蓋「清秋」草黃馬肥,正好馳驅,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恰是「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杜甫《房兵曹胡馬》)。所以字句的鍛煉,也是此詩藝術表現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伍』 死神中現有的鬼道詠唱詞有哪些
《破道》:
破道之一「沖」 詠唱:不明 效果:從指尖放出微弱的沖擊
破道之四「白雷」 詠唱:不明 效果:從指尖放出一道雷
破道之十一「綴雷電」詠唱:不明 效果:沿著物質,放出電擊
破道之十二「伏火」詠唱:不明 效果:用來作為爆破用陷阱的線狀鬼道
破道之二十「照天球」 詠唱:不明 效果:產生光球
破道之二十六「紅焰塞」 詠唱:不明 效果:產生炎壁
破道之三十一「赤火炮」 詠唱:君臨者啊!血肉的面具,萬象·振翅高飛·冠上人類之名的東西啊!灼熱與爭端,海上的洶涌波濤往南方前進吧! 效果:向對手放出火塊
破道之三十二「黃火閃」 詠唱:不明 效果:向對手施以中型高速火焰發射
破道之三十三「蒼火墜」 詠唱:君臨者啊!血肉的面具,萬象·冠上人類之名的東西啊!真理與節制,僅以爪立於不知罪的夢壁上! 效果:向對手施加爆炎
破道之五十四「廢炎」 詠唱:不明 效果:放出盤狀的火焰燒盡對手
破道之五十八「暗嵐」 詠唱:不明 效果:放出龍卷風襲擊對手
破道之六十三「雷吼炮」 詠唱:散布各處的獸骨!尖塔·紅晶·鋼鐵的車輪。動者是風,靜者為天。長槍互擊的聲音響徹虛城! 效果:放出帶有雷的爆炮
破道之七十三「雙蓮蒼火墜」 詠唱:君臨者啊!血肉的面具,萬象·振翅·冠上人之名者啊!在蒼火之壁上刻下雙蓮,在遙遠蒼穹間靜待大火之淵! 效果:雙倍的蒼火墜
破道之八十八「飛龍擊賊震天雷炮」 詠唱:不明 效果:射出一條極大的雷光束,是雷吼炮的加強版
破道之九十「黑棺」 詠唱:隱隱透出光芒混濁之紋章,桀驁不馴瘋狂之氣度,浮現卻否定,麻痹瞬時阻撓了長眠,爬行的鋼鐵公主,相繼自毀泥偶,結合吧,反彈吧,布滿大地,知曉己身的無力。效果:出現一個巨大的黑色立方體般的空間將對手關入,身受暗之刀刃千刀萬剮
破道之九十一「千手皎天汰炮」 詠唱:千手之涯,無法觸及,闐暗尊手,無法映照,蒼天射手,光輝灑落之路,煽點火種之風,相聚而集時,無須迷惘,謹遵吾之所指,光彈·八身·九條·天經·疾寶·大輪·灰色的炮塔,引弓向遠方皎潔地消散而去 效果:在自己身邊建立多座光錐炮塔,密集地向敵方射去
破道之九十六「一刀火葬」 詠唱:不明 效果:產生一道刀鋒型的巨大通天火柱把敵方燃燒殆盡,是必須以燒的焦黑的身軀為觸媒才能發動的禁術
‖‖‖‖‖‖‖
《縛道》:
縛道之一「塞」詠唱:不明 效果:將對手雙手束縛在後,限制其行動的初級鬼道。
縛道之四「這繩」詠唱:不明 效果:以靈力製作光索,捕捉對手。
縛道之八「斥」詠唱:不明 效果:從掌背釋出排斥敵人的靈力護盾。
縛道之九「崩輪」詠唱:自我毀滅吧,隆塔尼尼的黑犬!值得一提,徹底燒盡·把自己的喉嚨割斷吧!縛道之九「崩輪」 效果:從指尖放出黃色繩狀靈子捕住對象的身體
縛道之二十一「赤煙遁」詠唱:不明 效果:雙掌擊地,產生巨大煙幕藉此逃走
縛道之二十六「曲光」詠唱:不明 效果:可以覆蓋在鬼道上令鬼道變得無法肉眼辨識
縛道之三十「嘴突三閃」詠唱:不明 效果:以三道光封住對手行動
縛道之三十七「吊星」詠唱:不明 效果:以靈力製作吊網,接住對方
縛道之三十九「圓閘扇」詠唱:不明 效果:橢圓形的防禦用鬼道
縛道之五十八「摑趾追雀」詠唱:南之心臟,北之瞳,西之指尖,東之腳跟,隨風而聚集,驅雨而散去!縛道之五十八「摑趾追雀」 效果:感受對方的靈壓,追蹤目標的所在位置
縛道之六十一「六杖光牢」詠唱:雷鳴的馬車,紡車的縫隙,此物有光群集並一分為六!縛道之六十一「六杖光牢」效果:以六片光片鎖住對手的行動
縛道之六十二「百步欄干」詠唱:不明 效果:以疾馳的光棒捉住對方
縛道之七十三「倒山晶」詠唱:不明 效果:以靈力製造出倒四角錐形的醫療間
縛道之七十五「五柱鐵貫」詠唱:鐵砂之壁,僧形之塔,灼鐵熒熒,湛然而終至無聲!縛道之七十五「五柱鐵貫」 效果:以五角柱封對手的五體
縛道之七十七「天挺空羅」詠唱:黑白之網!二十二個橋梁,六十六個冠帶,足跡·遠雷·尖峰·回地·夜伏·雲海·蒼藍序列·充滿太圓,直奔天上!縛道之七十七「天挺空羅」 效果:張開靈壓作網狀搜索,對周圍對象的位置傳達訊息。對象外的人也能感受到靈壓的震動,但不能竊聽
縛道之七十九「九曜縛」 詠唱:不明 效果:產生九道漆黑靈壓,封住敵人的八面與中心
縛道之八十一「斷空」 詠唱:不明 效果:防禦用的上級鬼道。可以完美防禦破道之八十九以下的攻擊。
縛道之九十九第一番「禁」 詠唱:不明 效果:用皮帶和釘拘束對手的雙臂。
縛道之九十九第二番「卍禁」之初曲「止綳」 詠唱:不明 效果:巨大的布纏上對手,使其停止運動。
縛道之九十九第二番「卍禁」之貳曲「百連閂」 詠唱:不明 效果:數十個釘扦子紮上對手,使其完全固定。
縛道之九十九第二番「卍禁」之終曲「卍禁太封」 詠唱:不明 效果:有卍字的巨大的碑石從天而降,將對手壓毀。
‖‖‖‖‖‖‖
〈其它常見鬼道術〉
白伏 詠唱:不明 效果:破道與縛道的組合使在混濁光里的對手的意識一時間陷為昏睡狀態,靈壓也會暫時消失
鏡門 詠唱:不明 效果:能將一切外部攻擊反彈回去的高等結界,不過很容易從內部破壞。
