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潮州出花園為什麼要穿紅肚兜
我就是潮州人,出花園要拜花公花婆這兩位神仙,當天還不可以出門見到天,要躲在家裡一天,而且哪一天出花園要去問神挑個好日子。這些出花園的東西一般都到西馬路這里買,這條路專門賣這些出花園,婚嫁用品。人從出生就要拜花公花婆,這兩位神仙是專門保佑小孩子的,出花園是十五歲才能出花園,出花園那天要答謝花公花婆的保佑。出花園意味著長大了。
B. 潮州人出花園需要准備什麼東西
「出花園」屬生育民俗,是潮州人的成人禮。十五歲孩子,要在七月七日或七月十五日,或另選日期,備辦三牲果品酒菜拜別公婆母(即護兒神),表示自己已經成人。儀式是將三牲果品合湊四件、八件或十二件放置在竹編的盛具上,端出公婆母香爐,由受禮的孩子跪拜。出花園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紅木屐,吃公雞頭。相傳這個風俗發源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潮州狀元林大欽。
「出花園」這一潮州成人禮,幾百年來成為孩子成長必經的習俗禮儀。其中有著傳統文化「孝悌」、「感恩」等理念。2009年,潮州「出花園」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個地方都是不一樣的。。問下你們那裡的人就知道啦
C. 潮汕出花園舅舅要買什麼
在廣東潮汕地區,一直以來,每個人的一生,都要舉行一個成人儀式----出花園。意思是說:你從今天起來,就從花園出來了,你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
潮汕地區一種特有的成人禮俗。有15歲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舊歷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其儀式是將三牲果晶合湊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晾曬用的竹箕)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拜畢,以後就不再拜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來源於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只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對得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裡,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後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鰲頭之意。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出花園習俗,潮汕各地也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只給男孩子出花園,沒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問卜,獲知沒有「忌諱」「沖撞」,才能舉行儀式。潮安縣要用12樣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要換新衣,穿紅皮屐,圍新肚兜(肚兜里藏桂圓和「順治」錢);當日要躲在房子里。除拜公婆神,還要拜花公花媽。男出花園者,祭品中要有一隻公雞,女者用母雞,要請親族吃酒菜。澄海縣風俗與潮安縣大體相同。饒平縣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12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該縣黃岡鎮十五歲男女,凡經算命先生卜卦而不給出花園者,僅舉行簡單儀式,給孩子穿新衣,另買一隻豬肚子煮熟讓孩子躲在門後吃,俗稱「換腸肚」,然後拜別公婆神,將香爐丟棄。揭西、普寧、惠來的出花園者,當天要吃炒豬腸豬肚,並邀請小朋友於地下圍著「膠掠(竹箕)」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成人腸肚」,與童年告別。揭西縣出花園者之家要給親友贈送酵)踝、雞鴨,親友回敬布匹。揭西縣客家沒有出花園風俗,但一些靠近「福老」地區的鄉村受影響,也有此俗。當地客家的成人禮在21歲時舉行,稱過21歲生日,不叫加冠禮也不叫出花園。海陸豐地區也有出花園風俗。公平鎮出花園者的年齡定在16歲。中國古代漢族男子15歲「束發」「成童」,即少年成年加冠禮在20歲,女子成年「及笄禮」在15歲;各少數民族男女成年禮的年齡各有不同,一般在18~20歲之間。潮汕有句俗語:「十五成丁,十六成人。」給15歲者舉行成人禮,說明將成人歲數提前。潮汕地區過去的成人加冠禮,府縣志多無記載,惟清嘉慶《澄海縣志》有載,謂時在男子結婚之前,家人為其預備冠巾,冠巾由族長授予。舉行儀式時,由贊禮的人致祝詞,然後加冠。此俗僅在士大夫家庭中偶有舉行,平民無此俗。女子則在將嫁時,用笄把頭發簪上成髻,就是及笄,不論貴賤都這樣做。上述記載可以說明,加冠禮不同於出花園,潮汕的成年禮已為出花園所代替。當代中國著名民俗學家鍾敬文先生於1983年在廣東省民俗學會成立大會上講話時,提到潮汕的出花園是一種特殊的成人禮。
D.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潮汕地區的習俗——「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民間為孩子告別童年而舉行的一種成人禮,有15歲男女的家庭,要在舊歷七月初七乞巧節這一天,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花園。
