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批發 > 旗袍是從哪裡興起的

旗袍是從哪裡興起的

發布時間:2021-07-24 02:44:03

旗袍是從什麼時候流行的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旗袍在中國時尚前沿上海開始流行,後迅速風靡全國。1929年4月,民國政府將旗袍定為國服。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歷史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 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旗袍

⑵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2)旗袍是從哪裡興起的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⑶ 旗袍起源於哪個

旗袍雖有「旗」但與滿清八旗無必然關聯,是中國幾千年的女性袍服文化在清代的續接而已。中華服飾長河流淌到了近代,歷經兩千多年流變的中華袍服,進入「旗袍」時代。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大變革時期,也是傳統袍服向旗袍演變的關鍵時期。此時,無論是南方或是北方,各種改良旗袍紛紛在女裝舞台上亮相。在這個大變革的年代中,有三個推動旗袍產生的必要條件:第一是「滿漢交融」,存在著滿漢文化融合的社會環境。第二是「提倡女學」,有女性解放、女性教育的時代背景。第三是「西風東漸」,原有的穿著習俗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
民國初期由於滿清政府的下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衣著觀念發生明顯變革,民間服裝進入了新舊更替的時期。穿滿清服裝的人大大減少,漢族傳統女裝重新被大眾青睞。正如張愛玲所言:「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原有的漢服經過改裝和演變,流行起加長馬甲和大袖衫的套裝。這種漢服的結合套裝進一步合成,演變成民國初期的旗袍雛形。

⑷ 旗袍興起於哪個時期

旗袍是旗人的袍子衣服,旗人就是滿族。從清朝傳入內地。並在全國盛行,一直到民國,作為傳統文化的部分,現在在特定場合還有穿著。

⑸ 旗袍的起源和發展

旗袍的起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⑹ 中國女人穿旗袍是從什麼年代開始的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⑺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⑻ 中國旗袍是什麼時候興起的何時為鼎盛時期以哪裏的旗袍最為盛行

民國時期興起的。那是東西方文化碰撞最為激烈,它是在中國傳統服侍和西式連衣裙的結合下的產物。在上海最為興起。因為上海當時是最大的港口,中外文化沖擊也就越大,因此上海女性最為時尚。

⑼ 旗袍的歷史發展過程

一、旗袍發展的歷史

清朝男人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⑽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說起它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一個叫黑妞的滿族漁女,皮膚雖黑但很有光澤,人長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譽為「黑里俏」。她為了方便打魚,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統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裝。後來,這個黑妞被選入皇宮,封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傳開來的。最早清朝滿族女子的旗袍,有單、夾、襯絨和絲棉袍之分。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至腳踝。到了清朝後期,「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臉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慈禧太後有一張照片:扮成觀世音菩薩的樣子,旁邊李蓮英太監扮成童子。這張照片裡面慈禧太後穿了一件旗袍,鑲滾嵌燙綉貼盤釘樣樣俱全,可以說是集旗袍工藝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加上西洋文化的影響。旗袍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響,衣長縮短,袖口相應縮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長加長,兩邊叉開升高,腰身緊綳,顯示女性的曲線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樣趨向於縮短衣長,減低領高,袖長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沒有袖子,外形如流線型。上海女人將旗袍演繹得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與旗袍是從哪裡興起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童裝吊襠褲怎麼做 瀏覽:613
黑色的純棉褲子有什麼缺點 瀏覽:409
冠軍和斯圖西的帽子 瀏覽:434
男士藍色戰豪風衣搭配褲子 瀏覽:358
怎麼在校服上作標記 瀏覽:52
碾帽機皮帶 瀏覽:893
品牌童裝的小程序 瀏覽:583
勇敢的你站在這里新褲子 瀏覽:607
小學年校服集體照 瀏覽:518
兒童婚紗裙子批發 瀏覽:740
褲子上的泥漿印如何清除 瀏覽:44
日本掀裙子圖片 瀏覽:104
防輻射工作服哪裡買 瀏覽:360
長春最好的女裝商場 瀏覽:932
老上海婦女旗袍圖片 瀏覽:355
杭州旗袍視頻 瀏覽:876
紅色上衣配花褲子圖片欣賞 瀏覽:518
油蠟皮可以做皮帶嗎 瀏覽:407
145斤適合穿啥裙子 瀏覽:695
肚子大腿粗適合穿什麼裙子 瀏覽: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