雙重詠唱 詠唱:以特定的規則將兩個鬼道的詠言疊加組合 效果:連續發出兩個鬼道
空間轉移及時間停止 詠唱:不明 效果:因為會干擾到屍魂界的時間順序,所以被列為禁術,在時間停止的時間內將目標傳送到目的地。
反鬼相殺 詠唱:不明 效果:利用和對手同質同量的鬼道將對手的鬼道摧毀,然後抵消其鬼道效果。
八爻雙崖 詠唱:不明 效果:有昭田缽玄自創的鬼道,偽裝形的高等結界,一般人會下意識躲開,亦可防止外部來的靈壓偵探。外部看來只是一棟普通的房子,其實裡面是假面軍勢的秘密基地。
四獸塞門 詠唱:軍相八寸,斷無退卻之理。青之閂,白之閂,黑之閂,紅之閂,相互咬合後沒入海中。 效果:由「龍尾的城門」,「虎咬的城門」,「龜鎧的城門」 和「鳳翼的城門」組合而成的巨大四方結界。
『陸』 古人玉如意是做什麼用的,那腰帶扣又有什麼別稱
如意約產生於魏晉時期,相傳吳帝孫權曾得到玉如意一柄。 歷史記載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及初唐編撰的《晉書》都有關於如意的記載。只是當時的材質、形狀等現在都不明了。依據推測,如意源於爪杖,即民間俗呼「不求人」。清代如意有以整塊玉 羊脂玉如意料雕琢成形的,如此器。而以揚州產白玉如意最著名。另一種為「三鑲如意」,即以紫檀、琺琅、金銀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橢圓,分別嵌鑲玉飾,多種材質,珠聯璧合。 形狀特點 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明、清兩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玩賞的吉利器物。 名詞解釋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發展歷程 如意是何時從印度傳到我國的,無據可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後,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代,我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歷史變遷 古代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里皇上、後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如意的品類有琺琅 玉如意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後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 意義 吉祥之物——「如意」是一種象徵吉祥的傳統工藝美術製品。 說到「如意」,人們都不會陌生。現如今的會面、通信也會相互祝願對方「萬事如意」、「吉祥如意」等用語,即隨人意。從字面上講,如意無非是符合自己的意願。寓意的抽象,是極易能讓人理解的。其實如意不光是抽象,還是具象的「如意」。如意在民間有種種的說法,如事事如意、平安如意等,祝頌吉祥者也。 趨吉避凶,源於動物的本能。人們祈求吉祥、幸福的心理活動,常常表現在行動上,即有意去營造吉利的環境。有的用圖畫表現出來,稱之為「吉祥圖案」,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耐人尋味的寓意,象徵著美好、幸福,寄託了人們的精神和願望。 「如意」何物,不少的圖片上可以欣賞到它的實物。「如意」的實物是一種供人們觀賞的精緻工藝品,如有意一飽眼福,可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會見到明、清兩代皇宮內的用珍貴材料精心製作的如意。 起源 關於「如意」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是古代文武朝臣的執笏。清代的弘歷皇帝有首「泳商銅如意」詩中雲:「一柄曲拳代談者,玢古色錯金銀。誰知子氏尚質,已有欣於如意人」。可見乾隆皇帝認為商代已有了如意,只是實物難尋,難以證。如意最初的原型只是民間的一種撓癢癢用的東西。漢代時民間出現了以骨、獸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屬材料製成的如意,長約一尺許,柄端多為手指形,也有靈芝形、心形、雲朵形等。手指形的具有實用的價值,能撓癢癢,取其名曰:「盡如人意」。據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引自《音義指引》說:「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這種「搔癢癢兒」的工具,在南方被人稱之為「不求人」,北方人則叫作「老頭樂」。如意的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警世含義。