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而且是飯桌上最先吃的那個。
(4)揭陽男孩子出花園用不用買紅皮帶擴展閱讀
出花園來源:出花園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來源於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
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只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對得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裡,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後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鰲頭之意。
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E. 16歲進花園,19歲出花園是什麼意思啊
這是潮汕地區獨有的傳統民俗:成人禮「出花園」。
潮汕地區,是指廣東潮汕語系地區,主體是潮汕四市(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又稱粵東四市, 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地帶。前身是管轄潮汕地區的潮州府、汕頭市,1983-1991年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四個地級市。潮汕四市涵蓋11區6縣2縣級市普寧、陸豐總常住人口1600多萬,總面積16189.5平方公里。「出花園」這一潮汕成人禮,幾百年來成為孩子成長必經的習俗禮儀。其中有著傳統文化「孝悌」、「感恩」等理念。2009年,潮州「出花園」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出花園是廣東省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傳統民俗,屬於成人禮習俗,年滿15周歲(也有地方定為虛歲15周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不過各地習俗不同,有的地方只給女孩「出花園」;有些地方要先求神問卜,獲知沒有「忌諱」「沖撞」,才能舉行儀式。
習俗儀式
有15歲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陰歷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其儀式是將三牲果晶合湊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晾曬用的竹箕)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拜畢,以後就不再拜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而且是飯桌上最先吃的那個。
習俗類型
1、在澄海,父母采來12種不同鮮花,浸在水裡給孩子沐浴,母親給孩子紮上自己親手縫制的新腰兜,兜里一般放著12顆桂圓和2枚「順治」銅錢。出花園之日,成年的少年有許多拘束和講究要遵守。現今,許多儀式內容有所簡化。
2、在汕頭市潮陽區的關埠鎮,出花園的孩子會收到紅包,收到紅包了,父母需給回禮,買些喜慶的東西送過去,包括食用油、白糖、餅等;這各家有各家的安排。潮安縣要用12樣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要換新衣,穿紅皮屐,圍新肚兜(肚兜里藏桂圓和「順治」錢)——而且這一身行頭必須是舅舅家送的;當日要躲在房子里。除拜公婆神,還要拜花公花媽。
3、男出花園者,祭品中要有一隻公雞,女者用母雞,要請親族吃酒菜。
4、澄海縣風俗與潮安縣大體相同。饒平縣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12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成人腸肚」,與童年告別。揭西縣出花園者之家要給親友贈送酵踝、雞鴨,親友回敬布匹。
(5)揭陽男孩子出花園用不用買紅皮帶擴展閱讀:
傳說記載
出花園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來源於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只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
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對得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裡,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後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鰲頭之意。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F. 潮汕人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民間為孩子告別童年而舉行的一種成人禮,有15歲男女的家庭,要在舊歷七月初七乞巧節這一天,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
