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雄人物事跡簡介
1、邱少雲
邱少雲出生於四川銅梁。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赴朝作戰。1952年10月,為打擊盤踞在上甘嶺的美國和南朝鮮軍隊,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並擔任了發起沖擊後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
12日上午,敵機向其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並投擲燃燒彈。飛迸(bèng)的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雲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裡,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直至壯烈犧牲。
邱少雲犧牲後,被部隊黨委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常務委員會授予「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勛章、一級國旗勛章。
2、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
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說罷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
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毅然決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3、黃繼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
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葯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黃繼光最後長眠於沈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4、劉胡蘭
劉胡蘭(1932年-1947年1月12日),原名劉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1945年進中共婦女幹部訓練班,1946年被分配到雲周西村做婦女工作,並成為中共候補黨員。1946年12月21日,劉胡蘭參與暗殺雲周西村村長石佩懷的行動。
當時的山西省國民政府主席閻錫山派軍於1947年1月12日將劉胡蘭逮捕,因為拒絕投降,被鍘死在鍘刀之下,時年15歲。隨後,劉胡蘭被中共晉綏分局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
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曾親筆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5、趙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被中國共產黨派到東北地區領導革命斗爭。1934年擔任中國共產黨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兼鐵道北區委書記,組織抗日自衛隊,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
1935年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11月,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捕。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審訊。
應對凶惡的日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兇殘的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狠戳其腿部傷口。
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堅強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定地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狀況。
1935年12月13日,因趙一曼腿部傷勢嚴重,生命垂危,日軍為得到重要口供,將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監視治療。趙一曼在住院期間,利用各種機會向看守她的警察董憲勛與女護士韓勇義進行反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兩人深受感動,決定幫忙趙一曼逃離日軍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憲勛與韓勇義將趙一曼背出醫院送上了事先雇來的小汽車,經過輾轉後,趙一曼到了阿城縣境內的金家窩棚董憲勛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趙一曼在准備奔往抗日游擊區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軍趕上,再次落入日軍的魔掌。
趙一曼被帶回哈爾濱後,兇殘的日本軍警對她進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等更加嚴酷的刑訊。據敵偽檔案記載,日本憲兵為了逼迫她供出抗聯的機密和黨的地下組織,對她進行了殘酷的拷問。刑訊前後採用的酷刑多達幾十種,其中就包括電刑。但她始終堅貞不屈,沒有吐露任何實情。
1936年8月2日日本憲兵把她押回她曾戰斗過的珠河縣處死示眾。臨刑前,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壯烈犧牲時,年僅31歲。
B. 軍裝的內腰帶怎麼系,要詳細的 最好有圖
1、用手拿起鐵片,用皮帶穿過金屬片的一段。註:要卡緊,其目的主要是防止脫落。
C. 軍裝腰帶怎麼系
1、將腰帶從下往上穿過第一個孔,另一隻手捏住腰帶頭,如下所示。
D. 抗日時,八路軍子彈袋究竟長什麼樣原來電視劇都是騙人的
很多人在看抗日劇的時候,都會對八路軍胸前掛著的一圈袋子感到好奇。袋子看起來不大不小,槍肯定是裝不下,拿來裝干糧好像也有點奇怪。其實,八路軍胸前掛著的,就是所謂的子彈袋。畢竟彈匣里的子彈也總有用完的一天,如果不提前備上,一旦打光,那可就危險了。因此,戰士們都會用專門的子彈袋把子彈裝好,掛在身上。方便作戰的時候,隨時取出。
那麼,真實的子彈袋,也像劇里那樣精緻小巧嗎?其實,電視劇里都是錯誤的。那些造型富有設計美感,材質還是各種嶄新皮革、棉布的子彈袋,都是騙人的。看一看真實的老照片就知道了,八路軍們胸前掛著的子彈袋,都是破爛的、經過好幾次縫縫補補的小布包。
為什麼八路軍的子彈袋會是如此滄桑的模樣呢?第一,抗戰時期,我們不僅缺兵力,而且還十分缺物資;有時戰士們的生活保障,還是在老百姓的慷慨接濟才能勉強支撐。連統一的槍支彈葯,都不能像美軍日軍完整配備。一個小小的子彈袋,更不可能統一分發。況且,八路軍們使用的那些老式槍支,彈匣能裝載的子彈有限,因此戰士們總是將子彈帶在身上。
第二,我們當時也沒有什麼裝甲車這類先進的東西,行軍作戰完全是靠著雙腿在奔波,遇到許多險峻的地勢環境,還需要翻山越嶺匍匐前進。長此以往下來,子彈袋早就被磨損得破爛不堪,但是,我們的戰士是十分珍惜物質的,並不會因為子彈袋有所破損就輕易丟棄。
因此,八路軍們背著的子彈袋,都是經過了好幾次縫縫補補之後,又繼續掛在胸前。實際上,戰士們的子彈也並沒有看上去那麼鼓鼓囊囊。很多戰士,一人才配備了幾顆子彈。在胸前圍上一圈的子彈袋,其實也是塞滿了各種填充物用以迷惑日軍,營造我軍彈葯充足的氣勢。
因此,電視劇里那些嶄新高級的子彈袋,都是騙人的。如果僅僅是普通的布袋,那還稍微和 歷史 比較符合,如果都是皮革材質,那就已經嚴重偏離史實了。不光是子彈袋,軍裝也是經過無數次磨損後,縫縫補補又重新穿在身上。因此,即便抗戰已經結束了,長輩們仍然用「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精神教育我們,為的,就是讓我們不忘初心。
E. 軍裝腰帶系法
1、第一步,一隻手拿起鐵片,然後從小皮處扣穿進去,一定要注意,不要扣歪,一定要正,力度一定要卡緊,防止脫落。
F. 八路軍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扣子,紅軍的帽子上是紅星
基本信息:
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換帽徽(原紅軍純紅五星布制帽徽)時,由於戴上了昔日「敵人」的象徵,兩支軍隊均發生過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離部隊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國共合作協議,由南京(重慶)方面提供的。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
與之不同,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師的協議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琅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這並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實上,1940年後的八路軍軍人是否佩戴帽徽相當自由,無任何規定或推薦,亦不納入班兵風紀考評,有的軍人將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國共破裂的1948年。
(6)老式八路軍皮帶圖片擴展閱讀
八路軍: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
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G. 軍服腰帶怎麼系
軍服腰帶可以按如下方法系:
1、准備好腰帶,腰帶要整潔,腰帶上會有一個鐵片和兩個固定扣。
H. 在視頻中出現老式八路軍服裝會有法律上的問題嗎
不會。
紅軍改編後,換穿與國民革命軍一樣的軍服,顏色:八路軍多為黃綠色,理論上,除無軍銜、無「符號」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懷在內的絕大多數軍官均無大禮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葉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服裝與國軍中央軍和除東北軍外的其他部隊完全相同。
早期少部分得到國軍後勤供給的部隊為仿德國灰色,後來軍服均為根據地土法生產,山東、河北製成時通常為黃綠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
陝北製成時多為灰色,穿著後逐漸褪成草綠色。
新四軍位於江浙,條件較好,一般為較穩定的藍灰色(現代影視作品中通常以德國灰色作為兩支軍隊的標准色調)。