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這期間非常走紅,成為了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手中之物。除用它搔癢,還用它決策大事等,其威勢有些近似了權杖。如南朝的韋睿在徐州的戰事中,就是用了「如意」指揮千軍萬馬,一日數合,取得了大勝。如意也是文人雅士的所喜愛之物,吟詩詠 玉如意賦時,利用它作為打節拍之用,清雅悠閑之時還可以隨身帶之玩賞。如意還是舞蹈的道具,故「如意舞」。梁簡文帝蕭綱的詩中有:「腕動苕花(苕華喻指美人)玉,衫隨如意風」。東吳的孫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傷所寵愛鄧夫人臉頰,後雖治好了,但臉上仍留下了瘢痕。引誘後宮人效仿,遂成古代點靨之風。 從唐代開始,製作的如意就更加講究了,而且使造型豐富多彩,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陳設品,供人們欣賞娛樂的藝術品,使它的長度變短,柄端手指形變為少見的靈芝形、雲朵形狀等。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整體造型優美華麗。質材方面又多了金、玉、水晶、象牙、瑪瑙等珍貴材料製作成的工藝精品,並有浮雕、鏤空、鑲嵌及景泰藍工藝也用上了,而且裝飾上了精細華麗紋飾。精品中有漢玉檀柄如意、金鏤空嵌珍珠如意、翡翠三鑲如意、料石雕漆如意、木柄嵌玉如意、掐絲琺琅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如意成了觀賞品、珍藏品,身價百增。清代如意從民間轉向宮廷,成了大臣敬獻皇帝的貢物,也是皇帝為宮女的晉升及選妃的珍貴禮品。皇宮中,皇帝也好如意,是歷代皇帝所不能及的,這可從清宮的檔案、軼案乃至皇家的詩畫中可見到。每逢皇帝即位、皇後和妃嬪生日、節日及喜慶佳日,大臣們都要向皇帝後妃等敬獻如意。最為有趣的是有位大臣一次進獻了「九九如意」,就是用九柄如意為一盒,九盒共八十一柄如意。皇帝身邊的大臣有的為了加官得寵,也進貢珍奇的如意等。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就保存有進貢者題款的如意。據說:慈禧太後在六十壽辰時,在收受壽禮時,僅如意這項就收到了珍貴的精品八十件。如意還是皇帝選後的信物和憑證,也是帝後賞賜大臣親信的禮品,就連外國的一些使者有時也能得到皇帝饋贈的如意。 現今狀況 如意吉祥,事事如意。在郵票的發行上也有選了如意圖案的。台灣於1966年發行了「清代如意」郵票,其圖案均出自清代的「白玉如意」、「珊瑚如意」、「紅木鑲寶如意」、「金漆如意」四件。丁卯年,郵電部發行了首日封,圖案為「兔捧如意」。1987年台灣再度發行了「清代如意」的郵票,表達了海峽兩岸同胞都希望以此來表達「事事如意」的真情永在。 更有意思的是如意譯成英文為「交好運」的意思,很多的外國人被它的吉祥名字和獨特精美的造型而吸引,購買了工藝品帶回國送給親朋好友。它為中外的文化交流、宏揚中華文化作出了貢獻。 道情詞《玉如意》 道情是我國曲藝的一個類別。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表演形式。 《玉如意》是清朝流傳於江浙一帶的一篇道情詞,在江浙鄉下老一輩讀書人里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勵志之作。傳說作者是江蘇泰興人嚴政新,因其母愛聽道情,故作《玉如意》。作者詳細資料失考。 《玉如意》內容是描述一個窮苦讀書人赫硯耕在窮困潦倒中奮發讀書最後考中狀元的故事。赫硯耕及其妻子鄔瓊英盡管生活困頓,飽受富親戚的白眼與欺凌,仍然不向生活低頭的過程描述尤為詳細而感人。老百姓稱為「苦不過《玉如意》」。也有同名的崑曲。腰帶小志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註:「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琎傳》:「(琎)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復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鄭玄註:「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系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宋邢昺註:「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製作帶鉤的原料,大多採用金屬,如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為數不多。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獸形,有的做成鳥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龍形,另外還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盡述。