出花園這一天,孩子要穿紅肚兜,紅木履,表示長大成人,神明保佑,一生平安。
將三牲果晶合湊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晾曬用的竹箕)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拜畢,以後就不再拜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而且是飯桌上最先吃的那個。
父母采來12種不同鮮花,浸在水裡給孩子沐浴,母親給孩子紮上自己親手縫制的新腰兜,兜里一般放著12顆桂圓和2枚「順治」銅錢。
男出花園者,祭品中要有一隻公雞,女者用母雞,要請親族吃酒菜。
(6)揭陽男孩子出花園用不用買紅皮帶擴展閱讀:
出花園的儀式內容表現出多樣統一特徵。
其一,出花園的祭品准備。三牲、果品、紅圓、紅心燭、龍香、元寶、香茶、美酒、「膠掠」(一種圓形的竹編簸箕)等湊成雙數件,或兩雙、四對、或六或八都成;
其二,出花園沐浴用品准備。這一天,母親要為孩子准備新衣紅屐,采新鮮花心 6 對或 12 對(仙草、紅花、狀元竹、八寶花、榕樹枝、桃樹枝等)給孩子洗澡,有些地方還要采來五樣種子(龍眼乾、酒餅、春菜籽、綠豆籽、早稻穀)、投放八枚銅錢,也有人買來新的紅肚兜等等。
出花園的舉行過程細節繁多,將以上提到的孩子沐浴用品,一律放入「膠掠」裡面,待孩子准備洗澡時,將花心放入水中,讓孩子浸泡,預示脫胎換骨。洗完澡後,孩子穿上母親准備好的紅肚兜(俗稱換肚腸,寓意換新),換上新衣服,穿上紅木屐。
緊接著便是拜公婆,母親請出置放在睡床下的公婆爐,置放在膠掠裡面,孩子跪拜公婆神,母親在旁作禱告語,一般都是感謝公婆神保佑孩子健康成長,並答應阿婆,孩子長大成人,會好好做人,萬事皆大方得體。
G. 潮汕地區無論男女一到15歲(虛歲)就要「出花園」是否傳承於古代的冠禮、笄禮在其它地區也有這些習俗嗎
對,潮汕地區無論男女一到15歲就要出花園!本人也是過來人~
要在舊歷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衣服、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穿紅衣服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來源於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只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對得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裡,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後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鰲頭之意。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不過這也只是一個傳說留傳下來的習俗而已!
雞爪在習俗中是不能在出花園之前食用,這是大人的一種講法,不是不祥之意,說是吃了會出現手抖病導致寫不好字,我想這也許是大人認為小孩不熟練吃雞爪,吃不幹凈浪費,所以開了個風俗的玩笑而已!
H. 潮汕人孩子出花園客人有什麼講究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成人禮習俗,年滿15歲的孩子要舉行「出花園」儀式。因各地習俗不同,比如,有些地區只給女孩「出花園」,有些要用12種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淋浴等等,所以現以揭陽市區為例,淺談一些「出花園」禮節。
不再祭拜「公婆母」潮汕人認為,小於十五歲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園」里的,由一對稱為「公婆母」的神靈庇護著,孩子能不能長大成人,全靠這對神靈的恩賜,所以潮汕人對於祭拜「公婆母」向來很重視。生活在「花園」里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長;而出了「花園」的孩子已經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後的七月七將不再祭拜「公婆母」了。
身穿新衣,腳著木屐,頭戴「石榴」花
「出花園」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來的新衣,木屐,一般為紅色。當然,現今很多繁瑣禮節已經被簡化,舅舅可以直接送紅包給外甥(女),讓孩子自己置辦。並且,這天早晨,父母會讓小孩子把一枝帶有吉祥意義的「石榴」花別在耳朵上。
吃早餐,「咬」雞頭 這一天吃早餐,一般是湊齊八人,早餐有公雞一隻,甜品,青菜等各種拼湊成八道或十二道菜。就餐座位也是有講究的,「出花園」者坐上正位,雞頭朝著他(她),由「出花園」者自吃,雞頭便成了他(她)的專利。其意義是,長大後能出人頭地,興旺發達。「出花園」者舉箸之後,別人才可以吃東西,每一種食物都是這樣。 當出花園者屬雞時,應該以鵝代雞。
宴請親朋好友,收送禮物這天中午,備辦豐盛的午餐,宴請親戚好友。席間,家人、親人向孩子祝願,贈寄美好的願望。「出花園」前幾天或當天,親戚們都會前來送禮,或是紅包或是禮物,禮物是給「出花園」主角的,但一般是由父母操辦,進行回禮。
其他在揭陽,有一個說法,出花園這天,孩子不能跑太遠的地方,甚至不能過橋。這一天,孩子只管玩、吃,不用做任何家務活,最後一次由父母寵著。為圖個好兆頭,孩子說的話,提出的要求,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都不會被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