帶鉤的製作工藝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鏤,有的用錯,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目前所見的帶鐍實物,都是戰國以後的產物。所謂帶鐍,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其形或方或圓,考究者附有扣針,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然後插入扣針即可。由於它結紮起來比帶鉤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歡迎。三國以後,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最後完全取代了帶鉤。後世流行的鉤洛帶、蹀躞帶以至金帶、玉帶等,都用帶鐍,而不用帶鉤,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 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如《述異記》稱:「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上有一織成寶飾絡帶。」《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柒』 求詩詞資料
村晚
1、寫景的藝術特色:《村晚》的寫景文字集中在一、二兩句,寫的是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非常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後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瞧,"草滿池塘水滿陂",兩個"滿"字,寫出仲夏時令的景物特點,寫出了景色的生機一片;"山銜落日浸寒漪",一個"銜",寫日落西山,擬人味很濃,一個"浸",寫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動形象。"橫"字表明牧童不是規矩地騎,而是橫坐在牛背上,表現了牧童的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這些景物,色彩和諧,基調清新,有了這樣的環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樂融融的了。同時,也表現出了牧童無憂無慮,悠閑自在的情致……
[名句]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析賞〕日西落,村牛歸,牧童橫坐在牛背,拿著無腔無調的短笛,一路信口亂吹。 這兩句最常被引用來歌詠鄉野黃昏晚景的可愛,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純朴無邪而快樂。 [1]
2、詩歌的意境的創造:詩人是帶著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寫村晚的,他十分滿足於這樣一種自然風光優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環境,所以他寫牧童,讓其"橫牛背",吹笛呢,則是"無腔信口",是詩人厭倦了塵世的喧囂,看破了"紅塵滾滾"呢,還是他天性好靜、好無拘無束呢?總之,這首詩描繪的確實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畫面,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還是背景與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協調,而畫中之景、畫外之聲,又給人一種恬靜悠遠的美好感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行
王禹偁自稱「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此詩風格淡雅飄逸,詞句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得白居易、杜甫詩的神韻。首聯由動態寫景:金菊綻放,花徑飄香,馬蹄聲碎, 菊韻流美。頷聯中的「萬壑」言群山峻嶺,巍峨磅礴。「有聲」指山泉飛瀑,流水淙淙。「 數峰無語」句以人態寫山,構思精妙,山峰本不能言,以「無語」稱之,「立斜陽」更見晚 山有情,人對山而忘言,山對人而「無語」,兩情和諧,長相默契。頸聯色彩明艷美麗,「 胭脂色」與「白雪香」此紅彼白,有色有香;「葉落」與「花開」相對,物象天演,滅生自然,富於思理。尾聯陡轉,以「惆悵」引出作者思鄉歸隱之意,包含著貶官失意,異鄉漂泊 的淪落之感,鄉愁濃濃,情趣輕盈而凝重。[2]
《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詩,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時寫的。寫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節是秋天。詩中的內容大概是說詩人騎在馬上,安閑地欣賞著,沿途的風光,聽黃昏時山谷的聲響。
作者在欣賞風景、吟詠詩歌的時候,突然發現眼前村莊里的小橋和原野上的樹木,與自己故鄉的十分相似,因而產生了思鄉的愁緒。
詩中首先細致地描寫了秋天的景色,然後再借眼前村莊里的小橋和原野上的樹木,以觸景生情的寫作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農村的喜愛和家鄉的懷念,這種觸景生情的寫作方法,是先描寫眼前的景物,接著抒發自己因這些景物而產生的思想感情,這樣能令全文結構更有條理,而且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這首詩的首段是寫作者騎著馬,欣賞秋天的風景,本是一件樂事,但後來卻因為看見小橋和樹木,想起故鄉,這樣能使詩中的首段和末段作出對比,使讀者更能體會到作者對家鄉的懷念。
「數峰無語立斜陽」是本詩廣為傳誦的名句。錢鍾書先生《宋詩選注》:「按邏輯說來,『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題總預先假設著肯定命題。詩人常常運用這個道理。改用正面的說法,例如『數峰畢靜』,就削減了意味,除非那種正面字眼強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靈,像李商隱《楚宮》:『暮雨自歸山悄悄』。」
季節(初秋)
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詩中的代表作之一。開頭兩句,交代了時、地、人、事。時令是秋季,這是以「菊初黃」間接交待的;地點是山間小路,這是以「山徑」直接點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這是從詩的結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結論;事情是作者騎馬穿山間小路而行,領略山野旖旎的風光,這是從詩行里透露出來的消息。這兩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態、濃厚的游興。
三、四兩句分別從聽覺與視覺方面下筆。前句寫傍晚秋聲萬壑起,這是耳聞;後句寫數峰默默佇立在夕陽里,這是目睹。這里,「有聲」與「無語」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發顯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數峰」句寫數峰寧靜,不從正面著墨,而從反面出之,讀來饒有情趣。這正如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說的「山峰本來是不能語而『無語』的,王禹偁說它們『無語』或如龔自珍《己亥雜詩》說『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並不違反事實;但是同時也彷彿表示它們原先能語、有語、欲語而此刻忽然『無語』。這樣,『數峰無語』、『此山不語』才不是一句不消說得的廢話……」
五、六兩句進一步描寫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選擇了「棠梨」與「蕎麥」這兩種具有秋日山村特徵的事物來加以描繪,用「胭脂」和「白雪」分別比喻「棠梨葉落」的紅色與「蕎麥花開」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寫得色彩斑斕,可謂有聲有色有香。
讀完這6句詩,我們自然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
在那菊花初黃的時節,人到中年的詩人騎著馬在山間小路穿行,他神態悠然,任憑馬兒隨意行走,盡興地觀賞著秋日黃昏山野的景色:時而傾聽著回盪在眾山溝里的秋聲,時而觀看默默無語佇立在夕陽下的數座山峰,時而又將視線投向那紅似胭脂的棠梨落葉與潔白如雪的蕎麥花……
作者在這6句詩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富有詩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圖,較好地體現了宋人「以畫入詩」的特點。
詩的最後兩句由寫景轉入抒情。前句設問,寫詩人在吟詩之後不知為什麼忽然感到悶悶不樂;後句作答,寫這原來是詩人因驀然發現村橋原野上的樹像他故鄉的景物而產生了思鄉之情。這樣寫,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寫有了著落,傳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拓深了詩意。
總之,《村行》這首詩以村行為線索,以多彩之筆逼真地描繪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詩語真切地抒發了詩人拳拳思鄉之情。詩中,寫景與抒情相結合,寫景是為抒情打伏筆,抒情是為寫景作結的。詩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過程,正從這「兩結合」中傳神地反映了出來。這是一首風物如畫的秋景詩,也是一支宛轉動人的思鄉曲。從中,可窺見王詩簡淡清新詩風之一斑
——————————————————————————————————
歸園田居其二
陶淵明「性本愛丘山」,這不僅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田園之中,炊煙繚繞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傳來的雞鳴狗吠,都會喚起他無限親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寧靜的鄉村是與趨膻逐臭的官場相對立的一個理想天地,這里沒有暴力、虛假,有的只是淳樸天真、和諧自然。因此,他總是借田園之景寄託胸中之「意」,挖掘田園生活內在的本質的美。《歸園田居》組詩是詩人在歸隱初期的作品,第一首《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著重表現他「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這一首則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
開頭四句從正面寫「靜」。詩人擺脫了「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後,回到了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官場中人造訪,所以他非常輕松地說:「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他總算又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寧靜。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的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那道虛掩的柴門,那間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一切喧囂,一切俗念都遠遠地摒棄了。——詩人的身心俱靜。在這四句中,詩人反復用「野外」、「窮巷」、「荊扉」、「虛室」來反復強調鄉居的清貧,暗示出自己抱貧守志的高潔之心。
不過,虛掩的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他時常沿著野草叢生的田間小路,和鄉鄰們來來往往;詩人也並非總是獨坐「虛室」之中,他時常和鄉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朴的農人披草來往,絕不同於官場應酬,不是他所厭惡的「人事」;一起談論桑麻生長的情況,絕對不同於計較官場浮沉,不是他所厭惡的「雜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來往」,還是「但話桑麻長」,詩人與鄉鄰的關系顯得那麼友好淳厚。與充滿了權詐虛偽的官場相比,這里人與人的關系是清澄明凈的。——這是以外在的「動」來寫出鄉居生活內在的「靜」。
當然,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懼。「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莊稼一天天生長,開辟的荒土越來越多,令人喜悅;同時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勞動,毀於一旦,心懷恐懼。然而,這里的一喜一懼,並非「塵想」雜念;相反,這單純的喜懼,正反映著經歷過鄉居勞作的洗滌,詩人的心靈變得明澈了,感情變得淳樸了。——這是以心之「動」來進一步展示心之「靜」。
詩人用質朴無華的語言、悠然自在的語調,敘述鄉居生活的日常片斷,讓讀者在其中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及自己心境的恬靜。而在這一片「靜」的境界中,流盪著一種古樸淳厚的情味。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里描繪的正是一個寧靜諧美的理想天地。
『捌』 這幅八駿圖上的字是什麼阿。。
胡馬大宛名, 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 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 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 萬里可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